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子龙
2022年初夏,阎纲先生九十岁出新书:《我还活着》。
令人陡然一震。泰戈尔说“我活着”是自喜、自惊。阎老加上一个“还”字,是自信、自励,是宣示,是挑战。挑战生活与命运。
“活着”干什么?“活就活个明白,说人话,做人事”。简简单单的大白话,却疾风暴雨,波浪滔天。这可是大任务,任重道远。锤子式的句式,一锤下去,火星喷溅。书中这种出语奇横的句式,海了去啦!
写癌病房:“满屋秃子!每人床前挂着几个吊瓶,不停地呻吟、呕吐……”甚至调侃自己也如此:“瘦猴一个,电线杆子一根,又暗自神伤。我属猴。”“爱小目标不爱众目睽睽……越来越不如颧骨高高突起的马三立。”快然自适,气蕴盈溢。
再譬如:“我还活着,我作证。”为谁作证?证什么?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尽人皆可猜测,或许答案各有不同。可以肯定的是,是为当代文学作证,为作家作证。
阎纲先生是我接触过的第一位文坛重量级人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对于文学爱好者来说有一本影响很大的书,茅盾点评的《1960年短篇小说欣赏》。我读后颇有心得,便写成文章寄给《文艺报》,不想正是阎纲先生看到我的稿子,并专程到天津约我面谈修改意见。当时阎纲先生在一个文学爱好者心目中是大神一般的存在,经常在报刊上发表评论文章。这般大才竟从北京专程来到天津,约我面谈修改意见。下班后我骑车一个小时零四十五分钟,赶到赤峰道百花文艺出版社招待所。身材修长、面目清俊的阎先生,面对面掰开揉碎了跟我讲怎样修改那篇文章。
好不容易见到这样的人物,我当然也有许多问题要请教,有的跟这篇文章有关系,有的与文章本身没有关系……谈话结束已经很晚了。我住工厂的单身宿舍,工厂在北郊工业区,天津城是南北狭长,当年“天津战役”的成功就因为采用了从东西两面进攻的“斩断长蛇”的战术。我骑着自行车是从蛇的七寸处到蛇尾,回到宿舍哪还睡得着,趁热打铁修改那篇稿子。改完抄清,天已发亮,干脆骑车把稿子又送到招待所。招待所大门虚掩,阎纲先生下榻的房间竟也不锁门,我如入无人之境,悄无声息地直抵阎先生床头,把稿子放到桌子上,又悄悄退出,并未惊醒他的沉睡。或许昨晚我走后,他也开夜车了。
我交了稿,心神大为松快,骑车回厂直奔食堂,四两大饼夹两个炸糕,这一夜在“长蛇”上往返四趟,加起来骑车近七个小时,确实有点饿了。上班后接到阎先生电话,对我的改稿表示满意。这次经历也让我铭记终生。
1983年《小说选刊》问世,在创刊号头条选了我的短篇小说《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并配发了阎纲先生的短评《又一个厂长上任》……这是真正的导师,非是现在把称“老师”当客气话挂在嘴头上所能比。
这部书就是他的“证词”。为柳青作证:“半生顿踣,死后寂寞”,“梁生宝、梁三老汉不会过时,《创业史》不会速朽”。中国确确实实经历过一个“社会主义高潮”,《创业史》是那种语境下的“文学社会史”,写出了苦难深重的庄稼汉“在一种类似宗教的鼓动下的理想国、心灵史”,这样的表述是何等的精确、服人。路遥和陈忠实都把《创业史》读了七遍。不知其他地方的作家,还有这样读本土前辈作家作品的吗?
路遥给《平凡的世界》画上最后一个句号,“疯子般一把推开窗户将笔扔了出去,扔得很远,叫喊:‘这是为什么?’然后冲进厕所,对着镜子再行扣问:‘我究竟为什么?为什么?’便放声大哭。”以命搏文字,想不惊世都难。阎老引高建群赠路遥的话:“文学是一种殉道,陕北高原是一个英雄史诗、美人吟唱的地方。”陕西才子成群。陕西文道是由司马迁开辟的。
陕西是文学的高地,也是文学的福地。已享米寿的文坛福星周明,邀约阎纲:“阎兄,日月如梭,转眼就是百年,咱俩葬到一起吧。我家在秦岭脚下,有地,终南山隐士处、白居易‘观刈麦’地,由你挑。”他们是同乡、同学、同事,做了一辈子的朋友还没做够,竟希望死后也葬在一起!在当今文坛上,还找得出第二对吗?
