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桥飞架黄茅海,金湾起势向未来!珠江口西岸都市圈“一核三极”发展格局加速形成

6月19日,黄茅海大桥宣告合龙,计划年底通车。

这座横贯东西的跨海新通道,不仅将珠海前往江门及粤西地区的时间缩短约30分钟,也让无数热切的目光聚焦于珠海金湾之上——志在四方金湾区,终于将向西行进的“路”也打通了。东西和南北,从此皆是坦途。

可见,黄茅海大桥之于金湾区,不仅是一座桥,更是一个起点,一个沿海经济协同发展的新起点。南北联通中山、佛山,东西贯通江门、阳江,金湾区或将依托交通、产业、城市优势,补齐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的“南半圆”。

交通上,珠海机场、高栏港与陆路交通网络彼此联通,让金湾区成为粤西人流、物流、信息流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第一选择”。

产业上,新材料、新能源与海洋工程等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合作,带动金湾与粤西地区激发“乘数效应”。

城市上,珠海西部城市新中心承前启后,打造大湾区未来城市样板,让更好的商贸、教育、医疗资源吸引湾区居民“安居乐业”。

6月19日上午,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关键控制性工程——黄茅海大桥实现合龙。

随着大桥合龙、天堑变通途,发端于金湾区的“沿海经济发展轴”初见雏形。从珠海出发,向粤西延伸,一路疾驰的金湾区无疑将一步步走向台前,成为珠西都市圈“一核三极”的重要节点,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增长极、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新时代高水平开放合作新高地、宜居宜业宜游的高质量发展区域输出“助推力”。

交通新格局

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打通“主动脉”

一座桥见证了一个梦。

千万年前,一股来自云贵高原的珠江水,冲破山峦的层层阻隔汇入南海,将原本连片的陆地划分东西。千万年后,两岸分别有了新的名字:一边是珠海金湾,一边是江门台山。两岸相望却触不可及,山海意难平。

实际上,受制于出海口环绕的地形,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金湾区曾是公认的交通末梢,只是“走出去”的梦想从未消退。

在上个世纪的最后10年里,珠海西部进入了密集的基建期。从打造国家级深水良港高栏港,到建设千万级客流量的珠海金湾机场,金湾区相继拥有了海港、空港,成为全国少有的双港兼备的县级区域。

接下来的20多年时间里,金湾区相继建成了第一条高速公路、第一条货运铁路、第一座跨海大桥。直到近年,金湾立体交通网络逐渐成型,空港、海港相继创造了历史流量纪录,彻底摆脱了“末梢”之名。

厚积薄发的时刻到来了。

2020年底,洪鹤大桥正式通车,成为“港车北上”“澳车北上”的必经之路;2023年底,鹤港高速全线贯通,串联江珠高速、机场高速、高栏港高速三条南北向干道;2024年初,金海大桥通车运行,金湾区首条客运铁路直达珠海机场。

机场、港口、铁路、高速,立体化交通网络彼此连接、彼此赋能。通江达海、通达四方,成为金湾区最亮眼的城市标签之一,只是对外联通的版图上,依旧缺少了“西进”这一环。黄茅海大桥,就是最后的“拼图”。

有了桥,梦想就有迹可循。

放眼湾区,东西走向的“桥梁群”举世瞩目。港珠澳大桥、虎门大桥、南沙大桥和即将开通的深中通道,无不折射了一个区域、一个时代的腾飞与崛起。黄茅海大桥作为湾区西进战略的重要一环,位置关键、意义重大。位于桥头的金湾区,将汇聚随大桥而来的客流、物流与信息流,迎来新一轮发展红利。

黄茅海跨海通道施工现场。

效率倍增,连接珠海的“机场群”畅通无阻。随着黄茅海大桥的开通,乘坐飞机的粤西居民不用再“绕弯”,珠海出发,更加便利。与大桥相呼应的,是珠海机场T2航站楼的建设,进入了内场装修与机电安装阶段。未来依托经珠港飞、经珠澳飞等政策,1小时车程连接港、澳、深、珠4个机场不再遥远。

互联互补,湾区西部的“港口群”开始发力。黄茅海大桥开通后,湾区东部与西部地区的货运往来将更加频密。陆路赋能下的“港口群”,开始逐渐兑现潜力。根据计划,广东省将以珠海港高栏港区为龙头,以江门港新会港区、广海湾港区和阳江港海陵湾港区为补充,协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港口群。

