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珠海”作品主创谈心得:用影像故事展现特区风貌

12月12日,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中共珠海市委宣传部、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珠海传媒集团、中国电影家协会纪录电影工作委员会承办的首届华语纪录电影大会在珠海拉开大幕。

大会期间,由珠海传媒集团向全球征集的“印象珠海”短视频优秀作品将进行集中展播。作为首届华语纪录电影大会一个重要部分,本次征集活动共收到来自海内外各影视制作机构、大专院校影视专业师生、视频爱好者投稿逾200份,从“风貌”“人文”“追梦”“家园”四个角度反映特区风貌、触摸历史文化、叙述奋斗故事、展现宜居家园。

珠海特区报记者采访了此次征集到的部分短视频作品主创人员,分享拍摄心得、讲述幕后故事,在气象万千、异彩纷呈的光影之约中,共同将属于“青春之城·活力之都”的精彩画卷徐徐展开。

《海岛守艺人》主创杨露露:
用镜头记录默默无闻的特殊群体

短视频《海岛守艺人》时长9分16秒。作品中的主人公是一对乐观而又勤劳的渔民夫妻,他们依靠浸泥鯭笼这项传统的捕鱼技艺在海岛默默地坚守了40年。“他们勤劳和乐观的人生态度感动着我,希望大家能通过影片记住他们这个默默无闻的群体。”《海岛守艺人》主创杨露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由衷地表示。

杨露露是北师大珠海学院2021级广电专业硕士研究生。她告诉记者,该校的中国文化影像研究中心有一个“看中华”的项目。为了借用港澳台学生的视角来看内地(大陆)的发展,按照该中心给出的选题,今年暑假之前,她与港澳台的学生一起确定选择的拍摄对象是海岛守艺人吴现芳夫妻俩。

杨露露(右二)团队拍摄吴现芳夫妻。

早在1984年,因为海岛建设的需要,20出头的吴现芳夫妻俩走进外伶仃岛,在海岛发展公司从事网箱养鱼。空余时间,他们向当地渔民学习捕鱼,学会了泥鯭笼的制作以及用浸泥鯭笼的方法捕鱼,并向广大渔民提供泥鯭笼。

“浸泥鯭笼被列为珠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芳叔坚持用浸泥鯭笼捕鱼,所以指导老师希望我们关注这项捕鱼技艺。随着拍摄的深入,我们发现,即使生活很简单,他们依然乐观、积极,这种生活态度是我要学习的,所以最终呈现的更多是芳叔夫妻俩在岛上的勤劳和乐观心态,这也是我在拍摄这个片子过程中最大的收获。”谈及该片的拍摄体会,杨露露称,“遗憾的是,个人能力有限,加上片场不受控制,作品没能按照老师的建议去呈现。”

谈及拍摄感受,杨露露坦言,这是她们团队的处女作,大家都从中领悟到很多。她说,在纪录短片的拍摄过程中,需要花时间去等待事件发生,短期的拍摄很难有好的作品呈现。此外,还要有预判事件发生的能力,做好随机应变的准备。“比如出海捕捞那一段,对我们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之前没有过相关的体验,就导致有些捕捞的镜头没有办法及时捕捉。”

“通过拍摄这个短视频,我更喜欢珠海这个城市了。”出生于惠州的杨露露表示,拍摄芳叔的一周时间内,她不仅领略到了美丽的海岛风景,还感受到了海岛渔民对待陌生人的友善。“未来,我还会继续用镜头记录那些默默无闻的特殊群体,力争让大家记住他们。”

《向光而行·赴一场格桑花之约》主创金晶:
强劲的脚力、精彩的表达打动人心

作为首届华语纪录电影大会“印象珠海”短视频活动优秀作品,微纪录片《向光而行·赴一场格桑花之约》时长5分41秒,是珠海传媒集团电视节目中心和新媒体运营有限公司摄制团队的原创作品。作品记录了一场珠海医生参与“光明格桑花行动”帮助逾千位藏族同胞恢复光明的真实事件。

