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类型化与群体价值
——简论凸凹长篇小说《安生》的三重叙事演进
□ 庞惊涛
有别于当代修辞学叙事理论代表人物詹姆斯·费伦的“叙事进程”注重于叙事的运动逻辑,“叙事演进”更强调叙事的结构,尤其突出叙事的突围,即在一个文本中不囿于一种叙事手法,而是层垒、递进地使用至少三种以上的叙事手法,推动文本在个体经验之上,向更大和更广泛的群体价值演进。
成都作家凸凹的长篇小说《安生》(四川文艺出版社,2024年1月)以摄影家萧不系购买和装修、入住别墅这段典型经历为背景,采用树枝状结构,集中呈现了业主、物业、社区三者之间的利益纠结、矛盾冲突和命运共情,超越个体经验而让这一段中国式的“安生”奇遇,揭示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群体性价值,其叙事手法深得层层演进之妙,读来不仅具有很强的代入感,而且极具时代启蒙意义。
社区叙事托底:
社区人类学概念的提出
高速城市化的当下,社区概念对大多数人来说已不陌生。《安生》的叙事托底,来源于对一个社区众生相的精细扫描。就我目力所及,《安生》可能是近些年来比较少见的全景式、精准化聚焦社区众生相的长篇小说样本。诗人向以鲜对《安生》的叙事定义可谓精准:一部社区人类学的小说样本。由此,社区人类学概念在《安生》这个典型文本里得到了确认。跳出学术概念的桎梏,凸凹用个体经验对何为社区人类学、社区人类学的真实场景等问题进行了生动、细腻的演绎,在人们习焉不察的社区日常里,试图解构特殊时代背景下利益分殊但又彼此休戚与共的群体精神困扰,并最终以“安生”这个哲学命题,找到彼此和解之道。
依托于文本,凸凹自己对社区人类学概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尽管这个认识并不一定为社会人类学专家认可。基于文学和专业学术之间的理解和解构差异,他当然不必受限于学术概念的规范,而是首要遵从于文学叙事对具体人物、事件的呼应。在他看来,社区是国家最底层的社会自治组织,是老百姓的家。作家是老百姓的一员,无论是虚构还是非虚构创作,社区都必然是他不能回避的。长篇小说给予了作家虚构的空间,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对社区这个特殊的叙事空间进行虚构。作家和普通社区居民不同的地方就在于,普通社区居民可以对社区日常中的文学性建构避重就轻、熟视无睹,但作家就必须心存敏感、感同身受,并且迎难而上。凸凹的创作自觉,与其说是他对社区人类学的敏感,不如说是他对社区日常转向文学叙事的敏感。
类型叙事转型:
生活经验的丰富想象
但是要认定《安生》就是一部彻头彻尾的社区人类学的小说样本,我认为还是局限了它的叙事演进空间。基于《安生》的叙事手法更接近于类型化叙事这一点,我觉得它本质上更像是一部创造和丰富、完善社区类型的类型小说。它“纠合”了社区大多数人的生活经验,并将这些经验进行提纯和文学性创造,使《安生》中的事件、社区人际关系更有典型价值。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小说主角萧不系的整个社区生存经历,都不是来源于某个个人的,而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类型化群体。
类型化叙事的文学价值在哪里?评论家李敬泽认为,类型化的文学价值,就是陈陈相因。“每一种类型都包含着对特定领域的人类经验的精深研究和丰富想象。”(《当我们谈论网络文学,我们在谈论什么?》,《会议室与山丘》,中信出版集团,2018年8月)《安生》要全面展示萧不系一家人买别墅、装修别墅、入住别墅的全过程,就是要突出这个陈陈相因的文学价值。凸凹的“起心动念”,就是要在人们社区化日常生存习焉不察的地方,将特定人群的经验和想象,进行研究、提纯、最后完成文学性再造。
