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家园(2023年8月20日)

湾韵对谈

穗珠双城联动 作家学者同频分享

共论“大湾区文学的文化底蕴与创新发展”

 

张映竹 见习记者 陈子怡

活动现场。钟凡摄

8月18日,2023南国书香节珠海分会场系列活动之一,首场“湾韵·对谈——大湾区文学的文化底蕴与创新发展”在羊城书展主会场举行。活动现场,江冰、吴琪、曾平标、卢卫平一起畅聊大湾区城市间的文学创作与发展。

本次活动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中共珠海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新闻出版局(广州市版权局)、珠海市新闻出版局主办,珠海传媒集团、广州新华出版发行集团承办。

广州是一座有着“五羊衔谷,萃于楚庭”千年传说的古城,也是一个多彩多元、魅力纷呈的时尚国际都会;珠海是一座拥有现代气质的浪漫滨海城市,地理位置优越,港珠澳大桥建成后,地理优势更加明显。两座城市厚植岭南文化根基,又各有特色,两地名家作者以粤港澳大湾区本土文学作品为共读场景,与现场读者对谈,分享湾区故事。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学创作成果日渐丰硕,各个城市的文学交流和活动也日益频繁。在活动现场,几位嘉宾分别谈论了城市文化交流对自身文学创作所带来的影响。广东财经大学教授、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江冰表示,广州的数千年文化底蕴与珠海的香山文化通过交流互鉴,碰撞激发出无数文人创作的火花。中国诗歌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诗歌委员会副主任、珠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卢卫平向大家介绍了珠海的悠久历史,他谈到:“珠海在4500年以前就有沙丘遗址,是岭南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除此之外还有宝镜湾摩崖石刻,记载了数千年前人们与大海的联系。”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副教授、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理事吴琪认为,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通过文学作品让两个城市之间进行对话,让两个城市之间的作家可以相互交流进行思想碰撞,这对于城市的发展、文化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广东省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曾平标表示,文学创作从来就不是个人独立的行为,它需要创作灵感的碰撞以及创作方法的相互借鉴,他表示:“这一次广州跟珠海两地开展文学互动,对城市来说是一种交流互动,对我个人而言也收获了文学创作技巧的提升。”

在对谈中,4位嘉宾分别分享了各自的写作故事、创作背景,并就文学创作理念进行了深入交流。江冰在广东工作、生活多年,一直以自身独特的文化视角解读本土文化,把对广州的热爱融进了字里行间。他结合最近一部作品《岭南乡愁》谈论了岭南文华中的“趣味主义”,也阐释了他关于“乡愁”的写作理念。卢卫平在20世纪90年代初来到了珠海,多年来,他的诗歌既描摹故土,也书写现代都市生活。珠海的城市内涵和城市气质给他的创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珠海也出现了许多新地名、道路名。卢卫平坦言:“诗歌,就是对日常万事万物的重新命名。”关于创作理念,他作了一个有趣的比喻,他说:“诗人最好的睡姿是侧睡,一只耳朵紧贴地面,听种子发芽,另一只耳朵要朝向天空,听星空密语。这也就意味着,诗人既不能脱离平民化的生活气息,又要胸怀崇高的理想追求。”

畅谈“城市文学与都市美学”

陈雁南

活动现场。程霖摄

怎样看待城市文学在城市飞速发展背景下的滞后性?如何创作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城市整体意象的城市文学?8月19日下午,在2023南国书香节珠海分会场,珠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卢卫平与江冰、石耿立、吴琪、曾平标4位来自广州、珠海两地的作家、学者,以“城市文学与都市美学”为主题开展了一场“干货满满”的“双城对谈”。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人文关系从“熟人社会”进入了“陌生人社会”,人民群众对城市文学也有了更高的期望。相较于城市发展速度而言,城市文学的发展具有滞后性。许多作家在由乡土文学向城市文学转型的过程中,也面临了困境与挑战。

