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大家(2023年8月14日)

tqb2023081408.jpg

母亲的归宿

□任芙康

每回探家,我醉心于两件事:一是陪伴我妈摆龙门阵,一是聚合亲朋吃转转席。

 

有一年,下午落屋,晚饭后跟我妈闲聊。话题刚到人来客往,我妈语气迟疑起来:“芙康,给你说个事。”然后告诉我,前一阵她已经为自己选好了墓地。“早了噻。”我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我妈笑笑,轻声说道:“这事莫得早迟,总是要去嘛。城外公墓走遍,就那塌敞亮。又是民政局承头,莫人敢搞鬼哩。”

 

次日上午,侄儿开车,出城往东,翻过雷音铺山顶,又跑了几分钟,便见到我妈选中的墓园。这位侄儿,文学青年,向来对我言听事行。路上一如往日健谈,此地如何世外桃源,风情故事又如何有板有眼;公墓建成数年,行情如何似春笋攀升……进得大门,序牌指路,沿右手甬道,一阶阶登上去,修剪有序的松柏,已呈林荫气象。两侧排排坟茔,虽大小有异(由价码而定),但布局齐整。徜徉其间,顿觉人生落幕,终须讲究一场。不知不觉间,竟被浓浓肃穆包裹。

 

来到我妈买下的地块,垒砌已告完工。位置居中,规模适度,两侧石屏拱护,栏头石狮娇憨,墓前空地可供五六人同时祭扫。与左邻右舍相比,不显富庶,亦不觉寒碜。侄儿说,“设计师”是幺姑婆自己哟,她看了四周坟墓,舍短补长,再让画出图来交墓园施工。我听过大为惊讶,返身四望,整片坟山,占尽天时、地利,一面阳坡阔大,同众多远峰近岭连接,罩满灿灿春晖。

 

我告诉侄儿,公墓地势不俗,你幺姑婆能干,相信她自有感应,亮亮堂堂全是风景。雷音铺一带,我其实极熟。说着指给他看,山下波光闪闪一条河,古称明月江。侄儿说他晓得,还特地走过江上石拱老桥。这一说,眼中小伙好像忘年知音,又添几分可人。此桥规模、造型、年代,项项声名远播。天津家中厅内,悬有古桥雄姿,借以映衬少年岁月,仍离我相隔不久。我曾闲笔的唯一一部中篇小说,便叫《悠悠明月江》,刊于1984年《山花》杂志第四期头条,后获客居城市年度佳作奖。再试笔短篇小说若干,同样川东、川北的人事勾绘,悉数问世,亦有获奖。之后断然瓦盆洗手,不再捉笔染指小说。

 

从城里上山,不远不近。当年十六七岁光景,时常借助达州、万州间这条省道,呼朋唤友,脚踏车追逐。寒来暑往,或是携盐巴、肥皂,入农户换鸡易蛋,或是带锅魁、凉面,野餐后凫水摸鱼。反正,少年的心,总难安分,学校歇课,大街上的热闹固然要凑,亦不愿误掉这方登山临水的野趣。

 

此刻,立足久违的故地,眼中墓园,要山有山,要水有水,竹木葱茏,鸟鸣啾啾。一个多小时的盘桓,竟无置身坟山的沉郁,直叫人觉得,凡俗之辈,劳碌一生,最终能歇息于如此明山秀水,福分不浅,算是修来十足的终其天年。祥瑞在心,不由得佩服我妈,平常为人处事,让人说不出闲话;后事思量上,不贪恋人世,看开想透。这般货真价实的超脱,是许多老太太做不来的。

 

我妈小时没进过学堂,成人后扫盲班亦未读过。老人家虽是文盲,仍多少识得几字。比如“四川”,是她终生相依的祖籍;比如“北京”,是我当兵的地方;比如“天津”,是她熟悉的所在(曾两度来津,各住半年)。此外,我爸我妈加上我,三人姓名的九个字,以及阿拉伯数字,她都认识。退休后,时常光顾大院传达室,有时邮递员刚走,收发尚未分拣,我妈自己动手,只消三五下,便“甄别”出我寄回的家书。

 

