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刘亮程散文集《大地上的家乡》
□ 刘昌宇
——读杨志军《雪山大地》有感
□ 王雅芬
《雪山大地》是一部热情洋溢的现实主义长篇力作。作者杨志军用浪漫又质朴、细腻又厚重的笔触,以青藏高原上汉藏两个家庭相濡以沫的故事为切入点,书写了半个多世纪里以“父亲”“母亲”为代表的三代建设者鞠躬尽瘁艰苦奋斗的历程,深情唱响雪域高原上生态文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之歌。
《雪山大地》故事脉络清晰明朗,以主人公“父亲”深入草原探查牧民生活,为当地建设四处奔走,推动建立沁多县第一所小学、中学以及第一家贸易公司的故事为主线,情节涉及当地的生产、教育、商业、医疗、环保等一系列内容。在小说众多绵密感人的支线中,枣红马日尕是一个特殊而浪漫的存在。它串联起了汉族干部“父亲”与藏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它是“父亲”一生青春、热血、智慧乃至生命的象征与寄托。
日尕是一匹毛色亮红、精神昂扬的高头大马。小说开篇,日尕还未正式出场,就以姜瓦草原赛马会第一名先声夺人。在角巴主任家,“父亲”第一次见到日尕,他的喜欢就像牛羊见了牧草、河床见了雪水,带着情不自禁的冲动。牧民过的是马背上的生活,一年四季都在迁徙,拥有了日尕的“父亲”,也开始了他在马背上的工作。
“父亲”在日尕的马背上,迎接着人生每一次角色的转变,闯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父亲”为了保护角巴做了“瘟牛肉”事件的替罪羊,在马背上丢了县长官职。“父亲”要做老师,日尕便陪着他四处奔波,一天一个公社地劝说牧民送孩子去上学。“父亲”在马背上争取来了沁多初中、高中校区,也在马背上被免去校长职务。“父亲”坐牢,日尕等他。“父亲”去小卖部当售货员贩卖牛羊肉,“沁多贸易”不被角巴和所有牧民理解,“父亲”备受冷遇,日尕陪着他。它仿佛是“父亲”唯一的伴侣。是日尕在赛马会上为“父亲”赢得了理解,帮助牧民建立了商品意识,也是日尕心有灵犀地主动带着马群离开沁多草原,帮助“父亲”解决了草原生态难题。
小说既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更有当地人民建设新草原的激情和乐观。“种子还在,从土层下面抓一把,满手都是草种。他失声喊起来:怎么是这样的草种,都瘪成空皮啦?是原来就瘪了还是埋到土里后才瘪的?”在以保护野生动物和反盗猎为己任的“雄鹰支队”,“父亲”听到了让他兴奋不已的消息:“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讲,现在的阿尼玛卿草原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因为这里的动物不光增加了数量,也增加了种类,且这种增加还将持续下去。”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个性鲜明,没有脸谱化的人物,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也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每一句话每一个决定都深深烙上时代特性。诗性的语言使得小说充满了诗意和激情,同时也真实地反映了草原生活的严酷。桑杰虽然又聋又哑,但极富灵性,他的妻子赛毛为了救“父亲”而牺牲,这一情节让人动容。作者通过塑造这些人物,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草原人民的坚韧和无私。
小说共有17章,每一章都以一首诗歌作为题记,每首诗歌都通向理想,是关于爱的呼唤,是在为天地万物祈愿。
——读长篇报告文学《中国饭碗》
□ 钟芳
□ 张彦英
无论是假日还是其他零碎的休息时间,我喜欢并沉迷于在阳台读书的感觉。此时节正是明媚的春天,阳光不寒不燥,像一只乖顺的哈巴狗趴在身上似的叫人感到舒服,坐在藤椅上,旁边放好正对口味的茶,捧读一本喜欢的闲书,不能不说是一天当中最大的享受。
读书需要一种自己喜欢的环境,或者说氛围,让心沉静下来,如此才能读进去,春天对我来说正好。在阳台,光线充足,而且有了客厅、卧室的阻隔,相对安静,但绝不是与世隔绝。我家在六楼,在阳台读书,间或能听见楼下过路人的声音———脚步声或者谈话声,或者小孩子的打闹声,这些声音远近、大小程度恰到好处:当你竖起耳朵仔细聆听的时候能听见,而当你埋头读书沉醉在文字间的时候是一点也听不见的。
