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文艺评论(2023年1月13日)

微信图片_20230113114814.jpg

扬文艺风帆 塑城市气质

——2022年珠海文艺活动述评

□张映竹

提到珠海你会想到什么?情侣路优美绵长的海岸线、享誉世界的中国航展、浪漫多彩的滨海城市生活……如今,珠海着力书写文艺诗篇,文艺气象更新、硕果累累,让珠海声音更动听、更响亮。

 

打造高品质城市文化名片

 

文化名片是城市的品牌和优势,能够为城市赋予独特的文艺气质,也是城市跳动的脉搏。2022年,珠海以丰富的文艺载体打造城市名片,高水平举办了一系列重大文艺活动,不断刷新城市精神高度。

 

光影抒华章,首届华语纪录电影大会在珠海激荡万千气象。逾百位行业“大咖”齐聚,让南海之滨涌动着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滚滚热潮。珠海至此与华语纪录电影结缘,以华语纪录电影为桥梁纽带,为纪录电影创作者、专家学者、发行放映机构负责人和媒体人搭建了交流碰撞的全新平台,人们在这里汇集创作力量、激发灵感智慧、探索发展路径,这场“青春之城”与“光影之约”,谱写了华语纪录电影繁荣发展的时代华章。

 

如果说举办华语纪录电影大会是城市与电影艺术的“触电”,那第二届珠海艺术节的如期到来,便是这座城市与广大观众的一年之约。为期一个月的珠海艺术节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这条主线,重点打造了舞台艺术精品展演、美术作品主题展览、澳门艺术展览展演、青年艺术展览展演、纪录电影展映五大板块,全力聚合优质文化艺术资源,坚持精品立节,坚持文化惠民,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品力作集聚珠海,让珠海文艺风帆高扬。

 

当人们把目光从舞台投向“画面”——珠海高起点谋划开展了“青春之城、活力之都”中国画、油画作品展,展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珠海市委宣传部主办,名家荟萃、佳作云集,参展作品紧贴时代脉搏,题材积极向上,充分展现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勃勃生机,对丰富市民文化生活、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已经开幕的画展之外,中国摄影家协会与珠海市正式签署合作协议,第19届至21届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览也将落户珠海。这些极具专业影响力、行业引领力的展览,不仅给广大观众带来美的视觉盛宴,也展现出珠海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上的见行见效,让城市持续迸发生机与活力。

 

本土文艺精品讲好珠海故事

 

如果说高品质的文化活动是珠海文艺发展的骨骼,那么原创作品则是流淌在这座城市中的精神血脉。一部部优秀的文艺作品,承载着创作者的情感与思考,在文艺百花园中争相盛放,“珠海出品”捷报频传。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举办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的通知》,定于2022年12月至2023年4月底在北京举办“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其中,由珠海市委宣传部出品,珠海演艺集团创排的话剧《龙腾伶仃洋》以及由珠海市委宣传部、珠海高新区管委会出品,珠海演艺集团制作的民族歌剧《侨批》均入选优秀剧目展演名单,即将进京展演,这是珠海文艺工作者深耕主业,真情倾听时代发展的澎湃足音,生动反映改革创新的火热实践。

 

除此之外,由珠海市委宣传部出品、珠海演艺集团创排的话剧《龙腾伶仃洋》以及由珠海作家陈继明撰写的长篇小说《平安批》获得中宣部第十六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这也是继2019年珠海作家曾平标所著《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以及珠海市文艺精品专项资金重点扶持项目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后,珠海本土原创作品再次入选。越来越多“珠海出品”开始崭露头角,这些作品承载着作者和城市的期盼,标注着珠海文艺创作的高度与深度。

 

文化惠民浸润人民心田

 

人民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心;生活在哪里,哪里就是舞台。在海边,风格多样的公益小剧场上演;在公园,惠民演出的精彩节目令人沉浸其中;在乡村,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相继开展……越织越密的文化惠民之“网”,正为珠海市民带来越来越浓的文化获得感。

 

珠海精心设计的“文化节目单”,月月有主题、全年都精彩。从虎年初的“艺伴春来 情暖珠海”新春文化进万家系列活动,为市民群众送上新春“文化大礼包”,到2022年珠海市民艺术荟、青少儿艺术花会、“戏曲进乡村”“文艺进军营”“文艺小分队送文化下基层”等一系列惠民文化活动异彩纷呈。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舞台上、生活中,一批洋溢着文化自信的作品呈现给观众。

 

如今,珠海博物馆时常引入精品展览、珠海大剧院长期引入精品剧目,为珠海市民时时“充电”。在家门口看话剧,去剧场观看惠民演出,到珠海博物馆、珠海规划展览馆欣赏画展,去书店探索新锐艺术作品……珠海积极打造文化传播新模式、新场景,让市民和游客体验到城市的温度和美好,不断提升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每年,南国书香节珠海分会场的如期启幕,更为城市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澎湃活力,让城市文化综合实力不断出新出彩。它不仅是珠海全民阅读活动的一环,更是珠海扎实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亮丽名片。全民阅读系列活动——“珠海市最美书店”已然形成品牌效应,全市“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阅读氛围愈加浓厚,城乡海岛处处书香馥郁、硕果累累,文化生态得到充分涵养,实践中的精彩演绎成为“书香珠海”的生动注脚,让读书成为风尚,持续激活城市的内涵品质。

 

珠澳“文化走亲”,广泛拓展对外交流渠道

 

