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作品(2023年月10月11日)

tqb2023101108.jpg

秋日阳台

□薛青峰

孤独的美丽在于站在阳台上远望。购房时首选阳面的房间,阳台要大,采光才充沛,尤其是高层。

 

多数人家必定在阳台上养花,把阳台经营成一个花房。我也养过花,但那些名花贵草总不能在我家长久定居,阳台花房就搁浅了,我只好叹气连花盆一起扔掉。据说,养花与手气有关,花认人,显人品。养不好花,我对自己的人品产生质疑。难道这是那些曾经死在我手中的花仙给我的警告吗?我的人品难道真有问题?不见得吧。其它的花我养不好,绿萝可养得春风荡漾,几个瓶瓶罐罐插着绿萝,垂落的绿叶倒也别致,养眼养心。我不给绿萝做造型,任其自由生长,两盆绿萝沿着窗户攀爬,葳蕤着我家的阳台。

 

绿萝皮实,不撒娇,适合我的性格。

 

原来养花也是性情使然也。

 

无论阴晴圆缺,阳台给予我好心情。早晨起床,日出照耀,问候大地,伸展身体,做早操时俯瞰马路,马路上车流如水,总有人比我起得早,奔跑的汽车像一个个赶早市的飘飘虫。用完早点,出门忙碌。黄昏时分,落霞满天,夕阳玫瑰点染我的想象,给大地一声晚安,合上幕沙一般的窗帘,短暂的如葡萄酒一般的夕阳泼洒下来,光线妙曼而润泽。躺在阳台的躺椅上,捧起《世说新语》看着,没看几页,就打起了瞌睡,进入梦乡。

 

下雨时,雨帘匆匆,苍天哭泣;下雪时,雪花飘飘,洋洋洒洒,漫卷眼帘,苍茫世界,干净洁白,城市的雪景尽收眼底,感受着住高楼的好处。

 

入秋的那天清晨,朋友从珠海发来在他家阳台上拍摄的视频,朋友住的是海景房。他祝我安康,在家里与我一起分享大海日出。景色美极了,羡慕是真的。无论在哪里,无论在谁家,阳台上的风景看也看不够,看也看不完,还是收收心,回到屋里,看看自己的日子吧。

 

我家的阳台除了绿萝,吾妻把买来的醋放在阳台上晒。她总是一起买五六瓶醋,放在阳台上晒。她说,晒过的醋不起花,味道纯。我不信,说,多余。吾妻就讥讽我,啥也不懂,一点生活常识都没有。我听着,不言语。此时不能多话,话说多了,温馨就会在顷刻间消逝,亏待了炽热的阳光。有一次,我洗了一双白色旅游鞋,在阳台上晒,两天以后再穿时,白色鞋面突然发黄了。吾妻说,说你不懂常识,你还不服。白色旅游鞋洗好以后晾晒时,不要放在阳光下直接晒,要给鞋面铺一张纸巾晾干,才能保持白色的纯净。懂不懂?我无语,听她的。再买来新鞋,洗时照着做,果然洁白如故。

 

其实,秋天打扮着我家的阳台,丰富着我家阳台的内容,我最喜欢秋日的阳台。

 

哈哈,哈哈!红红的辣椒早晨好!望向窗外的第一眼格外鲜艳……

 

辣椒占据了半个阳台。吾妻不嫌辛苦,每年要买来60多斤辣椒,要我串几个夜晚,将辣椒挂在窗户外。请辣椒来装饰寂静的窗口,这是秋日的功课。早晨的太阳透过红色的辣椒洒在阳台上,弥漫而斑驳,有种说不尽的诗意和生活的辣味。

 

辣味是无穷的。酸甜苦辣,品尝了生活的各种滋味,舌尖才知晓碗沿上真正的味道。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方人喜甜,山西人喜酸,湖南人、湖北人、陕西人……许多地方的饮食离不开辣椒。一个姑娘行事泼辣,人们叫她“辣妹子”。

 

厚德载物,感谢大地恩赐给人们多味的生活。

 

还有,每逢秋日,买来贺兰山新鲜的紫蘑菇在屋外晒,黄昏时,把蘑菇收回来,铺展在阳台上透风晾着。蘑菇不好晒,一定要晒得干透,才能收藏起来。一连数日,中午阳光炽热时搬到屋外,黄昏时分再搬进家里。蘑菇的水分晒得差不多快要干时,再在阳台上晒几天。

 

蘑菇炖小鸡好吃,蘑菇揪面片香,都是用功夫换来的香甜。

 

秋日,吾妻还要腌制酱黄瓜和糖醋蒜,用盐水浸泡三日以后,都要在阳台上晾晒,让阳光和空气把水分吸干,才能入坛,洒放佐料。有人劝吾妻,蒜这么贵,你腌它干嘛。妻说,这跟贵贱没关系。实际上,吾妻腌制的酱黄瓜和糖醋蒜,自己没吃上几口,多数都送亲友了,她喜欢此道,这是一种情趣,从中寻找快乐,足矣。