珠海传媒集团摄制组在手术室拍摄珠海医生为日喀则市白内障患者做手术及带教当地医生的过程。

岁月有痕,此行无憾。2022年7月12日-20日,由农工党广东省委、中共珠海市委统战部、农工党珠海市委和珠海市红十字会联合主办的珠海第6期“光明格桑花”白内障复明公益活动在西藏日喀则市举行。由珠海传媒集团电视节目中心和新媒体运营有限公司组成的摄制团队一行5人跟随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眼科专家医疗队,到距珠海3800多公里、海拔4020米的日喀则市南木林县,用镜头记录下了医疗队在当地为白内障患者做手术,帮助他们恢复光明的全过程。

现场,永远有最真实的力量。视频透过旁观者的视角,讲述一群人坚持一件事的初心守望。整部作品讲究细节表达,创新叙事方式,将情绪注入到每一个细节之中。在画面设计上,作品以平行时空、双屏互动的形式,将观众引入故事之中,塑造出有血有肉的新闻人物形象,也让观众感受到医疗队开展白内障手术的艰难、初心的坚定、行动的坚决。

“强劲的脚力、精彩的表达,让整部作品打动人心。”本片导演金晶表示,其贴近当代受众的呈现方式凸显了新媒体社交传播对真、善、美精神的弘扬,也体现了党报媒体对业务的探索与社会责任感。“影片中穿插了不同人物的采访,用朴实的语言将故事娓娓道来,多方位、多视角阐述项目的成果。初到高原的不适,克服困难为白内障患者进行检查、治疗,项目坚持了6年的艰辛与不易,这些一一通过现场画面、采访同期声等形式呈现给观众。”

据悉,珠海“光明格桑花”白内障复明行动公益项目已连续开展6期(年),先后在对口援建的西藏及四川等地筛查眼疾患者3605人,免费实施手术603人,治疗常见眼科疾病近1200人。

《狮鹤同舞》主创樊小飞:
非遗创新融合体现珠海包容文化

“珠海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年轻城市,同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岭南文化、澳门文化,以及国际文化在这里交融,升华为独成一派的珠海包容文化。‘狮鹤同舞’这种非遗创新融合,体现了珠海开放、友好、包容的城市特质。”《狮鹤同舞》微记录电影主创人员樊小飞在接受采访时开门见山地说。

三灶鹤舞与醒狮创新性地融合在一起。

如何把三灶鹤舞和醒狮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如何说服不同的团队参与其中?《狮鹤同舞》时长6分05秒,大量运用平行剪辑的手法推动叙事,并加以美术包装,以清新明快的叙事风格记录了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镇正表村村民谈森荣的一个灵感创新并付诸实践的过程。

“当时只是想拍一部具有珠海特色的文化类微纪录电影。到了珠海之后,我才知道珠海有一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物化遗产名录的‘三灶鹤舞’。” 樊小飞介绍说,《狮鹤同舞》是在2022年下半年完成拍摄的,题材属于临时选定,拍摄过程中追求最大限度地贴近生活。目前,《狮鹤同舞》尚未在其他平台公开播映。

“‘狮鹤同舞’这种创新很好,任何一种艺术或文化都是从无到有、来源于民间。三灶鹤舞和醒狮经历了几百年、上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将它们创新性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全新的文化元素,大有可为。”樊小飞对谈森荣的创新之举深表赞同。

在《狮鹤同舞》的作品简介中,主创团队也表明了他们的态度:“一个新的事物总要有人去推动,生活中的小梦想往往就是最大的推动力。”

在樊小飞看来,珠海是“青春之城·活力之都”,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也应该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让普通百姓特别是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迸发出更多创新灵感和活力。

《不止青绿》主创吴敏萱、王芃芃:
记录青年学子追梦印记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的吴敏萱、王芃芃两位同学,是“印象珠海”短视频征集活动中微纪录片《不止青绿》的主创。她们表示,这部片子的摄制过程,实际上也展现着一段青年学子珠海逐梦的印记。

王芃芃趴在地上拍摄《不止青绿》场景。

影片所摄制的内容是2022年上半年,王芃芃所在的舞蹈社团组织练习舞剧《只此青绿》片段并向学校师生公开展演的过程。片子中的女孩们怀揣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在并非舞蹈科班出身的情况下,执着追求舞台艺术,力求以富有当代气息的古典美学表达,引领校园中年轻的观众徜徉在富有传奇色彩的中国传统美学意趣之中。