珠澳两地,文化互通,根脉相连。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引下,在全面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进程中,珠澳两地文化艺术界始终保持着紧密的交流与合作。

 

2022年6月,珠海原创现代粤剧《南粤破晓》作为2022“濠江之春”——澳门与内地艺术家大联欢开幕式演出在澳门文化中心综合剧院亮相,擦亮珠澳“文化走亲”活动品牌。11月,当“金莲花开”澳门原创歌曲音乐会在珠海华发中演大剧院唱响,珠澳之间越来越密切的“文化走亲”有了更生动的表达。

 

在第二届珠海艺术节期间,“珠澳和鸣 共谱华章”珠澳画家美术作品邀请展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励骏庞都广场展出;在90岁高龄的民族音乐家何占豪指挥下,珠海民族管弦乐团与澳门中乐团的乐手联手带来经典民族音乐会《梁山伯与祝英台》……文化相融“一家亲”,珠海广泛拓展对外交流渠道,探索多样化合作方式,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珠海故事,持续推动珠澳文化文艺交流交往。与此同时,珠澳文化交流成果的充分展示,切实助力人文湾区建设,也为粤港澳大湾区澳珠一极建设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任白唐”共同成就粤剧戏宝《帝女花》

□陈艳冰

“落花满天蔽月光,借一杯附荐凤台上。帝女花带泪上香,愿丧生回谢爹娘。我偷偷看,偷偷望,佢带泪、带泪暗悲伤。我半带惊惶,怕驸马惜鸾凤配,不甘殉爱伴我临泉壤。”粤剧戏宝《帝女花》的主题曲《香夭》,是大江南北卡拉OK长盛不衰的点唱曲目。香港著名作词家黄霑对《香夭》中“落花满天蔽月光”一句推崇备至,他说:“写了一辈子歌词,也没有写出比这句话更好的。”

 

从1957年6月粤剧泰斗任剑辉、白雪仙组成的仙凤鸣剧团在香港利舞台首演唐涤生版《帝女花》,至2022年《帝女花》65周年,历经时间的洗礼,粤剧《帝女花》不仅是粤剧文化的传世戏宝,而且是粤港澳及海外广府华侨的共同记忆。

 

唐涤生富于想象的美雅创造

 

粤剧《帝女花》由编剧唐涤生根据晚清戏曲家、诗人黄燮清的同名传奇改编而来。唐涤生(1917-1959),珠海唐家湾人,1938年因创作并主演抗战话剧《渔火》被回乡省亲的粤剧大师薛觉先看中,受邀加入觉先声剧团,从而得以与著名粤剧编剧南海十三郎、冯志芬相遇,并跟随两位名家学习编剧。从21岁开始学习编剧,到42岁在《再世红梅记》首演当晚于观众席昏倒离世,唐涤生在其短短21年创作生涯中,写下了400多部粤剧剧本。

 

黄燮清创作的传奇《帝女花》有历史由头,《明史》记载:长平公主是皇帝的六个女儿之一,清顺治二年(1645),她上书朝廷要求出家;皇帝不允,反而赐她“土田、邸第、金钱、车马”,命她与周世显结为连理;长平公主身心受创,婚后不久即香消玉殒。传奇《帝女花》分上下卷,共二十出,刻印谱曲后一度洛阳纸贵,苏州、杭州各昆曲戏班争相传唱。

 

上世纪50年代,唐涤生发现了流传在日本的《帝女花》传奇版本,萌生改编的念头。他用心遍检《通鉴纪事本末》《明纪》《公主列传》《流寇传》《明外史》《明正略》等文献,深入考究历史人物和事件,创作粤剧时保留了黄燮清将驸马周显改名为周世显,以及虚构长平公主躲进维摩庵修行的情节,通过大量的想象,处处赋予传奇以粤剧的新生命,添加情节以拓展戏剧空间,把全剧定位为爱情悲剧。

 

现在留存的粤剧《帝女花》剧本,较权威的是从白雪仙保留的泥印本校正而来,分为《树盟》《香劫》《乞尸》《庵遇》《上表》《香夭》共6场。唐涤生撰写的《帝女花》,堪称粤剧剧本的典范,以深厚的文学功底,借鉴西方电影艺术和话剧艺术,对粤剧进行革新,词藻优美、曲白精警,剧情紧凑,并灵活巧妙地运用古曲,以简单的曲调,在音乐循环中加深痛感,使作品悲感缭绕,催人泪下。唐涤生对全剧的呈现有通盘的设计,除了清楚列明唱词、口白、科介的提示之外,对布景、灯光、音乐和服饰都有详细的标注,人物出场的身段、表情也有恰如其分的详细指导,甚至舞台调度也不遗漏。

 

任剑辉、白雪仙对《帝女花》发展创新的贡献

 

戏曲舞台素来是“角儿”当家。任剑辉、白雪仙的表演天才和精益求精的艺术态度,成就了唐涤生的创作理想,对粤剧《帝女花》的传扬功不可没。

 