广东省散文创作委员会副主任石耿立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了自己从乡土文学创作向城市文学创作转型的困境。10年前,他从故乡山东来到珠海定居,如何从对乡土的庄稼野草的描绘,转变成对城市钢筋水泥的写作,成为横亘在他面前的一道难题。他一直思索着“什么才是珠海的灵魂”“如何写出有珠海味道的作品”,直到最近他才提笔重新开始书写珠海。他始终认为:“作家要有在地性,要写出脚下生存的这片土地的精神空间,但愿我可以写出珠海的精神与灵魂。”

“生态与浪漫是珠海的标志,也是珠海的城市性格。”广东财经大学教授、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江冰以广州5个中心城区为例,分析了同一座城市不同区域的特点和气质。在他看来,尽管粤港澳大湾区多数城市历史较为短暂,但每座城市具有不同的文化个性,而这为城市文艺创作带来了资源,因此他对城市文学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副教授、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理事吴琪以张爱玲的作品为例,指出张爱玲作品表面上讲述了城市中的小人物的故事,实际上反映了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人的欲望被压抑和吞噬的现象。她表示:“都市的美,不仅在于肉眼看到的令人赏心悦目的部分,更重要的是心灵的共鸣,这也是城市文学最有魅力的地方。而对人性的挖掘正是制约城市文学发展的因素之一。”她同时还谈到了文学创作的地域性与共性的问题:“城市文学是代表一座城市的,如何让一座城市的文学作品具有共性、引起读者的共鸣?这些作品是代表一个作家个人的生命体验?还是所有生长归属这座城市的人的共有体验?这对于作家而言是一种挑战。”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广东省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曾平标,著有《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等多部报告文学作品,他常以小人物的故事作为切入口展现宏大的主题。“写一座城市,要写人性,写精神。从创作的角度来讲,在城市文学中,我们要反映城市的美,要挖掘更深层次的城市精神。”曾平标认为,文学作品的审美是多维度的,在城市文学创作中,要关注到小人物,触及底层叙事,要挖掘城市中的人性。

“随着城市的发展变迁,不少人在城市中迷惘,感到无所适从。个人建议多读文学作品,在文学中获得从未有过的人生间接经验。就像加缪所说的,文学不能使我们活得更好,但能使我们活得更多。”活动最后,中国诗歌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诗歌创作委员会副主任、珠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卢卫平总结道。他认为,城市发展消解了古典美学提供的精神享受,使一切成为快餐,但城市不仅要有烟火气,也要有诗情画意。

据悉,2023南国书香节期间,广州、珠海两地名家作者应邀以粤港澳大湾区本土文学作品为共读场景,围绕城市文学、都市美学、人文湾区建设以及大湾区文学如何打造岭南文学新高地等主题展开对谈,共同传播湾区声音,讲好湾区故事。

野风刮过的夜晚

□ 重 李

珠海传媒集团 刘轶男摄

我尚在家中的一天夜里,野风刮过巷子抵达院子里,不留任何情面地戏谑屋里屋外的一切,包括屋檐上挂着的干辣椒,地上堆积的玉米秆,木屋里沉睡打盹的野狗。它们不约而同地抖了抖身子,发出沙沙声。

野风掠过山间,游走在稻田。稻田间最为醒目的稻草人被刮得找不到东西南北,胡乱摇晃。稻田被吹得上下起伏,藏匿其中的老鼠被吓得厉害,钻出洞子就往黑暗地儿躲去。于是,野风成了一个盗贼,将村里的一切都给打探清楚。它站在空旷的土地寻找着、注视着。寻找着一切孤独的事物,注视着村庄。

我躺在木椅上,野风把木椅吹动得左右摇晃,嘎吱作响。屋外草丛藏着蚂蚱,树上趴着知了,远处河道住着田蛙。在月亮爬上黑色长空后,它们都会齐声高歌,拉响天然的乐器。于是,四面八方的声响组成了一套野生的交响乐,随着漫长的夜晚一道度过。

