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悦读(2022年4月13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因为走神,所以传神
——东西作品阅读札记

□ 蓝宝生

作家东西的散文随笔集,据说读者并不少于他的小说读者。东西叙述时开了小差,于是收获若干金句,佳作也因此一气呵成,有叫人难以忍俊的,也有叫人不得不含泪伤怀的。那些使人悔得肠子发青的陈年旧事,日夜令东西小说读者群纠结郁闷忧伤难眠。

可以肯定的是,东西的叙述走神了,传神的语句或动词或细节如影随形纷至沓来,影视导演常常因此成为作家东西和东西小说的俘虏。东西就这样和凡一平等作家一样,行走于影视与文学之间,挥洒自如,著作丰厚。

《叙述的走神》共有四章:回头、深处、梦游和他们,其中还有序、东西创作年表等。回头就是回望,其中忆念启蒙老师的《云船》可能是我早年从事文学评论写作第一篇东西散文评论的素材对象,二十九年前刊发于地级报纸的文学副刊上,文题我至今依然记得,内容早已忘记了,短评嘛,字数也就是600字吧,可能叫作读后感更为贴切。

我和东西谈起往事旧文,他却有些小印象。那时候东西的叙述开始走神,他膜拜苏童和余华,并且和他们一起走在了先锋的叙事怪道上。大概是1992年,东西的先锋小说《商品》爬上了《小说月报》,精短散文《暮年之父》几乎同时刊发在《南方周末》副刊头条上,这是可以和朱自清《背影》竞技媲美的思父名作。

2015年,东西再次走神,推出被北师大教授张清华誉为可与中国乡村“五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相匹配而出现的长篇小说《纂改的命》,其中的主人公汪长尺,当有人问小说中汪长尺身上是否有您的影子时,东西闪烁其词,却不再走神,他说,我没有他那样的经历,但我有他那样的心路历程。少年时期,物质匮乏,我连买一双白球袜的钱都没有,经常站在县城体育用品商店的玻璃柜前,像现在写不出小说那样徘徊彷徨,天天看着那双白袜子,希望有钱把它买下来。但是我买不起,那时连饭都吃不饱,哪有钱买白袜子呀。于是,脑海里曾一度炸裂:为什么我就没有一个当干部的爹?虽然这只是一闪而过的念头,但它在我的脑细胞上留下了划痕。这个念头没有第二次出现,它被深埋了,特别是在我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成绩之后,在构思小说的深夜,它冷不丁地冒出来了,吓我一身冷汗。原来“拼爹”不是今天的产物。这是东西在某一个深夜的走神,传神的小说细节、情节在黑夜的深处奔走相告、鱼贯而出。

《回响》的问世,也是东西再次走神之后的传神之作。我和张燕玲一样不解或惊愕,《回响》为何故事以一起年轻女性被杀案为开头?其中多个犯罪嫌疑人次第浮现。而负责这起案件的女警冉咚咚,在调查中突然发现丈夫私自开房。东西按“案件线”与“感情线”推进小说,在奇数章写冉咚咚的推理和侦破,在偶数章写冉咚咚与文学教授慕达夫的婚姻危机,最后一章两线合并。当一条线的情节跌宕起伏,另一条线的情节近乎静止,但两条线上的人物都内心翻滚,相互缠绕形成“回响”。《回响》对人性的勘探,掘进很深很深,令人震撼。

李敬泽是最早评论东西小说的评论家,他曾说东西的语言是“刺在黑缎上的大花。”在《回响》的新书发布会上,李敬泽以唐代诗人李冶的名诗“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来为“东西”这一笔名做注解:“东西是一个写到东必定写到西、写到西必定是看着东的小说家”。的的确确,东西写《回响》,写的就是人与人的至近、至远,至亲、至疏。这至近、至远,至亲、至疏,也一定是东西走神之后收获的传神之思传神之想传神之韵传神之味。

作家走神的瞬间,便是写作灵感降临时分。它是突然的、骤然而降的、创造性的想法。就像做酒的酒引子,它虽然不是做酒的主要原料(主要原料是高粱、大米和小麦等),可没酒引子,再多的原料也做不成酒。酒引子是酵母,它由百多种草药发酵而成,把它按一定的比例放入主要原料中,主要原料才会发酵变成酒。写作也是这样,我们主攻的方向也许不是灵感,但如果没有灵感,我们那些储备的原料就不一定能变成小说。没有走神,就没法传神,至少是没法写出传神的人物、传神的故事。

