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丨悦读(2024年7月26日)

现代诗隐喻的诗意创造

——步缘的诗《无法阻止午后的宁静》评析

□ 赵国宏

初夏时节,我读到步缘的诗《无法阻止午后的宁静》,顿觉眼前一亮。此作诗味十足,诗题“无法阻止午后的宁静”并未走通俗易懂的路线,而以一种随性之姿引发读者的好奇。我们不禁要问:为何要阻挠那本该自然降临的午后宁静呢?深入诗文,发现诗人通过描绘花草的自然生机、夏雨的悠扬轻盈以及绿色的盎然丰盛,巧妙构筑了一幅和谐生动的自然画卷。

透过对诗中意象与技法的细致分析,我们得以窥见诗人如何巧妙地将静态与动态交织,让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相互映照,以此传达对某人或某事的深切思念。这种思念,不仅承载着诗人的个人情感,更与季节更迭下的城市气息紧密相连,映射出诗人对生活之美的独到感悟与艺术表达的别样视角。

自然的描绘与情感的交织

《无法阻止午后的宁静》以自然景象作为表达情感的载体,诗人透过对夏雨、海滨新城的描绘,以及季节转变的细腻描写,营造出一种动态与静态交错的美感。美国诗人玛丽·奥利弗曾提到:“关注自然是了解人类情感的一种方式”。诗人通过对自然的观察来深入探讨人的内心世界,《无法阻止午后的宁静》中的自然元素不仅是景观,更是情感的象征,反映了诗人对遗失和思念的感受。

在《无法阻止午后的宁静》中,诗人巧妙地运用自然景观来传达复杂的情感。夏雨的细腻与温柔,在这里转化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缅怀。进一步来说,海滨新城中描绘“夏雨随风而来,飘飘洒洒的/雨丝如同无数轻柔的手指/优雅的小曲,已使海滨新城绿色丰盛”,这里的自然景观和光影的变化,不仅仅捕捉了一个时间的静止画面,更深层地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诗人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描绘,展现了自然与人内心情感之间的密切关系,如同玛丽·奥利弗所言,自然是探索和表达人类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诗中,静态与动态的交错呈现,如“忆起春意缠绵、轻暑单衣的四月天/刚被劳动节善意婉拒,有风和水/也有流淌不尽的春意,却已转为夏的信使”,这句话既描绘了静态的自然景象,也蕴含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安宁。这种静态的描写与夏雨的动态描写形成鲜明对比,既有内心世界的波动,也有对外部环境的静观。

通过这样的叙述和象征,诗人不仅仅是在描绘一个具体的自然场景,更是在通过这些自然元素来探讨更深层次的人生和情感议题。自然的动态与静态交错,如同人的情感变化,时而平静,时而激动,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和象征意义,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时间与记忆的流动性

诗作中的时间流转与记忆的勾勒,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时空感。诗人提及的“春意缠绵”到“夏的信使”,象征生命的不断前进和季节的无情更迭。诗人透过对时间流动性的描绘,引导读者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同时也让读者在这种流转中感受到一种美丽而深沉的诗意。

美国诗评家哈罗德·布鲁姆认为:“诗是记忆与预见之间的对话”。此首诗中,通过对过去美好记忆的回顾与未来的期盼,建立起情感丰富且充满哲思的诗歌世界,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时间的深度与情感的广度。诗中提到“春意缠绵,夏的信使”,这两个短语不仅仅描绘了季节的变化,还隐喻了生命的周期和成长过程。“春意缠绵”暗示着青春与希望,像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而“夏的信使”则象征着成长与成熟,代表了生命中必然的变化与前行。这些季节的变换,使人联想到生命中不可逆转的进程,与记忆中那些不可磨灭的瞬间。

诗人这样描述:/人间五月美轮美奂/清静的意境,让读到之人必定心绪飘扬/如走过的人生路,一半成长另一半却逝去”。如此记述,进一步深化时间与记忆的联系。这里的“人间五月”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忆,更是对未来的展望。诗人通过这种动态的隐喻,巧妙地将时间的流逝和记忆的不断累积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流动的、充满诗意的时空感。实际上,这些关于时间与记忆的象征意义,使得诗歌中的时间不仅是线性的流逝,更是情感和记忆的循环与重生。

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隐喻

反复阅读发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隐喻被巧妙地编织进每一行诗句。诗人借助隐喻,不仅揭示自然环境的安宁,更透露出自己内心的平和。这种平和源自对生活的深刻接纳与理解,即便生活中充满了不可预知的变数和挑战。

诗人借酒的意象,传递出对生活满怀热情与期待,以及对幸福感的执着追求。他多次提及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如“人与大自然同在”“午后的阳光带给我的温度”等诗句,细腻地描绘了大自然的元素。这些词句不仅映射出一种生态诗学的美学,也显露出诗人对人与大自然的深邃洞察。譬如,“人与大自然同在,多种香味的复合体/像午后的阳光带给我的温度/才想起有些记忆香而不艳,回味悠长”,流露出诗人对和谐相处的渴望。在这里,人与自然不再是敌对的存在,而是融为一体,界限模糊,关系更为紧密。而“午后的阳光带给我的温度”则描绘了诗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阳光的温度,既是自然的温度,也是诗人内心的温度。这种温度的交融,使得诗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也使得诗人的内心世界与外在自然世界产生了深刻的联系。

法国诗人与诗评家伊夫·博纳富瓦曾强调:“诗歌与自然的联系是人类对生存环境最深刻的体认”。在《无法阻止午后的宁静》中,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绘,不仅是对外在世界的观察,也是对人内心世界的映射。诗歌也是社会生活的探索,诗歌创作过程,也是诗人探索生活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也使得读者能够在诗歌中找到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可能性。

