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家园(2022年4月8日)
一位百岁老兵的来电
□何百源

那是2020年的事了。

信息时代,亲友间联络一般都采用微信,我的手机通常十天半月不响一次铃声。

元宵节的早晨,我的手机急促而宏亮地响起。我急忙看看,屏幕上显示:关铨和!

他是南海九江街上无人不识的“名人”,人们多称呼他关老师。

“疫情凶猛,多保重呀!”关老师说话干脆利落,省去了通常的客套,直奔主题!洪亮而有力的声音,在整间屋任何一个角落都能听见。

“关老师。您好!新年好!”我接过他的话茬,“防疫期间,尽量宅家里,无事少出门呀!”

他依然中气十足:“话虽这样说,但我还得要出门!”

“为什么呢?”

“我老伴96岁了,身体有病,我得为她寻药买药,还得照顾好一日三餐,不出门怎搞得掂?”

很多年前问起过关老师的岁数是94岁。“关老师,您今年多大啦?”我是熟不拘礼地问起一位长辈的年龄。

“99啦!按乡村习俗,虚岁正好100岁!”接着是一串开朗的笑声,仿佛不是说年龄,而是说一个中奖号码!

“您的儿女呢,有同你们住一起吗?”

“没有!”声音干脆利落,“各人自己过!”

“您多少个子女呢?”过去我好像问过这事,但记不确切。

“三男二女,五个!”他一口清,“不过他们年纪也大了,大儿子72岁了,最小的女儿也60多了,退休多年了!他们有他们自己的事,我自己做得了的,就用不着麻烦他们啦!”

对关老师的身世,我是有所了解的。之所以这样,缘于一件事。

大约六七年前,有一次九江儒林笔会搞活动,邀请我参加。我刚进九江吴家大院,就冷不防被关老师“捉住”。他将我拉到一个相对僻静处,对我说:“这回你真要帮帮我了!”说着,他从怀里掏出一大叠4开打字纸,说:“最近一段时间,我对自己身世做了一个回顾,详细记录下来,希望你能帮我的这篇文章找到出路。”

我说:“现时报刊对稿件都要求先要形成打字稿,况且要求内容有一定时效性。”我掂量了一下那厚厚一叠稿纸,“况且文章不允许太长。这样吧,活动马上要开始了,我将稿件带回去认真拜读,视情况做出一个方案。”

那篇稿的内容,我至今依稀还记得。

关老师从小是一个孤儿。少年时代,被收容进了儿童教养院,及至稍长,他考上了师范学校,后来参加了抗日青年军。当中有几件事令他刻骨难忘:一件是扛着82斤重的大炮行军,累得气喘如牛,汗湿衣衫。另一件是有一次部队断粮,无饭开,大家就饮水,冲淡胃酸,减轻饥饿感,依然坚持行军打日寇。

后来,他退役了,回到原籍南海九江做农民。

解放了,他毅然参加高考,考上了华中师范学院音乐系本科。当时班上共有36人,毕业后各自走上工作岗位。他回到南海九江,当上了人民教师直至退休,现在每月享受大约7000元的退休金,生活上绰绰有余了。

我认真解读完那篇长文,感到缺乏时效性,纯粹是个人身世的回忆,况且篇幅实在是太长了,恐怕比较难找地方发表。

我联系了南海作者蓝子华,他当时在一个公益性抢险救援团体工作,兼主编一份内刊。蓝子华说,可帮忙刊登,但一万余字的篇幅太长了,要压缩成5000字以内。于是,我在吃透文章内容之后,在确保不损害原意的前提下进行了压缩,并形成文档发了过去。后来得到了刊用,了却了关老师一个心愿。

回忆到这里,我问道:“关老师,您身体好吗?”

他依然声如雷震:“好!什么病都没有,日常种菜养花写文章,参加笔会活动,日子忙而充实。”

他说的是事实。我每次去参加儒林笔会活动都能见到他。为了给活动助兴,他还主动请缨表演节目,或者唱歌,或者演奏乐器,总能博得大家的热情赞许。

“你若不信,去问问九江街坊,无人不认识我!”他豪迈地说。

“是您的文章倾倒众生吗?”我问。

“不,不是的。我种了许多花,就拿去卖。我卖花很特别,还带上老伴一起走街串巷。老伴腿脚不灵便,我用轮椅推着她,已经用坏了三辆轮椅。为了吸引买家,我还在街头唱歌,吸引许多街坊围观。”

我突然记起,还未问过他老伴原先是干什么的?他告诉我,她也是当教师的,“她的退休工资比我高。”

