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家园(2023年月10月29日)

tqb2023102904.jpg

红树林的九月

□赵海霞

岛生于海,红树林伴岛而生。

 

《诗经》中有云: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淇澳岛得名,虽非缘于此,其中风物,却与此间滋味相镌相通。宋朝时候淇澳岛名为奇独澳,一岛孤悬,茂生奇花异草,远望如一面旗,舒展于海外。彼时,有东澳、金星、大坑角、夹洲、龟仔头、枕箱、洲仔、奇独澳八个小岛,因珠江口泥沙堆积和地壳运动,大坑角、东澳、枕箱、奇独澳四岛连成一片,统称奇独澳。后来,岛上族老因“独”字义不佳,改名淇澳。

 

长久以来,前往淇澳岛并不容易,惟有乘船才可以到达,而如今飞虹跨海,和唐家相连,驾车出入,方便又自由。淇澳岛上,有珠三角最大的红树林湿地公园。就在岛的西北部,面积约五百公顷。上岛,进入红树林生态保护区,需要走一小段路,路是淡青色,平整光洁,一旁是大大小小的鱼塘,布满平袤充沛的水草,一旁是茂密的树丛,长着黄瑾、银叶树等半红树植物。

 

九月,刚刚入秋,已经有候鸟来了。

 

白鹭、黑鸢,金腰燕、小白腰雨燕和更多不知名的雀鸟,每年季候一到,远远飞来,停留岛屿,直至次年,再辗转飞回。有些,不过是短暂小憩,之后,继续南飞,到海南岛,或更远的远方去。丛草幽密,绿翅鸭在悠闲嬉戏,青脚鹬水面轻盈掠行,苍鹭低飞觅食。它们从北方来,小小的翅膀,扇动着,飞过大江和大河,越过崇山和峻岭,千里跋涉为生,南来北往也为生。

 

红树林的木质栈道,总长大约两公里,悬空横架在湿地之上,一般的潮汐,都在栈道下此消彼长,栈道不曾被水淹没。漫步其上,林木葱郁,仿若置身于一片神奇世界。据介绍,世界上有五十种红树植物,中国共三十七种,生长在珠海淇澳岛的红树植物,就有三十种之多。道旁绿荫掩映,满眼的绿,虽谓红树,却是心红,表皮不红,树都不是木质,是草质。衍生在潮涨潮落之间的滩涂地带,受周期性海水浸淹,它们演化出异于陆地植物的生存智慧。

 

海芒果,银叶树,均有海绵状的果实,顺着海浪飘浮,飘到哪里,机缘巧合,种子就在哪里生根,蔚然成林。不下雨的时候,桐花树花多而芬芳,叶片下了小小的白霜,此为红树典型的泌盐现象。叶片积聚一颗一颗的盐粒,是因海滩阳光强烈,盐分富足,植物想要健康生存,必须排出多余盐分,通过叶子,大部分红树可以过滤掉百分之九十的盐。木榄的红色花果挂满枝头,垂下,形如一个个小小的钟型铃铛,里面有细长花瓣,暗黄色,略带一点点红,花开,花萼朝下,伸出可爱的小爪子,其实也是花萼,花要开未开之时,花萼缩紧,更像一个粉红色的橄榄。花谢花落,长而坚硬的胚轴脱离母体,坠入泥土,成长为新的植株。没有及时扎根的胚轴,则随着海水漂流,到达新的海岸,换一个地方,继续生长。这是红树的胎生现象,种子在大树的母体中成长,一朝落下,如同母亲的分娩,不论风大浪急,在新的地方,都可以落地成树,安身立命。

 

万物的原初,是同样的情状,绵绵若存,生生不已,周而复始。长年置身海水中的树木,坦然生长在潮汐洗礼中,吸收盐分又泌出盐分,孕育种子,种子落入海水,一如从起点开始,生命重新再来一回,过程繁复而奇妙,千百年演化之后,种子经过的地方,枝繁叶盛。盐分过多,银叶树的叶子会慢慢枯落,鲁蕨顶端的叶子,也是褐色,并非枯叶,恰是负责生长孢子的繁殖叶,下面才是绿色的生长叶。还有一种红树叫老鼠乐,浑身长满刺,但总会有几株不长,有刺无刺,都能相安无事,友睦近邻,成为和谐共生的区域空间。老子说,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这小小的树,已是知道,通过自损而自增,何等的智慧!

