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新气象!紧扣“产业第一”工作总抓手,跑出珠海经济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走进珠海各大生产企业、在建重点项目和工业园区,处处是热火朝天的奋斗场景,激荡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新气象。

又是春潮拍岸时,“虎”啸声声是壮行——

2021年12月,中国共产党珠海市第九次代表大会召开,描绘了珠海未来五年的美好蓝图,确立了“产业第一、交通提升、城市跨越、民生为要”的工作总抓手。

“要紧扣‘产业第一、制造业优先’,把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全面打好产业发展攻坚战,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集中兵力、集中精力、集中资源把实体经济做强做优做大。”市委书记吕玉印掷地有声地强调。

今年1月举行的珠海市两会上,市长黄志豪在作市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要坚持“产业第一”,以实体经济提速发展为牵引,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快速提升城市能级和量级,力争未来五年地区生产总值超6000亿元,进入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万亿俱乐部行列。

产业第一,号角嘹亮。珠海正以辛勤的劳作、昂扬的斗志、勃发的英姿迎接春天,奋进未来!

光库科技芯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效果图。

(一)

产业是立市之本,强市之基,是一座城市发展的支撑和脊梁。

回望过去五年,珠海经济发展进位提质,淬炼出“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劲——

2021年,珠海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81.75亿元,全省排名升至第6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高收入经济体标准;各类商事主体超40万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2100家,人才净流入率位居全省前列。

回望过去一年,珠海经济发展破冰突围,迸发出“千帆一道带风轻”的活力——

出台实施推动经济争先进位发展“1+5”综合性政策措施,现代产业集群加快构建,推动591个项目加快建设,全市制造业投资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5200亿元;全年新签约重点产业项目136个、投资总额超千亿元……

与此同时,我市还争取了总规模90亿元的广东省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设计子基金、120亿元的大湾区半导体产业投资基金、300亿元的广东省航空产业基金在珠海注册。

闯与试、兴与新,蕴含着珠海换道超车、腾飞超越的巨大能量。

“从产业结构来讲,珠海一直以来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尤其是以先进装备制造业为龙头,推动创新引领的高端产业集群发展,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林江指出。

然而,“小富即安,稍进则满”不应该是珠海这样一座经济特区的精气神,审视自身,实体经济总体规模不大、城市能级量级不够、区域辐射带动能力较弱……一项项“病症”,仍然制约着珠海的长远发展;对标先进,传统园区改造升级缓慢、土地利用效率低下、营商环境仍需优化等长期性问题仍未得到有效破解。

今天的珠海,更需要深刻领会“国之大者”,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新挑战、新考验,在大风大浪中开好顶风船、打好主动仗,更需要勇担使命、当好尖兵,高质量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奋力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最前列!

坚持“产业第一”,就是要保持定力、增强活力、开足马力发展实体经济——

未来五年,珠海提出要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方面要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重点培育聚焦智能家电、电子信息、新能源、大健康、精细化工、海工装备、港口物流等产业,着力培育引进一批“链主”企业,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

同时,建设一流产业集聚区,精准布局园区主导产业,增强园区综合配套、产业配套和平台支撑功能,形成“一园一主导,一园一特色”的集聚发展优势。探索“横琴政策+珠海空间”发展新机制,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澳珠极点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和广东经济新的重要增长极。

坚持“产业第一”,就是要以更广视野、更大格局、更高标准谋划发展蓝图——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珠海坚定不移的战略选择,也是矢志不移的努力方向。近年来,珠海科技创新不断进步,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26%,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2100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业规模全省第二。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要素加速汇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在工业中的比重持续提高,推进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取得扎实成效……一个更加充满活力的湾区新兴科技创新城市正拔节生长。

雄关漫道真如铁。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

(二)

号角声声催征人。

“向科技创新要空间、向改革开放要动力,优化园区产业布局,加快产业平台建设,不断培育壮大新动能、推动新发展。”

“紧紧扭住实体经济这个‘牛鼻子’,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做好存量优化升级、增量引进培育的文章,大力发展高端产业、新兴产业。”

“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之路,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牢牢占据产业发展制高点,不断推动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

梳理市委书记吕玉印履新珠海后首轮区域调研的足迹和讲话,可以发现:工厂车间是“第一线”,实体经济是“高频词”,园区布局、招商引资、项目服务是“组合拳”。

1月28日举行的市委常委会会议,在听取全市当前经济工作情况汇报,研究部署重点工作时强调,要围绕“产业第一”,不断推动经济发展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在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实现“稳”和“进”的统一。

坚持“快”“多”“优”,全面发力——

要突出“制造业优先”,紧紧扭住工业投资比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目标自加压力、主动提标,高效推进招商引资,多在项目招引、项目储备、园区建设等重点环节上做加法,对重大项目做到“实施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缩短项目“落地、开工、投产、达产”流程所需时间,迅速扩大工业投资“底盘”,支撑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锚定“好”“省”“准”,创新布局——

