湾韵|家园(2023年1月20日)

tqb-20230120-012.jpg

香山云道行

□陈小林

新近落成的香山云道火了,成了珠海人众口称赞的好去处。

 

远远瞧去,香山湖公园的门口就是一幅美妙的画,几幢雕栏画栋的岭南建筑参差不齐、错落有致,朱红的柱廊、镂空的窗棂,古色古香,在湛蓝的天空映衬下,愈发显得古朴庄重。

 

门口两株簕杜鹃花正在傲然怒放。初看它的叶子稀稀疏疏的,树干也没啥出奇,出奇的是它的花,同一株树上竟然有三种颜色,白的像雪,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粉色居多,就像一片灿烂的云霞落在了旁逸斜出的枝头。

 

“鲜花一束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杜甫的这句诗看来就是为此树此花量身定做的。

 

走上栈道,徐行片刻,就到了云道的入口处,这里郁郁葱葱绿树掩映,五颜六色的花儿正在争奇斗艳,云道蜿蜒而上,清风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

 

人在云道上盘旋往上行,丝毫不觉费力,往下一望,真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香山湖的美丽风景尽收眼底,湖水真绿,像一片绿色的翡翠,晶莹剔透。湖水真静,像一面水平的镜子,没有一丝荡漾的波纹,满眼都是绿树成荫、绿荫葱茏。

 

白玉桥最为显眼,暗红色的栈道依水旖旎而行,它像一条白色的玉带,连接一河两岸。游人扶栏而立,憨态可掬的黑天鹅,敏捷高雅的白天鹅,成双成对的鸳鸯,一群麻鸭也不甘示弱的嘎嘎直叫,好像呼朋唤友似的……

 

一幢红色的木屋面南朝北,好像居于水上一般。此情此景,令人马上联想起苏轼那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栈道时而笔直而行,时而蜿蜒逶迤,一片金灿灿的向日葵花扑面而来,它们开得热烈非凡,一片金色的的花海,天真烂漫、热情似火,为了倾情绽放的这一季,它们好像使出了全身的力气似的,毫无保留,让人感动不已。

 

蔚蓝的天、黄澄澄的花,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面。

 

走得愈远,回望来时路,你不禁倒吸一口凉气,树丛环绕,人在山顶游走,栈道像一条左右翻飞的游龙,在群山起伏之间穿梭而行,“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走到云道的最高处,平台上清风扑面,一块巨石巍峨矗立。这么庞大的巨石,没有经过一丝雕刻,它就静静地卧在那里,好像就是为了等待这条云道的到来,谁知道它在这里经风沐雨等待了多少年?层林苍翠,巨石耸立,晚霞满天,这是一幅多美的画卷!

 

眼前的栈道盘旋而下,有些陡峭,不怕,山间绿树青翠,那红艳艳的簕杜鹃花会吸引你的眼睛,万绿丛中一片红,无需多时,你好似从《西游记》中的蓬莱仙山又回到了人间。

 

云道的出口处,一处油菜花地让人惊喜不已,怀疑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来到了眼前,“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同,芳草鲜美,落叶缤纷”……花儿金黄,蜂蝶自舞,生机盎然,一条小溪蜿蜒而行,此处的诗情画意,足见设计者的匠心。

 

这里的花儿是五彩缤纷的,这里的草儿是天真烂漫的,这里的树木是满眼翠绿的,这里的风儿是温柔可亲的。曾有人说,山在,大地在,树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

 

不要天上的星星,我只要尘世的幸福,我只要眼前这个诗情画意的世界。

 

珠海,我们的美丽家园。香山云道,我们珠海人的诗与远方。

微信图片_20230120101708.jpg

红红火火迎新年。喻湘泉 摄

从年画里寻找年味

□王瑶

说起年画,如今在城市长大的孩子可能有点陌生。毕竟,城市里的房子极少用双开木门,也就没有了贴年画的需求,过年的时候一般都是两边贴副对联就差不多了。然而,年画表达的是人们过年时的心愿——贴门神的,祈求神仙保佑外邪莫入、家宅平安;贴“福禄寿”老人的,自然希望家中人人福寿双全、加官进禄;还有把小说故事里的爱恨情仇放入画中的,体现抑恶扬善、追求美好的人之常情。总之,无论是哪个题材、哪种风格,始终绕不开的是人们心中的希望和追求。这也是为什么年画尽管逐渐少见,魅力却丝毫不减,甚至在岁月的加持之下显得更有味道,那是因为在年画中,我们看到了中国人从古至今恒久不变的追求美好的愿望。