从社区叙事托底,向类型化叙事的转型。我大体判断,凸凹对构建社区人类学的小说样本虽然有勇气,但似乎信心并不充足,而创造、丰富和完善社区类型的类型小说,他显然有足够的自信。长篇小说要在作家虽然普遍意识到但却还没来得及占领的领域进行拓荒,这样的勇气和自信当然十分重要。从创造社区类型小说这个拓荒性的价值这一点来讲,《安生》的诞生,或许有可能将凸凹推向社区类型小说的擎旗人这样一个位置。
问题是,社区类型小说在未来究竟如何形成自己的类型,并吸引更多的作家在这样的类型创作里开枝散叶?《安生》的出现以及引起关注,或许并不仅仅因为它自己构成了一个树枝状的结构,而是它提供了一种经验启示:在社区化的日常里,其实潜藏着无数个叙事的可能。
群体叙事升华:
以点带面揭开时代痛点
《安生》带给我的心理震撼,当然不仅仅是萧不系一家人的经历,而是透过他们的经历,看到我自己数十年的“安生”之梦和“安生”理想,在构建中破碎乃至崩塌,然后又在破碎乃至崩塌中重拾信心的心路历程。萧不系的经历其实是一面照向每一个社区化日常里每一个“我”的镜子:萧不系一家的“安生”之梦,是东坡“心如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的当代隐喻,以点带面地揭开了我们这一代、乃至几代人“安居”“安生”的时代隐痛,强烈的代入感,让这部长篇小说必将获得越来越多读者的心理认同和情绪共鸣。
社区类型化小说的创造,或许只是凸凹构造的叙事演进中的第二阶,终极的演进在于,他需要在萧不系一家的个体经验之上,向群体叙事,或者说向群体价值追寻的叙事升华。只有完成了这样的叙事演进,《安生》在习焉不察处生发出的人类经验,才有文学的价值;也只有完成了这样的叙事演进,《安生》在社区化生存的小处,看到人类经验的大主题,也才有了揭示的可能。
我对凸凹创作这部长篇小说的整个过程似乎已经了然于胸:当他决定从个体经验出发,要完成一次对社区日常生活叙事的冒险时,他已经准备好了:要以个体经验为饵,引出社区日常生活的群体价值和人类经验,并最终为“安生”喊一嗓子。
崖门凤尾鱼(版画) 林欣仪 作品
采蘋
□吴诗盈
微微探出的身子让窄小的木船微微晃动了几下,青葱般的手掐断了叶胫,轻轻丢进筐内。女孩不急不缓,淡色的衣垂坠下来随风晃着,一只手缓缓摇着桨,另一只手则伸长摘着刚刚吐绿的嫩芽。
天色还早,太阳刚刚升起,照在水面上是无限的温柔,就像女孩的柔和年轻的面庞。
她嘴里哼着曲儿,却不大声,她怕惊醒水草堆里的鸟儿,也不喜盖过身下汩汩的流水声。
她穿着娘亲刚刚制好的桑葚色素裙,小心翼翼地不让衣服碰到水或者沾一点泥土。天未亮透,她就驾着船来到这里摘叶。眉心点色,耳边挂花,嘴唇微红,这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她也是暗暗打扮了。偷偷地想着,却不露喜色,她谨记娘亲的提醒,一切都尚未完成。
水面冒了几个泡,是锦鲤,红色的身,金色的鳞,在船下穿梭。她记得那天阳光照在祠堂的红门槛上,便是这样地闪着红色的金光。
那天阿姐站在祠堂前,披着红头巾,楚楚动人。
娘总是说,那间庙女孩不能进,门槛更是不能踩不能跨,要是跨了,便会背上一个比石头都重的大王八一辈子。要跨门槛,那只有等到自己出嫁那天才能跨那道红门槛。她还记得,姐姐那时候在跨门槛时跨了很久。旁边的女孩说:“一定是那道门槛太高了。”
女孩说不信,却再也没有靠近过祠堂。
干了一大早的活,篮子里装的都是最嫩的叶,待篮里的叶过半,她又缓缓地将船靠岸,踮着脚跨上篮,走向河岸边的小水塘里。下雨后的水洼里长着水藻,在水里缠绕成一团。
