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冬霓
我想要寻找的诗韵就在这里:屋舍俨然,巷道笔直,灯盏古秀,青瓦流光……站立片刻,一念、一想、一吟、一咏,就是光阴两百年。
这是斗门排山村,在清朝乾隆年间建立。它像一颗珍珠,被和风细雨滋养着,滋养出灵性、柔润;也像一具年代久远的木雕,沧桑、古老,却气韵流动,有淡淡木香。
两百多年前,一个姓谭的湖南衡州人,随父到广东经商,后从今珠海前山迁徙到黄杨山西侧丘陵地带。当他决定在此繁衍生息时,是不是也想过“规划”二字,要在这里建成一个状如棋盘的村庄?后来的人,已揣摩不到他的心思,但他们大概都知道,人生如棋,每个人都是棋盘上的一枚棋子,所以建造屋子时,随坡就势,从高到低,屋子一排排,一列列,纵横交错,井然有序,在这片斜坡上,布了一盘大大的棋局。
立村之初,这里叫“斜排村”,民国初期,改名为“排山村”。排山村是珠海市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之一。两百多年岁月的纹理,被村人细细描摹,描摹出一个人才辈出、诗风古韵、岁稔年丰的侨乡。
村中有两座宗祠,一座是“权石谭公祠”,有木刻楹联“肇基以俭,业广为勤”;另一座是“仁山谭公祠”,有木刻楹联“崇敦礼让,德溥慈和”。楹联是先祖的遗训,表达了他们勤奋创业、待人亲和、立德修身的人生观。矗立一旁的武帝庙,庙门的花岗岩阴刻“志在春秋功在汉、忠同日月义同天”,更显示了忠孝节义的传统美德。因而,让人景仰的杰出族人,一个个从祖训中走出:清嘉庆年间的署巡城把总谭均生、航空飞行员谭达光、四代从医的名医谭业建、革命烈士谭锦超等等。他们如一颗颗星星,在排山村的史册里,把每一砖、每一瓦,都照耀得熠熠生辉。
东西走向的巷子呈梯级状,南北贯通的巷子,则平坦笔直便于步行。在里面穿梭,视线通畅,从这头可以望尽那头。这里多是糯米夯土墙瓦房,经历了两个世纪的风霜,大部分墙体依然没有倒塌,墙面依然温润细腻,泥雕、砖雕、木雕随处可见。漫步其间,似听见黄色的夯土泥屋与墙角的蕨类植物在私语世纪风尘,而几间古朴的红砖青瓦屋,又有花枝从墙内伸出,低诉着不一样的春天。
与屋子一起接受时间考验的,还有村南的6棵数人无法合抱的古榕。虽然它们目睹了两百年村庄的兴衰,却依然枝叶婆娑,须发飘飘,挺立着沧桑之躯,为后人留下浓荫。树下有安闲乘凉的身影,有孩童的笑声,有讲述各种传奇的声音。古榕们也一定在窃窃私语,说着村庄无人知晓的故事,并用庞大的根系,延伸到每一个角落,探寻春天的气息。
村庄前,子孙塘水波盈盈。风吹来,池中睡莲在半睡半醒间挪动了一下身子,无意中透露出安详,与村中飘飞的诗意相匹配。周围是白色栏杆,下部分是石条砌的花朵,如一排古花窗。褐色的灯杆一路沿着白色的栏杆高高挺立,斜伸的灯臂,像铺着青瓦的屋檐,檐下吊着一盏灯,灯罩有浓郁的中国风。排山村改造后的景致,细微之处,无不凸显着古色古香的风格,暗含了修旧如旧、保护古风貌的思想。
排山村是典型的侨乡,村里的祖籍华侨多达1000人。听村中老人说,在乱世中,华侨纷纷捐款集资,给家乡购买枪支、建造碉楼、修建闸门,为村人带来一方平安。从上世纪30年代起,他们还在村中兴办小学、修筑篮球场、成立“排山体育会”,并把排山篮球队打造成中山八区的一支强队。