 

年画,在珠海更少见了。从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始建香山县,至今不足千年时间,相较于早已以杨柳青年画而闻名的天津、以凤翔年画扬名的宝鸡等历史悠久的古城,珠海还是比较年轻。在这片土地上,也曾出现过如鲍俊等几位书画家,但关于美术的民俗文化却没有多少留存下来。珠海的孩子,或可多去参观下不同的美术馆、文化馆、博物馆,多了解中华各地关于美的历史。

 

近日,我来到《新春献瑞——中国三峡博物馆藏年画展》,展览带来了全国不同地区的年画代表作,数量虽不多但质量颇高。站在一幅幅年画前品读,配合着说明牌上的解释,可以看出许多有意思的东西。

 

年画是以木刻版画的形式呈现的,那么就可以用看版画的方式看年画。我发现,仔细看各地的年画,除了能看出人们的追求和祈盼,似乎还能从年画的呈现中看出当地人的性格。如果说木刻中的线条是骨,是基础性格,那么线条之间的色彩就是皮,是肉,在基础性格之上表现出的各种面貌。

 

福建年画的雕版线条相较其他地区更为纤巧、清晰,长短结合,曲直相掺,恰如福建人心思细腻、柔中带刚的性格。年画常见的色彩是大红大绿,大雅大俗,比如在“狮头衔剑”中,虽是用于恫吓邪魅的凶煞猛狮,但福建人却给了它一套色调和谐不张扬的红蓝配色。漳州木版年画最主要的特点是在有色纸上套印各种粉色,因此印色与底色交融得更为紧密,相较其他年画,色彩对比没有那么强烈,约略反映出福建人性格中的低调。

 

同样的细腻,也可在苏州的桃花坞年画中看到。桃花坞年画“一版一色”的制作方法,注定了印制桃花坞版画必须一步一步慢慢做、细细做、安安静静地做,方能印出秀雅精致的桃花坞年画,从中可体会到江南人的缜密与温和。

 

北方年画的线条大多是粗犷有力的。比如那西北的陕西凤翔年画,雕版线条雄浑遒劲,正似西北人的基础性格,刚毅、野性、大气。年画要喜庆,脱不了明艳的色彩,但凤翔年画的色彩丰富明艳却不张扬,线条与色块泾渭分明,似乎是用了重力把线与色实实地压在了纸上,透出一股力量感。颜色造型仍保留着古朴的风格,就好像我所知的西北人那样,淳朴、实在。

 

在会同古村

□梁冬霓

成群结队的古香樟

吞咽了一个世纪的风雨

在村口立地成佛

一枝一叶,都是守护的深情

 

时光在这里静卧,老去的碑刻

与斑驳的青砖、灰瓦、花窗

沉入两百多年前的梦

梦里梦外,落满岭南的韵声

 

怀乡的游子挽过天边的云

霞光从此栖息于桑梓

岁月丈量着这片土地的胸怀

莫氏大宗祠向蓝天袒露

古老与现代文明的无声交融

 

“风起”“云飞”的志向与胆略

在三街八巷里生根

实业强国的梦想向东飞翔

在南海的彼岸,远行人披荆斩棘

繁育出枝繁叶茂的大树

 

电影打开大千世界

电灯点燃乡人的瞳仁

从远方带来财富的人

继续远走他乡,留下赤诚的心声

在气壮山河的旋律中流淌

风云雕琢过的一砖一瓦

被时代的曙光照亮

乡村振兴的音符

从古巷里循环播放的粤曲

走向交响乐的每一个声部

 

