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春来早,万事日相催。
2021年是斗门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经济社会取得丰硕成果,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一年来,全区迎来一系列大事要事盛事;一年来,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8亿元,增长4.1%,完成工业投资134.8亿元,实现工业投资倍增计划,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2年,斗门区将勇担使命、加快发展、当好尖兵,奋力谱写以“大产业、大城市、大交通”为支撑的“大斗门”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高质量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作出斗门新的更大贡献。

吹响“产业第一”冲锋号
一年之计在于春。
春节期间,珠海越亚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珠海越亚)900多名工人坚守岗位,每条生产线紧张而有序忙碌着。而在其高端射频及FCBGA封装载板生产制造项目建设现场,则是另一番景象:100余名工人奋战在建设一线,在工地上过大年。“今年春节,我们生产、建设不停歇,开足马力完成订单、抢抓工期,瞄准今年7月具备投产条件的目标全力冲刺。”珠海越亚总经办主任王瑾表示。
珠海越亚是封装载板行业领域的龙头企业,长期专注于无芯IC封装基板的研发、设计、生产以及销售,是全球首家利用“铜柱增层法”实现“无芯”封装载板量产的企业。2020年,该公司将创新研发的“无芯基板技术”产业化,应用于数字芯片领域的基带、应用处理器等领域,一举打破了国外高端IC封装基板厂商垄断市场的局面,摘得第七届广东专利银奖。
珠海越亚生产、建设马不停蹄,正是斗门区坚持“产业第一”的生动实践。
斗门区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2021年,全区完成工业投资134.8亿元,同比增长102.8%,实现倍增目标。该数据还显示,斗门区去年工业投资增速在全市名列前茅,成为珠海工业投资强有力的增长极。
市第九次党代会明确将“产业第一”作为工作总抓手之一。2022年珠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把“坚持产业第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今后五年发展目标任务之一,为珠海大力发展实体经济锚定“规划图”“路线图”。
“产业第一”,正在成为珠海高质量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的一面旗帜。
通过生机勃勃的生产、建设,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优势产业集聚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正是斗门区坚持“产业第一”的新方法论。

新的一年,斗门区将以项目为中心推动产业发展,优先发展壮大制造业,建设一流产业园区,全面打响产业发展攻坚战。
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区、质量强区,重点发展以集成电路为重点的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以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和光伏设备为重点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智能制造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要做大做强产业园区,推动园区配套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实施园区投入倍增计划。用好珠海-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建设契机,精准布局各大园区主导产业,形成“一园一主导,一园一特色”集聚发展优势。
要强化项目要素保障机制,守住工业用地红线,超前储备一批工业“熟地”,加快推进旧村镇工业园区升级改造,多措并举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要把招商引资作为核心任务,精准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引商、以投促引,积极培育引进“链主”和“专精特新”企业,推动产业链集群发展。
“高铁新城”国际招标规划启动
近日,珠海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正式发布《珠海市斗门区东湖片区城市设计国际咨询技术服务及方案整合招标公告》(以下简称《公告》)。根据《公告》显示,计划投入预算900万元,启动东湖片区城市设计国际咨询技术服务及方案整合招标,促进编制高品质和实用性的规划方案。
这意味着,作为珠海东西城区中心节点,斗门东湖片区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有望打造成为湾区西岸重要的“承上启下”的转换节点。未来,这片约5平方公里的可开发建设区,有望与白藤、井岸、白蕉、黄杨河、胜利河、友谊河共同形成珠海“三江六岸”独特地理格局的滨江新城,并重点引进区域总部、功能总部,建设城市CBD、CID,形成集金融、产业、生活为一体的“高铁新城”。
东湖片区内涉及的白蕉东湖新城、尖峰南商务区、湖心新城等多个重点片区,正以一串串坚实的脚印,展现着斗门区高标准、高水平推进新城片区开发建设的累累硕果:尖峰山下,斗门科创中心、富元广场项目、建粤商务中心,一个个高起点高标准的商业配套正在用心打造,全面展现斗门区高端现代服务业水平和优质营商环境;文园中学斗门校区、珠峰实验学校、华发水郡省级湿地公园、斗门区文化艺术中心、十方汇文化街区……新学校、新公园、新文化设施,正在不断刷新着斗门颜值,为斗门城区生活品质添砖加瓦。