 

自然界,原本就是一个生命整体。一如沙漠中的骆驼刺,它的枝干上长满刺,开粉红色的小花,是骆驼在戈壁滩和沙漠中唯一能吃的食料。在几无生命的大地上,骆驼刺的根可以长达二十米,扎入沙漠的深处,汲取水分,春天多雨,庞大根系储存的水分,甚至可供一年生命之需。而在淇澳岛这片树林中,红树用密集而发达的支柱根和板状根,抵御海水的冲击,根从树干底部长出,牢牢扎入淤泥中形成稳固的支架,不仅保护红树扛过海浪和海风,也保护海岸免受风浪的侵蚀。因为经常会被潮水淹没,很多红树林都有呼吸根,无瓣海桑群丛中,笋状呼吸根在树中密集出水,银叶树的板状根虬曲粗壮,似钢铁凝铸。

 

这是一个神奇的生态世界,潮起时,千枝万叶漫浮在波涛之上,碧海绿树,载沉载没,千万年层层叠叠的水下生命,都在蠢蠢而蠕,跃跃而生。潮落时,万树陡然冒出,林高叶密,俯临绿水,海风吹过,群木逐浪,此起彼伏,万千气象。此刻,正是退潮,树干裸露,板状支柱盘根错节,相互缠绕,好像隐藏在丛林中的万马千军。红色小螃蟹爬出来了,一只钳子大,一只钳子小,眼睛像两只火柴棍,这是招潮蟹。雄蟹只有一个钳子大,在求偶或者需要威吓敌人时,舞动大螯,昭显自我强大,其钳子挥舞的样子,容易让人想象成招潮,故得名。西方人则认为,此举形如在拉提琴,因之称呼为提琴手蟹。如果大螯不小心失去,过一阵,伤口处会长出一个小螯来。这种小精灵,可以在潮水到来之前的十分钟,准确停止活动,迅速躲进自己的洞穴里。古人形容大道之人,说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小螃蟹也做到了。

 

天高云淡,海清水远,秋阳带着一丝爽气,落在红树叶子上,在栈道上,留下斑驳的光影。这是淇澳岛的九月,红树林的九月。

作者简介:赵海霞,文学博士,澳门近代文学学会副理事长,澳门比较文学学会副理事长,澳门诗社监事。

 

只此青绿

□霍超群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珠海的印象关键词只有“拱北”和“横琴”这两个地名,更确切地说,是这两个通往澳门的口岸。2016年,在硕士导师的推荐下,我开始开展港澳文学研究。为了增强研究的在地感,我会定期到澳门转一转,顺便去买一些书回来。尤记得那是2016年的冬天,我第一次到澳门。和别人去澳门前做的旅游攻略不一样,我的笔记里写的都是如何到达澳门的书店。好不容易到了澳门文化广场,看见那些在研究论著里频繁提及的文学作品静静地躺在书店里,有些冷清,我的心便热了起来,忍不住掏钱买下。这样来来回回折腾了好几次,我也大概摸清楚了路线。进澳门和出澳门的第一站,总是拱北口岸。那是一条一望无尽的蛇形队伍,我是蛇身上的一片鳞。总有人在簇着你走,脑袋是放空的。

 

博士毕业后,我来到澳门工作。和很多人一样,成为了“珠澳双栖动物”,每日途经横琴口岸往返两地。澳门的夜与我无关。横琴的写字楼心比天高,气宇轩昂,到了夜晚,更是闪着七彩的光。但我独爱路灯射出的光柱。那是一条没有穿衣裳的小河,而我是一尾鱼。顺着光的方向,我轻盈地从澳门的海,游回横琴。

 

拱北和横琴,双双支配着我的珠海记忆。我隐隐觉得还不够,因为我还没有见过这座城市的人间烟火。

 

九月中旬,南国台风,最难将息。《湾韵》副刊组织了一次名为“共饮一江水·同读一本书”的文化活动,邀请在大湾区生活的青年学者参加,并组织了两天一夜的户外“踏秋”活动。我们的目的地是会同村、山房路和淇澳岛的红树林。在工作人员的导览之下,我有幸看到了珠海的另一面。会同村的青砖灰瓦、山房路的岁月沧桑,以及红树林的生机盎然……珠海的古朴与清新,都让我难以忘怀,也让同行者们啧啧称赞。

 

原来这座海滨城市,也是绿野仙踪。我简直要被这片绿色招引了。澳门也有绿,但澳门的绿,是多巴胺的撞色搭配,是带有奶油味的薄荷叶。珠海的绿,有棱有角,回荡着历史的余音。我站在京剧大师梅兰芳亲手栽种的柠檬桉树下,拾起一片尚未化作春泥的叶片,鼻尖凑前嗅了嗅。是清冽而舒爽的感觉。此时,耳畔传来的,已是导游向我们介绍唐家湾古树群的内容。于是,这香气的后调,仿佛一口寂寞的古钟。