在会同村,一声粘稠的呼唤

沾满古音,从雕花上掉下来

落在,光阴与潺潺河水调制的

一盏醇香中

微信图片_20230120102356.png

在山与海之间

□吴诗韩

我就读的学校三面环山一面环海。在珠海的山与海之间,洒满浪漫与惊喜。

 

尤其是傍晚和风拂面,看着天边渐渐披上深紫的缎带,背后是金黄澄灿的绮霞,偶尔飘来轻缈的云彩,风筝拽在孩子手里,飞得不高,却像是要亲吻天空。沙滩上行人的脸在晦暗模糊之间看不清神色,然而空气中弥漫着静谧和轻松的气息,大家也都是在沙漏般的时光里拨冗消闲,因此格外珍惜。对岸点起万家灯火,高楼大厦在海的那边看不分明,两岸都是绚烂华美的灯光。夜幕渐合,浪花携着律动向人们相迎,轻柔拍打着沙滩和沙滩上人们的脚印。周而复始,一切是那么平静。如有好友相伴,心情更加畅快惬意。此时不应当畅想未来,也不必遗憾过去,只希望时间停留在当下,好像人世间还值得走一遭似的。

 

骑车回去的时候,心中也温柔了许多,周围只有两排默默守望着师生的树。我喜欢清风与海、青山与树。

 

我喜欢午后站在阳台打量周围的一切。眼前是各式的绿,叫人心生欢喜。绿是自然的颜色。时值9月,阳光褪去了一丝毒辣,依旧耀眼晒人,不过当世界落在一片金灿灿之中,我在阴凉地静静观赏,也煞是有趣。那些榕树将自己盘曲的根扎进沃土,仙人似的逍遥地站着,伸出曲致而有力的枝丫,每根分枝的顶上生着厚密的叶,颇有“华盖”的意味。枝头横斜处往往垂下密密麻麻草绳般的“树须”——这是华南的一些树的特点之一,听同学说,他小时候会扯着这些树须荡秋千,被父母看见了,追着打屁股。珠海的树不像我家乡的樟树般枝繁叶茂,而留有细细簌簌的空隙,阳光得以滋润每一片嫩叶。尽管过了酷暑,叶子丝毫没有被晒蔫,这里的绿嫩得能掐出水来。阳光洒下来时,风拂叶动,宛如一簇碎金。它们绿的层次不同,尤其是楼下修剪得像蘑菇一样的小树,新叶长出来,深浅交错,颇有动态美。

 

目光放远些,能看到远方的山,连绵不绝,层峦叠翠。它们并不高耸,很圆润而宽厚,胖胖地卧在那里,倾听一切天籁人声,会不会觉得喧闹?远望去,山是被冒着脑袋的树环绕的,我喜欢的是青翠的山。

 

楼下的草地,让我对“绿草如茵”一次深觉绝妙。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竟把一处景物如此凝练而生动地描绘出来,一块厚绒绒的地毯,多么可爱!在草地上蹦跶的鸟儿,身子黑白相间,尾后隐隐夹杂着油亮的深蓝,在白天折射幽幽的光,活像个小孔雀。这里时常看到的喜鹊——和我记忆中的喜鹊略有差别,一个个胖乎乎圆滚滚的,一跳一跳地在地上啄虫吃。与其说是走路,不如说是蹦跶,因为它们每迈一步,其实都是一次跳跃,身后又长又翘的尾巴弹起又落下,像是自动按下钢琴的音符。

 

所有这些,引发了我某种“物哀”,让我更加眷恋珠海这座海滨花园城市。

微信图片_20230120102920.jpg

扫描二维码进行投稿

 

微信图片_20230120102845.png

我家的鱼塘

□张秀琼

曾有人问我:“你是珠海本地人吗?”我爸爸在上世纪60年代从老家来到红旗华侨农场成家、立业。我妈妈是斗门本地人。我在珠海出生、长大、成家。我觉得自己应该是珠海本地人。

 

