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悦读(2024年3月1日)

走过四季都是歌

——品读《我的四季》

□ 胡胜盼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张洁必定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她是迄今为止唯一两次获得过茅盾文学奖的作家。《我的四季》是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最新结集出版的张洁散文集。书共分四辑。第一辑“挖荠菜”,作家通过记录对往日生活的回忆,将一颗童心和天真盎然的乐趣奉献给了读者。第二辑“我那风姿绰约的夜晚”,以独特的语言描绘了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充满睿智的人生哲理徜徉于字里行间。第三辑“乘风好去”,作家动情描述了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和自己有着特殊缘分的人与事。第四辑“我的四季”,这是作者在写作之外从事绘画等艺术创作收获的点滴感悟。

张洁的散文,写得最多的是对“那永远没有长大的,永远没有变老的心”的怀念。对童年的回忆,作家的着眼点更多落在那些生活在贫困中的善良的人们,落在童年单纯和天真的心境上。即使回忆起自己为了充饥去挖荠菜,她的侧重点也是放在“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挖荠菜》写道:“我再也不必担心有谁会拿着大棒子凶神恶煞地追赶着我,我甚至还可以不时地抬头看看天上吱吱喳喳飞过的小鸟,树上绽开的杏花,蓝天上白色的云朵。”名篇《拣麦穗》既是一篇精彩的散文,也是一首优美的诗,同时可作情节曲折、人物生动的小说来读。张洁沉重而又轻盈的唯美抒情文风在此文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张洁用笔下的文字编织成一个个理想与希望的摇篮,并借此探索人们心灵的美好。作者很小的时候,她的父亲便离开了她和自己的母亲。她与母亲相依为命,感情深厚。母亲去世后,张洁难掩心中的思念。在《母亲的厨房》中,母亲生前待过的厨房成了作者诉说思念之地。在《幸亏还有它》中,作者将母亲的猫作为对母亲思念的媒介,通过这只猫来向母亲传达自己的内疚与怀念。或许是母亲给予自己的爱深深影响了她,张洁将这种感情也转移寄托在了自己的女儿身上。在《GIVE AWAY》中,张洁记述了女儿的婚礼,情感复杂交错。通过细致摹写,将对女儿的愧疚与不舍,以及对母亲没看到唐棣婚礼的遗憾,表达得苦涩而又温情。

张洁爱自己的亲人,也爱自己的师长朋友。《帮助我写出第一篇小说的人》中记下了骆宾基叔叔对“我”写作的影响与鼓励。故事充满了戏剧性,情感变化富有层次感。《我最喜欢的是这张餐桌》中讲述了与美国作家阿瑟·米勒交往的故事。文章中回忆了“我”去阿瑟家做客的情形。这些场景全部都是生活中的普通片段,但是通过张洁的文字,阿瑟的热情好客、温柔善良、平易近人动人而又温情。世界上最珍贵的爱永远是最朴素的,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师长朋友爱张洁,张洁对师长朋友也是赤诚相待。她的散文正是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故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

张洁的散文是有一股摄人心魄的力量的,她的文字总能穿透现实的尘雾而抵达真实的生命本身。人生病了可能才会没有别的欲望,心中才会认清真实的自我。在《这时候你才算长大》中,我们可以看出张洁在生病时的体悟与对生活态度的顿悟。文中将自己的母亲和自己的丈夫进行对比,对“母爱”进行了一种别样思索。《我的四季》一文是张洁哲理的、智性的生活总纲,也是她诗意的、韧性的人生代言。它少了几分女性的纤柔和天真的情趣,却多了一种哲学的思辨和理性的思考,那是她的精神家园的栖息地,是她处世哲学的外化。

张洁说:“写作是我生命存在的方式。”品读张洁的散文,你能充分感受到她的真诚。她真诚地向你诉说着爱和恨,鲜明地表达她的希望,毫不掩饰她的痛苦,一切都是娓娓道来。阅读张洁的散文,我们仿佛打开了她“走过四季都是歌”的生命画册,跟着她一起走进梦幻般的世界。

