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淑平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春天,的确是草木和花朵的天下,迎春花金灿灿、玉兰若玉骨、油菜花在招摇着淡淡清香、樱花烂漫、杏花多情、梨花风起满树雪花白……放眼整个春天,每一枝花都值得细细欣赏,这样才能不负一朵花的归期。
春天,当然是少不了欣赏桃花的。春风十里,不及桃香一缕。桃花给人的面貌,是极具热闹与繁华的,像是盛装袭人的告白。我更愿意相信,这其实是桃花对春天的告白,它把心里的想念付与一朵花上,每一朵、每一瓣都像是爱的箴言,缓缓地说给春天听。而千万朵的桃花一同绽放,又有了一种浪漫的仪式感。
在千百年前,古人也是这样表达真挚情愫的:热烈的桃花尽情绽放,一派灿烂鲜红似火。一位楚楚动人的姑娘在喜气洋洋之中迎来了她的婚礼——《诗经·桃夭》就是这样质朴地记录了这一段佳话:“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我相信,有情的新郎也一定折下了一枝桃花,亲手送给心爱的姑娘。桃花如人面,这样的女子,嫁来家里一定是和睦融融,幸福满满。
每年桃花开的时候,我也总会想起我的家乡。因为在我老家的东边儿就种有一大片的桃树,尽管桃树是一些野生的毛桃树,夏天结出的果子个头很小巧,也并不怎么好吃,还有一些苦涩,但是,在明媚的春三月里,它们也丝毫不减风采——春风十里尽情吹拂,一树花香接着一树花香,如同静静流淌着的小河水,悠悠地醉迷了你柔美的心灵。
春来看桃花,也正是那时我们童年生活的真实写照。通常,桃花还在枝头隐隐打着花苞时,我便忍不住激动之心,奔去桃林。桃叶满枝丫,那是一种新生暗流涌动的绿色,很难想象,再过数天,枝头上会是另外一番景致:桃花桃叶交相映,一树桃花一树诗。
那时,父母在外打拼,屋里就留下我与奶奶一起生活。桃林离农田不远,农忙时,奶奶就在农田干农活,而我就一个人在桃林闲逛。有时,追赶着一只翩翩起舞的花蝴蝶;有时,一脚踩在一块大石头上,一脚蹬在树上,然后双手一同用力,身子就跃到了桃树上;有时,从枝丫上折下来一朵桃花,然后又将桃花一瓣儿、一瓣儿地分开。阳光,照在我的身体上,十分暖和,等到一朵花拆完时,自己却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而这时,奶奶也总会不放心地赶来叮嘱几句:“平儿,去大石头上睡,就在田边的第一棵大桃树下,那里热乎!”于是,睡眼朦胧中我歪歪斜斜地走到大石头旁,然后一屁股墩儿坐下,背靠在桃树上仰头大睡。
不过,穿梭在茂密的桃林间的感受的确很好,有如御风而行。树叶轻轻地从我的身上滑过,留下一阵痒酥酥的感觉,当微风起时,还会听到叶子摇曳出哗啦啦的声音,仿佛是桃树对春天的一种歌唱。有时,因跑得过快,会不小心地滑下一瓣儿桃花,悠悠地从枝丫上分离,悠悠地飘向脚下的土地。经常在桃林穿梭,身上也会带上桃花的花香味道,是一种沁人心脾的幽香。有一次,我在桃林里欢笑着奔跑,晚上熟睡时,竟做了一个梦:一位温柔婉约的女子,面容清秀,正踩着满地的桃花瓣儿向我款款走来,她还对我说:“她是天上掌管桃树的仙子,因前世被我救过,下界来只是为了报恩,圆一个桃花新娘的梦……”而我一脸幸福地哈哈笑着,然后就不知不觉地醒了。后来,从奶奶口中得知,我在熟睡中说梦话,还不停地傻笑……
在农村时,吃过一道奶奶亲手用桃花瓣儿熬制而成的小粥。新鲜的桃花瓣,经过清水的浸泡,色泽粉白诱人,又焕然一新。放入香软的糯米,再添几枚甜甜的红枣,掺水,慢熬。等熬至沸腾时,再丢几块冰糖。然后收火慢烘,等到糖分充分溶解时,就能领略到一缕带着温度的人间烟火味了!