 

我曾写过一篇散文《早点,有一小碟酱黄瓜》,赞美吾妻的劳作。

 

看啊,阳台上的生活与梦想多么绚烂。

 

春华秋实,岁月深处的辛劳与喜悦,酸甜苦辣都在秋日的阳光里晾晒。秋天的功课,秋日的时光和一串串辣椒,挂在窗外,经受秋风的抚摸和阳光的问候……过日子,不羡慕他人,佩服自己,这就足够了。

 

后来,我迁徙到另一座城市生活,买了一套顶层楼房,赠送了20多平方米的大阳台,我就把阳台封起来,改造成一个宽大的书房。阳台封起来,却关闭了明媚,但书房里的一本本书为我打开了更为辽阔而宽广的明亮之窗。生活总要有割舍、选择和放下。吾妻的晾晒就搬迁到了楼顶上,这样甚好。

   

 

送 别

□彭健

 

漫漫人生路,何尝不是一次次送别?送别童年、少年、青年、中年……最后慷慨送别自己。

——题跋

人生何如长送别?

孩童天真稚欢悦。

山高水险不信邪,

贪玩迷藏逗戏谑。

 

少不更事梦天阙,

懵懂触忤自是爷。

惹事生憎偶作孽,

逆反归正英俊埒。

 

青春激越情难舍,

壮志凌云偾热血。

力跋三山走五岳,

五洲四海建功业。

 

壮岁负重步蹀躞,

上老下小费关切。

蹭蹬磨砺万事阅,

肝胆轮囷领军者。

 

暮年蓬鬓身退也,

静心养浩器识阔。

薪火相传参燮谐,

举觞疏狂尊麟阁。

 

耆老体衰秋萧瑟,

知时省事慷慨别。

堪笑浮生豁悟彻,

忽漫悲欣永交睫。

 

08tqb1011008_004_01_b.jpg

海上风景(油画) 金凡 作品

 

乡间谜语

□李春鹏

乡间谜语,拙朴生动,情趣盎然。它源自乡村生活,凸现民间智慧。我的童年是缺少阅读的,这些通俗浅显的乡间谜语,跟儿歌、民谣、民间故事一起,为我开启了一扇新奇的观察世界的小小窗口。

 

我对谜语的最早印象,是五六岁时——大体相当于现今学龄前的样子,一位大我几岁的同伴,兴高采烈地跟我讲起谜语,随口念道:打个谜语你猜猜,双手扒不开。他要我说出谜语所指,也就是谜底。我头一回听说这个,一头雾水,像个傻瓜站在那儿,惊疑不定,无从下手。最终,自然是同伴得意地说出谜底:水。我睁大眼睛望着他,心里想着那个叫“水”的谜底,是真的用双手扒不开的,蛮有意思的,便对他平添了羡慕与钦佩。

 

这个谜语的创作者是谁,无法考证。同伴是听来的,有人早就用这个谜语考过他。他拿来考我,后来我也用它考过比我小的同伴。千百年来,人们用这种口口相授的方式,传承着一种被称为乡村文化的东西。这个关于“水”的谜语,让我想起李白的诗句:抽刀断水水更流。谜语创作者,巧妙地用他那极富生活气息的语言,通俗地表达了自然界水的一个物理属性。读书以后,我曾反复琢磨这个谜语,想到了另外一个答案:空气。父亲念过几年私塾,在乡下也算是个“文化人”。我们一起讨论过这个话题,父亲说:应该可以,不过还是觉得“水”更合适。水是我们肉眼看得到的。

 

说到谜语,我情不自禁想起一个人——荷花姑妈。我的关于乡间谜语的记忆,总是停留在一个温暖的冬日午后。我和几个年龄相仿的小伙伴聚在大枫树下砸纸牌,荷花姑妈笑盈盈地搬了椅子过来,一边晒太阳一边纳鞋底。我们叫了大姑妈之后,就专注于纸牌游戏,似乎忘记了大姑妈的存在。后来,不知是谁说了句,猜谜语吧。大家便丢下纸牌,七嘴八舌地说起谜语来。不过,说来说去也就是老掉牙的那么几个:

“四根棍子撑个鼓,前头唱,后头舞。”(狗)

“哥俩好啊,一般高呀;要吃饭了,不可少哇。”(筷子)

“一家分两院,两院子孙多,多的反而少,少的反而多。”(算盘)……

 

一旁的大姑妈,突然转过身问我们:我说几个谜语,你们几个猜,要得不?