从困境中寻找光亮

——读小说集《月光粉碎》

□ 孙功俊

《月光粉碎》是著名作家许春樵新出版的一部中篇小说集。全书收录了四篇小说,叙述了四个底层人物“人海沉浮”的故事,有外出打工、饱受情感煎熬的年轻乡村女性,有守着一句承诺而寻觅一生的“情痴”,有背负秘密、无法救赎的男人,还有傻乎乎、坚信世间有好人的纯真少年。这些不容易被人看见的社会边缘人,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努力生存,却具有“殊途同归”的本真。

首篇《麦子熟了》中的麦叶,因家境贫寒,为支付公公的医药费,和老公通过抓阄方式来决定谁去打工。最后是麦叶跟着堂姐麦穗踏上了打工之路。麦叶只想从丈夫口中听到几句关心话,但老公没有给予她想要的关心,这时老耿出现了。作者将麦叶对老耿的关注、道德的束缚及堂姐的调侃和嫉妒等心路历程,描写得非常详细。男女之间的情愫荡漾,但两人都坚持住了底线。回乡的麦叶被谣言困扰,遭到了家暴,而谣言的来源竟是堂姐麦穗。随之悲剧悄然而至,直到听到老耿的死讯、公公的死讯、老公被抓的消息,麦叶才知道发生了什么。小说最后,始作俑者的麦穗经不住良心的谴责,去普陀山出家……麦叶是当代社会中常见的打工妹,许春樵没有对这个人物做脸谱化处理,而是通过生活细节写出了她痛苦的精神挣扎和复杂的内心世界,进而以点带面,勾勒出了整个群体的精神面貌。

《遍地槐花》中的赵槐树为一句许诺,40年不停寻找女同学李槐花,最终演变成一种生活目标。“都四十年了,大街上见到也认不出来了”,“而且那种蓝色发卡已经好几年没见到了,女人的头发全都变黄了。”直到30年后,李槐花在一档电视节目中才破译当年许诺的真相。所谓的许诺和“槐花牌”手表事件完全是一场误会,而赵槐树被这场误会几乎耗尽了一生。人被命运捉弄是人生无常的常态,从人性上来说,小说折射了人性受伤和苦痛里的一束幽光。正如作家所说:“赵槐树这个人物在现实中似乎绝迹,小说是想在现实废墟上重建一个有人性有温度的世界、一个梦想中的世界,我尝试着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月光粉碎》是书名也是小说名。“那天晚上,姚成田空前绝后地喝了五碗白酒,人被酒精点着了,脑子里火光冲天。踉踉跄跄地走在乡间的田埂上,姚成田看到了村子里摇摇晃晃的月光起雾冒烟了,月光像是被泼翻了面粉四处弥漫,一派粉碎。”“他听到了身体里有类似于骨头断裂的咔咔声……实际上已经被月光和酒绑架了。”姚成田一生被“好人”概念牢牢控制,“好人”是当地政府授予他的荣誉,他害怕“好人”这顶帽子,扔不掉,唯一的出路就是死亡。作家对这个人物寄寓了一种深刻的同情与悲悯,虽然姚成田最终没有走出愧疚的泥沼,但自救与救赎的过程充满了温暖和善意,对他这个生命个体而言就是充实的和有意义的。

许春樵成功刻画了姚成田这个生活中失败者的形象,还塑造了吴启春、刘秋兰、王麻子、胡文娟、罗琳和窑工这些底层群体,呈现出世俗味十足的底层生活图景。另外还有黄耀武、赵堡、武祥彪等小老板,他们的为富不仁与姚成田不堪的人生形成了鲜明对比……

小说集《月光粉碎》延续了许春樵小说一贯的叙事和表达,书写底层普通百姓的群像,关注小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将他们的无力、迷茫、困惑以及希望和期待表达得淋漓尽致。作家善于从凉意中寻找温暖,从困境中寻找光亮,让读者感受到弥漫其中的悲悯,看到背后的希望。小说语言具有独特的质感,如同书名“月光粉碎”一样将视觉和触觉结合于一体,形成了强烈的艺术感。

奏响生活的乐章

——读《空气吉他》有感

□ 星 炜

《空气吉他》收录了邵栋的9则短篇小说,每一篇故事都围绕着一个看似平常的物件展开,每一个物件都承载着一段悲喜交加的人生体验。作者用细腻敏感的笔触,将情理寓于日常事件里,将碎片化的生活情感镌刻于笔墨之间。