水里的样子是自己的,女孩知道自己的美貌,颤动的水面盖不住女孩的美貌,淡色的眉,精俏的鼻,透红的唇,发丝有些扫眼,却遮不住女孩发亮的眸,女孩眨了眨眼,水里满是笑意盈盈的倒影。
女孩整了整裙摆,快步往回走。湿湿的鞋底在雨后的路上落下一点点痕迹,一深一浅,一前一后,宛如大珠小珠落玉盘。
一山又一山,鸟儿鸣,女孩唱。是水遇雨涨,似雾欲山高。手提篮,背上筐,是山再高女孩也能走的轻巧,是雾再大也挡不住女孩的眸。
女孩的步子快了起来。女孩每天都走在这林间,路过祠堂才能到家门口。平日里不喜欢东张西望的她,这次却禁不住瞅了一眼,红门槛依然立在那里。
雨顺灰檐而落,滴滴答答。雾绕红柱而上,似有似无。最终兜兜转转来到了草屋前,女孩在青砖前脱了湿鞋湿袜,小心翼翼地擦干脚,套上衬袜,走了进去,里面也有个女孩光着脚在烧水。
咚,咚,钟声再次敲响。两个女孩不约而同地往窗外望去。她瞅见阳光要照到林子里来了。
穿过低窄门,跨过青石砖,女孩低着头。红色的帘遮上了面,脚也换上了红丝鞋。
她又想起姐姐抬起脚踏进去的模样,她记得姐姐在出门前拉着她说:“阿妹啊,下次就是你踏红门槛了,记得稍慢些,别着急。”她不懂,却也要照模照样再来一次。
门外的雨又下了起来。她摆好贡品,双膝微屈而跪,双手合十,心里暗念:“愿得一郎君,白首不相离。”
新华社 图
□周立敏
1
你来或者不来
雪都在那里,不急不躁
一朵,一片,一团,
一堆,一整个原野
看着不食人间烟火
自己就是燃烧
最纯的火焰
2
雪是那么白
白得像妈妈的语言
一生那么长白的历史
没有哪个王朝能写出
3
妻子和两个孩子
她们扑向雪,打滚
这应该是源于人类
最朴素的情感
被纯净掩藏或庇护
4
南方有大海
北国有雪原
从来都有双向奔赴
蓝,蓝得惊心动魄
白,白得大音希声
□王光华
老了的父亲
父亲日渐老了
是不得不依靠儿女的老
是我做梦常会梦到的老
是让我总想打电话问问的老
暑假我再回去
他说:耳朵听不太清,眼睛也很模糊
牙齿是那不管事的几颗
数年前他还操持一个厂子和家庭
坚持步履匆匆又重重的身影
前几年也只是拄着拐棍
去年怎么就依赖了拐架
站起、坐下都那么吃力
别人说他做的事不合时宜
因为他自己喜欢的手表蒙了层灰
常喝的酒好久没有动
茶杯好多茶垢
他还说吃什么都无所谓
他向我抱怨夏天这么热,冬天那么冷
埋怨当年那个谁阻挡了他的前程
父亲的送别
每次我远走的那一刻,已经说了告别
父亲依然本能、机敏、冲前,
一瘸一拐,颤颤巍巍
他怕车太快,他怕消失了我的背影
那一刻,我看到父亲还年轻
那一刻,我看到父亲和母亲很默契
那一刻,我看到
他们专注孩子奔跑的眼神
遥不可及的父亲
老家寒冬又下雪了
我在南方梦见远方年老体残的父亲
我心里惦记着他是否穿得很单
他手脚是否更加不便
他是不是又在孤独地抽着烟
我想回去带他吃顿值得纪念的饭
我着急翻出我新买的厚棉袜寄给他
还有两条烟应该够他抽半年
我装好物品却清晰看到
他孤单的身影走在我前面
走向他做了好多年厂长的那个厂
他穿着笔挺
他走路稳健
他说他过得挺好,不用我们管
为什么我醒了有泪水
父亲是那被雪覆盖的山岚
□黄凌霞
1
空气掺点青草、蝉声、山泉,世界的样子,有点甜。
2
给人的骨头加上竹子的DNA,一段有一段愿望的气节,一节一节都有了骨头的相助。
3
用白云移去铜镜的垢,擦去内心的霾,衣冠的污也会羞愧撤退。
4
一把锁囚住欲望,不是给步履加锁,外面才有自由,天空蓝得才有道理。
5
在心窝里掘一池塘,一辈子只养一枝莲,出门的时候,把它折下,把清香放进行囊。
6
我的账户里存的是汗水、清风和梅花。
7
每一朵欲望的花,都是春天的绞索,绞索留下的那些伤,没有创可贴。
8
没有褶皱的梦最清白,鼾声的沉实能听见心的回音,那是良知。
9
手有正义的木棒,在寻找暮鼓晨钟与木铎的意象。
10
把梅花一朵一朵铺开,当作提醒回家的路。
11
我用露珠洗心的一角,露珠欢喜,爬上我的眼帘。
12
在洁净里做梦,在清洁中过活,在每天的早晨,拥抱我的祖国。