自从装上电话,我便偷懒,不再写信。我爸去世后,我会每天跟我妈通通电话。我妈嘴里从来愁事少,乃至无;始终趣事多,盈耳也。电话打去,问她在做啥,回答往往是“打毛线”。除去夏天,春、秋、冬三季,我妈似乎都在织毛活。从年轻时起,已成她独有的业余爱好,包揽了全家的毛帽、毛袜、毛衣、毛裤。我妈擅长“盲打”,技艺出众,平针、平反针、罗纹针、元宝针,尽可玩弄于股掌,并无偿指导几代学徒。

 

我妈的毛线,一直打到耳聪目明的八十多岁。有回电话刚通,我开个玩笑:“又为谁忙?”我妈笑了:“小王。”保姆小王,照顾我妈,已有六年。小王不会打毛线,只会挽线团,她为自己的丈夫(在老家务农)、女儿、女婿(在广东打工)挽了数不清的线团。最后经由我妈,一针一线地织成小王全家的冬衣。

 

毫无征兆,我跟我妈的电话,会在那一天戛然而止。2010年8月12日晚10时许,从长春打电话回家。我妈和小王刚从老铁桥回来,句句喜悦,说桥上入夜就像赶场(赶集),都图河风凉快,安逸赛过空调。因第二天要去延边,通完话我便关机睡觉。清晨醒来,见老弟来过五次电话,急忙回复,得知我妈半夜脑溢血,已住进市医院重症监护室。我告别好不容易聚拢的朋友,赶去机场,飞至重庆。侄儿驾车接回达州,赶到医院,已是黄昏。

 

监护室开恩,破例允我探视片刻。我妈昏迷着(直到离世,未曾醒来),我挨近她,叫了两声“妈”,我妈没有应我。端详她的面容,仍如往常,平和,慈祥,好像刚刚入睡。多年以来,每回同我妈聊天,喜欢看着她说话。从年纪轻轻,到上了岁数,我妈脸上,对人总是和颜悦色,遇事总是不卑不亢。从我妈脸上,能窥见她内心的干净,是那种本色的文明。而恰恰因为我妈并无文化,让我体会到文明与文化之间,虽一字之别,却画不得省事的等号。

 

终究回天无力,六天六夜后,我妈悄然而去。初初让人恍惚,有些半信半疑。很快振作起来,在兄弟协助下,操办老人的后事。

 

整整两夜一天半的守灵,众人都不回家。即或谁有事外出,也会快去快回。围坐一起,话题全与我妈有关。又时时会有人去灵床探视,回来再报告我妈始终如一的安详,这让我特别心安,表明我妈走得虽是突然,但无牵无挂。我妈六位哥哥,她是老幺,又是唯一的妹子,从小得父母及兄长宠护。我妈成人后,投桃报李,尽其所能帮助娘家老老少少。她的去世,等于宣告,在这个地老天荒的人间,我家上一代人,均已仙逝。

 

立秋,二十四节气中第13个节气,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斗指西南,太阳达黄经135°,于每年公历8月7或8日交节。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

任芙康 编审 曾任《文学自由谈》《艺术家》主编,天津市写作学会会长,天津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曾获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优秀编审工作奖”。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第七届、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委。

 

清静为天下正

——读青青散文新著《王屋山居手记》

□鲁枢元

08tqb0814008_005_01_b.jpg

青青的这本散文新著,封面呈现山乡景色,恍若桃花源是我憧憬的生态原乡。这部作品是以女性心态描述自然生态、人间生态,站在了当下散文写作的高地。

王屋山下柿槟村多柿树,柿树上有鸟雀争鸣,柿树林下有野兔出没;村北、村南有溪流环绕,溪岸边苇荻成丛,溪流里有鱼虾浮游;金秋到了,柿子像红色的小灯笼挂满山坡,家家户户都在屋顶的青瓦上晒柿饼。这座从北宋时代就已经存在的山村,早先还有宗祠寺庙,戏台陵园,有代代传流的神仙故事。

近年来,复杂性研究成为一门哲学,复杂性哲学家雷舍尔劝导人们,不要总是盯着外部世界,还应该从人类内部调整自己的生命活动,重新审视人们自己的价值观念,以应对一个复杂世界。

对此,我认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是很值得借鉴的。中国古人云: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所谓“明志”,指的是人类自己的内心世界;“致远”,也可以理解为社会的发展进程。“淡泊”、“宁静”,核心便是老子在《道德经》中强调的:清静为天下正的“清净”。