“十四五”期间,如何让城市品质更上一层楼?
市第九次党代会绘就“城市跨越”的新蓝图:完善东西“双城”架构等重点工作,通过强化东部城区政治经济科教文化功能、西部城区产业交通服务配套功能,坚持组团式布局,促进各组团快速联通、产业协同、生活便捷、宜居宜业。
“城市跨越”,这是让珠海东、西部一并呈现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形象和气质的一次长远谋划。
斗门区将加快实现“城市跨越”。通过加快编制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适度超前配置高水平高质量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市公共服务配套水平,加快打造西部中心城区先导区。
斗门区将推进组团建设,按照“两化三型”要求,优化“一河两岸四组团”协同联动的城市发展空间格局,推动主城区东进西拓,运用好“绣花”功夫,在城市更新、新城建设等方面做好文章。
高起点启动大交通战略规划
作为工作总抓手之一,市第九次党代会明确的“交通提升”,再一次把交通建设作为提质扩容、聚势赋能的“开山斧”。
“交通提升”是时之必然,是势之所趋。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中都提到,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珠海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的意见》更是明确指出,珠海要致力打造珠江口西岸综合交通新枢纽。
作为昔日依靠渡轮码头、“无船便无路”的斗门,作为目前珠海的重要一极,更懂得交通建设的意义所在。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地发展,斗门区在构建“内畅外联”交通路网中,形成一铁(广珠铁路)、一纵(省道S272)、两横(国道G228、珠峰大道)、四高速(西部沿海高速、高栏港高速、机场高速、江珠高速)的干线路网。
要想富,先修路;要更富,修好路。

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市第九次党代会“交通提升”部署?
斗门区将站在全市、全省的高度,高标准启动斗门大交通战略建设规划,更好发挥重大交通项目对产业发展和城市跨越的支撑引领服务作用。
强化对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的“硬联通”,快速串联发展核心要素,重点推进香海大桥西延线、香海北路(尖峰二桥)、高栏港高速北延线、机场北快线、莲鹤大道、莲洲大道、胜利大道、江珠高速六乡出入口等道路项目建设,配合推进香海大桥、珠海大道扩建工程、珠海隧道等市级项目建设,构建纵贯东西交通大动脉,实现核心区半小时可达。
以鹤洲高铁枢纽站建设为契机,谋划推动珠肇高铁全面建设,力促广珠澳高铁2022年开工建设,加快珠斗城际立项建设,与珠机城际共同构成珠海第一条城际轨道环线,构建珠江西岸轨道交通中心。
加快完善机场、港口,推进珠海莲洲通用机场二期建设,打造国内示范性通用机场,加快建成通用航空产业示范区。推进斗门港升级改造工程,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港口。
加快区内骨干路网建设和“毛细血管”疏通,实施拥堵路段治理等六大攻坚战,提升城市畅通水平。
打造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战略拓展区
斗门区2022年的蓝图已经绘就,更需要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一锤接着一锤敲,一步一个脚印把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一方面,按照规划部署,斗门区将积极实施创新发展主导战略、坚决落实“民生为要”、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管好用好财政资源、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为斗门区改革发展各项事业提供坚强保证,奋力谱写“大产业、大城市、大交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一方面,斗门区将勇担使命、加快发展、当好尖兵,以建设“大斗门”的扎实举措,奋力打造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战略拓展区。
大产业需要大载量。斗门区将把握好“四区”叠加发展历史机遇,紧紧围绕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主线和“四个新”战略定位、“四个新”重点任务,强化与港澳地区合作交流,在服务“一国两制”大局中主动担责履责尽责,为合作区提供产业支撑、空间支撑、服务支撑。
斗门区还将持续推进产业共建,为合作区的高端产业提供生产、制造、服务保障的空间,探索建设服务澳门中小企业发展平台,联动合作区承接港澳物流、供应链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加快推动澳门同创智谷、港珠澳现代农业示范园、斗门文旅产业港澳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形成强大协同效应。
充分利用港珠澳大桥带来的便利条件,加快推动大桥经济区建设,打通联结斗门区与合作区、斗门区与澳门的关键节点,推动与合作区在上下游产业链上深入合作,促进各类澳资澳企等要素资源在斗门集聚。
围绕承接配套,斗门区将结合澳门需求推出更多配套政策措施,有效衔接澳门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为港澳同胞特别是青年人学习交流、工作生活创造更好条件。