社区、类型化与群体价值
——简论凸凹长篇小说《安生》的三重叙事演进
□ 庞惊涛
有别于当代修辞学叙事理论代表人物詹姆斯·费伦的“叙事进程”注重于叙事的运动逻辑,“叙事演进”更强调叙事的结构,尤其突出叙事的突围,即在一个文本中不囿于一种叙事手法,而是层垒、递进地使用至少三种以上的叙事手法,推动文本在个体经验之上,向更大和更广泛的群体价值演进。
成都作家凸凹的长篇小说《安生》(四川文艺出版社,2024年1月)以摄影家萧不系购买和装修、入住别墅这段典型经历为背景,采用树枝状结构,集中呈现了业主、物业、社区三者之间的利益纠结、矛盾冲突和命运共情,超越个体经验而让这一段中国式的“安生”奇遇,揭示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群体性价值,其叙事手法深得层层演进之妙,读来不仅具有很强的代入感,而且极具时代启蒙意义。
社区叙事托底:
社区人类学概念的提出
高速城市化的当下,社区概念对大多数人来说已不陌生。《安生》的叙事托底,来源于对一个社区众生相的精细扫描。就我目力所及,《安生》可能是近些年来比较少见的全景式、精准化聚焦社区众生相的长篇小说样本。诗人向以鲜对《安生》的叙事定义可谓精准:一部社区人类学的小说样本。由此,社区人类学概念在《安生》这个典型文本里得到了确认。跳出学术概念的桎梏,凸凹用个体经验对何为社区人类学、社区人类学的真实场景等问题进行了生动、细腻的演绎,在人们习焉不察的社区日常里,试图解构特殊时代背景下利益分殊但又彼此休戚与共的群体精神困扰,并最终以“安生”这个哲学命题,找到彼此和解之道。
依托于文本,凸凹自己对社区人类学概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尽管这个认识并不一定为社会人类学专家认可。基于文学和专业学术之间的理解和解构差异,他当然不必受限于学术概念的规范,而是首要遵从于文学叙事对具体人物、事件的呼应。在他看来,社区是国家最底层的社会自治组织,是老百姓的家。作家是老百姓的一员,无论是虚构还是非虚构创作,社区都必然是他不能回避的。长篇小说给予了作家虚构的空间,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对社区这个特殊的叙事空间进行虚构。作家和普通社区居民不同的地方就在于,普通社区居民可以对社区日常中的文学性建构避重就轻、熟视无睹,但作家就必须心存敏感、感同身受,并且迎难而上。凸凹的创作自觉,与其说是他对社区人类学的敏感,不如说是他对社区日常转向文学叙事的敏感。
类型叙事转型:
生活经验的丰富想象
但是要认定《安生》就是一部彻头彻尾的社区人类学的小说样本,我认为还是局限了它的叙事演进空间。基于《安生》的叙事手法更接近于类型化叙事这一点,我觉得它本质上更像是一部创造和丰富、完善社区类型的类型小说。它“纠合”了社区大多数人的生活经验,并将这些经验进行提纯和文学性创造,使《安生》中的事件、社区人际关系更有典型价值。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小说主角萧不系的整个社区生存经历,都不是来源于某个个人的,而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类型化群体。
类型化叙事的文学价值在哪里?评论家李敬泽认为,类型化的文学价值,就是陈陈相因。“每一种类型都包含着对特定领域的人类经验的精深研究和丰富想象。”(《当我们谈论网络文学,我们在谈论什么?》,《会议室与山丘》,中信出版集团,2018年8月)《安生》要全面展示萧不系一家人买别墅、装修别墅、入住别墅的全过程,就是要突出这个陈陈相因的文学价值。凸凹的“起心动念”,就是要在人们社区化日常生存习焉不察的地方,将特定人群的经验和想象,进行研究、提纯、最后完成文学性再造。
