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魏振强:鳑鲏

魏振强 在《延河》《安徽文学》《阳光》《滇池》《杂文选刊》《小小说选刊》《解放日报》《南方日报》等报刊发表作品百余万字,著有散文集《茶峒的歌声》《村庄令》,有作品入选小学语文课本

老家在皖东,属圩区,河流、沟汊密布如网。水多,鱼虾就多,莲藕也多。盛夏季节,河流、沟汊里开满了荷花和菱角花。荷花或粉红或雪白,亭亭玉立于碧波之上;菱角花碎小,白白的,伏在水面上,一副乖巧的模样,有风吹过,颤颤巍巍,可爱得紧。

水乡的夏天最令孩童期待,又让大人提心吊胆,去年风调雨顺、一派生机,今年却可能洪水滔天,逼得人四处逃命。没有洪水的夏天,对男娃来说,每一天都是节日,他们个个神气十足、身手敏捷,午饭过后,人人穿着短裤,窜到河湖沟汊边,往水里扎,采莲子,采菱角,再憋一口气,往水底潜,用手拔“花样藕”,水有些不服气,把小人的身子使劲往水面上推,娃不服输,头朝下,蹬着小腿,终于摸着了,用力一扯,一截米把长的“花样藕”就断了,人呼啦一下钻出水面,甩一甩头,抹一把脸上的水,手中的“花样藕”像一条细长的辫子甩出水面。

“花样藕”是老家的叫法,说的是莲藕的嫩芽,比“藕鞭”“藕带”之类的专业名字更文气,更温情。“花样藕”从淤泥里拔起来,在水里甩动几下,就可以塞进嘴巴,又脆又甜,比很多水果都好吃。现在城里卖的藕心菜,几十元钱一斤,说起来是“花样藕”,但生吃的话,远远没有当年的好吃。也难怪,我们当年吃的可真是花一样的藕啊。

除了莲蓬、花样藕,水中还有鸡头果。

鸡头果,因形如鸡头而得名,它的果实被称为“芡实”(看到这些雅致的名字总有些不太习惯,感觉那些司空见惯的东西忽然就有了距离)。它们长在淤泥里,挖起来,像个微型刺猬,不小心的话,很容易扎破手。

水里最多的当然是鱼,一年四季,只要有水,就会有鱼有虾,即使没水,但烂泥里、晒得干裂的河床下面,还藏着泥鳅、黄鳝和老鳖。也没什么佐料,随便烧煮一下,都是美味。

水里的鱼,有汪丫(也有的地方称为“角角鱼”,长着角,能发声)、鲫鱼、乌鱼、草鱼,当然还有鳑鲏。鳑鲏亮闪闪的,小的比大人的大拇指大,大的比小孩子的拳头小,喜欢藏在蚌壳里产卵。排卵之后,身子薄薄的,比一张纸厚不了多少。鳑鲏喜欢热闹,经常成群结队在水面上浮来荡去。遇到有人在水边淘米,鳑鲏们就会循着淘米水,在水里游荡。你要是把脚放在水里,它们还会用嘴巴触碰你的脚底板,麻酥酥的,让人好气又好笑。

鳑鲏招乌鱼喜欢。乌鱼喜欢吃死鱼烂虾,也喜欢吃活鱼,鳑鲏小小的身子正好和乌鱼不大的嘴巴匹配。鳑鲏在水里晃晃悠悠,乌鱼悄然游过来,瞄准目标,身子像箭一样射出去,鳑鲏的眼睛没来得及眨,就进了乌鱼的肚子。烈日炎炎,乌鱼喜欢在水浅的岸边慢慢游,手法准的大人用鱼叉很容易叉住它。乌鱼被捉后,肚子鼓鼓的,那是还没来得及消化的鳑鲏。

鳑鲏因为少肉多刺,娃娃们大多会把它们扔掉。识货的是上了年纪的人,他们对鳑鲏情有独钟。吃的方法很多,可以红烧,比鲫鱼甚至乌鱼更鲜美;也可以腌制,晒干后用青椒炒,不仅香,亦有劲道;放在饭头上蒸,最香,一小碗晒干的鳑鲏,可以让一家子人吃下一大锅饭。我后来在《滇南本草》看到这样一句话:“鳑鲏鱼,煮食添精补髓,补三焦之火。”鳑鲏的益处这么大,乡下人大概不会知道的。

