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大家(2023年7月17日)

tqb2023071708.jpg

勒忒河中的挣扎者

——读索科洛夫的《愚人学校》

□筱敏

刚刚读到的小说《愚人学校》,作者萨沙·索科洛夫于我是一个陌生的名字。

 

作者生于1943年,这部小说完成于1973年,几经辗转,书稿落到美国一家专门出版俄文作品的出版社。大约由于小说属后现代主义,晦涩难懂,出版社将作品交予俄裔作家纳博科夫审阅,获得纳博科夫高度称赞,于是1976年得以出版。我们现在可以在中文版的封底看到纳博科夫的评价:“一本迷人的、悲剧性的和感人肺腑的书。”

 

应该说索科洛夫运气不错,他遇到了纳博科夫,纳博科夫又恰好有阅稿的心境。假如阅稿人是索尔仁尼琴,恐怕未必有耐心把书稿读完。我们得承认作家和作家差别极大,譬如天上的行星,各有轨道和区域。

 

研究者认为这部小说在某种程度具有作者自传的色彩,但其设定的背景已经大大变形。故事发生在一所收容智障儿童的特殊教育学校,主角是一位患有精神疾病的学生,换句话说,也就是一个被社会抛弃的角落,一些不能适应所谓正常生活和主流思维方式的人。

 

诗人和小说家(尤其是长篇小说作家)感受世界的方式是不同的,记忆的逻辑也不同,索科洛夫不想(或是不能)讲一个完整好听的故事,他更像一个诗人。在他的笔下,故事的结构是不稳定的,失序的,时间可以逆向,死和生没有阻隔,现实与幻象交错往还,诗性的文字扬起一个断片又一个断片,如风中飞絮,而风向并不确定,一切都在不受控制的不规则运动之中。作者用梦呓似的语言,勾勒了一个荒僻的角落,流经那里的小河,被叫做勒忒河,那个精神异常的孩子,大约相信这就是希腊神话中那条冥府的河。这里有使徒般的地理教师萨维尔,体弱多病的女孩“风中玫瑰”,穿梭虚实的邮差“风之使者”,柔美的生物女教师维塔,象征威权的校长裴利洛,以监视和告密为己任的教务主任丁伯根太太,总是粉饰太平的精神科大夫札乌泽,作为检察官而坚定维护体制的父亲……

 

艺术家多半是现实世界的不适应者,他们去艺术中创建另一个世界。索科洛夫的不适应症尤其严重,他总是企图逃离他所在的世界。因为拒服兵役,他曾经假扮精神病人,逃到病院里,也曾经一次次非法穿越边境,企图逃往外面的世界。艺术家无论置身何处,都是永远的不适应者,一旦他适应了,与世界和解了,他的艺术之火也就熄灭了。索科洛夫写《愚人学校》,显然不是与现实传统和解,其叙述方式和语言表达都是忤逆的,难免会让具有老习惯的读者不适应。

 

姑且随手拣一个片段——

“坐在课堂上,看着窗外被风儿吞噬的白云,……并等待着白花花的放学铃声响起,这铃声好似抱在满满怀里的稠李,在那让人眼花缭乱的月份里;……”

 

就是在这样的课堂上,萨维尔老师讲了那个荒漠中的木匠的故事,讲了十字架和铁钉。他的讲述多次中断,莫名的黑影再三潜入,投落在讲台上,使教室陷入阴暗和恐惧。萨维尔老师还是把那个故事讲下去,——“受刑人答道,——唉,真是愚蠢,难道直到今天你还不明白,我们两人之间没有任何差别呀,你和我——这是同一个人啊,难道你还不明白,在你发挥木匠最高手艺所创造出来的十字架上,被钉上去的人就是你自己,而且你被钉上十字架的时候,动手钉铁钉的还是你自己呀。”直到故事讲完,木匠溘然长逝,萨维尔才瞥见那个让人心惊胆战的黑影。