开篇的《钻石山》充满悬念感,以爱猫的潘太太意外车祸身亡时丢失的钻石戒指为线索,讲述了两个普通人的爱情故事,道出了主人公内心深处无法弥补的遗憾。一生喜爱钻石戒指的潘太太,虽然戴了一辈子的假钻石戒指,可她却有着潘先生千金难买的一片赤诚与偏爱。书中有段话是这样描述的:“在相当审慎的考虑之后,潘先生决定用车祸赔偿的钱,再加上日常积蓄中的一部分,制作一颗和之前婚戒钻石同等大小的骨灰钻石。”此时,结婚钻戒的真假已不再重要。

《走马灯》以走马灯为关键线索串起了小舟、小树、严逸等人的情感线。整个故事看似等待一个人,其实是等待一个确切的答案。这一款走马灯一共有2046盏,小舟知道心上人喜欢这款走马灯,于是买走了其中的300盏,她希望那个人会来找自己拿灯,但始终没有等来。小舟如同《等待戈多》的人物一样,她等待着虚无,对抗着心中的孤独。小说的结尾写道:“小舟如同站在巨型垃圾堆上的守望者,只有时间可以摧毁她。”她就像所有等待的人一样,时间能摧毁她,但也能拯救她。作者笔下未知的留白与不确定性,此刻也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在9篇小说中,《沙镇》留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罗一长途跋涉来到沙镇,听奶奶讲述了她年轻时的一段精彩故事。故事里有黄沙、白马,还有黑衣人。作者描绘了一个粗砺的生存环境,写出了充满江湖肃杀的氛围感,也突出了珍贵的人情味,展现了边陲地带人物坚韧的生命力。他笔下的血红日头下的黄沙地,身手敏捷的江南马贼沙上飞,还有奶奶那手持圆月弯刀的父亲,都让人心动不已。一群有血有肉的人物和其不平凡的人生使得小说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丰富的画面感,令人回味无穷。

正如书中推荐语所述:“邵栋的小说,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一些人内心隐闭的记忆抽屉,当中可能有属于你或我相类的经验及见闻。”《涛涛的夏天》写出了当下底层社会青年的现状和心理状态;《江南商场》描述了少年时代在游戏厅里的狂热与荒唐;《泊凫》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偷拆信件的病态窥视心理。作者擅长从微小的切入点出发,在细微中见真章,他将亲情、爱情和友情等融入生动的细节中,把人和人、人和物件之间的关联刻画得细腻准确。

《空气吉他》为我们观察生活提供了一个独特切入点,全书通过生活中的细碎片段,串联构建出一则则引人深思的故事,呈现出各类人物的精神面貌。这些故事不仅扣动了我们内心的那根弦,也奏响了我们生活的乐章。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观电影《第二十条》

□ 黄伟兴

《第二十条》海报。

电影《第二十条》由张艺谋执导,雷佳音、马丽等领衔主演,故事聚焦正当防卫这一法律热点,讲述了基层检察官韩明、吕玲玲克服重重困难,还原案件真相,坚守公平正义底线的故事。

别具一格的现实主义题材,是《第二十条》的成功之道。它从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切入:遇见歹徒作恶行凶时,路人是见义勇为还是一走了之?不少人回答时可能会犹豫不决甚至选择后者,因为他们担心自己没有能力、没有胆量去制止坏事的发生,也担心自己出了事情而得不到法律的保护。既然大家都关注、关心这个问题,影片就具备了赢得观众的潜质。

全片牵涉3个案件,关联5个家庭,片中的人物跨越老中幼各个年龄段,再现了当下社会众多切面,还原了普通老百姓真实生活状态。《第二十条》最令人热泪盈眶的,是触动人心的真情实感,是“不让选择做好人付出更多代价”的法治进步。