总的来说,《无法阻止午后的宁静》展示了一种生态诗学的美学,也反映诗人对人与大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不仅丰富我们对诗歌的理解,也对人们理解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源起宝镜湾岩画

——读长篇小说《渔女归来》

□ 王海玲

2022年初秋,我接到我们副刊一个老作者的电话,那时我已退休日久,进入耳顺亦六年矣。没想到过了这么多年,我们副刊作者还记得我,还保存了我的电话。而我在电话里听到对方自报家门,也马上想起了这位作者。我说,你好,吴月明,我记得你及你的文章。听我这样说,电话那边传来开心的笑声。月明兄告诉我,他历时二十载心心念念的一部长篇小说终于完成了。他说,王编辑,你能不能帮我看看。印象里我记得月明兄比我年长,一问,果然,月明兄已七秩之人。以文学今日之落寞,难得还有月明兄这样热爱、毅力及坚守之人,我十分感动,也是所谓的惺惺相惜吧!我说,月明兄,电脑上读太辛苦,你把你的文稿快递给我,我要好好学习。同城为何快递,是因为那时恰是疫情严重时期,诸多不便。于是,在那个非常时期,我用了近两周的时间,将月明兄这部洋洋三十万字的长篇细细读完。

这部由神话、历史、岩画糅就的长篇以其奇幻色彩、华丽铺陈、天马行空给我带来阅读的愉悦及大吃一惊:它既是历史的,也是神话的,还是岩画的。你看到的明明是仙人,但你的思绪却会被这些仙人拉扯到现实中,在这个过程里,月明兄行笔的幽默及狡黠会让你会心一笑。大吃一惊又是从何说起,我本来是抱着一种读读而已的心态,想一个业余作者充其量能写到多好呢?没想到阅读如此酣畅,小说场面大,纵横几千年,人物众多,且个个有血有肉,力透纸背。去年九月,月明兄的这部长篇由花城出版社出版,我在文友中不时听到喝彩声。收到赠书,我对月明兄说,这部作品我通读了,真的有话要说,抽空我写点文字。月明兄说,好,好,真是太好了。只是没想到我一句抽空,竟然拖延了半年之久,真要说一声抱歉。

1989年10月,考古工作者在位于珠海高栏岛西南部的宝镜湾发现了五处七幅岩画,图案有人物、船只、波浪、龙蛇等。月明兄1986年乘改革开放春风由河源调入珠海工作,我猜想,他来珠海不久,就循着消息来到宝镜湾,那些在别人眼里寻常的线条、图案,在他眼里饶有意味满布密码,它们犹如远古飘来的音乐,远古先民的舞蹈,瞬间将他的魂魄摄了进去,就是这年轻时深情的投视,成就了此刻七旬翁案头的《渔女归来》。这也是我这篇文章题目之由来。在月明兄对岩画的探索解读中,他丰富的想象力让读者叹为观止,这便是我接着要说的“历史的、神话的”。月明兄从岩画中感悟到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他的长篇从神农氏炎帝开篇,讲述神农氏氏族的兴衰历程,画卷波澜壮阔,描述了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等几乎给先民带来灭顶之灾;讲述了“南炎北迁”的艰苦卓绝;讲述了阪泉、涿鹿战争给人类造成的深重痛苦及伤害。阅读这些章节你禁不住会想到现实的世界,同是灾难,相隔几千年,何其似也,历史值得反思及借鉴。月明兄的长篇许多关键节点史书都能寻到记载,而细节及场面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想象的翅膀有多么广阔!想象虽广阔,但它基于现实的土壤,瑰丽而真实,很有力量。写这篇文章时,我想幸好我是读中文的,我在月明兄的字里行间感受到《山海经》的气息,那些人物的坚韧不拔、神奇力量、嫉恶如仇给阅读带来的快感。

一部三十万字的长篇,除了想象力,它必须有生动的人物才能将长篇的担子担起来。这部长篇人物众多,重要的有炎帝、黄帝、蚩尤、渔女等,故事情节曲折,既弘扬正气也歌颂爱情。作者在作品中把蚩尤当成一个主角且是一个英雄来写,月明兄说,因为蚩尤是中华始祖文化创始人之一,他与黄帝、炎帝共同创始中华始祖文化,简称“三祖文化”,作者认为“三祖文化”是爱国主义的精髓及民族团结的基石。作者笔下的人物,蚩尤这个人物塑造得最为生动,蚩尤赴庐山学本领的章节是书中精华所在,瑰丽奇幻,读来酣畅,人物的伟岸及坚毅读后在脑中久久不散。

我在阅读中,能感受到作者那颗深爱珠海的心,通过蚩尤、渔女等既是远古亦含有现代气息的人物,作者将珠江文化源远流长暗喻出来。许多处的描写,感觉落笔的归宿点就是我们大湾区的美城——珠海。

 

独特意象呈现出广阔的诗意

——王跃强诗歌中乌鸦、蚂蚁、雄鹰三个意象运用综评

□ 龙洋

在现代诗歌中,乌鸦、蚂蚁、鹰这三个意象常被赋予深厚的象征和隐喻意义。乌鸦作为黑色鸟类,常被视为不祥之兆或死亡、孤寂的象征。然而,它同时也可以代表深沉的思考与智慧,正如乌鸦在静默中观察世界,人们亦能在其身上找到对人生与宇宙的沉思;蚂蚁则以其勤劳、坚韧和协作精神而著称,它们在诗歌中往往代表着平凡中的伟大,以及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鹰作为天空的霸主,常被视为力量、自由和独立的象征,其翱翔天际的姿态也象征着人类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理想的追求。