 

萨维尔老师不是服帖于标准模式的软体动物,他被解聘是必然的,“按照梭鱼的命令”,这是神话中的不可抗拒的命令。

 

萨维尔老师死后,隔着勒忒河与寻找他的学生交谈,可以听到勒忒河倒流的水声。他说,千万别带任何点心过来,我已经完全没有食欲了。他说,死亡啦,就是不甘心哪。

 

萨维尔老师卖掉自己的骨骼,并立下遗嘱特别把骨骼留给学校,供学生们研究人类的骨骼结构,不管是优等生,还是不及格的学生。学生们起立的时候,遮住了那些骨骼,学生们坐下之后,骨骼站立如故。骨骼永远站着,多年以后仍旧泰然独立,自成一格。

 

死后的萨维尔遭到检察官的起诉,因为新修的法律规定,私人屋顶或庭院的风信旗一律予以销毁,而萨维尔就是不予理会,就是让风信旗飘在屋顶。检察官(主人公的父亲)便建议法官与陪审员对萨维尔从重量刑。没有人为他辩护。于是他在缺席审判的情形下,被判处死刑。

 

索科洛夫的小说处处如此荒诞。他不像一个平地上的行路者,也不像一个陡坡上的攀登者,却像是一个在勒忒河中的漂浮者,挣扎者,河水是非常态的,挣扎更是非常态的。他用写作逃离世界,也经由写作进入世界。

 

索科洛夫称自己的小说是散文与诗的结合体,并自创了一个俄语新词——散文诗。有研究者认为:索科洛夫笔下的主角是他的文字。

 

这个说法,只能读译本的读者难以评判,可以相信的是,一个作家的文字如同他的血肉,唯有极端特异的文字能够成为主角本身。

筱敏 作家,1955年生,居广州。著有诗集《米色花》《瓶中船》,长篇小说《幸存者手记》,散文集《阳光碎片》《成年礼》《捕蝶者》《涉过忘川》《灰烬与记忆》等多种。

08tqb0717008_003_01_b.jpg

夏日的海边  席湖 摄

 

世外桃花源

□张映勤

常德,一个神秘而美丽的城市,仿佛湖南大地上的一颗明珠,散发着迷人的光芒。

 

古人云:“江山之好,亦赖文章为助。”天下名胜,多以文字传名。桃花源概莫能外,它的千载盛名,与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文章《桃花源记》紧密相关,这篇收入中学课本的妙文,让桃花源名闻天下,妇孺皆知。

 

桃花源地处常德郊区,面临沅水,背倚群山,景色优美,风光秀丽。如今的景区面积宏大,其中核心景区就有15.8平方公里,包括4个自然区:桃花山、桃源山、桃仙岭和秦人村,各种景点多达70余处。

 

经桃花源的牌坊,进入景区,但见绿草如茵,花团锦簇,各种花卉,五颜六色,竞相开放。因时间所限,我们只能选择乘坐电瓶车游览。山谷中的小径曲折蜿蜒,洁净平坦。目之所及,美轮美奂。那天地之间如梦如幻的山形水影,那道路两旁如诗如画的修竹茂林,那夺目怡人若即若离的繁花异草,那点缀其间若隐若现的古老建筑,无不让人留恋,让人向往。时值六月中旬,应该进入旺季,这里却了无人迹,游客甚至比当地的居民还少,环境有点空旷冷清。其实这正是我喜欢桃花源的原因,偌大的景区处乱不惊,静若处子,显得幽深而神秘。

 

桃花源的美,是一种整体的美,自然的美,宁静的美,和谐的美。身处此境,真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之感。

 