我把木椅搬到了坝子里,尽情地享受着夜晚给予我最为畅快的抚摸。

年少时,我曾经怕黑——黑是一块不见底的井,里面窥探不了任何让人喜悦的景色,随之而来的是未知的恐惧与无限昏暗的笼罩。后来的某天夜里,我看见了飞舞的萤火虫,它们组成了一支队伍,成了小盏灯笼。我们一行孩子抓了它们放在玻璃瓶里,任由它们在这小天地里放着光。直到天亮后它们没了动静,我似乎懂得了死亡的意义。从那一刻我知道,夜晚是许多生物的归属,它们能在夜晚得到一丝的抚慰,哪怕就那么一丝,对它们而言,足矣。

再后来,明月高挂空中,夜的身旁,伴随着许多星星。它们在空中坚守着,不动声色地坚守着。月光洒在我身上,跳到村里的每一寸地方,我的影子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悠长,我不由地跳跃起来。对夜晚降临后的日子,我不再感到惊奇与恐惧。就像我不再害怕失败一样,因为我已懂得在夜晚里寻找快乐,寻找那份独属自己的快乐。

直到长大后我进城念书,我越发懂得了夜晚的宝贵,在我听见马路上响彻的车鸣,和远处传来的火车声时,我的耳边响起了虫鸣、蛙叫,还有那不断呼啸的野风。

过去的夜晚不再存在,我无法听到熟悉的交响乐,无法看见一轮皎洁明月在纯粹的夜晚里停留,那乡村的夜晚里的一切都被新事物给取代。在我怀念那单纯的夜晚时,我知道了,夜晚给予了恐惧、美好、寒冷、温暖这些词汇最本真的含义。而我也将带着夜晚送给我的感悟去度过每一个难忘的季节。

新人新作

 

海岛夜空

□ 徐李素微(珠海科技学院)

珠海传媒集团 刘轶男摄

抚一抚海空上的淡痕

那是星星行走过的轨迹

是再次闪耀的希望

夜里天幕如此绚烂

听天空绚烂的回响

迎接上满怀的期盼

 

刚从海上绽放开的慢风

停留在身旁树的叶端

最深的荆叶香和着海息

从最熟悉的记忆悠悠挥散

风是吹不走树的盛叶

但谁还在听天空绚烂的回响

 

紫云喷涌成每一个呼吸的海浪

叶尖悬挂的露珠收尽目光所及

海面浮起繁星点燃记忆的角落

谁不曾听过天空绚烂的回响

此刻伸手便能抓住吗

你曾微笑着凝望的星光

外沙兄弟

□ 张映竹

钟凡手绘

八月,虽已过立秋,但暑气未退,大树环绕的村落,不止有凉意,还有故事。

外沙村,位于珠海唐家湾镇北部的岐关公路边,该村始建于清初,原本分沙田、外茔两村,将两村各取一字,合称外沙,并沿用至今。没有喧嚣的人群车辆,没有繁忙的商贾街市,外沙村寂静无声,彦良亭作为村口的“地标”,也偶尔才会有些热闹。

提起蔡昌,许多人还有些陌生。作为中国现代工商界的杰出代表,蔡昌是我国近代四大百货公司之一的大新百货公司创办人,他被称为“中国百货业巨子”,他的少年时期就是在这个村落度过的。

1877年11月,蔡昌在外沙村出生,家中兄弟四人,他排行第三。因从小家境贫寒,幼年的他不得不替人放牛以及在海边捡拾蚌贝鱼虾以补贴家用。只读过三年私塾的他,只会将自己的名字写成“祭日月”,因为蔡昌一生以读书少为憾,所以一直热心教育。

1891年,为了改变贫困的家庭现状,14岁的蔡昌跟随长兄蔡兴到悉尼种植蔬菜、水果兼做小生意,后经营百货有所积蓄。经过多年学习和积累,1899年,蔡昌回国,在香港先施公司任董事,后集股400万元港币,开设“大新百货公司”,自任经理。1916年,他在广州惠爱路开设 “大新公司广州分公司”,营建广州南方大厦,又于1934年在上海集资营建“上海大新百货公司”,也就是今天的上海第一百货公司,出任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监,使“大新公司”成为当时中国四大著名百货公司(大新、先施、永安、新新)之一。该公司曾一度在全国百货零售行业雄居榜首,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华第一店”。