 

次日,我们来到了淇澳岛上的红树林,依旧是满眼皆绿意。正当我们好奇红树林为何不“红”时,随行的近夏老师向我们解释,这些生长在咸淡水交界处的乔木和灌木,属于“红树科”,它们的体内藏有一种叫作“单宁”的酸性物质,当树枝被氧化后,它们的树皮内部呈红褐色,故名“红树林”。看来,眼见未必为实,生态系统有它们自己的秘密。也许是下过雨的缘故,也许是我们的脚步声太沉,滩涂中的小生物们一开始都藏匿了起来,只留下它们的小小的浅浅的洞穴。正当我们略感失望时,一只招潮蟹悠然地在树干上横行,大家赶忙围拢着去看。单边大钳子、火柴头状的眼睛、通红的身子,不愧是这树林里的“网红”。我们不禁放慢了脚步,降低了音量,享受这个难得的齐物时刻。秋风拂面,穿过树的声音,穿过水的声音,穿过鸟的声音,和整座原始森林均匀的鼾息。

 

滩涂生秋草,园柳变鸣禽。我突然感到一阵无来由的怅惘。为了工作的便利,我成为了纸上的珠海人,但是对脚下这片土地,却知之甚少。它的过去和现在,我无暇了解,它的清晨和午后,我都轻轻放过。确实该出来走走了,吹吹珠海的风,听听珠海的雨,看看珠海的海,嗅嗅珠海的绿,用脚步丈量这片自然的净土、文化的热土。

作者简介:霍超群,澳门科技大学国际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在《民族文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另有《澳门日报》文评多篇。

 

04tqb1029004_005_01_b.jpg

暮色袅袅 方华 摄

九九重阳 登高望远

□肖明明

在我印象中,母亲一直钟爱菊花。

 

还记得,老家院子里有很多菊花,都是母亲种下的。母亲擅于侍弄花草,尤其是侍弄菊花,她对所有花卉一视同仁,清楚各个品种的习性。于是每到深秋,小院的菊花争先怒放,白花和黄花相互掩映,在秋风中抖落淡淡的清香,细长的花瓣,饱满的花心,开得洋洋洒洒,颇有几分春天的热闹。

 

母亲不仅擅长养花,还擅长用花。菊花刚刚开放时,母亲摘下几朵晒在太阳底下,做成干花,泡进热水里翻腾,整个房间都弥漫着菊香和深秋阳光的味道。再拔下菊花瓣,放在树荫下晾干,收入枕中,做成菊花枕头。喝了菊花茶、枕了菊花枕的外婆成了最大受益者,虽然已经年近八十,依旧身体健康,容光焕发。

 

每年重阳节,母亲的菊花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那天,街坊邻居齐聚在我家小院,满是菊花的院子,是最佳的过节地点。他们一边欣赏母亲的菊花,一边品味菊花茶,不断夸赞母亲的手艺,母亲就在一边笑着,笑容像菊花一样淡雅。往日里,我是不爱喝菊花茶的,但到了这一天,总是想要尝几口,仿佛这个节日为茶水赋予了特别的醇厚。受了夸赞的母亲,又因着节日的好兆头,为乡亲们一人赠送一支菊花,平日里她是万万舍不得的。

 

记得上幼儿园的时候,有一天,同学们都得到了小红花,只有我没有。放学时,看见来接我的母亲,我十分沮丧地告诉她这件事情。那天正好是重阳节,回家后,母亲摘下一朵开得正好的菊花,别在我的耳后,对我说,虽然不是小红花,但是你的比他们的都大,重阳节戴菊花,会保佑你一辈子平安快乐。我跑到镜子前面反复观看那朵菊花,顿时就开心得笑了。

 

后来上了大学,除了寒暑假,我每年都会在重阳节那天回家。秋日暖阳下,听母亲与邻里闲话家常,喝一口菊花茶,再别一朵花到耳后。我想到一句诗,“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年年重阳一起赏菊,这是我与母亲的约定,也是我与菊花的约定。那秋风中摇曳着的硕大的花朵,展示着最热情开放的姿态,犹如亲人张开双臂欢迎我的回乡。母亲的菊花,从此也开在了我心里。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可惜今年我已参加工作,无法回家陪伴亲人过节。下班后,我收到母亲寄来的快递,里面是一包干菊花、一个菊花枕,还有一件衣服。我立马泡了一杯菊花茶,闻到那散发出来的故乡和母亲的味道,觉得格外安心。再看那件衣服,原先是我最喜欢的一件,因为染上油污,再未穿过。如今,那本该是油污的地方,却盛开着一朵菊花。