我以为,到这里游览,需要静下心来仔细看,慢慢品,真正体味它独特的韵味。桃花源因文而名,不了解陶渊明,没读过《桃花源记》,到这里不过是游山玩水、浮光掠影般满足一下视觉的享受。游桃花源,重在感受五柳先生写作此文的良苦用心。在这三百多字的文章中,陶渊明重点不在写景,不在描绘山河之秀与环境之美,而是通过营造一处没有纷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丰衣足食、怡然自乐的人间乐土,寄托自己对内心理想的向往,表达人们对和平宁静、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我们到桃花源,看不看桃花不重要,看不看特色古建筑与山山水水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灵魂是否得到净化,精神境界是否得到提升。

 

全国以桃花源命名的景区景点不下十处,较为著名的有湖北十堰、安徽黟县、重庆酉阳、台湾基隆等地都有桃花源。它们各有依据和理由,将桃花源这个不乏虚构成分的理想之地变成了现实中的人间乐园。但我以为,最为人们公认和接受的当属湖南常德的这处桃花源。原因有二:一是有史料记载和文字出处。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开篇写道:“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武陵人从岸边的桃花林深处的山口进入了土地平旷,有屋舍良田、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武陵即现在景区所在的常德桃源县一带,人们根据山川地貌、自然环境将这里确定为桃花源是有依据的。二是现在的桃花源景区并非近年来为适应开发旅游、招揽游客而新建的,自然风光古已有之,人文建筑已越千年。

 

到了陶渊明的笔下,桃花源作为一个精神符号是有现实依据的,并非完全虚构假托,群山环抱、绿水缠绕的平坦田野、村落屋舍就是他写作桃花源的生活背景。但文学创作毕竟是人的主观产物,桃花源是五柳先生心中的桃花源,不一定是实指某处山水田园。

 

桃花源因陶渊明的记文成了世代人们向往的理想圣地,也引来了后世无数文人墨客的竞相追捧,千百年来,孟浩然、王昌龄、王维、李白、杜牧、刘禹锡、韩愈、陆游、苏轼等诗文大家都曾到此驻足,竞相吟咏,短歌长篇不计其数,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墨迹。他们的到来与歌吟,为桃花源增添了丰厚的精神财富。

 

从根本上讲,将桃花源封闭起来、与世隔绝的不仅仅是因为外界特殊的自然条件,更是陶渊明的主观愿望。桃花源这个地方,开发历史久远,在当地早已声名远播,陶渊明借助这个静谧幽闭、与众不同的乡村,构筑自己心中的理想之地,他笔下的桃花源是隐匿于山水之间的村庄。这里没有市井的喧嚣,没有商业的侵蚀,没有利益的纷争,百姓耕耘劳作,自给自足,淳朴善良,怡然自得,固守着自己的生活方式,独享清净自由的快乐人生,这才是人们向往的远离世事的安乐之所。

 

游桃花源给我留下的启示是:外求于物,不如内求于心。在甚嚣尘上、物欲盛行的当下,只要保持内心的平静与纯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为自己保留一块心灵净土,就会身心放松,精神愉悦。往事越千年,岁月总流转,若是心中有,处处桃花源!

张映勤 中国作协会员、一级作家、编审。出版有《死亡调查》《话剧讲稿》《那年那事那物件——100个渐行渐远的城市记忆》《故人故居故事》《流年碎影》《鲁迅新观察》《浮生似水》等十余种。编辑出版各类文学图书百部以上。发表有小说、散文等数百篇计600余万字。部分作品被转载或获奖。

 

看雪的人(组诗)

□秦巴子

情诗

你从岁月深处走来

因此你迟到了很多年

才被我看见

但你毅然走向我

走进我的眼睛

成为我眼睛里面

柔软透明的玻璃体

随着我的老去而陈旧

渐渐地看不清世界

以至于除了你

我已看不清别人

你已经成了我眼睛里

除不掉的白内障

 

无题

杰作早已在青春期写就

一生中剩下的时间

所有的写作

不过是给早年的杰作

描轮廓,勾花边,装上精致的框子

让杰作看上去更像文物

靠边走

命运的宠儿喜欢炫耀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更多的人常常无奈

那个贴着街边低头徐行的男人

他的口袋里装着一把冷灰

他的内心含着一块坚冰

他心里念着,不得不如此

我不得不如此走过去

 