桃花还可酿酒。在《国经本草》里曾有:“采新鲜桃花,浸酒,每日喝一些,可使容颜红润,艳美如桃花。”在桃花绽放最繁盛的日子,采摘一些新鲜花瓣,用上等白酒浸润,按照提供的方法酿造,确有其功用。桃花芬芳除秽,能活血逐瘀,酒以温热,能温通经脉。花香而酒洌,可谓是桃花酒香惹人醉。
明媚春三月,暖风熏得游人醉,不能不去赏桃花!
梅溪牌坊
珠海传媒集团 钟凡 手绘
□ 张静
南朝钟嵘曾在《诗品序》中这样形容自然与诗歌的关系:“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自然之气催发万物生长,而万物又能够触发人的思绪,情感从内心满溢出来,便化为一首首的诗篇。春风夏雨、秋叶冬雪,四时之景是诗歌的“缪斯”。来自大自然的灵感与启迪,像一条永恒的河流,汩汩涌动、不绝不息,鼓舞着一代代人诗意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思考着自然与生命的玄机。
余秋雨在《第一诗人》中曾说:“我们的祖先远比我们更接近诗。”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我们的祖先远比我们更接近自然。在生产力还很不发达的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有着极为诗意的精神生活,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四季轮回,辛勤劳作,许多诗意的文化也同时破土而生。其中,我最感兴趣的莫过于服务于农事生产的“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一句总结二十四节气的农事谚语,念在口里,郎朗成韵,字字为诗。闭上眼睛,那春风、夏雨、秋阳、冬雪的四时之景,仿佛如画卷一样缓缓铺开在山河大地上,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苒苒物华,周而复始。二十四节气轮回过程中,人们发现每一候都有自己特定的花儿登场,仿佛是节气降临前的一封封信书。于是,古人便为每一候都选定一种候花,以此为灵感,命名出“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年之中我最喜欢的是“清明”这一节气。喜欢清明时节的天气、景物和风俗,甚至就只是简单地喜欢“清明”这两个字里洋溢出的诗意和清爽,而清明的第一候便是桐花开。
桐花作为清明之象征,在古书中很早就有记载。《周书》中曾写到:“清明之日桐始华。”白居易也曾在诗中写道:“春令有常候,清明桐始发。”中国古代一直把梧桐和桐花归为一属,然则两者却有区别,梧桐的花较为细小,颜色也较淡;而桐花则主要是紫、白两色,花型也更大。桐树高达十几米,树干粗直,枝繁叶茂,是很好的山道树种。不同于梧桐那样细腻浓重的文人气,桐树多生长在开阔的山野行路之处,自带舒朗之风。
清明时分,草绿花红,暖风熏得游人醉。此时灿烂的春意渐有阑珊之意。暮春时节的山林和野外,唯有桐花一树又一树地盛放着,明媚而闲逸,沉静而绚烂,牵动着文人墨客的诗魂词魄。“远山酋萃翠凝烟,烂漫桐花二月天。”“又见桐花发旧枝,一楼烟雨暮凄凄”……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无论是赞颂暮春烂漫之美,还是借桐花表达相思感叹之情,皆是属于这样一个春夏交接时节的诗。清明位于春的尾声,春天的桃红柳绿,鸟唱莺啼都在慢慢地隐去,此时这漫山遍野盛开的桐花,便是暮春乐章中最浓烈一段尾声。桐花盛开,恍若云霞满枝头,这一瞬间既是春景的高点,也是春逝的预示。