从社区叙事托底,向类型化叙事的转型。我大体判断,凸凹对构建社区人类学的小说样本虽然有勇气,但似乎信心并不充足,而创造、丰富和完善社区类型的类型小说,他显然有足够的自信。长篇小说要在作家虽然普遍意识到但却还没来得及占领的领域进行拓荒,这样的勇气和自信当然十分重要。从创造社区类型小说这个拓荒性的价值这一点来讲,《安生》的诞生,或许有可能将凸凹推向社区类型小说的擎旗人这样一个位置。
问题是,社区类型小说在未来究竟如何形成自己的类型,并吸引更多的作家在这样的类型创作里开枝散叶?《安生》的出现以及引起关注,或许并不仅仅因为它自己构成了一个树枝状的结构,而是它提供了一种经验启示:在社区化的日常里,其实潜藏着无数个叙事的可能。
群体叙事升华:
以点带面揭开时代痛点
《安生》带给我的心理震撼,当然不仅仅是萧不系一家人的经历,而是透过他们的经历,看到我自己数十年的“安生”之梦和“安生”理想,在构建中破碎乃至崩塌,然后又在破碎乃至崩塌中重拾信心的心路历程。萧不系的经历其实是一面照向每一个社区化日常里每一个“我”的镜子:萧不系一家的“安生”之梦,是东坡“心如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的当代隐喻,以点带面地揭开了我们这一代、乃至几代人“安居”“安生”的时代隐痛,强烈的代入感,让这部长篇小说必将获得越来越多读者的心理认同和情绪共鸣。
社区类型化小说的创造,或许只是凸凹构造的叙事演进中的第二阶,终极的演进在于,他需要在萧不系一家的个体经验之上,向群体叙事,或者说向群体价值追寻的叙事升华。只有完成了这样的叙事演进,《安生》在习焉不察处生发出的人类经验,才有文学的价值;也只有完成了这样的叙事演进,《安生》在社区化生存的小处,看到人类经验的大主题,也才有了揭示的可能。
我对凸凹创作这部长篇小说的整个过程似乎已经了然于胸:当他决定从个体经验出发,要完成一次对社区日常生活叙事的冒险时,他已经准备好了:要以个体经验为饵,引出社区日常生活的群体价值和人类经验,并最终为“安生”喊一嗓子。
崖门凤尾鱼(版画) 林欣仪 作品
采蘋
□吴诗盈
微微探出的身子让窄小的木船微微晃动了几下,青葱般的手掐断了叶胫,轻轻丢进筐内。女孩不急不缓,淡色的衣垂坠下来随风晃着,一只手缓缓摇着桨,另一只手则伸长摘着刚刚吐绿的嫩芽。
天色还早,太阳刚刚升起,照在水面上是无限的温柔,就像女孩的柔和年轻的面庞。
她嘴里哼着曲儿,却不大声,她怕惊醒水草堆里的鸟儿,也不喜盖过身下汩汩的流水声。
她穿着娘亲刚刚制好的桑葚色素裙,小心翼翼地不让衣服碰到水或者沾一点泥土。天未亮透,她就驾着船来到这里摘叶。眉心点色,耳边挂花,嘴唇微红,这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她也是暗暗打扮了。偷偷地想着,却不露喜色,她谨记娘亲的提醒,一切都尚未完成。
水面冒了几个泡,是锦鲤,红色的身,金色的鳞,在船下穿梭。她记得那天阳光照在祠堂的红门槛上,便是这样地闪着红色的金光。
那天阿姐站在祠堂前,披着红头巾,楚楚动人。
娘总是说,那间庙女孩不能进,门槛更是不能踩不能跨,要是跨了,便会背上一个比石头都重的大王八一辈子。要跨门槛,那只有等到自己出嫁那天才能跨那道红门槛。她还记得,姐姐那时候在跨门槛时跨了很久。旁边的女孩说:“一定是那道门槛太高了。”
女孩说不信,却再也没有靠近过祠堂。
干了一大早的活,篮子里装的都是最嫩的叶,待篮里的叶过半,她又缓缓地将船靠岸,踮着脚跨上篮,走向河岸边的小水塘里。下雨后的水洼里长着水藻,在水里缠绕成一团。
水里的样子是自己的,女孩知道自己的美貌,颤动的水面盖不住女孩的美貌,淡色的眉,精俏的鼻,透红的唇,发丝有些扫眼,却遮不住女孩发亮的眸,女孩眨了眨眼,水里满是笑意盈盈的倒影。