不一样的好

下了半个月连阴雨

我写下的字

在湿气里氤氲着

慢慢地洇出一些

意外的水墨效果

太阳出来了

太阳照在书法桌上

写好的字

被晒得起了翘

像锅里的煎饼正在变熟

 

看雪的人

站在雪里

他看见白

非常之白

白的缤纷

白的炫目

无边铺展着

渐渐地

看雪的人

有了雪的身子

有了雪的白

他看不到别的事物了

秦巴子 诗人、作家、评论家。出版有诗集《立体交叉》《纪念》《神迹》《此世此刻》等多部;长篇小说《身体课》《大叔西游记》《跟踪记》,短篇小说集《塑料子弹》;随笔集《时尚杂志》《西北偏东》《窃书记》《有话不必好好说》《购书单:小说和小说家》等,主编有《被遗忘的经典小说》(三卷)等。

 

夏至(组诗)

□刘合军

天空如此深邃

恰如黄昏的向往

一片落叶牵手未来的暗色

用乌鸦盖住潮水的低泣

身边的江河

任凭时光变幻

只管披上灿烂的裙裾

前夜封存的黑正随风勃发

被阳光吸走的灯火萎靡如蛇

奔赴的人怀抱使命

一种是神界

另一种是虚空

 

夏至

过了狂欢的春天

太阳就会把心跳的露水收回去

月色和蝉鸣就会变得厚重起来

那些海的雪浪和未曾怒放的花朵

泛着激情,托举空缺陆地

一轮落日横在万户之间

一指琵琶

弹奏千亩烟波

一行白鹭奔云踏歌

烈日晴

风一阵雨一阵

 

十里不同天

夏日海边,跨海大桥和浮岛孤独

潮水枯黄铺展,像岭南以北的麦地

向西,行至板樟山下

聚雨突起屏障,刀凿一样的雨水呀!

驱赶着逃离狱火中的一匹匹野马

向着大海奔去

我沉浸在这火热煮过的时光

看着沙沙的车轮向前滚动

懒散的步子也激昂起来

横流足下的尘屑

随风消散

 

雨夜

阵雨下在寅时

就一柱香的时间

不知道,这算不算是雨夜

雨后冒出星辰,这算不算是雨后星辰

我就喜欢身边那些突然的出现和消失

好似一阵风,四处游荡,抚摸

过花枝又吻上了大地

就像我沉寂于黑暗的眼睛

习惯与梦的交谈

亦宠幸于黎明的赦免

 

天际的灯火

在酝酿一首诗时

有时我要把身体的一切掏空

像一个稻草人一样空荡

然后准备迎接风雨雷电与日晒

握住黑暗的手

去吻最初的一缕晨光

让它们包裹我

撞击我

洗劫我……只有这样

方可释放血液中澎湃的浪潮

 

我们像黑夜一样分娩晨光

把露水褪尽的夜色扶了扶

轻轻地清扫院中失眠的叶子,然后

让喘息的声音变得均匀起来

这一天,雷声没有挤破窗户,风声

也没有敲开身体里的苍海

在水系南村,哪一天都是潮起水退

沉寂是空望的源头和陆地

我们细数着乌云和白云的穿梭

吞咽落日的骨刺与唇边的雪

让谎言和四壁弥合

见证一纸江山

刘合军 诗坛壹周诗刊社社长兼主编,中国大湾区诗汇副主席,中国东方创作中心理事,出版个人专著《刘合军汉英诗集》《一寸人间》等诗集八部,主编《诗坛-2018》《诗坛-2019》《诗坛-2020》华语好诗榜。有1800首诗歌在国内外多种文学刊物发表,获奖若干。

 

