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作品(2024年5月15日)

tqb2024051508.jpg

苏曼殊故居掠影

□张愈升

我每次出珠海回珠海,必经上冲沥溪南路。路边矗立着“苏曼殊故居”五个大字,赫然醒目,但我真正走进苏曼殊故居则是最近的事。人都有个习惯,越是熟悉,触手可得的,越不想马上接近它。心想,反正就在身边,有的是时间,有的是机会,往往与之失之交臂。

 

苏曼殊故居位于珠海市香洲区前山街道沥溪村苏家巷,与中山三乡古鹤村接壤。苏曼殊的根苗在此地,他的魂魄却远在西子湖畔。这之前,我曾去过两次西湖,特意拜谒了苏曼殊。1918年,正当35岁韶华的苏曼殊,因病陨落于上海。孙中山出资,根据他生前夙愿,由好友陈去病将其遗骨移葬于杭州西湖之阳、孤山之阴,与“鉴湖女侠”秋瑾为伴。苏曼殊生前非常崇敬秋瑾,并为《秋瑾遗诗》作序。民主革命志士秋瑾牺牲后,她的战友王芷馥亲自编撰了《秋瑾遗诗》求人作序而不得。苏曼殊不避同党之嫌,毅然决然扶病为撰:“死即是生,生即是死。秋瑾以女子之身,能为四生请命,近日一大公案,秋瑾素性,余莫之审,前此偶见其诗,常谓女子多风月之作,而不知斯人本相也……亡国多才,自古已然……”序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对秋瑾如火的诗篇,作了精准的论述。“何处结同心,西泠松柏下。”一直萦绕在苏曼殊的耳畔,苏曼殊的生前挚友柳亚子,在悼苏曼殊挽联写道:“残阳影里吊诗魂,塔表摩沙有阙文。”概括了苏曼殊悲情的一生。

 

此刻,我走进苏曼殊故居小院,一尊身披袈裟的苏曼殊雕像立在院中间,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注视着前来参观的客人。院里的紫荆花、三角梅开得火红,四周的碑石上有孙中山、章太炎等人的题款。出了小院朝东走,不到百米,就是苏曼殊小时候就读私塾的简氏大宗祠。自1889年至1896年,苏曼殊在沥溪村苏家巷度过了漫长的7年时间。苏曼殊的住所很简陋,整个小院被历史文化的氤氲弥漫着。

 

有人说,苏曼殊一生三次剃度,皈依佛门,又三次还俗,食人间烟火,说他是个矛盾的人,充满疑团与凄迷。有的说他是个亦僧、亦俗、亦奇之人。苏曼殊是个私生子,混血儿,生在东瀛,长在中国,一生多舛,并也孤零,苏曼殊身世有着“难言之恫”。临终除了几只破箱子和一些胭脂香囊,这位斗士、艺术家,竟然一无所有。苏曼殊在《本事诗》中吟道:“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坦露了苏曼殊的心声。苏曼殊虽有“风流和尚”“沉伦菩提”的雅号,但他又是个志士,以“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精神,投身于革命,以杀止杀,试图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在时代的洪流里,掀起万丈风云,苏曼殊不仅是革命运动中的积极参加者,也是先驱者之一。苏曼殊同时是个行云流水的诗僧、画憎。他一生留诗百首,被誉为“灵界诗圣”“千秋绝笔”“古典诗一座最后的山峰”;其画作超逸清空,有着“般若趣味”与“菩提语境”,“达成了一个近代绘画罕见的空灵美”;苏曼殊是个至情至狂、至疏至真的“奢豪好客,肝胆留人”,其交往的友人有孙中山、秋瑾、章太炎、柳亚子、刘师培等,遍及各界,一个一个排列起来可成为一幅名士的缩影图;苏曼殊是民国时期“不可无一,不可无二”的异数,与弘一法师李叔同,并称“南社二僧”。这就是苏曼殊的真实写照。

 

眼下苏曼殊故居正在扩建,已拆除了附近大片居民房,要建设一个多功能的苏曼殊文化广场。广东省文物局和珠海市相关部门正在共同打造、扩容苏曼殊纪念馆,并向海内外征集有关苏曼殊的相关资料。一个全新的、内容更加丰瞻翔实的苏曼殊故居,将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徜徉于苏曼殊故居,一种亲切感、自豪感油然而生。

 

画春天

□马克

走在春风里,面对春风的柔情

我不知道用什么画春天

 

一树梧桐花在头顶绽放

像一片紫色的云向我扑来

偶尔有调皮的花瓣落在肩上

如何画春天呢

路边垂柳曼妙的腰段

牵走多少艳羡的目光

画春天,就描摹街头

那一排排亭亭玉立的玉兰树

花朵如一群鸽子般在枝头

 