曾经有幸看见过满山坡盛开的桐花,抬头仰望,只见满眼紫白色,慈悲而又震撼的美,那时方才明白“桐花万里丹山路”所言之不虚。桐花很特别,盛开时灿烂热烈,可是开花不久后就会飘零,飘落的速度更甚于樱花。在一个暖风习习的暮春午后,若你立于桐花树下,不一会儿,身上便会落满花瓣。桐花树是一种雌雄同体的树种,花朵传粉受精之后,雌花会结出一个油桐果。为了保证果实的营养,雄花在完成传粉后就会从树上脱落,所以我们看到的桐树落花,实际上是一种生命的演替。树上的花继续盛开,留住最后一抹烂漫春意;地上的花已经完成使命,静静地入土化泥。落英缤纷,似一首新生与死亡的赋格曲。
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新旧轮换,生死相依,这也是清明节的双面性质、双面情绪。所谓悲喜交集在清明,从来没有一个节日如清明一般,把生和死的距离拉得如此之近。早在《论语》成书的先秦时代,清明前后就是人们结伴出游、踏青赏景的好时节:“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暮春三四月,万物复苏,吐旧纳新,自然界一片生意盎然。同时每逢清明,人们也总会来到亲人和先祖的墓前,诉说自己的尊敬与怀念。由此,灿烂的生和寂静的死,永不可追的逝去和尚未到来的明日,仿佛就在清明时分一场场的桐花雨里,发出了交互时的光亮。
佳节清明桐花笑,满眼蓬蒿共一丘。生可以喜,死不足忧,能够唤醒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和珍爱,这是清明节的独特魅力。生命有时短暂无常,如桐花开而复落;但生命亦有其永恒的性质,如冬去春来,又是一季桐花开。如何面对自然与人事的瞬间与永恒,这是清明交给我们的思考题,也只有通过对瞬间的精细打磨,通过对永恒的虔诚信仰,我们才能触摸到生命真实的质感和纹路。清明教予我们的生命姿态,正如其花信桐花展示的那般——沉静地去盛开,热烈地去凋落,开落之间,便是每个人生命的一季清明。
□ 刘寒云
风还未吹过坝子
薄薄的云彩就汇成了嫩黄的柳叶
山间的桃林,初开的花儿
带着七分俏色,装点三分妩媚
春光细写经文,坐守宿命和轮回
新生的黛绿,和江南的烟雨
彻悟于柳絮,无挂无碍,空中漫飞
钟鼓敲响梵天,从前世今生穿越
坐在春风里,编织天地,编织经纬
编织不老的思念,和远山一起重叠
寒冬太过厚重,不再想象积雪
有生之年,只愿执守安宁
守一份平淡,一段时光,一轮春月
让贫瘠的语言,一样迷人深邃
锈蚀的刀锋,斩不断流水
天地恒大,人若微尘飘零
固执高傲的群山,也将天崩地裂
奔涌的暖流,只想融化冰冻的心思
落墨惊艳,却画不完流年似水
岁月捻成灯芯,燃成恒久的光辉
□ 朱宜尧
路边杏花开了,宛若下了一场沸沸扬扬的大雪。白色花瓣挤在一起,夺目耀眼,已经看不出枝条了,看不到一丝的绿色。
杏花要么不开,开就开得热闹非凡,开就开得轰轰烈烈。这多少让人有些束手无策,不知道看哪朵。瞧了近处的,又怕漏掉远处的。瞧了远处的,只怕近处的又翘首以待。赏了这枝,又急不我待地赏那枝,一双明亮的眼睛就是用木棍儿支起来不眨眼,一门心思地看也赏不过来,恨不得满身都是眼睛,满眼都是情,把杏花看遍,把春色看遍。
母亲进城第一年,也是我做肝脏手术那一年,母亲从老家赶来伺候我这个病号,还能帮爱人接送孩子上下学。那年的杏花花期长,没遇上雨水,天公作美,春泥柔软,风和日丽。所有杏花不约而同地竞相开放。
我站在楼上看母亲,她站在杏树下,一朵一朵看,一枝一枝看,一树一树看,母亲生平第一次见这么多的杏花,竟入了神,忘了去学校接孩子。等孩子回到了家,母亲也兴冲冲地推开家门,忽然想起孩子还没接呢。母亲一脸愧疚,两侧衣兜鼓鼓的,站在门口像个犯了错误的孩子。那时我才知道原来母亲要为我亲手蒸一次杏花糕。
