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各囊村的一个下午
□ 李 方
不是误入,是草的碧绿和花的明艳让车拐进了一条砂石路。桑科草原是原本的目的地,车辆在辽阔草原簇拥的公路上正常行驶。但架不住右侧斜坡上点点繁星一样的花,浮在绿毯上,风一吹,闪耀成动荡的花毡,刚好有个岔路口出现,车头被眼睛带偏,就这样拐进了草原。草原上的路,本就无拘无束,宽阔,辽远。我们也由着性子开,一直开,开到了草原深处的夏河县阿木去乎镇格各囊村。
我们在村边一处开阔草地上停了下来。面前,溪流婉转绕芳甸,溪流上面有小桥。我们打算过桥,到一片花海的绿草深处,到布满牦牛、羊群的草山脚下去。桥对面,两顶彩色帐篷下聚集着男女老少十多个人,其中一个汉子径直朝我们走过来,用并不流利的普通话说:“你们不能过桥。桥那边是私人牧场。”他显然是个藏民,但穿着打扮跟都市青年没什么区别,唯一显示藏民粗狂性格的是,他光着两只大脚板,沉稳地踩在花草上。
我们问:“在这草地上搭帐篷可以吗?”他回答:“没问题。”转身过桥,到聚会的帐篷那里去了。
这就是碧绿无涯的草原,这就是清澈婉转的溪流,这就是独具特色的藏族村落,这就是无数黑色牦牛和白色如云的羊群,就在这里搭建帐篷,消磨一个下午的时光吧。
尽管都是设计巧妙合理的组件,但搭建帐篷不是我们的特长,桌椅组装起来之后,帐篷的篷顶在我们两个大男人手中,随风起舞,飘来荡去,不肯就范。河那边的汉子又过来了,还带着一个同伴。他们当然是搭建帐篷的高手。策马草原,流徙放牧,搭帐篷对于他们就是日常。钉地脚我们是需要锤子的,但没用两下,锤子的柄就敲断了。他们只用手,使劲往下一压,就成了。
帐篷搭建了起来,作为对热情相助的回报,我们奉香烟以敬,他们摆手婉言拒绝。光脚板的青年说他叫什么什么才让,我们没听清,他笑着说:“叫我才让就可以。”坐下来闲谈,问:“你们那边是在聚会吗”回答说:“是。聚会。”再问:“是家人聚餐吗?”答:“有家人,也有远方的亲戚。牛羊在山坡上吃草,也没有什么要紧的事,就是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吃喝闲聊。”
这跟我们多么相似,但也只是相似,不是相同。我们驱车千里来到草原,在这里搭建帐篷,想“消磨一个下午”。而他们,则是牛羊在山,没有要紧的事,亲朋相聚,吃喝闲聊。
我们同行中有两位女士,被邀请过桥,去那边的帐篷里聚会。我们两个大男人,流露着艳羡的神情,看她们过桥。
脚底下碧草如毡,各色野花像是绣上去般稳妥安然。溪流过去,花草铺展,直至遥远的草山。村落在侧,这里很少放牧吧,所以没有牛粪,蚊虫绝迹,毫无打扰,就放松身心,眼观蓝天白云、花团锦簇的草原,把自己的诗和远方归还给草原。在这一刻,我不复有我,只有宇宙天体运行,只有万物和谐相处,只有灵魂在云朵上漂浮。
两位女士显然成了对面聚会中尊贵的客人,与他们相互致意祝福,品尝美食,又去远处溪流的上端取水,往来都有五六个少女相陪。其中一个名叫切江吉,初三刚毕业,专门邀请马女士到她家中参观游览。马女士征得切江吉的同意,邀我一同前往。
切江吉读的是藏汉双语学校,普通话不是一般的标准。至于她是否要继续读高中,她自己也不知道。因为父母在拉萨开餐馆,现在回来在格各囊村盖房子。她是跟随父母去拉萨继续上学,还是在这里放牧牛羊,要看父母的决定。