处于白蕉镇的“侨立中医院”,是1989年由旅美乡亲谭章珍捐款所建,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广东省中医院斗门分院,为广大群众消减了很多疾病的痛苦。它也是排山村华侨为人民造福一方的见证。
子孙塘北端,“扬帆起航”的雕塑,不但代表了华侨们远赴重洋、艰苦打拼的过去,也象征着排山村的明天。一年四季,有水稻飘香、荔枝累累、杨桃垂枝、草莓殷红……旅游农业经济让我们看到排山村古老的外表下包裹着年轻的心。
纷纷有人走出红尘的羁绊,到此求取宁静与安详。转弯处,一处院子里玫瑰花和蓝雪花浓郁芬芳,篱笆、木桌与秋千,让每一颗心灵都在此流连栖息。质朴的情怀与古老的诗意,这样的民宿入画,也是排山村的点睛之笔。
□李楠
想象中的历史文化街区,应该就如《声声慢》歌词所唱的“青砖伴瓦漆,白马踏新泥……屋檐洒雨滴,炊烟袅袅起……”那般,天光云影之中,街上的建筑都凝固成一段历史,而人潮涌动的面孔,恍惚穿越到了百年老街的昨昔。一砖一瓦,于古朴中敞露着烟火气息;一步一履,目之所及处又填满了斑驳的底色。
等我真正走入了大同路,扑面而来的清新与繁华是始料未及的。崭新的青石板街道,平整开阔;两侧匝密的店铺,攘往熙来;通衢越巷,檐头墙角,斑斓而又不失文艺气息,与老建筑群的青砖灰瓦、古黄的夯土或以方石垒就的墙体盘根交错,正诉说着一场全新的蝶变。大同路上的街道,如一位弄潮的老者,骨血中积淀着浑厚朴实的文史基因,却岁老弥新,照顾着一方街区的时代更迭,与更多的年轻人无声无息地扎根到了一起。
这与我想象中的历史文化街区又是迥异的!我曾在老家汕头、广西梧州看过古埠演变,那些富有异域风情的骑楼街区,无不寓示地区富庶的过往以及侨胞的辉煌。而唐家历史文化街区,这方涌现过诸如洋务运动先驱唐廷枢、民国首任内阁总理唐绍仪、清华大学创办人唐国安等赫赫人物的乡土,山海文明交融、中西文化交汇,有着先天的包容与宽厚,街区内诸多历史遗迹,却多为岭南建筑,无论是兴学、建祠,还是修庙,都是千古不衰的乡情乡思。
我每到一处,对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民俗承续与发扬都会倍加关注,在大同路的西北面,我看到了据说是珠海现存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庙宇建筑——唐家三庙。
迈过几进台阶与石篱半墙,青石板广场上,三座古庙一字并列,从左及右分别为圣堂庙、文武帝殿与金花庙。
不同于大同路,甚至是唐家历史文化街区中现存的名人故居、先贤宗祠,唐家三庙从圣堂庙的四序澄明、福寿安康,从文武帝殿的文韬武略、各有所成,从金花庙的开枝散叶、族祚绵长,正如这条以“大同”命名的百年老街一般,是所有唐家人铭记乡土根源共同的桥梁纽带!这些历经史海淘沙积淀下来的民俗信仰,与亘古不灭对生活生命的美好憧憬,是写在古今中外唐家人心魂深处隽永的共同符号。
庙中现存的九块古碑,也从不同方面记述了三庙历年来乡民募捐修缮的事宜,甚至还有当年旧金山、檀香山等地海外华侨集资修建的记录。这方地灵人杰的山海之境,有渔樵耕读传统的劳作乡人,也有漂洋过海谋生的早年华侨,更有开眼看世界的诸多近代先驱,固有的辉煌凝铸成大同路上的街与庙,烟与火,流芳的过往却在一代又一代唐家人的记忆中口口传颂,相信这抹荣光,不会永驻于历史的长河,也不停滞于现在,还会在往后的日子中继续跨越续写!