母亲将花瓣泡在水里,几次清水滤过,花瓣色泽更是鲜艳通透。放在碗里,小心翼翼将其捣碎,没有杵子,母亲就用擀面杖,一点一点,捣成粘稠的糊状,用酵母醒发,再和入面中,不停地搓揉,完完全全融为一体,蒸出的糕虽不及面色白,但入口有杏花淡淡的味道。说不上是一种什么味道,像极了淡淡的雪花膏的味道,又似有黄瓜的清香,就那么一点点。母亲还用杏花的花瓣包了糖三角儿,一口热气飘出来的香略微浓些。
可是,世事无常。杏花为什么急着开呢?人为什么急着走呢?杏花永远看不到春色的繁茂,就悄然离去。
那时候日子清苦,我刚到城里买了一室蜗居,儿子又上了小学,生活的拮据可想而知,算计了今天又算计明日,时间都用来努力赚钱养家了,有时忙得昏天黑地,一天吃一顿饭,哪里还记得杏花什么时候开放?那些年我就没真真切切赏过杏花,只是匆匆一过而已。现在想想,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就是站在灶台边看母亲亲手制作杏花糕、糖三角,可是在我的一生中像这样简简单单和母亲相处的时光少之又少。人到中年,更无闲暇,却越发怀念,特别是儿子即将离开这个小家时,才觉得和亲人在一起的时光是如此的易逝难得,千金不换。
母亲去世时是4月15日,在我们北方的小城佳木斯,这样的季节,杏花刚刚吐露出新一年的花蕊。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杏花和往年一样,白雪闹春般挤满了枝头。站在杏花繁茂的树下,凝神花香弥漫的杏林路,我看见了母亲掀起锅盖的一瞬间,热气腾腾,嗅到了杏花糕的淡香。
春天是一场盛大的慈爱。春意盎然,繁华蓊郁,所有微小都开始萌发,人间焕然一新。
□ 王永清
“茶以春为贵,春贵在其时。”前天收到母亲从乡下捎来的新茶。拈一撮放入玻璃杯中,缓缓地用沸水冲下,茶叶在杯中沉浮、舒展,亭亭玉立。汤色嫩绿明亮清澈,抿一口,鲜爽甘香,沁人心脾。
离清明还有两天,这该是明前茶了。明前茶堪称“茶中美人”,茶树经过一个冬天的休养生息,此时萌生的新芽质好,茶气足,色翠香幽,所含微量元素和营养成分达到最高,为一年中品质最佳。
由于清明前气温普遍较低,茶树发芽数量有限,能达到采摘标准的茶叶很少,所以又有“明前茶,贵如金”之说。北宋诗人林逋在《烹北苑茶有怀》诗中把春茶誉之为“世间绝品”。清人陆次云也说:“幽而不冽,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过之后,觉有一股太和之气弥留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这便是明前茶的妙处。
清明前后,正是采茶的好时节。记得每年的春三月,母亲都要去山里采茶。天刚蒙蒙亮,母亲就腰系茶篓,头戴斗笠,踏着清晨的露水,行走在去茶山的路上。山里空气湿润清新,茶树长年经云雾浸润,茁壮青翠,老远就能嗅到弥散出的清香。
茶绿采芽不采叶,梅花论子不论花。清明采茶,以独芽或一芽一叶为佳。到了茶山,母亲总是顾不上休息,就开始采茶。采茶要做到心静、手灵、眼准、脚勤。记得从前陪母亲采茶,她双手不闲,合拢拇指食指,弯成鹤嘴状,蜻蜓点水一样,轻轻向上一提,一茎茎清新翠绿的嫩芽就齐刷刷地从树上坠落。很快,竹篓里就铺了一层嫩绿匀称的新芽。
白天采的茶芽,当天晚上就要制成茶叶,这样才能保证茶叶的新鲜度。母亲总是先将茶叶放入锅里翻炒“杀青”,等到叶芽变软,叶色变暗,就可以盛出搓揉了。揉捻的作用是让茶叶“出汁”,并且让叶片卷曲成条。最后,母亲将揉好的茶芽散开,铺放到锅里,用余热慢慢烘干。母亲炒的春茶完整、色泽黄绿,茶香清新,是现代器械无法比拟的。
从前炒好了茶叶,我总是先品为快,一杯在手,茶叶在水中载沉载浮,一朵朵玲珑剔透,像潭中藻荇,如幽兰绽开,汤色嫩绿澄清,温润如玉。慢慢品一口,任茶汤在舌头上循环滚动,丝丝甘甜,缕缕馨香,回味无穷,真有“细啜襟灵爽,微吟齿颊香”的感觉。