2016年盛夏,东西在他的工作室郑重其事地签赠八卷本东西作品集给我,当时集子刚刚从上海运到南宁。其中《叙述的走神》是我读完第二遍还想继续读的集子。

我顿悟,在走神和传神之间,还有机智和睿智小桥一样飞架南北,最终造就东西。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寻找心灵的栖息之地
——浅析楚红城诗歌作品《中华鲟》的精神内涵

□邓红琼

有些文字经不起诗人的组合,因为它有灵魂,会让这个世界感到疼痛。2020年春节前夕,我去北京参加第六届中国诗歌春晚颁奖典礼,第一次见到楚红城。对文学的热爱,让我们可以坐下来,在一杯茶里漫谈诗歌、生活及对未来的设想。

席勒说:“生活是严肃的,艺术是宁静的。”身处物欲横流的繁华都市,楚红城不为外部所动,一直保持一颗纯净的心,沉静写作,并为文学做好接力工作。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良知,会令一个人将其精神信仰和悲悯之心寓于作品之中,呈现与众不同的气质和文化思想底蕴,并自生光芒。由此,我在楚红城大量的诗歌作品中选出这首《中华鲟》,分折一下其中的艺术魅力,从中窥视诗人的社会忧患意识,以及不为人知的乡愁情结。

作为有“水上熊猫”之称的中华鲟,当进入百度搜索时,首先出来的是“中华鲟多少钱一斤?中华鲟怎么做好吃?”等辞条,楚红城的笔此刻一定是愤怒的。“鳣出江、淮、黄河、辽海深水处……”“一群大鱼从远古的记载中/洄游而来/意念指引于一条大江的入海口/试探秋天的体温。”诗歌开篇不凡,很有画面感,仿佛看到这种号称“活化石”的珍稀动物正浩浩荡荡地自海而来。“鳣出江、淮、黄河、辽海深水处”,此话出自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道出了中华鲟的分布和习性。作为海栖性的洄游鱼类,中华鲟每年9月到11月间,由入海口溯长江而上,寻找繁殖的地带。“试探秋天的体温”,形象而生动,令人为之悸动。人类口不择食及贪婪的本性使得中华鲟惶惶之中处于死亡的边缘。它们小心翼翼地浮游在楚红城的笔下,为上亿年的痛苦衍变作一次生命的洗礼。

“怔在文档前,一条大鱼向我游来,它睁大眼睛哀鸣着,血和泪痕染红了江水,染红了键盘敲出的字眼。” 面对历史的记载和现实的残酷,诗人的心与大鱼一起哀鸣,在诗人的笔下,中华鲟不过是控诉与游说人类的一个例证,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才能维护自身的生存环境。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我们应该对自然抱有敬畏之心,才能主动避让自然灾害。

“我何尝不是一条找不到家的鱼呢?/鳍已退化,包括躯干/抽搐的思想,逡游在人群中/长成一截漠然的鱼骨。”北漂务工的楚红城就像中华鲟一样,一边痛苦而深情地眺望故土,一边努力地寻找生存的缝隙,等待机遇与命运的安排。由此,诗歌完成了命题的扩展与延伸,使得诗歌内涵更加深刻,寓意更加深广。

“诗歌必须深入精神领域,寻找那些高贵的东西。”楚红城以内心的悲悯,以疼痛的呐喊,为中华鲟寻找一块栖息之地,也为心灵寻找一盏光明的灯。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与厚圃谈其新作《拖神》

□ 林伟光

厚圃兄:

大作《拖神》,实乃一大制作,窃以为是近期写潮人最厚实的佳构。

好者其实不待我言,已有公论,如称“史诗性”巨作云云。但窃以为,其好者不在于这些浮誉上,乃在于切实从容地写来,丝丝入扣,传神阿堵,这不仅是指人物的生动活泼,还有展现历史场景之能真实,让人不觉得隔膜。其主人公陈鹤寿,是颇具代表性的人物,很能见出潮人的精神内蕴,如冒险,坚毅,精细,机警等等。潮人之所以成功,乃是因为其精神上的勇敢和机巧(兼有一点狡黠)兼融,非勇敢则不能成其事,非机巧也难以毕其功。其创乡及率众造船远航,几度生死间,非勇敢和坚毅,如何可得成功呢?而其间之筹谋及策划,则无一不仰赖于其过人之心智。兄以生花妙笔,戮力塑造此人物,见潮人精神于此,甚佩!