此刻,春风就在身边游走

我不知道用什么画春天

金色阳光瀑布般洒向大地

迎春和连翘捧出细小的花朵

献给春天,赠给春风

还有碧桃,粉红色的花朵

一簇簇爬上枝头

争奇斗艳,榆叶梅不甘示弱

也是粉红色的脸颊

争相让你欣赏

谁说它不曾拥有春天

面对春风

我不知道用什么

画春天,阳光明媚

蓝天高远,小草,绿树,花朵

还有一张张生动的笑脸

 

向春天借用一张硕大的画布

在大地上铺开

蘸着春光涂写吧

画一幅最新最美的画卷

08tqb0515008_003_01_b (1).jpg

三月春风花开时(国画) 李开能 作品

 

我的房东来叔

□王承东

在珠海一个偏僻的城中村——广昌村,有一间装了栅栏式铁门的缝纫店,一位头发花白戴着眼镜的师傅每天端坐于此,低着头,双手牵引着布料,把那台旧式缝纫机踩得哒哒作响——他就是这间缝纫店的老板,我的房东来叔。

 

我第一次见到他时,是在2009年5月的一个下午,当时他正在缝纫店里忙碌。我问他是否还有房子出租,他摘下老花眼镜,站起来,递给我一支烟。我说谢谢您,我没有抽烟的习惯。他嘿嘿笑了,把那支烟放进了自己的嘴里,然后对我说,三楼还有一间空房,但不知是否适合你,先去看看吧。

 

当我告诉他,我决定搬过来这里住时,他热情地握住了我的手:“欢迎你,我叫张来,以后我们就是邻居了!”我也作了自我介绍,请他以后多关照。虽然房子狭小了点,但张先生对租客的态度影响了我的选择,我觉得与他为邻一定会很愉快。

 

第二天上午,我请了几个朋友帮我搬家,当我们将行李搬到楼下时,张先生马上从缝纫店里冲了出来,一边对我们说辛苦了,一边伸出手来帮忙。当他看到我的行李装得大多数是书籍时,脸上洋溢着惊喜,有种找到同类的感觉。张先生告诉我,他也喜欢看书,还有专门的书房,“每天晚上都要看一会儿书,不然就睡不着觉”。行李搬进房间后,他又张罗着给我布局,说电脑该怎样放,电视该怎样放,书桌该放哪里,以便节省空间。我那几个朋友私下对我说:这房东确实是个热心肠。

 

此后,张先生隔三岔五来我的房间借书,而我也常去他的书房参观,彼此也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他亲切地叫我“小王”,我也改口称他为“来叔”。来叔说他已经63岁了,可从外表看,我怎么也不会相信,因为他精神矍铄,整天神采奕奕,尤其当他驾驶着那辆威武的豪爵摩托车出行时,那娴熟的动作,那气势和风度,堪比赛场上凯旋的青年骑手。我曾说,来叔,看起来你比实际年龄至少要年轻10岁,他眯着眼,乐呵呵地说,谢谢你夸奖。

 

有天下午,我收到《佛山文艺》杂志社寄给我的一本样刊,来叔得知此事,大喜过望。他说:“以前只知道你喜欢看书,没想到你还能写文章,真不简单!”接着又对我说:“其实我也十分热爱写作,以前搞大集体时,我还是队里的宣传员,那时很多人的书信都是找我代笔呢。” 他滔滔不绝地向我说起当年在队里搞宣传时的一些往事,那一刻,我感觉到他是真的把我当成知己了。我对他说,你现在仍还可以写,也可以向报纸杂志投稿。

 

受我的影响,来叔也开始在空余时间写作了。没几天,他把写好的两篇文章给我看,并要我提提意见。同样令我没想到的是,他写得一手好字,我认真地看完那两篇文章,把我的真实感受告诉了他:“您的文字组织能力绝对是没有问题的,只是记叙文要注意细节和故事性。”他表示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还会补充和修改。他问我如何投稿,我说要先掌握投稿对象的用稿要求和风格,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为此,我带他专程跑到南屏街口巴士站附近的“中华书店”,买了一些期刊杂志和报纸作参考和研究。但现在的杂志和报纸普遍是采用网络电子投稿,贴邮票寄稿的方式已经过时,他说,我可以学,有时间你教我吧。

 

对一个63岁才开始接触电脑的人来说,学习打字和收发电子邮件,困难可想而知。因为老花眼,他用拼音打字时,面部几乎贴着屏幕,我看了很不是滋味,有好几次,我对他说,来叔,您不用这么费心费力学电脑了,以后您有文章投稿我会帮您处理。可他却说,小王,你不用心疼我,其实我一点也不觉辛苦,相反,有文字的陪伴我心里充满了乐趣啊。有时已是凌晨时分了,我还接到他打来的电话,都是问一些电脑上网遇到的问题,诸如“不知碰到了哪个键,新出来了一个页面,刚才的那个页面不见了,怎么办?”“我刚打出来一篇文章,保存后却找不到了,怎么办?”有些问题我一时半刻也说不清楚,干脆从床上爬起来,披上衣服趿着拖鞋赶到现场查看。好在他是个手艺人,原本就心灵手巧,能够触类旁通,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摸索,他已掌握了电脑上网的一些基本操作技能,打字与收发电子邮件已不成问题。