“滋荣冬茹温常早,润泽春茶味更真。”春天来了,从一杯春茶开始。宁静的夜里,静坐,捧一本书、品着母亲寄来的新茶,书香与茶香交替成趣,所有的烦躁与喧嚣都化作了烟云,一份淡定和从容,在这美好春光里轻轻弥漫。
□ 管淑平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春天,的确是草木和花朵的天下,迎春花金灿灿、玉兰若玉骨、油菜花在招摇着淡淡清香、樱花烂漫、杏花多情、梨花风起满树雪花白……放眼整个春天,每一枝花都值得细细欣赏,这样才能不负一朵花的归期。
春天,当然是少不了欣赏桃花的。春风十里,不及桃香一缕。桃花给人的面貌,是极具热闹与繁华的,像是盛装袭人的告白。我更愿意相信,这其实是桃花对春天的告白,它把心里的想念付与一朵花上,每一朵、每一瓣都像是爱的箴言,缓缓地说给春天听。而千万朵的桃花一同绽放,又有了一种浪漫的仪式感。
在千百年前,古人也是这样表达真挚情愫的:热烈的桃花尽情绽放,一派灿烂鲜红似火。一位楚楚动人的姑娘在喜气洋洋之中迎来了她的婚礼——《诗经·桃夭》就是这样质朴地记录了这一段佳话:“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我相信,有情的新郎也一定折下了一枝桃花,亲手送给心爱的姑娘。桃花如人面,这样的女子,嫁来家里一定是和睦融融,幸福满满。
每年桃花开的时候,我也总会想起我的家乡。因为在我老家的东边儿就种有一大片的桃树,尽管桃树是一些野生的毛桃树,夏天结出的果子个头很小巧,也并不怎么好吃,还有一些苦涩,但是,在明媚的春三月里,它们也丝毫不减风采——春风十里尽情吹拂,一树花香接着一树花香,如同静静流淌着的小河水,悠悠地醉迷了你柔美的心灵。
春来看桃花,也正是那时我们童年生活的真实写照。通常,桃花还在枝头隐隐打着花苞时,我便忍不住激动之心,奔去桃林。桃叶满枝丫,那是一种新生暗流涌动的绿色,很难想象,再过数天,枝头上会是另外一番景致:桃花桃叶交相映,一树桃花一树诗。
那时,父母在外打拼,屋里就留下我与奶奶一起生活。桃林离农田不远,农忙时,奶奶就在农田干农活,而我就一个人在桃林闲逛。有时,追赶着一只翩翩起舞的花蝴蝶;有时,一脚踩在一块大石头上,一脚蹬在树上,然后双手一同用力,身子就跃到了桃树上;有时,从枝丫上折下来一朵桃花,然后又将桃花一瓣儿、一瓣儿地分开。阳光,照在我的身体上,十分暖和,等到一朵花拆完时,自己却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而这时,奶奶也总会不放心地赶来叮嘱几句:“平儿,去大石头上睡,就在田边的第一棵大桃树下,那里热乎!”于是,睡眼朦胧中我歪歪斜斜地走到大石头旁,然后一屁股墩儿坐下,背靠在桃树上仰头大睡。
不过,穿梭在茂密的桃林间的感受的确很好,有如御风而行。树叶轻轻地从我的身上滑过,留下一阵痒酥酥的感觉,当微风起时,还会听到叶子摇曳出哗啦啦的声音,仿佛是桃树对春天的一种歌唱。有时,因跑得过快,会不小心地滑下一瓣儿桃花,悠悠地从枝丫上分离,悠悠地飘向脚下的土地。经常在桃林穿梭,身上也会带上桃花的花香味道,是一种沁人心脾的幽香。有一次,我在桃林里欢笑着奔跑,晚上熟睡时,竟做了一个梦:一位温柔婉约的女子,面容清秀,正踩着满地的桃花瓣儿向我款款走来,她还对我说:“她是天上掌管桃树的仙子,因前世被我救过,下界来只是为了报恩,圆一个桃花新娘的梦……”而我一脸幸福地哈哈笑着,然后就不知不觉地醒了。后来,从奶奶口中得知,我在熟睡中说梦话,还不停地傻笑……
在农村时,吃过一道奶奶亲手用桃花瓣儿熬制而成的小粥。新鲜的桃花瓣,经过清水的浸泡,色泽粉白诱人,又焕然一新。放入香软的糯米,再添几枚甜甜的红枣,掺水,慢熬。等熬至沸腾时,再丢几块冰糖。然后收火慢烘,等到糖分充分溶解时,就能领略到一缕带着温度的人间烟火味了!