《帝女花》成稿之初,任剑辉、白雪仙向唐涤生提了很多修改意见。首演之后,任剑辉、白雪仙的出色表演,唐涤生撰写的典雅曲词,使该剧成为粤剧舞台上“雅”的代表作,赢得了香港社会各阶层尤其是文化界、新闻界的欣赏和赞誉。但考虑到当时观众不大接受男女主角共赴黄泉的情节,剧本结尾唱的是“帝女生前为玉女,金童却是驸马郎”。——周世显和长平公主原是天上金童玉女,降凡间历劫而已。1958年香港大成影片公司开拍电影《帝女花》,对剧本进行了大量删节,虽然留存的影像已不够清晰,但剧情紧凑、服装华美,尽管当时票房不理想,却眼见为实造价不菲。1960年《帝女花》唱片上市,以《香夭》一曲在英文台上榜,成为一时佳话。由于《香夭》深得广播界垂青,听众喜爱,不断重播深入人心,《帝女花》也逐渐家喻户晓。1968年重演《帝女花》时,结尾改唱“彩凤钗莺同殉国,忠魂烈魄永留芳”,歌颂男女主角殉国之烈。1975年,香港嘉禾电影公司邀请任剑辉、白雪仙创办的雏凤鸣剧团拍摄《帝女花》,电影安排在农历新年上演,卖得满堂红。在新版电影唱片上市后,任剑辉、白雪仙主演的旧版电影又在嘉禾电影公司的院线重新放映,任剑辉、白雪仙和《帝女花》再度人气飙升。自此,雏凤鸣剧团将《帝女花》作为旗班戏宝,其他的粤剧演员只要演出《帝女花》也均能卖座,《帝女花》成为粤剧行中“吃饭戏”。

 

任剑辉响彻港澳粤剧界数十年而不倒,成为不可磨灭的一代传奇,不无道理。她长相秀雅,骨相清峻,眼若沉星,嗓子宽厚明亮,女扮男装,在舞台上兼备两种性别的优点,她演起书生来,有种异乎常人的神采与气质。

 

白雪仙的艺名从父亲白驹荣和师父薛觉先、师母王雪卿三人的名字各取一字而来。她扮相俏丽,光彩照人,拥有一把哀婉的嗓子,擅演悲欢离合,言语和演唱中带着款款温情,温暖里又透着悲凉,悲凉中藏着倔强,有着相当吸引人的特殊魅力。

 

任剑辉、白雪仙各有艺术风华,生旦相配,刚柔相济,表演互为呼应,身段造手配合得自然流丽,艺术造型美雅,在舞台上感情融和交流,遂成神仙美眷。

 

“任白唐”三位一体相得益彰

 

唐涤生擅长“因人写戏”,《帝女花》正是他为任剑辉、白雪仙两人度身定造的生旦戏。

 

《帝女花》的成功,还有赖于唐涤生发掘出两首尘封已久的古曲,即《庵遇》一折的《秋江哭别》,以及《香夭》一折的《妆台秋思》。

 

《庵遇》是一场典型的生旦对手戏,是全剧的情感戏高潮。男主角祈望相认重逢,女主角情感交战,不愿应和,一唱一和,跌宕哀怨。《庵遇》运用的古曲《秋江哭别》,全曲百余句,一气呵成,婉转动人。唐涤生用唱词将人物性格进行了巧妙裁剪,驰骋想象超越史实。

 

《香夭》借鉴的古曲《妆台秋思》取材于昭君出塞的故事,有琵琶、箫、古筝等多个版本存世。《香夭》在《妆台秋思》的基础上使用了接近于流行音乐的曲式结构,主副旋律的创新方面借鉴了1950年初期国语时代曲、欧西流行曲的元素,结合粤剧常用乐器进一步编配,符合粤剧腔调之余,曲调悠扬绵深、细腻优美。

 

粤剧泰斗任剑辉、白雪仙演绎唐涤生版《帝女花》经久不衰,因三位粤剧名家极负盛名,时人取三家的姓氏组合“任白唐”来称呼这一经典创作组合,粤剧《帝女花》是“任白唐”共同成就的。

 

2018年3月,中国国家京剧院将粤剧戏宝《帝女花》改编为同名京剧,由京剧名家李胜素、于魁智担纲。当时,90岁高龄的白雪仙前后观赏了在香港、广州两地的演出,白雪仙、李胜素两代“长平公主”更相拥于京剧《帝女花》的舞台上。2022年年初,香港举办了纪念“任白唐”《帝女花》65周年系列活动,除专业演出外,还有“长平影像65影集”“落花满天·管弦光影之旅”等跨艺术形式的主题活动,借多种演绎拓宽观众面,探索作品的当代意义。

从诗词中感悟澳门历史

□赵海霞

微信图片_20230113115407.jpg

众所周知,文学创作和地域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而中国文学创作品类中,诗词以其丰富性和艺术性独树一帜,诗词的诠释对于研究地方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澳门大学中文系教授邓骏捷的新书《明清澳门诗词选释》,就是一部从诗词角度诠释澳门历史文化的专著。该书选取明清时期54位诗人的100首澳门诗词作品,对作品进行细致分析,特别注意诗中所涉及的澳门历史和诗风特色,不仅对诗词的内容和艺术特点进行了诠释,还全方位展现明清时期澳门历史,为读者提供了与本土文化不同的审美经验和诗学内涵。

 