 

在具备了网络投稿的条件后,沉迷在文学里的来叔如鱼得水,写作更加勤奋了。有段时间我看见来叔变得黑瘦了,我担心他的身体出问题,问之,才知他为了写好文章,经常冒风雨顶烈日到野外现场深入了解,采访知情人,印证事件的真实性,可见来叔的写作态度是多么的严谨。

 

在来叔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打动了我,也激励了我。年老者尚且如此发奋努力,少壮者有何理由懈怠消沉?在我的内心,每天坚持创作的信念愈加坚定。来叔常对我说:“谢谢你教我这么多东西,认识你真幸运。”每当听到他这句话,我就会说:“应该是我谢谢您才对,因为您,我改变了生活的态度,变得更加积极。”几乎每天我们都要见面聊一会儿,话题依然是关于文学与写作,他说在一本杂志上看到某外国诗人的一句诗:“黄金在天上舞蹈,命令我歌唱 。”他问我是怎样理解的?有时,他会对我的文章发表一些意见:“无名小草也能长成参天大树,改成无名小苗也能长成参天大树,我觉得更合理。”我每次都会认真地听他讲完,然后把自己的一些见解和看法说给他听,他提出的意见,有些我也会采纳。

 

天道酬勤,努力终有回报。当来叔的处女作在《南方都市报》变成铅字时,他第一时间打来电话告诉我,语言中满是激动和喜悦。我也感到由衷的高兴,因为我见证了一个花甲老人圆梦的过程。我向他表达了最诚挚的祝贺,希望他再接再厉。

 

生活在珠海这片热土上的来叔,深受特区建设的鼓舞,以饱满的激情在文学路上筑梦,创作了一篇又一篇的文章,记录、讴歌改革开放的丰功伟绩。他的文章日趋成熟,渐渐在社区里小有名气。来叔曾在网上发给我一段文字:“有缘认识小王是我的福气,感谢小王教会我电脑上网,我要在有生之年,发挥我的写作技能,为繁荣水乡文化作点贡献。”来叔,我为您点赞和骄傲!

 

去年6月份,因为妻子和儿子从赣南老家来到了珠海,不得已要搬离来叔的出租房,彼此都依依不舍。最后结算租金时,我本应再补他200元钱,可他坚决不收,两人拉拉扯扯推让了许久,他愣是不肯收钱,最后我只好作罢。我为搬家而请的那个货车司机,开始还以为我们在吵架,当他明白原由后,感叹道:“能遇上这么好的房东,你真幸运。”

 

如今,我住在一个叫北山的村子,但我仍然常常想起广昌村,常常想起那个叫张来的房东。

又是一轮梅雨(外三首)

□玥

傍晚的心跳

平仄来不及加工

便落至塑料制品上,徘徊

一路咀嚼,在这水泥丛林里

跌入谁的追忆,截然又止

 

揽不住的,却又在蓦然处滂沱

四面涌来的年少时光

扯得好远好远

 

——似乎没有什么是永恒

潮湿的记忆每天都在翻新

躲避的身影都失了真

焦距无限缩短

多少轶闻荡漾,盘根错节

碎石路间

朦胧早停驻在少女的伞上

张开,一帘幽梦

氤氲在檐篷下褪了色

 

我不可能不醉

在这小城的纵深感里

 

盐湾旧影

那轮旧月高照

路上行人神色,匆匆

从某个影子上寻找

我的昨天

比明天更要久远

 

在繁忙路口里掏出一本《诗经》

似是有点费劲,想你

这个事情若不发生在此刻

倒是显得不解风情了

 

空气里的潮湿落在书上

每笔撇捺,斑斑

驳驳岁月里的眼眸

牵缠着每个永恒的我

我挂念

便会挂念每一种可能性

毕竟遗憾不是动词

是一种感觉

 

窥看夜半小城

过期欲望倾泻至暗沟

半枝凋谢向夜归人洋洋致敬

眼神仍然向上

脸颊泛红的挖土机小心吞咽着

妄求吃到分钟惬意的事

噗通噗通不急不忙

谁试图养起来自挪威森林的猫

浅陋皮夹付不起门票价去看月亮

手推车跌破了脚

汗衫一块一块止不住地泪流

影子闹疯了笑得咯咯声

但滑稽却被厚实肩膀遮掩

不知老街阿婆今夜的钱树开得如何

眼眸里长的麦子分布参错

时间的丛林举着绿色小灯牌

所有匆忙在这夜里都有了结果

野草任凭狂风叫喊

当明日醒来

已不再是那片土地了

世俗的故事没有奇迹

偶尔倒一杯辛波斯卡来调调味

也会高兴万分

这里似乎不只有腐烂的结局

都是周而复始的渺小新鲜

 