在我小的时候,我们农场以种植甘蔗为主。那时候没什么楼房工厂,到处是甘蔗地,农场里最大最气派的工厂就是糖厂。当时人们生活并不富裕,在我出生时父亲的月薪是22元。为了帮补家用,家家都有自留地,或种植蔬菜,或种植果树,或种植甘蔗……我们家就有这么一片自留地。

 

在自留地中有一个四方鱼塘。这方鱼塘虽然不大,水也不深,但在自留地里却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每天傍晚,劳作了一天的爸爸,都会用一竿长长的水瓢,到鱼塘里取水浇灌菜地里的蔬菜。我们家餐桌上的蔬菜瓜果,全靠这方小小的鱼塘孕育。

 

每年,爸爸会往鱼塘里扔几尾鱼苗。每天浇菜后,便会割些草扔到鱼塘里喂鱼。到了夏天,鱼塘最热闹的日子到了。爸爸会约上几个好友,脱掉上衣,拉上一张小小的网,在鱼塘里哼哧哼哧地从这头拉到那一头。鱼儿为了不做盘中餐,使劲地跃出水面,“咚”的一声,跃到网的另一面。那些不够灵活的,被渔网网住了,使劲扭动着身躯,做最后的挣扎,水被拍得哗啦作响。爸爸和叔叔们一边大声聊天一边干活。笑谈间,网上多了几尾肥大的鱼。晚上,咱们可以加加餐了。

 

我家鱼塘的一边是菜地,其他三边都是甘蔗地。每到种甘蔗的时候,爸爸妈妈会从鱼塘里一桶又一桶地挑水浇灌甘蔗。当甘蔗长大了,需要剥甘蔗叶和培土。那是我们最不愿意干的事情。因为人行走在甘蔗地里,又闷又热,还要提防被甘蔗叶“偷袭”划伤。爸爸在种甘蔗的同时种下几棵西瓜、香瓜。让我们在剥甘蔗叶时,跟圆滚滚的大西瓜或黄澄澄的香瓜来个偶遇。我和弟弟正是因为有这样意外的惊喜,才愿意钻到这密不透风的甘蔗地里。

 

岁末,甘蔗成熟了。辛苦了一年终于要收获了。我们全家出动,爸爸妈妈负责砍甘蔗、装车,我和弟弟负责拉着斗车运输。有一回,斗车没装平衡,我拉出没多远便翻车了,妈妈只好走过来重新装车。一车又一车装载着我们全家人汗水与期盼的甘蔗,就这么拉到了货船上,换得一些收入。

 

我们小的时候没什么娱乐,见到石头玩石头,见到泥巴玩泥巴。鱼塘便是弟弟的娱乐场所。他经常到自留地砍几根细长的竹子做鱼竿,到自留地里挖几条蚯蚓做鱼饵,一切准备就绪,就到鱼塘边垂钓。

 

鱼塘就这么陪着我们。我和弟弟都长大了、工作了、成家了。我们的生活变好了,买了新房,住上了高楼,搬离了生活20多年的窄小平房,也离开了鱼塘。爸爸妈妈老了,由于长期辛劳,身体变差了,砍不动甘蔗了,在自留地种上了果树。

 

前些年,政府组织修一条公路,公路刚好覆盖到我们家的自留地。那方记载着我们的童年、装载着我们的期盼、收录着我们的笑声的鱼塘画上了句号。

 

有一天,弟弟买了新车。他开车带着全家人兜风。开到一处地方,他笑着问我:“知道这是哪里吗?”看着窗外高楼林立、道路纵横,我无言以对。弟弟得意地说:“这里以前是我们家的自留地啊。”啊?变化怎么这么大!我竟没有认出来。

 

有一回,弟弟说离我们家自留地不远处的加油站油价便宜。刚好我的车需要加油了,便开着导航去。同事们听说了之后笑话我:“去自己从小长大,生活了这么多年的地方还需要开导航,你是不是本地人呀!”于是下一次去的时候,我便试着凭记忆寻找,结果竟走错路了。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鱼塘的倩影只能在记忆里寻找,但她留给我们的甜蜜却永存心间。