要在“投资强度、开发时限、亩产水平”等方面科学设定边界条件,着力招引投资强度高、带动能级高、技术含量高,符合珠海产业发展方向的龙头型重大产业项目。创新谋划“大刀队”工作机制,从立项必要性、投入经济性、实施方案可行性等方面进行项目评估评审,将财政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投向事关产业发展全局的关键重点。

项目来了,能不能落下地、扎下根,看的是营商环境,拼的是服务质量。持续不断地优化营商环境,才能让企业家们投资放心、创业安心、生活舒心,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坚持把企业诉求放在第一位,把工作重心放在第一线,努力破除制约企业发展的各类障碍,解决好全市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成长发展中遇到的各方面问题……”前不久,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布《致珠海企业家的一封信》,提出要当好企业的知心好友和坚强后盾,与广大企业家同呼吸共命运,携手迎接新时代、新机遇、新未来。

“踔厉奋发向未来”的这篇文章怎么做,植根于深化改革的力度、创新开拓的力度、破解难题的力度——

把产业招商落地作为珠海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压紧压实市区两级责任;

聚焦服务企业效能不足等问题,以精致细致极致的政府服务加快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推动各级各部门“情况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精准锁定重大项目建设堵点难点,健全管理台账、专班集中攻坚……

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成体系、五年上台阶”的建设目标,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做好跟踪服务,每一点改善、每一点优化,最终都会累积叠加,都将如涓滴入海,汇聚珠海经济持久而强大的浪潮。

(三)

实干需要“加速度”,发展需要“高质量”。

1月19日,珠海税务部门发布“抗疫助企税十条”,从落实疫情防控税费优惠政策、延长申报纳税期限、提升办税效率、简化办税流程、实施柔性执法、推行“非接触式”办税等方面入手,支持企业应对疫情影响,共同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

1月26日,鹤洲新区筹备组举办2022年首场招商引资项目线上“云签约”仪式,与广东港珠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就“港珠澳跨境贸易全球中心仓”项目、与达康发展有限公司就“达安国际创谷”项目分别签订投资合作协议,项目总投资达21亿元,实现招商引资工作“开门红”。

1月30日,拱北海关发布数据, 2021年,珠海市外贸进出口总额3320.1亿元人民币,比2020年增长21.5%,比2019年增长14.2%,规模持续扩大,质量稳步提升,展现出强劲韧性,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时节如流,华章日新。在珠海经济特区,处处可见奋斗的身影,可闻奋进的足音,干事创业的热情与改革创新的活力,恰如春风拂面,涌动热土。

这是一次风雨兼程的奋进,这是一次心潮澎湃的出发。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赋予珠海在重大国家战略中新的使命任务;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出支持珠海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的重大部署,要求珠海在更高起点上推动改革开放,成为全省新的重要增长极。

“今天的珠海,更要‘跳出珠海看珠海’,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要加快用改革创新来开路破题的步伐,在新发展格局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广东省人民政府原参事、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陈鸿宇看来,珠海需要久久为功,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筑牢发展之基,激活发展动能。

一个牢记“产业第一”、坚持“向实而行”的珠海,才能不断做好“压力测试”,不断实现“逆势飞扬”,把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一个对慢节奏说“不”,学会“快”节奏;工作不满足于“干了”,更要“干出加速度”“干出高质量”的珠海,才能胸怀奋楫争先的雄心,跳出一城一地的局限,才能让一个个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拔节而上、积厚成势,在服务全国全省大局上更有担当、更有作为!

快落地 快建设 快投产

只争朝夕,谋定快动。抢夺先机,真抓实干。

全市各级各部门正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以开局就要冲刺的干劲扎实推进各项部署落地落实,跑出“产业第一”的快节奏和加速度。

突出“制造业优先”
扩大工业投资“底盘”

市第九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积极培育引进一批根植力强的“链主”企业、创新带动力强的“专精特新”企业,推动产业链集群发展。

——支持智能家电行业以技术创新为引领,推动产品迭代和商业模式创新,实现总量突破千亿规模。

——加快发展以集成电路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协同合作区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为广东省打造集成电路发展第三极提供更大支撑。

——依托龙头企业,培育壮大以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和光伏设备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打造全市经济增长的新支柱。

——大力发展以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为主的大健康产业和以日化美妆为主的精细化工产业,构建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发展海工装备、港口物流等产业,打造高水平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现代海洋城市。

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成体系、五年上台阶”的建设目标,聚焦集成电路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家电、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精细化工、海洋经济等新兴产业领域,系统构建具有显著区域竞争优势的新兴产业集群。

提高政府服务效能
强化项目落地效率

如何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建设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带动作用?