她的家在斜坡上,我已经注意很久了。因为在一片民居中,这座前壁全是蓝色玻璃幕墙的二层楼房太耀眼了。工程还在进行当中,并没有完工。家里的人也在吃喝。就在楼房的一层,当地铺着毡毯,饭桌上堆满食物和饮品。我们征得同意,在切江吉的陪伴下,仔细参观了这栋未竣工的民居。这栋楼房按照典型的藏族民居建造,采用实木,立柱横梁,都是一人围抱的大木。门窗雕刻精美,两层楼中间卯榫交合,错落有致。切江吉指着包有绸缎的主梁说:“这个横梁,是用两万元买来的。现在已经花了两百万了,还没盖成。”我们都表示不可思议。他们本是迁徙不定的牧民,一顶帐篷就是家,牦牛羊马就是全部家产,何以斥巨资修建这样的豪宅?切江吉看出我们的疑惑,解释说:“我爸妈在拉萨开了三家餐厅。他们盖房子,其实是给我爷爷奶奶住的。他们上了年纪,放不动牛羊,需要一个安定舒服的家。”
告别切江吉的家人,我们走出来,让她回去吃饭。少女说:“怎么着我也应该送送你们。”走出村道,在路口,切江吉指着墙壁角落的一个老旧的柜子说:“这个柜子都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现在没用了,当作垃圾扔在这儿。”
村边即草原。几只牦牛卧在花草上。
马女士问:“草原上有狼吗?”
切江吉微笑:“有啊,但是我不怕狼,我怕癞蛤蟆,滑滑腻腻的,还满身疙瘩。”
我问:“村里有多少户人家?”
答:“80多户,具体我也不清楚,但是老人特别多,大多数都过80岁了。”
少女站在村口跟我们挥手告别。马女士悄声对我说:“你注意到切江吉的手腕了吗?”
我说看到了。
马女士说:“你看那个金手镯、金戒指,上面都镶嵌着红珊瑚。切江吉给我说,那一套,就30多万。”
我笑:“一头牦牛就过万,每个藏民都是身家百万千万,我们和人家岂能相比。”
马女士也笑:“我不走了,就在格各囊村当个媳妇,穿金戴银,天天看草原白云。”
夕阳的余晖,均匀细密地为花草涂抹上柔和鲜亮的金色。草原深处的顶顶帐篷,白色的蘑菇般隐约在花海中,丝丝缕缕的炊烟,像通达苍穹的天梯。河对面两顶帐篷下的欢乐还在继续,而我们,则要离开这人间天堂,继续我们的行程。
格各囊村的一个下午,我们做了半日的地上神仙。
李方 鲁迅文学院第24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在《北京文学》《中国作家》《飞天》《山花》《安徽文学》《故事会》《百花园》等刊发表作品五百余万字,被《小说选刊》《散文选刊》《小小说选刊》《读者》《微型小说选刊》等转载或入选文学年选。出版长篇文化随笔《一个人的电影史》《传奇·李方微小说精选集》。获《小小说选刊》第17、18、19届双年奖及第十届全国小小说金麻雀奖提名。
砍掉一棵开花的树
□ 冯 渊
院子西南角有个很小的水塘,1981年我们在这里盖房子取土留下的。最近十年,父亲在院子里栽花种草,在水塘里养荷花,水塘周边种上六月雪,开细碎的白花,与塘中红莲相映成趣。
父亲是个有心人。一点水域,他还要养鱼,普通的鲫鱼,观赏的锦鲤,买来待客不便存放的鱼,都养在水池里。水塘如果长满莲藕,鱼儿没法存活。所以最初种莲藕时,他将一只底部有裂缝的缸直接敲掉缸底,埋在水塘中间的淤泥里,莲蓬只能在缸里发芽。这样,鱼儿仍能在空阔的水体里生存。