而还原历史,展现时代画卷,以细节完美地再现当时之情景,则让人沉浸于浓郁的潮风海韵之中,这正是此书的另一妙处。

南迁汉人疍家畲族,都生活在这片沃土之上,在历史中有纷争,也有融合,这是历史事实。我还从未见过有如此精彩反映的作品,兄此作开了一个新的历史画面,触及一种新的创作领域,繁复而生动,大气而精妙,令人耳目一新。

下南洋是此书的一个重头戏。红头船的故乡,面朝大海,向往远方,这是环境,也是潮人性格所使然。这是一种冒险,也是一种悬于生死的拼搏。安土重迁,从来不是潮人的性格,不安分的幻想,往往伴随着潮人坚韧不拔的勇敢。潮人活着的目的很简单,就为了活着,一切都是为了这个目的,这是基本的目的,也是崇高的目的。我读此书,十分明显地就读出了这么的一种深厚的内核。人活着,并不卑微,只有更好地活着,才能有一切的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对于陈鹤寿和书中所有人是如此,而对于我们又何独不然呢!

凡优秀作家都善于摹写女性,如鲁迅、沈从文、孙犁、赵树理、贾平凹、莫言等,无一不如此。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沈从文笔下之翠翠,都光彩夺目,即使只有寥寥几笔的豆腐西施,也让人印象深刻。兄于此也甚为擅长,曾读过此前几本大作,都留下了十分美好的记忆。在《拖神》中,这方面的表现,也依然很突出。书中的女性无论着墨多少,几乎都各有其精彩。我尤其欣赏兄对少女怀春心理的描写,那一份羞涩,那一份对未来憧憬的萌动,其欲说还休,轻愁淡怨,欲迎还拒,胆战心惊的初恋心态,都被把握得很准确,写得十分到位。

潮汕女性,素以温婉,宜室宜家为人称道,印象里大都如此;可是在这外表之下,却是刚毅的性格,是任劳任怨的无私奉献,在温婉之中却有坚强与刚韧,她们任劳任怨,却绝不逆来顺受,总能在挫折与不幸中站立起来,坚强地面对现实,与男人共同肩荷起家庭和社会的天空。从姑娘到女人,在生活不断的磨砺中,她们逐渐地成长。

《拖神》以陈鹤寿,以樟树埠为点,由一个小点展开大视野,席卷宏大的时代,于是清末的跌宕风云,外侮所带来的剧变,汕头开埠的五光十色, 外洋的异情调,都一一呈现,成了斑斓的画面。繁复,杂调,乱弹,这种多色调的美,能够充分地满足我们好奇的心。

它是现实主义作品,却不局限于此,其中有魔幻和神话的色彩,但并不玄虚,而是根植于现实主义土壤上的幻化。神从来是由人所创造的,这是一种精神上的鼓舞,陈鹤寿所臆造出来的“水流神”正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拖神是潮汕一种民俗活动,融于书中,别有深意。拖神不是对神的不敬,也不是亵渎,而是潮人内心的一种特殊的表达,或者在嬉皮里有一份郑重其事的尊重。

在处理民俗及语言上,此作也是颇成功的,其好者在于恰切,能巧妙地融化于其中,浑然于一体,而不显突兀,既造成了一种浓郁和迷人的地方文化风情,又不会妨碍区域外读者的阅读。很好!