通过精巧的剪辑,女孩们3个月的辛勤筹备被浓缩进15分钟的时长内。其中,既有服装道具磨合的忐忑,也有因身体伤病而调整队形的焦灼。一次次的跌宕起伏中,镜头通过细节的特写和舞蹈表演者的讲述,充满着细腻的情感表达。最终,这个舞蹈社团收获了观众们的好评,青春的激情和执着在舞台的聚光灯下绽放出光彩。

吴敏萱、王芃芃两位同学是该校影视学专业的本科生。据吴敏萱介绍,摄制这部片子的过程中,受到人手等条件的限制,两位主创往往需要身兼多职,例如王芃芃不仅要兼顾制片工作,还要参与舞蹈社团的表演。在舞蹈的排练阶段,为了让镜头更好地记录下舞蹈社团女孩们的细节,吴敏萱用手中的单反进行抓拍,王芃芃还用口袋云台相机记录,生怕错过具有表现力的镜头。虽然片子记录的是舞蹈社团的追逐舞蹈之美的印记,但吴敏萱也在社团同学们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在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推行全人教育、四维教育及国际化办学模式的引领下,吴敏萱在珠海播撒下热爱影视艺术的种子。在这部微纪录片之前,她还曾参与过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和其他同学共同制作的广告片斩获了广东赛区的一等奖。如今已经大四的她正积极准备在该领域进行专业深造,以后争取从事相关职业。她希望未来能有机会应用所热爱的影视艺术参与珠海的城市形象推广:“我觉得珠海拥有非常好的创意氛围,青春而富有活力,给我们年轻学子提供了很好的成长平台和探索的空间。”王芃芃则带着在珠海逐渐丰满的专业知识羽翼准备就业。

《粤声红霞》导演姚宇:
传统戏曲与现代新城相结合

“我的座右铭是:生为粤剧,死而后已,守正创新,不负时代。”由新影集团导演姚宇执导的“印象珠海”短视频作品《粤声红霞》中,主人公琼霞铿锵有力地说。

该片讲述了土生土长的珠海粤剧表演艺术家琼霞传承和弘扬粤剧艺术的生涯。

片中,琼霞回忆了自己拜师红线女学艺中难以忘怀的一点一滴。恩师的教诲成为她攀登艺术高峰的动力。在功成名就之后,琼霞也有了自己的学生,直到如今,她始终坚守老师的奉献和传承精神。

全片以琼霞为核心,运用写意手法,串连起三代人的传承故事,上承下接地表达出粤剧事业在珠海几十年始终没有停止过发展,宣传了现代珠海的传统艺术家传承和弘扬粤剧艺术的可贵精神。

谈及本片的创作理念,姚宇说:“珠海虽然是一座新兴城市,但这座新城的历史人文也很厚重。在设计创作时,如何将这座城市的‘新’和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结合在一起,是创作时首要考虑的因素。”经过一段时间的构思,姚宇选定了以粤剧为载体进行创作,他认为古典戏曲元素足以承载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用传统粤剧厚重的唱腔来反衬新城市的“新”,也会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琼霞指导小演员动作。

为了使本片形神兼备,既体现出非遗项目粤剧的风采,又展现珠海这座新城市的特色与魅力,本片选取了深邃的海底世界为创作元素。“影像作品要靠形象来表达,而海底世界这一元素囊括了深海、深层、深色,寓意着博大精深的粤剧艺术,粤剧婉转的唱腔和精巧的戏曲表演与各种奇幻灵动的海洋生物糅合在一起,既营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艺术景致,又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同时也寓意着今天的珠海是一个有着巨大潜力的城市。”姚宇表示。

姚宇称,《粤声红霞》是一部短时的崭新的创作,虽然受客观条件所限,各环节很难达到完美的呈现,但在拍摄的过程中,令其感受最深的是艺术家高水平、高素质的表达,给了自己足够的想象空间,让他在创作时敢去想、敢去设计。“我希望这部作品能靠想象力去征服观众,用生动的镜头语言去打动观众。”

文字:陈新年 郭秀玉 郑振华 刘雅玲 陈颖 图片:受访者供图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丹梅
“印象珠海”作品主创谈心得:用影像故事展现特区风貌
珠海特区报 2022-12-12 09:16