市第九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坚持以产业项目落地为中心,整合优化政府各部门工作流程,成立土地、金融、审批服务等工作专班,重构项目建设审批服务机制,优化项目落地闭环管理服务机制,目标就是“推动优质项目快落地、快建设、快投产”。

“签约10个不如动工一个,动工10个不如投产一个”,我市将研究出台工业项目、重大投资项目落地标准化步骤,全面推行“拿地即开工”和“双容双承诺”制度,还将推动建立项目招引领导负责制,对各区各部门招商引资工作实施绩效评价。

探索建立投资、产值、税收三大“倍增名录”,在扶持资金、项目用地、能耗排放指标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打造本地企业增资扩产的首选地。统筹整合财政、金融、人才、保障性住房等资源,支持中小企业做强做大。

精准高效招商引资
形成产业集聚优势

今天的大项目就是明天的大发展。

围绕“项目”抓招商。以提升项目的获取能力为抓手,有效构建适应现代招商引资形态的体制机制,成立产业集群发展研究专班,绘制好产业发展“全景图”、招商引资“索引图”、重点产业“补链图”、目标企业“作战图”,算好目标项目的土地、税收、产业、能耗、环保、奖补成本“六盘账”,优化项目决策程序,确保招商选资的“精准度”和“快速度”。

“引”有魅力,“进”有动力。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组建100亿元重大项目招商引资资金池,聚焦产业主攻方向,谋划100个以上新兴产业项目进入招商储备库。加快引进以集成电路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项目,为广东省打造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第三极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未来五年,全市目标签约超亿元重点项目不少于650个,签约投资总额不少于6000亿元;其中超10亿元重点项目不少于120个,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505个。”市商务局局长沈岩介绍说。

推动园区扩容提质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以大空间、大投入,牵引大项目、大产业。

我市将实施“园区投入倍增”工程,2022年将统筹投入不少于100亿元建设资金,高水平规划、高起点建设园区基础设施,加速整备一批满足项目快速落地基本条件的连片可开发用地。

金湾区、斗门区今年各准备连片成熟用地3000亩以上,高新区准备1000亩以上,香洲区重点以园区空间再造和都市经济空间拓展提升产业承载力。

加快建设珠海-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珠海片区,打造承接大项目、发展大产业的重大支撑平台。完善土地收储政策,加大土地收储力度,处置一批已供未用、批而未供土地,盘活一批低效用地,保障产业项目落地空间。

“我们将推动各区在高水平规划的基础上,按短中长分步实施,一方面持续加大园区配套基础设施投入,推动现有产业园区提质升级;一方面迅速完善一批可供招商项目落户并立即开工的工业载体,释放产业发展空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李丛山表示。

春节期间重大项目如期推进
金湾区铆足干劲
新年实现新突破

今年春节期间,金湾区各重大项目的现场,呈现着一派蓬勃的生机——

在金湾高景50GW大尺寸太阳能硅片生产基地内,全自动的粘晶机械臂来回运作,高速晶圆切片机运转不停。春节期间,近千名员工留守工作岗位,每日产出近百万片高精度大尺寸硅片,供往各大下游生产厂家;

高景太阳能粘晶工作车间。

在中海福陆“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陆丰15-1项目的总装现场,800余名工程人员齐心协力,全力加快该深水钻井平台组块及导管架的建设工作,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装船交付任务……

重大项目的“开门红”,是金湾特色现代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也是金湾产业发展活力的具体体现。去年,金湾区与珠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一体化”运作后,金湾区锚定“产业第一”发展主旨,加快打造金湾特色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成效显著。

数字是最好的证明。去年,金湾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2211.57亿元,同比增长9.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24.67亿元,同比增长9%;全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40个,包括兴森科技、富威尔、先导智能、开拓药业等6个10亿元以上重点项目,新增项目投资总额超过240亿元。

强劲的发展势头,将在今年得以延续。记者了解到,今年金湾区将继续依托新能源、新材料、大健康、海洋工程等产业的深厚基础,在加快产业协同合作、强化产业链配套等方面打出精准的“组合拳”。其中,金湾区在今年1月便已引进了深圳新宙邦、中力新能源电池材料、深圳锐骏半导体等多个产值超20亿元的龙头项目。

“金湾将持续补链、延链、强链,打造规模体量更壮大、产业结构更优化、竞争优势更明显的金湾特色现代产业体系。”金湾区委书记、珠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梁耀斌此前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未来金湾区还将在载体运营、园区招商、创新驱动、人才培养等方面综合发力,提升区内产业发展的能级量级。

记者了解到,金湾区还将在今年加快宏昌电子材料二期、中京电子半导体、先导智能物流装备制造等项目开工建设,提速格力电器高端智能制造产业园、景旺电子、兴科半导体等续建项目建设进度,并借力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做好“产业协同、功能互补”文章,探索并形成大量企业“横琴研发,金湾投产”的协同合作发展关系。

2022年工业投资将冲破200亿元大关
斗门区加快构建
全区“大产业”格局

2月6日,位于斗门区富山工业园的珠海越亚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片忙碌景象。垂直显影线、金属喷溅机、全自动机械手……偌大的车间宽敞明亮,900余名工人坚守岗位,每条生产线有序而紧凑。