多年后,蔡昌衣锦还乡,在村中兴建了学校,校名就取自蔡兴的名号“礼和”,并免费招收附近各村儿童入学。时至今日,虽学校建筑的雕花窗棂、雕龙刻凤早已难寻踪迹,但这栋六层楼、圆屋顶的欧式风格建筑依旧格外引人侧目,村中人都称它为“白帽仔洋楼”。倚靠墙边,遥想着曾经孩童们欢呼雀跃奔向学校的身影,仿佛也能看见蔡昌兄弟俩欣慰的笑脸。这所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学校,从一办学就招收女童,给了外沙和周边村落女童学习的机会,让孩子们都能踏入学校,接受教育,也是蔡昌留给外沙村的珍贵财富。如今,曾经的“礼和学校”旁已经伫立着恢弘大气的“蔡氏大宗祠”,宗祠旁便是蔡昌故居。故居建于清末,坐东北向西南,面阔两间,左间一进,右间两进,总建筑面积80余平方米,布局与造型具有传统岭南民居建筑特色。

少年时,蔡昌就从这不高的房檐里走出,走向了更为广阔的世界。他为家乡建设献策出力,提出不少建议。如加速岐关公路的修建,取消苛捐杂税,整理全县税收,筹办中心银行等;此外,他对上海、广州、香港的社会福利事业捐款也颇多。广州市为纪念蔡昌、蔡兴兄弟对广州经济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将一条街道命名为“昌兴街”。

据曾任北沙社区外沙村村长的詹华兴介绍,蔡昌除了与兄长蔡兴捐资创办学校、救助贫困村民外,当时,村民想找工作,还可随时去他们在广州或上海开设的百货公司上班。蔡昌去世后,将留在家乡的资产全部无偿捐献给了乡民,让村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时光不语,但总有人记、有人念,蔡氏兄弟也在外沙村这本存着岁月痕迹的书中,用对家乡的赤诚与奉献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丹梅
湾韵|家园(2023年8月20日)
珠海特区报 2023-08-20 12:08

湾韵对谈

穗珠双城联动 作家学者同频分享

共论“大湾区文学的文化底蕴与创新发展”

 

张映竹 见习记者 陈子怡

活动现场。钟凡摄

8月18日,2023南国书香节珠海分会场系列活动之一,首场“湾韵·对谈——大湾区文学的文化底蕴与创新发展”在羊城书展主会场举行。活动现场,江冰、吴琪、曾平标、卢卫平一起畅聊大湾区城市间的文学创作与发展。

本次活动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中共珠海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新闻出版局(广州市版权局)、珠海市新闻出版局主办,珠海传媒集团、广州新华出版发行集团承办。

广州是一座有着“五羊衔谷,萃于楚庭”千年传说的古城,也是一个多彩多元、魅力纷呈的时尚国际都会;珠海是一座拥有现代气质的浪漫滨海城市,地理位置优越,港珠澳大桥建成后,地理优势更加明显。两座城市厚植岭南文化根基,又各有特色,两地名家作者以粤港澳大湾区本土文学作品为共读场景,与现场读者对谈,分享湾区故事。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学创作成果日渐丰硕,各个城市的文学交流和活动也日益频繁。在活动现场,几位嘉宾分别谈论了城市文化交流对自身文学创作所带来的影响。广东财经大学教授、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江冰表示,广州的数千年文化底蕴与珠海的香山文化通过交流互鉴,碰撞激发出无数文人创作的火花。中国诗歌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诗歌委员会副主任、珠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卢卫平向大家介绍了珠海的悠久历史,他谈到:“珠海在4500年以前就有沙丘遗址,是岭南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除此之外还有宝镜湾摩崖石刻,记载了数千年前人们与大海的联系。”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副教授、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理事吴琪认为,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通过文学作品让两个城市之间进行对话,让两个城市之间的作家可以相互交流进行思想碰撞,这对于城市的发展、文化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广东省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曾平标表示,文学创作从来就不是个人独立的行为,它需要创作灵感的碰撞以及创作方法的相互借鉴,他表示:“这一次广州跟珠海两地开展文学互动,对城市来说是一种交流互动,对我个人而言也收获了文学创作技巧的提升。”