微信图片_20200320125007.jpg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宋显晖
湾韵|大家(2023年7月17日)
珠海特区报 2023-07-17 10:52

tqb2023071708.jpg

勒忒河中的挣扎者

——读索科洛夫的《愚人学校》

□筱敏

刚刚读到的小说《愚人学校》,作者萨沙·索科洛夫于我是一个陌生的名字。

 

作者生于1943年,这部小说完成于1973年,几经辗转,书稿落到美国一家专门出版俄文作品的出版社。大约由于小说属后现代主义,晦涩难懂,出版社将作品交予俄裔作家纳博科夫审阅,获得纳博科夫高度称赞,于是1976年得以出版。我们现在可以在中文版的封底看到纳博科夫的评价:“一本迷人的、悲剧性的和感人肺腑的书。”

 

应该说索科洛夫运气不错,他遇到了纳博科夫,纳博科夫又恰好有阅稿的心境。假如阅稿人是索尔仁尼琴,恐怕未必有耐心把书稿读完。我们得承认作家和作家差别极大,譬如天上的行星,各有轨道和区域。

 

研究者认为这部小说在某种程度具有作者自传的色彩,但其设定的背景已经大大变形。故事发生在一所收容智障儿童的特殊教育学校,主角是一位患有精神疾病的学生,换句话说,也就是一个被社会抛弃的角落,一些不能适应所谓正常生活和主流思维方式的人。

 

诗人和小说家(尤其是长篇小说作家)感受世界的方式是不同的,记忆的逻辑也不同,索科洛夫不想(或是不能)讲一个完整好听的故事,他更像一个诗人。在他的笔下,故事的结构是不稳定的,失序的,时间可以逆向,死和生没有阻隔,现实与幻象交错往还,诗性的文字扬起一个断片又一个断片,如风中飞絮,而风向并不确定,一切都在不受控制的不规则运动之中。作者用梦呓似的语言,勾勒了一个荒僻的角落,流经那里的小河,被叫做勒忒河,那个精神异常的孩子,大约相信这就是希腊神话中那条冥府的河。这里有使徒般的地理教师萨维尔,体弱多病的女孩“风中玫瑰”,穿梭虚实的邮差“风之使者”,柔美的生物女教师维塔,象征威权的校长裴利洛,以监视和告密为己任的教务主任丁伯根太太,总是粉饰太平的精神科大夫札乌泽,作为检察官而坚定维护体制的父亲……

 

艺术家多半是现实世界的不适应者,他们去艺术中创建另一个世界。索科洛夫的不适应症尤其严重,他总是企图逃离他所在的世界。因为拒服兵役,他曾经假扮精神病人,逃到病院里,也曾经一次次非法穿越边境,企图逃往外面的世界。艺术家无论置身何处,都是永远的不适应者,一旦他适应了,与世界和解了,他的艺术之火也就熄灭了。索科洛夫写《愚人学校》,显然不是与现实传统和解,其叙述方式和语言表达都是忤逆的,难免会让具有老习惯的读者不适应。

 

姑且随手拣一个片段——

“坐在课堂上,看着窗外被风儿吞噬的白云,……并等待着白花花的放学铃声响起,这铃声好似抱在满满怀里的稠李,在那让人眼花缭乱的月份里;……”

 

就是在这样的课堂上,萨维尔老师讲了那个荒漠中的木匠的故事,讲了十字架和铁钉。他的讲述多次中断,莫名的黑影再三潜入,投落在讲台上,使教室陷入阴暗和恐惧。萨维尔老师还是把那个故事讲下去,——“受刑人答道,——唉,真是愚蠢,难道直到今天你还不明白,我们两人之间没有任何差别呀,你和我——这是同一个人啊,难道你还不明白,在你发挥木匠最高手艺所创造出来的十字架上,被钉上去的人就是你自己,而且你被钉上十字架的时候,动手钉铁钉的还是你自己呀。”直到故事讲完,木匠溘然长逝,萨维尔才瞥见那个让人心惊胆战的黑影。