12月12日,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中共珠海市委宣传部、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珠海传媒集团、中国电影家协会纪录电影工作委员会承办的首届华语纪录电影大会在珠海拉开大幕。

大会期间,由珠海传媒集团向全球征集的“印象珠海”短视频优秀作品将进行集中展播。作为首届华语纪录电影大会一个重要部分,本次征集活动共收到来自海内外各影视制作机构、大专院校影视专业师生、视频爱好者投稿逾200份,从“风貌”“人文”“追梦”“家园”四个角度反映特区风貌、触摸历史文化、叙述奋斗故事、展现宜居家园。

珠海特区报记者采访了此次征集到的部分短视频作品主创人员,分享拍摄心得、讲述幕后故事,在气象万千、异彩纷呈的光影之约中,共同将属于“青春之城·活力之都”的精彩画卷徐徐展开。

《海岛守艺人》主创杨露露:
用镜头记录默默无闻的特殊群体

短视频《海岛守艺人》时长9分16秒。作品中的主人公是一对乐观而又勤劳的渔民夫妻,他们依靠浸泥鯭笼这项传统的捕鱼技艺在海岛默默地坚守了40年。“他们勤劳和乐观的人生态度感动着我,希望大家能通过影片记住他们这个默默无闻的群体。”《海岛守艺人》主创杨露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由衷地表示。

杨露露是北师大珠海学院2021级广电专业硕士研究生。她告诉记者,该校的中国文化影像研究中心有一个“看中华”的项目。为了借用港澳台学生的视角来看内地(大陆)的发展,按照该中心给出的选题,今年暑假之前,她与港澳台的学生一起确定选择的拍摄对象是海岛守艺人吴现芳夫妻俩。

杨露露(右二)团队拍摄吴现芳夫妻。

早在1984年,因为海岛建设的需要,20出头的吴现芳夫妻俩走进外伶仃岛,在海岛发展公司从事网箱养鱼。空余时间,他们向当地渔民学习捕鱼,学会了泥鯭笼的制作以及用浸泥鯭笼的方法捕鱼,并向广大渔民提供泥鯭笼。

“浸泥鯭笼被列为珠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芳叔坚持用浸泥鯭笼捕鱼,所以指导老师希望我们关注这项捕鱼技艺。随着拍摄的深入,我们发现,即使生活很简单,他们依然乐观、积极,这种生活态度是我要学习的,所以最终呈现的更多是芳叔夫妻俩在岛上的勤劳和乐观心态,这也是我在拍摄这个片子过程中最大的收获。”谈及该片的拍摄体会,杨露露称,“遗憾的是,个人能力有限,加上片场不受控制,作品没能按照老师的建议去呈现。”

谈及拍摄感受,杨露露坦言,这是她们团队的处女作,大家都从中领悟到很多。她说,在纪录短片的拍摄过程中,需要花时间去等待事件发生,短期的拍摄很难有好的作品呈现。此外,还要有预判事件发生的能力,做好随机应变的准备。“比如出海捕捞那一段,对我们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之前没有过相关的体验,就导致有些捕捞的镜头没有办法及时捕捉。”

“通过拍摄这个短视频,我更喜欢珠海这个城市了。”出生于惠州的杨露露表示,拍摄芳叔的一周时间内,她不仅领略到了美丽的海岛风景,还感受到了海岛渔民对待陌生人的友善。“未来,我还会继续用镜头记录那些默默无闻的特殊群体,力争让大家记住他们。”

《向光而行·赴一场格桑花之约》主创金晶:
强劲的脚力、精彩的表达打动人心

作为首届华语纪录电影大会“印象珠海”短视频活动优秀作品,微纪录片《向光而行·赴一场格桑花之约》时长5分41秒,是珠海传媒集团电视节目中心和新媒体运营有限公司摄制团队的原创作品。作品记录了一场珠海医生参与“光明格桑花行动”帮助逾千位藏族同胞恢复光明的真实事件。