 

我们一下子来了兴致,迅速围拢在她身旁。

 

大姑妈说猜个用物,念出口的是:“青石板,板上青,青石板上出妖精。”

 

这个谜语我听到过。大姑妈话音刚落,我便说出了谜底:镜子。

大姑妈夸我聪明,我有些不好意思。初次听到这个谜语,我也曾百思不得其解,答案是母亲告诉我的。猜谜的乐趣全在一个“猜”字,猜来猜去猜不着,那种滋味既难受又有趣。一个知道谜底的谜语,真的就不是谜语了。大姑妈怎么不知道我的真实情况呢,只是不愿点破,有意护着我给我鼓励罢了。

 

“这回猜个吃的。”大姑妈说:“红吊罐,煮白饭;又好吃,又不烂。”

 

这个谜语,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同伴也是。尽管大姑妈不断提示,我们仍然猜不出。我就是想不通,吊罐怎么会有红色的?我们挖空心思,在脑海里搜寻那并不存在的红色吊罐。最后,大姑妈告诉我们谜底:荸荠。我们恍然大悟,那种震惊和意外,时至今日仍记忆犹新。

 

“难倒你们几个了,要不,换个简单些的吧。”大姑妈乐呵呵地说:“一个小能人,麻子牵藤。”

 

还是猜用物,她有意举起手,还扬了扬手上的麻索,只是我们见了没有任何反应。大姑妈说简单,我们觉得比刚才那个还难,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完全找不到头绪。大姑妈说搓麻索、纳鞋底、缝补衣服……都离不开,可我们还是猜不出。我们说这说那,她不停地摇头。许久,大姑妈脱下手上顶针,笑着问:见过没,这是个什么东西?我们说顶针,大姑妈说:对呀,就是顶针嘛。她让我们看顶针上细密的斑点,还演示了顶针助力针鼻进而拉扯麻索的动作。那时那地,我们又一次怔住了。这个谜语难度确实偏大,看似浅显的话语,有拟人有比喻。放到今天,别说七八岁的孩子,成年人也未必猜得出来吧。

 

后来,大姑妈又说了几个谜语:

“小时尖头,长大篷头;落雨低头,起风摆头。”(竹子)

“小时四条腿,长大两条腿,老了三条腿。”(人)

“东边一个棰,西边一个凼。日里拉开,夜里套上。”(门闩)

“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起八卦阵,只捉飞来将。”(蜘蛛)

 

这些谜语比前面的简单,陆陆续续地,我们猜出来了。当然,少不了大姑妈的提示。我们体会到了猜谜语的喜悦与情趣,特别开心。大姑妈拿起针线笸箩,笑着对我们说:走咧,家去喝茶喽。我们几个还愣在大枫树下,回味那些谜语,意犹未尽。

 

而今,大姑妈已去世多年。大枫树下那个冬日的午后,一想起来便让我心生暖意。

桌上的清旷与光芒

□映铮

《礼记》有云:“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人最该爱的,是烟火气。人间有味,是俗人的口腹之欲,雅士的柴米油盐诗酒茶。袁枚的《随园食单》,李渔的《闲情偶寄》,写出了食物的经典与流行。梁实秋和汪曾祺也曾着墨南北碗碟,写出令人垂涎的好文字。即便千古风流的苏东坡,也会因了“东坡肘子”平添几分可爱和亲切。

 

世风浮躁,人心潦草,逆光而行的人,归来未必认得当初的少年,但味蕾会带你找到故乡。在田城开江,无论是传统的仔姜鸭、酸辣鸡、蒜薹鳝段,还是干煸米豆腐、豆笋炖排骨,都是融进身体和记忆的深刻。

 

小时候物质匮乏,每到年节便惊怯于一大桌美味。殊不知,那是对生活的敬畏和体贴。那时哪懂这些,只顾越发疯得起劲。“跳饿了才吃得多”。不时溜进灶房吸着鼻子闻炖圆尾从锅里“突突”地飘香,看豆笋回锅肉翻卷出别样风华。趁大人不备,撕一条腊排骨兴奋地跑开。

 

那时候对会做菜的人充满了崇敬,觉得太阳和尘埃都被他们拌进了折耳根,洪荒与香草被蒸到了茼蒿里。至于那些山长水阔、势单力薄还有茫然失措,都一锅炖了吧,加土豆、山药还是胡萝卜都好。出锅上桌,便是岁月的悲欢离合,人情世故,以及情愫和抱负。

 

其实,岁月光泽就是瓜蔬饭香,山河致味全因五谷杂粮。凡人门前种花,仙子银碗盛雪,布衣清欢或者花透窗纱,人间风月里的生死契阔,具体到日常便是一粥一饭。田城自古丰衣足食,饮食讲究,无论是冰镇小龙虾的冷峻高傲,还是醉蟹的疯狂招摇,都是值得品味的宿命棋子,都有疗愈心事的慈悲。是的,在川人眼里,没有什么是油辣子泼不开的凛冽。待日暮昏沉,灯火阗静,一桌荤素便释放了炊烟的自由和快意。