 

那朵菊花就绣在衣襟上,层层开放的黄色花瓣,饱满而美好的姿态。我想象母亲坐在院子里,面对着一丛秋菊,一针一线地刺绣,针线落下的是菊花的清雅,重阳未能团圆的愁绪,还有母亲那浓浓的思念。

诗二首

□陈赫

枫叶传情

秋风吹拂过后,霜降的脚步

越来越靠近火红

大地上一团团的火焰

在这个时节,成了主角

漫山遍野,层林尽染

仿佛有一份豪情,快蹦出胸口

 

也许应该登高

也许应该望远

也许只有站在顶峰

才能揽尽那些瑰丽

 

一叶如火,一叶似枫

他乡的游子,如果抬头仰望

只要有一片枫叶飘落

便是,故园的深情

 

晚稻垂首

银白色的霜针,织就着收获

六角形的霜花,凝结着饱满

 

父亲的笑容

总是在这个时候,开始绽放

像收稻的忙碌那般

恰好映衬着,初升的朝阳

 

沃野里,他弯下的腰身

那么接近稻谷的垂首

一样的谦逊

一样的包容

一样的

用坚实的身躯

撑起了,满目的金黄

十月

□周桂龙

垂钓了很久的秋天

终于有一颗莲子顺着竿爬上来

融入我的身体

成为明年我最美的期盼

 

秋露洗去一季的尘埃

给予你我人间清朗

田野展露醉人的喜悦

秋菊盛开着花朵

 

枣花已成为诗人口中甜美的诗句

满地成熟的高粱玉米

白菜萝卜红萝卜

成群的鸭鹅

农人满脸的微笑把夕阳染红

 

枫叶寄归我的爱人

秋水煮茶飞出南归的鸿雁

抵达我心头的思念

霜降柿子红

□李冰

“墙头累累柿子黄,人家秋获争登场。”乡户人家,门前大都有一棵柿子树。秋日里,柿子累累,凌风高挂。而霜降时节,那道色彩变得更为亮丽,在灰暗萧索的景致中,它们像一道耀眼的光,在村庄的上空点亮了红色的灯盏。

 

作为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后天气渐凉,秋也愈发地燥了起来。而成熟的柿子水分较多,口感绵软,自然也就受到了追捧。村里有老人说,霜降吃柿子,不会流鼻涕。还有人说,霜降这天如果不吃柿子的话,冬天嘴唇就会裂开。这当然夸大了柿子的效果。但对于采摘柿子的最佳时机,村里人则遵循着“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霜降不摘柿,硬柿变软柿”的古老谚语。

 

每年到了霜降时节,秋收的忙碌基本已接近尾声,闲下来的农人们便开始采摘树上的柿子。柿子树高大笔直,果子也大都挂在树冠高处。论起采柿子,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独门技巧。有的将挂钩绑在竹竿上,再把袋子撑开直接接柿子;有的会在树下铺一块防水布,通过摇树法来将柿子晃落;有的则直接用梯子爬到高处,一个一个地摘。不论是什么方式,最后每家都会收获大筐大筐的柿子。而如何保存柿子,就成了另一门技术活。

 

在我们家,这件事通常都由母亲来完成。她会挑选一些果型端正且充分成熟的柿子,将它们洗干净后沥干水分,再削去表皮,去除一些多余的边角。整个过程,我们都跟在母亲身后围观,空气里弥漫着柿子的香甜。儿时的我们争先恐后地要为母亲打下手,母亲也笑呵呵地指挥我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处理好的柿子被母亲在开水中烫过之后,就要开始晾晒了。我们撑开竹制的晒席,将柿子一个一个摆上去,庭院里霎时被一片橘红铺满。到傍晚,太阳光线不再强烈时,母亲便将缩了水的柿子用线串起来。白色的绒线在橘红透亮的柿子间穿梭,不一会儿,屋檐上出现了一道绯红的柿子帘幕。抬头看时,蓝色的天空衬着绯红的柿子,甚是好看。

 

就这样,母亲用这种朴素的方法将秋天霜降的甜蜜收藏了起来。而彻底晾好后的柿子,会被储存在玻璃罐中,那将是我们在寒冷季节里的小甜蜜,会温暖我们的整个冬天。

微信图片_20200320125007.jpg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孙宁
湾韵|家园(2023年月10月29日)
珠海特区报 2023-10-29 11:09

tqb2023102904.jpg

红树林的九月

□赵海霞

岛生于海,红树林伴岛而生。

 