在我看来,青青的散文创作是极佳的生态批评对象。评论家刘军将《王屋山居手记》首先归结为对于作者个人童年创伤记忆的“治愈”,在我看来这已经属于精神生态的研究领域。我看重的则是青青在这本书中对于“清静”的追慕与描写,开篇就是“山静如太古”,青青的文字犹如深山里流出的一道溪流,浸润着两岸的山花在幽幽中开出“深渊的颜色”,总能让人感受到一股清冽、一片静寂。

在现代化的滚滚红尘中,“清静”似乎已经被人们遗忘,甚或遗弃。而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叶朗先生却主张将“清静”作为中国美学的基本范畴:水静则清,山静则清,神静则清。清,就是“空灵”“澄澈”,就是王维诗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境界。中国近代杰出思想家杜亚泉认为中国文明是“静的文明”,西方文明是“动的文明”,两种文明性质不同,可以互补,并不存在优劣之别。往前追溯,“清静”原本是中国文化的精神核心。

在青青的笔下,王屋山居中的“清静”也已经显示了独特的审美价值与深邃的精神价值!这正是青青的最大发现、最高的亮点。青青作为一位诗人、作家,凭借自己敏感的直觉,在《王屋山居手记》中呼应了古代圣贤与现代哲人的教诲。

“清静”作为中国生态文化的核心要义,还应是一剂“治愈”现代人“狂热”、“狂躁”病症的良药。

当代从事生态文学生态批评的学者都把美国诗人梭罗作为榜样,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曾用富有诗性的话语记述了他的一天:早晨,我坐在阳光下的门前,从日出坐到正午,坐在松树、山核桃树和黄栌树中间,在寂寞与宁静之中凝神沉思,鸟雀在四周唱歌,飞过我的屋子,直到太阳照上我的西窗。在梭罗笔下,面对自然享受心灵的宁静、清静,也是一种人生价值。

如何在清静与动荡之间找到平衡,乃至如何在生存的现实与生存的诗意之间达成和谐,青青的《王屋山居手记》以其清新、蕴藉的话语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鲁枢元 苏州大学退休教授,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现任黄河科技学院特聘教授、生态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项目中国委员会委员。2018年,获得世界生态文化界第11届“柯布共同福祉奖”。有《文艺心理阐释》《超越语言》《文艺生态学》《陶渊明的幽灵》等著作。

 

08tqb0814008_003_01_b.jpg

紫气东来(国画) 刘春潮 作品

 

风中消瘦(组诗)

□李少君

应该对春天有所表示

倾听过春雷运动的人,都会记忆顽固

深信春天已经自天外抵达

 

我暗下决心,

不再沉迷于暖气催眠的昏睡里

应该勒马悬崖,对春天有所表示了

 

即使一切都还在争夺之中,

冬寒仍不甘退却

即使还需要一轮皓月,

才能拨开沉沉夜雾

 

应该向大地发射一只只燕子的令箭

应该向天空吹奏起高亢嘹亮的笛音

 

这样,才会突破封锁,浮现明媚的春光

让一缕一缕的云彩,铺展到整个世界

 

风中消瘦

关于风中消瘦,你会有怎样的想象?

 

风中消瘦,人在风中

会变得轻飘,感觉自己消瘦了一些

你看那些风中行走的女子

飘飘欲仙,谁都会觉得她们体态轻盈

自我感觉也苗条纤细,身轻如燕

 

风中消瘦,风本身会使人消瘦

古典的书生总是一身寒瘦

长袖飘逸,长发飘扬,仿佛风中的男主角

而在现代,一位中年男站在风中呼号:

秋风啊!吹掉我这一身肥腻的肉吧

 

风中消瘦,还有自虐的快感

少年总是倾向于自我谴责

内心的阴森,莫名的邪恶冲动

让他恨不得在风中彻底消灭殆尽

修长的形象,

是每一个好幻想的少年的理想

 

风,你还是留给少女们一点空想吧

让她们觉得自己可以永远那么青春

那么不切实际地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

一切会围绕她们旋转,

被春风包围着拥戴着

 

霞浦的海

霞浦,霞光的巢穴

霞光从此起飞,霞光从此出动

黄昏,全部收回,织就满天锦绣

 

霞浦,霞光的渊薮

从天边涌来,从海中跃出

取下架笔,蘸一点霞光,写万千彩章

 