 

墨子曾说:“食必求饱,然后求美。”桌上风光也是礼制进阶的履历,先充足生命的温暖和力量,再寻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口腹之谋,由简入奢,宴饮早已成为交往和展示的平台。司马光曾说:“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不懂得品尝与赞美,何以介入“才子佳人,芳声共著”的品质生活。桌上意气风发,箸下物阜民丰。羊酪与莼羹,烤肉与豆腐,锦绣刺身拼鲜椒兔柳,餐桌上的春秋已是异彩纷呈。有纨绔公子以宫食华馔斗富炫贵,也有“羊续悬鱼、裴宽瘗鹿”彰显廉洁奉公的。

魏晋的旷达不羁多在酒桌上表达,《清明上河图》里的餐食之景多达上百处,《红楼梦》有三分之一的笔墨在描述食不厌精的生活理念。再看王维的“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鲙鲤鱼”多么富贵;杜甫的“鲜鲫食丝脍,香芹碧涧羹”虽说平常却也细致;范仲淹的“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将吃的深情从陆地跃到了海上。到了明清,食材更丰富,做法更多元,果腹升级到了养身,绅士大夫认识到药食同源的珍贵。这是人类文明的进步,是社会发展的缩影。无论是写诗沽酒的狂人,还是典衣续命的穷人,莫不是用一桌肴馔去抚慰那些委屈、脆弱、不堪和来不及。

 

“茶名龙凤团,香字鸳鸯饼”。一桌好菜,便是四季清旷,也是生命的光芒。今人必先手机存赏,古人则将之诉之信笺寄给远方。路远船慢,更显余味悠长。让我们在桌上的清旷与光芒里,细品山水与尘世,且乐此不疲。

 

多么好(组诗)

□万琼兰

多么好

两朵牵牛花在楼下的竹篱笆上亲密的交谈

多么好。一粒花蜜可以喂养流萤的一生

晨曦中滚动的露珠

见过昨夜的一只萤火虫

是如何找到另一只萤火虫

它们生下的卵也会发光,多么好

渐薄暮,坐在窗前闲闲地翻书

抬头可以看到月亮在白云中穿行,多么好

偶尔也会有一小段的雨

玻璃上的一滴小雨珠

追上了另一滴小雨珠,它们拥抱着的时候

多么好

 

读魏晋

成群结队的蝙蝠在月亮周围徘徊

林中的道路笼罩在密不透风的黑暗中

历史的车轮驶入魏晋,黄沙掩盖了残血

夜色无边,魏晋苦,带着绝望和孤独

生在那样的时代,饱读诗文的书生

只能向高山清泉、向竹林晚风敞开自己

低眉顺眼,未必是示弱

双唇紧闭,未必是服从

聚会 清谈 饮酒 赋诗 吟啸

提壶饮酒,俯瞰春秋,驾一辆马车出走

可是,每一条路都是断头路

每一寸光阴都是苍冥如酒样的浑浊

面对抡起的利斧

你在古琴上弹一曲广陵散

琴弦荡起肃杀之音

炉火忽明忽暗,要用尽一生的力气

锻造一把好刀,迎向四面八方逼来的刀锋

 

白杨树

顺着一缕光线的指引

一个目盲的女孩来到森林里

她看不见的黑眼珠变成了画布

映照了一切美好的事物

一条清澈的小溪溅起水花

一只鹅黄色的蝴蝶追着一只黑色的蝴蝶

在花丛中高高低低地飞舞

老松树沉浸在高贵的悲伤中

白杨树的孤独和它的颜色一样纯粹

连阴影中的苔藓也禁不住往阳光里挪动

森林里那么多的鸟在啁啾

只有一只喜鹊的鸣叫

唱出了她心中对一棵白杨树的欢喜

 

木耳

水边独坐的木耳

很久没有说一些亲密的话

给蘑菇听了。春天来了

它饮足了一江春水、雾霭和流岚

全身膨胀,充盈起来

在桃花溪渡口,桃红殷殷,新绿初染

它离红尘那么近

在一段倒地树木的夹缝中,潮湿悲伤

它给自己披上黑色的袈裟

远山茫茫,月色浑圆,一只多情的木耳

显得那么胆小、柔弱、敏感

多么让人心疼

 

在溪水边隐居

溪水瘦,盈满笔管的墨水

在大地铺开的宣纸上吟诗作赋

哀怨欢欣苦,秋叶纷飞似蝶舞

 

古琴黄,蒹葭苍苍

一群书生学古人曲水流觞

我在水边凝神,看飘荡的子衿清扬

 