我一直相信潮汕是神奇的土地,大有可写。可是,身在其中者却容易琐屑,见其小而未见其大;外来者则易流于浮泛,见其表而未见其里。必得如兄这般从这里走出去的作家,隔着时空的回望,方能恰如其分地把握,并精彩和生动地描写之。

读此书,我甚是高兴,致谢你的精彩呈现!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田海
湾韵|悦读(2022年4月13日)
珠海特区报 2022-04-13 09:41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因为走神,所以传神
——东西作品阅读札记

□ 蓝宝生

作家东西的散文随笔集,据说读者并不少于他的小说读者。东西叙述时开了小差,于是收获若干金句,佳作也因此一气呵成,有叫人难以忍俊的,也有叫人不得不含泪伤怀的。那些使人悔得肠子发青的陈年旧事,日夜令东西小说读者群纠结郁闷忧伤难眠。

可以肯定的是,东西的叙述走神了,传神的语句或动词或细节如影随形纷至沓来,影视导演常常因此成为作家东西和东西小说的俘虏。东西就这样和凡一平等作家一样,行走于影视与文学之间,挥洒自如,著作丰厚。

《叙述的走神》共有四章:回头、深处、梦游和他们,其中还有序、东西创作年表等。回头就是回望,其中忆念启蒙老师的《云船》可能是我早年从事文学评论写作第一篇东西散文评论的素材对象,二十九年前刊发于地级报纸的文学副刊上,文题我至今依然记得,内容早已忘记了,短评嘛,字数也就是600字吧,可能叫作读后感更为贴切。

我和东西谈起往事旧文,他却有些小印象。那时候东西的叙述开始走神,他膜拜苏童和余华,并且和他们一起走在了先锋的叙事怪道上。大概是1992年,东西的先锋小说《商品》爬上了《小说月报》,精短散文《暮年之父》几乎同时刊发在《南方周末》副刊头条上,这是可以和朱自清《背影》竞技媲美的思父名作。

2015年,东西再次走神,推出被北师大教授张清华誉为可与中国乡村“五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相匹配而出现的长篇小说《纂改的命》,其中的主人公汪长尺,当有人问小说中汪长尺身上是否有您的影子时,东西闪烁其词,却不再走神,他说,我没有他那样的经历,但我有他那样的心路历程。少年时期,物质匮乏,我连买一双白球袜的钱都没有,经常站在县城体育用品商店的玻璃柜前,像现在写不出小说那样徘徊彷徨,天天看着那双白袜子,希望有钱把它买下来。但是我买不起,那时连饭都吃不饱,哪有钱买白袜子呀。于是,脑海里曾一度炸裂:为什么我就没有一个当干部的爹?虽然这只是一闪而过的念头,但它在我的脑细胞上留下了划痕。这个念头没有第二次出现,它被深埋了,特别是在我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成绩之后,在构思小说的深夜,它冷不丁地冒出来了,吓我一身冷汗。原来“拼爹”不是今天的产物。这是东西在某一个深夜的走神,传神的小说细节、情节在黑夜的深处奔走相告、鱼贯而出。

《回响》的问世,也是东西再次走神之后的传神之作。我和张燕玲一样不解或惊愕,《回响》为何故事以一起年轻女性被杀案为开头?其中多个犯罪嫌疑人次第浮现。而负责这起案件的女警冉咚咚,在调查中突然发现丈夫私自开房。东西按“案件线”与“感情线”推进小说,在奇数章写冉咚咚的推理和侦破,在偶数章写冉咚咚与文学教授慕达夫的婚姻危机,最后一章两线合并。当一条线的情节跌宕起伏,另一条线的情节近乎静止,但两条线上的人物都内心翻滚,相互缠绕形成“回响”。《回响》对人性的勘探,掘进很深很深,令人震撼。

李敬泽是最早评论东西小说的评论家,他曾说东西的语言是“刺在黑缎上的大花。”在《回响》的新书发布会上,李敬泽以唐代诗人李冶的名诗“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来为“东西”这一笔名做注解:“东西是一个写到东必定写到西、写到西必定是看着东的小说家”。的的确确,东西写《回响》,写的就是人与人的至近、至远,至亲、至疏。这至近、至远,至亲、至疏,也一定是东西走神之后收获的传神之思传神之想传神之韵传神之味。