在对谈中,4位嘉宾分别分享了各自的写作故事、创作背景,并就文学创作理念进行了深入交流。江冰在广东工作、生活多年,一直以自身独特的文化视角解读本土文化,把对广州的热爱融进了字里行间。他结合最近一部作品《岭南乡愁》谈论了岭南文华中的“趣味主义”,也阐释了他关于“乡愁”的写作理念。卢卫平在20世纪90年代初来到了珠海,多年来,他的诗歌既描摹故土,也书写现代都市生活。珠海的城市内涵和城市气质给他的创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珠海也出现了许多新地名、道路名。卢卫平坦言:“诗歌,就是对日常万事万物的重新命名。”关于创作理念,他作了一个有趣的比喻,他说:“诗人最好的睡姿是侧睡,一只耳朵紧贴地面,听种子发芽,另一只耳朵要朝向天空,听星空密语。这也就意味着,诗人既不能脱离平民化的生活气息,又要胸怀崇高的理想追求。”

畅谈“城市文学与都市美学”

陈雁南

活动现场。程霖摄

怎样看待城市文学在城市飞速发展背景下的滞后性?如何创作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城市整体意象的城市文学?8月19日下午,在2023南国书香节珠海分会场,珠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卢卫平与江冰、石耿立、吴琪、曾平标4位来自广州、珠海两地的作家、学者,以“城市文学与都市美学”为主题开展了一场“干货满满”的“双城对谈”。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人文关系从“熟人社会”进入了“陌生人社会”,人民群众对城市文学也有了更高的期望。相较于城市发展速度而言,城市文学的发展具有滞后性。许多作家在由乡土文学向城市文学转型的过程中,也面临了困境与挑战。

广东省散文创作委员会副主任石耿立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了自己从乡土文学创作向城市文学创作转型的困境。10年前,他从故乡山东来到珠海定居,如何从对乡土的庄稼野草的描绘,转变成对城市钢筋水泥的写作,成为横亘在他面前的一道难题。他一直思索着“什么才是珠海的灵魂”“如何写出有珠海味道的作品”,直到最近他才提笔重新开始书写珠海。他始终认为:“作家要有在地性,要写出脚下生存的这片土地的精神空间,但愿我可以写出珠海的精神与灵魂。”

“生态与浪漫是珠海的标志,也是珠海的城市性格。”广东财经大学教授、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江冰以广州5个中心城区为例,分析了同一座城市不同区域的特点和气质。在他看来,尽管粤港澳大湾区多数城市历史较为短暂,但每座城市具有不同的文化个性,而这为城市文艺创作带来了资源,因此他对城市文学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副教授、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理事吴琪以张爱玲的作品为例,指出张爱玲作品表面上讲述了城市中的小人物的故事,实际上反映了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人的欲望被压抑和吞噬的现象。她表示:“都市的美,不仅在于肉眼看到的令人赏心悦目的部分,更重要的是心灵的共鸣,这也是城市文学最有魅力的地方。而对人性的挖掘正是制约城市文学发展的因素之一。”她同时还谈到了文学创作的地域性与共性的问题:“城市文学是代表一座城市的,如何让一座城市的文学作品具有共性、引起读者的共鸣?这些作品是代表一个作家个人的生命体验?还是所有生长归属这座城市的人的共有体验?这对于作家而言是一种挑战。”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广东省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曾平标,著有《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等多部报告文学作品,他常以小人物的故事作为切入口展现宏大的主题。“写一座城市,要写人性,写精神。从创作的角度来讲,在城市文学中,我们要反映城市的美,要挖掘更深层次的城市精神。”曾平标认为,文学作品的审美是多维度的,在城市文学创作中,要关注到小人物,触及底层叙事,要挖掘城市中的人性。