霞浦,山海相映

山之陡峭,恰显海之气象

海之辽阔,方有山之险峻

山,高耸出了高度;海,深沉进而深远

 

霞浦自成一世界,云环雾罩

竖立的悬崖是你的,岬角的小花也是

混沌的岛霭是你的,推涌的波浪也是

海是天然舞台,

那一轮磅礴而出的崭新的太阳

也是你的

 

海刷新着世界,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

海永远年轻,古老只属于速朽的事物

 

在霞浦,一切如此现代并继续现代

每天花样翻新的云,

每天轮流升起的日和月

你也不再是昨天的你,

你已被海风刷新了境界

李少君 1967年生,湖南湘乡人,198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主要著作有《自然集》《草根集》《海天集》《应该对春天有所表示》等十六部,被誉为“自然诗人”。曾任《天涯》杂志主编,海南省文联专职副主席,现为《诗刊》主编,一级作家。

 

南海湾的一粒珍珠

□杜埃

珠海——是个多逗人喜爱的名字,它使人回溯到汉朝雷州半岛上的珍珠港。现在,你也可能会设想这里是出产珍珠的地方。你瞧,那蓝色的大洋平展在远处,浅绿色的海水绕着曲曲弯弯的许多海角和岛屿,白色的浪花吻着岸边,又像戴上一条很长很长的雪白的绢带。从景色宜人的海湾到巉岩层叠的山顶,你可看见洋面上频繁、疾速而过的水翼船来往香港澳门之间。这里是珠江的门口,对面是澳门。从香洲到拱北关口,这大大小小的海湾和多岛的地方,确是宜于养蚝蓄珠的场所。美丽的“珠海”就是这样得名的吧!

 

七年前我曾来过这地方,至今仿佛还闻到香洲渔港的海鲜味。不过,那时这小小的海滨城市,商店没几间,货架空荡荡,行人稀疏,给人萧条冷落之感,三层的建筑没几座,电影院破旧而狭小,图书馆像个个小商店似的,连书籍也没处摆放。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煦风吹来了这里,沉睡的海城苏醒了,萧条的迹象开始改变,紧接着,国家实行了开放政策,把珠海辟为经济特区。七年后的一个夏天,旧地重游,触目所及,旧貌成新颜。宽阔的水泥马路,酒楼旅社的高大建筑,品种繁多的百货商场和友谊商店,还有专营东北三省特产的商店,人参、貂皮、鹿茸琳琅满目,四方商旅云集。

 

中心区主要大马路西边靠山脚处,出现一座由港澳渔民和本地合建的现代化影剧院,还有七层高的翠海大厦,紧挨影剧院的是经过重修扩大的香洲烈士陵园,陵园西侧是新建的四层高的图书馆,这几处建筑连成一片。国产电影不断上演,陵园侧每逢喜庆节日都举办游园晚会,有多种展览和表演,吸引了不少观众,这一带形成了一个市民的文化休息区。

 

初辟的海滨公园是在一片林带中,前面是沙滩,沙滩之外是海滨浴场,我们去时正值盛夏,澳门学校放暑假,一群群男女青年一早来到这里游泳,在林中午餐休息,直至下午才乘旅游车返回澳门去。

 

在海滨公园南边海面的一群礁石上,建起了一座高耸的“珠海渔女”雕像。她本身是民间传说的人物,恬静缓庄地俯视着香炉湾。这使我想起了波兰华沙城有座手擎盾牌的美人鱼雕像,英姿勃勃地监护着维斯杜拉河,她是华沙的守护神,也是城徽。现在,香炉湾上新建的“珠海渔女”,也是市徽吧!我很喜爱雕像,它与博物馆、纪念馆、歌剧院、音乐厅、图书馆、美术馆、美丽的公园和青翠的草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标志。五十年代我访问过波兰、捷克,那里的首都和中等城市,到处都是矗立着反映他们国家历史和有巨大贡献人物的雕塑,使人一进入城市就有一种庄严、敬仰之感。

 

回过头来看看,珠海市委不惜耗资在香炉湾上建起“珠海渔女”雕像,是颇令人鼓舞的。

本文节选自1984年由珠海市文联编辑、花城出版社出版的《珠海特区巡回》一书。

 