在与现有生产厂房相邻的珠海越亚高端射频及FCBGA封装载板生产制造项目建设现场,则是另一番景象:100余名工人奋战在建设一线,在岗位上过大年。“今年春节,我们生产、建设不停歇,开足马力完成订单、抢抓工期,瞄准今年7月具备投产条件的目标全力冲刺。”珠海越亚总经办主任王瑾表示。

作为封装载板行业的龙头企业,珠海越亚是斗门“隐形冠军”企业的杰出代表,长期专注于无芯IC封装基板的研发、设计、生产以及销售,是全球首家利用“铜柱增层法”实现“无芯”封装载板量产的企业。2020年,该公司将创新研发的“无芯基板技术”推行产业化,应用于数字芯片领域的基带、应用处理器等领域,一举打破了国外高端IC封装基板厂商垄断市场的局面,摘得第七届广东专利银奖。

春节期间,像珠海越亚生产、建设两手抓一样,斗门区工业兴区、实体经济强区的力度不减。

斗门区工业投资项目建设正酣。

斗门区科技和工业信息局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2021年全区工业投资完成134.76亿元,同比增长102.8%,实现倍增目标。

数据显示,斗门区去年工业投资增速在全市独占鳌头,成为珠海工业投资最主要的增长极。

工业投资是实体经济的源头,今天的投资就意味着明天的产出。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斗门区委、区政府自我加压、调高标尺、奋勇争先,创造性地出台《斗门区工业投资倍增计划工作方案》。该《方案》瞄准的目标只有一个:全年工业投资超133亿元,较2020年工业投资实现倍增;该《方案》展示的谋划只有一个:斗门区坚持“制造业立区不动摇”,以实体经济兴区、强区,以实体经济谋取民生福祉。

“‘十三五’期间,斗门区经济社会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取得了历史性跨越。”斗门区委书记苏虎表示,但仍然存在着产业能级量级偏小、创新带动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和短板,在“存量”有限的情况下,斗门区必须抓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充分发挥工业投资关键作用,高质量、高效率推进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做大“增量”,加快构建斗门区“大产业”格局,按照挂图作战的模式,力争全年工业投资冲破200亿元大关。

项目招引成果丰硕 创新攻坚蓄势腾飞
高新区“虎”气十足
全力冲刺首季“开门红”

新春伊始,高新区金鼎科技工业片区集成电路项目建设现场“虎”气十足,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一个个项目雏形已现。

记者在现场看到,光库科技铌酸锂高速调制器芯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建设正如火如荼,预计将在今年投产封装测试中心。该项目的落成将填补国内高端光芯片空白并助力国家“新基建”,解决光通讯产业“缺芯少核”的卡脖子难题,同时为大湾区光学芯片产业做好补链和积累。

过去一年,高新区铆足干劲,聚焦“产业规模、产业项目、产业创新、产业平台、产业政策、产业活动”等六大方面,精准发力,集成电路产业加速崛起,规模以上经济规模从2020年的26.2亿元提升至38.3亿元,增速超过45%,有力助推高新区打造“芯”高地,创新“芯”发展,为建设未来科技城提供强力支撑。

今年一开年,高新区便“战疫情、促经济”两手抓两不误,在全力以赴抗击疫情的同时抓好重点项目招引。继1月20日与健康未来企业家协会及扬州中宝专场签约会后,高新区1月26日再度“云签约”引进6大项目落户,引入项目涵盖半导体设备、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智能制造等产业领域,6个项目投资额6.8亿元,达产产值11.3亿元,纳税8650万元,实现了2022年高新区招商引资工作“开门红”。随着一个个好项目在高新区落地生根,为高新区新的一年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与此同时,为支持区内企业春节期间连续生产、稳岗促产,助推经济平稳运行,高新区还发布系列暖心举措,为企业及其员工送出11个“新春大礼包”,用真金白银的福利让更多企业及其员工过好安全、暖心的春节。这些大礼包既有鼓励实体经济稳步发展的上百万奖金大福利,又有给企业员工报销路费、免费体检、送保险的切实关怀和祝福。

市第九次党代会为高新区的未来发展绘制蓝图、指明方向:以后环片区为启动区建设珠海未来科技城。

宏伟蓝图激励人心,凝聚奋进磅礴力量。新年伊始,高新区全区上下迅速行动起来,一手抓人才链,一手抓产业链,书写着“速度与激情”奋斗开篇,以使命必达的决心、事在人为的信心、百折不挠的恒心,紧扣“产业第一”的目标要求,着力打造智造产业“新引擎”,并在招才引智、招商引资等多方面“策马扬鞭”,驶入新赛道、跑出加速度,积极为未来科技城建设蓄势腾飞储能。