该书研究的主体是诗词作品,明清的澳门诗词是中国区域文学中的一个别致样本。自16世纪以来,澳门从一个海隅渔村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摇身一变成为中外文化和文明交流的前沿地带。语言肤色各异的人群,风格迥异的欧式建筑,钟声回响的教堂,使得澳门这个中国的东南边陲之地充满异域风情。这种异域风情与澳门原居民静谧安详的渔农生活形成了鲜明差别,产生了独特的文明和文化张力。莅澳的官员、商旅以及渐露头角的澳门本土文人,在这个充满张力的场域中,讴歌抒怀,撰写了众多诗词作品。这些诗词因澳门的独特历史发展过程而显得丰富多样,既有对中国土地上的西洋人物、事物和景物的描写,也有对中国传统风物的歌咏;既有外来人士的惊奇赞叹,也有本土作者的悠扬抒情;既有对不同民族风情的好奇和探索,也有对民族冲突的激情书写。新颖的题材、独特的景致、旅居的惊奇、家园的情思,加上时代巨变与文明碰撞,使得澳门诗词具有别样的魅力——这是中国任何一处地域文学所不能替代的,也是澳门历史曲折而又真实的反映。

 

该书通过诗词解析重点探讨的论题涉及澳门历史事件、建筑景观、人物关系、城市风气,以及以诗词呈现出的澳门历史演进脉络。通过探讨这些论题,该书对澳门地域文化做出了清晰的勾勒和富有说服力的诠释。澳门诗词的发端,一般认为是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所作的几首澳门诗,随着澳门经济社会的逐步发展,明末清初士人多有莅澳者,如曾在澳门学道并撰有《三巴集》的吴历等,他们不仅描写澳门风光景色,还描绘澳门不同族群生活状况,展现了一幅幅澳门社会各方面的生动画面,塑造了早期的澳门作为一座城市的文学形象。清乾隆至道光年间,常驻澳门的官员由副知县升格为副知府,澳门从此成为广州府直辖的一个特殊地区,澳门同知的设立说明清政府对于澳门的管治进入了新的时期。第一任和第三任澳门同知分别是印光任和张汝霖,他们不仅合撰了澳门史志之作《澳门记略》,还在澳门写下了不少的诗篇,如印光任有“濠镜十景”之作,而张汝霖则有六题二十二篇的澳门诗。清代末年,诗人的作品中时事题材逐渐增多,现实性也越来越浓烈,感慨清政府的逐步衰败,列强瓜分局面日益严重。同时澳门的商业和城市建设不断发展,茶楼酒馆和新式戏院纷纷涌现,加上葡萄牙人建造的小型欧式花园等,澳门社会面貌一新,诗人记录和书写着这一切,如杨增晖在《澳门吟》中“碎石斜嵌路半沙”指的就是澳门闻名的“石仔路”。此外,对于澳门诗词的发展脉络、诗人个体生命的书写、文化身份的体认等方面,本书都作了细致解读,拓展了地域诗词研究的新局面。

 

不仅如此,该书还以新奇妙思和缜密考据为此前研究提供更有力的证据,同时纠正了前人对澳门诗词诠释时的一些忽略和误读。如汤显祖诗歌《听香山译者(其二)》:“花面蛮姬十五强,蔷薇露水拂朝妆。尽头西海新生月,口出东林倒挂香。”这位“蛮姬”究竟是何方神圣?前人多以为她是葡萄牙人,但没有任何证据。作者提供了一个旁证,诗中第三句“尽头西海”值得深究。距离今天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四十公里的罗卡角是葡萄牙的最西端,也是整个欧亚大陆的最西点。葡萄牙著名诗人路易·瓦斯德·贾梅士名句“陆止于此,海始于斯”,就镌刻在罗卡角一块面向大西洋的石碑上。以此推之,“西海尽头”极可能是葡萄牙,这位女神是葡萄牙少女。康熙年间的武举人汪白岸曾游历澳门,他的《鹿冈诗集》中录中有《初至澳门回柬吴都閫》和《澳门即事同蔡景后六首》,澳门儒生赵同义有七绝《和汪白岸〈秋日澳门〉之作》,而《秋日澳门》并没有见于《鹿冈诗集》,研究者多认为是汪白岸重游澳门的作品,作者通过赵同义诗中描写的风候、景色,以及详细比对两首诗的末字韵部,指出《秋日澳门》应就是《澳门即事同蔡景后六首》,澄清了澳门诗词研究中长期以来的一个疑误。魏源《澳门花园听夷女洋琴歌》诗中“委理多夫人”所演奏的“洋琴”,一般以为是“西洋风琴”,作者根据《海国图志》卷四十九《西洋器艺杂述》中对西洋风琴比较详细的记述,验之此诗,认为颇有不符。如是种种,书中很多观点都非常新颖,且切中肯綮,富有启迪性。

 

该书的作者邓骏捷是颇具功力的澳门文学研究学者,这本独具匠心且资料丰厚的澳门诗词研究著作,对于澳门文学史料的整理,以及澳门地域历史文化研究的全面和深入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作者曾说,每一块土地都有自己的文化,昨天并没有过去,因为它已经成为今天的养分,《明清澳门诗词选释》让读者在诗词里寻找澳门历史,感悟澳门历史人文之美。

征稿启事

《湾韵》推出“文艺评论”栏目,每月1期,畅谈文艺界各类作品及活动,汇聚业界最新理论及研究成果,构建大湾区文艺评论新阵地。用稿范围涵盖文艺理论、美学、文学、戏剧、影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民间文艺以及文化产业等,字数以1000至3000字为宜,文风清新质朴,兼具理论深度与现实意义。欢迎广大文艺工作者、文艺评论工作者投稿,邮箱zhuhaiwanyun@163.com。