“随着城市的发展变迁,不少人在城市中迷惘,感到无所适从。个人建议多读文学作品,在文学中获得从未有过的人生间接经验。就像加缪所说的,文学不能使我们活得更好,但能使我们活得更多。”活动最后,中国诗歌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诗歌创作委员会副主任、珠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卢卫平总结道。他认为,城市发展消解了古典美学提供的精神享受,使一切成为快餐,但城市不仅要有烟火气,也要有诗情画意。

据悉,2023南国书香节期间,广州、珠海两地名家作者应邀以粤港澳大湾区本土文学作品为共读场景,围绕城市文学、都市美学、人文湾区建设以及大湾区文学如何打造岭南文学新高地等主题展开对谈,共同传播湾区声音,讲好湾区故事。

野风刮过的夜晚

□ 重 李

珠海传媒集团 刘轶男摄

我尚在家中的一天夜里,野风刮过巷子抵达院子里,不留任何情面地戏谑屋里屋外的一切,包括屋檐上挂着的干辣椒,地上堆积的玉米秆,木屋里沉睡打盹的野狗。它们不约而同地抖了抖身子,发出沙沙声。

野风掠过山间,游走在稻田。稻田间最为醒目的稻草人被刮得找不到东西南北,胡乱摇晃。稻田被吹得上下起伏,藏匿其中的老鼠被吓得厉害,钻出洞子就往黑暗地儿躲去。于是,野风成了一个盗贼,将村里的一切都给打探清楚。它站在空旷的土地寻找着、注视着。寻找着一切孤独的事物,注视着村庄。

我躺在木椅上,野风把木椅吹动得左右摇晃,嘎吱作响。屋外草丛藏着蚂蚱,树上趴着知了,远处河道住着田蛙。在月亮爬上黑色长空后,它们都会齐声高歌,拉响天然的乐器。于是,四面八方的声响组成了一套野生的交响乐,随着漫长的夜晚一道度过。

我把木椅搬到了坝子里,尽情地享受着夜晚给予我最为畅快的抚摸。

年少时,我曾经怕黑——黑是一块不见底的井,里面窥探不了任何让人喜悦的景色,随之而来的是未知的恐惧与无限昏暗的笼罩。后来的某天夜里,我看见了飞舞的萤火虫,它们组成了一支队伍,成了小盏灯笼。我们一行孩子抓了它们放在玻璃瓶里,任由它们在这小天地里放着光。直到天亮后它们没了动静,我似乎懂得了死亡的意义。从那一刻我知道,夜晚是许多生物的归属,它们能在夜晚得到一丝的抚慰,哪怕就那么一丝,对它们而言,足矣。

再后来,明月高挂空中,夜的身旁,伴随着许多星星。它们在空中坚守着,不动声色地坚守着。月光洒在我身上,跳到村里的每一寸地方,我的影子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悠长,我不由地跳跃起来。对夜晚降临后的日子,我不再感到惊奇与恐惧。就像我不再害怕失败一样,因为我已懂得在夜晚里寻找快乐,寻找那份独属自己的快乐。

直到长大后我进城念书,我越发懂得了夜晚的宝贵,在我听见马路上响彻的车鸣,和远处传来的火车声时,我的耳边响起了虫鸣、蛙叫,还有那不断呼啸的野风。

过去的夜晚不再存在,我无法听到熟悉的交响乐,无法看见一轮皎洁明月在纯粹的夜晚里停留,那乡村的夜晚里的一切都被新事物给取代。在我怀念那单纯的夜晚时,我知道了,夜晚给予了恐惧、美好、寒冷、温暖这些词汇最本真的含义。而我也将带着夜晚送给我的感悟去度过每一个难忘的季节。

新人新作

 

海岛夜空

□ 徐李素微(珠海科技学院)

珠海传媒集团 刘轶男摄

抚一抚海空上的淡痕

那是星星行走过的轨迹

是再次闪耀的希望

夜里天幕如此绚烂

听天空绚烂的回响

迎接上满怀的期盼

 

刚从海上绽放开的慢风

停留在身旁树的叶端

最深的荆叶香和着海息

从最熟悉的记忆悠悠挥散

风是吹不走树的盛叶

但谁还在听天空绚烂的回响

 