唐朝远,万水千山忧伤

一个单纯到只在文字中栖居的人

在溪水边,流走一世的离合悲欢

微信图片_20200320125007.jpg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赵思华
湾韵|作品(2023年月10月11日)
珠海特区报 2023-10-11 12:07

tqb2023101108.jpg

秋日阳台

□薛青峰

孤独的美丽在于站在阳台上远望。购房时首选阳面的房间,阳台要大,采光才充沛,尤其是高层。

 

多数人家必定在阳台上养花,把阳台经营成一个花房。我也养过花,但那些名花贵草总不能在我家长久定居,阳台花房就搁浅了,我只好叹气连花盆一起扔掉。据说,养花与手气有关,花认人,显人品。养不好花,我对自己的人品产生质疑。难道这是那些曾经死在我手中的花仙给我的警告吗?我的人品难道真有问题?不见得吧。其它的花我养不好,绿萝可养得春风荡漾,几个瓶瓶罐罐插着绿萝,垂落的绿叶倒也别致,养眼养心。我不给绿萝做造型,任其自由生长,两盆绿萝沿着窗户攀爬,葳蕤着我家的阳台。

 

绿萝皮实,不撒娇,适合我的性格。

 

原来养花也是性情使然也。

 

无论阴晴圆缺,阳台给予我好心情。早晨起床,日出照耀,问候大地,伸展身体,做早操时俯瞰马路,马路上车流如水,总有人比我起得早,奔跑的汽车像一个个赶早市的飘飘虫。用完早点,出门忙碌。黄昏时分,落霞满天,夕阳玫瑰点染我的想象,给大地一声晚安,合上幕沙一般的窗帘,短暂的如葡萄酒一般的夕阳泼洒下来,光线妙曼而润泽。躺在阳台的躺椅上,捧起《世说新语》看着,没看几页,就打起了瞌睡,进入梦乡。

 

下雨时,雨帘匆匆,苍天哭泣;下雪时,雪花飘飘,洋洋洒洒,漫卷眼帘,苍茫世界,干净洁白,城市的雪景尽收眼底,感受着住高楼的好处。

 

入秋的那天清晨,朋友从珠海发来在他家阳台上拍摄的视频,朋友住的是海景房。他祝我安康,在家里与我一起分享大海日出。景色美极了,羡慕是真的。无论在哪里,无论在谁家,阳台上的风景看也看不够,看也看不完,还是收收心,回到屋里,看看自己的日子吧。

 

我家的阳台除了绿萝,吾妻把买来的醋放在阳台上晒。她总是一起买五六瓶醋,放在阳台上晒。她说,晒过的醋不起花,味道纯。我不信,说,多余。吾妻就讥讽我,啥也不懂,一点生活常识都没有。我听着,不言语。此时不能多话,话说多了,温馨就会在顷刻间消逝,亏待了炽热的阳光。有一次,我洗了一双白色旅游鞋,在阳台上晒,两天以后再穿时,白色鞋面突然发黄了。吾妻说,说你不懂常识,你还不服。白色旅游鞋洗好以后晾晒时,不要放在阳光下直接晒,要给鞋面铺一张纸巾晾干,才能保持白色的纯净。懂不懂?我无语,听她的。再买来新鞋,洗时照着做,果然洁白如故。

 

其实,秋天打扮着我家的阳台,丰富着我家阳台的内容,我最喜欢秋日的阳台。

 

哈哈,哈哈!红红的辣椒早晨好!望向窗外的第一眼格外鲜艳……

 

辣椒占据了半个阳台。吾妻不嫌辛苦,每年要买来60多斤辣椒,要我串几个夜晚,将辣椒挂在窗户外。请辣椒来装饰寂静的窗口,这是秋日的功课。早晨的太阳透过红色的辣椒洒在阳台上,弥漫而斑驳,有种说不尽的诗意和生活的辣味。

 

辣味是无穷的。酸甜苦辣,品尝了生活的各种滋味,舌尖才知晓碗沿上真正的味道。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方人喜甜,山西人喜酸,湖南人、湖北人、陕西人……许多地方的饮食离不开辣椒。一个姑娘行事泼辣,人们叫她“辣妹子”。

 

厚德载物,感谢大地恩赐给人们多味的生活。

 

还有,每逢秋日,买来贺兰山新鲜的紫蘑菇在屋外晒,黄昏时,把蘑菇收回来,铺展在阳台上透风晾着。蘑菇不好晒,一定要晒得干透,才能收藏起来。一连数日,中午阳光炽热时搬到屋外,黄昏时分再搬进家里。蘑菇的水分晒得差不多快要干时,再在阳台上晒几天。

 

蘑菇炖小鸡好吃,蘑菇揪面片香,都是用功夫换来的香甜。

 

秋日,吾妻还要腌制酱黄瓜和糖醋蒜,用盐水浸泡三日以后,都要在阳台上晾晒,让阳光和空气把水分吸干,才能入坛,洒放佐料。有人劝吾妻,蒜这么贵,你腌它干嘛。妻说,这跟贵贱没关系。实际上,吾妻腌制的酱黄瓜和糖醋蒜,自己没吃上几口,多数都送亲友了,她喜欢此道,这是一种情趣,从中寻找快乐,足矣。