统筹:钟夏
采写:钟夏 宋雪梅 甘丰恺 张帆 吴梓昊
摄影:张洲 张帆 见习记者 余浩然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丹梅
开年新气象!紧扣“产业第一”工作总抓手,跑出珠海经济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珠海特区报 2022-02-07 07:26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走进珠海各大生产企业、在建重点项目和工业园区,处处是热火朝天的奋斗场景,激荡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新气象。

又是春潮拍岸时,“虎”啸声声是壮行——

2021年12月,中国共产党珠海市第九次代表大会召开,描绘了珠海未来五年的美好蓝图,确立了“产业第一、交通提升、城市跨越、民生为要”的工作总抓手。

“要紧扣‘产业第一、制造业优先’,把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全面打好产业发展攻坚战,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集中兵力、集中精力、集中资源把实体经济做强做优做大。”市委书记吕玉印掷地有声地强调。

今年1月举行的珠海市两会上,市长黄志豪在作市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要坚持“产业第一”,以实体经济提速发展为牵引,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快速提升城市能级和量级,力争未来五年地区生产总值超6000亿元,进入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万亿俱乐部行列。

产业第一,号角嘹亮。珠海正以辛勤的劳作、昂扬的斗志、勃发的英姿迎接春天,奋进未来!

光库科技芯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效果图。

(一)

产业是立市之本,强市之基,是一座城市发展的支撑和脊梁。

回望过去五年,珠海经济发展进位提质,淬炼出“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劲——

2021年,珠海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81.75亿元,全省排名升至第6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高收入经济体标准;各类商事主体超40万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2100家,人才净流入率位居全省前列。

回望过去一年,珠海经济发展破冰突围,迸发出“千帆一道带风轻”的活力——

出台实施推动经济争先进位发展“1+5”综合性政策措施,现代产业集群加快构建,推动591个项目加快建设,全市制造业投资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5200亿元;全年新签约重点产业项目136个、投资总额超千亿元……

与此同时,我市还争取了总规模90亿元的广东省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设计子基金、120亿元的大湾区半导体产业投资基金、300亿元的广东省航空产业基金在珠海注册。

闯与试、兴与新,蕴含着珠海换道超车、腾飞超越的巨大能量。

“从产业结构来讲,珠海一直以来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尤其是以先进装备制造业为龙头,推动创新引领的高端产业集群发展,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林江指出。

然而,“小富即安,稍进则满”不应该是珠海这样一座经济特区的精气神,审视自身,实体经济总体规模不大、城市能级量级不够、区域辐射带动能力较弱……一项项“病症”,仍然制约着珠海的长远发展;对标先进,传统园区改造升级缓慢、土地利用效率低下、营商环境仍需优化等长期性问题仍未得到有效破解。

今天的珠海,更需要深刻领会“国之大者”,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新挑战、新考验,在大风大浪中开好顶风船、打好主动仗,更需要勇担使命、当好尖兵,高质量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奋力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最前列!

坚持“产业第一”,就是要保持定力、增强活力、开足马力发展实体经济——

未来五年,珠海提出要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方面要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重点培育聚焦智能家电、电子信息、新能源、大健康、精细化工、海工装备、港口物流等产业,着力培育引进一批“链主”企业,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

同时,建设一流产业集聚区,精准布局园区主导产业,增强园区综合配套、产业配套和平台支撑功能,形成“一园一主导,一园一特色”的集聚发展优势。探索“横琴政策+珠海空间”发展新机制,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澳珠极点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和广东经济新的重要增长极。

坚持“产业第一”,就是要以更广视野、更大格局、更高标准谋划发展蓝图——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珠海坚定不移的战略选择,也是矢志不移的努力方向。近年来,珠海科技创新不断进步,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26%,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2100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业规模全省第二。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要素加速汇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在工业中的比重持续提高,推进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取得扎实成效……一个更加充满活力的湾区新兴科技创新城市正拔节生长。

雄关漫道真如铁。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

(二)

号角声声催征人。

“向科技创新要空间、向改革开放要动力,优化园区产业布局,加快产业平台建设,不断培育壮大新动能、推动新发展。”

“紧紧扭住实体经济这个‘牛鼻子’,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做好存量优化升级、增量引进培育的文章,大力发展高端产业、新兴产业。”

“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之路,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牢牢占据产业发展制高点,不断推动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

梳理市委书记吕玉印履新珠海后首轮区域调研的足迹和讲话,可以发现:工厂车间是“第一线”,实体经济是“高频词”,园区布局、招商引资、项目服务是“组合拳”。

1月28日举行的市委常委会会议,在听取全市当前经济工作情况汇报,研究部署重点工作时强调,要围绕“产业第一”,不断推动经济发展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在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实现“稳”和“进”的统一。

坚持“快”“多”“优”,全面发力——

要突出“制造业优先”,紧紧扭住工业投资比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目标自加压力、主动提标,高效推进招商引资,多在项目招引、项目储备、园区建设等重点环节上做加法,对重大项目做到“实施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缩短项目“落地、开工、投产、达产”流程所需时间,迅速扩大工业投资“底盘”,支撑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锚定“好”“省”“准”,创新布局——