□崔岸儿
夜凉了,
月亮寂寞得像个傻瓜;
他跳到池塘上,
自己和自己玩耍;
他住在枝丫上,
像回到了自己的家;
他一句话也不说,
呆呆地像个哑巴;
他爬回天上去,关心地看着我
真像傻傻的老爸。
躺在草丛上看星星
我看着星星,
星星看着我。
我看星星时,
星星好寂寞。
星星看我时,
我在草上卧。
□林伟光
端午,又见端午,
年年花相似,年年人不同。
年年端午,年年有艾草的香味。
锣鼓响起。
此时的锣鼓,就是龙舟鼓。
为一个人响起,为更多人响起。
纪念一个人,一个诗人。
这是多么隆重的执念。
两千多年风雨,抵不过文化的坚持。
这是最南方的节日,
湿湿的记忆,湿湿的怀念。
兰草里有粽子的芬芳。
一卷《离骚》,一份情怀,
从历史散漫走来,
走进我们心里。
一个故事,一个传说,
一个人,一个传统节日,
更是一种伟岸精神。
那个人走了,他还在。
走得沉重,背影里的黑,
如山压在每个人心上。
坐在窗边,望着窗外。
遥远的背影,
坚挺着铮铮的脊梁。
从屈原到鲁迅,
浓墨写就的爱国,
刻进了一个民族的灵魂。
高亢的鼓点,奋进的健儿,
吟哦的骚人,礼赞的诗篇,
唱响着这勇往向前的壮歌。
□李春鹏
又是端午
又是粽子飘香的季节
青艾和菖蒲,插上五月五的门楣
故乡青石板的街道,浸透了
捧着红鸭蛋绿鸭蛋的孩子开心的笑
涨水的河面
氤氲着一份酽酽的情感
谁家的精壮后生,傲立舟头
在两岸此伏彼起的呐喊声里
鼓槌擂响了世界上最宏亮的音符
于是,一个盛大的仪式
开始了,一个民族伟大的图腾
开始了,几千年了
这个民族的这一天,一直保持着
这样一种,温馨而又坚强的表达方式
□梁冬霓
我想要寻找的诗韵就在这里:屋舍俨然,巷道笔直,灯盏古秀,青瓦流光……站立片刻,一念、一想、一吟、一咏,就是光阴两百年。
这是斗门排山村,在清朝乾隆年间建立。它像一颗珍珠,被和风细雨滋养着,滋养出灵性、柔润;也像一具年代久远的木雕,沧桑、古老,却气韵流动,有淡淡木香。
两百多年前,一个姓谭的湖南衡州人,随父到广东经商,后从今珠海前山迁徙到黄杨山西侧丘陵地带。当他决定在此繁衍生息时,是不是也想过“规划”二字,要在这里建成一个状如棋盘的村庄?后来的人,已揣摩不到他的心思,但他们大概都知道,人生如棋,每个人都是棋盘上的一枚棋子,所以建造屋子时,随坡就势,从高到低,屋子一排排,一列列,纵横交错,井然有序,在这片斜坡上,布了一盘大大的棋局。
立村之初,这里叫“斜排村”,民国初期,改名为“排山村”。排山村是珠海市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之一。两百多年岁月的纹理,被村人细细描摹,描摹出一个人才辈出、诗风古韵、岁稔年丰的侨乡。
村中有两座宗祠,一座是“权石谭公祠”,有木刻楹联“肇基以俭,业广为勤”;另一座是“仁山谭公祠”,有木刻楹联“崇敦礼让,德溥慈和”。楹联是先祖的遗训,表达了他们勤奋创业、待人亲和、立德修身的人生观。矗立一旁的武帝庙,庙门的花岗岩阴刻“志在春秋功在汉、忠同日月义同天”,更显示了忠孝节义的传统美德。因而,让人景仰的杰出族人,一个个从祖训中走出:清嘉庆年间的署巡城把总谭均生、航空飞行员谭达光、四代从医的名医谭业建、革命烈士谭锦超等等。他们如一颗颗星星,在排山村的史册里,把每一砖、每一瓦,都照耀得熠熠生辉。
