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5年,深圳将建成更高水平的韧性城市,可保障油气30天、原水90天、粮食270天,应急避难场所社区100%覆盖、消防救援5分钟可达、空中救援20分钟覆盖全市,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安全发展城市范例。
日前,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深圳市应急管理局共同发布《深圳市应急疏散救援空间规划(2021-2035年)(草案)》,向社会征询意见。
据悉,目前深圳全市有室内应急避难场所663处、室外应急避难场所447处,应急医疗卫生设施医院163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1处,应急救援设施城市消防站(不含小型)96座、海上救援基地(码头)10座、森林消防营地10座,应急物资储备库(点)1000余处,应急交通设施(通道+节点)依托现有设施预留应急功能。
基于小地盘、高密度、超大型沿海城市特点,深圳将提高城市应对极端灾害的能力作为城市发展的首要任务之一,规划到2035年强化空间资源整合利用,统筹布局应急避难场所和应急救援、应急医疗卫生、应急物资物流和应急交通等设施,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提供更加坚实的安全空间保障。
应急避难场所是城市的“诺亚方舟”,为市民提供安全庇护。深圳将以多灾种综合应对、多资源综合利用、多功能综合设置、多人群综合适用为原则,构建综合性应急避难场所体系。以安全性、均衡性、可达性、可操作性为原则,利用公园绿地、学校、文体设施、广场等空间资源,优化应急避难空间布局,如设置莲花山公园、中心公园、深圳体育中心、国际会展中心等24处中心避难场所,承担城市级救灾指挥、应急物资储备分发、综合应急医疗卫生救护、专业救灾队伍驻扎等功能。其中,长期固定避难场所规划布局127处,可提供15天以上避难服务。
应急救援设施打造“陆海空”全域覆盖、高效协同的体系,“综合+专业”救援互为补充,实现科学快速救援。其中,综合应急救援基地2座,空中救援基地1座,消防站200余座,海上救援设施13座。
应急医疗卫生设施为人民群众筑起生命与健康安全防线。深圳将依托医院、社康机构、疾控中心等医疗卫生机构,充分发挥体育馆、会展设施、广场、公园等大型公共建筑或场地平灾转换功能,预留医疗应急用地,建立健全“综合+专业”的分级分类应急医疗卫生设施体系,全面、综合、系统应对各类灾害风险。
其中,传染病应急医疗卫生设施将建立健全“传染病区域医疗中心+传染病定点救治医院+传染病后备定点救治医院+方舱医院”的传染病救治设施体系。核事故应急医疗卫生设施完善“综合医院+防护机构”模式,支撑广东省建设以国家基地为中心、核电站周边基地为分支的全省核辐射卫生应急救援体系。
应急物资物流设施,坚持“预防为主、有备无患”,从全链条应急物资需求角度出发,构建动静结合、平灾结合、分级响应的应急物资物流空间体系。其中战略物资储备的保障需求,蔬菜7天、肉类10天、原水90天、油气30天、粮食270天;按照“1+12+N”综合应急物资储备网络规划,建设1处市级综合应急物资储备库、12处区级综合应急物资储备库和一批街道物资储备点;在全市形成7处中转应急物流枢纽、11处应急物流转运中心、每个街道原则上不少于1处应急物流配送站。
应急交通设施将完善构建陆、海、空立体应急交通网络。其中,全市共规划123处应急直升机起降点,规划“东-中-西”三大港区和5个客运码头,保障人员、物资输送通畅。
目前,深圳正积极推进应急疏散救援设施的近期建设,加强人员配备、资金投入,大力推动信息化和智慧化的科技创新。预计至2025年,全市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1.5平方米,消防救援5分钟可达、覆盖率90%,应急避难场所社区覆盖率100%,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率100%,20分钟空中应急救援覆盖全市大部分区域,共建安全韧性宜居家园。
公示渠道:
1.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网站:http://pnr.sz.gov.cn
2. 深圳市应急管理局网站:http://yjgl.sz.gov.cn
3. 微信公众号: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深圳市应急管理局。