要在“投资强度、开发时限、亩产水平”等方面科学设定边界条件,着力招引投资强度高、带动能级高、技术含量高,符合珠海产业发展方向的龙头型重大产业项目。创新谋划“大刀队”工作机制,从立项必要性、投入经济性、实施方案可行性等方面进行项目评估评审,将财政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投向事关产业发展全局的关键重点。

项目来了,能不能落下地、扎下根,看的是营商环境,拼的是服务质量。持续不断地优化营商环境,才能让企业家们投资放心、创业安心、生活舒心,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坚持把企业诉求放在第一位,把工作重心放在第一线,努力破除制约企业发展的各类障碍,解决好全市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成长发展中遇到的各方面问题……”前不久,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布《致珠海企业家的一封信》,提出要当好企业的知心好友和坚强后盾,与广大企业家同呼吸共命运,携手迎接新时代、新机遇、新未来。

“踔厉奋发向未来”的这篇文章怎么做,植根于深化改革的力度、创新开拓的力度、破解难题的力度——

把产业招商落地作为珠海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压紧压实市区两级责任;

聚焦服务企业效能不足等问题,以精致细致极致的政府服务加快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推动各级各部门“情况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精准锁定重大项目建设堵点难点,健全管理台账、专班集中攻坚……

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成体系、五年上台阶”的建设目标,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做好跟踪服务,每一点改善、每一点优化,最终都会累积叠加,都将如涓滴入海,汇聚珠海经济持久而强大的浪潮。

(三)

实干需要“加速度”,发展需要“高质量”。

1月19日,珠海税务部门发布“抗疫助企税十条”,从落实疫情防控税费优惠政策、延长申报纳税期限、提升办税效率、简化办税流程、实施柔性执法、推行“非接触式”办税等方面入手,支持企业应对疫情影响,共同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

1月26日,鹤洲新区筹备组举办2022年首场招商引资项目线上“云签约”仪式,与广东港珠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就“港珠澳跨境贸易全球中心仓”项目、与达康发展有限公司就“达安国际创谷”项目分别签订投资合作协议,项目总投资达21亿元,实现招商引资工作“开门红”。

1月30日,拱北海关发布数据, 2021年,珠海市外贸进出口总额3320.1亿元人民币,比2020年增长21.5%,比2019年增长14.2%,规模持续扩大,质量稳步提升,展现出强劲韧性,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时节如流,华章日新。在珠海经济特区,处处可见奋斗的身影,可闻奋进的足音,干事创业的热情与改革创新的活力,恰如春风拂面,涌动热土。

这是一次风雨兼程的奋进,这是一次心潮澎湃的出发。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赋予珠海在重大国家战略中新的使命任务;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出支持珠海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的重大部署,要求珠海在更高起点上推动改革开放,成为全省新的重要增长极。

“今天的珠海,更要‘跳出珠海看珠海’,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要加快用改革创新来开路破题的步伐,在新发展格局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广东省人民政府原参事、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陈鸿宇看来,珠海需要久久为功,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筑牢发展之基,激活发展动能。

一个牢记“产业第一”、坚持“向实而行”的珠海,才能不断做好“压力测试”,不断实现“逆势飞扬”,把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一个对慢节奏说“不”,学会“快”节奏;工作不满足于“干了”,更要“干出加速度”“干出高质量”的珠海,才能胸怀奋楫争先的雄心,跳出一城一地的局限,才能让一个个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拔节而上、积厚成势,在服务全国全省大局上更有担当、更有作为!

快落地 快建设 快投产

只争朝夕,谋定快动。抢夺先机,真抓实干。

全市各级各部门正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以开局就要冲刺的干劲扎实推进各项部署落地落实,跑出“产业第一”的快节奏和加速度。

突出“制造业优先”
扩大工业投资“底盘”

市第九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积极培育引进一批根植力强的“链主”企业、创新带动力强的“专精特新”企业,推动产业链集群发展。

——支持智能家电行业以技术创新为引领,推动产品迭代和商业模式创新,实现总量突破千亿规模。

——加快发展以集成电路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协同合作区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为广东省打造集成电路发展第三极提供更大支撑。

——依托龙头企业,培育壮大以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和光伏设备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打造全市经济增长的新支柱。

——大力发展以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为主的大健康产业和以日化美妆为主的精细化工产业,构建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发展海工装备、港口物流等产业,打造高水平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现代海洋城市。

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成体系、五年上台阶”的建设目标,聚焦集成电路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家电、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精细化工、海洋经济等新兴产业领域,系统构建具有显著区域竞争优势的新兴产业集群。

提高政府服务效能
强化项目落地效率

如何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建设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带动作用?