 

我曾写过一篇散文《早点,有一小碟酱黄瓜》,赞美吾妻的劳作。

 

看啊,阳台上的生活与梦想多么绚烂。

 

春华秋实,岁月深处的辛劳与喜悦,酸甜苦辣都在秋日的阳光里晾晒。秋天的功课,秋日的时光和一串串辣椒,挂在窗外,经受秋风的抚摸和阳光的问候……过日子,不羡慕他人,佩服自己,这就足够了。

 

后来,我迁徙到另一座城市生活,买了一套顶层楼房,赠送了20多平方米的大阳台,我就把阳台封起来,改造成一个宽大的书房。阳台封起来,却关闭了明媚,但书房里的一本本书为我打开了更为辽阔而宽广的明亮之窗。生活总要有割舍、选择和放下。吾妻的晾晒就搬迁到了楼顶上,这样甚好。

   

 

送 别

□彭健

 

漫漫人生路,何尝不是一次次送别?送别童年、少年、青年、中年……最后慷慨送别自己。

——题跋

人生何如长送别?

孩童天真稚欢悦。

山高水险不信邪,

贪玩迷藏逗戏谑。

 

少不更事梦天阙,

懵懂触忤自是爷。

惹事生憎偶作孽,

逆反归正英俊埒。

 

青春激越情难舍,

壮志凌云偾热血。

力跋三山走五岳,

五洲四海建功业。

 

壮岁负重步蹀躞,

上老下小费关切。

蹭蹬磨砺万事阅,

肝胆轮囷领军者。

 

暮年蓬鬓身退也,

静心养浩器识阔。

薪火相传参燮谐,

举觞疏狂尊麟阁。

 

耆老体衰秋萧瑟,

知时省事慷慨别。

堪笑浮生豁悟彻,

忽漫悲欣永交睫。

 

08tqb1011008_004_01_b.jpg

海上风景(油画) 金凡 作品

 

乡间谜语

□李春鹏

乡间谜语,拙朴生动,情趣盎然。它源自乡村生活,凸现民间智慧。我的童年是缺少阅读的,这些通俗浅显的乡间谜语,跟儿歌、民谣、民间故事一起,为我开启了一扇新奇的观察世界的小小窗口。

 

我对谜语的最早印象,是五六岁时——大体相当于现今学龄前的样子,一位大我几岁的同伴,兴高采烈地跟我讲起谜语,随口念道:打个谜语你猜猜,双手扒不开。他要我说出谜语所指,也就是谜底。我头一回听说这个,一头雾水,像个傻瓜站在那儿,惊疑不定,无从下手。最终,自然是同伴得意地说出谜底:水。我睁大眼睛望着他,心里想着那个叫“水”的谜底,是真的用双手扒不开的,蛮有意思的,便对他平添了羡慕与钦佩。

 

这个谜语的创作者是谁,无法考证。同伴是听来的,有人早就用这个谜语考过他。他拿来考我,后来我也用它考过比我小的同伴。千百年来,人们用这种口口相授的方式,传承着一种被称为乡村文化的东西。这个关于“水”的谜语,让我想起李白的诗句:抽刀断水水更流。谜语创作者,巧妙地用他那极富生活气息的语言,通俗地表达了自然界水的一个物理属性。读书以后,我曾反复琢磨这个谜语,想到了另外一个答案:空气。父亲念过几年私塾,在乡下也算是个“文化人”。我们一起讨论过这个话题,父亲说:应该可以,不过还是觉得“水”更合适。水是我们肉眼看得到的。

 

说到谜语,我情不自禁想起一个人——荷花姑妈。我的关于乡间谜语的记忆,总是停留在一个温暖的冬日午后。我和几个年龄相仿的小伙伴聚在大枫树下砸纸牌,荷花姑妈笑盈盈地搬了椅子过来,一边晒太阳一边纳鞋底。我们叫了大姑妈之后,就专注于纸牌游戏,似乎忘记了大姑妈的存在。后来,不知是谁说了句,猜谜语吧。大家便丢下纸牌,七嘴八舌地说起谜语来。不过,说来说去也就是老掉牙的那么几个:

“四根棍子撑个鼓,前头唱,后头舞。”(狗)

“哥俩好啊,一般高呀;要吃饭了,不可少哇。”(筷子)

“一家分两院,两院子孙多,多的反而少,少的反而多。”(算盘)……

 

一旁的大姑妈,突然转过身问我们:我说几个谜语,你们几个猜,要得不?