春眠

春天包含了许多

芦苇眼眸里闪烁的光

《茶花女》被风翻至一半

青草长满整个鼻腔

和刚醒的小杜鹃

都被揉进每个晨曦里

我似是斑斓中的一部分

跟着云的形状轻抚着

穿过不知名的湖畔

想把这份绿色寄出去

老人倚在骑楼拍打棉絮

随裙摆碎花落到每处

缠在发丝里每片缝隙

紧紧贴在我的灵魂上

在角落里努力比划着青山

期待与某人遇上

身体变得无边无际

把所有的声音都变成秘密

又因谁曾把你带进梦乡

让你永远不停歇地爱着春天

 

公交车 人生路

□毛岸琴

二十年前,初到珠海,未曾想这会是自己的第二故乡。

 

记忆中,2003年的初夏,情侣路和海边,灯光闪烁;远处,澳门的观光塔蔓延到了心里,只为看海,看澳门的光。

 

为了看海,我坐过不同的公交车。在莲花山坐25路,经过吉大总站,我下了车。那时候的吉大总站,略显陈旧,为数不多的公交车往返于香洲区、金湾、斗门……车站内还有为数不多的座椅,等车的,开车的,问路的,形色各异。初来乍到的我,弄不清楚方向,举目四望,一片茫然。循着公交车声,我把目光投向了20路。司机刚刚进站,停好车,拿着一个上世纪90年代的标准瓷杯,正准备在旁边接水。我诺诺走上前,用蹩脚的普通话问:“师傅,我要去海边,怎么走?”师傅黝黑的脸,但看上去很和善,“小姑娘啊,你沿着这边的绿荫道走到大姑乸公交车站,过去就是海边了。”我礼貌地回复了,正准备转身,“等等,”司机把我叫住,心里有点忐忑,人生地不熟,不宜久留。“看你像是外地人,还是要小心点,这大姑乸人杂。”他的一番叮嘱让我很意外,这善意的叮嘱像一缕春风,瞬间温暖了我这个外乡人。珠海,景美,珠海人也如大海般的胸怀,就是这个小细节,不觉让我对这个城市平添了几许好感。司机是这个城市给我最初的温暖。

 

因为最初的温暖,我留在了这个浪漫的海滨之城,见证了她的蜕变和腾飞。十年前,珠海的交通已经非常便利了,充值卡更方便、充电车更多了,环保意识越来越强,惠民政策越来越多,一块钱的公交可以穿越大半个城市,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畅行无阻。12路公交车上的一幕,成就了我的第一首“透过生活看城市”的诗作。公交车上的一群人温暖了另一群人,一群人温暖一座城的画面,让我感慨:这座城市,从来不缺爱和温暖。

 

那是一个浪漫的黄昏,一群残疾人去坐公交车,他们互相扶持。上了车,车厢里的人们主动让道,那一幕瞬间让我泪目。散在城市里不同角落的各行各业的人,因为坐公交,聚集在车厢,不分高低贵贱,不分男女老少,见到残疾人的那一刻,不约而同地让路、搀扶。这是一座城市的文明和善良,也是特区腾飞的底气。12路车上,我本需在柠溪下车,不知为何,我没有下车,一直等到这几个残疾人下了车,再到海边香洲港终点站。沿途璀璨的灯光如繁星,在建的日月贝高高矗立在海边,港珠澳大桥的方向灯火通明,这座昔日小渔村,用最具活力的姿态,展示她的妙曼婀娜。

 

而今,我已过不惑之年,距初来珠海已经有20余年,工作从柠溪转到了吉大,23路公交车是连接家和单位的交通工具。一日清晨,照常上车、刷卡、找空隙站住脚,因为上学的学生特别多,好不容易挤到一点空位,旁边座位上是几个中学模样的女孩。她们有两个轻声细语,手中的练习册告诉我,她们进入紧张的复习阶段。车经过吉大水库,我本能想去抓扶手,奈何高度不够,座位满满的,一只手无措地伸了伸。身边的一个四中女孩,只听到她轻轻告诉同伴:坐过去点,让姐姐扶下手。我瞬间被她暖心的话感动了。炎炎夏日里,却如一股清凉,浇散了我的焦灼。我毫不吝啬地对她表示赞美和谢意。温暖会传递,旁边女生又往里让了让,好让我抓牢。这是青春该有的情怀!这是23路公交车上的暖心一幕,她们让我看到了珠海未来的希望。

 

一座城,无数辆公交车,无数个珠海人,都拥有同一种情怀:那就是兼容,博爱,无私,奉献。正是这种情怀,温暖了无数外来人,五湖四海的人们都愿意在这落地生根,把她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

 