在王跃强的诗歌中,乌鸦、蚂蚁、雄鹰这三个意象被诗人赋予了丰富独特的象征隐喻意义。通过这三个意象的巧妙运用,呈现出深刻的诗意,充盈着诗歌的艺术魅力。本文力图从诗意及其呈现、诗意呈现方式两个层面,对王跃强运用乌鸦、蚂蚁、雄鹰三个意象的诗歌进行综评。

诗意及其呈现层面

《数乌鸦》一诗,描绘雪山前数乌鸦场景,展现了乌鸦作为黑色象征的深沉与神秘。诗中的乌鸦或像哲人般沉默,或在混淆中如情贼般模糊,这些意象都暗示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诗人在乌鸦群边探头探脑,仿佛在与乌鸦进行某种心灵上的对话,这种对话虽然无法被他人听见,却深深触动了诗人的内心,使他感受到自己的孤独与暗淡。

《雪山乌鸦》则更进一步,将乌鸦与雪山、白发等意象结合,营造一种苍凉而庄严的氛围。乌鸦在这里成为了一个古老而带羽翼的墓碑,它不哭不笑,双眼紧闭,却在沉默中蕴含着巨大的力量。远处的鸟在叫喊“幸福渺小”和“痛苦千古”,而乌鸦却始终保持沉默,这种沉默不仅是对痛苦的承受,更是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当风暴再起,雪花大如斗时,乌鸦仍站立如钉,毫不晃动,这种坚韧与执着令人动容。

《蚂蚁》以蚂蚁为对象,表达诗人对蚂蚁的热爱与敬意。诗人在儿时便喜欢观察蚂蚁搬动食物的过程,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也体现在他成年后对蚂蚁的关心中。诗人甚至将蚂蚁视为白纸上爬行的警句,这种比喻不仅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蚂蚁的形象,也暗示了蚂蚁身上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诗中的蚂蚁虽然微小,却有着皎洁的灵魂,这种对蚂蚁的赞美也体现了诗人对平凡生命的尊重与珍视。

《俯身》一诗,与蚂蚁的低语,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超然。诗人在俯下身子与蚂蚁对话的过程中,忘却了庞大的忧伤和遍地落花,这种心境的转变也体现在他凝视蚂蚁时的宁静眼神和坦然的嘴唇上。诗人甚至数起了蚂蚁鬓角的白发,这种对蚂蚁的细致观察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好奇。在风声和草香的陪伴下,蚂蚁始终微笑,这种微笑不仅是对生活的满足与幸福,也是对人类情感的一种投射。

《祭鹰》一诗以一只死去的鹰为对象,表达了对英雄逝去的哀悼与怀念。诗中的鹰曾是天空的霸主,它的死去不仅意味着一个生命的终结,更象征着一种精神的消失。诗人描绘鹰的羽毛凝着嘶鸣、威望陡跌的敬仰等意象,展现了鹰的英勇与悲壮。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鹰重新盘旋的期待与想象,这种期待不仅是对自然的恢复与回归的向往,更是对人类精神力量的肯定与赞美。

《望见鹰的瞬间》通过仰望长天、大鹏展翅等意象,展现了鹰的雄伟与自由。诗中的鹰不想以高制高,而是像位英雄一样要把江山提起来让美人细看,这种对美的追求与对世界的关怀体现了鹰的博大胸怀与高尚情操。同时,诗人也通过描绘鹰在云雾中飞翔、嘶鸣等场景,展现了鹰的力量与勇气以及对自由的渴望与追求。

诗意呈现方式层面

诗人王跃强运用乌鸦、蚂蚁、雄鹰这三个意象,展现出独特的艺术眼光和创造力。他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将这些常见的意象赋予了新的象征意义,使它们成为表达诗意的重要载体。这种独特的意象运用方式,使得王跃强的诗歌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和艺术魅力。

王跃强的诗中,乌鸦、蚂蚁、雄鹰这三个意象被具象化地呈现出来。他通过对这些意象的生动描绘和细腻刻画,使得它们成为了可感可知的艺术形象。这种具象化的呈现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

除了具象化之外,王跃强在运用乌鸦、蚂蚁、雄鹰这三个意象时还赋予了它们深刻的象征意义。他通过象征手法将这些意象与诗的主旨和情感紧密联系,使得它们成为了表达诗意的重要元素。这种象征性的呈现方式,使得王跃强的诗歌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思想性,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效果。

王跃强的诗中,乌鸦、蚂蚁、雄鹰这三个意象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意象相互组合、相互映衬。他通过巧妙的意象组合和运用,使得这些意象在相互关系中产生新的意义和价值。这种意象的组合与运用方式,使得王跃强的诗歌具有更加丰富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也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和广阔。

诗人通过独特的意象运用方式,使得这些意象成为表达诗意的重要载体。同时,通过具象化、象征性以及意象的组合与运用等方式,使得这些意象在诗歌具体语境中产生了深刻的意义和价值,也使得他的诗歌具有更加丰富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玉而为兰》的乡情书写

□ 张琳

周勇是一位勤奋的作家,《玉而为兰》(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24年2月第1版)这部散文集,是他公开出版的第八部书籍。《玉而为兰》收入作者的80余篇散文,文章取材广泛,有的写景状物,有的读书思悟,有的观展联想,有的弘扬先贤,有的念亲恋乡……作为一位生活在杭州的新杭州人,周勇对杭州的书写不吝笔墨;作为山东女婿,周勇也将笔墨探入了鲁西南的村落田园;但我感触最深的是周勇文字中,对家乡怀有的那股浓得化也化不开的乡情……

