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耿 立
我喜欢一则公案故事:
有云水僧一路参访,一日来到由一位老妇人管理的庵堂前休息。他问老妇人:“师姑,这座庵堂里除你之外,还有其他的眷属吗?”
老婆婆:“有。”
云水僧:“怎么没有看到呢?”
老婆婆:“喏!山河大地,一草一木,都是我的眷属呀!”
是的,在读到崔云的散文集《重逢》的时候,我的脑子里首先冒出的是多年前读的这个故事,对一个散文家来说,山河大地,一草一木,都是她(他)的眷属,文字也是。
在崔云的笔下,她的眷属是郊野,是天籁的鸟声,是独步山林,是荒芜之美,飘零与凋谢的美;在阆中古城的街道,在南京的温润里,在写信的日子,在白露的节气;这文字的眷属里,有被抢亲的奶奶,有早逝的父亲,有疫情归国的儿子;在文字的眷属里,我看到了玄奘的晓行夜宿,饮露餐风,看到了容闳从头到脚身上每一根神经纤维都是爱国的……
在崔云的文字眷属里,我看到了东风浩荡繁花后的平淡,看到了浊浪翻滚后的清白,她的文字少有狮子吼,多的是低音区的絮语,是把苦楚、伤痕化成爱的能力的文字胎记。
沃尔科特说:“改变我们的语言首先要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们生活抵达的地方,才是我们思想抵达的地方,我们审美抵达的地方,我们语言抵达的地方,崔云当下的生活,是一种思索的生活,是爱与善的躬身践行,是爱与善的布道。
爱是一种能力,爱也是一种力量,在这本散文集里,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崔云,是为爱与良善辩护,呼唤爱与良善、构建爱与良善、捍卫爱与良善的人。
亨利·菲尔丁在《汤姆·琼斯》中说:“文学只是一个便饭馆,不卖山珍海味,只卖一道菜,就是‘人性’。” 是的,作为一个作家,她的文字的唯一功能就是盯住“人性”,看一个作家是不是理解人生、洞察人生,就看她的文字眷属和人性的距离,我喜欢雨果的话: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
是啊,爱与良善,其实就是革命的终极,就是最大的人道主义,也是我们最大的文字眷属。所谓爱与良善,正是崔云念兹在兹的;所谓爱与良善,一念,正是“大事因缘出世,谁不当有此念耶?”
“谁不当有此念耶?”其实这是一种如狮子吼的呼唤,我们的人生有卑污,有暴力和堕落,有时我们还有仇恨和重负,但只有相信我们人类灵魂的力量,人类的爱与良善,来战胜一切,化解一切。
我们应该怎样面对这个世界?怎样面对贫困,面对悲剧,面对生活的不完美,正因为生活不完美,所以我们要像安徒生说的“好好活。永远好好活”。
弗洛姆说:爱,真的是对人类存在问题的唯一合理、唯一令人满意的回答;哲学家巴迪欧则说:捍卫爱,这也是哲学的一个任务。其实捍卫爱这也是文学的一个任务,而吕克·费里则说:爱将成为我们所有人无条件相信的唯一价值。在崔云的散文里,因为有爱,再远的路途也会变短;再艰难的行程也会变得轻松;崔云的文字眷属,是实践爱与良善的美学,也是她的生命美学。
我们不能回避的是,在历史处境和现实环境,很多的人,很多的事是处在失爱的境地,那些死亡,那些灾难,那些凌辱与暴虐,那些太多的恶以善的名义以正义的名义横行,鲜血、暴力、黑暗,人们失去了对生命的敬畏,爱的敬畏,在崔云所写的萧红里,我读到这样的句子:自幼没有享受过亲情和家庭温暖的萧红只想过正常老百姓的日子,没有争吵和暴力,没有不忠和讥讽,有的只是相互谅解、彼此关爱。但这些简单的要求,萧军给不了她,端木蕻良同样也没能给她。
这是崔云的洞察,我也写过萧红,知道萧红的苍凉,知道半部红楼留给后人写的不甘,崔云说萧红在寻找真爱,更是在寻找一份保护;崔云是理解萧红的:萧红一生都在追求真爱,渴望有一个温暖的家,但现实却让她伤痕累累。
我们怎样对待和看待这种失爱的境遇?崔云所做的就是对于生活中爱的细节、爱的碎片的打捞,无论是生活还是文字,也许,一个人的力量和文字,面对巨大的虚空一样的失爱的境地,只是“杯水车薪”而已,但我们相信世界和人心的奇迹。
我记得一个这样的故事。退潮后的海边,一个小男孩正沿着海边抓起一条条小鱼扔回海里。这些小鱼因未能跟上退去的潮水,滞留在了海滩上的小水洼里,眼看就要干涸而死。一名游客嘲笑地对小男孩说:“别扔了,这么多小鱼,凭你的力量是拾不过来的,再说又有谁在乎呢?”小男孩没有停下,拾起一条小鱼说:“这条小鱼在乎。”他又拾起一条小鱼说:“这条小鱼也在乎。”
是啊,我看了崔云的文字,她的对爱与良善的执着,就像一个圣徒,就像沙滩上的小男孩。
我喜欢这样的文字眷属和担当,这样的文字和人,才能走得更远一点。也许我们失爱的时间太久了,我们呼唤着爱与良善,我们像信仰一样,虔诚地将它捧在手里——信仰的手里、爱的手里。
□ 耿 立
我喜欢一则公案故事:
有云水僧一路参访,一日来到由一位老妇人管理的庵堂前休息。他问老妇人:“师姑,这座庵堂里除你之外,还有其他的眷属吗?”