 

萨维尔老师不是服帖于标准模式的软体动物,他被解聘是必然的,“按照梭鱼的命令”,这是神话中的不可抗拒的命令。

 

萨维尔老师死后,隔着勒忒河与寻找他的学生交谈,可以听到勒忒河倒流的水声。他说,千万别带任何点心过来,我已经完全没有食欲了。他说,死亡啦,就是不甘心哪。

 

萨维尔老师卖掉自己的骨骼,并立下遗嘱特别把骨骼留给学校,供学生们研究人类的骨骼结构,不管是优等生,还是不及格的学生。学生们起立的时候,遮住了那些骨骼,学生们坐下之后,骨骼站立如故。骨骼永远站着,多年以后仍旧泰然独立,自成一格。

 

死后的萨维尔遭到检察官的起诉,因为新修的法律规定,私人屋顶或庭院的风信旗一律予以销毁,而萨维尔就是不予理会,就是让风信旗飘在屋顶。检察官(主人公的父亲)便建议法官与陪审员对萨维尔从重量刑。没有人为他辩护。于是他在缺席审判的情形下,被判处死刑。

 

索科洛夫的小说处处如此荒诞。他不像一个平地上的行路者,也不像一个陡坡上的攀登者,却像是一个在勒忒河中的漂浮者,挣扎者,河水是非常态的,挣扎更是非常态的。他用写作逃离世界,也经由写作进入世界。

 

索科洛夫称自己的小说是散文与诗的结合体,并自创了一个俄语新词——散文诗。有研究者认为:索科洛夫笔下的主角是他的文字。

 

这个说法,只能读译本的读者难以评判,可以相信的是,一个作家的文字如同他的血肉,唯有极端特异的文字能够成为主角本身。

筱敏 作家,1955年生,居广州。著有诗集《米色花》《瓶中船》,长篇小说《幸存者手记》,散文集《阳光碎片》《成年礼》《捕蝶者》《涉过忘川》《灰烬与记忆》等多种。

08tqb0717008_003_01_b.jpg

夏日的海边  席湖 摄

 

世外桃花源

□张映勤

常德,一个神秘而美丽的城市,仿佛湖南大地上的一颗明珠,散发着迷人的光芒。

 

古人云:“江山之好,亦赖文章为助。”天下名胜,多以文字传名。桃花源概莫能外,它的千载盛名,与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文章《桃花源记》紧密相关,这篇收入中学课本的妙文,让桃花源名闻天下,妇孺皆知。

 

桃花源地处常德郊区,面临沅水,背倚群山,景色优美,风光秀丽。如今的景区面积宏大,其中核心景区就有15.8平方公里,包括4个自然区:桃花山、桃源山、桃仙岭和秦人村,各种景点多达70余处。

 

经桃花源的牌坊,进入景区,但见绿草如茵,花团锦簇,各种花卉,五颜六色,竞相开放。因时间所限,我们只能选择乘坐电瓶车游览。山谷中的小径曲折蜿蜒,洁净平坦。目之所及,美轮美奂。那天地之间如梦如幻的山形水影,那道路两旁如诗如画的修竹茂林,那夺目怡人若即若离的繁花异草,那点缀其间若隐若现的古老建筑,无不让人留恋,让人向往。时值六月中旬,应该进入旺季,这里却了无人迹,游客甚至比当地的居民还少,环境有点空旷冷清。其实这正是我喜欢桃花源的原因,偌大的景区处乱不惊,静若处子,显得幽深而神秘。

 

桃花源的美,是一种整体的美,自然的美,宁静的美,和谐的美。身处此境,真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之感。

 