微信图片_20200320125007.jpg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赵思华
湾韵|大家(2023年8月14日)
珠海特区报 2023-08-14 09:58

tqb2023081408.jpg

母亲的归宿

□任芙康

每回探家,我醉心于两件事:一是陪伴我妈摆龙门阵,一是聚合亲朋吃转转席。

 

有一年,下午落屋,晚饭后跟我妈闲聊。话题刚到人来客往,我妈语气迟疑起来:“芙康,给你说个事。”然后告诉我,前一阵她已经为自己选好了墓地。“早了噻。”我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我妈笑笑,轻声说道:“这事莫得早迟,总是要去嘛。城外公墓走遍,就那塌敞亮。又是民政局承头,莫人敢搞鬼哩。”

 

次日上午,侄儿开车,出城往东,翻过雷音铺山顶,又跑了几分钟,便见到我妈选中的墓园。这位侄儿,文学青年,向来对我言听事行。路上一如往日健谈,此地如何世外桃源,风情故事又如何有板有眼;公墓建成数年,行情如何似春笋攀升……进得大门,序牌指路,沿右手甬道,一阶阶登上去,修剪有序的松柏,已呈林荫气象。两侧排排坟茔,虽大小有异(由价码而定),但布局齐整。徜徉其间,顿觉人生落幕,终须讲究一场。不知不觉间,竟被浓浓肃穆包裹。

 

来到我妈买下的地块,垒砌已告完工。位置居中,规模适度,两侧石屏拱护,栏头石狮娇憨,墓前空地可供五六人同时祭扫。与左邻右舍相比,不显富庶,亦不觉寒碜。侄儿说,“设计师”是幺姑婆自己哟,她看了四周坟墓,舍短补长,再让画出图来交墓园施工。我听过大为惊讶,返身四望,整片坟山,占尽天时、地利,一面阳坡阔大,同众多远峰近岭连接,罩满灿灿春晖。

 

我告诉侄儿,公墓地势不俗,你幺姑婆能干,相信她自有感应,亮亮堂堂全是风景。雷音铺一带,我其实极熟。说着指给他看,山下波光闪闪一条河,古称明月江。侄儿说他晓得,还特地走过江上石拱老桥。这一说,眼中小伙好像忘年知音,又添几分可人。此桥规模、造型、年代,项项声名远播。天津家中厅内,悬有古桥雄姿,借以映衬少年岁月,仍离我相隔不久。我曾闲笔的唯一一部中篇小说,便叫《悠悠明月江》,刊于1984年《山花》杂志第四期头条,后获客居城市年度佳作奖。再试笔短篇小说若干,同样川东、川北的人事勾绘,悉数问世,亦有获奖。之后断然瓦盆洗手,不再捉笔染指小说。

 

从城里上山,不远不近。当年十六七岁光景,时常借助达州、万州间这条省道,呼朋唤友,脚踏车追逐。寒来暑往,或是携盐巴、肥皂,入农户换鸡易蛋,或是带锅魁、凉面,野餐后凫水摸鱼。反正,少年的心,总难安分,学校歇课,大街上的热闹固然要凑,亦不愿误掉这方登山临水的野趣。

 

此刻,立足久违的故地,眼中墓园,要山有山,要水有水,竹木葱茏,鸟鸣啾啾。一个多小时的盘桓,竟无置身坟山的沉郁,直叫人觉得,凡俗之辈,劳碌一生,最终能歇息于如此明山秀水,福分不浅,算是修来十足的终其天年。祥瑞在心,不由得佩服我妈,平常为人处事,让人说不出闲话;后事思量上,不贪恋人世,看开想透。这般货真价实的超脱,是许多老太太做不来的。

 

我妈小时没进过学堂,成人后扫盲班亦未读过。老人家虽是文盲,仍多少识得几字。比如“四川”,是她终生相依的祖籍;比如“北京”,是我当兵的地方;比如“天津”,是她熟悉的所在(曾两度来津,各住半年)。此外,我爸我妈加上我,三人姓名的九个字,以及阿拉伯数字,她都认识。退休后,时常光顾大院传达室,有时邮递员刚走,收发尚未分拣,我妈自己动手,只消三五下,便“甄别”出我寄回的家书。

 