一道道行驶过的公交车痕,恰似我的人生路。有崎岖,有颠簸,也有顺畅。一路走来,深深浅浅,都是人生的痕迹。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蓝辉龙
湾韵|作品(2024年5月15日)
珠海特区报 2024-05-15 11:08

tqb2024051508.jpg

苏曼殊故居掠影

□张愈升

我每次出珠海回珠海,必经上冲沥溪南路。路边矗立着“苏曼殊故居”五个大字,赫然醒目,但我真正走进苏曼殊故居则是最近的事。人都有个习惯,越是熟悉,触手可得的,越不想马上接近它。心想,反正就在身边,有的是时间,有的是机会,往往与之失之交臂。

 

苏曼殊故居位于珠海市香洲区前山街道沥溪村苏家巷,与中山三乡古鹤村接壤。苏曼殊的根苗在此地,他的魂魄却远在西子湖畔。这之前,我曾去过两次西湖,特意拜谒了苏曼殊。1918年,正当35岁韶华的苏曼殊,因病陨落于上海。孙中山出资,根据他生前夙愿,由好友陈去病将其遗骨移葬于杭州西湖之阳、孤山之阴,与“鉴湖女侠”秋瑾为伴。苏曼殊生前非常崇敬秋瑾,并为《秋瑾遗诗》作序。民主革命志士秋瑾牺牲后,她的战友王芷馥亲自编撰了《秋瑾遗诗》求人作序而不得。苏曼殊不避同党之嫌,毅然决然扶病为撰:“死即是生,生即是死。秋瑾以女子之身,能为四生请命,近日一大公案,秋瑾素性,余莫之审,前此偶见其诗,常谓女子多风月之作,而不知斯人本相也……亡国多才,自古已然……”序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对秋瑾如火的诗篇,作了精准的论述。“何处结同心,西泠松柏下。”一直萦绕在苏曼殊的耳畔,苏曼殊的生前挚友柳亚子,在悼苏曼殊挽联写道:“残阳影里吊诗魂,塔表摩沙有阙文。”概括了苏曼殊悲情的一生。

 

此刻,我走进苏曼殊故居小院,一尊身披袈裟的苏曼殊雕像立在院中间,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注视着前来参观的客人。院里的紫荆花、三角梅开得火红,四周的碑石上有孙中山、章太炎等人的题款。出了小院朝东走,不到百米,就是苏曼殊小时候就读私塾的简氏大宗祠。自1889年至1896年,苏曼殊在沥溪村苏家巷度过了漫长的7年时间。苏曼殊的住所很简陋,整个小院被历史文化的氤氲弥漫着。

 

有人说,苏曼殊一生三次剃度,皈依佛门,又三次还俗,食人间烟火,说他是个矛盾的人,充满疑团与凄迷。有的说他是个亦僧、亦俗、亦奇之人。苏曼殊是个私生子,混血儿,生在东瀛,长在中国,一生多舛,并也孤零,苏曼殊身世有着“难言之恫”。临终除了几只破箱子和一些胭脂香囊,这位斗士、艺术家,竟然一无所有。苏曼殊在《本事诗》中吟道:“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坦露了苏曼殊的心声。苏曼殊虽有“风流和尚”“沉伦菩提”的雅号,但他又是个志士,以“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精神,投身于革命,以杀止杀,试图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在时代的洪流里,掀起万丈风云,苏曼殊不仅是革命运动中的积极参加者,也是先驱者之一。苏曼殊同时是个行云流水的诗僧、画憎。他一生留诗百首,被誉为“灵界诗圣”“千秋绝笔”“古典诗一座最后的山峰”;其画作超逸清空,有着“般若趣味”与“菩提语境”,“达成了一个近代绘画罕见的空灵美”;苏曼殊是个至情至狂、至疏至真的“奢豪好客,肝胆留人”,其交往的友人有孙中山、秋瑾、章太炎、柳亚子、刘师培等,遍及各界,一个一个排列起来可成为一幅名士的缩影图;苏曼殊是民国时期“不可无一,不可无二”的异数,与弘一法师李叔同,并称“南社二僧”。这就是苏曼殊的真实写照。

 

眼下苏曼殊故居正在扩建,已拆除了附近大片居民房,要建设一个多功能的苏曼殊文化广场。广东省文物局和珠海市相关部门正在共同打造、扩容苏曼殊纪念馆,并向海内外征集有关苏曼殊的相关资料。一个全新的、内容更加丰瞻翔实的苏曼殊故居,将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徜徉于苏曼殊故居,一种亲切感、自豪感油然而生。

 

画春天

□马克

走在春风里,面对春风的柔情

我不知道用什么画春天

 

一树梧桐花在头顶绽放

像一片紫色的云向我扑来

偶尔有调皮的花瓣落在肩上

如何画春天呢

路边垂柳曼妙的腰段

牵走多少艳羡的目光

画春天,就描摹街头

那一排排亭亭玉立的玉兰树

花朵如一群鸽子般在枝头

 