岭南春来早,万事日相催。
2021年是斗门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经济社会取得丰硕成果,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一年来,全区迎来一系列大事要事盛事;一年来,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8亿元,增长4.1%,完成工业投资134.8亿元,实现工业投资倍增计划,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2年,斗门区将勇担使命、加快发展、当好尖兵,奋力谱写以“大产业、大城市、大交通”为支撑的“大斗门”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高质量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作出斗门新的更大贡献。

吹响“产业第一”冲锋号
一年之计在于春。
春节期间,珠海越亚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珠海越亚)900多名工人坚守岗位,每条生产线紧张而有序忙碌着。而在其高端射频及FCBGA封装载板生产制造项目建设现场,则是另一番景象:100余名工人奋战在建设一线,在工地上过大年。“今年春节,我们生产、建设不停歇,开足马力完成订单、抢抓工期,瞄准今年7月具备投产条件的目标全力冲刺。”珠海越亚总经办主任王瑾表示。
珠海越亚是封装载板行业领域的龙头企业,长期专注于无芯IC封装基板的研发、设计、生产以及销售,是全球首家利用“铜柱增层法”实现“无芯”封装载板量产的企业。2020年,该公司将创新研发的“无芯基板技术”产业化,应用于数字芯片领域的基带、应用处理器等领域,一举打破了国外高端IC封装基板厂商垄断市场的局面,摘得第七届广东专利银奖。
珠海越亚生产、建设马不停蹄,正是斗门区坚持“产业第一”的生动实践。
斗门区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2021年,全区完成工业投资134.8亿元,同比增长102.8%,实现倍增目标。该数据还显示,斗门区去年工业投资增速在全市名列前茅,成为珠海工业投资强有力的增长极。
市第九次党代会明确将“产业第一”作为工作总抓手之一。2022年珠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把“坚持产业第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今后五年发展目标任务之一,为珠海大力发展实体经济锚定“规划图”“路线图”。
“产业第一”,正在成为珠海高质量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的一面旗帜。
通过生机勃勃的生产、建设,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优势产业集聚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正是斗门区坚持“产业第一”的新方法论。

新的一年,斗门区将以项目为中心推动产业发展,优先发展壮大制造业,建设一流产业园区,全面打响产业发展攻坚战。
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区、质量强区,重点发展以集成电路为重点的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以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和光伏设备为重点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智能制造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要做大做强产业园区,推动园区配套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实施园区投入倍增计划。用好珠海-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建设契机,精准布局各大园区主导产业,形成“一园一主导,一园一特色”集聚发展优势。
要强化项目要素保障机制,守住工业用地红线,超前储备一批工业“熟地”,加快推进旧村镇工业园区升级改造,多措并举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要把招商引资作为核心任务,精准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引商、以投促引,积极培育引进“链主”和“专精特新”企业,推动产业链集群发展。
“高铁新城”国际招标规划启动
近日,珠海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正式发布《珠海市斗门区东湖片区城市设计国际咨询技术服务及方案整合招标公告》(以下简称《公告》)。根据《公告》显示,计划投入预算900万元,启动东湖片区城市设计国际咨询技术服务及方案整合招标,促进编制高品质和实用性的规划方案。
这意味着,作为珠海东西城区中心节点,斗门东湖片区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有望打造成为湾区西岸重要的“承上启下”的转换节点。未来,这片约5平方公里的可开发建设区,有望与白藤、井岸、白蕉、黄杨河、胜利河、友谊河共同形成珠海“三江六岸”独特地理格局的滨江新城,并重点引进区域总部、功能总部,建设城市CBD、CID,形成集金融、产业、生活为一体的“高铁新城”。
东湖片区内涉及的白蕉东湖新城、尖峰南商务区、湖心新城等多个重点片区,正以一串串坚实的脚印,展现着斗门区高标准、高水平推进新城片区开发建设的累累硕果:尖峰山下,斗门科创中心、富元广场项目、建粤商务中心,一个个高起点高标准的商业配套正在用心打造,全面展现斗门区高端现代服务业水平和优质营商环境;文园中学斗门校区、珠峰实验学校、华发水郡省级湿地公园、斗门区文化艺术中心、十方汇文化街区……新学校、新公园、新文化设施,正在不断刷新着斗门颜值,为斗门城区生活品质添砖加瓦。