微信图片_20200320125007.jpg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丹梅
湾韵|家园(2023年1月20日)
珠海特区报 2023-01-20 11:00

tqb-20230120-012.jpg

香山云道行

□陈小林

新近落成的香山云道火了,成了珠海人众口称赞的好去处。

 

远远瞧去,香山湖公园的门口就是一幅美妙的画,几幢雕栏画栋的岭南建筑参差不齐、错落有致,朱红的柱廊、镂空的窗棂,古色古香,在湛蓝的天空映衬下,愈发显得古朴庄重。

 

门口两株簕杜鹃花正在傲然怒放。初看它的叶子稀稀疏疏的,树干也没啥出奇,出奇的是它的花,同一株树上竟然有三种颜色,白的像雪,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粉色居多,就像一片灿烂的云霞落在了旁逸斜出的枝头。

 

“鲜花一束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杜甫的这句诗看来就是为此树此花量身定做的。

 

走上栈道,徐行片刻,就到了云道的入口处,这里郁郁葱葱绿树掩映,五颜六色的花儿正在争奇斗艳,云道蜿蜒而上,清风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

 

人在云道上盘旋往上行,丝毫不觉费力,往下一望,真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香山湖的美丽风景尽收眼底,湖水真绿,像一片绿色的翡翠,晶莹剔透。湖水真静,像一面水平的镜子,没有一丝荡漾的波纹,满眼都是绿树成荫、绿荫葱茏。

 

白玉桥最为显眼,暗红色的栈道依水旖旎而行,它像一条白色的玉带,连接一河两岸。游人扶栏而立,憨态可掬的黑天鹅,敏捷高雅的白天鹅,成双成对的鸳鸯,一群麻鸭也不甘示弱的嘎嘎直叫,好像呼朋唤友似的……

 

一幢红色的木屋面南朝北,好像居于水上一般。此情此景,令人马上联想起苏轼那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栈道时而笔直而行,时而蜿蜒逶迤,一片金灿灿的向日葵花扑面而来,它们开得热烈非凡,一片金色的的花海,天真烂漫、热情似火,为了倾情绽放的这一季,它们好像使出了全身的力气似的,毫无保留,让人感动不已。

 

蔚蓝的天、黄澄澄的花,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面。

 

走得愈远,回望来时路,你不禁倒吸一口凉气,树丛环绕,人在山顶游走,栈道像一条左右翻飞的游龙,在群山起伏之间穿梭而行,“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走到云道的最高处,平台上清风扑面,一块巨石巍峨矗立。这么庞大的巨石,没有经过一丝雕刻,它就静静地卧在那里,好像就是为了等待这条云道的到来,谁知道它在这里经风沐雨等待了多少年?层林苍翠,巨石耸立,晚霞满天,这是一幅多美的画卷!

 

眼前的栈道盘旋而下,有些陡峭,不怕,山间绿树青翠,那红艳艳的簕杜鹃花会吸引你的眼睛,万绿丛中一片红,无需多时,你好似从《西游记》中的蓬莱仙山又回到了人间。

 

云道的出口处,一处油菜花地让人惊喜不已,怀疑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来到了眼前,“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同,芳草鲜美,落叶缤纷”……花儿金黄,蜂蝶自舞,生机盎然,一条小溪蜿蜒而行,此处的诗情画意,足见设计者的匠心。

 

这里的花儿是五彩缤纷的,这里的草儿是天真烂漫的,这里的树木是满眼翠绿的,这里的风儿是温柔可亲的。曾有人说,山在,大地在,树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

 

不要天上的星星,我只要尘世的幸福,我只要眼前这个诗情画意的世界。

 