女孩整了整裙摆,快步往回走。湿湿的鞋底在雨后的路上落下一点点痕迹,一深一浅,一前一后,宛如大珠小珠落玉盘。
一山又一山,鸟儿鸣,女孩唱。是水遇雨涨,似雾欲山高。手提篮,背上筐,是山再高女孩也能走的轻巧,是雾再大也挡不住女孩的眸。
女孩的步子快了起来。女孩每天都走在这林间,路过祠堂才能到家门口。平日里不喜欢东张西望的她,这次却禁不住瞅了一眼,红门槛依然立在那里。
雨顺灰檐而落,滴滴答答。雾绕红柱而上,似有似无。最终兜兜转转来到了草屋前,女孩在青砖前脱了湿鞋湿袜,小心翼翼地擦干脚,套上衬袜,走了进去,里面也有个女孩光着脚在烧水。
咚,咚,钟声再次敲响。两个女孩不约而同地往窗外望去。她瞅见阳光要照到林子里来了。
穿过低窄门,跨过青石砖,女孩低着头。红色的帘遮上了面,脚也换上了红丝鞋。
她又想起姐姐抬起脚踏进去的模样,她记得姐姐在出门前拉着她说:“阿妹啊,下次就是你踏红门槛了,记得稍慢些,别着急。”她不懂,却也要照模照样再来一次。
门外的雨又下了起来。她摆好贡品,双膝微屈而跪,双手合十,心里暗念:“愿得一郎君,白首不相离。”
新华社 图
□周立敏
1
你来或者不来
雪都在那里,不急不躁
一朵,一片,一团,
一堆,一整个原野
看着不食人间烟火
自己就是燃烧
最纯的火焰
2
雪是那么白
白得像妈妈的语言
一生那么长白的历史
没有哪个王朝能写出
3
妻子和两个孩子
她们扑向雪,打滚
这应该是源于人类
最朴素的情感
被纯净掩藏或庇护
4
南方有大海
北国有雪原
从来都有双向奔赴
蓝,蓝得惊心动魄
白,白得大音希声
□王光华
老了的父亲
父亲日渐老了
是不得不依靠儿女的老
是我做梦常会梦到的老
是让我总想打电话问问的老
暑假我再回去
他说:耳朵听不太清,眼睛也很模糊
牙齿是那不管事的几颗
数年前他还操持一个厂子和家庭
坚持步履匆匆又重重的身影
前几年也只是拄着拐棍
去年怎么就依赖了拐架
站起、坐下都那么吃力
别人说他做的事不合时宜
因为他自己喜欢的手表蒙了层灰
常喝的酒好久没有动
茶杯好多茶垢
他还说吃什么都无所谓
他向我抱怨夏天这么热,冬天那么冷
埋怨当年那个谁阻挡了他的前程
父亲的送别
每次我远走的那一刻,已经说了告别
父亲依然本能、机敏、冲前,
一瘸一拐,颤颤巍巍
他怕车太快,他怕消失了我的背影
那一刻,我看到父亲还年轻
那一刻,我看到父亲和母亲很默契
那一刻,我看到
他们专注孩子奔跑的眼神
遥不可及的父亲
老家寒冬又下雪了
我在南方梦见远方年老体残的父亲
我心里惦记着他是否穿得很单
他手脚是否更加不便
他是不是又在孤独地抽着烟
我想回去带他吃顿值得纪念的饭
我着急翻出我新买的厚棉袜寄给他
还有两条烟应该够他抽半年
我装好物品却清晰看到
他孤单的身影走在我前面
走向他做了好多年厂长的那个厂
他穿着笔挺
他走路稳健
他说他过得挺好,不用我们管
为什么我醒了有泪水
父亲是那被雪覆盖的山岚
□黄凌霞
1
空气掺点青草、蝉声、山泉,世界的样子,有点甜。
2
给人的骨头加上竹子的DNA,一段有一段愿望的气节,一节一节都有了骨头的相助。
3
用白云移去铜镜的垢,擦去内心的霾,衣冠的污也会羞愧撤退。
4
一把锁囚住欲望,不是给步履加锁,外面才有自由,天空蓝得才有道理。
5
在心窝里掘一池塘,一辈子只养一枝莲,出门的时候,把它折下,把清香放进行囊。
6
我的账户里存的是汗水、清风和梅花。
7
每一朵欲望的花,都是春天的绞索,绞索留下的那些伤,没有创可贴。
8
没有褶皱的梦最清白,鼾声的沉实能听见心的回音,那是良知。
9
手有正义的木棒,在寻找暮鼓晨钟与木铎的意象。
10
把梅花一朵一朵铺开,当作提醒回家的路。
11
我用露珠洗心的一角,露珠欢喜,爬上我的眼帘。
12
在洁净里做梦,在清洁中过活,在每天的早晨,拥抱我的祖国。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