影片的立意并非高高在上,而是接地气的。影片中塑造了韩明、吕玲玲等以人民为核心的基层青年检察官形象。韩明在影片中有着多重身份,既是一名检察官,又是父亲、妹夫、丈夫。他人到中年,想着在事业上最后拼一把,却卷入巨大的案件中。直至经历王永庆案、校园霸凌事件以及公交车司机张贵生的意外去世,再到检察官吕玲玲被停职等,一系列事件深深触动了他的神经,他开始反思自己如何做才能对得起他所穿的这身制服。诚如吕玲玲所言:“我们办的不是案子,是别人的人生。”这不仅引发了观众的思考,也让人们重新审视刑法第二十条。那些为正义、为维护法律做出牺牲的人们,无一不令人动容。

影片中所塑造的检察官不是刻板、程式化的,而是鲜活、真实的普通人。比如吕玲玲检察官为了办案而在短时间学会了手语,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不断调整自己。他们是公正的发声筒,更是推动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也会为繁琐的事务所累,但他们坚守心中的信仰,为正义发声的同时也顶住了巨大的压力,经他们之手,正义之声得以宣扬。他们看似小人物却并非小人物,看似弱者却又异常勇敢,看似处处小心实则有一颗坚强的心。

影片中有一句话感人至深:“法律,是让坏人犯罪的成本更高,而不是让好人出手的代价更大。”都说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影片融入多种戏剧元素,展现出一种严谨又不失活泼的叙事风格。同时,影片触动人心之处在于使用了真实的案例,再现了现实的生活。影片的最后,在韩明等检察官的共同努力下,案情迎来重大转折,郝秀萍等弱势群体得到应有的公正对待,不法分子得到应有的惩罚。影片通过接地气的人物形象和富有戏剧性的故事设计,使严肃的题材有种举重若轻的艺术表达力,让观众拥有了独特的观影体验和深刻的内心共鸣。

电影《第二十条》是集社会意义与艺术价值于一体的文艺作品,影片关注现实生活,为人民发声,为全国观众上了一堂颇具现实意义的普法课。它既有戏剧张力又饱含温暖情怀,传递着法治社会的基本元素,用平民化的视角传达了朴素的公平正义观念。

说书人

□ 董全云

几个摄影师朋友在朋友圈“晒”马街书会的相片。一群坚守在凛冽寒风里的说书艺人或坐或站,在雪后的麦田里以天作幕、以地为台,一人一弦,一人可做万马千军,一声“驾”就是三千里,高亢时酣畅淋漓,低柔时百折千回,一张嘴便是“土得掉渣”的国事民情、乡里小调,却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万观众,令人震撼。

我的思绪回到小时候的老家院落,夏天的傍晚,一众乡亲围坐在一起,嗑瓜子、吸旱烟、扇蒲扇,不一而足,还有几个孩子钻来钻去,不理大人的呵斥。说书人摇头晃脑,表情夸张,时而扮男时而扮女,幽默滑稽。说到高潮时,场内不时爆发出哄堂大笑,整个院落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说到悲苦时,艺人声音嘶哑,如泣如诉,听众也往往情不自禁泪流满面。

我常常坐在人堆里,听村里请的盲眼说书人说书。《五女兴唐传》《薛仁贵征西》等,侠客如剑锋上的雪,好汉似北风中的沙,常常听得我如痴如醉,仿佛身临其境,久久不愿离去。小时候听书的岁月,让我在寒夜里能听到蝉鸣,白雪中能看到春花,多年过去,我还时常想起为我“提灯照明”的盲眼说书人。

如今的说书已经多有不同,由盲人的营生变为民俗演出,由单人评说变为二人或多人演唱,由山野村落的说唱变为以舞台为阵地的展演,方言土语也转换为普通话,我是个念旧的人,总喜欢在新面貌里寻找昔日的影子。

怀念故乡那灰色的瓦,还有瓦楞的缝隙里长的青草。即便是做梦,也会有几缕魂魄在老家院落里晃荡。常常立在村头院口的石臼,那比我的年纪还大的石臼,那曾经有三三两两妇女说笑着碾麦粒的石臼,那曾经听过多少东家长西家短的石臼,也像我一样离了故土,不知去了何方。都说石臼里落的第一场春雨水可以“抹掉”身上的瘊子,我那时用空酒瓶积攒了很多,可我没有生过瘊子也没有试过这个方法,最终这个秘方成了传说。

只有那个盲眼说书人的神情和“啪”的一声惊堂木,让我一下子从梦中惊醒,又开始新一天的生活。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丹梅
湾韵|悦读(2024年3月1日)
珠海特区报 2024-03-01 13:42