微信图片_20200320125007.jpg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丹梅
湾韵|文艺评论(2023年1月13日)
珠海特区报 2023-01-13 12:07

微信图片_20230113114814.jpg

扬文艺风帆 塑城市气质

——2022年珠海文艺活动述评

□张映竹

提到珠海你会想到什么?情侣路优美绵长的海岸线、享誉世界的中国航展、浪漫多彩的滨海城市生活……如今,珠海着力书写文艺诗篇,文艺气象更新、硕果累累,让珠海声音更动听、更响亮。

 

打造高品质城市文化名片

 

文化名片是城市的品牌和优势,能够为城市赋予独特的文艺气质,也是城市跳动的脉搏。2022年,珠海以丰富的文艺载体打造城市名片,高水平举办了一系列重大文艺活动,不断刷新城市精神高度。

 

光影抒华章,首届华语纪录电影大会在珠海激荡万千气象。逾百位行业“大咖”齐聚,让南海之滨涌动着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滚滚热潮。珠海至此与华语纪录电影结缘,以华语纪录电影为桥梁纽带,为纪录电影创作者、专家学者、发行放映机构负责人和媒体人搭建了交流碰撞的全新平台,人们在这里汇集创作力量、激发灵感智慧、探索发展路径,这场“青春之城”与“光影之约”,谱写了华语纪录电影繁荣发展的时代华章。

 

如果说举办华语纪录电影大会是城市与电影艺术的“触电”,那第二届珠海艺术节的如期到来,便是这座城市与广大观众的一年之约。为期一个月的珠海艺术节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这条主线,重点打造了舞台艺术精品展演、美术作品主题展览、澳门艺术展览展演、青年艺术展览展演、纪录电影展映五大板块,全力聚合优质文化艺术资源,坚持精品立节,坚持文化惠民,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品力作集聚珠海,让珠海文艺风帆高扬。

 

当人们把目光从舞台投向“画面”——珠海高起点谋划开展了“青春之城、活力之都”中国画、油画作品展,展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珠海市委宣传部主办,名家荟萃、佳作云集,参展作品紧贴时代脉搏,题材积极向上,充分展现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勃勃生机,对丰富市民文化生活、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已经开幕的画展之外,中国摄影家协会与珠海市正式签署合作协议,第19届至21届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览也将落户珠海。这些极具专业影响力、行业引领力的展览,不仅给广大观众带来美的视觉盛宴,也展现出珠海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上的见行见效,让城市持续迸发生机与活力。

 

本土文艺精品讲好珠海故事

 

如果说高品质的文化活动是珠海文艺发展的骨骼,那么原创作品则是流淌在这座城市中的精神血脉。一部部优秀的文艺作品,承载着创作者的情感与思考,在文艺百花园中争相盛放,“珠海出品”捷报频传。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举办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的通知》,定于2022年12月至2023年4月底在北京举办“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其中,由珠海市委宣传部出品,珠海演艺集团创排的话剧《龙腾伶仃洋》以及由珠海市委宣传部、珠海高新区管委会出品,珠海演艺集团制作的民族歌剧《侨批》均入选优秀剧目展演名单,即将进京展演,这是珠海文艺工作者深耕主业,真情倾听时代发展的澎湃足音,生动反映改革创新的火热实践。

 

除此之外,由珠海市委宣传部出品、珠海演艺集团创排的话剧《龙腾伶仃洋》以及由珠海作家陈继明撰写的长篇小说《平安批》获得中宣部第十六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这也是继2019年珠海作家曾平标所著《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以及珠海市文艺精品专项资金重点扶持项目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后,珠海本土原创作品再次入选。越来越多“珠海出品”开始崭露头角,这些作品承载着作者和城市的期盼,标注着珠海文艺创作的高度与深度。

 

文化惠民浸润人民心田

 

人民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心;生活在哪里,哪里就是舞台。在海边,风格多样的公益小剧场上演;在公园,惠民演出的精彩节目令人沉浸其中;在乡村,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相继开展……越织越密的文化惠民之“网”,正为珠海市民带来越来越浓的文化获得感。

 

珠海精心设计的“文化节目单”,月月有主题、全年都精彩。从虎年初的“艺伴春来 情暖珠海”新春文化进万家系列活动,为市民群众送上新春“文化大礼包”,到2022年珠海市民艺术荟、青少儿艺术花会、“戏曲进乡村”“文艺进军营”“文艺小分队送文化下基层”等一系列惠民文化活动异彩纷呈。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舞台上、生活中,一批洋溢着文化自信的作品呈现给观众。

 

如今,珠海博物馆时常引入精品展览、珠海大剧院长期引入精品剧目,为珠海市民时时“充电”。在家门口看话剧,去剧场观看惠民演出,到珠海博物馆、珠海规划展览馆欣赏画展,去书店探索新锐艺术作品……珠海积极打造文化传播新模式、新场景,让市民和游客体验到城市的温度和美好,不断提升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每年,南国书香节珠海分会场的如期启幕,更为城市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澎湃活力,让城市文化综合实力不断出新出彩。它不仅是珠海全民阅读活动的一环,更是珠海扎实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亮丽名片。全民阅读系列活动——“珠海市最美书店”已然形成品牌效应,全市“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阅读氛围愈加浓厚,城乡海岛处处书香馥郁、硕果累累,文化生态得到充分涵养,实践中的精彩演绎成为“书香珠海”的生动注脚,让读书成为风尚,持续激活城市的内涵品质。

 