父亲也有考虑不周的时候。他盼我们兄弟带着各自家小回家过年,一进腊月就准备菜肴,买了好多条鳜鱼、黑鱼,我们一到家,他就去捞鱼。
这太费事了,外面什么鱼吃不到。我说。
外面是外面,这是老家的水养出来的,是活鱼,我要留给两个孙子吃。
水里的世界如此复杂,不仅荷叶要和鱼虾争空间和氧气,鱼和鱼之间也很难和平共处。尤其是鳜鱼、黑鱼这种狠家伙。父亲没有考虑到它们的争食,他不停地说,没想到,没想到,黑鱼可惜了,我养了很久。
没想到的事太多了。父亲单位在走下坡路,1990年秋天他提前办理“退养”手续,实际上根本不可能休闲,弟弟妹妹都未成家,他又成了庄稼地里一把好手。
当年种的桃树次年就会开花,但结桃子要等两三年。次年春天,满院桃花,全家人神清气爽。这是村子里难得的景致,连路人也频频驻足。我那时在镇上的中学教书,周末回来,看到满园花开的样子,想到两三年之后满枝红桃,既开心,又担忧:桃子虽好吃,也不能当饭,要不要出售那些吃不完的桃子?能不能做成罐头、桃脯?没有买冰箱、冰柜,就是能冷藏也未必保鲜,有装下几百斤桃子的冰箱吗?我一面赏花,一面考虑怎么处置一院红桃。
父亲说,不要操心,车到山前必有路。事后证明,我的担心纯属多余,父亲的车也没等到山前的路。他亲手将这些开花的树全部砍了。
为啥?单位解体,后面工资如何发?上面意见尚不明确。父亲说,我不能坐以待毙,于是决定养猪。为了降低成本,不建猪舍,就在院子里散养。桃树很快被猪拱坏,树皮被啃,父亲干脆将树全砍了,空出场地,让一群乌克兰大白猪在皖江农村的院子里徜徉。
此后多年,大姑父当我面提起父亲,就说:你爸栽一棵树,好不容易开花了,说砍就砍。
父亲在一旁说:不砍怎么办?吃什么?
不砍自然有不砍的办法,砍也有砍的理由。我没法说服父亲,也不能评判生活重担落在各人肩头的感受。
只是,那些桃树会有点委屈。
最近几年回家,院子里都有鲜花开放。春有牡丹夏有荷花,秋有木樨冬有蜡梅,常开的是月季。前几年,在桃花盛开和乌克兰大白猪散步的地方还栽培了一大片草坪。修剪草坪是个体力活,父亲过了80岁以后,草坪慢慢杂草丛生,不久废弃了。
今年回家,突然发现存在几十年的小水塘没有了。整个院子除了西边还有一小块菜地,全部浇筑了水泥。
父亲说,停六七辆车没问题,车子从院子东北门进来,从西南门出去,不用掉头,所以将西南角的水塘填掉了。
父亲确实是为我们停车考虑。但是,水塘完全可以保留的。原来每次回家,父亲带我观鱼赏花,说,除了观赏,还能就近取水。这次,他又说,还是填平了好。
好吧。但是那些鱼呢?你不是养了许多鱼吗?锦鲤、鲫鱼、青鱼?
来不及,当时挖土机进来施工,师傅急着收工,我来不及找人将这些鱼捞起来。
师傅就将拆旧的砖头、钢筋全部倾倒在水塘里,浇筑了水泥在上面,做成了地坪。
鱼上一秒还在水里吐泡泡、游嬉,下一秒,就是灭顶之灾。我想,人能随意处置鱼,一定也有某种更大的力量能随意处置其它事。虽然鱼的结局最后也是被捕捞、下油锅烹煮,但那是鱼的宿命。想到师傅用砖头钢筋水泥活埋它、密封它,我一下子有点懵。
不这样,怎么办?父亲说。
父亲一生做成了许多大事,80多岁还在姐夫的帮助下翻盖了房子,铺平了院子里的道路。我啥也没干,不去关心房子却去讨论这几条鱼?