走过四季都是歌

——品读《我的四季》

□ 胡胜盼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张洁必定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她是迄今为止唯一两次获得过茅盾文学奖的作家。《我的四季》是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最新结集出版的张洁散文集。书共分四辑。第一辑“挖荠菜”,作家通过记录对往日生活的回忆,将一颗童心和天真盎然的乐趣奉献给了读者。第二辑“我那风姿绰约的夜晚”,以独特的语言描绘了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充满睿智的人生哲理徜徉于字里行间。第三辑“乘风好去”,作家动情描述了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和自己有着特殊缘分的人与事。第四辑“我的四季”,这是作者在写作之外从事绘画等艺术创作收获的点滴感悟。

张洁的散文,写得最多的是对“那永远没有长大的,永远没有变老的心”的怀念。对童年的回忆,作家的着眼点更多落在那些生活在贫困中的善良的人们,落在童年单纯和天真的心境上。即使回忆起自己为了充饥去挖荠菜,她的侧重点也是放在“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挖荠菜》写道:“我再也不必担心有谁会拿着大棒子凶神恶煞地追赶着我,我甚至还可以不时地抬头看看天上吱吱喳喳飞过的小鸟,树上绽开的杏花,蓝天上白色的云朵。”名篇《拣麦穗》既是一篇精彩的散文,也是一首优美的诗,同时可作情节曲折、人物生动的小说来读。张洁沉重而又轻盈的唯美抒情文风在此文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张洁用笔下的文字编织成一个个理想与希望的摇篮,并借此探索人们心灵的美好。作者很小的时候,她的父亲便离开了她和自己的母亲。她与母亲相依为命,感情深厚。母亲去世后,张洁难掩心中的思念。在《母亲的厨房》中,母亲生前待过的厨房成了作者诉说思念之地。在《幸亏还有它》中,作者将母亲的猫作为对母亲思念的媒介,通过这只猫来向母亲传达自己的内疚与怀念。或许是母亲给予自己的爱深深影响了她,张洁将这种感情也转移寄托在了自己的女儿身上。在《GIVE AWAY》中,张洁记述了女儿的婚礼,情感复杂交错。通过细致摹写,将对女儿的愧疚与不舍,以及对母亲没看到唐棣婚礼的遗憾,表达得苦涩而又温情。

张洁爱自己的亲人,也爱自己的师长朋友。《帮助我写出第一篇小说的人》中记下了骆宾基叔叔对“我”写作的影响与鼓励。故事充满了戏剧性,情感变化富有层次感。《我最喜欢的是这张餐桌》中讲述了与美国作家阿瑟·米勒交往的故事。文章中回忆了“我”去阿瑟家做客的情形。这些场景全部都是生活中的普通片段,但是通过张洁的文字,阿瑟的热情好客、温柔善良、平易近人动人而又温情。世界上最珍贵的爱永远是最朴素的,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师长朋友爱张洁,张洁对师长朋友也是赤诚相待。她的散文正是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故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

张洁的散文是有一股摄人心魄的力量的,她的文字总能穿透现实的尘雾而抵达真实的生命本身。人生病了可能才会没有别的欲望,心中才会认清真实的自我。在《这时候你才算长大》中,我们可以看出张洁在生病时的体悟与对生活态度的顿悟。文中将自己的母亲和自己的丈夫进行对比,对“母爱”进行了一种别样思索。《我的四季》一文是张洁哲理的、智性的生活总纲,也是她诗意的、韧性的人生代言。它少了几分女性的纤柔和天真的情趣,却多了一种哲学的思辨和理性的思考,那是她的精神家园的栖息地,是她处世哲学的外化。

张洁说:“写作是我生命存在的方式。”品读张洁的散文,你能充分感受到她的真诚。她真诚地向你诉说着爱和恨,鲜明地表达她的希望,毫不掩饰她的痛苦,一切都是娓娓道来。阅读张洁的散文,我们仿佛打开了她“走过四季都是歌”的生命画册,跟着她一起走进梦幻般的世界。