珠海,我们的美丽家园。香山云道,我们珠海人的诗与远方。

微信图片_20230120101708.jpg

红红火火迎新年。喻湘泉 摄

从年画里寻找年味

□王瑶

说起年画,如今在城市长大的孩子可能有点陌生。毕竟,城市里的房子极少用双开木门,也就没有了贴年画的需求,过年的时候一般都是两边贴副对联就差不多了。然而,年画表达的是人们过年时的心愿——贴门神的,祈求神仙保佑外邪莫入、家宅平安;贴“福禄寿”老人的,自然希望家中人人福寿双全、加官进禄;还有把小说故事里的爱恨情仇放入画中的,体现抑恶扬善、追求美好的人之常情。总之,无论是哪个题材、哪种风格,始终绕不开的是人们心中的希望和追求。这也是为什么年画尽管逐渐少见,魅力却丝毫不减,甚至在岁月的加持之下显得更有味道,那是因为在年画中,我们看到了中国人从古至今恒久不变的追求美好的愿望。

 

年画,在珠海更少见了。从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始建香山县,至今不足千年时间,相较于早已以杨柳青年画而闻名的天津、以凤翔年画扬名的宝鸡等历史悠久的古城,珠海还是比较年轻。在这片土地上,也曾出现过如鲍俊等几位书画家,但关于美术的民俗文化却没有多少留存下来。珠海的孩子,或可多去参观下不同的美术馆、文化馆、博物馆,多了解中华各地关于美的历史。

 

近日,我来到《新春献瑞——中国三峡博物馆藏年画展》,展览带来了全国不同地区的年画代表作,数量虽不多但质量颇高。站在一幅幅年画前品读,配合着说明牌上的解释,可以看出许多有意思的东西。

 

年画是以木刻版画的形式呈现的,那么就可以用看版画的方式看年画。我发现,仔细看各地的年画,除了能看出人们的追求和祈盼,似乎还能从年画的呈现中看出当地人的性格。如果说木刻中的线条是骨,是基础性格,那么线条之间的色彩就是皮,是肉,在基础性格之上表现出的各种面貌。

 

福建年画的雕版线条相较其他地区更为纤巧、清晰,长短结合,曲直相掺,恰如福建人心思细腻、柔中带刚的性格。年画常见的色彩是大红大绿,大雅大俗,比如在“狮头衔剑”中,虽是用于恫吓邪魅的凶煞猛狮,但福建人却给了它一套色调和谐不张扬的红蓝配色。漳州木版年画最主要的特点是在有色纸上套印各种粉色,因此印色与底色交融得更为紧密,相较其他年画,色彩对比没有那么强烈,约略反映出福建人性格中的低调。

 

同样的细腻,也可在苏州的桃花坞年画中看到。桃花坞年画“一版一色”的制作方法,注定了印制桃花坞版画必须一步一步慢慢做、细细做、安安静静地做,方能印出秀雅精致的桃花坞年画,从中可体会到江南人的缜密与温和。

 

北方年画的线条大多是粗犷有力的。比如那西北的陕西凤翔年画,雕版线条雄浑遒劲,正似西北人的基础性格,刚毅、野性、大气。年画要喜庆,脱不了明艳的色彩,但凤翔年画的色彩丰富明艳却不张扬,线条与色块泾渭分明,似乎是用了重力把线与色实实地压在了纸上,透出一股力量感。颜色造型仍保留着古朴的风格,就好像我所知的西北人那样,淳朴、实在。

 

在会同古村

□梁冬霓

成群结队的古香樟

吞咽了一个世纪的风雨

在村口立地成佛

一枝一叶,都是守护的深情

 

时光在这里静卧,老去的碑刻

与斑驳的青砖、灰瓦、花窗

沉入两百多年前的梦

梦里梦外,落满岭南的韵声

 

怀乡的游子挽过天边的云

霞光从此栖息于桑梓

岁月丈量着这片土地的胸怀

莫氏大宗祠向蓝天袒露

古老与现代文明的无声交融

 

“风起”“云飞”的志向与胆略

在三街八巷里生根

实业强国的梦想向东飞翔

在南海的彼岸,远行人披荆斩棘

繁育出枝繁叶茂的大树

 

电影打开大千世界

电灯点燃乡人的瞳仁

从远方带来财富的人

继续远走他乡,留下赤诚的心声

在气壮山河的旋律中流淌

风云雕琢过的一砖一瓦

被时代的曙光照亮

乡村振兴的音符

从古巷里循环播放的粤曲

走向交响乐的每一个声部

 