 

我们一下子来了兴致,迅速围拢在她身旁。

 

大姑妈说猜个用物,念出口的是:“青石板,板上青,青石板上出妖精。”

 

这个谜语我听到过。大姑妈话音刚落,我便说出了谜底:镜子。

大姑妈夸我聪明,我有些不好意思。初次听到这个谜语,我也曾百思不得其解,答案是母亲告诉我的。猜谜的乐趣全在一个“猜”字,猜来猜去猜不着,那种滋味既难受又有趣。一个知道谜底的谜语,真的就不是谜语了。大姑妈怎么不知道我的真实情况呢,只是不愿点破,有意护着我给我鼓励罢了。

 

“这回猜个吃的。”大姑妈说:“红吊罐,煮白饭;又好吃,又不烂。”

 

这个谜语,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同伴也是。尽管大姑妈不断提示,我们仍然猜不出。我就是想不通,吊罐怎么会有红色的?我们挖空心思,在脑海里搜寻那并不存在的红色吊罐。最后,大姑妈告诉我们谜底:荸荠。我们恍然大悟,那种震惊和意外,时至今日仍记忆犹新。

 

“难倒你们几个了,要不,换个简单些的吧。”大姑妈乐呵呵地说:“一个小能人,麻子牵藤。”

 

还是猜用物,她有意举起手,还扬了扬手上的麻索,只是我们见了没有任何反应。大姑妈说简单,我们觉得比刚才那个还难,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完全找不到头绪。大姑妈说搓麻索、纳鞋底、缝补衣服……都离不开,可我们还是猜不出。我们说这说那,她不停地摇头。许久,大姑妈脱下手上顶针,笑着问:见过没,这是个什么东西?我们说顶针,大姑妈说:对呀,就是顶针嘛。她让我们看顶针上细密的斑点,还演示了顶针助力针鼻进而拉扯麻索的动作。那时那地,我们又一次怔住了。这个谜语难度确实偏大,看似浅显的话语,有拟人有比喻。放到今天,别说七八岁的孩子,成年人也未必猜得出来吧。

 

后来,大姑妈又说了几个谜语:

“小时尖头,长大篷头;落雨低头,起风摆头。”(竹子)

“小时四条腿,长大两条腿,老了三条腿。”(人)

“东边一个棰,西边一个凼。日里拉开,夜里套上。”(门闩)

“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起八卦阵,只捉飞来将。”(蜘蛛)

 

这些谜语比前面的简单,陆陆续续地,我们猜出来了。当然,少不了大姑妈的提示。我们体会到了猜谜语的喜悦与情趣,特别开心。大姑妈拿起针线笸箩,笑着对我们说:走咧,家去喝茶喽。我们几个还愣在大枫树下,回味那些谜语,意犹未尽。

 

而今,大姑妈已去世多年。大枫树下那个冬日的午后,一想起来便让我心生暖意。

桌上的清旷与光芒

□映铮

《礼记》有云:“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人最该爱的,是烟火气。人间有味,是俗人的口腹之欲,雅士的柴米油盐诗酒茶。袁枚的《随园食单》,李渔的《闲情偶寄》,写出了食物的经典与流行。梁实秋和汪曾祺也曾着墨南北碗碟,写出令人垂涎的好文字。即便千古风流的苏东坡,也会因了“东坡肘子”平添几分可爱和亲切。

 

世风浮躁,人心潦草,逆光而行的人,归来未必认得当初的少年,但味蕾会带你找到故乡。在田城开江,无论是传统的仔姜鸭、酸辣鸡、蒜薹鳝段,还是干煸米豆腐、豆笋炖排骨,都是融进身体和记忆的深刻。

 

小时候物质匮乏,每到年节便惊怯于一大桌美味。殊不知,那是对生活的敬畏和体贴。那时哪懂这些,只顾越发疯得起劲。“跳饿了才吃得多”。不时溜进灶房吸着鼻子闻炖圆尾从锅里“突突”地飘香,看豆笋回锅肉翻卷出别样风华。趁大人不备,撕一条腊排骨兴奋地跑开。

 

那时候对会做菜的人充满了崇敬,觉得太阳和尘埃都被他们拌进了折耳根,洪荒与香草被蒸到了茼蒿里。至于那些山长水阔、势单力薄还有茫然失措,都一锅炖了吧,加土豆、山药还是胡萝卜都好。出锅上桌,便是岁月的悲欢离合,人情世故,以及情愫和抱负。

 

其实,岁月光泽就是瓜蔬饭香,山河致味全因五谷杂粮。凡人门前种花,仙子银碗盛雪,布衣清欢或者花透窗纱,人间风月里的生死契阔,具体到日常便是一粥一饭。田城自古丰衣足食,饮食讲究,无论是冰镇小龙虾的冷峻高傲,还是醉蟹的疯狂招摇,都是值得品味的宿命棋子,都有疗愈心事的慈悲。是的,在川人眼里,没有什么是油辣子泼不开的凛冽。待日暮昏沉,灯火阗静,一桌荤素便释放了炊烟的自由和快意。