周勇出生在湘西凤凰,十八岁到外地负笈求学,毕业后又返回家乡,在山村学校任教数年。后来,或许因为名字中有个“勇”字,怀揣梦想的他勇敢地走出大山,一头扎进了外面精彩的世界。我猜想,在奔波的路上,游子周勇或许唱着当年风靡大江南北的歌曲《爱拼才会赢》,或高歌,或浅唱,一遍又一遍。在家乡凤凰生活了二十余年,孩提、少年、青春时代的美好时光,与家乡旖旎的风光镶嵌在一起。而今,在杭州定居多年的周勇,是一位优秀的作家,亦是一位成功的职业经理人,“五十而知天命”的他,在《玉而为兰》里,有不少篇章,都是采取回望的姿态书写家乡:回望家乡的风物,回望久违的亲情,回望儿时简陋的校舍……《玉而为兰》五辑“大地上的野葱”“家乡有河名沱江”“榴枝婀娜榴实繁”“书斋,永葆一方天地”“母亲的灶台”中,其中有三辑“野葱”“沱江”“灶台”是用写家乡的文字标题作为小辑名称的,这或许是周勇潜意识里的一种不自觉选择。

在这本集子中,周勇用浓重的笔墨,礼赞了厚重的亲情。周勇笔下,父亲、母亲、外公、三姨、弟弟、侄女……这些由血缘维系的家乡亲人,一个个从他的文字中款款走出来,尽管性格各异,但勤劳朴实、安分守己是他们的共同特点。《母亲的灶台》中,随着家境的变迁,灶台也由两口锅升级为三口锅。这个灶台,既煮饭炒菜,也煮猪草;既煮番薯米饭,也做豆腐……“有了灶台,母亲就有了施展的空间,她把从娘家学来的十八般武艺都展示在我们眼前。”在灶台边经年氤氲的烟火气息中,年轻的母亲也渐渐变老,后来被我们取代,离开了灶台,“而她的内心却一直没有离开灶台!她的‘灶台’啊,立于天地间。”《父亲的鱼凼与虾溪》中,周勇回忆了当年父亲教他钓鲫鱼、抓螃蟹、捞虾的故事,字里行间,豆腐鲫鱼汤、虾炒青椒的诱人香味,仿佛从久远的时光深处穿越而来……“一想到这里,父亲就像突然走进我的视野中,他背着他的虾篓,朝我憨憨地笑着……”周勇写这篇散文时,去世已经七年的父亲的音容笑貌依然那样清晰,这历久弥新的亲情,刻画在他心底的最柔软处,轻轻一触,“那一瞬间,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出来了……”周勇写亲情的散文,无一不语言质朴,笔墨至简,这用来表达朴素的情感,恰如其分。

在《玉而为兰》中,周勇回望家乡的载体除了亲情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那就是家乡的食品。凤凰地处武陵山脉边缘,山水相间,物产丰饶。加之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各民族优秀的饮食文化相互糅合,传统与现代交融,不断优化,产生了极富地域特色的食品。从小在家乡生活的周勇,童年时就上山采茶泡、茶耳等山野零食,自家做的香飘千里的蒿菜粑,春社、秋社时配料丰富的社饭,乃至山野间的一把野葱,在他的笔下,都写得令人味蕾大开,唇齿生津。在周勇笔下,这些散文的标题中,大都含有“乡思”“童年”“家乡”“故乡”“母亲”等指向性非常明确的字眼,所有字眼都聚焦于一个地方——凤凰家乡。俗话说,“抓住一个人的胃,就抓住了一个人的心”,此言有一定道理。《母亲的送别宴》中,周勇写到临离家远行前,母亲为他精心准备送别宴,还打包为他准备在高铁上吃的食品。望着忙碌的为自己张罗吃食的母亲,周勇大发感慨,她老人家“通过这样的方式留住了我们的胃,锁住了我们的思乡情。”《社饭里的乡思》中,周勇告诉女儿:“孩子,煮社饭是为了记住老家,记住家里还有疼爱你的人,还有永远牵挂你的人。”在周勇的思想里,他认为社饭里有乡情,社饭的香味中有怀念,记住了社日,就记住了乡愁。母亲、周勇和女儿,通过家乡食品这个纽带,实现了三代乡情的传承。

周勇经常通过微信,转发给我与凤凰有关的文章和视频,有当地风光,有苗族风俗,亦有从这片土地上走出去的大家名流,发得最多的,当属沈从文与黄永玉。作为与沈从文、黄永玉同乡的凤凰人,我感觉周勇是自豪的,骄傲的。他专门为沈从文诞辰120周年写了一篇纪念文章《淡泊故人风》,文字中满溢对这位乡亲的敬仰之情。而在《池塘中的睡莲》一文中,周勇将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与黄永玉联系在一起,莫奈画睡莲,黄永玉画荷,两人通过长期的观察与坚持,都画出了大境界。

沱江沿凤凰迤逦而过,沱江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凤凰人,他们中,有文艺大师沈从文、黄永玉,有民族英雄郑国鸿,有北洋政府总理熊希龄,有湘西军阀陈渠珍,有科技专家肖纪美,有民间技艺传承人麻茂庭、龙米谷、刘大炮……当然,也有《玉而为兰》的作者周勇。2023年3月,沱江作为全国11条河流之一,入选水利部主办的第二届“最美家乡河”榜单。周勇虽已在故乡之外生活、工作多年,但毫无疑问,喝过香甜、纯净的沱江水的他,会将沱江作为他精神地理上的营养高地,心驰神往,力求写出“最美的家乡”。