在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提出打造“1小时紧密合作圈、2小时协同发展圈”的当下,黄茅海大桥将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而贯通东西的金湾区,无疑也将融入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向世界级湾区的交通枢纽迈出重要一步。

产业新蓝图

现代产业体系协同筑起“快车道”

一座桥绘就了一张图。

从高空俯瞰黄茅海两岸,各类工业码头星罗棋布,狭长的海岸化身重型制造业的“温床”,培育了一批船舶制造、海洋工程与石油化工的领军企业,在这片临海而生的热土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成为珠海与江门的重要经济引擎。

然而当我们换个视角,近距离观察企业分布后,却不难发现一个事实——黄茅海东侧,珠海沿岸龙头众多、产业集聚、竞争激烈;黄茅海西侧,江门沿岸以船舶制造业为主,产业类型相对单一,数量、产量等均相对落后。

实际上,定位世界级大湾区的粤港澳大湾区,如何打破东西部发展的不均衡,是珠海以及珠西都市圈一众城市必须面对的命题。

这对年轻的金湾区而言,也恰恰是个全新的机遇。一方面,金湾部分优势产业长期“内卷”,急需开辟新的战场释放产能;另一方面,金湾区依托完善产业配套厚植“沃土”,成为了投资湾区西部的第一站、桥头堡。

鼓励“长大”的“独角兽”走出去,吸引“成长”的“潜力股”走进来。一进一出,人才、企业、地方,各取所需、各施所长。金湾区将在珠西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的蓝图上擘画未来,而黄茅海大桥就是那支关键的笔。

随着大桥的合龙与贯通,珠西都市圈沿海经济发展轴逐渐成型。根据《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发展规划》,沿海经济发展轴源于珠海,跨越江门,直达阳江,在广东西部勾勒出一道新的“产业走廊”,值得更多期待。

金湾优势产业,发挥带动作用。《规划》提出,支持珠海重点发展深水钻井平台、海上油田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等海洋工程装备,加快发展正面吊、起重机械等临港工程机械,积极推进游艇研发制造等产业发展。

金湾潜力产业,开始串珠成链。《规划》提出,支持珠海、江门、阳江联合发展航空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通用飞机、水上飞机、无人机、特种飞行器和轻型直升机等研发制造,发展机场空管导航监视装备和机场地勤设备。

同时,作为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的主办地,金湾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机遇。曾诞生了国之重器“鲲龙”AG600的珠海航空产业园,是珠西航空产业链的关键。未来,这里将致力打造为国内一流的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

有了桥,蓝图就越发清晰。

依托空港兼备、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珠海的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等特色产业,海洋公共服务、出海出口业务等优势产业,有望更快地通达广袤而开阔的粤西滨海平原,在湾区西部地区找到新的蓝海。

未来,金湾区将依托“港珠澳大桥-黄茅海大桥”新通道,为港澳资源链接江门、中山、阳江等地打开“快车道”,有望携手澳门加快构建高品质消费品交易产业生态,打造以葡语系为特色的国际商品展销新中心。

城市新未来

湾区未来城市样板擦亮“新名片”

一座桥改变了一座城。

因海而兴、山海相望的金湾区,与“桥”有着格外特别的情愫——港珠澳大桥、洪鹤大桥、黄茅海大桥,3座跨海大桥分别标记了金湾区城市形态进化的3个阶段。可以说,金湾区的跨越,因桥而起也因桥而兴。

黄茅海跨海通道施工现场。

第一次跨越,源自跨越伶仃洋。2018年,港珠澳大桥落成通车,珠海成为唯一与港澳陆路相连的城市。同样在这一年,金湾航空新城中心湖片区迎来首栋公共建筑——金湾区图书馆建筑封顶,翻开了中心湖片区腾飞的序章。而经过大桥来到珠海的港澳居民,第一次看到了金湾航空新城的无限潜力。

第二次跨越,源自跨越磨刀门。2020年,洪鹤大桥正式通车,鹤港高速一期联通港珠澳大桥西延线,让金湾区直接联通了湾区东部,也成为珠海东西部联通的第二条重要通道。这一年,金湾商务中心、金湾艺术中心、金湾华发商都基本成型,航空新城惊艳了众人,珠海西部城市中心成为热门话题。