自从装上电话,我便偷懒,不再写信。我爸去世后,我会每天跟我妈通通电话。我妈嘴里从来愁事少,乃至无;始终趣事多,盈耳也。电话打去,问她在做啥,回答往往是“打毛线”。除去夏天,春、秋、冬三季,我妈似乎都在织毛活。从年轻时起,已成她独有的业余爱好,包揽了全家的毛帽、毛袜、毛衣、毛裤。我妈擅长“盲打”,技艺出众,平针、平反针、罗纹针、元宝针,尽可玩弄于股掌,并无偿指导几代学徒。

 

我妈的毛线,一直打到耳聪目明的八十多岁。有回电话刚通,我开个玩笑:“又为谁忙?”我妈笑了:“小王。”保姆小王,照顾我妈,已有六年。小王不会打毛线,只会挽线团,她为自己的丈夫(在老家务农)、女儿、女婿(在广东打工)挽了数不清的线团。最后经由我妈,一针一线地织成小王全家的冬衣。

 

毫无征兆,我跟我妈的电话,会在那一天戛然而止。2010年8月12日晚10时许,从长春打电话回家。我妈和小王刚从老铁桥回来,句句喜悦,说桥上入夜就像赶场(赶集),都图河风凉快,安逸赛过空调。因第二天要去延边,通完话我便关机睡觉。清晨醒来,见老弟来过五次电话,急忙回复,得知我妈半夜脑溢血,已住进市医院重症监护室。我告别好不容易聚拢的朋友,赶去机场,飞至重庆。侄儿驾车接回达州,赶到医院,已是黄昏。

 

监护室开恩,破例允我探视片刻。我妈昏迷着(直到离世,未曾醒来),我挨近她,叫了两声“妈”,我妈没有应我。端详她的面容,仍如往常,平和,慈祥,好像刚刚入睡。多年以来,每回同我妈聊天,喜欢看着她说话。从年纪轻轻,到上了岁数,我妈脸上,对人总是和颜悦色,遇事总是不卑不亢。从我妈脸上,能窥见她内心的干净,是那种本色的文明。而恰恰因为我妈并无文化,让我体会到文明与文化之间,虽一字之别,却画不得省事的等号。

 

终究回天无力,六天六夜后,我妈悄然而去。初初让人恍惚,有些半信半疑。很快振作起来,在兄弟协助下,操办老人的后事。

 

整整两夜一天半的守灵,众人都不回家。即或谁有事外出,也会快去快回。围坐一起,话题全与我妈有关。又时时会有人去灵床探视,回来再报告我妈始终如一的安详,这让我特别心安,表明我妈走得虽是突然,但无牵无挂。我妈六位哥哥,她是老幺,又是唯一的妹子,从小得父母及兄长宠护。我妈成人后,投桃报李,尽其所能帮助娘家老老少少。她的去世,等于宣告,在这个地老天荒的人间,我家上一代人,均已仙逝。

 

立秋,二十四节气中第13个节气,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斗指西南,太阳达黄经135°,于每年公历8月7或8日交节。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

任芙康 编审 曾任《文学自由谈》《艺术家》主编,天津市写作学会会长,天津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曾获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优秀编审工作奖”。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第七届、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委。

 

清静为天下正

——读青青散文新著《王屋山居手记》

□鲁枢元

08tqb0814008_005_01_b.jpg

青青的这本散文新著,封面呈现山乡景色,恍若桃花源是我憧憬的生态原乡。这部作品是以女性心态描述自然生态、人间生态,站在了当下散文写作的高地。

王屋山下柿槟村多柿树,柿树上有鸟雀争鸣,柿树林下有野兔出没;村北、村南有溪流环绕,溪岸边苇荻成丛,溪流里有鱼虾浮游;金秋到了,柿子像红色的小灯笼挂满山坡,家家户户都在屋顶的青瓦上晒柿饼。这座从北宋时代就已经存在的山村,早先还有宗祠寺庙,戏台陵园,有代代传流的神仙故事。

近年来,复杂性研究成为一门哲学,复杂性哲学家雷舍尔劝导人们,不要总是盯着外部世界,还应该从人类内部调整自己的生命活动,重新审视人们自己的价值观念,以应对一个复杂世界。

对此,我认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是很值得借鉴的。中国古人云: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所谓“明志”,指的是人类自己的内心世界;“致远”,也可以理解为社会的发展进程。“淡泊”、“宁静”,核心便是老子在《道德经》中强调的:清静为天下正的“清净”。