桃花还可酿酒。在《国经本草》里曾有:“采新鲜桃花,浸酒,每日喝一些,可使容颜红润,艳美如桃花。”在桃花绽放最繁盛的日子,采摘一些新鲜花瓣,用上等白酒浸润,按照提供的方法酿造,确有其功用。桃花芬芳除秽,能活血逐瘀,酒以温热,能温通经脉。花香而酒洌,可谓是桃花酒香惹人醉。
明媚春三月,暖风熏得游人醉,不能不去赏桃花!
梅溪牌坊
珠海传媒集团 钟凡 手绘
□ 张静
南朝钟嵘曾在《诗品序》中这样形容自然与诗歌的关系:“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自然之气催发万物生长,而万物又能够触发人的思绪,情感从内心满溢出来,便化为一首首的诗篇。春风夏雨、秋叶冬雪,四时之景是诗歌的“缪斯”。来自大自然的灵感与启迪,像一条永恒的河流,汩汩涌动、不绝不息,鼓舞着一代代人诗意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思考着自然与生命的玄机。
余秋雨在《第一诗人》中曾说:“我们的祖先远比我们更接近诗。”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我们的祖先远比我们更接近自然。在生产力还很不发达的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有着极为诗意的精神生活,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四季轮回,辛勤劳作,许多诗意的文化也同时破土而生。其中,我最感兴趣的莫过于服务于农事生产的“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一句总结二十四节气的农事谚语,念在口里,郎朗成韵,字字为诗。闭上眼睛,那春风、夏雨、秋阳、冬雪的四时之景,仿佛如画卷一样缓缓铺开在山河大地上,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苒苒物华,周而复始。二十四节气轮回过程中,人们发现每一候都有自己特定的花儿登场,仿佛是节气降临前的一封封信书。于是,古人便为每一候都选定一种候花,以此为灵感,命名出“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年之中我最喜欢的是“清明”这一节气。喜欢清明时节的天气、景物和风俗,甚至就只是简单地喜欢“清明”这两个字里洋溢出的诗意和清爽,而清明的第一候便是桐花开。
桐花作为清明之象征,在古书中很早就有记载。《周书》中曾写到:“清明之日桐始华。”白居易也曾在诗中写道:“春令有常候,清明桐始发。”中国古代一直把梧桐和桐花归为一属,然则两者却有区别,梧桐的花较为细小,颜色也较淡;而桐花则主要是紫、白两色,花型也更大。桐树高达十几米,树干粗直,枝繁叶茂,是很好的山道树种。不同于梧桐那样细腻浓重的文人气,桐树多生长在开阔的山野行路之处,自带舒朗之风。
清明时分,草绿花红,暖风熏得游人醉。此时灿烂的春意渐有阑珊之意。暮春时节的山林和野外,唯有桐花一树又一树地盛放着,明媚而闲逸,沉静而绚烂,牵动着文人墨客的诗魂词魄。“远山酋萃翠凝烟,烂漫桐花二月天。”“又见桐花发旧枝,一楼烟雨暮凄凄”……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无论是赞颂暮春烂漫之美,还是借桐花表达相思感叹之情,皆是属于这样一个春夏交接时节的诗。清明位于春的尾声,春天的桃红柳绿,鸟唱莺啼都在慢慢地隐去,此时这漫山遍野盛开的桐花,便是暮春乐章中最浓烈一段尾声。桐花盛开,恍若云霞满枝头,这一瞬间既是春景的高点,也是春逝的预示。