第三次跨越,源自跨越黄茅海。相伴黄茅海大桥的合龙,“金湾向西”提上日程。如今的珠海西部城市中心,一众城市新地标深入人心,一批文旅新景点游人如织,一批文化新活动活力无限。大桥开通后,更多来自粤西的游客能够更快来到这里,尽情享受宜居宜业宜游的珠海西部城市中心。

有了桥,腾飞就有了助力。因桥而兴、因桥而强的金湾区,迎来了再次跨越的时代机遇。身为湾区向西的第一站,责任自然更加重大。

向西出发,金湾区是城市功能的聚集地。历经10余年深耕,如今金湾区的教育、医疗甚至城市生活体验,都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其中,与广东实验中学、珠海市第一中学、珠海紫荆中学等知名院校展开集团化办学,迅速形成了“金湾教育”品牌,惠及十余万金湾学子,提升城市配套的“软实力”。

向西出发,金湾区是文旅体验的目的地。如今,金湾草莓音乐节已经成为珠海一张代表活力的城市名片,吸引着不少粤西地区居民驱车慕名而来。除了草莓音乐节,海上龙舟赛、醒狮争霸赛等一系列特色活动,让文化同源的粤西居民更为亲近。年轻化的城市,借助文体活动有了更多年轻化的表达。

向西出发,金湾区是工作生活的样板地。定位珠海西部城市中心,金湾区的城市形态已经进入“下一代”——更智能、更舒适、更便利的居住体验,无论出发前往港澳或深圳,甚至更远的全球各地,驱车或乘机都同样方便。当然,这里深厚的产业基础也创造了不少的就业岗位。生活工作都在金湾,成为年轻人共同的选择。

随着黄茅海大桥年底通车,总面积约2.1万平方公里、地区生产总值近1.5万亿元、常住人口近1500万人的珠、中、江、阳四市,未来将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金湾区无疑将凭借出众的城市形象与内涵,成为珠西都市圈“新名片”。

文字:甘丰恺 图片:张洲 通讯员 罗小焘 饶梓麟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丹梅
一桥飞架黄茅海,金湾起势向未来!珠江口西岸都市圈“一核三极”发展格局加速形成
珠海特区报 2024-06-20 11:40

6月19日,黄茅海大桥宣告合龙,计划年底通车。

这座横贯东西的跨海新通道,不仅将珠海前往江门及粤西地区的时间缩短约30分钟,也让无数热切的目光聚焦于珠海金湾之上——志在四方金湾区,终于将向西行进的“路”也打通了。东西和南北,从此皆是坦途。

可见,黄茅海大桥之于金湾区,不仅是一座桥,更是一个起点,一个沿海经济协同发展的新起点。南北联通中山、佛山,东西贯通江门、阳江,金湾区或将依托交通、产业、城市优势,补齐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的“南半圆”。

交通上,珠海机场、高栏港与陆路交通网络彼此联通,让金湾区成为粤西人流、物流、信息流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第一选择”。

产业上,新材料、新能源与海洋工程等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合作,带动金湾与粤西地区激发“乘数效应”。

城市上,珠海西部城市新中心承前启后,打造大湾区未来城市样板,让更好的商贸、教育、医疗资源吸引湾区居民“安居乐业”。

6月19日上午,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关键控制性工程——黄茅海大桥实现合龙。

随着大桥合龙、天堑变通途,发端于金湾区的“沿海经济发展轴”初见雏形。从珠海出发,向粤西延伸,一路疾驰的金湾区无疑将一步步走向台前,成为珠西都市圈“一核三极”的重要节点,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增长极、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新时代高水平开放合作新高地、宜居宜业宜游的高质量发展区域输出“助推力”。

交通新格局

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打通“主动脉”

一座桥见证了一个梦。

千万年前,一股来自云贵高原的珠江水,冲破山峦的层层阻隔汇入南海,将原本连片的陆地划分东西。千万年后,两岸分别有了新的名字:一边是珠海金湾,一边是江门台山。两岸相望却触不可及,山海意难平。

实际上,受制于出海口环绕的地形,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金湾区曾是公认的交通末梢,只是“走出去”的梦想从未消退。