在草长莺飞的春天,空气里有欣欣向荣的味道,阳光照在书页上,是一种明媚的可爱。在明媚的阳光下读书,总是更加叫人愉快、放松、乐观、积极,而且极易发现自身的力量。不知道为什么,每每在阳台读书,比如工作了一天之后的傍晚,我总是不觉得累,反而埋怨时光走得太快,不多一会儿天就黑了。有一次,一位做家庭装修的朋友来家里做客,见我喜欢在阳台读书,说我很会赶时髦。原来因为阳台光线很足,很多年轻的“潮人”选择把工作间或者书房搬到阳台上,这样每天既能晒到太阳(除却阴雨天),又可以在阳光下工作,聊天、打电话、上网或者玩游戏都很惬意。她说,阳光书房是这两年比较流行的设计,因为阳台挨着客厅,所以这样的设计既可以很好地利用空间,又让很多主人满足了晒太阳的生活需要。把阳台当做书房,满足了我晒太阳和读书的双重需要。
我有书房,没有把阳台改做书房的意思,仅仅是喜欢自在和随意。我想,在钢筋水泥铸就的单元楼里,最接近自然的空间无疑是阳台,这里有阳光、有美景,如果用来堆放杂物实在太浪费。如果一边读书一边接触阳光、呼吸自然,那才是家与自然、心灵与文字最完美的结合。
在我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孩子也会在我读书的时候来阳台凑热闹,搬了小板凳,拿着自己的图画书,自言自语地讲故事。读书不应该成为追逐名利的手段,而应该是让自己的灵魂在路上的一种心灵按摩。我庆幸在这个春天,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可以自己或者和家人一起安静地走进书的世界,发现自己,发现美丽,发现快乐和幸福。这一切,有阳光作证。
□ 明伟方
□ 李昌林
柳絮纷飞,亲皱了
桃源湖的脸
红樱花对着镜子
梳妆打扮了好几遍
今天的雪花
就要嫁给杏花
桃花是她的伴娘
三十六阵风
吹响了喇叭
七十二场太阳雨
流了许多
心神不定的眼泪
春雷大大的烟花
送了她们
一程又一程
在乌云后面
憋着一场
没有新郎的婚礼
爱情
被知了咬了一口
声嘶力竭
喊疼
春分是一场婚礼
芬芳的爱情
已步入成熟丰满的中年
正等着春风
掀开生活的红盖头
封面图:新华社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孙宁
——读刘亮程散文集《大地上的家乡》
□ 刘昌宇
——读杨志军《雪山大地》有感
□ 王雅芬
《雪山大地》是一部热情洋溢的现实主义长篇力作。作者杨志军用浪漫又质朴、细腻又厚重的笔触,以青藏高原上汉藏两个家庭相濡以沫的故事为切入点,书写了半个多世纪里以“父亲”“母亲”为代表的三代建设者鞠躬尽瘁艰苦奋斗的历程,深情唱响雪域高原上生态文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之歌。
《雪山大地》故事脉络清晰明朗,以主人公“父亲”深入草原探查牧民生活,为当地建设四处奔走,推动建立沁多县第一所小学、中学以及第一家贸易公司的故事为主线,情节涉及当地的生产、教育、商业、医疗、环保等一系列内容。在小说众多绵密感人的支线中,枣红马日尕是一个特殊而浪漫的存在。它串联起了汉族干部“父亲”与藏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它是“父亲”一生青春、热血、智慧乃至生命的象征与寄托。
日尕是一匹毛色亮红、精神昂扬的高头大马。小说开篇,日尕还未正式出场,就以姜瓦草原赛马会第一名先声夺人。在角巴主任家,“父亲”第一次见到日尕,他的喜欢就像牛羊见了牧草、河床见了雪水,带着情不自禁的冲动。牧民过的是马背上的生活,一年四季都在迁徙,拥有了日尕的“父亲”,也开始了他在马背上的工作。
“父亲”在日尕的马背上,迎接着人生每一次角色的转变,闯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父亲”为了保护角巴做了“瘟牛肉”事件的替罪羊,在马背上丢了县长官职。“父亲”要做老师,日尕便陪着他四处奔波,一天一个公社地劝说牧民送孩子去上学。“父亲”在马背上争取来了沁多初中、高中校区,也在马背上被免去校长职务。“父亲”坐牢,日尕等他。“父亲”去小卖部当售货员贩卖牛羊肉,“沁多贸易”不被角巴和所有牧民理解,“父亲”备受冷遇,日尕陪着他。它仿佛是“父亲”唯一的伴侣。是日尕在赛马会上为“父亲”赢得了理解,帮助牧民建立了商品意识,也是日尕心有灵犀地主动带着马群离开沁多草原,帮助“父亲”解决了草原生态难题。