盛夏,我给刚做的水泥地坪浇水。想到这块地坪的变迁,桃花、荷花、活泼的鱼如在眼前。一粒汗从眉间掉下,一眨眼,院子里只有光滑、坚硬的水泥地了。
冯渊 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兼任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洛阳师范学院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语文建设》编委。近年来在《上海文学》《解放军文艺》等报刊发表散文、小说多篇。
仰望升旗(组诗)
□ 李 勇
军 旗
你以军人的名义
挺拔在赤色大地
极目远眺 心潮澎湃
那些腐朽的桎梏
在你长风浩荡的威严下
注定尘埃般纷纷落马
那猎猎招展的旗语
璀璨你威武的雄姿
一如明灯照亮前行的方向
于是 一群人悄悄向你靠拢
汇集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
从此 一场伟大的武装革命
如春雷般激荡
七月的沉思
七月 一条船承载坚定的信仰
沿着一种精神的引领
在风雨中激荡
七月 一群人为探求真理
在苦难家园点燃红色火种
于是 神州大地山呼海啸
从此 一个民族迎来了新的曙光
七月 镰刀张开锋刃
刈割汗水与鲜血点种的希望
七月 斧钺挣脱桎梏
高举愤怒 砸向万恶铁链
从此 镰刀与斧钺交相辉映
缀染一面不朽的旗帜
深山老兵
老兵最初的稚嫩
被山风打磨
成为北方坚韧的防风林
那张风雨的脸
在山月的映照下
释放金属的光泽
儿时的憧憬
记忆中的将军梦
都被这千里雄浑
一一默化成美丽旖旎的延伸
青山流翠 清泉传情
老兵不再是一方孤独的风景
当寂寞敲响深山的阒静
老兵总会扯开五音不全的嗓门
对着飞鸟的行程
吼几句昔日捡拾的民谣
一首浓郁的乡土诗就如此诞生
也有心事常萌动心间
当报春花又一次在哨所绽放
总有一张蓝格格的脸在花丛恍惚
那是老兵羞怯的思念
深山老兵
一面岁月的旗
仰望升旗
披戴纯净曙色
沐浴和煦晨晖
我来到心仪的金水桥旁
驻足仰望
怀着一名老兵的忠贞
表达一种崇敬与信仰
国歌已然奏响
庄重的音符
如一枚枚呼啸的炮弹
挟带万钧雷霆激荡寰宇
五星红旗
血海里诞生的图腾
阴霾中燃烧的希望
我看见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正沿着向上的姿势前进
历史在这一刻凝固
又似在怆然诉说
湛蓝的天空下
我听见千军万马在四面八方咆哮
昭示着不可战胜的力量
军 人
穿上草绿色的军装
戴上坚实的大盖帽
披着北斗星纯净的光辉
沿着号角嘹亮的指引
凝聚 靠拢 整齐划一 簌簌行进
表达一种崇高精神
汇集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
这就是军人 来自四面八方的优秀选手
他们要在简短的日子里
打磨筋骨 历练坚忍
一如锋刃的淬火
然后旱柳般插在祖国大漠边陲
礁石般昂立南海北疆
抑或在雪域高原
喜玛拉雅般傲然矗立
这就是军人
有着长城风骨的热血男儿
长江黄河水养育的忠勇
只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才能称得出他的分量
只有共和国的旗帜
永远续写他一生的风流
倾听乡音
夜哨
我们伫立如山
月很低 月光泛着粼粼波光