《诗经》中有云: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淇澳岛得名,虽非缘于此,其中风物,却与此间滋味相镌相通。宋朝时候淇澳岛名为奇独澳,一岛孤悬,茂生奇花异草,远望如一面旗,舒展于海外。彼时,有东澳、金星、大坑角、夹洲、龟仔头、枕箱、洲仔、奇独澳八个小岛,因珠江口泥沙堆积和地壳运动,大坑角、东澳、枕箱、奇独澳四岛连成一片,统称奇独澳。后来,岛上族老因“独”字义不佳,改名淇澳。

 

长久以来,前往淇澳岛并不容易,惟有乘船才可以到达,而如今飞虹跨海,和唐家相连,驾车出入,方便又自由。淇澳岛上,有珠三角最大的红树林湿地公园。就在岛的西北部,面积约五百公顷。上岛,进入红树林生态保护区,需要走一小段路,路是淡青色,平整光洁,一旁是大大小小的鱼塘,布满平袤充沛的水草,一旁是茂密的树丛,长着黄瑾、银叶树等半红树植物。

 

九月,刚刚入秋,已经有候鸟来了。

 

白鹭、黑鸢,金腰燕、小白腰雨燕和更多不知名的雀鸟,每年季候一到,远远飞来,停留岛屿,直至次年,再辗转飞回。有些,不过是短暂小憩,之后,继续南飞,到海南岛,或更远的远方去。丛草幽密,绿翅鸭在悠闲嬉戏,青脚鹬水面轻盈掠行,苍鹭低飞觅食。它们从北方来,小小的翅膀,扇动着,飞过大江和大河,越过崇山和峻岭,千里跋涉为生,南来北往也为生。

 

红树林的木质栈道,总长大约两公里,悬空横架在湿地之上,一般的潮汐,都在栈道下此消彼长,栈道不曾被水淹没。漫步其上,林木葱郁,仿若置身于一片神奇世界。据介绍,世界上有五十种红树植物,中国共三十七种,生长在珠海淇澳岛的红树植物,就有三十种之多。道旁绿荫掩映,满眼的绿,虽谓红树,却是心红,表皮不红,树都不是木质,是草质。衍生在潮涨潮落之间的滩涂地带,受周期性海水浸淹,它们演化出异于陆地植物的生存智慧。

 

海芒果,银叶树,均有海绵状的果实,顺着海浪飘浮,飘到哪里,机缘巧合,种子就在哪里生根,蔚然成林。不下雨的时候,桐花树花多而芬芳,叶片下了小小的白霜,此为红树典型的泌盐现象。叶片积聚一颗一颗的盐粒,是因海滩阳光强烈,盐分富足,植物想要健康生存,必须排出多余盐分,通过叶子,大部分红树可以过滤掉百分之九十的盐。木榄的红色花果挂满枝头,垂下,形如一个个小小的钟型铃铛,里面有细长花瓣,暗黄色,略带一点点红,花开,花萼朝下,伸出可爱的小爪子,其实也是花萼,花要开未开之时,花萼缩紧,更像一个粉红色的橄榄。花谢花落,长而坚硬的胚轴脱离母体,坠入泥土,成长为新的植株。没有及时扎根的胚轴,则随着海水漂流,到达新的海岸,换一个地方,继续生长。这是红树的胎生现象,种子在大树的母体中成长,一朝落下,如同母亲的分娩,不论风大浪急,在新的地方,都可以落地成树,安身立命。

 

万物的原初,是同样的情状,绵绵若存,生生不已,周而复始。长年置身海水中的树木,坦然生长在潮汐洗礼中,吸收盐分又泌出盐分,孕育种子,种子落入海水,一如从起点开始,生命重新再来一回,过程繁复而奇妙,千百年演化之后,种子经过的地方,枝繁叶盛。盐分过多,银叶树的叶子会慢慢枯落,鲁蕨顶端的叶子,也是褐色,并非枯叶,恰是负责生长孢子的繁殖叶,下面才是绿色的生长叶。还有一种红树叫老鼠乐,浑身长满刺,但总会有几株不长,有刺无刺,都能相安无事,友睦近邻,成为和谐共生的区域空间。老子说,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这小小的树,已是知道,通过自损而自增,何等的智慧!