编辑:刘鹏凯 责任编辑:宋显晖
湾韵丨悦读(2024年7月26日)
珠海特区报 2024-07-26 08:21

现代诗隐喻的诗意创造

——步缘的诗《无法阻止午后的宁静》评析

□ 赵国宏

初夏时节,我读到步缘的诗《无法阻止午后的宁静》,顿觉眼前一亮。此作诗味十足,诗题“无法阻止午后的宁静”并未走通俗易懂的路线,而以一种随性之姿引发读者的好奇。我们不禁要问:为何要阻挠那本该自然降临的午后宁静呢?深入诗文,发现诗人通过描绘花草的自然生机、夏雨的悠扬轻盈以及绿色的盎然丰盛,巧妙构筑了一幅和谐生动的自然画卷。

透过对诗中意象与技法的细致分析,我们得以窥见诗人如何巧妙地将静态与动态交织,让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相互映照,以此传达对某人或某事的深切思念。这种思念,不仅承载着诗人的个人情感,更与季节更迭下的城市气息紧密相连,映射出诗人对生活之美的独到感悟与艺术表达的别样视角。

自然的描绘与情感的交织

《无法阻止午后的宁静》以自然景象作为表达情感的载体,诗人透过对夏雨、海滨新城的描绘,以及季节转变的细腻描写,营造出一种动态与静态交错的美感。美国诗人玛丽·奥利弗曾提到:“关注自然是了解人类情感的一种方式”。诗人通过对自然的观察来深入探讨人的内心世界,《无法阻止午后的宁静》中的自然元素不仅是景观,更是情感的象征,反映了诗人对遗失和思念的感受。

在《无法阻止午后的宁静》中,诗人巧妙地运用自然景观来传达复杂的情感。夏雨的细腻与温柔,在这里转化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缅怀。进一步来说,海滨新城中描绘“夏雨随风而来,飘飘洒洒的/雨丝如同无数轻柔的手指/优雅的小曲,已使海滨新城绿色丰盛”,这里的自然景观和光影的变化,不仅仅捕捉了一个时间的静止画面,更深层地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诗人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描绘,展现了自然与人内心情感之间的密切关系,如同玛丽·奥利弗所言,自然是探索和表达人类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诗中,静态与动态的交错呈现,如“忆起春意缠绵、轻暑单衣的四月天/刚被劳动节善意婉拒,有风和水/也有流淌不尽的春意,却已转为夏的信使”,这句话既描绘了静态的自然景象,也蕴含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安宁。这种静态的描写与夏雨的动态描写形成鲜明对比,既有内心世界的波动,也有对外部环境的静观。

通过这样的叙述和象征,诗人不仅仅是在描绘一个具体的自然场景,更是在通过这些自然元素来探讨更深层次的人生和情感议题。自然的动态与静态交错,如同人的情感变化,时而平静,时而激动,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和象征意义,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时间与记忆的流动性

诗作中的时间流转与记忆的勾勒,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时空感。诗人提及的“春意缠绵”到“夏的信使”,象征生命的不断前进和季节的无情更迭。诗人透过对时间流动性的描绘,引导读者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同时也让读者在这种流转中感受到一种美丽而深沉的诗意。

美国诗评家哈罗德·布鲁姆认为:“诗是记忆与预见之间的对话”。此首诗中,通过对过去美好记忆的回顾与未来的期盼,建立起情感丰富且充满哲思的诗歌世界,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时间的深度与情感的广度。诗中提到“春意缠绵,夏的信使”,这两个短语不仅仅描绘了季节的变化,还隐喻了生命的周期和成长过程。“春意缠绵”暗示着青春与希望,像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而“夏的信使”则象征着成长与成熟,代表了生命中必然的变化与前行。这些季节的变换,使人联想到生命中不可逆转的进程,与记忆中那些不可磨灭的瞬间。

诗人这样描述:/人间五月美轮美奂/清静的意境,让读到之人必定心绪飘扬/如走过的人生路,一半成长另一半却逝去”。如此记述,进一步深化时间与记忆的联系。这里的“人间五月”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忆,更是对未来的展望。诗人通过这种动态的隐喻,巧妙地将时间的流逝和记忆的不断累积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流动的、充满诗意的时空感。实际上,这些关于时间与记忆的象征意义,使得诗歌中的时间不仅是线性的流逝,更是情感和记忆的循环与重生。

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隐喻

反复阅读发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隐喻被巧妙地编织进每一行诗句。诗人借助隐喻,不仅揭示自然环境的安宁,更透露出自己内心的平和。这种平和源自对生活的深刻接纳与理解,即便生活中充满了不可预知的变数和挑战。

诗人借酒的意象,传递出对生活满怀热情与期待,以及对幸福感的执着追求。他多次提及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如“人与大自然同在”“午后的阳光带给我的温度”等诗句,细腻地描绘了大自然的元素。这些词句不仅映射出一种生态诗学的美学,也显露出诗人对人与大自然的深邃洞察。譬如,“人与大自然同在,多种香味的复合体/像午后的阳光带给我的温度/才想起有些记忆香而不艳,回味悠长”,流露出诗人对和谐相处的渴望。在这里,人与自然不再是敌对的存在,而是融为一体,界限模糊,关系更为紧密。而“午后的阳光带给我的温度”则描绘了诗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阳光的温度,既是自然的温度,也是诗人内心的温度。这种温度的交融,使得诗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也使得诗人的内心世界与外在自然世界产生了深刻的联系。

法国诗人与诗评家伊夫·博纳富瓦曾强调:“诗歌与自然的联系是人类对生存环境最深刻的体认”。在《无法阻止午后的宁静》中,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绘,不仅是对外在世界的观察,也是对人内心世界的映射。诗歌也是社会生活的探索,诗歌创作过程,也是诗人探索生活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也使得读者能够在诗歌中找到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可能性。