在会同村,一声粘稠的呼唤

沾满古音,从雕花上掉下来

落在,光阴与潺潺河水调制的

一盏醇香中

微信图片_20230120102356.png

在山与海之间

□吴诗韩

我就读的学校三面环山一面环海。在珠海的山与海之间,洒满浪漫与惊喜。

 

尤其是傍晚和风拂面,看着天边渐渐披上深紫的缎带,背后是金黄澄灿的绮霞,偶尔飘来轻缈的云彩,风筝拽在孩子手里,飞得不高,却像是要亲吻天空。沙滩上行人的脸在晦暗模糊之间看不清神色,然而空气中弥漫着静谧和轻松的气息,大家也都是在沙漏般的时光里拨冗消闲,因此格外珍惜。对岸点起万家灯火,高楼大厦在海的那边看不分明,两岸都是绚烂华美的灯光。夜幕渐合,浪花携着律动向人们相迎,轻柔拍打着沙滩和沙滩上人们的脚印。周而复始,一切是那么平静。如有好友相伴,心情更加畅快惬意。此时不应当畅想未来,也不必遗憾过去,只希望时间停留在当下,好像人世间还值得走一遭似的。

 

骑车回去的时候,心中也温柔了许多,周围只有两排默默守望着师生的树。我喜欢清风与海、青山与树。

 

我喜欢午后站在阳台打量周围的一切。眼前是各式的绿,叫人心生欢喜。绿是自然的颜色。时值9月,阳光褪去了一丝毒辣,依旧耀眼晒人,不过当世界落在一片金灿灿之中,我在阴凉地静静观赏,也煞是有趣。那些榕树将自己盘曲的根扎进沃土,仙人似的逍遥地站着,伸出曲致而有力的枝丫,每根分枝的顶上生着厚密的叶,颇有“华盖”的意味。枝头横斜处往往垂下密密麻麻草绳般的“树须”——这是华南的一些树的特点之一,听同学说,他小时候会扯着这些树须荡秋千,被父母看见了,追着打屁股。珠海的树不像我家乡的樟树般枝繁叶茂,而留有细细簌簌的空隙,阳光得以滋润每一片嫩叶。尽管过了酷暑,叶子丝毫没有被晒蔫,这里的绿嫩得能掐出水来。阳光洒下来时,风拂叶动,宛如一簇碎金。它们绿的层次不同,尤其是楼下修剪得像蘑菇一样的小树,新叶长出来,深浅交错,颇有动态美。

 

目光放远些,能看到远方的山,连绵不绝,层峦叠翠。它们并不高耸,很圆润而宽厚,胖胖地卧在那里,倾听一切天籁人声,会不会觉得喧闹?远望去,山是被冒着脑袋的树环绕的,我喜欢的是青翠的山。

 

楼下的草地,让我对“绿草如茵”一次深觉绝妙。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竟把一处景物如此凝练而生动地描绘出来,一块厚绒绒的地毯,多么可爱!在草地上蹦跶的鸟儿,身子黑白相间,尾后隐隐夹杂着油亮的深蓝,在白天折射幽幽的光,活像个小孔雀。这里时常看到的喜鹊——和我记忆中的喜鹊略有差别,一个个胖乎乎圆滚滚的,一跳一跳地在地上啄虫吃。与其说是走路,不如说是蹦跶,因为它们每迈一步,其实都是一次跳跃,身后又长又翘的尾巴弹起又落下,像是自动按下钢琴的音符。

 

所有这些,引发了我某种“物哀”,让我更加眷恋珠海这座海滨花园城市。

微信图片_20230120102920.jpg

扫描二维码进行投稿

 

微信图片_20230120102845.png

我家的鱼塘

□张秀琼

曾有人问我:“你是珠海本地人吗?”我爸爸在上世纪60年代从老家来到红旗华侨农场成家、立业。我妈妈是斗门本地人。我在珠海出生、长大、成家。我觉得自己应该是珠海本地人。

 