 

自然界,原本就是一个生命整体。一如沙漠中的骆驼刺,它的枝干上长满刺,开粉红色的小花,是骆驼在戈壁滩和沙漠中唯一能吃的食料。在几无生命的大地上,骆驼刺的根可以长达二十米,扎入沙漠的深处,汲取水分,春天多雨,庞大根系储存的水分,甚至可供一年生命之需。而在淇澳岛这片树林中,红树用密集而发达的支柱根和板状根,抵御海水的冲击,根从树干底部长出,牢牢扎入淤泥中形成稳固的支架,不仅保护红树扛过海浪和海风,也保护海岸免受风浪的侵蚀。因为经常会被潮水淹没,很多红树林都有呼吸根,无瓣海桑群丛中,笋状呼吸根在树中密集出水,银叶树的板状根虬曲粗壮,似钢铁凝铸。

 

这是一个神奇的生态世界,潮起时,千枝万叶漫浮在波涛之上,碧海绿树,载沉载没,千万年层层叠叠的水下生命,都在蠢蠢而蠕,跃跃而生。潮落时,万树陡然冒出,林高叶密,俯临绿水,海风吹过,群木逐浪,此起彼伏,万千气象。此刻,正是退潮,树干裸露,板状支柱盘根错节,相互缠绕,好像隐藏在丛林中的万马千军。红色小螃蟹爬出来了,一只钳子大,一只钳子小,眼睛像两只火柴棍,这是招潮蟹。雄蟹只有一个钳子大,在求偶或者需要威吓敌人时,舞动大螯,昭显自我强大,其钳子挥舞的样子,容易让人想象成招潮,故得名。西方人则认为,此举形如在拉提琴,因之称呼为提琴手蟹。如果大螯不小心失去,过一阵,伤口处会长出一个小螯来。这种小精灵,可以在潮水到来之前的十分钟,准确停止活动,迅速躲进自己的洞穴里。古人形容大道之人,说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小螃蟹也做到了。

 

天高云淡,海清水远,秋阳带着一丝爽气,落在红树叶子上,在栈道上,留下斑驳的光影。这是淇澳岛的九月,红树林的九月。

作者简介:赵海霞,文学博士,澳门近代文学学会副理事长,澳门比较文学学会副理事长,澳门诗社监事。

 

只此青绿

□霍超群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珠海的印象关键词只有“拱北”和“横琴”这两个地名,更确切地说,是这两个通往澳门的口岸。2016年,在硕士导师的推荐下,我开始开展港澳文学研究。为了增强研究的在地感,我会定期到澳门转一转,顺便去买一些书回来。尤记得那是2016年的冬天,我第一次到澳门。和别人去澳门前做的旅游攻略不一样,我的笔记里写的都是如何到达澳门的书店。好不容易到了澳门文化广场,看见那些在研究论著里频繁提及的文学作品静静地躺在书店里,有些冷清,我的心便热了起来,忍不住掏钱买下。这样来来回回折腾了好几次,我也大概摸清楚了路线。进澳门和出澳门的第一站,总是拱北口岸。那是一条一望无尽的蛇形队伍,我是蛇身上的一片鳞。总有人在簇着你走,脑袋是放空的。

 

博士毕业后,我来到澳门工作。和很多人一样,成为了“珠澳双栖动物”,每日途经横琴口岸往返两地。澳门的夜与我无关。横琴的写字楼心比天高,气宇轩昂,到了夜晚,更是闪着七彩的光。但我独爱路灯射出的光柱。那是一条没有穿衣裳的小河,而我是一尾鱼。顺着光的方向,我轻盈地从澳门的海,游回横琴。

 

拱北和横琴,双双支配着我的珠海记忆。我隐隐觉得还不够,因为我还没有见过这座城市的人间烟火。

 

九月中旬,南国台风,最难将息。《湾韵》副刊组织了一次名为“共饮一江水·同读一本书”的文化活动,邀请在大湾区生活的青年学者参加,并组织了两天一夜的户外“踏秋”活动。我们的目的地是会同村、山房路和淇澳岛的红树林。在工作人员的导览之下,我有幸看到了珠海的另一面。会同村的青砖灰瓦、山房路的岁月沧桑,以及红树林的生机盎然……珠海的古朴与清新,都让我难以忘怀,也让同行者们啧啧称赞。

 

原来这座海滨城市,也是绿野仙踪。我简直要被这片绿色招引了。澳门也有绿,但澳门的绿,是多巴胺的撞色搭配,是带有奶油味的薄荷叶。珠海的绿,有棱有角,回荡着历史的余音。我站在京剧大师梅兰芳亲手栽种的柠檬桉树下,拾起一片尚未化作春泥的叶片,鼻尖凑前嗅了嗅。是清冽而舒爽的感觉。此时,耳畔传来的,已是导游向我们介绍唐家湾古树群的内容。于是,这香气的后调,仿佛一口寂寞的古钟。