我以为,到这里游览,需要静下心来仔细看,慢慢品,真正体味它独特的韵味。桃花源因文而名,不了解陶渊明,没读过《桃花源记》,到这里不过是游山玩水、浮光掠影般满足一下视觉的享受。游桃花源,重在感受五柳先生写作此文的良苦用心。在这三百多字的文章中,陶渊明重点不在写景,不在描绘山河之秀与环境之美,而是通过营造一处没有纷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丰衣足食、怡然自乐的人间乐土,寄托自己对内心理想的向往,表达人们对和平宁静、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我们到桃花源,看不看桃花不重要,看不看特色古建筑与山山水水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灵魂是否得到净化,精神境界是否得到提升。

 

全国以桃花源命名的景区景点不下十处,较为著名的有湖北十堰、安徽黟县、重庆酉阳、台湾基隆等地都有桃花源。它们各有依据和理由,将桃花源这个不乏虚构成分的理想之地变成了现实中的人间乐园。但我以为,最为人们公认和接受的当属湖南常德的这处桃花源。原因有二:一是有史料记载和文字出处。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开篇写道:“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武陵人从岸边的桃花林深处的山口进入了土地平旷,有屋舍良田、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武陵即现在景区所在的常德桃源县一带,人们根据山川地貌、自然环境将这里确定为桃花源是有依据的。二是现在的桃花源景区并非近年来为适应开发旅游、招揽游客而新建的,自然风光古已有之,人文建筑已越千年。

 

到了陶渊明的笔下,桃花源作为一个精神符号是有现实依据的,并非完全虚构假托,群山环抱、绿水缠绕的平坦田野、村落屋舍就是他写作桃花源的生活背景。但文学创作毕竟是人的主观产物,桃花源是五柳先生心中的桃花源,不一定是实指某处山水田园。

 

桃花源因陶渊明的记文成了世代人们向往的理想圣地,也引来了后世无数文人墨客的竞相追捧,千百年来,孟浩然、王昌龄、王维、李白、杜牧、刘禹锡、韩愈、陆游、苏轼等诗文大家都曾到此驻足,竞相吟咏,短歌长篇不计其数,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墨迹。他们的到来与歌吟,为桃花源增添了丰厚的精神财富。

 

从根本上讲,将桃花源封闭起来、与世隔绝的不仅仅是因为外界特殊的自然条件,更是陶渊明的主观愿望。桃花源这个地方,开发历史久远,在当地早已声名远播,陶渊明借助这个静谧幽闭、与众不同的乡村,构筑自己心中的理想之地,他笔下的桃花源是隐匿于山水之间的村庄。这里没有市井的喧嚣,没有商业的侵蚀,没有利益的纷争,百姓耕耘劳作,自给自足,淳朴善良,怡然自得,固守着自己的生活方式,独享清净自由的快乐人生,这才是人们向往的远离世事的安乐之所。

 

游桃花源给我留下的启示是:外求于物,不如内求于心。在甚嚣尘上、物欲盛行的当下,只要保持内心的平静与纯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为自己保留一块心灵净土,就会身心放松,精神愉悦。往事越千年,岁月总流转,若是心中有,处处桃花源!

张映勤 中国作协会员、一级作家、编审。出版有《死亡调查》《话剧讲稿》《那年那事那物件——100个渐行渐远的城市记忆》《故人故居故事》《流年碎影》《鲁迅新观察》《浮生似水》等十余种。编辑出版各类文学图书百部以上。发表有小说、散文等数百篇计600余万字。部分作品被转载或获奖。

 

看雪的人(组诗)

□秦巴子

情诗

你从岁月深处走来

因此你迟到了很多年

才被我看见

但你毅然走向我

走进我的眼睛

成为我眼睛里面

柔软透明的玻璃体

随着我的老去而陈旧

渐渐地看不清世界

以至于除了你

我已看不清别人

你已经成了我眼睛里

除不掉的白内障

 

无题

杰作早已在青春期写就

一生中剩下的时间

所有的写作

不过是给早年的杰作

描轮廓,勾花边,装上精致的框子

让杰作看上去更像文物

靠边走

命运的宠儿喜欢炫耀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更多的人常常无奈

那个贴着街边低头徐行的男人

他的口袋里装着一把冷灰

他的内心含着一块坚冰

他心里念着,不得不如此

我不得不如此走过去

 