老家上年纪的人喜欢用酒糟烧小鱼。酒糟是制作米酒时备下的,控干水分后,粒粒晶莹、剔透。小鱼,其实是杂鱼,形形色色,大小不一,混在一起煮,汤汁在锅里咕嘟咕嘟冒出香气,出锅前,加入几勺酒糟,去腥,还可以提鲜,比黄酒之类的佐料有趣得多。说“有趣”,是因为乡下人做菜向来大胆——那些经典名菜不都是乡下人“糊里糊涂”创造出来的么?

跟酒糟最匹配的小鱼,当然要数鳑鲏。鳑鲏肉质嫩,酒糟味道醇,二者相遇,就像好茶遇好水,好人遇好人。十五年前,我与两位作家去皖东含山县参加一个活动,活动结束后,赶往县城,住了下来。之后,上街觅食。正是华灯初上,小城的人三三两两在灯下闲走,影影绰绰。走到一山坡下,蓦然瞥见一顶红色的帐篷透出红红的光,那天我因为丢失了钱包、身份证、银行卡等物,心情有些糟糕,但一见这红红的帐篷和暖暖的灯光,心中就有了故乡的感觉。而这里,确实可算是我的故乡啊。四十多年前,我与孤苦的外婆在含山县一个叫大司村的村庄里相依为命,共同生活了十几年。

走进泛着红光的帐篷,我一眼就瞅见了案板上放着一碗鳑鲏,每一条都寸把长,每一条都亮晶晶的,每一条都是红眼睛、红尾巴,披金戴银,急忙问老板怎么烧,他道:用酒糟啊!

那两位朋友从来没吃过这道菜,他们边吃边说好吃好吃,我当然也觉得好吃,只是我比他们更多了一些心思——酒糟烧鳑鲏,那是几十年前外婆经常烧给我吃的一道菜。

外婆已去世二十多年了,但我还能吃到这道菜,心里既有酸楚,也有感恩。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宋显晖
湾韵|魏振强:鳑鲏
珠海特区报 2023-08-07 12:54

魏振强 在《延河》《安徽文学》《阳光》《滇池》《杂文选刊》《小小说选刊》《解放日报》《南方日报》等报刊发表作品百余万字,著有散文集《茶峒的歌声》《村庄令》,有作品入选小学语文课本

老家在皖东,属圩区,河流、沟汊密布如网。水多,鱼虾就多,莲藕也多。盛夏季节,河流、沟汊里开满了荷花和菱角花。荷花或粉红或雪白,亭亭玉立于碧波之上;菱角花碎小,白白的,伏在水面上,一副乖巧的模样,有风吹过,颤颤巍巍,可爱得紧。

水乡的夏天最令孩童期待,又让大人提心吊胆,去年风调雨顺、一派生机,今年却可能洪水滔天,逼得人四处逃命。没有洪水的夏天,对男娃来说,每一天都是节日,他们个个神气十足、身手敏捷,午饭过后,人人穿着短裤,窜到河湖沟汊边,往水里扎,采莲子,采菱角,再憋一口气,往水底潜,用手拔“花样藕”,水有些不服气,把小人的身子使劲往水面上推,娃不服输,头朝下,蹬着小腿,终于摸着了,用力一扯,一截米把长的“花样藕”就断了,人呼啦一下钻出水面,甩一甩头,抹一把脸上的水,手中的“花样藕”像一条细长的辫子甩出水面。

“花样藕”是老家的叫法,说的是莲藕的嫩芽,比“藕鞭”“藕带”之类的专业名字更文气,更温情。“花样藕”从淤泥里拔起来,在水里甩动几下,就可以塞进嘴巴,又脆又甜,比很多水果都好吃。现在城里卖的藕心菜,几十元钱一斤,说起来是“花样藕”,但生吃的话,远远没有当年的好吃。也难怪,我们当年吃的可真是花一样的藕啊。

除了莲蓬、花样藕,水中还有鸡头果。

鸡头果,因形如鸡头而得名,它的果实被称为“芡实”(看到这些雅致的名字总有些不太习惯,感觉那些司空见惯的东西忽然就有了距离)。它们长在淤泥里,挖起来,像个微型刺猬,不小心的话,很容易扎破手。

