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在东关
□ 马有福
久在西宁,不曾感知。但如果出门在外,最想西宁的还是这里的吃。说到吃,最好的去处,当然是在东关。住在西区,玩在中区,吃在东区。这在西宁几乎就是城市分工,想都不用想的。
一沓小店,一溜板凳,一张桌子。一盆食材,几盏调货。虽在陋巷,竞有顾客。还不止那些馋猫子女孩,有时,胡子拉碴的爷们也都挤在那里弯腰擦汗,拌嘴品香。难道西宁的酿皮、粉皮、炒凉粉、奶皮等小吃就如此有魅力?老范说,河州的亲戚们就好这一口,他每一回家,就得打包真空。而西宁的朋友们却想吃河州的浆水面了,他从河州打包带来。这些年自己简直就是小吃使者。好在他自己也好吃,这就常年在街巷踩点,一旦有小吃,先自尝鲜。西宁真是一个西北小吃荟萃之地,尤其是在东关,每一条街巷里都透着浓浓的小吃馨香。
为什么?还在食材!
茶卡的盐、循化的花椒、乐都的辣子、互助的洋芋、贵德的面、门源的清油、大通的葱花、江源的水、高原的肉等,都是同类中的翘楚,同质中的露珠。独占鳌头,独一无二。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米之炊,让东关在饮食行当玩得风生水起,没怎么用心,雨后春笋,创出不少品牌。什么泉儿头杂碎,什么晓泉包子,什么伊隆面片,什么振亚牛肉面,什么益鑫手抓等,数不胜数,都是专业品牌,何时都是人满为患。真应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古训。
且慢,这还只是些小玩意。东关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那么多中间是摆满了桌子的大堂,四周是包间包围的大餐厅,动辄百十来桌。一旦到了斋月或者冬季,各大餐厅整天都是客流如涌。贺房、摆满月、婚丧嫁娶,人间热闹,几乎都在这里举行。有事聚餐,无事找事,相聚总是那么频繁,这便让人把东关大餐馆有意思地划分为三个世界:第一世界:伊尔顿、伊兰世家、西湖银峰,曾经一桌难求,一餐近万,如今,随波逐流,台阶有降。第二世界:大中小。即大西门、中发源、小圆门,新老品牌,清真老八盘花样百变,适应新时代,主动向一流,也是非常不错的大餐去处。第三世界:以穆斯林餐厅、穆斯林大饭店、东乡手抓等不下于百家,他们虽属后起之秀,但其竞争力常使那些老店家频发后生可畏之叹。
当然,在饮食江湖上,关里更有不少绕道而行之辈。海鲜、自助、火锅、西餐、茶艺,乃至肯德基、佰客基,德克士,也是穿堂入室,风生水起,接轨世界,自成风味,拉了不少新客源。
之于那些以拉面为主,远征全国,把触角伸向世界的拉面人更是青海东关饮食业背后的祁连山,其雄壮之势,每每伴着冲破了玉门关的春风,不断闪现在央视等全国媒体。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青海在全国有两万多家拉面馆,从业人员达三十来万人,由点到面,足迹遍及每一个角落,甚至走出了国门。
这些年,走遍全国,吃遍全国之后,人们忽然发现,伴着我们乡愁的手擀面和家常菜最容易唤醒人的味觉记忆。于是,在大街小巷,寻常巷陌里忽然冒出了那么多的家宴。一角镶炕,三五好友,一碟葵花,一盏盖碗,一沓油饼,一个下午,人虽回不到以前,但能喧他个天荒地老。青海本来就从来不领先风气,沉淀下来的从容在这里似乎找到了应有的感觉。
如果这一切吃喝依旧还不过瘾,那么,再剩下的,就是走出街巷的一招。这就是青海人所说的浪山、浪河滩呢。可以走出熟悉的环境,在似曾相识的山野一角贴近自然,挖地烧锅,回味东关,回味日常。但话说回来,这何曾不是长期在东关饮食习俗中延伸出来的一种活着和吃着的山野感觉?