“今天打个电话,是给你拜个晚年!”他话归正题,说,“现在疫情严峻,千万小心!一定要尊重科学,做好防范措施,但又不能过了头,造成不必要的恐慌,这样不利于健康。”

他宏亮的嗓音,在屋子里回荡着,仿佛他不是在电话里对我一个人说话,而是在九江街头,对着围观的一众街坊做宣传。

一件石锚抛响海洋文明的先声
□蔡旭

珠海市博物馆的宝物太多了,人们也许不会特别留意这一块石头。

土色,花岗石,猪肾形,篮球大小,安静地藏身在展柜里。

专家说,它藏身在历史里已经4000多年。

一直是这样平淡无奇的姿态,默默无闻的样子。

不过不要小看这块沉默的石头。

说出来,会让人大吃一惊,或者说石破天惊。

这块18.5公斤的石头,是一块石锚,用来抛锚停船的。

腰间有敲击出来的一道槽,为的是用来系缆。

它是南海地区发现的史前最大的一件石锚,这表明了它的身价。

摆在博物馆里,在众多文物中它有贵宾的身份。

在它抛入海中那一刻,历史就已定格。

作为4000多年前珠海人就在海边生活的见证。

作为远古珠海人驾船捕鱼战天斗海的见证。

作为南越先民向海而生向海而兴最初的见证。

这时候,我站在展厅中,对着它默默无言。

只有崇敬与赞叹。

是的,那时候还没有文字,不过并不缺乏声音。

这块石锚一抛入水的那一声巨响,整个大海都听到了。

即使没有录音,但世界也已知道。这是——

海洋文明最初的声音。

 

多数(外四首)
□叶耳

多数的自然
是一条洁净的小巷
音乐住进了
城市的工业区

她不过是白雪

不出声,回到
二十年。她不过是白雪
现在,你成了父亲
她是谁的母亲?

忘记

请把我忘记
请不要想起这样的夜晚
一棵树在等待一个人
我和你只是路过

失语的马

月光抚摸你
像姑娘的手
失语的马顺着时光
远去。你长成夏天的痣

我们

我们都是谦卑微小的
部分。生活不断修改
身体里的病句
温柔的水果都是我的亲人

微信图片_20200320125007.jpg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蓝辉龙
湾韵|家园(2022年4月8日)
珠海特区报 2022-04-08 13:02
一位百岁老兵的来电
□何百源

那是2020年的事了。

信息时代,亲友间联络一般都采用微信,我的手机通常十天半月不响一次铃声。

元宵节的早晨,我的手机急促而宏亮地响起。我急忙看看,屏幕上显示:关铨和!

他是南海九江街上无人不识的“名人”,人们多称呼他关老师。

“疫情凶猛,多保重呀!”关老师说话干脆利落,省去了通常的客套,直奔主题!洪亮而有力的声音,在整间屋任何一个角落都能听见。

“关老师。您好!新年好!”我接过他的话茬,“防疫期间,尽量宅家里,无事少出门呀!”

他依然中气十足:“话虽这样说,但我还得要出门!”

“为什么呢?”

“我老伴96岁了,身体有病,我得为她寻药买药,还得照顾好一日三餐,不出门怎搞得掂?”

很多年前问起过关老师的岁数是94岁。“关老师,您今年多大啦?”我是熟不拘礼地问起一位长辈的年龄。

“99啦!按乡村习俗,虚岁正好100岁!”接着是一串开朗的笑声,仿佛不是说年龄,而是说一个中奖号码!

“您的儿女呢,有同你们住一起吗?”

“没有!”声音干脆利落,“各人自己过!”

“您多少个子女呢?”过去我好像问过这事,但记不确切。

“三男二女,五个!”他一口清,“不过他们年纪也大了,大儿子72岁了,最小的女儿也60多了,退休多年了!他们有他们自己的事,我自己做得了的,就用不着麻烦他们啦!”