 

次日,我们来到了淇澳岛上的红树林,依旧是满眼皆绿意。正当我们好奇红树林为何不“红”时,随行的近夏老师向我们解释,这些生长在咸淡水交界处的乔木和灌木,属于“红树科”,它们的体内藏有一种叫作“单宁”的酸性物质,当树枝被氧化后,它们的树皮内部呈红褐色,故名“红树林”。看来,眼见未必为实,生态系统有它们自己的秘密。也许是下过雨的缘故,也许是我们的脚步声太沉,滩涂中的小生物们一开始都藏匿了起来,只留下它们的小小的浅浅的洞穴。正当我们略感失望时,一只招潮蟹悠然地在树干上横行,大家赶忙围拢着去看。单边大钳子、火柴头状的眼睛、通红的身子,不愧是这树林里的“网红”。我们不禁放慢了脚步,降低了音量,享受这个难得的齐物时刻。秋风拂面,穿过树的声音,穿过水的声音,穿过鸟的声音,和整座原始森林均匀的鼾息。

 

滩涂生秋草,园柳变鸣禽。我突然感到一阵无来由的怅惘。为了工作的便利,我成为了纸上的珠海人,但是对脚下这片土地,却知之甚少。它的过去和现在,我无暇了解,它的清晨和午后,我都轻轻放过。确实该出来走走了,吹吹珠海的风,听听珠海的雨,看看珠海的海,嗅嗅珠海的绿,用脚步丈量这片自然的净土、文化的热土。

作者简介:霍超群,澳门科技大学国际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在《民族文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另有《澳门日报》文评多篇。

 

04tqb1029004_005_01_b.jpg

暮色袅袅 方华 摄

九九重阳 登高望远

□肖明明

在我印象中,母亲一直钟爱菊花。

 

还记得,老家院子里有很多菊花,都是母亲种下的。母亲擅于侍弄花草,尤其是侍弄菊花,她对所有花卉一视同仁,清楚各个品种的习性。于是每到深秋,小院的菊花争先怒放,白花和黄花相互掩映,在秋风中抖落淡淡的清香,细长的花瓣,饱满的花心,开得洋洋洒洒,颇有几分春天的热闹。

 

母亲不仅擅长养花,还擅长用花。菊花刚刚开放时,母亲摘下几朵晒在太阳底下,做成干花,泡进热水里翻腾,整个房间都弥漫着菊香和深秋阳光的味道。再拔下菊花瓣,放在树荫下晾干,收入枕中,做成菊花枕头。喝了菊花茶、枕了菊花枕的外婆成了最大受益者,虽然已经年近八十,依旧身体健康,容光焕发。

 

每年重阳节,母亲的菊花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那天,街坊邻居齐聚在我家小院,满是菊花的院子,是最佳的过节地点。他们一边欣赏母亲的菊花,一边品味菊花茶,不断夸赞母亲的手艺,母亲就在一边笑着,笑容像菊花一样淡雅。往日里,我是不爱喝菊花茶的,但到了这一天,总是想要尝几口,仿佛这个节日为茶水赋予了特别的醇厚。受了夸赞的母亲,又因着节日的好兆头,为乡亲们一人赠送一支菊花,平日里她是万万舍不得的。

 

记得上幼儿园的时候,有一天,同学们都得到了小红花,只有我没有。放学时,看见来接我的母亲,我十分沮丧地告诉她这件事情。那天正好是重阳节,回家后,母亲摘下一朵开得正好的菊花,别在我的耳后,对我说,虽然不是小红花,但是你的比他们的都大,重阳节戴菊花,会保佑你一辈子平安快乐。我跑到镜子前面反复观看那朵菊花,顿时就开心得笑了。

 

后来上了大学,除了寒暑假,我每年都会在重阳节那天回家。秋日暖阳下,听母亲与邻里闲话家常,喝一口菊花茶,再别一朵花到耳后。我想到一句诗,“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年年重阳一起赏菊,这是我与母亲的约定,也是我与菊花的约定。那秋风中摇曳着的硕大的花朵,展示着最热情开放的姿态,犹如亲人张开双臂欢迎我的回乡。母亲的菊花,从此也开在了我心里。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可惜今年我已参加工作,无法回家陪伴亲人过节。下班后,我收到母亲寄来的快递,里面是一包干菊花、一个菊花枕,还有一件衣服。我立马泡了一杯菊花茶,闻到那散发出来的故乡和母亲的味道,觉得格外安心。再看那件衣服,原先是我最喜欢的一件,因为染上油污,再未穿过。如今,那本该是油污的地方,却盛开着一朵菊花。