一如风平浪静的大海
有水草芊芊
大山缄默
肃穆庄严
雄亘于我们心中
壮实我们脊骨的坚韧
山风飒飒而来
如乡音漫过河流田埂
向我们殷殷召唤
有甲虫脱壳的声响
有流萤翻飞的舞姿
蛙鼓美妙撩人
使我们忘却寂寞
夜哨
我们伫立如山
风是潮湿的乡音
我们是乡音里一个成熟的音符
李勇 祖籍湖南邵阳,中国诗歌学会、湖南省作协会员,临湘市作协党支部书记。作品散见《解放军文艺》《解放军报》《诗刊》《北京文学》《湖南文学》《延河》《诗歌月刊》《中国诗人》等。
格各囊村的一个下午
□ 李 方
不是误入,是草的碧绿和花的明艳让车拐进了一条砂石路。桑科草原是原本的目的地,车辆在辽阔草原簇拥的公路上正常行驶。但架不住右侧斜坡上点点繁星一样的花,浮在绿毯上,风一吹,闪耀成动荡的花毡,刚好有个岔路口出现,车头被眼睛带偏,就这样拐进了草原。草原上的路,本就无拘无束,宽阔,辽远。我们也由着性子开,一直开,开到了草原深处的夏河县阿木去乎镇格各囊村。
我们在村边一处开阔草地上停了下来。面前,溪流婉转绕芳甸,溪流上面有小桥。我们打算过桥,到一片花海的绿草深处,到布满牦牛、羊群的草山脚下去。桥对面,两顶彩色帐篷下聚集着男女老少十多个人,其中一个汉子径直朝我们走过来,用并不流利的普通话说:“你们不能过桥。桥那边是私人牧场。”他显然是个藏民,但穿着打扮跟都市青年没什么区别,唯一显示藏民粗狂性格的是,他光着两只大脚板,沉稳地踩在花草上。
我们问:“在这草地上搭帐篷可以吗?”他回答:“没问题。”转身过桥,到聚会的帐篷那里去了。
这就是碧绿无涯的草原,这就是清澈婉转的溪流,这就是独具特色的藏族村落,这就是无数黑色牦牛和白色如云的羊群,就在这里搭建帐篷,消磨一个下午的时光吧。
尽管都是设计巧妙合理的组件,但搭建帐篷不是我们的特长,桌椅组装起来之后,帐篷的篷顶在我们两个大男人手中,随风起舞,飘来荡去,不肯就范。河那边的汉子又过来了,还带着一个同伴。他们当然是搭建帐篷的高手。策马草原,流徙放牧,搭帐篷对于他们就是日常。钉地脚我们是需要锤子的,但没用两下,锤子的柄就敲断了。他们只用手,使劲往下一压,就成了。
帐篷搭建了起来,作为对热情相助的回报,我们奉香烟以敬,他们摆手婉言拒绝。光脚板的青年说他叫什么什么才让,我们没听清,他笑着说:“叫我才让就可以。”坐下来闲谈,问:“你们那边是在聚会吗”回答说:“是。聚会。”再问:“是家人聚餐吗?”答:“有家人,也有远方的亲戚。牛羊在山坡上吃草,也没有什么要紧的事,就是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吃喝闲聊。”
这跟我们多么相似,但也只是相似,不是相同。我们驱车千里来到草原,在这里搭建帐篷,想“消磨一个下午”。而他们,则是牛羊在山,没有要紧的事,亲朋相聚,吃喝闲聊。
我们同行中有两位女士,被邀请过桥,去那边的帐篷里聚会。我们两个大男人,流露着艳羡的神情,看她们过桥。
脚底下碧草如毡,各色野花像是绣上去般稳妥安然。溪流过去,花草铺展,直至遥远的草山。村落在侧,这里很少放牧吧,所以没有牛粪,蚊虫绝迹,毫无打扰,就放松身心,眼观蓝天白云、花团锦簇的草原,把自己的诗和远方归还给草原。在这一刻,我不复有我,只有宇宙天体运行,只有万物和谐相处,只有灵魂在云朵上漂浮。