市第九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坚持以产业项目落地为中心,整合优化政府各部门工作流程,成立土地、金融、审批服务等工作专班,重构项目建设审批服务机制,优化项目落地闭环管理服务机制,目标就是“推动优质项目快落地、快建设、快投产”。

“签约10个不如动工一个,动工10个不如投产一个”,我市将研究出台工业项目、重大投资项目落地标准化步骤,全面推行“拿地即开工”和“双容双承诺”制度,还将推动建立项目招引领导负责制,对各区各部门招商引资工作实施绩效评价。

探索建立投资、产值、税收三大“倍增名录”,在扶持资金、项目用地、能耗排放指标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打造本地企业增资扩产的首选地。统筹整合财政、金融、人才、保障性住房等资源,支持中小企业做强做大。

精准高效招商引资
形成产业集聚优势

今天的大项目就是明天的大发展。

围绕“项目”抓招商。以提升项目的获取能力为抓手,有效构建适应现代招商引资形态的体制机制,成立产业集群发展研究专班,绘制好产业发展“全景图”、招商引资“索引图”、重点产业“补链图”、目标企业“作战图”,算好目标项目的土地、税收、产业、能耗、环保、奖补成本“六盘账”,优化项目决策程序,确保招商选资的“精准度”和“快速度”。

“引”有魅力,“进”有动力。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组建100亿元重大项目招商引资资金池,聚焦产业主攻方向,谋划100个以上新兴产业项目进入招商储备库。加快引进以集成电路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项目,为广东省打造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第三极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未来五年,全市目标签约超亿元重点项目不少于650个,签约投资总额不少于6000亿元;其中超10亿元重点项目不少于120个,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505个。”市商务局局长沈岩介绍说。

推动园区扩容提质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以大空间、大投入,牵引大项目、大产业。

我市将实施“园区投入倍增”工程,2022年将统筹投入不少于100亿元建设资金,高水平规划、高起点建设园区基础设施,加速整备一批满足项目快速落地基本条件的连片可开发用地。

金湾区、斗门区今年各准备连片成熟用地3000亩以上,高新区准备1000亩以上,香洲区重点以园区空间再造和都市经济空间拓展提升产业承载力。

加快建设珠海-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珠海片区,打造承接大项目、发展大产业的重大支撑平台。完善土地收储政策,加大土地收储力度,处置一批已供未用、批而未供土地,盘活一批低效用地,保障产业项目落地空间。

“我们将推动各区在高水平规划的基础上,按短中长分步实施,一方面持续加大园区配套基础设施投入,推动现有产业园区提质升级;一方面迅速完善一批可供招商项目落户并立即开工的工业载体,释放产业发展空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李丛山表示。

春节期间重大项目如期推进
金湾区铆足干劲
新年实现新突破

今年春节期间,金湾区各重大项目的现场,呈现着一派蓬勃的生机——

在金湾高景50GW大尺寸太阳能硅片生产基地内,全自动的粘晶机械臂来回运作,高速晶圆切片机运转不停。春节期间,近千名员工留守工作岗位,每日产出近百万片高精度大尺寸硅片,供往各大下游生产厂家;

高景太阳能粘晶工作车间。

在中海福陆“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陆丰15-1项目的总装现场,800余名工程人员齐心协力,全力加快该深水钻井平台组块及导管架的建设工作,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装船交付任务……

重大项目的“开门红”,是金湾特色现代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也是金湾产业发展活力的具体体现。去年,金湾区与珠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一体化”运作后,金湾区锚定“产业第一”发展主旨,加快打造金湾特色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成效显著。

数字是最好的证明。去年,金湾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2211.57亿元,同比增长9.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24.67亿元,同比增长9%;全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40个,包括兴森科技、富威尔、先导智能、开拓药业等6个10亿元以上重点项目,新增项目投资总额超过240亿元。

强劲的发展势头,将在今年得以延续。记者了解到,今年金湾区将继续依托新能源、新材料、大健康、海洋工程等产业的深厚基础,在加快产业协同合作、强化产业链配套等方面打出精准的“组合拳”。其中,金湾区在今年1月便已引进了深圳新宙邦、中力新能源电池材料、深圳锐骏半导体等多个产值超20亿元的龙头项目。

“金湾将持续补链、延链、强链,打造规模体量更壮大、产业结构更优化、竞争优势更明显的金湾特色现代产业体系。”金湾区委书记、珠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梁耀斌此前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未来金湾区还将在载体运营、园区招商、创新驱动、人才培养等方面综合发力,提升区内产业发展的能级量级。

记者了解到,金湾区还将在今年加快宏昌电子材料二期、中京电子半导体、先导智能物流装备制造等项目开工建设,提速格力电器高端智能制造产业园、景旺电子、兴科半导体等续建项目建设进度,并借力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做好“产业协同、功能互补”文章,探索并形成大量企业“横琴研发,金湾投产”的协同合作发展关系。

2022年工业投资将冲破200亿元大关
斗门区加快构建
全区“大产业”格局

2月6日,位于斗门区富山工业园的珠海越亚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片忙碌景象。垂直显影线、金属喷溅机、全自动机械手……偌大的车间宽敞明亮,900余名工人坚守岗位,每条生产线有序而紧凑。