水里最多的当然是鱼,一年四季,只要有水,就会有鱼有虾,即使没水,但烂泥里、晒得干裂的河床下面,还藏着泥鳅、黄鳝和老鳖。也没什么佐料,随便烧煮一下,都是美味。

水里的鱼,有汪丫(也有的地方称为“角角鱼”,长着角,能发声)、鲫鱼、乌鱼、草鱼,当然还有鳑鲏。鳑鲏亮闪闪的,小的比大人的大拇指大,大的比小孩子的拳头小,喜欢藏在蚌壳里产卵。排卵之后,身子薄薄的,比一张纸厚不了多少。鳑鲏喜欢热闹,经常成群结队在水面上浮来荡去。遇到有人在水边淘米,鳑鲏们就会循着淘米水,在水里游荡。你要是把脚放在水里,它们还会用嘴巴触碰你的脚底板,麻酥酥的,让人好气又好笑。

鳑鲏招乌鱼喜欢。乌鱼喜欢吃死鱼烂虾,也喜欢吃活鱼,鳑鲏小小的身子正好和乌鱼不大的嘴巴匹配。鳑鲏在水里晃晃悠悠,乌鱼悄然游过来,瞄准目标,身子像箭一样射出去,鳑鲏的眼睛没来得及眨,就进了乌鱼的肚子。烈日炎炎,乌鱼喜欢在水浅的岸边慢慢游,手法准的大人用鱼叉很容易叉住它。乌鱼被捉后,肚子鼓鼓的,那是还没来得及消化的鳑鲏。

鳑鲏因为少肉多刺,娃娃们大多会把它们扔掉。识货的是上了年纪的人,他们对鳑鲏情有独钟。吃的方法很多,可以红烧,比鲫鱼甚至乌鱼更鲜美;也可以腌制,晒干后用青椒炒,不仅香,亦有劲道;放在饭头上蒸,最香,一小碗晒干的鳑鲏,可以让一家子人吃下一大锅饭。我后来在《滇南本草》看到这样一句话:“鳑鲏鱼,煮食添精补髓,补三焦之火。”鳑鲏的益处这么大,乡下人大概不会知道的。

老家上年纪的人喜欢用酒糟烧小鱼。酒糟是制作米酒时备下的,控干水分后,粒粒晶莹、剔透。小鱼,其实是杂鱼,形形色色,大小不一,混在一起煮,汤汁在锅里咕嘟咕嘟冒出香气,出锅前,加入几勺酒糟,去腥,还可以提鲜,比黄酒之类的佐料有趣得多。说“有趣”,是因为乡下人做菜向来大胆——那些经典名菜不都是乡下人“糊里糊涂”创造出来的么?

跟酒糟最匹配的小鱼,当然要数鳑鲏。鳑鲏肉质嫩,酒糟味道醇,二者相遇,就像好茶遇好水,好人遇好人。十五年前,我与两位作家去皖东含山县参加一个活动,活动结束后,赶往县城,住了下来。之后,上街觅食。正是华灯初上,小城的人三三两两在灯下闲走,影影绰绰。走到一山坡下,蓦然瞥见一顶红色的帐篷透出红红的光,那天我因为丢失了钱包、身份证、银行卡等物,心情有些糟糕,但一见这红红的帐篷和暖暖的灯光,心中就有了故乡的感觉。而这里,确实可算是我的故乡啊。四十多年前,我与孤苦的外婆在含山县一个叫大司村的村庄里相依为命,共同生活了十几年。

走进泛着红光的帐篷,我一眼就瞅见了案板上放着一碗鳑鲏,每一条都寸把长,每一条都亮晶晶的,每一条都是红眼睛、红尾巴,披金戴银,急忙问老板怎么烧,他道:用酒糟啊!

那两位朋友从来没吃过这道菜,他们边吃边说好吃好吃,我当然也觉得好吃,只是我比他们更多了一些心思——酒糟烧鳑鲏,那是几十年前外婆经常烧给我吃的一道菜。

外婆已去世二十多年了,但我还能吃到这道菜,心里既有酸楚,也有感恩。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宋显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