总的来说,《无法阻止午后的宁静》展示了一种生态诗学的美学,也反映诗人对人与大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不仅丰富我们对诗歌的理解,也对人们理解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源起宝镜湾岩画

——读长篇小说《渔女归来》

□ 王海玲

2022年初秋,我接到我们副刊一个老作者的电话,那时我已退休日久,进入耳顺亦六年矣。没想到过了这么多年,我们副刊作者还记得我,还保存了我的电话。而我在电话里听到对方自报家门,也马上想起了这位作者。我说,你好,吴月明,我记得你及你的文章。听我这样说,电话那边传来开心的笑声。月明兄告诉我,他历时二十载心心念念的一部长篇小说终于完成了。他说,王编辑,你能不能帮我看看。印象里我记得月明兄比我年长,一问,果然,月明兄已七秩之人。以文学今日之落寞,难得还有月明兄这样热爱、毅力及坚守之人,我十分感动,也是所谓的惺惺相惜吧!我说,月明兄,电脑上读太辛苦,你把你的文稿快递给我,我要好好学习。同城为何快递,是因为那时恰是疫情严重时期,诸多不便。于是,在那个非常时期,我用了近两周的时间,将月明兄这部洋洋三十万字的长篇细细读完。

这部由神话、历史、岩画糅就的长篇以其奇幻色彩、华丽铺陈、天马行空给我带来阅读的愉悦及大吃一惊:它既是历史的,也是神话的,还是岩画的。你看到的明明是仙人,但你的思绪却会被这些仙人拉扯到现实中,在这个过程里,月明兄行笔的幽默及狡黠会让你会心一笑。大吃一惊又是从何说起,我本来是抱着一种读读而已的心态,想一个业余作者充其量能写到多好呢?没想到阅读如此酣畅,小说场面大,纵横几千年,人物众多,且个个有血有肉,力透纸背。去年九月,月明兄的这部长篇由花城出版社出版,我在文友中不时听到喝彩声。收到赠书,我对月明兄说,这部作品我通读了,真的有话要说,抽空我写点文字。月明兄说,好,好,真是太好了。只是没想到我一句抽空,竟然拖延了半年之久,真要说一声抱歉。

1989年10月,考古工作者在位于珠海高栏岛西南部的宝镜湾发现了五处七幅岩画,图案有人物、船只、波浪、龙蛇等。月明兄1986年乘改革开放春风由河源调入珠海工作,我猜想,他来珠海不久,就循着消息来到宝镜湾,那些在别人眼里寻常的线条、图案,在他眼里饶有意味满布密码,它们犹如远古飘来的音乐,远古先民的舞蹈,瞬间将他的魂魄摄了进去,就是这年轻时深情的投视,成就了此刻七旬翁案头的《渔女归来》。这也是我这篇文章题目之由来。在月明兄对岩画的探索解读中,他丰富的想象力让读者叹为观止,这便是我接着要说的“历史的、神话的”。月明兄从岩画中感悟到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他的长篇从神农氏炎帝开篇,讲述神农氏氏族的兴衰历程,画卷波澜壮阔,描述了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等几乎给先民带来灭顶之灾;讲述了“南炎北迁”的艰苦卓绝;讲述了阪泉、涿鹿战争给人类造成的深重痛苦及伤害。阅读这些章节你禁不住会想到现实的世界,同是灾难,相隔几千年,何其似也,历史值得反思及借鉴。月明兄的长篇许多关键节点史书都能寻到记载,而细节及场面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想象的翅膀有多么广阔!想象虽广阔,但它基于现实的土壤,瑰丽而真实,很有力量。写这篇文章时,我想幸好我是读中文的,我在月明兄的字里行间感受到《山海经》的气息,那些人物的坚韧不拔、神奇力量、嫉恶如仇给阅读带来的快感。

一部三十万字的长篇,除了想象力,它必须有生动的人物才能将长篇的担子担起来。这部长篇人物众多,重要的有炎帝、黄帝、蚩尤、渔女等,故事情节曲折,既弘扬正气也歌颂爱情。作者在作品中把蚩尤当成一个主角且是一个英雄来写,月明兄说,因为蚩尤是中华始祖文化创始人之一,他与黄帝、炎帝共同创始中华始祖文化,简称“三祖文化”,作者认为“三祖文化”是爱国主义的精髓及民族团结的基石。作者笔下的人物,蚩尤这个人物塑造得最为生动,蚩尤赴庐山学本领的章节是书中精华所在,瑰丽奇幻,读来酣畅,人物的伟岸及坚毅读后在脑中久久不散。

我在阅读中,能感受到作者那颗深爱珠海的心,通过蚩尤、渔女等既是远古亦含有现代气息的人物,作者将珠江文化源远流长暗喻出来。许多处的描写,感觉落笔的归宿点就是我们大湾区的美城——珠海。

 

独特意象呈现出广阔的诗意

——王跃强诗歌中乌鸦、蚂蚁、雄鹰三个意象运用综评

□ 龙洋

在现代诗歌中,乌鸦、蚂蚁、鹰这三个意象常被赋予深厚的象征和隐喻意义。乌鸦作为黑色鸟类,常被视为不祥之兆或死亡、孤寂的象征。然而,它同时也可以代表深沉的思考与智慧,正如乌鸦在静默中观察世界,人们亦能在其身上找到对人生与宇宙的沉思;蚂蚁则以其勤劳、坚韧和协作精神而著称,它们在诗歌中往往代表着平凡中的伟大,以及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鹰作为天空的霸主,常被视为力量、自由和独立的象征,其翱翔天际的姿态也象征着人类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理想的追求。