珠海传媒集团摄制组在手术室拍摄珠海医生为日喀则市白内障患者做手术及带教当地医生的过程。

岁月有痕,此行无憾。2022年7月12日-20日,由农工党广东省委、中共珠海市委统战部、农工党珠海市委和珠海市红十字会联合主办的珠海第6期“光明格桑花”白内障复明公益活动在西藏日喀则市举行。由珠海传媒集团电视节目中心和新媒体运营有限公司组成的摄制团队一行5人跟随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眼科专家医疗队,到距珠海3800多公里、海拔4020米的日喀则市南木林县,用镜头记录下了医疗队在当地为白内障患者做手术,帮助他们恢复光明的全过程。

现场,永远有最真实的力量。视频透过旁观者的视角,讲述一群人坚持一件事的初心守望。整部作品讲究细节表达,创新叙事方式,将情绪注入到每一个细节之中。在画面设计上,作品以平行时空、双屏互动的形式,将观众引入故事之中,塑造出有血有肉的新闻人物形象,也让观众感受到医疗队开展白内障手术的艰难、初心的坚定、行动的坚决。

“强劲的脚力、精彩的表达,让整部作品打动人心。”本片导演金晶表示,其贴近当代受众的呈现方式凸显了新媒体社交传播对真、善、美精神的弘扬,也体现了党报媒体对业务的探索与社会责任感。“影片中穿插了不同人物的采访,用朴实的语言将故事娓娓道来,多方位、多视角阐述项目的成果。初到高原的不适,克服困难为白内障患者进行检查、治疗,项目坚持了6年的艰辛与不易,这些一一通过现场画面、采访同期声等形式呈现给观众。”

据悉,珠海“光明格桑花”白内障复明行动公益项目已连续开展6期(年),先后在对口援建的西藏及四川等地筛查眼疾患者3605人,免费实施手术603人,治疗常见眼科疾病近1200人。

《狮鹤同舞》主创樊小飞:
非遗创新融合体现珠海包容文化

“珠海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年轻城市,同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岭南文化、澳门文化,以及国际文化在这里交融,升华为独成一派的珠海包容文化。‘狮鹤同舞’这种非遗创新融合,体现了珠海开放、友好、包容的城市特质。”《狮鹤同舞》微记录电影主创人员樊小飞在接受采访时开门见山地说。

三灶鹤舞与醒狮创新性地融合在一起。

如何把三灶鹤舞和醒狮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如何说服不同的团队参与其中?《狮鹤同舞》时长6分05秒,大量运用平行剪辑的手法推动叙事,并加以美术包装,以清新明快的叙事风格记录了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镇正表村村民谈森荣的一个灵感创新并付诸实践的过程。

“当时只是想拍一部具有珠海特色的文化类微纪录电影。到了珠海之后,我才知道珠海有一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物化遗产名录的‘三灶鹤舞’。” 樊小飞介绍说,《狮鹤同舞》是在2022年下半年完成拍摄的,题材属于临时选定,拍摄过程中追求最大限度地贴近生活。目前,《狮鹤同舞》尚未在其他平台公开播映。

“‘狮鹤同舞’这种创新很好,任何一种艺术或文化都是从无到有、来源于民间。三灶鹤舞和醒狮经历了几百年、上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将它们创新性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全新的文化元素,大有可为。”樊小飞对谈森荣的创新之举深表赞同。

在《狮鹤同舞》的作品简介中,主创团队也表明了他们的态度:“一个新的事物总要有人去推动,生活中的小梦想往往就是最大的推动力。”

在樊小飞看来,珠海是“青春之城·活力之都”,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也应该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让普通百姓特别是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迸发出更多创新灵感和活力。

《不止青绿》主创吴敏萱、王芃芃:
记录青年学子追梦印记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的吴敏萱、王芃芃两位同学,是“印象珠海”短视频征集活动中微纪录片《不止青绿》的主创。她们表示,这部片子的摄制过程,实际上也展现着一段青年学子珠海逐梦的印记。

王芃芃趴在地上拍摄《不止青绿》场景。

影片所摄制的内容是2022年上半年,王芃芃所在的舞蹈社团组织练习舞剧《只此青绿》片段并向学校师生公开展演的过程。片子中的女孩们怀揣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在并非舞蹈科班出身的情况下,执着追求舞台艺术,力求以富有当代气息的古典美学表达,引领校园中年轻的观众徜徉在富有传奇色彩的中国传统美学意趣之中。