在上个世纪的最后10年里,珠海西部进入了密集的基建期。从打造国家级深水良港高栏港,到建设千万级客流量的珠海金湾机场,金湾区相继拥有了海港、空港,成为全国少有的双港兼备的县级区域。

接下来的20多年时间里,金湾区相继建成了第一条高速公路、第一条货运铁路、第一座跨海大桥。直到近年,金湾立体交通网络逐渐成型,空港、海港相继创造了历史流量纪录,彻底摆脱了“末梢”之名。

厚积薄发的时刻到来了。

2020年底,洪鹤大桥正式通车,成为“港车北上”“澳车北上”的必经之路;2023年底,鹤港高速全线贯通,串联江珠高速、机场高速、高栏港高速三条南北向干道;2024年初,金海大桥通车运行,金湾区首条客运铁路直达珠海机场。

机场、港口、铁路、高速,立体化交通网络彼此连接、彼此赋能。通江达海、通达四方,成为金湾区最亮眼的城市标签之一,只是对外联通的版图上,依旧缺少了“西进”这一环。黄茅海大桥,就是最后的“拼图”。

有了桥,梦想就有迹可循。

放眼湾区,东西走向的“桥梁群”举世瞩目。港珠澳大桥、虎门大桥、南沙大桥和即将开通的深中通道,无不折射了一个区域、一个时代的腾飞与崛起。黄茅海大桥作为湾区西进战略的重要一环,位置关键、意义重大。位于桥头的金湾区,将汇聚随大桥而来的客流、物流与信息流,迎来新一轮发展红利。

黄茅海跨海通道施工现场。

效率倍增,连接珠海的“机场群”畅通无阻。随着黄茅海大桥的开通,乘坐飞机的粤西居民不用再“绕弯”,珠海出发,更加便利。与大桥相呼应的,是珠海机场T2航站楼的建设,进入了内场装修与机电安装阶段。未来依托经珠港飞、经珠澳飞等政策,1小时车程连接港、澳、深、珠4个机场不再遥远。

互联互补,湾区西部的“港口群”开始发力。黄茅海大桥开通后,湾区东部与西部地区的货运往来将更加频密。陆路赋能下的“港口群”,开始逐渐兑现潜力。根据计划,广东省将以珠海港高栏港区为龙头,以江门港新会港区、广海湾港区和阳江港海陵湾港区为补充,协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港口群。

在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提出打造“1小时紧密合作圈、2小时协同发展圈”的当下,黄茅海大桥将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而贯通东西的金湾区,无疑也将融入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向世界级湾区的交通枢纽迈出重要一步。

产业新蓝图

现代产业体系协同筑起“快车道”

一座桥绘就了一张图。

从高空俯瞰黄茅海两岸,各类工业码头星罗棋布,狭长的海岸化身重型制造业的“温床”,培育了一批船舶制造、海洋工程与石油化工的领军企业,在这片临海而生的热土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成为珠海与江门的重要经济引擎。

然而当我们换个视角,近距离观察企业分布后,却不难发现一个事实——黄茅海东侧,珠海沿岸龙头众多、产业集聚、竞争激烈;黄茅海西侧,江门沿岸以船舶制造业为主,产业类型相对单一,数量、产量等均相对落后。

实际上,定位世界级大湾区的粤港澳大湾区,如何打破东西部发展的不均衡,是珠海以及珠西都市圈一众城市必须面对的命题。

这对年轻的金湾区而言,也恰恰是个全新的机遇。一方面,金湾部分优势产业长期“内卷”,急需开辟新的战场释放产能;另一方面,金湾区依托完善产业配套厚植“沃土”,成为了投资湾区西部的第一站、桥头堡。

鼓励“长大”的“独角兽”走出去,吸引“成长”的“潜力股”走进来。一进一出,人才、企业、地方,各取所需、各施所长。金湾区将在珠西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的蓝图上擘画未来,而黄茅海大桥就是那支关键的笔。

随着大桥的合龙与贯通,珠西都市圈沿海经济发展轴逐渐成型。根据《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发展规划》,沿海经济发展轴源于珠海,跨越江门,直达阳江,在广东西部勾勒出一道新的“产业走廊”,值得更多期待。

金湾优势产业,发挥带动作用。《规划》提出,支持珠海重点发展深水钻井平台、海上油田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等海洋工程装备,加快发展正面吊、起重机械等临港工程机械,积极推进游艇研发制造等产业发展。