珠澳“文化走亲”,广泛拓展对外交流渠道

 

珠澳两地,文化互通,根脉相连。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引下,在全面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进程中,珠澳两地文化艺术界始终保持着紧密的交流与合作。

 

2022年6月,珠海原创现代粤剧《南粤破晓》作为2022“濠江之春”——澳门与内地艺术家大联欢开幕式演出在澳门文化中心综合剧院亮相,擦亮珠澳“文化走亲”活动品牌。11月,当“金莲花开”澳门原创歌曲音乐会在珠海华发中演大剧院唱响,珠澳之间越来越密切的“文化走亲”有了更生动的表达。

 

在第二届珠海艺术节期间,“珠澳和鸣 共谱华章”珠澳画家美术作品邀请展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励骏庞都广场展出;在90岁高龄的民族音乐家何占豪指挥下,珠海民族管弦乐团与澳门中乐团的乐手联手带来经典民族音乐会《梁山伯与祝英台》……文化相融“一家亲”,珠海广泛拓展对外交流渠道,探索多样化合作方式,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珠海故事,持续推动珠澳文化文艺交流交往。与此同时,珠澳文化交流成果的充分展示,切实助力人文湾区建设,也为粤港澳大湾区澳珠一极建设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任白唐”共同成就粤剧戏宝《帝女花》

□陈艳冰

“落花满天蔽月光,借一杯附荐凤台上。帝女花带泪上香,愿丧生回谢爹娘。我偷偷看,偷偷望,佢带泪、带泪暗悲伤。我半带惊惶,怕驸马惜鸾凤配,不甘殉爱伴我临泉壤。”粤剧戏宝《帝女花》的主题曲《香夭》,是大江南北卡拉OK长盛不衰的点唱曲目。香港著名作词家黄霑对《香夭》中“落花满天蔽月光”一句推崇备至,他说:“写了一辈子歌词,也没有写出比这句话更好的。”

 

从1957年6月粤剧泰斗任剑辉、白雪仙组成的仙凤鸣剧团在香港利舞台首演唐涤生版《帝女花》,至2022年《帝女花》65周年,历经时间的洗礼,粤剧《帝女花》不仅是粤剧文化的传世戏宝,而且是粤港澳及海外广府华侨的共同记忆。

 

唐涤生富于想象的美雅创造

 

粤剧《帝女花》由编剧唐涤生根据晚清戏曲家、诗人黄燮清的同名传奇改编而来。唐涤生(1917-1959),珠海唐家湾人,1938年因创作并主演抗战话剧《渔火》被回乡省亲的粤剧大师薛觉先看中,受邀加入觉先声剧团,从而得以与著名粤剧编剧南海十三郎、冯志芬相遇,并跟随两位名家学习编剧。从21岁开始学习编剧,到42岁在《再世红梅记》首演当晚于观众席昏倒离世,唐涤生在其短短21年创作生涯中,写下了400多部粤剧剧本。

 

黄燮清创作的传奇《帝女花》有历史由头,《明史》记载:长平公主是皇帝的六个女儿之一,清顺治二年(1645),她上书朝廷要求出家;皇帝不允,反而赐她“土田、邸第、金钱、车马”,命她与周世显结为连理;长平公主身心受创,婚后不久即香消玉殒。传奇《帝女花》分上下卷,共二十出,刻印谱曲后一度洛阳纸贵,苏州、杭州各昆曲戏班争相传唱。

 

上世纪50年代,唐涤生发现了流传在日本的《帝女花》传奇版本,萌生改编的念头。他用心遍检《通鉴纪事本末》《明纪》《公主列传》《流寇传》《明外史》《明正略》等文献,深入考究历史人物和事件,创作粤剧时保留了黄燮清将驸马周显改名为周世显,以及虚构长平公主躲进维摩庵修行的情节,通过大量的想象,处处赋予传奇以粤剧的新生命,添加情节以拓展戏剧空间,把全剧定位为爱情悲剧。

 

现在留存的粤剧《帝女花》剧本,较权威的是从白雪仙保留的泥印本校正而来,分为《树盟》《香劫》《乞尸》《庵遇》《上表》《香夭》共6场。唐涤生撰写的《帝女花》,堪称粤剧剧本的典范,以深厚的文学功底,借鉴西方电影艺术和话剧艺术,对粤剧进行革新,词藻优美、曲白精警,剧情紧凑,并灵活巧妙地运用古曲,以简单的曲调,在音乐循环中加深痛感,使作品悲感缭绕,催人泪下。唐涤生对全剧的呈现有通盘的设计,除了清楚列明唱词、口白、科介的提示之外,对布景、灯光、音乐和服饰都有详细的标注,人物出场的身段、表情也有恰如其分的详细指导,甚至舞台调度也不遗漏。

 

任剑辉、白雪仙对《帝女花》发展创新的贡献

 

戏曲舞台素来是“角儿”当家。任剑辉、白雪仙的表演天才和精益求精的艺术态度,成就了唐涤生的创作理想,对粤剧《帝女花》的传扬功不可没。

 