在我看来,青青的散文创作是极佳的生态批评对象。评论家刘军将《王屋山居手记》首先归结为对于作者个人童年创伤记忆的“治愈”,在我看来这已经属于精神生态的研究领域。我看重的则是青青在这本书中对于“清静”的追慕与描写,开篇就是“山静如太古”,青青的文字犹如深山里流出的一道溪流,浸润着两岸的山花在幽幽中开出“深渊的颜色”,总能让人感受到一股清冽、一片静寂。

在现代化的滚滚红尘中,“清静”似乎已经被人们遗忘,甚或遗弃。而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叶朗先生却主张将“清静”作为中国美学的基本范畴:水静则清,山静则清,神静则清。清,就是“空灵”“澄澈”,就是王维诗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境界。中国近代杰出思想家杜亚泉认为中国文明是“静的文明”,西方文明是“动的文明”,两种文明性质不同,可以互补,并不存在优劣之别。往前追溯,“清静”原本是中国文化的精神核心。

在青青的笔下,王屋山居中的“清静”也已经显示了独特的审美价值与深邃的精神价值!这正是青青的最大发现、最高的亮点。青青作为一位诗人、作家,凭借自己敏感的直觉,在《王屋山居手记》中呼应了古代圣贤与现代哲人的教诲。

“清静”作为中国生态文化的核心要义,还应是一剂“治愈”现代人“狂热”、“狂躁”病症的良药。

当代从事生态文学生态批评的学者都把美国诗人梭罗作为榜样,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曾用富有诗性的话语记述了他的一天:早晨,我坐在阳光下的门前,从日出坐到正午,坐在松树、山核桃树和黄栌树中间,在寂寞与宁静之中凝神沉思,鸟雀在四周唱歌,飞过我的屋子,直到太阳照上我的西窗。在梭罗笔下,面对自然享受心灵的宁静、清静,也是一种人生价值。

如何在清静与动荡之间找到平衡,乃至如何在生存的现实与生存的诗意之间达成和谐,青青的《王屋山居手记》以其清新、蕴藉的话语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鲁枢元 苏州大学退休教授,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现任黄河科技学院特聘教授、生态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项目中国委员会委员。2018年,获得世界生态文化界第11届“柯布共同福祉奖”。有《文艺心理阐释》《超越语言》《文艺生态学》《陶渊明的幽灵》等著作。

 

08tqb0814008_003_01_b.jpg

紫气东来(国画) 刘春潮 作品

 

风中消瘦(组诗)

□李少君

应该对春天有所表示

倾听过春雷运动的人,都会记忆顽固

深信春天已经自天外抵达

 

我暗下决心,

不再沉迷于暖气催眠的昏睡里

应该勒马悬崖,对春天有所表示了

 

即使一切都还在争夺之中,

冬寒仍不甘退却

即使还需要一轮皓月,

才能拨开沉沉夜雾

 

应该向大地发射一只只燕子的令箭

应该向天空吹奏起高亢嘹亮的笛音

 

这样,才会突破封锁,浮现明媚的春光

让一缕一缕的云彩,铺展到整个世界

 

风中消瘦

关于风中消瘦,你会有怎样的想象?

 

风中消瘦,人在风中

会变得轻飘,感觉自己消瘦了一些

你看那些风中行走的女子

飘飘欲仙,谁都会觉得她们体态轻盈

自我感觉也苗条纤细,身轻如燕

 

风中消瘦,风本身会使人消瘦

古典的书生总是一身寒瘦

长袖飘逸,长发飘扬,仿佛风中的男主角

而在现代,一位中年男站在风中呼号:

秋风啊!吹掉我这一身肥腻的肉吧

 

风中消瘦,还有自虐的快感

少年总是倾向于自我谴责

内心的阴森,莫名的邪恶冲动

让他恨不得在风中彻底消灭殆尽

修长的形象,

是每一个好幻想的少年的理想

 

风,你还是留给少女们一点空想吧

让她们觉得自己可以永远那么青春

那么不切实际地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

一切会围绕她们旋转,

被春风包围着拥戴着

 

霞浦的海

霞浦,霞光的巢穴

霞光从此起飞,霞光从此出动

黄昏,全部收回,织就满天锦绣

 

霞浦,霞光的渊薮

从天边涌来,从海中跃出

取下架笔,蘸一点霞光,写万千彩章

 