曾经有幸看见过满山坡盛开的桐花,抬头仰望,只见满眼紫白色,慈悲而又震撼的美,那时方才明白“桐花万里丹山路”所言之不虚。桐花很特别,盛开时灿烂热烈,可是开花不久后就会飘零,飘落的速度更甚于樱花。在一个暖风习习的暮春午后,若你立于桐花树下,不一会儿,身上便会落满花瓣。桐花树是一种雌雄同体的树种,花朵传粉受精之后,雌花会结出一个油桐果。为了保证果实的营养,雄花在完成传粉后就会从树上脱落,所以我们看到的桐树落花,实际上是一种生命的演替。树上的花继续盛开,留住最后一抹烂漫春意;地上的花已经完成使命,静静地入土化泥。落英缤纷,似一首新生与死亡的赋格曲。
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新旧轮换,生死相依,这也是清明节的双面性质、双面情绪。所谓悲喜交集在清明,从来没有一个节日如清明一般,把生和死的距离拉得如此之近。早在《论语》成书的先秦时代,清明前后就是人们结伴出游、踏青赏景的好时节:“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暮春三四月,万物复苏,吐旧纳新,自然界一片生意盎然。同时每逢清明,人们也总会来到亲人和先祖的墓前,诉说自己的尊敬与怀念。由此,灿烂的生和寂静的死,永不可追的逝去和尚未到来的明日,仿佛就在清明时分一场场的桐花雨里,发出了交互时的光亮。
佳节清明桐花笑,满眼蓬蒿共一丘。生可以喜,死不足忧,能够唤醒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和珍爱,这是清明节的独特魅力。生命有时短暂无常,如桐花开而复落;但生命亦有其永恒的性质,如冬去春来,又是一季桐花开。如何面对自然与人事的瞬间与永恒,这是清明交给我们的思考题,也只有通过对瞬间的精细打磨,通过对永恒的虔诚信仰,我们才能触摸到生命真实的质感和纹路。清明教予我们的生命姿态,正如其花信桐花展示的那般——沉静地去盛开,热烈地去凋落,开落之间,便是每个人生命的一季清明。
□ 刘寒云
风还未吹过坝子
薄薄的云彩就汇成了嫩黄的柳叶
山间的桃林,初开的花儿
带着七分俏色,装点三分妩媚
春光细写经文,坐守宿命和轮回
新生的黛绿,和江南的烟雨
彻悟于柳絮,无挂无碍,空中漫飞
钟鼓敲响梵天,从前世今生穿越
坐在春风里,编织天地,编织经纬
编织不老的思念,和远山一起重叠
寒冬太过厚重,不再想象积雪
有生之年,只愿执守安宁
守一份平淡,一段时光,一轮春月
让贫瘠的语言,一样迷人深邃
锈蚀的刀锋,斩不断流水
天地恒大,人若微尘飘零
固执高傲的群山,也将天崩地裂
奔涌的暖流,只想融化冰冻的心思
落墨惊艳,却画不完流年似水
岁月捻成灯芯,燃成恒久的光辉
□ 朱宜尧
路边杏花开了,宛若下了一场沸沸扬扬的大雪。白色花瓣挤在一起,夺目耀眼,已经看不出枝条了,看不到一丝的绿色。
杏花要么不开,开就开得热闹非凡,开就开得轰轰烈烈。这多少让人有些束手无策,不知道看哪朵。瞧了近处的,又怕漏掉远处的。瞧了远处的,只怕近处的又翘首以待。赏了这枝,又急不我待地赏那枝,一双明亮的眼睛就是用木棍儿支起来不眨眼,一门心思地看也赏不过来,恨不得满身都是眼睛,满眼都是情,把杏花看遍,把春色看遍。
母亲进城第一年,也是我做肝脏手术那一年,母亲从老家赶来伺候我这个病号,还能帮爱人接送孩子上下学。那年的杏花花期长,没遇上雨水,天公作美,春泥柔软,风和日丽。所有杏花不约而同地竞相开放。
我站在楼上看母亲,她站在杏树下,一朵一朵看,一枝一枝看,一树一树看,母亲生平第一次见这么多的杏花,竟入了神,忘了去学校接孩子。等孩子回到了家,母亲也兴冲冲地推开家门,忽然想起孩子还没接呢。母亲一脸愧疚,两侧衣兜鼓鼓的,站在门口像个犯了错误的孩子。那时我才知道原来母亲要为我亲手蒸一次杏花糕。
母亲将花瓣泡在水里,几次清水滤过,花瓣色泽更是鲜艳通透。放在碗里,小心翼翼将其捣碎,没有杵子,母亲就用擀面杖,一点一点,捣成粘稠的糊状,用酵母醒发,再和入面中,不停地搓揉,完完全全融为一体,蒸出的糕虽不及面色白,但入口有杏花淡淡的味道。说不上是一种什么味道,像极了淡淡的雪花膏的味道,又似有黄瓜的清香,就那么一点点。母亲还用杏花的花瓣包了糖三角儿,一口热气飘出来的香略微浓些。