作家走神的瞬间,便是写作灵感降临时分。它是突然的、骤然而降的、创造性的想法。就像做酒的酒引子,它虽然不是做酒的主要原料(主要原料是高粱、大米和小麦等),可没酒引子,再多的原料也做不成酒。酒引子是酵母,它由百多种草药发酵而成,把它按一定的比例放入主要原料中,主要原料才会发酵变成酒。写作也是这样,我们主攻的方向也许不是灵感,但如果没有灵感,我们那些储备的原料就不一定能变成小说。没有走神,就没法传神,至少是没法写出传神的人物、传神的故事。

2016年盛夏,东西在他的工作室郑重其事地签赠八卷本东西作品集给我,当时集子刚刚从上海运到南宁。其中《叙述的走神》是我读完第二遍还想继续读的集子。

我顿悟,在走神和传神之间,还有机智和睿智小桥一样飞架南北,最终造就东西。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寻找心灵的栖息之地
——浅析楚红城诗歌作品《中华鲟》的精神内涵

□邓红琼

有些文字经不起诗人的组合,因为它有灵魂,会让这个世界感到疼痛。2020年春节前夕,我去北京参加第六届中国诗歌春晚颁奖典礼,第一次见到楚红城。对文学的热爱,让我们可以坐下来,在一杯茶里漫谈诗歌、生活及对未来的设想。

席勒说:“生活是严肃的,艺术是宁静的。”身处物欲横流的繁华都市,楚红城不为外部所动,一直保持一颗纯净的心,沉静写作,并为文学做好接力工作。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良知,会令一个人将其精神信仰和悲悯之心寓于作品之中,呈现与众不同的气质和文化思想底蕴,并自生光芒。由此,我在楚红城大量的诗歌作品中选出这首《中华鲟》,分折一下其中的艺术魅力,从中窥视诗人的社会忧患意识,以及不为人知的乡愁情结。

作为有“水上熊猫”之称的中华鲟,当进入百度搜索时,首先出来的是“中华鲟多少钱一斤?中华鲟怎么做好吃?”等辞条,楚红城的笔此刻一定是愤怒的。“鳣出江、淮、黄河、辽海深水处……”“一群大鱼从远古的记载中/洄游而来/意念指引于一条大江的入海口/试探秋天的体温。”诗歌开篇不凡,很有画面感,仿佛看到这种号称“活化石”的珍稀动物正浩浩荡荡地自海而来。“鳣出江、淮、黄河、辽海深水处”,此话出自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道出了中华鲟的分布和习性。作为海栖性的洄游鱼类,中华鲟每年9月到11月间,由入海口溯长江而上,寻找繁殖的地带。“试探秋天的体温”,形象而生动,令人为之悸动。人类口不择食及贪婪的本性使得中华鲟惶惶之中处于死亡的边缘。它们小心翼翼地浮游在楚红城的笔下,为上亿年的痛苦衍变作一次生命的洗礼。

“怔在文档前,一条大鱼向我游来,它睁大眼睛哀鸣着,血和泪痕染红了江水,染红了键盘敲出的字眼。” 面对历史的记载和现实的残酷,诗人的心与大鱼一起哀鸣,在诗人的笔下,中华鲟不过是控诉与游说人类的一个例证,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才能维护自身的生存环境。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我们应该对自然抱有敬畏之心,才能主动避让自然灾害。

“我何尝不是一条找不到家的鱼呢?/鳍已退化,包括躯干/抽搐的思想,逡游在人群中/长成一截漠然的鱼骨。”北漂务工的楚红城就像中华鲟一样,一边痛苦而深情地眺望故土,一边努力地寻找生存的缝隙,等待机遇与命运的安排。由此,诗歌完成了命题的扩展与延伸,使得诗歌内涵更加深刻,寓意更加深广。

“诗歌必须深入精神领域,寻找那些高贵的东西。”楚红城以内心的悲悯,以疼痛的呐喊,为中华鲟寻找一块栖息之地,也为心灵寻找一盏光明的灯。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与厚圃谈其新作《拖神》

□ 林伟光

厚圃兄:

大作《拖神》,实乃一大制作,窃以为是近期写潮人最厚实的佳构。

好者其实不待我言,已有公论,如称“史诗性”巨作云云。但窃以为,其好者不在于这些浮誉上,乃在于切实从容地写来,丝丝入扣,传神阿堵,这不仅是指人物的生动活泼,还有展现历史场景之能真实,让人不觉得隔膜。其主人公陈鹤寿,是颇具代表性的人物,很能见出潮人的精神内蕴,如冒险,坚毅,精细,机警等等。潮人之所以成功,乃是因为其精神上的勇敢和机巧(兼有一点狡黠)兼融,非勇敢则不能成其事,非机巧也难以毕其功。其创乡及率众造船远航,几度生死间,非勇敢和坚毅,如何可得成功呢?而其间之筹谋及策划,则无一不仰赖于其过人之心智。兄以生花妙笔,戮力塑造此人物,见潮人精神于此,甚佩!