吃在东关
□ 马有福
久在西宁,不曾感知。但如果出门在外,最想西宁的还是这里的吃。说到吃,最好的去处,当然是在东关。住在西区,玩在中区,吃在东区。这在西宁几乎就是城市分工,想都不用想的。
一沓小店,一溜板凳,一张桌子。一盆食材,几盏调货。虽在陋巷,竞有顾客。还不止那些馋猫子女孩,有时,胡子拉碴的爷们也都挤在那里弯腰擦汗,拌嘴品香。难道西宁的酿皮、粉皮、炒凉粉、奶皮等小吃就如此有魅力?老范说,河州的亲戚们就好这一口,他每一回家,就得打包真空。而西宁的朋友们却想吃河州的浆水面了,他从河州打包带来。这些年自己简直就是小吃使者。好在他自己也好吃,这就常年在街巷踩点,一旦有小吃,先自尝鲜。西宁真是一个西北小吃荟萃之地,尤其是在东关,每一条街巷里都透着浓浓的小吃馨香。
为什么?还在食材!
茶卡的盐、循化的花椒、乐都的辣子、互助的洋芋、贵德的面、门源的清油、大通的葱花、江源的水、高原的肉等,都是同类中的翘楚,同质中的露珠。独占鳌头,独一无二。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米之炊,让东关在饮食行当玩得风生水起,没怎么用心,雨后春笋,创出不少品牌。什么泉儿头杂碎,什么晓泉包子,什么伊隆面片,什么振亚牛肉面,什么益鑫手抓等,数不胜数,都是专业品牌,何时都是人满为患。真应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古训。
且慢,这还只是些小玩意。东关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那么多中间是摆满了桌子的大堂,四周是包间包围的大餐厅,动辄百十来桌。一旦到了斋月或者冬季,各大餐厅整天都是客流如涌。贺房、摆满月、婚丧嫁娶,人间热闹,几乎都在这里举行。有事聚餐,无事找事,相聚总是那么频繁,这便让人把东关大餐馆有意思地划分为三个世界:第一世界:伊尔顿、伊兰世家、西湖银峰,曾经一桌难求,一餐近万,如今,随波逐流,台阶有降。第二世界:大中小。即大西门、中发源、小圆门,新老品牌,清真老八盘花样百变,适应新时代,主动向一流,也是非常不错的大餐去处。第三世界:以穆斯林餐厅、穆斯林大饭店、东乡手抓等不下于百家,他们虽属后起之秀,但其竞争力常使那些老店家频发后生可畏之叹。
当然,在饮食江湖上,关里更有不少绕道而行之辈。海鲜、自助、火锅、西餐、茶艺,乃至肯德基、佰客基,德克士,也是穿堂入室,风生水起,接轨世界,自成风味,拉了不少新客源。
之于那些以拉面为主,远征全国,把触角伸向世界的拉面人更是青海东关饮食业背后的祁连山,其雄壮之势,每每伴着冲破了玉门关的春风,不断闪现在央视等全国媒体。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青海在全国有两万多家拉面馆,从业人员达三十来万人,由点到面,足迹遍及每一个角落,甚至走出了国门。
这些年,走遍全国,吃遍全国之后,人们忽然发现,伴着我们乡愁的手擀面和家常菜最容易唤醒人的味觉记忆。于是,在大街小巷,寻常巷陌里忽然冒出了那么多的家宴。一角镶炕,三五好友,一碟葵花,一盏盖碗,一沓油饼,一个下午,人虽回不到以前,但能喧他个天荒地老。青海本来就从来不领先风气,沉淀下来的从容在这里似乎找到了应有的感觉。
如果这一切吃喝依旧还不过瘾,那么,再剩下的,就是走出街巷的一招。这就是青海人所说的浪山、浪河滩呢。可以走出熟悉的环境,在似曾相识的山野一角贴近自然,挖地烧锅,回味东关,回味日常。但话说回来,这何曾不是长期在东关饮食习俗中延伸出来的一种活着和吃着的山野感觉?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