两位女士显然成了对面聚会中尊贵的客人,与他们相互致意祝福,品尝美食,又去远处溪流的上端取水,往来都有五六个少女相陪。其中一个名叫切江吉,初三刚毕业,专门邀请马女士到她家中参观游览。马女士征得切江吉的同意,邀我一同前往。
切江吉读的是藏汉双语学校,普通话不是一般的标准。至于她是否要继续读高中,她自己也不知道。因为父母在拉萨开餐馆,现在回来在格各囊村盖房子。她是跟随父母去拉萨继续上学,还是在这里放牧牛羊,要看父母的决定。
她的家在斜坡上,我已经注意很久了。因为在一片民居中,这座前壁全是蓝色玻璃幕墙的二层楼房太耀眼了。工程还在进行当中,并没有完工。家里的人也在吃喝。就在楼房的一层,当地铺着毡毯,饭桌上堆满食物和饮品。我们征得同意,在切江吉的陪伴下,仔细参观了这栋未竣工的民居。这栋楼房按照典型的藏族民居建造,采用实木,立柱横梁,都是一人围抱的大木。门窗雕刻精美,两层楼中间卯榫交合,错落有致。切江吉指着包有绸缎的主梁说:“这个横梁,是用两万元买来的。现在已经花了两百万了,还没盖成。”我们都表示不可思议。他们本是迁徙不定的牧民,一顶帐篷就是家,牦牛羊马就是全部家产,何以斥巨资修建这样的豪宅?切江吉看出我们的疑惑,解释说:“我爸妈在拉萨开了三家餐厅。他们盖房子,其实是给我爷爷奶奶住的。他们上了年纪,放不动牛羊,需要一个安定舒服的家。”
告别切江吉的家人,我们走出来,让她回去吃饭。少女说:“怎么着我也应该送送你们。”走出村道,在路口,切江吉指着墙壁角落的一个老旧的柜子说:“这个柜子都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现在没用了,当作垃圾扔在这儿。”
村边即草原。几只牦牛卧在花草上。
马女士问:“草原上有狼吗?”
切江吉微笑:“有啊,但是我不怕狼,我怕癞蛤蟆,滑滑腻腻的,还满身疙瘩。”
我问:“村里有多少户人家?”
答:“80多户,具体我也不清楚,但是老人特别多,大多数都过80岁了。”
少女站在村口跟我们挥手告别。马女士悄声对我说:“你注意到切江吉的手腕了吗?”
我说看到了。
马女士说:“你看那个金手镯、金戒指,上面都镶嵌着红珊瑚。切江吉给我说,那一套,就30多万。”
我笑:“一头牦牛就过万,每个藏民都是身家百万千万,我们和人家岂能相比。”
马女士也笑:“我不走了,就在格各囊村当个媳妇,穿金戴银,天天看草原白云。”
夕阳的余晖,均匀细密地为花草涂抹上柔和鲜亮的金色。草原深处的顶顶帐篷,白色的蘑菇般隐约在花海中,丝丝缕缕的炊烟,像通达苍穹的天梯。河对面两顶帐篷下的欢乐还在继续,而我们,则要离开这人间天堂,继续我们的行程。
格各囊村的一个下午,我们做了半日的地上神仙。
李方 鲁迅文学院第24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在《北京文学》《中国作家》《飞天》《山花》《安徽文学》《故事会》《百花园》等刊发表作品五百余万字,被《小说选刊》《散文选刊》《小小说选刊》《读者》《微型小说选刊》等转载或入选文学年选。出版长篇文化随笔《一个人的电影史》《传奇·李方微小说精选集》。获《小小说选刊》第17、18、19届双年奖及第十届全国小小说金麻雀奖提名。
砍掉一棵开花的树
□ 冯 渊
院子西南角有个很小的水塘,1981年我们在这里盖房子取土留下的。最近十年,父亲在院子里栽花种草,在水塘里养荷花,水塘周边种上六月雪,开细碎的白花,与塘中红莲相映成趣。