通过精巧的剪辑,女孩们3个月的辛勤筹备被浓缩进15分钟的时长内。其中,既有服装道具磨合的忐忑,也有因身体伤病而调整队形的焦灼。一次次的跌宕起伏中,镜头通过细节的特写和舞蹈表演者的讲述,充满着细腻的情感表达。最终,这个舞蹈社团收获了观众们的好评,青春的激情和执着在舞台的聚光灯下绽放出光彩。

吴敏萱、王芃芃两位同学是该校影视学专业的本科生。据吴敏萱介绍,摄制这部片子的过程中,受到人手等条件的限制,两位主创往往需要身兼多职,例如王芃芃不仅要兼顾制片工作,还要参与舞蹈社团的表演。在舞蹈的排练阶段,为了让镜头更好地记录下舞蹈社团女孩们的细节,吴敏萱用手中的单反进行抓拍,王芃芃还用口袋云台相机记录,生怕错过具有表现力的镜头。虽然片子记录的是舞蹈社团的追逐舞蹈之美的印记,但吴敏萱也在社团同学们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在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推行全人教育、四维教育及国际化办学模式的引领下,吴敏萱在珠海播撒下热爱影视艺术的种子。在这部微纪录片之前,她还曾参与过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和其他同学共同制作的广告片斩获了广东赛区的一等奖。如今已经大四的她正积极准备在该领域进行专业深造,以后争取从事相关职业。她希望未来能有机会应用所热爱的影视艺术参与珠海的城市形象推广:“我觉得珠海拥有非常好的创意氛围,青春而富有活力,给我们年轻学子提供了很好的成长平台和探索的空间。”王芃芃则带着在珠海逐渐丰满的专业知识羽翼准备就业。

《粤声红霞》导演姚宇:
传统戏曲与现代新城相结合

“我的座右铭是:生为粤剧,死而后已,守正创新,不负时代。”由新影集团导演姚宇执导的“印象珠海”短视频作品《粤声红霞》中,主人公琼霞铿锵有力地说。

该片讲述了土生土长的珠海粤剧表演艺术家琼霞传承和弘扬粤剧艺术的生涯。

片中,琼霞回忆了自己拜师红线女学艺中难以忘怀的一点一滴。恩师的教诲成为她攀登艺术高峰的动力。在功成名就之后,琼霞也有了自己的学生,直到如今,她始终坚守老师的奉献和传承精神。

全片以琼霞为核心,运用写意手法,串连起三代人的传承故事,上承下接地表达出粤剧事业在珠海几十年始终没有停止过发展,宣传了现代珠海的传统艺术家传承和弘扬粤剧艺术的可贵精神。

谈及本片的创作理念,姚宇说:“珠海虽然是一座新兴城市,但这座新城的历史人文也很厚重。在设计创作时,如何将这座城市的‘新’和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结合在一起,是创作时首要考虑的因素。”经过一段时间的构思,姚宇选定了以粤剧为载体进行创作,他认为古典戏曲元素足以承载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用传统粤剧厚重的唱腔来反衬新城市的“新”,也会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琼霞指导小演员动作。

为了使本片形神兼备,既体现出非遗项目粤剧的风采,又展现珠海这座新城市的特色与魅力,本片选取了深邃的海底世界为创作元素。“影像作品要靠形象来表达,而海底世界这一元素囊括了深海、深层、深色,寓意着博大精深的粤剧艺术,粤剧婉转的唱腔和精巧的戏曲表演与各种奇幻灵动的海洋生物糅合在一起,既营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艺术景致,又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同时也寓意着今天的珠海是一个有着巨大潜力的城市。”姚宇表示。

姚宇称,《粤声红霞》是一部短时的崭新的创作,虽然受客观条件所限,各环节很难达到完美的呈现,但在拍摄的过程中,令其感受最深的是艺术家高水平、高素质的表达,给了自己足够的想象空间,让他在创作时敢去想、敢去设计。“我希望这部作品能靠想象力去征服观众,用生动的镜头语言去打动观众。”

文字:陈新年 郭秀玉 郑振华 刘雅玲 陈颖 图片:受访者供图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