此刻,春风就在身边游走

我不知道用什么画春天

金色阳光瀑布般洒向大地

迎春和连翘捧出细小的花朵

献给春天,赠给春风

还有碧桃,粉红色的花朵

一簇簇爬上枝头

争奇斗艳,榆叶梅不甘示弱

也是粉红色的脸颊

争相让你欣赏

谁说它不曾拥有春天

面对春风

我不知道用什么

画春天,阳光明媚

蓝天高远,小草,绿树,花朵

还有一张张生动的笑脸

 

向春天借用一张硕大的画布

在大地上铺开

蘸着春光涂写吧

画一幅最新最美的画卷

08tqb0515008_003_01_b (1).jpg

三月春风花开时(国画) 李开能 作品

 

我的房东来叔

□王承东

在珠海一个偏僻的城中村——广昌村,有一间装了栅栏式铁门的缝纫店,一位头发花白戴着眼镜的师傅每天端坐于此,低着头,双手牵引着布料,把那台旧式缝纫机踩得哒哒作响——他就是这间缝纫店的老板,我的房东来叔。

 

我第一次见到他时,是在2009年5月的一个下午,当时他正在缝纫店里忙碌。我问他是否还有房子出租,他摘下老花眼镜,站起来,递给我一支烟。我说谢谢您,我没有抽烟的习惯。他嘿嘿笑了,把那支烟放进了自己的嘴里,然后对我说,三楼还有一间空房,但不知是否适合你,先去看看吧。

 

当我告诉他,我决定搬过来这里住时,他热情地握住了我的手:“欢迎你,我叫张来,以后我们就是邻居了!”我也作了自我介绍,请他以后多关照。虽然房子狭小了点,但张先生对租客的态度影响了我的选择,我觉得与他为邻一定会很愉快。

 

第二天上午,我请了几个朋友帮我搬家,当我们将行李搬到楼下时,张先生马上从缝纫店里冲了出来,一边对我们说辛苦了,一边伸出手来帮忙。当他看到我的行李装得大多数是书籍时,脸上洋溢着惊喜,有种找到同类的感觉。张先生告诉我,他也喜欢看书,还有专门的书房,“每天晚上都要看一会儿书,不然就睡不着觉”。行李搬进房间后,他又张罗着给我布局,说电脑该怎样放,电视该怎样放,书桌该放哪里,以便节省空间。我那几个朋友私下对我说:这房东确实是个热心肠。

 

此后,张先生隔三岔五来我的房间借书,而我也常去他的书房参观,彼此也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他亲切地叫我“小王”,我也改口称他为“来叔”。来叔说他已经63岁了,可从外表看,我怎么也不会相信,因为他精神矍铄,整天神采奕奕,尤其当他驾驶着那辆威武的豪爵摩托车出行时,那娴熟的动作,那气势和风度,堪比赛场上凯旋的青年骑手。我曾说,来叔,看起来你比实际年龄至少要年轻10岁,他眯着眼,乐呵呵地说,谢谢你夸奖。

 

有天下午,我收到《佛山文艺》杂志社寄给我的一本样刊,来叔得知此事,大喜过望。他说:“以前只知道你喜欢看书,没想到你还能写文章,真不简单!”接着又对我说:“其实我也十分热爱写作,以前搞大集体时,我还是队里的宣传员,那时很多人的书信都是找我代笔呢。” 他滔滔不绝地向我说起当年在队里搞宣传时的一些往事,那一刻,我感觉到他是真的把我当成知己了。我对他说,你现在仍还可以写,也可以向报纸杂志投稿。

 

受我的影响,来叔也开始在空余时间写作了。没几天,他把写好的两篇文章给我看,并要我提提意见。同样令我没想到的是,他写得一手好字,我认真地看完那两篇文章,把我的真实感受告诉了他:“您的文字组织能力绝对是没有问题的,只是记叙文要注意细节和故事性。”他表示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还会补充和修改。他问我如何投稿,我说要先掌握投稿对象的用稿要求和风格,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为此,我带他专程跑到南屏街口巴士站附近的“中华书店”,买了一些期刊杂志和报纸作参考和研究。但现在的杂志和报纸普遍是采用网络电子投稿,贴邮票寄稿的方式已经过时,他说,我可以学,有时间你教我吧。

 

对一个63岁才开始接触电脑的人来说,学习打字和收发电子邮件,困难可想而知。因为老花眼,他用拼音打字时,面部几乎贴着屏幕,我看了很不是滋味,有好几次,我对他说,来叔,您不用这么费心费力学电脑了,以后您有文章投稿我会帮您处理。可他却说,小王,你不用心疼我,其实我一点也不觉辛苦,相反,有文字的陪伴我心里充满了乐趣啊。有时已是凌晨时分了,我还接到他打来的电话,都是问一些电脑上网遇到的问题,诸如“不知碰到了哪个键,新出来了一个页面,刚才的那个页面不见了,怎么办?”“我刚打出来一篇文章,保存后却找不到了,怎么办?”有些问题我一时半刻也说不清楚,干脆从床上爬起来,披上衣服趿着拖鞋赶到现场查看。好在他是个手艺人,原本就心灵手巧,能够触类旁通,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摸索,他已掌握了电脑上网的一些基本操作技能,打字与收发电子邮件已不成问题。