到2035年,深圳将建成更高水平的韧性城市,可保障油气30天、原水90天、粮食270天,应急避难场所社区100%覆盖、消防救援5分钟可达、空中救援20分钟覆盖全市,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安全发展城市范例。
日前,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深圳市应急管理局共同发布《深圳市应急疏散救援空间规划(2021-2035年)(草案)》,向社会征询意见。
据悉,目前深圳全市有室内应急避难场所663处、室外应急避难场所447处,应急医疗卫生设施医院163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1处,应急救援设施城市消防站(不含小型)96座、海上救援基地(码头)10座、森林消防营地10座,应急物资储备库(点)1000余处,应急交通设施(通道+节点)依托现有设施预留应急功能。
基于小地盘、高密度、超大型沿海城市特点,深圳将提高城市应对极端灾害的能力作为城市发展的首要任务之一,规划到2035年强化空间资源整合利用,统筹布局应急避难场所和应急救援、应急医疗卫生、应急物资物流和应急交通等设施,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提供更加坚实的安全空间保障。
应急避难场所是城市的“诺亚方舟”,为市民提供安全庇护。深圳将以多灾种综合应对、多资源综合利用、多功能综合设置、多人群综合适用为原则,构建综合性应急避难场所体系。以安全性、均衡性、可达性、可操作性为原则,利用公园绿地、学校、文体设施、广场等空间资源,优化应急避难空间布局,如设置莲花山公园、中心公园、深圳体育中心、国际会展中心等24处中心避难场所,承担城市级救灾指挥、应急物资储备分发、综合应急医疗卫生救护、专业救灾队伍驻扎等功能。其中,长期固定避难场所规划布局127处,可提供15天以上避难服务。
应急救援设施打造“陆海空”全域覆盖、高效协同的体系,“综合+专业”救援互为补充,实现科学快速救援。其中,综合应急救援基地2座,空中救援基地1座,消防站200余座,海上救援设施13座。
应急医疗卫生设施为人民群众筑起生命与健康安全防线。深圳将依托医院、社康机构、疾控中心等医疗卫生机构,充分发挥体育馆、会展设施、广场、公园等大型公共建筑或场地平灾转换功能,预留医疗应急用地,建立健全“综合+专业”的分级分类应急医疗卫生设施体系,全面、综合、系统应对各类灾害风险。
其中,传染病应急医疗卫生设施将建立健全“传染病区域医疗中心+传染病定点救治医院+传染病后备定点救治医院+方舱医院”的传染病救治设施体系。核事故应急医疗卫生设施完善“综合医院+防护机构”模式,支撑广东省建设以国家基地为中心、核电站周边基地为分支的全省核辐射卫生应急救援体系。
应急物资物流设施,坚持“预防为主、有备无患”,从全链条应急物资需求角度出发,构建动静结合、平灾结合、分级响应的应急物资物流空间体系。其中战略物资储备的保障需求,蔬菜7天、肉类10天、原水90天、油气30天、粮食270天;按照“1+12+N”综合应急物资储备网络规划,建设1处市级综合应急物资储备库、12处区级综合应急物资储备库和一批街道物资储备点;在全市形成7处中转应急物流枢纽、11处应急物流转运中心、每个街道原则上不少于1处应急物流配送站。
应急交通设施将完善构建陆、海、空立体应急交通网络。其中,全市共规划123处应急直升机起降点,规划“东-中-西”三大港区和5个客运码头,保障人员、物资输送通畅。
目前,深圳正积极推进应急疏散救援设施的近期建设,加强人员配备、资金投入,大力推动信息化和智慧化的科技创新。预计至2025年,全市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1.5平方米,消防救援5分钟可达、覆盖率90%,应急避难场所社区覆盖率100%,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率100%,20分钟空中应急救援覆盖全市大部分区域,共建安全韧性宜居家园。
公示渠道:
1.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网站:http://pnr.sz.gov.cn
2. 深圳市应急管理局网站:http://yjgl.sz.gov.cn
3. 微信公众号: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深圳市应急管理局。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