霞浦,山海相映

山之陡峭,恰显海之气象

海之辽阔,方有山之险峻

山,高耸出了高度;海,深沉进而深远

 

霞浦自成一世界,云环雾罩

竖立的悬崖是你的,岬角的小花也是

混沌的岛霭是你的,推涌的波浪也是

海是天然舞台,

那一轮磅礴而出的崭新的太阳

也是你的

 

海刷新着世界,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

海永远年轻,古老只属于速朽的事物

 

在霞浦,一切如此现代并继续现代

每天花样翻新的云,

每天轮流升起的日和月

你也不再是昨天的你,

你已被海风刷新了境界

李少君 1967年生,湖南湘乡人,198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主要著作有《自然集》《草根集》《海天集》《应该对春天有所表示》等十六部,被誉为“自然诗人”。曾任《天涯》杂志主编,海南省文联专职副主席,现为《诗刊》主编,一级作家。

 

南海湾的一粒珍珠

□杜埃

珠海——是个多逗人喜爱的名字,它使人回溯到汉朝雷州半岛上的珍珠港。现在,你也可能会设想这里是出产珍珠的地方。你瞧,那蓝色的大洋平展在远处,浅绿色的海水绕着曲曲弯弯的许多海角和岛屿,白色的浪花吻着岸边,又像戴上一条很长很长的雪白的绢带。从景色宜人的海湾到巉岩层叠的山顶,你可看见洋面上频繁、疾速而过的水翼船来往香港澳门之间。这里是珠江的门口,对面是澳门。从香洲到拱北关口,这大大小小的海湾和多岛的地方,确是宜于养蚝蓄珠的场所。美丽的“珠海”就是这样得名的吧!

 

七年前我曾来过这地方,至今仿佛还闻到香洲渔港的海鲜味。不过,那时这小小的海滨城市,商店没几间,货架空荡荡,行人稀疏,给人萧条冷落之感,三层的建筑没几座,电影院破旧而狭小,图书馆像个个小商店似的,连书籍也没处摆放。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煦风吹来了这里,沉睡的海城苏醒了,萧条的迹象开始改变,紧接着,国家实行了开放政策,把珠海辟为经济特区。七年后的一个夏天,旧地重游,触目所及,旧貌成新颜。宽阔的水泥马路,酒楼旅社的高大建筑,品种繁多的百货商场和友谊商店,还有专营东北三省特产的商店,人参、貂皮、鹿茸琳琅满目,四方商旅云集。

 

中心区主要大马路西边靠山脚处,出现一座由港澳渔民和本地合建的现代化影剧院,还有七层高的翠海大厦,紧挨影剧院的是经过重修扩大的香洲烈士陵园,陵园西侧是新建的四层高的图书馆,这几处建筑连成一片。国产电影不断上演,陵园侧每逢喜庆节日都举办游园晚会,有多种展览和表演,吸引了不少观众,这一带形成了一个市民的文化休息区。

 

初辟的海滨公园是在一片林带中,前面是沙滩,沙滩之外是海滨浴场,我们去时正值盛夏,澳门学校放暑假,一群群男女青年一早来到这里游泳,在林中午餐休息,直至下午才乘旅游车返回澳门去。

 

在海滨公园南边海面的一群礁石上,建起了一座高耸的“珠海渔女”雕像。她本身是民间传说的人物,恬静缓庄地俯视着香炉湾。这使我想起了波兰华沙城有座手擎盾牌的美人鱼雕像,英姿勃勃地监护着维斯杜拉河,她是华沙的守护神,也是城徽。现在,香炉湾上新建的“珠海渔女”,也是市徽吧!我很喜爱雕像,它与博物馆、纪念馆、歌剧院、音乐厅、图书馆、美术馆、美丽的公园和青翠的草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标志。五十年代我访问过波兰、捷克,那里的首都和中等城市,到处都是矗立着反映他们国家历史和有巨大贡献人物的雕塑,使人一进入城市就有一种庄严、敬仰之感。

 

回过头来看看,珠海市委不惜耗资在香炉湾上建起“珠海渔女”雕像,是颇令人鼓舞的。

本文节选自1984年由珠海市文联编辑、花城出版社出版的《珠海特区巡回》一书。

 

微信图片_20200320125007.jpg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赵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