 

在具备了网络投稿的条件后,沉迷在文学里的来叔如鱼得水,写作更加勤奋了。有段时间我看见来叔变得黑瘦了,我担心他的身体出问题,问之,才知他为了写好文章,经常冒风雨顶烈日到野外现场深入了解,采访知情人,印证事件的真实性,可见来叔的写作态度是多么的严谨。

 

在来叔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打动了我,也激励了我。年老者尚且如此发奋努力,少壮者有何理由懈怠消沉?在我的内心,每天坚持创作的信念愈加坚定。来叔常对我说:“谢谢你教我这么多东西,认识你真幸运。”每当听到他这句话,我就会说:“应该是我谢谢您才对,因为您,我改变了生活的态度,变得更加积极。”几乎每天我们都要见面聊一会儿,话题依然是关于文学与写作,他说在一本杂志上看到某外国诗人的一句诗:“黄金在天上舞蹈,命令我歌唱 。”他问我是怎样理解的?有时,他会对我的文章发表一些意见:“无名小草也能长成参天大树,改成无名小苗也能长成参天大树,我觉得更合理。”我每次都会认真地听他讲完,然后把自己的一些见解和看法说给他听,他提出的意见,有些我也会采纳。

 

天道酬勤,努力终有回报。当来叔的处女作在《南方都市报》变成铅字时,他第一时间打来电话告诉我,语言中满是激动和喜悦。我也感到由衷的高兴,因为我见证了一个花甲老人圆梦的过程。我向他表达了最诚挚的祝贺,希望他再接再厉。

 

生活在珠海这片热土上的来叔,深受特区建设的鼓舞,以饱满的激情在文学路上筑梦,创作了一篇又一篇的文章,记录、讴歌改革开放的丰功伟绩。他的文章日趋成熟,渐渐在社区里小有名气。来叔曾在网上发给我一段文字:“有缘认识小王是我的福气,感谢小王教会我电脑上网,我要在有生之年,发挥我的写作技能,为繁荣水乡文化作点贡献。”来叔,我为您点赞和骄傲!

 

去年6月份,因为妻子和儿子从赣南老家来到了珠海,不得已要搬离来叔的出租房,彼此都依依不舍。最后结算租金时,我本应再补他200元钱,可他坚决不收,两人拉拉扯扯推让了许久,他愣是不肯收钱,最后我只好作罢。我为搬家而请的那个货车司机,开始还以为我们在吵架,当他明白原由后,感叹道:“能遇上这么好的房东,你真幸运。”

 

如今,我住在一个叫北山的村子,但我仍然常常想起广昌村,常常想起那个叫张来的房东。

又是一轮梅雨(外三首)

□玥

傍晚的心跳

平仄来不及加工

便落至塑料制品上,徘徊

一路咀嚼,在这水泥丛林里

跌入谁的追忆,截然又止

 

揽不住的,却又在蓦然处滂沱

四面涌来的年少时光

扯得好远好远

 

——似乎没有什么是永恒

潮湿的记忆每天都在翻新

躲避的身影都失了真

焦距无限缩短

多少轶闻荡漾,盘根错节

碎石路间

朦胧早停驻在少女的伞上

张开,一帘幽梦

氤氲在檐篷下褪了色

 

我不可能不醉

在这小城的纵深感里

 

盐湾旧影

那轮旧月高照

路上行人神色,匆匆

从某个影子上寻找

我的昨天

比明天更要久远

 

在繁忙路口里掏出一本《诗经》

似是有点费劲,想你

这个事情若不发生在此刻

倒是显得不解风情了

 

空气里的潮湿落在书上

每笔撇捺,斑斑

驳驳岁月里的眼眸

牵缠着每个永恒的我

我挂念

便会挂念每一种可能性

毕竟遗憾不是动词

是一种感觉

 

窥看夜半小城

过期欲望倾泻至暗沟

半枝凋谢向夜归人洋洋致敬

眼神仍然向上

脸颊泛红的挖土机小心吞咽着

妄求吃到分钟惬意的事

噗通噗通不急不忙

谁试图养起来自挪威森林的猫

浅陋皮夹付不起门票价去看月亮

手推车跌破了脚

汗衫一块一块止不住地泪流

影子闹疯了笑得咯咯声

但滑稽却被厚实肩膀遮掩

不知老街阿婆今夜的钱树开得如何

眼眸里长的麦子分布参错

时间的丛林举着绿色小灯牌

所有匆忙在这夜里都有了结果

野草任凭狂风叫喊

当明日醒来

已不再是那片土地了

世俗的故事没有奇迹

偶尔倒一杯辛波斯卡来调调味

也会高兴万分

这里似乎不只有腐烂的结局

都是周而复始的渺小新鲜

 