在与现有生产厂房相邻的珠海越亚高端射频及FCBGA封装载板生产制造项目建设现场,则是另一番景象:100余名工人奋战在建设一线,在岗位上过大年。“今年春节,我们生产、建设不停歇,开足马力完成订单、抢抓工期,瞄准今年7月具备投产条件的目标全力冲刺。”珠海越亚总经办主任王瑾表示。

作为封装载板行业的龙头企业,珠海越亚是斗门“隐形冠军”企业的杰出代表,长期专注于无芯IC封装基板的研发、设计、生产以及销售,是全球首家利用“铜柱增层法”实现“无芯”封装载板量产的企业。2020年,该公司将创新研发的“无芯基板技术”推行产业化,应用于数字芯片领域的基带、应用处理器等领域,一举打破了国外高端IC封装基板厂商垄断市场的局面,摘得第七届广东专利银奖。

春节期间,像珠海越亚生产、建设两手抓一样,斗门区工业兴区、实体经济强区的力度不减。

斗门区工业投资项目建设正酣。

斗门区科技和工业信息局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2021年全区工业投资完成134.76亿元,同比增长102.8%,实现倍增目标。

数据显示,斗门区去年工业投资增速在全市独占鳌头,成为珠海工业投资最主要的增长极。

工业投资是实体经济的源头,今天的投资就意味着明天的产出。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斗门区委、区政府自我加压、调高标尺、奋勇争先,创造性地出台《斗门区工业投资倍增计划工作方案》。该《方案》瞄准的目标只有一个:全年工业投资超133亿元,较2020年工业投资实现倍增;该《方案》展示的谋划只有一个:斗门区坚持“制造业立区不动摇”,以实体经济兴区、强区,以实体经济谋取民生福祉。

“‘十三五’期间,斗门区经济社会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取得了历史性跨越。”斗门区委书记苏虎表示,但仍然存在着产业能级量级偏小、创新带动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和短板,在“存量”有限的情况下,斗门区必须抓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充分发挥工业投资关键作用,高质量、高效率推进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做大“增量”,加快构建斗门区“大产业”格局,按照挂图作战的模式,力争全年工业投资冲破200亿元大关。

项目招引成果丰硕 创新攻坚蓄势腾飞
高新区“虎”气十足
全力冲刺首季“开门红”

新春伊始,高新区金鼎科技工业片区集成电路项目建设现场“虎”气十足,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一个个项目雏形已现。

记者在现场看到,光库科技铌酸锂高速调制器芯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建设正如火如荼,预计将在今年投产封装测试中心。该项目的落成将填补国内高端光芯片空白并助力国家“新基建”,解决光通讯产业“缺芯少核”的卡脖子难题,同时为大湾区光学芯片产业做好补链和积累。

过去一年,高新区铆足干劲,聚焦“产业规模、产业项目、产业创新、产业平台、产业政策、产业活动”等六大方面,精准发力,集成电路产业加速崛起,规模以上经济规模从2020年的26.2亿元提升至38.3亿元,增速超过45%,有力助推高新区打造“芯”高地,创新“芯”发展,为建设未来科技城提供强力支撑。

今年一开年,高新区便“战疫情、促经济”两手抓两不误,在全力以赴抗击疫情的同时抓好重点项目招引。继1月20日与健康未来企业家协会及扬州中宝专场签约会后,高新区1月26日再度“云签约”引进6大项目落户,引入项目涵盖半导体设备、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智能制造等产业领域,6个项目投资额6.8亿元,达产产值11.3亿元,纳税8650万元,实现了2022年高新区招商引资工作“开门红”。随着一个个好项目在高新区落地生根,为高新区新的一年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与此同时,为支持区内企业春节期间连续生产、稳岗促产,助推经济平稳运行,高新区还发布系列暖心举措,为企业及其员工送出11个“新春大礼包”,用真金白银的福利让更多企业及其员工过好安全、暖心的春节。这些大礼包既有鼓励实体经济稳步发展的上百万奖金大福利,又有给企业员工报销路费、免费体检、送保险的切实关怀和祝福。

市第九次党代会为高新区的未来发展绘制蓝图、指明方向:以后环片区为启动区建设珠海未来科技城。

宏伟蓝图激励人心,凝聚奋进磅礴力量。新年伊始,高新区全区上下迅速行动起来,一手抓人才链,一手抓产业链,书写着“速度与激情”奋斗开篇,以使命必达的决心、事在人为的信心、百折不挠的恒心,紧扣“产业第一”的目标要求,着力打造智造产业“新引擎”,并在招才引智、招商引资等多方面“策马扬鞭”,驶入新赛道、跑出加速度,积极为未来科技城建设蓄势腾飞储能。

统筹:钟夏
采写:钟夏 宋雪梅 甘丰恺 张帆 吴梓昊
摄影:张洲 张帆 见习记者 余浩然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