《帝女花》成稿之初,任剑辉、白雪仙向唐涤生提了很多修改意见。首演之后,任剑辉、白雪仙的出色表演,唐涤生撰写的典雅曲词,使该剧成为粤剧舞台上“雅”的代表作,赢得了香港社会各阶层尤其是文化界、新闻界的欣赏和赞誉。但考虑到当时观众不大接受男女主角共赴黄泉的情节,剧本结尾唱的是“帝女生前为玉女,金童却是驸马郎”。——周世显和长平公主原是天上金童玉女,降凡间历劫而已。1958年香港大成影片公司开拍电影《帝女花》,对剧本进行了大量删节,虽然留存的影像已不够清晰,但剧情紧凑、服装华美,尽管当时票房不理想,却眼见为实造价不菲。1960年《帝女花》唱片上市,以《香夭》一曲在英文台上榜,成为一时佳话。由于《香夭》深得广播界垂青,听众喜爱,不断重播深入人心,《帝女花》也逐渐家喻户晓。1968年重演《帝女花》时,结尾改唱“彩凤钗莺同殉国,忠魂烈魄永留芳”,歌颂男女主角殉国之烈。1975年,香港嘉禾电影公司邀请任剑辉、白雪仙创办的雏凤鸣剧团拍摄《帝女花》,电影安排在农历新年上演,卖得满堂红。在新版电影唱片上市后,任剑辉、白雪仙主演的旧版电影又在嘉禾电影公司的院线重新放映,任剑辉、白雪仙和《帝女花》再度人气飙升。自此,雏凤鸣剧团将《帝女花》作为旗班戏宝,其他的粤剧演员只要演出《帝女花》也均能卖座,《帝女花》成为粤剧行中“吃饭戏”。

 

任剑辉响彻港澳粤剧界数十年而不倒,成为不可磨灭的一代传奇,不无道理。她长相秀雅,骨相清峻,眼若沉星,嗓子宽厚明亮,女扮男装,在舞台上兼备两种性别的优点,她演起书生来,有种异乎常人的神采与气质。

 

白雪仙的艺名从父亲白驹荣和师父薛觉先、师母王雪卿三人的名字各取一字而来。她扮相俏丽,光彩照人,拥有一把哀婉的嗓子,擅演悲欢离合,言语和演唱中带着款款温情,温暖里又透着悲凉,悲凉中藏着倔强,有着相当吸引人的特殊魅力。

 

任剑辉、白雪仙各有艺术风华,生旦相配,刚柔相济,表演互为呼应,身段造手配合得自然流丽,艺术造型美雅,在舞台上感情融和交流,遂成神仙美眷。

 

“任白唐”三位一体相得益彰

 

唐涤生擅长“因人写戏”,《帝女花》正是他为任剑辉、白雪仙两人度身定造的生旦戏。

 

《帝女花》的成功,还有赖于唐涤生发掘出两首尘封已久的古曲,即《庵遇》一折的《秋江哭别》,以及《香夭》一折的《妆台秋思》。

 

《庵遇》是一场典型的生旦对手戏,是全剧的情感戏高潮。男主角祈望相认重逢,女主角情感交战,不愿应和,一唱一和,跌宕哀怨。《庵遇》运用的古曲《秋江哭别》,全曲百余句,一气呵成,婉转动人。唐涤生用唱词将人物性格进行了巧妙裁剪,驰骋想象超越史实。

 

《香夭》借鉴的古曲《妆台秋思》取材于昭君出塞的故事,有琵琶、箫、古筝等多个版本存世。《香夭》在《妆台秋思》的基础上使用了接近于流行音乐的曲式结构,主副旋律的创新方面借鉴了1950年初期国语时代曲、欧西流行曲的元素,结合粤剧常用乐器进一步编配,符合粤剧腔调之余,曲调悠扬绵深、细腻优美。

 

粤剧泰斗任剑辉、白雪仙演绎唐涤生版《帝女花》经久不衰,因三位粤剧名家极负盛名,时人取三家的姓氏组合“任白唐”来称呼这一经典创作组合,粤剧《帝女花》是“任白唐”共同成就的。

 

2018年3月,中国国家京剧院将粤剧戏宝《帝女花》改编为同名京剧,由京剧名家李胜素、于魁智担纲。当时,90岁高龄的白雪仙前后观赏了在香港、广州两地的演出,白雪仙、李胜素两代“长平公主”更相拥于京剧《帝女花》的舞台上。2022年年初,香港举办了纪念“任白唐”《帝女花》65周年系列活动,除专业演出外,还有“长平影像65影集”“落花满天·管弦光影之旅”等跨艺术形式的主题活动,借多种演绎拓宽观众面,探索作品的当代意义。

从诗词中感悟澳门历史

□赵海霞

微信图片_20230113115407.jpg

众所周知,文学创作和地域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而中国文学创作品类中,诗词以其丰富性和艺术性独树一帜,诗词的诠释对于研究地方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澳门大学中文系教授邓骏捷的新书《明清澳门诗词选释》,就是一部从诗词角度诠释澳门历史文化的专著。该书选取明清时期54位诗人的100首澳门诗词作品,对作品进行细致分析,特别注意诗中所涉及的澳门历史和诗风特色,不仅对诗词的内容和艺术特点进行了诠释,还全方位展现明清时期澳门历史,为读者提供了与本土文化不同的审美经验和诗学内涵。

 