东西走向的巷子呈梯级状,南北贯通的巷子,则平坦笔直便于步行。在里面穿梭,视线通畅,从这头可以望尽那头。这里多是糯米夯土墙瓦房,经历了两个世纪的风霜,大部分墙体依然没有倒塌,墙面依然温润细腻,泥雕、砖雕、木雕随处可见。漫步其间,似听见黄色的夯土泥屋与墙角的蕨类植物在私语世纪风尘,而几间古朴的红砖青瓦屋,又有花枝从墙内伸出,低诉着不一样的春天。
与屋子一起接受时间考验的,还有村南的6棵数人无法合抱的古榕。虽然它们目睹了两百年村庄的兴衰,却依然枝叶婆娑,须发飘飘,挺立着沧桑之躯,为后人留下浓荫。树下有安闲乘凉的身影,有孩童的笑声,有讲述各种传奇的声音。古榕们也一定在窃窃私语,说着村庄无人知晓的故事,并用庞大的根系,延伸到每一个角落,探寻春天的气息。
村庄前,子孙塘水波盈盈。风吹来,池中睡莲在半睡半醒间挪动了一下身子,无意中透露出安详,与村中飘飞的诗意相匹配。周围是白色栏杆,下部分是石条砌的花朵,如一排古花窗。褐色的灯杆一路沿着白色的栏杆高高挺立,斜伸的灯臂,像铺着青瓦的屋檐,檐下吊着一盏灯,灯罩有浓郁的中国风。排山村改造后的景致,细微之处,无不凸显着古色古香的风格,暗含了修旧如旧、保护古风貌的思想。
排山村是典型的侨乡,村里的祖籍华侨多达1000人。听村中老人说,在乱世中,华侨纷纷捐款集资,给家乡购买枪支、建造碉楼、修建闸门,为村人带来一方平安。从上世纪30年代起,他们还在村中兴办小学、修筑篮球场、成立“排山体育会”,并把排山篮球队打造成中山八区的一支强队。
处于白蕉镇的“侨立中医院”,是1989年由旅美乡亲谭章珍捐款所建,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广东省中医院斗门分院,为广大群众消减了很多疾病的痛苦。它也是排山村华侨为人民造福一方的见证。
子孙塘北端,“扬帆起航”的雕塑,不但代表了华侨们远赴重洋、艰苦打拼的过去,也象征着排山村的明天。一年四季,有水稻飘香、荔枝累累、杨桃垂枝、草莓殷红……旅游农业经济让我们看到排山村古老的外表下包裹着年轻的心。
纷纷有人走出红尘的羁绊,到此求取宁静与安详。转弯处,一处院子里玫瑰花和蓝雪花浓郁芬芳,篱笆、木桌与秋千,让每一颗心灵都在此流连栖息。质朴的情怀与古老的诗意,这样的民宿入画,也是排山村的点睛之笔。
□李楠
想象中的历史文化街区,应该就如《声声慢》歌词所唱的“青砖伴瓦漆,白马踏新泥……屋檐洒雨滴,炊烟袅袅起……”那般,天光云影之中,街上的建筑都凝固成一段历史,而人潮涌动的面孔,恍惚穿越到了百年老街的昨昔。一砖一瓦,于古朴中敞露着烟火气息;一步一履,目之所及处又填满了斑驳的底色。
等我真正走入了大同路,扑面而来的清新与繁华是始料未及的。崭新的青石板街道,平整开阔;两侧匝密的店铺,攘往熙来;通衢越巷,檐头墙角,斑斓而又不失文艺气息,与老建筑群的青砖灰瓦、古黄的夯土或以方石垒就的墙体盘根交错,正诉说着一场全新的蝶变。大同路上的街道,如一位弄潮的老者,骨血中积淀着浑厚朴实的文史基因,却岁老弥新,照顾着一方街区的时代更迭,与更多的年轻人无声无息地扎根到了一起。
这与我想象中的历史文化街区又是迥异的!我曾在老家汕头、广西梧州看过古埠演变,那些富有异域风情的骑楼街区,无不寓示地区富庶的过往以及侨胞的辉煌。而唐家历史文化街区,这方涌现过诸如洋务运动先驱唐廷枢、民国首任内阁总理唐绍仪、清华大学创办人唐国安等赫赫人物的乡土,山海文明交融、中西文化交汇,有着先天的包容与宽厚,街区内诸多历史遗迹,却多为岭南建筑,无论是兴学、建祠,还是修庙,都是千古不衰的乡情乡思。