我极认可他为周明的画像:“热爱生活,精力充沛,有求必应……是热心穿梭的‘文坛基辛格’,从早笑到晚,越老越比儿子年轻,没大没小,人见人爱。他的命不大,谁命大?”澄怀创真,情谊酣畅,显示了两个人充盈的生命力。
阎纲为吴冠中作证:“他丰满而瘦小,富有而简陋,平易而固执,谦逊而倔强,誉满全球却像个苦行僧”。句式如连珠炮,元气浑成,字字朗激。
为屠岸作证:“乍看文弱书生,再看是大儒……满腹经纶的文场通才”,“历经乱世,两次自杀,屠岸还是挺过来了,思维敏捷,生活规律,不生闲气,比鲁迅健康,比托尔斯泰命大……”用十来个精妙的句子,把老诗人饱经磨难的一生概括得清和刚劲,又明快朗润。
我以为,评论的本质是交流。与读者交流,与作者交流,与文学史交流。阎先生的评论言简意赅,这本书里的证词大都是好话。但好话不多说,如排球场上对阵,讲究“短平快、稳准狠”。因他“兴趣在大众文艺一边,痴心于大众文学、民间文化……”所以他对作家极友好,精神刚硬强大,心地柔软和厚,故能以善为魂,以文为骨。良药不一定非得“苦口”,《随园诗话》云:“药之上品,其味必不苦,若人参、枸杞……”同样是陕西大才的李建军有言:“伟大的文学从来不是怨毒的”。
阎先生喜欢使用锤子式的语句,对响鼓要重锤,对业余作者小锤点拨。如今敢说作家的好话,也需要勇气和正直坦荡的品格。因为现实的风气是不能公开说某个作家的好话,人心陷溺,文场也一样,你说张三好,会开罪不喜欢张三的人。你不知道现在的人际关系有多复杂,不是现实主义,是人人活得现实。所以聪明人想说自己小圈子里哥们的好话,都要用轻贬真褒或打情骂俏的方式。阎老不怕,有胆气,有真性情。文气通正气。古人云,歪风邪气写不出传世文章,有真性情才有好文字。
他尖锐,识力深透,且看他的焦虑:“我是乐观主义者,但对我国文艺界多多少少有些悲观。中国作家笔下的男人也好,女人也好,很难说都是成熟的角色。我非响鼓,也挨了他一记重锤。凡“中国作家”读到这段文字,都能掂得出分量,不能不反省自己的作品中有没有这些毛病。
老,是一门学问。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不是指到老了还能读书看报。想要老得漂亮,是要学的,学会怎么变老。《我还活着》就是一本教人怎样能老得漂亮的书。沧桑作笑谈,坎坷任纵横,神思感奋,逸兴遄飞……做过别人的贵人,自己也会遇到贵人。如此老境,怎不风光无限。
□ 蒋子龙
2022年初夏,阎纲先生九十岁出新书:《我还活着》。
令人陡然一震。泰戈尔说“我活着”是自喜、自惊。阎老加上一个“还”字,是自信、自励,是宣示,是挑战。挑战生活与命运。
“活着”干什么?“活就活个明白,说人话,做人事”。简简单单的大白话,却疾风暴雨,波浪滔天。这可是大任务,任重道远。锤子式的句式,一锤下去,火星喷溅。书中这种出语奇横的句式,海了去啦!
写癌病房:“满屋秃子!每人床前挂着几个吊瓶,不停地呻吟、呕吐……”甚至调侃自己也如此:“瘦猴一个,电线杆子一根,又暗自神伤。我属猴。”“爱小目标不爱众目睽睽……越来越不如颧骨高高突起的马三立。”快然自适,气蕴盈溢。
再譬如:“我还活着,我作证。”为谁作证?证什么?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尽人皆可猜测,或许答案各有不同。可以肯定的是,是为当代文学作证,为作家作证。
阎纲先生是我接触过的第一位文坛重量级人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对于文学爱好者来说有一本影响很大的书,茅盾点评的《1960年短篇小说欣赏》。我读后颇有心得,便写成文章寄给《文艺报》,不想正是阎纲先生看到我的稿子,并专程到天津约我面谈修改意见。当时阎纲先生在一个文学爱好者心目中是大神一般的存在,经常在报刊上发表评论文章。这般大才竟从北京专程来到天津,约我面谈修改意见。下班后我骑车一个小时零四十五分钟,赶到赤峰道百花文艺出版社招待所。身材修长、面目清俊的阎先生,面对面掰开揉碎了跟我讲怎样修改那篇文章。
好不容易见到这样的人物,我当然也有许多问题要请教,有的跟这篇文章有关系,有的与文章本身没有关系……谈话结束已经很晚了。我住工厂的单身宿舍,工厂在北郊工业区,天津城是南北狭长,当年“天津战役”的成功就因为采用了从东西两面进攻的“斩断长蛇”的战术。我骑着自行车是从蛇的七寸处到蛇尾,回到宿舍哪还睡得着,趁热打铁修改那篇稿子。改完抄清,天已发亮,干脆骑车把稿子又送到招待所。招待所大门虚掩,阎纲先生下榻的房间竟也不锁门,我如入无人之境,悄无声息地直抵阎先生床头,把稿子放到桌子上,又悄悄退出,并未惊醒他的沉睡。或许昨晚我走后,他也开夜车了。
我交了稿,心神大为松快,骑车回厂直奔食堂,四两大饼夹两个炸糕,这一夜在“长蛇”上往返四趟,加起来骑车近七个小时,确实有点饿了。上班后接到阎先生电话,对我的改稿表示满意。这次经历也让我铭记终生。
1983年《小说选刊》问世,在创刊号头条选了我的短篇小说《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并配发了阎纲先生的短评《又一个厂长上任》……这是真正的导师,非是现在把称“老师”当客气话挂在嘴头上所能比。
这部书就是他的“证词”。为柳青作证:“半生顿踣,死后寂寞”,“梁生宝、梁三老汉不会过时,《创业史》不会速朽”。中国确确实实经历过一个“社会主义高潮”,《创业史》是那种语境下的“文学社会史”,写出了苦难深重的庄稼汉“在一种类似宗教的鼓动下的理想国、心灵史”,这样的表述是何等的精确、服人。路遥和陈忠实都把《创业史》读了七遍。不知其他地方的作家,还有这样读本土前辈作家作品的吗?