在王跃强的诗歌中,乌鸦、蚂蚁、雄鹰这三个意象被诗人赋予了丰富独特的象征隐喻意义。通过这三个意象的巧妙运用,呈现出深刻的诗意,充盈着诗歌的艺术魅力。本文力图从诗意及其呈现、诗意呈现方式两个层面,对王跃强运用乌鸦、蚂蚁、雄鹰三个意象的诗歌进行综评。

诗意及其呈现层面

《数乌鸦》一诗,描绘雪山前数乌鸦场景,展现了乌鸦作为黑色象征的深沉与神秘。诗中的乌鸦或像哲人般沉默,或在混淆中如情贼般模糊,这些意象都暗示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诗人在乌鸦群边探头探脑,仿佛在与乌鸦进行某种心灵上的对话,这种对话虽然无法被他人听见,却深深触动了诗人的内心,使他感受到自己的孤独与暗淡。

《雪山乌鸦》则更进一步,将乌鸦与雪山、白发等意象结合,营造一种苍凉而庄严的氛围。乌鸦在这里成为了一个古老而带羽翼的墓碑,它不哭不笑,双眼紧闭,却在沉默中蕴含着巨大的力量。远处的鸟在叫喊“幸福渺小”和“痛苦千古”,而乌鸦却始终保持沉默,这种沉默不仅是对痛苦的承受,更是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当风暴再起,雪花大如斗时,乌鸦仍站立如钉,毫不晃动,这种坚韧与执着令人动容。

《蚂蚁》以蚂蚁为对象,表达诗人对蚂蚁的热爱与敬意。诗人在儿时便喜欢观察蚂蚁搬动食物的过程,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也体现在他成年后对蚂蚁的关心中。诗人甚至将蚂蚁视为白纸上爬行的警句,这种比喻不仅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蚂蚁的形象,也暗示了蚂蚁身上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诗中的蚂蚁虽然微小,却有着皎洁的灵魂,这种对蚂蚁的赞美也体现了诗人对平凡生命的尊重与珍视。

《俯身》一诗,与蚂蚁的低语,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超然。诗人在俯下身子与蚂蚁对话的过程中,忘却了庞大的忧伤和遍地落花,这种心境的转变也体现在他凝视蚂蚁时的宁静眼神和坦然的嘴唇上。诗人甚至数起了蚂蚁鬓角的白发,这种对蚂蚁的细致观察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好奇。在风声和草香的陪伴下,蚂蚁始终微笑,这种微笑不仅是对生活的满足与幸福,也是对人类情感的一种投射。

《祭鹰》一诗以一只死去的鹰为对象,表达了对英雄逝去的哀悼与怀念。诗中的鹰曾是天空的霸主,它的死去不仅意味着一个生命的终结,更象征着一种精神的消失。诗人描绘鹰的羽毛凝着嘶鸣、威望陡跌的敬仰等意象,展现了鹰的英勇与悲壮。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鹰重新盘旋的期待与想象,这种期待不仅是对自然的恢复与回归的向往,更是对人类精神力量的肯定与赞美。

《望见鹰的瞬间》通过仰望长天、大鹏展翅等意象,展现了鹰的雄伟与自由。诗中的鹰不想以高制高,而是像位英雄一样要把江山提起来让美人细看,这种对美的追求与对世界的关怀体现了鹰的博大胸怀与高尚情操。同时,诗人也通过描绘鹰在云雾中飞翔、嘶鸣等场景,展现了鹰的力量与勇气以及对自由的渴望与追求。

诗意呈现方式层面

诗人王跃强运用乌鸦、蚂蚁、雄鹰这三个意象,展现出独特的艺术眼光和创造力。他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将这些常见的意象赋予了新的象征意义,使它们成为表达诗意的重要载体。这种独特的意象运用方式,使得王跃强的诗歌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和艺术魅力。

王跃强的诗中,乌鸦、蚂蚁、雄鹰这三个意象被具象化地呈现出来。他通过对这些意象的生动描绘和细腻刻画,使得它们成为了可感可知的艺术形象。这种具象化的呈现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

除了具象化之外,王跃强在运用乌鸦、蚂蚁、雄鹰这三个意象时还赋予了它们深刻的象征意义。他通过象征手法将这些意象与诗的主旨和情感紧密联系,使得它们成为了表达诗意的重要元素。这种象征性的呈现方式,使得王跃强的诗歌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思想性,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效果。

王跃强的诗中,乌鸦、蚂蚁、雄鹰这三个意象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意象相互组合、相互映衬。他通过巧妙的意象组合和运用,使得这些意象在相互关系中产生新的意义和价值。这种意象的组合与运用方式,使得王跃强的诗歌具有更加丰富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也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和广阔。

诗人通过独特的意象运用方式,使得这些意象成为表达诗意的重要载体。同时,通过具象化、象征性以及意象的组合与运用等方式,使得这些意象在诗歌具体语境中产生了深刻的意义和价值,也使得他的诗歌具有更加丰富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玉而为兰》的乡情书写

□ 张琳

周勇是一位勤奋的作家,《玉而为兰》(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24年2月第1版)这部散文集,是他公开出版的第八部书籍。《玉而为兰》收入作者的80余篇散文,文章取材广泛,有的写景状物,有的读书思悟,有的观展联想,有的弘扬先贤,有的念亲恋乡……作为一位生活在杭州的新杭州人,周勇对杭州的书写不吝笔墨;作为山东女婿,周勇也将笔墨探入了鲁西南的村落田园;但我感触最深的是周勇文字中,对家乡怀有的那股浓得化也化不开的乡情……