我每到一处,对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民俗承续与发扬都会倍加关注,在大同路的西北面,我看到了据说是珠海现存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庙宇建筑——唐家三庙。
迈过几进台阶与石篱半墙,青石板广场上,三座古庙一字并列,从左及右分别为圣堂庙、文武帝殿与金花庙。
不同于大同路,甚至是唐家历史文化街区中现存的名人故居、先贤宗祠,唐家三庙从圣堂庙的四序澄明、福寿安康,从文武帝殿的文韬武略、各有所成,从金花庙的开枝散叶、族祚绵长,正如这条以“大同”命名的百年老街一般,是所有唐家人铭记乡土根源共同的桥梁纽带!这些历经史海淘沙积淀下来的民俗信仰,与亘古不灭对生活生命的美好憧憬,是写在古今中外唐家人心魂深处隽永的共同符号。
庙中现存的九块古碑,也从不同方面记述了三庙历年来乡民募捐修缮的事宜,甚至还有当年旧金山、檀香山等地海外华侨集资修建的记录。这方地灵人杰的山海之境,有渔樵耕读传统的劳作乡人,也有漂洋过海谋生的早年华侨,更有开眼看世界的诸多近代先驱,固有的辉煌凝铸成大同路上的街与庙,烟与火,流芳的过往却在一代又一代唐家人的记忆中口口传颂,相信这抹荣光,不会永驻于历史的长河,也不停滞于现在,还会在往后的日子中继续跨越续写!
□崔岸儿
夜凉了,
月亮寂寞得像个傻瓜;
他跳到池塘上,
自己和自己玩耍;
他住在枝丫上,
像回到了自己的家;
他一句话也不说,
呆呆地像个哑巴;
他爬回天上去,关心地看着我
真像傻傻的老爸。
躺在草丛上看星星
我看着星星,
星星看着我。
我看星星时,
星星好寂寞。
星星看我时,
我在草上卧。
□林伟光
端午,又见端午,
年年花相似,年年人不同。
年年端午,年年有艾草的香味。
锣鼓响起。
此时的锣鼓,就是龙舟鼓。
为一个人响起,为更多人响起。
纪念一个人,一个诗人。
这是多么隆重的执念。
两千多年风雨,抵不过文化的坚持。
这是最南方的节日,
湿湿的记忆,湿湿的怀念。
兰草里有粽子的芬芳。
一卷《离骚》,一份情怀,
从历史散漫走来,
走进我们心里。
一个故事,一个传说,
一个人,一个传统节日,
更是一种伟岸精神。
那个人走了,他还在。
走得沉重,背影里的黑,
如山压在每个人心上。
坐在窗边,望着窗外。
遥远的背影,
坚挺着铮铮的脊梁。
从屈原到鲁迅,
浓墨写就的爱国,
刻进了一个民族的灵魂。
高亢的鼓点,奋进的健儿,
吟哦的骚人,礼赞的诗篇,
唱响着这勇往向前的壮歌。
□李春鹏
又是端午
又是粽子飘香的季节
青艾和菖蒲,插上五月五的门楣
故乡青石板的街道,浸透了
捧着红鸭蛋绿鸭蛋的孩子开心的笑
涨水的河面
氤氲着一份酽酽的情感
谁家的精壮后生,傲立舟头
在两岸此伏彼起的呐喊声里
鼓槌擂响了世界上最宏亮的音符
于是,一个盛大的仪式
开始了,一个民族伟大的图腾
开始了,几千年了
这个民族的这一天,一直保持着
这样一种,温馨而又坚强的表达方式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