路遥给《平凡的世界》画上最后一个句号,“疯子般一把推开窗户将笔扔了出去,扔得很远,叫喊:‘这是为什么?’然后冲进厕所,对着镜子再行扣问:‘我究竟为什么?为什么?’便放声大哭。”以命搏文字,想不惊世都难。阎老引高建群赠路遥的话:“文学是一种殉道,陕北高原是一个英雄史诗、美人吟唱的地方。”陕西才子成群。陕西文道是由司马迁开辟的。
陕西是文学的高地,也是文学的福地。已享米寿的文坛福星周明,邀约阎纲:“阎兄,日月如梭,转眼就是百年,咱俩葬到一起吧。我家在秦岭脚下,有地,终南山隐士处、白居易‘观刈麦’地,由你挑。”他们是同乡、同学、同事,做了一辈子的朋友还没做够,竟希望死后也葬在一起!在当今文坛上,还找得出第二对吗?
我极认可他为周明的画像:“热爱生活,精力充沛,有求必应……是热心穿梭的‘文坛基辛格’,从早笑到晚,越老越比儿子年轻,没大没小,人见人爱。他的命不大,谁命大?”澄怀创真,情谊酣畅,显示了两个人充盈的生命力。
阎纲为吴冠中作证:“他丰满而瘦小,富有而简陋,平易而固执,谦逊而倔强,誉满全球却像个苦行僧”。句式如连珠炮,元气浑成,字字朗激。
为屠岸作证:“乍看文弱书生,再看是大儒……满腹经纶的文场通才”,“历经乱世,两次自杀,屠岸还是挺过来了,思维敏捷,生活规律,不生闲气,比鲁迅健康,比托尔斯泰命大……”用十来个精妙的句子,把老诗人饱经磨难的一生概括得清和刚劲,又明快朗润。
我以为,评论的本质是交流。与读者交流,与作者交流,与文学史交流。阎先生的评论言简意赅,这本书里的证词大都是好话。但好话不多说,如排球场上对阵,讲究“短平快、稳准狠”。因他“兴趣在大众文艺一边,痴心于大众文学、民间文化……”所以他对作家极友好,精神刚硬强大,心地柔软和厚,故能以善为魂,以文为骨。良药不一定非得“苦口”,《随园诗话》云:“药之上品,其味必不苦,若人参、枸杞……”同样是陕西大才的李建军有言:“伟大的文学从来不是怨毒的”。
阎先生喜欢使用锤子式的语句,对响鼓要重锤,对业余作者小锤点拨。如今敢说作家的好话,也需要勇气和正直坦荡的品格。因为现实的风气是不能公开说某个作家的好话,人心陷溺,文场也一样,你说张三好,会开罪不喜欢张三的人。你不知道现在的人际关系有多复杂,不是现实主义,是人人活得现实。所以聪明人想说自己小圈子里哥们的好话,都要用轻贬真褒或打情骂俏的方式。阎老不怕,有胆气,有真性情。文气通正气。古人云,歪风邪气写不出传世文章,有真性情才有好文字。
他尖锐,识力深透,且看他的焦虑:“我是乐观主义者,但对我国文艺界多多少少有些悲观。中国作家笔下的男人也好,女人也好,很难说都是成熟的角色。我非响鼓,也挨了他一记重锤。凡“中国作家”读到这段文字,都能掂得出分量,不能不反省自己的作品中有没有这些毛病。
老,是一门学问。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不是指到老了还能读书看报。想要老得漂亮,是要学的,学会怎么变老。《我还活着》就是一本教人怎样能老得漂亮的书。沧桑作笑谈,坎坷任纵横,神思感奋,逸兴遄飞……做过别人的贵人,自己也会遇到贵人。如此老境,怎不风光无限。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