 

墨子曾说:“食必求饱,然后求美。”桌上风光也是礼制进阶的履历,先充足生命的温暖和力量,再寻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口腹之谋,由简入奢,宴饮早已成为交往和展示的平台。司马光曾说:“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不懂得品尝与赞美,何以介入“才子佳人,芳声共著”的品质生活。桌上意气风发,箸下物阜民丰。羊酪与莼羹,烤肉与豆腐,锦绣刺身拼鲜椒兔柳,餐桌上的春秋已是异彩纷呈。有纨绔公子以宫食华馔斗富炫贵,也有“羊续悬鱼、裴宽瘗鹿”彰显廉洁奉公的。

魏晋的旷达不羁多在酒桌上表达,《清明上河图》里的餐食之景多达上百处,《红楼梦》有三分之一的笔墨在描述食不厌精的生活理念。再看王维的“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鲙鲤鱼”多么富贵;杜甫的“鲜鲫食丝脍,香芹碧涧羹”虽说平常却也细致;范仲淹的“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将吃的深情从陆地跃到了海上。到了明清,食材更丰富,做法更多元,果腹升级到了养身,绅士大夫认识到药食同源的珍贵。这是人类文明的进步,是社会发展的缩影。无论是写诗沽酒的狂人,还是典衣续命的穷人,莫不是用一桌肴馔去抚慰那些委屈、脆弱、不堪和来不及。

 

“茶名龙凤团,香字鸳鸯饼”。一桌好菜,便是四季清旷,也是生命的光芒。今人必先手机存赏,古人则将之诉之信笺寄给远方。路远船慢,更显余味悠长。让我们在桌上的清旷与光芒里,细品山水与尘世,且乐此不疲。

 

多么好(组诗)

□万琼兰

多么好

两朵牵牛花在楼下的竹篱笆上亲密的交谈

多么好。一粒花蜜可以喂养流萤的一生

晨曦中滚动的露珠

见过昨夜的一只萤火虫

是如何找到另一只萤火虫

它们生下的卵也会发光,多么好

渐薄暮,坐在窗前闲闲地翻书

抬头可以看到月亮在白云中穿行,多么好

偶尔也会有一小段的雨

玻璃上的一滴小雨珠

追上了另一滴小雨珠,它们拥抱着的时候

多么好

 

读魏晋

成群结队的蝙蝠在月亮周围徘徊

林中的道路笼罩在密不透风的黑暗中

历史的车轮驶入魏晋,黄沙掩盖了残血

夜色无边,魏晋苦,带着绝望和孤独

生在那样的时代,饱读诗文的书生

只能向高山清泉、向竹林晚风敞开自己

低眉顺眼,未必是示弱

双唇紧闭,未必是服从

聚会 清谈 饮酒 赋诗 吟啸

提壶饮酒,俯瞰春秋,驾一辆马车出走

可是,每一条路都是断头路

每一寸光阴都是苍冥如酒样的浑浊

面对抡起的利斧

你在古琴上弹一曲广陵散

琴弦荡起肃杀之音

炉火忽明忽暗,要用尽一生的力气

锻造一把好刀,迎向四面八方逼来的刀锋

 

白杨树

顺着一缕光线的指引

一个目盲的女孩来到森林里

她看不见的黑眼珠变成了画布

映照了一切美好的事物

一条清澈的小溪溅起水花

一只鹅黄色的蝴蝶追着一只黑色的蝴蝶

在花丛中高高低低地飞舞

老松树沉浸在高贵的悲伤中

白杨树的孤独和它的颜色一样纯粹

连阴影中的苔藓也禁不住往阳光里挪动

森林里那么多的鸟在啁啾

只有一只喜鹊的鸣叫

唱出了她心中对一棵白杨树的欢喜

 

木耳

水边独坐的木耳

很久没有说一些亲密的话

给蘑菇听了。春天来了

它饮足了一江春水、雾霭和流岚

全身膨胀,充盈起来

在桃花溪渡口,桃红殷殷,新绿初染

它离红尘那么近

在一段倒地树木的夹缝中,潮湿悲伤

它给自己披上黑色的袈裟

远山茫茫,月色浑圆,一只多情的木耳

显得那么胆小、柔弱、敏感

多么让人心疼

 

在溪水边隐居

溪水瘦,盈满笔管的墨水

在大地铺开的宣纸上吟诗作赋

哀怨欢欣苦,秋叶纷飞似蝶舞

 

古琴黄,蒹葭苍苍

一群书生学古人曲水流觞

我在水边凝神,看飘荡的子衿清扬

 

唐朝远,万水千山忧伤

一个单纯到只在文字中栖居的人

在溪水边,流走一世的离合悲欢

微信图片_20200320125007.jpg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赵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