不一样的好

下了半个月连阴雨

我写下的字

在湿气里氤氲着

慢慢地洇出一些

意外的水墨效果

太阳出来了

太阳照在书法桌上

写好的字

被晒得起了翘

像锅里的煎饼正在变熟

 

看雪的人

站在雪里

他看见白

非常之白

白的缤纷

白的炫目

无边铺展着

渐渐地

看雪的人

有了雪的身子

有了雪的白

他看不到别的事物了

秦巴子 诗人、作家、评论家。出版有诗集《立体交叉》《纪念》《神迹》《此世此刻》等多部;长篇小说《身体课》《大叔西游记》《跟踪记》,短篇小说集《塑料子弹》;随笔集《时尚杂志》《西北偏东》《窃书记》《有话不必好好说》《购书单:小说和小说家》等,主编有《被遗忘的经典小说》(三卷)等。

 

夏至(组诗)

□刘合军

天空如此深邃

恰如黄昏的向往

一片落叶牵手未来的暗色

用乌鸦盖住潮水的低泣

身边的江河

任凭时光变幻

只管披上灿烂的裙裾

前夜封存的黑正随风勃发

被阳光吸走的灯火萎靡如蛇

奔赴的人怀抱使命

一种是神界

另一种是虚空

 

夏至

过了狂欢的春天

太阳就会把心跳的露水收回去

月色和蝉鸣就会变得厚重起来

那些海的雪浪和未曾怒放的花朵

泛着激情,托举空缺陆地

一轮落日横在万户之间

一指琵琶

弹奏千亩烟波

一行白鹭奔云踏歌

烈日晴

风一阵雨一阵

 

十里不同天

夏日海边,跨海大桥和浮岛孤独

潮水枯黄铺展,像岭南以北的麦地

向西,行至板樟山下

聚雨突起屏障,刀凿一样的雨水呀!

驱赶着逃离狱火中的一匹匹野马

向着大海奔去

我沉浸在这火热煮过的时光

看着沙沙的车轮向前滚动

懒散的步子也激昂起来

横流足下的尘屑

随风消散

 

雨夜

阵雨下在寅时

就一柱香的时间

不知道,这算不算是雨夜

雨后冒出星辰,这算不算是雨后星辰

我就喜欢身边那些突然的出现和消失

好似一阵风,四处游荡,抚摸

过花枝又吻上了大地

就像我沉寂于黑暗的眼睛

习惯与梦的交谈

亦宠幸于黎明的赦免

 

天际的灯火

在酝酿一首诗时

有时我要把身体的一切掏空

像一个稻草人一样空荡

然后准备迎接风雨雷电与日晒

握住黑暗的手

去吻最初的一缕晨光

让它们包裹我

撞击我

洗劫我……只有这样

方可释放血液中澎湃的浪潮

 

我们像黑夜一样分娩晨光

把露水褪尽的夜色扶了扶

轻轻地清扫院中失眠的叶子,然后

让喘息的声音变得均匀起来

这一天,雷声没有挤破窗户,风声

也没有敲开身体里的苍海

在水系南村,哪一天都是潮起水退

沉寂是空望的源头和陆地

我们细数着乌云和白云的穿梭

吞咽落日的骨刺与唇边的雪

让谎言和四壁弥合

见证一纸江山

刘合军 诗坛壹周诗刊社社长兼主编,中国大湾区诗汇副主席,中国东方创作中心理事,出版个人专著《刘合军汉英诗集》《一寸人间》等诗集八部,主编《诗坛-2018》《诗坛-2019》《诗坛-2020》华语好诗榜。有1800首诗歌在国内外多种文学刊物发表,获奖若干。

 

微信图片_20200320125007.jpg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宋显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