春眠

春天包含了许多

芦苇眼眸里闪烁的光

《茶花女》被风翻至一半

青草长满整个鼻腔

和刚醒的小杜鹃

都被揉进每个晨曦里

我似是斑斓中的一部分

跟着云的形状轻抚着

穿过不知名的湖畔

想把这份绿色寄出去

老人倚在骑楼拍打棉絮

随裙摆碎花落到每处

缠在发丝里每片缝隙

紧紧贴在我的灵魂上

在角落里努力比划着青山

期待与某人遇上

身体变得无边无际

把所有的声音都变成秘密

又因谁曾把你带进梦乡

让你永远不停歇地爱着春天

 

公交车 人生路

□毛岸琴

二十年前,初到珠海,未曾想这会是自己的第二故乡。

 

记忆中,2003年的初夏,情侣路和海边,灯光闪烁;远处,澳门的观光塔蔓延到了心里,只为看海,看澳门的光。

 

为了看海,我坐过不同的公交车。在莲花山坐25路,经过吉大总站,我下了车。那时候的吉大总站,略显陈旧,为数不多的公交车往返于香洲区、金湾、斗门……车站内还有为数不多的座椅,等车的,开车的,问路的,形色各异。初来乍到的我,弄不清楚方向,举目四望,一片茫然。循着公交车声,我把目光投向了20路。司机刚刚进站,停好车,拿着一个上世纪90年代的标准瓷杯,正准备在旁边接水。我诺诺走上前,用蹩脚的普通话问:“师傅,我要去海边,怎么走?”师傅黝黑的脸,但看上去很和善,“小姑娘啊,你沿着这边的绿荫道走到大姑乸公交车站,过去就是海边了。”我礼貌地回复了,正准备转身,“等等,”司机把我叫住,心里有点忐忑,人生地不熟,不宜久留。“看你像是外地人,还是要小心点,这大姑乸人杂。”他的一番叮嘱让我很意外,这善意的叮嘱像一缕春风,瞬间温暖了我这个外乡人。珠海,景美,珠海人也如大海般的胸怀,就是这个小细节,不觉让我对这个城市平添了几许好感。司机是这个城市给我最初的温暖。

 

因为最初的温暖,我留在了这个浪漫的海滨之城,见证了她的蜕变和腾飞。十年前,珠海的交通已经非常便利了,充值卡更方便、充电车更多了,环保意识越来越强,惠民政策越来越多,一块钱的公交可以穿越大半个城市,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畅行无阻。12路公交车上的一幕,成就了我的第一首“透过生活看城市”的诗作。公交车上的一群人温暖了另一群人,一群人温暖一座城的画面,让我感慨:这座城市,从来不缺爱和温暖。

 

那是一个浪漫的黄昏,一群残疾人去坐公交车,他们互相扶持。上了车,车厢里的人们主动让道,那一幕瞬间让我泪目。散在城市里不同角落的各行各业的人,因为坐公交,聚集在车厢,不分高低贵贱,不分男女老少,见到残疾人的那一刻,不约而同地让路、搀扶。这是一座城市的文明和善良,也是特区腾飞的底气。12路车上,我本需在柠溪下车,不知为何,我没有下车,一直等到这几个残疾人下了车,再到海边香洲港终点站。沿途璀璨的灯光如繁星,在建的日月贝高高矗立在海边,港珠澳大桥的方向灯火通明,这座昔日小渔村,用最具活力的姿态,展示她的妙曼婀娜。

 

而今,我已过不惑之年,距初来珠海已经有20余年,工作从柠溪转到了吉大,23路公交车是连接家和单位的交通工具。一日清晨,照常上车、刷卡、找空隙站住脚,因为上学的学生特别多,好不容易挤到一点空位,旁边座位上是几个中学模样的女孩。她们有两个轻声细语,手中的练习册告诉我,她们进入紧张的复习阶段。车经过吉大水库,我本能想去抓扶手,奈何高度不够,座位满满的,一只手无措地伸了伸。身边的一个四中女孩,只听到她轻轻告诉同伴:坐过去点,让姐姐扶下手。我瞬间被她暖心的话感动了。炎炎夏日里,却如一股清凉,浇散了我的焦灼。我毫不吝啬地对她表示赞美和谢意。温暖会传递,旁边女生又往里让了让,好让我抓牢。这是青春该有的情怀!这是23路公交车上的暖心一幕,她们让我看到了珠海未来的希望。

 

一座城,无数辆公交车,无数个珠海人,都拥有同一种情怀:那就是兼容,博爱,无私,奉献。正是这种情怀,温暖了无数外来人,五湖四海的人们都愿意在这落地生根,把她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

 

一道道行驶过的公交车痕,恰似我的人生路。有崎岖,有颠簸,也有顺畅。一路走来,深深浅浅,都是人生的痕迹。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蓝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