在我小的时候,我们农场以种植甘蔗为主。那时候没什么楼房工厂,到处是甘蔗地,农场里最大最气派的工厂就是糖厂。当时人们生活并不富裕,在我出生时父亲的月薪是22元。为了帮补家用,家家都有自留地,或种植蔬菜,或种植果树,或种植甘蔗……我们家就有这么一片自留地。

 

在自留地中有一个四方鱼塘。这方鱼塘虽然不大,水也不深,但在自留地里却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每天傍晚,劳作了一天的爸爸,都会用一竿长长的水瓢,到鱼塘里取水浇灌菜地里的蔬菜。我们家餐桌上的蔬菜瓜果,全靠这方小小的鱼塘孕育。

 

每年,爸爸会往鱼塘里扔几尾鱼苗。每天浇菜后,便会割些草扔到鱼塘里喂鱼。到了夏天,鱼塘最热闹的日子到了。爸爸会约上几个好友,脱掉上衣,拉上一张小小的网,在鱼塘里哼哧哼哧地从这头拉到那一头。鱼儿为了不做盘中餐,使劲地跃出水面,“咚”的一声,跃到网的另一面。那些不够灵活的,被渔网网住了,使劲扭动着身躯,做最后的挣扎,水被拍得哗啦作响。爸爸和叔叔们一边大声聊天一边干活。笑谈间,网上多了几尾肥大的鱼。晚上,咱们可以加加餐了。

 

我家鱼塘的一边是菜地,其他三边都是甘蔗地。每到种甘蔗的时候,爸爸妈妈会从鱼塘里一桶又一桶地挑水浇灌甘蔗。当甘蔗长大了,需要剥甘蔗叶和培土。那是我们最不愿意干的事情。因为人行走在甘蔗地里,又闷又热,还要提防被甘蔗叶“偷袭”划伤。爸爸在种甘蔗的同时种下几棵西瓜、香瓜。让我们在剥甘蔗叶时,跟圆滚滚的大西瓜或黄澄澄的香瓜来个偶遇。我和弟弟正是因为有这样意外的惊喜,才愿意钻到这密不透风的甘蔗地里。

 

岁末,甘蔗成熟了。辛苦了一年终于要收获了。我们全家出动,爸爸妈妈负责砍甘蔗、装车,我和弟弟负责拉着斗车运输。有一回,斗车没装平衡,我拉出没多远便翻车了,妈妈只好走过来重新装车。一车又一车装载着我们全家人汗水与期盼的甘蔗,就这么拉到了货船上,换得一些收入。

 

我们小的时候没什么娱乐,见到石头玩石头,见到泥巴玩泥巴。鱼塘便是弟弟的娱乐场所。他经常到自留地砍几根细长的竹子做鱼竿,到自留地里挖几条蚯蚓做鱼饵,一切准备就绪,就到鱼塘边垂钓。

 

鱼塘就这么陪着我们。我和弟弟都长大了、工作了、成家了。我们的生活变好了,买了新房,住上了高楼,搬离了生活20多年的窄小平房,也离开了鱼塘。爸爸妈妈老了,由于长期辛劳,身体变差了,砍不动甘蔗了,在自留地种上了果树。

 

前些年,政府组织修一条公路,公路刚好覆盖到我们家的自留地。那方记载着我们的童年、装载着我们的期盼、收录着我们的笑声的鱼塘画上了句号。

 

有一天,弟弟买了新车。他开车带着全家人兜风。开到一处地方,他笑着问我:“知道这是哪里吗?”看着窗外高楼林立、道路纵横,我无言以对。弟弟得意地说:“这里以前是我们家的自留地啊。”啊?变化怎么这么大!我竟没有认出来。

 

有一回,弟弟说离我们家自留地不远处的加油站油价便宜。刚好我的车需要加油了,便开着导航去。同事们听说了之后笑话我:“去自己从小长大,生活了这么多年的地方还需要开导航,你是不是本地人呀!”于是下一次去的时候,我便试着凭记忆寻找,结果竟走错路了。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鱼塘的倩影只能在记忆里寻找,但她留给我们的甜蜜却永存心间。

微信图片_20200320125007.jpg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