而还原历史,展现时代画卷,以细节完美地再现当时之情景,则让人沉浸于浓郁的潮风海韵之中,这正是此书的另一妙处。

南迁汉人疍家畲族,都生活在这片沃土之上,在历史中有纷争,也有融合,这是历史事实。我还从未见过有如此精彩反映的作品,兄此作开了一个新的历史画面,触及一种新的创作领域,繁复而生动,大气而精妙,令人耳目一新。

下南洋是此书的一个重头戏。红头船的故乡,面朝大海,向往远方,这是环境,也是潮人性格所使然。这是一种冒险,也是一种悬于生死的拼搏。安土重迁,从来不是潮人的性格,不安分的幻想,往往伴随着潮人坚韧不拔的勇敢。潮人活着的目的很简单,就为了活着,一切都是为了这个目的,这是基本的目的,也是崇高的目的。我读此书,十分明显地就读出了这么的一种深厚的内核。人活着,并不卑微,只有更好地活着,才能有一切的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对于陈鹤寿和书中所有人是如此,而对于我们又何独不然呢!

凡优秀作家都善于摹写女性,如鲁迅、沈从文、孙犁、赵树理、贾平凹、莫言等,无一不如此。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沈从文笔下之翠翠,都光彩夺目,即使只有寥寥几笔的豆腐西施,也让人印象深刻。兄于此也甚为擅长,曾读过此前几本大作,都留下了十分美好的记忆。在《拖神》中,这方面的表现,也依然很突出。书中的女性无论着墨多少,几乎都各有其精彩。我尤其欣赏兄对少女怀春心理的描写,那一份羞涩,那一份对未来憧憬的萌动,其欲说还休,轻愁淡怨,欲迎还拒,胆战心惊的初恋心态,都被把握得很准确,写得十分到位。

潮汕女性,素以温婉,宜室宜家为人称道,印象里大都如此;可是在这外表之下,却是刚毅的性格,是任劳任怨的无私奉献,在温婉之中却有坚强与刚韧,她们任劳任怨,却绝不逆来顺受,总能在挫折与不幸中站立起来,坚强地面对现实,与男人共同肩荷起家庭和社会的天空。从姑娘到女人,在生活不断的磨砺中,她们逐渐地成长。

《拖神》以陈鹤寿,以樟树埠为点,由一个小点展开大视野,席卷宏大的时代,于是清末的跌宕风云,外侮所带来的剧变,汕头开埠的五光十色, 外洋的异情调,都一一呈现,成了斑斓的画面。繁复,杂调,乱弹,这种多色调的美,能够充分地满足我们好奇的心。

它是现实主义作品,却不局限于此,其中有魔幻和神话的色彩,但并不玄虚,而是根植于现实主义土壤上的幻化。神从来是由人所创造的,这是一种精神上的鼓舞,陈鹤寿所臆造出来的“水流神”正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拖神是潮汕一种民俗活动,融于书中,别有深意。拖神不是对神的不敬,也不是亵渎,而是潮人内心的一种特殊的表达,或者在嬉皮里有一份郑重其事的尊重。

在处理民俗及语言上,此作也是颇成功的,其好者在于恰切,能巧妙地融化于其中,浑然于一体,而不显突兀,既造成了一种浓郁和迷人的地方文化风情,又不会妨碍区域外读者的阅读。很好!

我一直相信潮汕是神奇的土地,大有可写。可是,身在其中者却容易琐屑,见其小而未见其大;外来者则易流于浮泛,见其表而未见其里。必得如兄这般从这里走出去的作家,隔着时空的回望,方能恰如其分地把握,并精彩和生动地描写之。

读此书,我甚是高兴,致谢你的精彩呈现!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