从困境中寻找光亮

——读小说集《月光粉碎》

□ 孙功俊

《月光粉碎》是著名作家许春樵新出版的一部中篇小说集。全书收录了四篇小说,叙述了四个底层人物“人海沉浮”的故事,有外出打工、饱受情感煎熬的年轻乡村女性,有守着一句承诺而寻觅一生的“情痴”,有背负秘密、无法救赎的男人,还有傻乎乎、坚信世间有好人的纯真少年。这些不容易被人看见的社会边缘人,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努力生存,却具有“殊途同归”的本真。

首篇《麦子熟了》中的麦叶,因家境贫寒,为支付公公的医药费,和老公通过抓阄方式来决定谁去打工。最后是麦叶跟着堂姐麦穗踏上了打工之路。麦叶只想从丈夫口中听到几句关心话,但老公没有给予她想要的关心,这时老耿出现了。作者将麦叶对老耿的关注、道德的束缚及堂姐的调侃和嫉妒等心路历程,描写得非常详细。男女之间的情愫荡漾,但两人都坚持住了底线。回乡的麦叶被谣言困扰,遭到了家暴,而谣言的来源竟是堂姐麦穗。随之悲剧悄然而至,直到听到老耿的死讯、公公的死讯、老公被抓的消息,麦叶才知道发生了什么。小说最后,始作俑者的麦穗经不住良心的谴责,去普陀山出家……麦叶是当代社会中常见的打工妹,许春樵没有对这个人物做脸谱化处理,而是通过生活细节写出了她痛苦的精神挣扎和复杂的内心世界,进而以点带面,勾勒出了整个群体的精神面貌。

《遍地槐花》中的赵槐树为一句许诺,40年不停寻找女同学李槐花,最终演变成一种生活目标。“都四十年了,大街上见到也认不出来了”,“而且那种蓝色发卡已经好几年没见到了,女人的头发全都变黄了。”直到30年后,李槐花在一档电视节目中才破译当年许诺的真相。所谓的许诺和“槐花牌”手表事件完全是一场误会,而赵槐树被这场误会几乎耗尽了一生。人被命运捉弄是人生无常的常态,从人性上来说,小说折射了人性受伤和苦痛里的一束幽光。正如作家所说:“赵槐树这个人物在现实中似乎绝迹,小说是想在现实废墟上重建一个有人性有温度的世界、一个梦想中的世界,我尝试着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月光粉碎》是书名也是小说名。“那天晚上,姚成田空前绝后地喝了五碗白酒,人被酒精点着了,脑子里火光冲天。踉踉跄跄地走在乡间的田埂上,姚成田看到了村子里摇摇晃晃的月光起雾冒烟了,月光像是被泼翻了面粉四处弥漫,一派粉碎。”“他听到了身体里有类似于骨头断裂的咔咔声……实际上已经被月光和酒绑架了。”姚成田一生被“好人”概念牢牢控制,“好人”是当地政府授予他的荣誉,他害怕“好人”这顶帽子,扔不掉,唯一的出路就是死亡。作家对这个人物寄寓了一种深刻的同情与悲悯,虽然姚成田最终没有走出愧疚的泥沼,但自救与救赎的过程充满了温暖和善意,对他这个生命个体而言就是充实的和有意义的。

许春樵成功刻画了姚成田这个生活中失败者的形象,还塑造了吴启春、刘秋兰、王麻子、胡文娟、罗琳和窑工这些底层群体,呈现出世俗味十足的底层生活图景。另外还有黄耀武、赵堡、武祥彪等小老板,他们的为富不仁与姚成田不堪的人生形成了鲜明对比……

小说集《月光粉碎》延续了许春樵小说一贯的叙事和表达,书写底层普通百姓的群像,关注小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将他们的无力、迷茫、困惑以及希望和期待表达得淋漓尽致。作家善于从凉意中寻找温暖,从困境中寻找光亮,让读者感受到弥漫其中的悲悯,看到背后的希望。小说语言具有独特的质感,如同书名“月光粉碎”一样将视觉和触觉结合于一体,形成了强烈的艺术感。

奏响生活的乐章

——读《空气吉他》有感

□ 星 炜

《空气吉他》收录了邵栋的9则短篇小说,每一篇故事都围绕着一个看似平常的物件展开,每一个物件都承载着一段悲喜交加的人生体验。作者用细腻敏感的笔触,将情理寓于日常事件里,将碎片化的生活情感镌刻于笔墨之间。