周勇出生在湘西凤凰,十八岁到外地负笈求学,毕业后又返回家乡,在山村学校任教数年。后来,或许因为名字中有个“勇”字,怀揣梦想的他勇敢地走出大山,一头扎进了外面精彩的世界。我猜想,在奔波的路上,游子周勇或许唱着当年风靡大江南北的歌曲《爱拼才会赢》,或高歌,或浅唱,一遍又一遍。在家乡凤凰生活了二十余年,孩提、少年、青春时代的美好时光,与家乡旖旎的风光镶嵌在一起。而今,在杭州定居多年的周勇,是一位优秀的作家,亦是一位成功的职业经理人,“五十而知天命”的他,在《玉而为兰》里,有不少篇章,都是采取回望的姿态书写家乡:回望家乡的风物,回望久违的亲情,回望儿时简陋的校舍……《玉而为兰》五辑“大地上的野葱”“家乡有河名沱江”“榴枝婀娜榴实繁”“书斋,永葆一方天地”“母亲的灶台”中,其中有三辑“野葱”“沱江”“灶台”是用写家乡的文字标题作为小辑名称的,这或许是周勇潜意识里的一种不自觉选择。

在这本集子中,周勇用浓重的笔墨,礼赞了厚重的亲情。周勇笔下,父亲、母亲、外公、三姨、弟弟、侄女……这些由血缘维系的家乡亲人,一个个从他的文字中款款走出来,尽管性格各异,但勤劳朴实、安分守己是他们的共同特点。《母亲的灶台》中,随着家境的变迁,灶台也由两口锅升级为三口锅。这个灶台,既煮饭炒菜,也煮猪草;既煮番薯米饭,也做豆腐……“有了灶台,母亲就有了施展的空间,她把从娘家学来的十八般武艺都展示在我们眼前。”在灶台边经年氤氲的烟火气息中,年轻的母亲也渐渐变老,后来被我们取代,离开了灶台,“而她的内心却一直没有离开灶台!她的‘灶台’啊,立于天地间。”《父亲的鱼凼与虾溪》中,周勇回忆了当年父亲教他钓鲫鱼、抓螃蟹、捞虾的故事,字里行间,豆腐鲫鱼汤、虾炒青椒的诱人香味,仿佛从久远的时光深处穿越而来……“一想到这里,父亲就像突然走进我的视野中,他背着他的虾篓,朝我憨憨地笑着……”周勇写这篇散文时,去世已经七年的父亲的音容笑貌依然那样清晰,这历久弥新的亲情,刻画在他心底的最柔软处,轻轻一触,“那一瞬间,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出来了……”周勇写亲情的散文,无一不语言质朴,笔墨至简,这用来表达朴素的情感,恰如其分。

在《玉而为兰》中,周勇回望家乡的载体除了亲情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那就是家乡的食品。凤凰地处武陵山脉边缘,山水相间,物产丰饶。加之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各民族优秀的饮食文化相互糅合,传统与现代交融,不断优化,产生了极富地域特色的食品。从小在家乡生活的周勇,童年时就上山采茶泡、茶耳等山野零食,自家做的香飘千里的蒿菜粑,春社、秋社时配料丰富的社饭,乃至山野间的一把野葱,在他的笔下,都写得令人味蕾大开,唇齿生津。在周勇笔下,这些散文的标题中,大都含有“乡思”“童年”“家乡”“故乡”“母亲”等指向性非常明确的字眼,所有字眼都聚焦于一个地方——凤凰家乡。俗话说,“抓住一个人的胃,就抓住了一个人的心”,此言有一定道理。《母亲的送别宴》中,周勇写到临离家远行前,母亲为他精心准备送别宴,还打包为他准备在高铁上吃的食品。望着忙碌的为自己张罗吃食的母亲,周勇大发感慨,她老人家“通过这样的方式留住了我们的胃,锁住了我们的思乡情。”《社饭里的乡思》中,周勇告诉女儿:“孩子,煮社饭是为了记住老家,记住家里还有疼爱你的人,还有永远牵挂你的人。”在周勇的思想里,他认为社饭里有乡情,社饭的香味中有怀念,记住了社日,就记住了乡愁。母亲、周勇和女儿,通过家乡食品这个纽带,实现了三代乡情的传承。

周勇经常通过微信,转发给我与凤凰有关的文章和视频,有当地风光,有苗族风俗,亦有从这片土地上走出去的大家名流,发得最多的,当属沈从文与黄永玉。作为与沈从文、黄永玉同乡的凤凰人,我感觉周勇是自豪的,骄傲的。他专门为沈从文诞辰120周年写了一篇纪念文章《淡泊故人风》,文字中满溢对这位乡亲的敬仰之情。而在《池塘中的睡莲》一文中,周勇将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与黄永玉联系在一起,莫奈画睡莲,黄永玉画荷,两人通过长期的观察与坚持,都画出了大境界。

沱江沿凤凰迤逦而过,沱江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凤凰人,他们中,有文艺大师沈从文、黄永玉,有民族英雄郑国鸿,有北洋政府总理熊希龄,有湘西军阀陈渠珍,有科技专家肖纪美,有民间技艺传承人麻茂庭、龙米谷、刘大炮……当然,也有《玉而为兰》的作者周勇。2023年3月,沱江作为全国11条河流之一,入选水利部主办的第二届“最美家乡河”榜单。周勇虽已在故乡之外生活、工作多年,但毫无疑问,喝过香甜、纯净的沱江水的他,会将沱江作为他精神地理上的营养高地,心驰神往,力求写出“最美的家乡”。

编辑:刘鹏凯 责任编辑:宋显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