该书研究的主体是诗词作品,明清的澳门诗词是中国区域文学中的一个别致样本。自16世纪以来,澳门从一个海隅渔村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摇身一变成为中外文化和文明交流的前沿地带。语言肤色各异的人群,风格迥异的欧式建筑,钟声回响的教堂,使得澳门这个中国的东南边陲之地充满异域风情。这种异域风情与澳门原居民静谧安详的渔农生活形成了鲜明差别,产生了独特的文明和文化张力。莅澳的官员、商旅以及渐露头角的澳门本土文人,在这个充满张力的场域中,讴歌抒怀,撰写了众多诗词作品。这些诗词因澳门的独特历史发展过程而显得丰富多样,既有对中国土地上的西洋人物、事物和景物的描写,也有对中国传统风物的歌咏;既有外来人士的惊奇赞叹,也有本土作者的悠扬抒情;既有对不同民族风情的好奇和探索,也有对民族冲突的激情书写。新颖的题材、独特的景致、旅居的惊奇、家园的情思,加上时代巨变与文明碰撞,使得澳门诗词具有别样的魅力——这是中国任何一处地域文学所不能替代的,也是澳门历史曲折而又真实的反映。

 

该书通过诗词解析重点探讨的论题涉及澳门历史事件、建筑景观、人物关系、城市风气,以及以诗词呈现出的澳门历史演进脉络。通过探讨这些论题,该书对澳门地域文化做出了清晰的勾勒和富有说服力的诠释。澳门诗词的发端,一般认为是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所作的几首澳门诗,随着澳门经济社会的逐步发展,明末清初士人多有莅澳者,如曾在澳门学道并撰有《三巴集》的吴历等,他们不仅描写澳门风光景色,还描绘澳门不同族群生活状况,展现了一幅幅澳门社会各方面的生动画面,塑造了早期的澳门作为一座城市的文学形象。清乾隆至道光年间,常驻澳门的官员由副知县升格为副知府,澳门从此成为广州府直辖的一个特殊地区,澳门同知的设立说明清政府对于澳门的管治进入了新的时期。第一任和第三任澳门同知分别是印光任和张汝霖,他们不仅合撰了澳门史志之作《澳门记略》,还在澳门写下了不少的诗篇,如印光任有“濠镜十景”之作,而张汝霖则有六题二十二篇的澳门诗。清代末年,诗人的作品中时事题材逐渐增多,现实性也越来越浓烈,感慨清政府的逐步衰败,列强瓜分局面日益严重。同时澳门的商业和城市建设不断发展,茶楼酒馆和新式戏院纷纷涌现,加上葡萄牙人建造的小型欧式花园等,澳门社会面貌一新,诗人记录和书写着这一切,如杨增晖在《澳门吟》中“碎石斜嵌路半沙”指的就是澳门闻名的“石仔路”。此外,对于澳门诗词的发展脉络、诗人个体生命的书写、文化身份的体认等方面,本书都作了细致解读,拓展了地域诗词研究的新局面。

 

不仅如此,该书还以新奇妙思和缜密考据为此前研究提供更有力的证据,同时纠正了前人对澳门诗词诠释时的一些忽略和误读。如汤显祖诗歌《听香山译者(其二)》:“花面蛮姬十五强,蔷薇露水拂朝妆。尽头西海新生月,口出东林倒挂香。”这位“蛮姬”究竟是何方神圣?前人多以为她是葡萄牙人,但没有任何证据。作者提供了一个旁证,诗中第三句“尽头西海”值得深究。距离今天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四十公里的罗卡角是葡萄牙的最西端,也是整个欧亚大陆的最西点。葡萄牙著名诗人路易·瓦斯德·贾梅士名句“陆止于此,海始于斯”,就镌刻在罗卡角一块面向大西洋的石碑上。以此推之,“西海尽头”极可能是葡萄牙,这位女神是葡萄牙少女。康熙年间的武举人汪白岸曾游历澳门,他的《鹿冈诗集》中录中有《初至澳门回柬吴都閫》和《澳门即事同蔡景后六首》,澳门儒生赵同义有七绝《和汪白岸〈秋日澳门〉之作》,而《秋日澳门》并没有见于《鹿冈诗集》,研究者多认为是汪白岸重游澳门的作品,作者通过赵同义诗中描写的风候、景色,以及详细比对两首诗的末字韵部,指出《秋日澳门》应就是《澳门即事同蔡景后六首》,澄清了澳门诗词研究中长期以来的一个疑误。魏源《澳门花园听夷女洋琴歌》诗中“委理多夫人”所演奏的“洋琴”,一般以为是“西洋风琴”,作者根据《海国图志》卷四十九《西洋器艺杂述》中对西洋风琴比较详细的记述,验之此诗,认为颇有不符。如是种种,书中很多观点都非常新颖,且切中肯綮,富有启迪性。

 

该书的作者邓骏捷是颇具功力的澳门文学研究学者,这本独具匠心且资料丰厚的澳门诗词研究著作,对于澳门文学史料的整理,以及澳门地域历史文化研究的全面和深入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作者曾说,每一块土地都有自己的文化,昨天并没有过去,因为它已经成为今天的养分,《明清澳门诗词选释》让读者在诗词里寻找澳门历史,感悟澳门历史人文之美。

征稿启事

《湾韵》推出“文艺评论”栏目,每月1期,畅谈文艺界各类作品及活动,汇聚业界最新理论及研究成果,构建大湾区文艺评论新阵地。用稿范围涵盖文艺理论、美学、文学、戏剧、影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民间文艺以及文化产业等,字数以1000至3000字为宜,文风清新质朴,兼具理论深度与现实意义。欢迎广大文艺工作者、文艺评论工作者投稿,邮箱zhuhaiwanyun@163.com。

微信图片_20200320125007.jpg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