 

那朵菊花就绣在衣襟上,层层开放的黄色花瓣,饱满而美好的姿态。我想象母亲坐在院子里,面对着一丛秋菊,一针一线地刺绣,针线落下的是菊花的清雅,重阳未能团圆的愁绪,还有母亲那浓浓的思念。

诗二首

□陈赫

枫叶传情

秋风吹拂过后,霜降的脚步

越来越靠近火红

大地上一团团的火焰

在这个时节,成了主角

漫山遍野,层林尽染

仿佛有一份豪情,快蹦出胸口

 

也许应该登高

也许应该望远

也许只有站在顶峰

才能揽尽那些瑰丽

 

一叶如火,一叶似枫

他乡的游子,如果抬头仰望

只要有一片枫叶飘落

便是,故园的深情

 

晚稻垂首

银白色的霜针,织就着收获

六角形的霜花,凝结着饱满

 

父亲的笑容

总是在这个时候,开始绽放

像收稻的忙碌那般

恰好映衬着,初升的朝阳

 

沃野里,他弯下的腰身

那么接近稻谷的垂首

一样的谦逊

一样的包容

一样的

用坚实的身躯

撑起了,满目的金黄

十月

□周桂龙

垂钓了很久的秋天

终于有一颗莲子顺着竿爬上来

融入我的身体

成为明年我最美的期盼

 

秋露洗去一季的尘埃

给予你我人间清朗

田野展露醉人的喜悦

秋菊盛开着花朵

 

枣花已成为诗人口中甜美的诗句

满地成熟的高粱玉米

白菜萝卜红萝卜

成群的鸭鹅

农人满脸的微笑把夕阳染红

 

枫叶寄归我的爱人

秋水煮茶飞出南归的鸿雁

抵达我心头的思念

霜降柿子红

□李冰

“墙头累累柿子黄,人家秋获争登场。”乡户人家,门前大都有一棵柿子树。秋日里,柿子累累,凌风高挂。而霜降时节,那道色彩变得更为亮丽,在灰暗萧索的景致中,它们像一道耀眼的光,在村庄的上空点亮了红色的灯盏。

 

作为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后天气渐凉,秋也愈发地燥了起来。而成熟的柿子水分较多,口感绵软,自然也就受到了追捧。村里有老人说,霜降吃柿子,不会流鼻涕。还有人说,霜降这天如果不吃柿子的话,冬天嘴唇就会裂开。这当然夸大了柿子的效果。但对于采摘柿子的最佳时机,村里人则遵循着“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霜降不摘柿,硬柿变软柿”的古老谚语。

 

每年到了霜降时节,秋收的忙碌基本已接近尾声,闲下来的农人们便开始采摘树上的柿子。柿子树高大笔直,果子也大都挂在树冠高处。论起采柿子,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独门技巧。有的将挂钩绑在竹竿上,再把袋子撑开直接接柿子;有的会在树下铺一块防水布,通过摇树法来将柿子晃落;有的则直接用梯子爬到高处,一个一个地摘。不论是什么方式,最后每家都会收获大筐大筐的柿子。而如何保存柿子,就成了另一门技术活。

 

在我们家,这件事通常都由母亲来完成。她会挑选一些果型端正且充分成熟的柿子,将它们洗干净后沥干水分,再削去表皮,去除一些多余的边角。整个过程,我们都跟在母亲身后围观,空气里弥漫着柿子的香甜。儿时的我们争先恐后地要为母亲打下手,母亲也笑呵呵地指挥我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处理好的柿子被母亲在开水中烫过之后,就要开始晾晒了。我们撑开竹制的晒席,将柿子一个一个摆上去,庭院里霎时被一片橘红铺满。到傍晚,太阳光线不再强烈时,母亲便将缩了水的柿子用线串起来。白色的绒线在橘红透亮的柿子间穿梭,不一会儿,屋檐上出现了一道绯红的柿子帘幕。抬头看时,蓝色的天空衬着绯红的柿子,甚是好看。

 

就这样,母亲用这种朴素的方法将秋天霜降的甜蜜收藏了起来。而彻底晾好后的柿子,会被储存在玻璃罐中,那将是我们在寒冷季节里的小甜蜜,会温暖我们的整个冬天。

微信图片_20200320125007.jpg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孙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