开篇的《钻石山》充满悬念感,以爱猫的潘太太意外车祸身亡时丢失的钻石戒指为线索,讲述了两个普通人的爱情故事,道出了主人公内心深处无法弥补的遗憾。一生喜爱钻石戒指的潘太太,虽然戴了一辈子的假钻石戒指,可她却有着潘先生千金难买的一片赤诚与偏爱。书中有段话是这样描述的:“在相当审慎的考虑之后,潘先生决定用车祸赔偿的钱,再加上日常积蓄中的一部分,制作一颗和之前婚戒钻石同等大小的骨灰钻石。”此时,结婚钻戒的真假已不再重要。

《走马灯》以走马灯为关键线索串起了小舟、小树、严逸等人的情感线。整个故事看似等待一个人,其实是等待一个确切的答案。这一款走马灯一共有2046盏,小舟知道心上人喜欢这款走马灯,于是买走了其中的300盏,她希望那个人会来找自己拿灯,但始终没有等来。小舟如同《等待戈多》的人物一样,她等待着虚无,对抗着心中的孤独。小说的结尾写道:“小舟如同站在巨型垃圾堆上的守望者,只有时间可以摧毁她。”她就像所有等待的人一样,时间能摧毁她,但也能拯救她。作者笔下未知的留白与不确定性,此刻也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在9篇小说中,《沙镇》留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罗一长途跋涉来到沙镇,听奶奶讲述了她年轻时的一段精彩故事。故事里有黄沙、白马,还有黑衣人。作者描绘了一个粗砺的生存环境,写出了充满江湖肃杀的氛围感,也突出了珍贵的人情味,展现了边陲地带人物坚韧的生命力。他笔下的血红日头下的黄沙地,身手敏捷的江南马贼沙上飞,还有奶奶那手持圆月弯刀的父亲,都让人心动不已。一群有血有肉的人物和其不平凡的人生使得小说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丰富的画面感,令人回味无穷。

正如书中推荐语所述:“邵栋的小说,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一些人内心隐闭的记忆抽屉,当中可能有属于你或我相类的经验及见闻。”《涛涛的夏天》写出了当下底层社会青年的现状和心理状态;《江南商场》描述了少年时代在游戏厅里的狂热与荒唐;《泊凫》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偷拆信件的病态窥视心理。作者擅长从微小的切入点出发,在细微中见真章,他将亲情、爱情和友情等融入生动的细节中,把人和人、人和物件之间的关联刻画得细腻准确。

《空气吉他》为我们观察生活提供了一个独特切入点,全书通过生活中的细碎片段,串联构建出一则则引人深思的故事,呈现出各类人物的精神面貌。这些故事不仅扣动了我们内心的那根弦,也奏响了我们生活的乐章。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观电影《第二十条》

□ 黄伟兴

《第二十条》海报。

电影《第二十条》由张艺谋执导,雷佳音、马丽等领衔主演,故事聚焦正当防卫这一法律热点,讲述了基层检察官韩明、吕玲玲克服重重困难,还原案件真相,坚守公平正义底线的故事。

别具一格的现实主义题材,是《第二十条》的成功之道。它从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切入:遇见歹徒作恶行凶时,路人是见义勇为还是一走了之?不少人回答时可能会犹豫不决甚至选择后者,因为他们担心自己没有能力、没有胆量去制止坏事的发生,也担心自己出了事情而得不到法律的保护。既然大家都关注、关心这个问题,影片就具备了赢得观众的潜质。

全片牵涉3个案件,关联5个家庭,片中的人物跨越老中幼各个年龄段,再现了当下社会众多切面,还原了普通老百姓真实生活状态。《第二十条》最令人热泪盈眶的,是触动人心的真情实感,是“不让选择做好人付出更多代价”的法治进步。