父亲是个有心人。一点水域,他还要养鱼,普通的鲫鱼,观赏的锦鲤,买来待客不便存放的鱼,都养在水池里。水塘如果长满莲藕,鱼儿没法存活。所以最初种莲藕时,他将一只底部有裂缝的缸直接敲掉缸底,埋在水塘中间的淤泥里,莲蓬只能在缸里发芽。这样,鱼儿仍能在空阔的水体里生存。
父亲也有考虑不周的时候。他盼我们兄弟带着各自家小回家过年,一进腊月就准备菜肴,买了好多条鳜鱼、黑鱼,我们一到家,他就去捞鱼。
这太费事了,外面什么鱼吃不到。我说。
外面是外面,这是老家的水养出来的,是活鱼,我要留给两个孙子吃。
水里的世界如此复杂,不仅荷叶要和鱼虾争空间和氧气,鱼和鱼之间也很难和平共处。尤其是鳜鱼、黑鱼这种狠家伙。父亲没有考虑到它们的争食,他不停地说,没想到,没想到,黑鱼可惜了,我养了很久。
没想到的事太多了。父亲单位在走下坡路,1990年秋天他提前办理“退养”手续,实际上根本不可能休闲,弟弟妹妹都未成家,他又成了庄稼地里一把好手。
当年种的桃树次年就会开花,但结桃子要等两三年。次年春天,满院桃花,全家人神清气爽。这是村子里难得的景致,连路人也频频驻足。我那时在镇上的中学教书,周末回来,看到满园花开的样子,想到两三年之后满枝红桃,既开心,又担忧:桃子虽好吃,也不能当饭,要不要出售那些吃不完的桃子?能不能做成罐头、桃脯?没有买冰箱、冰柜,就是能冷藏也未必保鲜,有装下几百斤桃子的冰箱吗?我一面赏花,一面考虑怎么处置一院红桃。
父亲说,不要操心,车到山前必有路。事后证明,我的担心纯属多余,父亲的车也没等到山前的路。他亲手将这些开花的树全部砍了。
为啥?单位解体,后面工资如何发?上面意见尚不明确。父亲说,我不能坐以待毙,于是决定养猪。为了降低成本,不建猪舍,就在院子里散养。桃树很快被猪拱坏,树皮被啃,父亲干脆将树全砍了,空出场地,让一群乌克兰大白猪在皖江农村的院子里徜徉。
此后多年,大姑父当我面提起父亲,就说:你爸栽一棵树,好不容易开花了,说砍就砍。
父亲在一旁说:不砍怎么办?吃什么?
不砍自然有不砍的办法,砍也有砍的理由。我没法说服父亲,也不能评判生活重担落在各人肩头的感受。
只是,那些桃树会有点委屈。
最近几年回家,院子里都有鲜花开放。春有牡丹夏有荷花,秋有木樨冬有蜡梅,常开的是月季。前几年,在桃花盛开和乌克兰大白猪散步的地方还栽培了一大片草坪。修剪草坪是个体力活,父亲过了80岁以后,草坪慢慢杂草丛生,不久废弃了。
今年回家,突然发现存在几十年的小水塘没有了。整个院子除了西边还有一小块菜地,全部浇筑了水泥。
父亲说,停六七辆车没问题,车子从院子东北门进来,从西南门出去,不用掉头,所以将西南角的水塘填掉了。
父亲确实是为我们停车考虑。但是,水塘完全可以保留的。原来每次回家,父亲带我观鱼赏花,说,除了观赏,还能就近取水。这次,他又说,还是填平了好。
好吧。但是那些鱼呢?你不是养了许多鱼吗?锦鲤、鲫鱼、青鱼?
来不及,当时挖土机进来施工,师傅急着收工,我来不及找人将这些鱼捞起来。
师傅就将拆旧的砖头、钢筋全部倾倒在水塘里,浇筑了水泥在上面,做成了地坪。
鱼上一秒还在水里吐泡泡、游嬉,下一秒,就是灭顶之灾。我想,人能随意处置鱼,一定也有某种更大的力量能随意处置其它事。虽然鱼的结局最后也是被捕捞、下油锅烹煮,但那是鱼的宿命。想到师傅用砖头钢筋水泥活埋它、密封它,我一下子有点懵。
不这样,怎么办?父亲说。
父亲一生做成了许多大事,80多岁还在姐夫的帮助下翻盖了房子,铺平了院子里的道路。我啥也没干,不去关心房子却去讨论这几条鱼?