对关老师的身世,我是有所了解的。之所以这样,缘于一件事。

大约六七年前,有一次九江儒林笔会搞活动,邀请我参加。我刚进九江吴家大院,就冷不防被关老师“捉住”。他将我拉到一个相对僻静处,对我说:“这回你真要帮帮我了!”说着,他从怀里掏出一大叠4开打字纸,说:“最近一段时间,我对自己身世做了一个回顾,详细记录下来,希望你能帮我的这篇文章找到出路。”

我说:“现时报刊对稿件都要求先要形成打字稿,况且要求内容有一定时效性。”我掂量了一下那厚厚一叠稿纸,“况且文章不允许太长。这样吧,活动马上要开始了,我将稿件带回去认真拜读,视情况做出一个方案。”

那篇稿的内容,我至今依稀还记得。

关老师从小是一个孤儿。少年时代,被收容进了儿童教养院,及至稍长,他考上了师范学校,后来参加了抗日青年军。当中有几件事令他刻骨难忘:一件是扛着82斤重的大炮行军,累得气喘如牛,汗湿衣衫。另一件是有一次部队断粮,无饭开,大家就饮水,冲淡胃酸,减轻饥饿感,依然坚持行军打日寇。

后来,他退役了,回到原籍南海九江做农民。

解放了,他毅然参加高考,考上了华中师范学院音乐系本科。当时班上共有36人,毕业后各自走上工作岗位。他回到南海九江,当上了人民教师直至退休,现在每月享受大约7000元的退休金,生活上绰绰有余了。

我认真解读完那篇长文,感到缺乏时效性,纯粹是个人身世的回忆,况且篇幅实在是太长了,恐怕比较难找地方发表。

我联系了南海作者蓝子华,他当时在一个公益性抢险救援团体工作,兼主编一份内刊。蓝子华说,可帮忙刊登,但一万余字的篇幅太长了,要压缩成5000字以内。于是,我在吃透文章内容之后,在确保不损害原意的前提下进行了压缩,并形成文档发了过去。后来得到了刊用,了却了关老师一个心愿。

回忆到这里,我问道:“关老师,您身体好吗?”

他依然声如雷震:“好!什么病都没有,日常种菜养花写文章,参加笔会活动,日子忙而充实。”

他说的是事实。我每次去参加儒林笔会活动都能见到他。为了给活动助兴,他还主动请缨表演节目,或者唱歌,或者演奏乐器,总能博得大家的热情赞许。

“你若不信,去问问九江街坊,无人不认识我!”他豪迈地说。

“是您的文章倾倒众生吗?”我问。

“不,不是的。我种了许多花,就拿去卖。我卖花很特别,还带上老伴一起走街串巷。老伴腿脚不灵便,我用轮椅推着她,已经用坏了三辆轮椅。为了吸引买家,我还在街头唱歌,吸引许多街坊围观。”

我突然记起,还未问过他老伴原先是干什么的?他告诉我,她也是当教师的,“她的退休工资比我高。”

“今天打个电话,是给你拜个晚年!”他话归正题,说,“现在疫情严峻,千万小心!一定要尊重科学,做好防范措施,但又不能过了头,造成不必要的恐慌,这样不利于健康。”

他宏亮的嗓音,在屋子里回荡着,仿佛他不是在电话里对我一个人说话,而是在九江街头,对着围观的一众街坊做宣传。

一件石锚抛响海洋文明的先声
□蔡旭

珠海市博物馆的宝物太多了,人们也许不会特别留意这一块石头。

土色,花岗石,猪肾形,篮球大小,安静地藏身在展柜里。

专家说,它藏身在历史里已经4000多年。

一直是这样平淡无奇的姿态,默默无闻的样子。

不过不要小看这块沉默的石头。

说出来,会让人大吃一惊,或者说石破天惊。

这块18.5公斤的石头,是一块石锚,用来抛锚停船的。

腰间有敲击出来的一道槽,为的是用来系缆。

它是南海地区发现的史前最大的一件石锚,这表明了它的身价。

摆在博物馆里,在众多文物中它有贵宾的身份。

在它抛入海中那一刻,历史就已定格。

作为4000多年前珠海人就在海边生活的见证。

作为远古珠海人驾船捕鱼战天斗海的见证。

作为南越先民向海而生向海而兴最初的见证。

这时候,我站在展厅中,对着它默默无言。

只有崇敬与赞叹。

是的,那时候还没有文字,不过并不缺乏声音。

这块石锚一抛入水的那一声巨响,整个大海都听到了。

即使没有录音,但世界也已知道。这是——

海洋文明最初的声音。

 

多数(外四首)
□叶耳

多数的自然
是一条洁净的小巷
音乐住进了
城市的工业区

她不过是白雪

不出声,回到
二十年。她不过是白雪
现在,你成了父亲
她是谁的母亲?

忘记

请把我忘记
请不要想起这样的夜晚
一棵树在等待一个人
我和你只是路过

失语的马

月光抚摸你
像姑娘的手
失语的马顺着时光
远去。你长成夏天的痣

我们

我们都是谦卑微小的
部分。生活不断修改
身体里的病句
温柔的水果都是我的亲人

微信图片_20200320125007.jpg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蓝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