影片的立意并非高高在上,而是接地气的。影片中塑造了韩明、吕玲玲等以人民为核心的基层青年检察官形象。韩明在影片中有着多重身份,既是一名检察官,又是父亲、妹夫、丈夫。他人到中年,想着在事业上最后拼一把,却卷入巨大的案件中。直至经历王永庆案、校园霸凌事件以及公交车司机张贵生的意外去世,再到检察官吕玲玲被停职等,一系列事件深深触动了他的神经,他开始反思自己如何做才能对得起他所穿的这身制服。诚如吕玲玲所言:“我们办的不是案子,是别人的人生。”这不仅引发了观众的思考,也让人们重新审视刑法第二十条。那些为正义、为维护法律做出牺牲的人们,无一不令人动容。

影片中所塑造的检察官不是刻板、程式化的,而是鲜活、真实的普通人。比如吕玲玲检察官为了办案而在短时间学会了手语,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不断调整自己。他们是公正的发声筒,更是推动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也会为繁琐的事务所累,但他们坚守心中的信仰,为正义发声的同时也顶住了巨大的压力,经他们之手,正义之声得以宣扬。他们看似小人物却并非小人物,看似弱者却又异常勇敢,看似处处小心实则有一颗坚强的心。

影片中有一句话感人至深:“法律,是让坏人犯罪的成本更高,而不是让好人出手的代价更大。”都说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影片融入多种戏剧元素,展现出一种严谨又不失活泼的叙事风格。同时,影片触动人心之处在于使用了真实的案例,再现了现实的生活。影片的最后,在韩明等检察官的共同努力下,案情迎来重大转折,郝秀萍等弱势群体得到应有的公正对待,不法分子得到应有的惩罚。影片通过接地气的人物形象和富有戏剧性的故事设计,使严肃的题材有种举重若轻的艺术表达力,让观众拥有了独特的观影体验和深刻的内心共鸣。

电影《第二十条》是集社会意义与艺术价值于一体的文艺作品,影片关注现实生活,为人民发声,为全国观众上了一堂颇具现实意义的普法课。它既有戏剧张力又饱含温暖情怀,传递着法治社会的基本元素,用平民化的视角传达了朴素的公平正义观念。

说书人

□ 董全云

几个摄影师朋友在朋友圈“晒”马街书会的相片。一群坚守在凛冽寒风里的说书艺人或坐或站,在雪后的麦田里以天作幕、以地为台,一人一弦,一人可做万马千军,一声“驾”就是三千里,高亢时酣畅淋漓,低柔时百折千回,一张嘴便是“土得掉渣”的国事民情、乡里小调,却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万观众,令人震撼。

我的思绪回到小时候的老家院落,夏天的傍晚,一众乡亲围坐在一起,嗑瓜子、吸旱烟、扇蒲扇,不一而足,还有几个孩子钻来钻去,不理大人的呵斥。说书人摇头晃脑,表情夸张,时而扮男时而扮女,幽默滑稽。说到高潮时,场内不时爆发出哄堂大笑,整个院落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说到悲苦时,艺人声音嘶哑,如泣如诉,听众也往往情不自禁泪流满面。

我常常坐在人堆里,听村里请的盲眼说书人说书。《五女兴唐传》《薛仁贵征西》等,侠客如剑锋上的雪,好汉似北风中的沙,常常听得我如痴如醉,仿佛身临其境,久久不愿离去。小时候听书的岁月,让我在寒夜里能听到蝉鸣,白雪中能看到春花,多年过去,我还时常想起为我“提灯照明”的盲眼说书人。

如今的说书已经多有不同,由盲人的营生变为民俗演出,由单人评说变为二人或多人演唱,由山野村落的说唱变为以舞台为阵地的展演,方言土语也转换为普通话,我是个念旧的人,总喜欢在新面貌里寻找昔日的影子。

怀念故乡那灰色的瓦,还有瓦楞的缝隙里长的青草。即便是做梦,也会有几缕魂魄在老家院落里晃荡。常常立在村头院口的石臼,那比我的年纪还大的石臼,那曾经有三三两两妇女说笑着碾麦粒的石臼,那曾经听过多少东家长西家短的石臼,也像我一样离了故土,不知去了何方。都说石臼里落的第一场春雨水可以“抹掉”身上的瘊子,我那时用空酒瓶积攒了很多,可我没有生过瘊子也没有试过这个方法,最终这个秘方成了传说。

只有那个盲眼说书人的神情和“啪”的一声惊堂木,让我一下子从梦中惊醒,又开始新一天的生活。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