紫云喷涌成每一个呼吸的海浪

叶尖悬挂的露珠收尽目光所及

海面浮起繁星点燃记忆的角落

谁不曾听过天空绚烂的回响

此刻伸手便能抓住吗

你曾微笑着凝望的星光

外沙兄弟

□ 张映竹

钟凡手绘

八月,虽已过立秋,但暑气未退,大树环绕的村落,不止有凉意,还有故事。

外沙村,位于珠海唐家湾镇北部的岐关公路边,该村始建于清初,原本分沙田、外茔两村,将两村各取一字,合称外沙,并沿用至今。没有喧嚣的人群车辆,没有繁忙的商贾街市,外沙村寂静无声,彦良亭作为村口的“地标”,也偶尔才会有些热闹。

提起蔡昌,许多人还有些陌生。作为中国现代工商界的杰出代表,蔡昌是我国近代四大百货公司之一的大新百货公司创办人,他被称为“中国百货业巨子”,他的少年时期就是在这个村落度过的。

1877年11月,蔡昌在外沙村出生,家中兄弟四人,他排行第三。因从小家境贫寒,幼年的他不得不替人放牛以及在海边捡拾蚌贝鱼虾以补贴家用。只读过三年私塾的他,只会将自己的名字写成“祭日月”,因为蔡昌一生以读书少为憾,所以一直热心教育。

1891年,为了改变贫困的家庭现状,14岁的蔡昌跟随长兄蔡兴到悉尼种植蔬菜、水果兼做小生意,后经营百货有所积蓄。经过多年学习和积累,1899年,蔡昌回国,在香港先施公司任董事,后集股400万元港币,开设“大新百货公司”,自任经理。1916年,他在广州惠爱路开设 “大新公司广州分公司”,营建广州南方大厦,又于1934年在上海集资营建“上海大新百货公司”,也就是今天的上海第一百货公司,出任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监,使“大新公司”成为当时中国四大著名百货公司(大新、先施、永安、新新)之一。该公司曾一度在全国百货零售行业雄居榜首,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华第一店”。

多年后,蔡昌衣锦还乡,在村中兴建了学校,校名就取自蔡兴的名号“礼和”,并免费招收附近各村儿童入学。时至今日,虽学校建筑的雕花窗棂、雕龙刻凤早已难寻踪迹,但这栋六层楼、圆屋顶的欧式风格建筑依旧格外引人侧目,村中人都称它为“白帽仔洋楼”。倚靠墙边,遥想着曾经孩童们欢呼雀跃奔向学校的身影,仿佛也能看见蔡昌兄弟俩欣慰的笑脸。这所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学校,从一办学就招收女童,给了外沙和周边村落女童学习的机会,让孩子们都能踏入学校,接受教育,也是蔡昌留给外沙村的珍贵财富。如今,曾经的“礼和学校”旁已经伫立着恢弘大气的“蔡氏大宗祠”,宗祠旁便是蔡昌故居。故居建于清末,坐东北向西南,面阔两间,左间一进,右间两进,总建筑面积80余平方米,布局与造型具有传统岭南民居建筑特色。

少年时,蔡昌就从这不高的房檐里走出,走向了更为广阔的世界。他为家乡建设献策出力,提出不少建议。如加速岐关公路的修建,取消苛捐杂税,整理全县税收,筹办中心银行等;此外,他对上海、广州、香港的社会福利事业捐款也颇多。广州市为纪念蔡昌、蔡兴兄弟对广州经济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将一条街道命名为“昌兴街”。

据曾任北沙社区外沙村村长的詹华兴介绍,蔡昌除了与兄长蔡兴捐资创办学校、救助贫困村民外,当时,村民想找工作,还可随时去他们在广州或上海开设的百货公司上班。蔡昌去世后,将留在家乡的资产全部无偿捐献给了乡民,让村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时光不语,但总有人记、有人念,蔡氏兄弟也在外沙村这本存着岁月痕迹的书中,用对家乡的赤诚与奉献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