“十四五”期间,如何让城市品质更上一层楼?
市第九次党代会绘就“城市跨越”的新蓝图:完善东西“双城”架构等重点工作,通过强化东部城区政治经济科教文化功能、西部城区产业交通服务配套功能,坚持组团式布局,促进各组团快速联通、产业协同、生活便捷、宜居宜业。
“城市跨越”,这是让珠海东、西部一并呈现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形象和气质的一次长远谋划。
斗门区将加快实现“城市跨越”。通过加快编制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适度超前配置高水平高质量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市公共服务配套水平,加快打造西部中心城区先导区。
斗门区将推进组团建设,按照“两化三型”要求,优化“一河两岸四组团”协同联动的城市发展空间格局,推动主城区东进西拓,运用好“绣花”功夫,在城市更新、新城建设等方面做好文章。
高起点启动大交通战略规划
作为工作总抓手之一,市第九次党代会明确的“交通提升”,再一次把交通建设作为提质扩容、聚势赋能的“开山斧”。
“交通提升”是时之必然,是势之所趋。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中都提到,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珠海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的意见》更是明确指出,珠海要致力打造珠江口西岸综合交通新枢纽。
作为昔日依靠渡轮码头、“无船便无路”的斗门,作为目前珠海的重要一极,更懂得交通建设的意义所在。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地发展,斗门区在构建“内畅外联”交通路网中,形成一铁(广珠铁路)、一纵(省道S272)、两横(国道G228、珠峰大道)、四高速(西部沿海高速、高栏港高速、机场高速、江珠高速)的干线路网。
要想富,先修路;要更富,修好路。

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市第九次党代会“交通提升”部署?
斗门区将站在全市、全省的高度,高标准启动斗门大交通战略建设规划,更好发挥重大交通项目对产业发展和城市跨越的支撑引领服务作用。
强化对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的“硬联通”,快速串联发展核心要素,重点推进香海大桥西延线、香海北路(尖峰二桥)、高栏港高速北延线、机场北快线、莲鹤大道、莲洲大道、胜利大道、江珠高速六乡出入口等道路项目建设,配合推进香海大桥、珠海大道扩建工程、珠海隧道等市级项目建设,构建纵贯东西交通大动脉,实现核心区半小时可达。
以鹤洲高铁枢纽站建设为契机,谋划推动珠肇高铁全面建设,力促广珠澳高铁2022年开工建设,加快珠斗城际立项建设,与珠机城际共同构成珠海第一条城际轨道环线,构建珠江西岸轨道交通中心。
加快完善机场、港口,推进珠海莲洲通用机场二期建设,打造国内示范性通用机场,加快建成通用航空产业示范区。推进斗门港升级改造工程,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港口。
加快区内骨干路网建设和“毛细血管”疏通,实施拥堵路段治理等六大攻坚战,提升城市畅通水平。
打造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战略拓展区
斗门区2022年的蓝图已经绘就,更需要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一锤接着一锤敲,一步一个脚印把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一方面,按照规划部署,斗门区将积极实施创新发展主导战略、坚决落实“民生为要”、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管好用好财政资源、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为斗门区改革发展各项事业提供坚强保证,奋力谱写“大产业、大城市、大交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一方面,斗门区将勇担使命、加快发展、当好尖兵,以建设“大斗门”的扎实举措,奋力打造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战略拓展区。
大产业需要大载量。斗门区将把握好“四区”叠加发展历史机遇,紧紧围绕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主线和“四个新”战略定位、“四个新”重点任务,强化与港澳地区合作交流,在服务“一国两制”大局中主动担责履责尽责,为合作区提供产业支撑、空间支撑、服务支撑。
斗门区还将持续推进产业共建,为合作区的高端产业提供生产、制造、服务保障的空间,探索建设服务澳门中小企业发展平台,联动合作区承接港澳物流、供应链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加快推动澳门同创智谷、港珠澳现代农业示范园、斗门文旅产业港澳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形成强大协同效应。
充分利用港珠澳大桥带来的便利条件,加快推动大桥经济区建设,打通联结斗门区与合作区、斗门区与澳门的关键节点,推动与合作区在上下游产业链上深入合作,促进各类澳资澳企等要素资源在斗门集聚。
围绕承接配套,斗门区将结合澳门需求推出更多配套政策措施,有效衔接澳门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为港澳同胞特别是青年人学习交流、工作生活创造更好条件。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