老婆婆:“有。”
云水僧:“怎么没有看到呢?”
老婆婆:“喏!山河大地,一草一木,都是我的眷属呀!”
是的,在读到崔云的散文集《重逢》的时候,我的脑子里首先冒出的是多年前读的这个故事,对一个散文家来说,山河大地,一草一木,都是她(他)的眷属,文字也是。
在崔云的笔下,她的眷属是郊野,是天籁的鸟声,是独步山林,是荒芜之美,飘零与凋谢的美;在阆中古城的街道,在南京的温润里,在写信的日子,在白露的节气;这文字的眷属里,有被抢亲的奶奶,有早逝的父亲,有疫情归国的儿子;在文字的眷属里,我看到了玄奘的晓行夜宿,饮露餐风,看到了容闳从头到脚身上每一根神经纤维都是爱国的……
在崔云的文字眷属里,我看到了东风浩荡繁花后的平淡,看到了浊浪翻滚后的清白,她的文字少有狮子吼,多的是低音区的絮语,是把苦楚、伤痕化成爱的能力的文字胎记。
沃尔科特说:“改变我们的语言首先要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们生活抵达的地方,才是我们思想抵达的地方,我们审美抵达的地方,我们语言抵达的地方,崔云当下的生活,是一种思索的生活,是爱与善的躬身践行,是爱与善的布道。
爱是一种能力,爱也是一种力量,在这本散文集里,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崔云,是为爱与良善辩护,呼唤爱与良善、构建爱与良善、捍卫爱与良善的人。
亨利·菲尔丁在《汤姆·琼斯》中说:“文学只是一个便饭馆,不卖山珍海味,只卖一道菜,就是‘人性’。” 是的,作为一个作家,她的文字的唯一功能就是盯住“人性”,看一个作家是不是理解人生、洞察人生,就看她的文字眷属和人性的距离,我喜欢雨果的话: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
是啊,爱与良善,其实就是革命的终极,就是最大的人道主义,也是我们最大的文字眷属。所谓爱与良善,正是崔云念兹在兹的;所谓爱与良善,一念,正是“大事因缘出世,谁不当有此念耶?”
“谁不当有此念耶?”其实这是一种如狮子吼的呼唤,我们的人生有卑污,有暴力和堕落,有时我们还有仇恨和重负,但只有相信我们人类灵魂的力量,人类的爱与良善,来战胜一切,化解一切。
我们应该怎样面对这个世界?怎样面对贫困,面对悲剧,面对生活的不完美,正因为生活不完美,所以我们要像安徒生说的“好好活。永远好好活”。
弗洛姆说:爱,真的是对人类存在问题的唯一合理、唯一令人满意的回答;哲学家巴迪欧则说:捍卫爱,这也是哲学的一个任务。其实捍卫爱这也是文学的一个任务,而吕克·费里则说:爱将成为我们所有人无条件相信的唯一价值。在崔云的散文里,因为有爱,再远的路途也会变短;再艰难的行程也会变得轻松;崔云的文字眷属,是实践爱与良善的美学,也是她的生命美学。
我们不能回避的是,在历史处境和现实环境,很多的人,很多的事是处在失爱的境地,那些死亡,那些灾难,那些凌辱与暴虐,那些太多的恶以善的名义以正义的名义横行,鲜血、暴力、黑暗,人们失去了对生命的敬畏,爱的敬畏,在崔云所写的萧红里,我读到这样的句子:自幼没有享受过亲情和家庭温暖的萧红只想过正常老百姓的日子,没有争吵和暴力,没有不忠和讥讽,有的只是相互谅解、彼此关爱。但这些简单的要求,萧军给不了她,端木蕻良同样也没能给她。
这是崔云的洞察,我也写过萧红,知道萧红的苍凉,知道半部红楼留给后人写的不甘,崔云说萧红在寻找真爱,更是在寻找一份保护;崔云是理解萧红的:萧红一生都在追求真爱,渴望有一个温暖的家,但现实却让她伤痕累累。
我们怎样对待和看待这种失爱的境遇?崔云所做的就是对于生活中爱的细节、爱的碎片的打捞,无论是生活还是文字,也许,一个人的力量和文字,面对巨大的虚空一样的失爱的境地,只是“杯水车薪”而已,但我们相信世界和人心的奇迹。
我记得一个这样的故事。退潮后的海边,一个小男孩正沿着海边抓起一条条小鱼扔回海里。这些小鱼因未能跟上退去的潮水,滞留在了海滩上的小水洼里,眼看就要干涸而死。一名游客嘲笑地对小男孩说:“别扔了,这么多小鱼,凭你的力量是拾不过来的,再说又有谁在乎呢?”小男孩没有停下,拾起一条小鱼说:“这条小鱼在乎。”他又拾起一条小鱼说:“这条小鱼也在乎。”
是啊,我看了崔云的文字,她的对爱与良善的执着,就像一个圣徒,就像沙滩上的小男孩。
我喜欢这样的文字眷属和担当,这样的文字和人,才能走得更远一点。也许我们失爱的时间太久了,我们呼唤着爱与良善,我们像信仰一样,虔诚地将它捧在手里——信仰的手里、爱的手里。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