可是,世事无常。杏花为什么急着开呢?人为什么急着走呢?杏花永远看不到春色的繁茂,就悄然离去。
那时候日子清苦,我刚到城里买了一室蜗居,儿子又上了小学,生活的拮据可想而知,算计了今天又算计明日,时间都用来努力赚钱养家了,有时忙得昏天黑地,一天吃一顿饭,哪里还记得杏花什么时候开放?那些年我就没真真切切赏过杏花,只是匆匆一过而已。现在想想,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就是站在灶台边看母亲亲手制作杏花糕、糖三角,可是在我的一生中像这样简简单单和母亲相处的时光少之又少。人到中年,更无闲暇,却越发怀念,特别是儿子即将离开这个小家时,才觉得和亲人在一起的时光是如此的易逝难得,千金不换。
母亲去世时是4月15日,在我们北方的小城佳木斯,这样的季节,杏花刚刚吐露出新一年的花蕊。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杏花和往年一样,白雪闹春般挤满了枝头。站在杏花繁茂的树下,凝神花香弥漫的杏林路,我看见了母亲掀起锅盖的一瞬间,热气腾腾,嗅到了杏花糕的淡香。
春天是一场盛大的慈爱。春意盎然,繁华蓊郁,所有微小都开始萌发,人间焕然一新。
□ 王永清
“茶以春为贵,春贵在其时。”前天收到母亲从乡下捎来的新茶。拈一撮放入玻璃杯中,缓缓地用沸水冲下,茶叶在杯中沉浮、舒展,亭亭玉立。汤色嫩绿明亮清澈,抿一口,鲜爽甘香,沁人心脾。
离清明还有两天,这该是明前茶了。明前茶堪称“茶中美人”,茶树经过一个冬天的休养生息,此时萌生的新芽质好,茶气足,色翠香幽,所含微量元素和营养成分达到最高,为一年中品质最佳。
由于清明前气温普遍较低,茶树发芽数量有限,能达到采摘标准的茶叶很少,所以又有“明前茶,贵如金”之说。北宋诗人林逋在《烹北苑茶有怀》诗中把春茶誉之为“世间绝品”。清人陆次云也说:“幽而不冽,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过之后,觉有一股太和之气弥留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这便是明前茶的妙处。
清明前后,正是采茶的好时节。记得每年的春三月,母亲都要去山里采茶。天刚蒙蒙亮,母亲就腰系茶篓,头戴斗笠,踏着清晨的露水,行走在去茶山的路上。山里空气湿润清新,茶树长年经云雾浸润,茁壮青翠,老远就能嗅到弥散出的清香。
茶绿采芽不采叶,梅花论子不论花。清明采茶,以独芽或一芽一叶为佳。到了茶山,母亲总是顾不上休息,就开始采茶。采茶要做到心静、手灵、眼准、脚勤。记得从前陪母亲采茶,她双手不闲,合拢拇指食指,弯成鹤嘴状,蜻蜓点水一样,轻轻向上一提,一茎茎清新翠绿的嫩芽就齐刷刷地从树上坠落。很快,竹篓里就铺了一层嫩绿匀称的新芽。
白天采的茶芽,当天晚上就要制成茶叶,这样才能保证茶叶的新鲜度。母亲总是先将茶叶放入锅里翻炒“杀青”,等到叶芽变软,叶色变暗,就可以盛出搓揉了。揉捻的作用是让茶叶“出汁”,并且让叶片卷曲成条。最后,母亲将揉好的茶芽散开,铺放到锅里,用余热慢慢烘干。母亲炒的春茶完整、色泽黄绿,茶香清新,是现代器械无法比拟的。
从前炒好了茶叶,我总是先品为快,一杯在手,茶叶在水中载沉载浮,一朵朵玲珑剔透,像潭中藻荇,如幽兰绽开,汤色嫩绿澄清,温润如玉。慢慢品一口,任茶汤在舌头上循环滚动,丝丝甘甜,缕缕馨香,回味无穷,真有“细啜襟灵爽,微吟齿颊香”的感觉。
“滋荣冬茹温常早,润泽春茶味更真。”春天来了,从一杯春茶开始。宁静的夜里,静坐,捧一本书、品着母亲寄来的新茶,书香与茶香交替成趣,所有的烦躁与喧嚣都化作了烟云,一份淡定和从容,在这美好春光里轻轻弥漫。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