盛夏,我给刚做的水泥地坪浇水。想到这块地坪的变迁,桃花、荷花、活泼的鱼如在眼前。一粒汗从眉间掉下,一眨眼,院子里只有光滑、坚硬的水泥地了。
冯渊 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兼任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洛阳师范学院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语文建设》编委。近年来在《上海文学》《解放军文艺》等报刊发表散文、小说多篇。
仰望升旗(组诗)
□ 李 勇
军 旗
你以军人的名义
挺拔在赤色大地
极目远眺 心潮澎湃
那些腐朽的桎梏
在你长风浩荡的威严下
注定尘埃般纷纷落马
那猎猎招展的旗语
璀璨你威武的雄姿
一如明灯照亮前行的方向
于是 一群人悄悄向你靠拢
汇集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
从此 一场伟大的武装革命
如春雷般激荡
七月的沉思
七月 一条船承载坚定的信仰
沿着一种精神的引领
在风雨中激荡
七月 一群人为探求真理
在苦难家园点燃红色火种
于是 神州大地山呼海啸
从此 一个民族迎来了新的曙光
七月 镰刀张开锋刃
刈割汗水与鲜血点种的希望
七月 斧钺挣脱桎梏
高举愤怒 砸向万恶铁链
从此 镰刀与斧钺交相辉映
缀染一面不朽的旗帜
深山老兵
老兵最初的稚嫩
被山风打磨
成为北方坚韧的防风林
那张风雨的脸
在山月的映照下
释放金属的光泽
儿时的憧憬
记忆中的将军梦
都被这千里雄浑
一一默化成美丽旖旎的延伸
青山流翠 清泉传情
老兵不再是一方孤独的风景
当寂寞敲响深山的阒静
老兵总会扯开五音不全的嗓门
对着飞鸟的行程
吼几句昔日捡拾的民谣
一首浓郁的乡土诗就如此诞生
也有心事常萌动心间
当报春花又一次在哨所绽放
总有一张蓝格格的脸在花丛恍惚
那是老兵羞怯的思念
深山老兵
一面岁月的旗
仰望升旗
披戴纯净曙色
沐浴和煦晨晖
我来到心仪的金水桥旁
驻足仰望
怀着一名老兵的忠贞
表达一种崇敬与信仰
国歌已然奏响
庄重的音符
如一枚枚呼啸的炮弹
挟带万钧雷霆激荡寰宇
五星红旗
血海里诞生的图腾
阴霾中燃烧的希望
我看见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正沿着向上的姿势前进
历史在这一刻凝固
又似在怆然诉说
湛蓝的天空下
我听见千军万马在四面八方咆哮
昭示着不可战胜的力量
军 人
穿上草绿色的军装
戴上坚实的大盖帽
披着北斗星纯净的光辉
沿着号角嘹亮的指引
凝聚 靠拢 整齐划一 簌簌行进
表达一种崇高精神
汇集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
这就是军人 来自四面八方的优秀选手
他们要在简短的日子里
打磨筋骨 历练坚忍
一如锋刃的淬火
然后旱柳般插在祖国大漠边陲
礁石般昂立南海北疆
抑或在雪域高原
喜玛拉雅般傲然矗立
这就是军人
有着长城风骨的热血男儿
长江黄河水养育的忠勇
只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才能称得出他的分量
只有共和国的旗帜
永远续写他一生的风流
倾听乡音
夜哨
我们伫立如山
月很低 月光泛着粼粼波光
一如风平浪静的大海
有水草芊芊
大山缄默
肃穆庄严
雄亘于我们心中
壮实我们脊骨的坚韧
山风飒飒而来
如乡音漫过河流田埂
向我们殷殷召唤
有甲虫脱壳的声响
有流萤翻飞的舞姿
蛙鼓美妙撩人
使我们忘却寂寞
夜哨
我们伫立如山
风是潮湿的乡音
我们是乡音里一个成熟的音符
李勇 祖籍湖南邵阳,中国诗歌学会、湖南省作协会员,临湘市作协党支部书记。作品散见《解放军文艺》《解放军报》《诗刊》《北京文学》《湖南文学》《延河》《诗歌月刊》《中国诗人》等。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