小说既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更有当地人民建设新草原的激情和乐观。“种子还在,从土层下面抓一把,满手都是草种。他失声喊起来:怎么是这样的草种,都瘪成空皮啦?是原来就瘪了还是埋到土里后才瘪的?”在以保护野生动物和反盗猎为己任的“雄鹰支队”,“父亲”听到了让他兴奋不已的消息:“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讲,现在的阿尼玛卿草原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因为这里的动物不光增加了数量,也增加了种类,且这种增加还将持续下去。”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个性鲜明,没有脸谱化的人物,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也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每一句话每一个决定都深深烙上时代特性。诗性的语言使得小说充满了诗意和激情,同时也真实地反映了草原生活的严酷。桑杰虽然又聋又哑,但极富灵性,他的妻子赛毛为了救“父亲”而牺牲,这一情节让人动容。作者通过塑造这些人物,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草原人民的坚韧和无私。
小说共有17章,每一章都以一首诗歌作为题记,每首诗歌都通向理想,是关于爱的呼唤,是在为天地万物祈愿。
——读长篇报告文学《中国饭碗》
□ 钟芳
□ 张彦英
无论是假日还是其他零碎的休息时间,我喜欢并沉迷于在阳台读书的感觉。此时节正是明媚的春天,阳光不寒不燥,像一只乖顺的哈巴狗趴在身上似的叫人感到舒服,坐在藤椅上,旁边放好正对口味的茶,捧读一本喜欢的闲书,不能不说是一天当中最大的享受。
读书需要一种自己喜欢的环境,或者说氛围,让心沉静下来,如此才能读进去,春天对我来说正好。在阳台,光线充足,而且有了客厅、卧室的阻隔,相对安静,但绝不是与世隔绝。我家在六楼,在阳台读书,间或能听见楼下过路人的声音———脚步声或者谈话声,或者小孩子的打闹声,这些声音远近、大小程度恰到好处:当你竖起耳朵仔细聆听的时候能听见,而当你埋头读书沉醉在文字间的时候是一点也听不见的。
在草长莺飞的春天,空气里有欣欣向荣的味道,阳光照在书页上,是一种明媚的可爱。在明媚的阳光下读书,总是更加叫人愉快、放松、乐观、积极,而且极易发现自身的力量。不知道为什么,每每在阳台读书,比如工作了一天之后的傍晚,我总是不觉得累,反而埋怨时光走得太快,不多一会儿天就黑了。有一次,一位做家庭装修的朋友来家里做客,见我喜欢在阳台读书,说我很会赶时髦。原来因为阳台光线很足,很多年轻的“潮人”选择把工作间或者书房搬到阳台上,这样每天既能晒到太阳(除却阴雨天),又可以在阳光下工作,聊天、打电话、上网或者玩游戏都很惬意。她说,阳光书房是这两年比较流行的设计,因为阳台挨着客厅,所以这样的设计既可以很好地利用空间,又让很多主人满足了晒太阳的生活需要。把阳台当做书房,满足了我晒太阳和读书的双重需要。
我有书房,没有把阳台改做书房的意思,仅仅是喜欢自在和随意。我想,在钢筋水泥铸就的单元楼里,最接近自然的空间无疑是阳台,这里有阳光、有美景,如果用来堆放杂物实在太浪费。如果一边读书一边接触阳光、呼吸自然,那才是家与自然、心灵与文字最完美的结合。
在我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孩子也会在我读书的时候来阳台凑热闹,搬了小板凳,拿着自己的图画书,自言自语地讲故事。读书不应该成为追逐名利的手段,而应该是让自己的灵魂在路上的一种心灵按摩。我庆幸在这个春天,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可以自己或者和家人一起安静地走进书的世界,发现自己,发现美丽,发现快乐和幸福。这一切,有阳光作证。
□ 明伟方
□ 李昌林
柳絮纷飞,亲皱了
桃源湖的脸
红樱花对着镜子
梳妆打扮了好几遍
今天的雪花
就要嫁给杏花
桃花是她的伴娘
三十六阵风
吹响了喇叭
七十二场太阳雨
流了许多
心神不定的眼泪
春雷大大的烟花
送了她们
一程又一程
在乌云后面
憋着一场
没有新郎的婚礼
爱情
被知了咬了一口
声嘶力竭
喊疼
春分是一场婚礼
芬芳的爱情
已步入成熟丰满的中年
正等着春风
掀开生活的红盖头
封面图:新华社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孙宁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