金湾潜力产业,开始串珠成链。《规划》提出,支持珠海、江门、阳江联合发展航空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通用飞机、水上飞机、无人机、特种飞行器和轻型直升机等研发制造,发展机场空管导航监视装备和机场地勤设备。

同时,作为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的主办地,金湾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机遇。曾诞生了国之重器“鲲龙”AG600的珠海航空产业园,是珠西航空产业链的关键。未来,这里将致力打造为国内一流的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

有了桥,蓝图就越发清晰。

依托空港兼备、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珠海的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等特色产业,海洋公共服务、出海出口业务等优势产业,有望更快地通达广袤而开阔的粤西滨海平原,在湾区西部地区找到新的蓝海。

未来,金湾区将依托“港珠澳大桥-黄茅海大桥”新通道,为港澳资源链接江门、中山、阳江等地打开“快车道”,有望携手澳门加快构建高品质消费品交易产业生态,打造以葡语系为特色的国际商品展销新中心。

城市新未来

湾区未来城市样板擦亮“新名片”

一座桥改变了一座城。

因海而兴、山海相望的金湾区,与“桥”有着格外特别的情愫——港珠澳大桥、洪鹤大桥、黄茅海大桥,3座跨海大桥分别标记了金湾区城市形态进化的3个阶段。可以说,金湾区的跨越,因桥而起也因桥而兴。

黄茅海跨海通道施工现场。

第一次跨越,源自跨越伶仃洋。2018年,港珠澳大桥落成通车,珠海成为唯一与港澳陆路相连的城市。同样在这一年,金湾航空新城中心湖片区迎来首栋公共建筑——金湾区图书馆建筑封顶,翻开了中心湖片区腾飞的序章。而经过大桥来到珠海的港澳居民,第一次看到了金湾航空新城的无限潜力。

第二次跨越,源自跨越磨刀门。2020年,洪鹤大桥正式通车,鹤港高速一期联通港珠澳大桥西延线,让金湾区直接联通了湾区东部,也成为珠海东西部联通的第二条重要通道。这一年,金湾商务中心、金湾艺术中心、金湾华发商都基本成型,航空新城惊艳了众人,珠海西部城市中心成为热门话题。

第三次跨越,源自跨越黄茅海。相伴黄茅海大桥的合龙,“金湾向西”提上日程。如今的珠海西部城市中心,一众城市新地标深入人心,一批文旅新景点游人如织,一批文化新活动活力无限。大桥开通后,更多来自粤西的游客能够更快来到这里,尽情享受宜居宜业宜游的珠海西部城市中心。

有了桥,腾飞就有了助力。因桥而兴、因桥而强的金湾区,迎来了再次跨越的时代机遇。身为湾区向西的第一站,责任自然更加重大。

向西出发,金湾区是城市功能的聚集地。历经10余年深耕,如今金湾区的教育、医疗甚至城市生活体验,都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其中,与广东实验中学、珠海市第一中学、珠海紫荆中学等知名院校展开集团化办学,迅速形成了“金湾教育”品牌,惠及十余万金湾学子,提升城市配套的“软实力”。

向西出发,金湾区是文旅体验的目的地。如今,金湾草莓音乐节已经成为珠海一张代表活力的城市名片,吸引着不少粤西地区居民驱车慕名而来。除了草莓音乐节,海上龙舟赛、醒狮争霸赛等一系列特色活动,让文化同源的粤西居民更为亲近。年轻化的城市,借助文体活动有了更多年轻化的表达。

向西出发,金湾区是工作生活的样板地。定位珠海西部城市中心,金湾区的城市形态已经进入“下一代”——更智能、更舒适、更便利的居住体验,无论出发前往港澳或深圳,甚至更远的全球各地,驱车或乘机都同样方便。当然,这里深厚的产业基础也创造了不少的就业岗位。生活工作都在金湾,成为年轻人共同的选择。

随着黄茅海大桥年底通车,总面积约2.1万平方公里、地区生产总值近1.5万亿元、常住人口近1500万人的珠、中、江、阳四市,未来将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金湾区无疑将凭借出众的城市形象与内涵,成为珠西都市圈“新名片”。

文字:甘丰恺 图片:张洲 通讯员 罗小焘 饶梓麟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