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家园(2023年10月15日)

tqb2023101504.jpg

珠海“三色”

□ 胡星灿

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香山县成立;明代洪武十四年(1381年),恭常都(包括今珠海前山、山场、下栅、唐家湾、万山等)设立。近千年间,白驹过隙、星移斗转,这片位于南海之滨,由陆地、岛屿、海洋构成的岭南土地,也渐从史书工笔下的“化外之境”变成商贾繁盛、群贤集聚的“烟火人间”。尤其晚清时期,容闳、唐廷枢、唐绍仪等风云人物先后于此地诞生、发迹,远离中国政治中心的偏壤渐成影响近现代史进程的虎踞龙盘地之一。《汉书》云:“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珠海人才尽出,皆源于珠海水土、风物、人情等。因此,若要观察此地历史、民性,不妨从此“三色”细细品来。

 

前山“水色”

 

前山河明代又称前山水道,位于恭常都西南角。

 

水道西起前山寨,东临厦村西,南折濠镜澳(今澳门),长约8公里。前山水色清澈,波光潋滟,夕阳洒照,金光粼粼;而水道两旁,密楼云集、鳞次栉比,从北向南,气象足现。

 

嘉靖年间,澳门开埠,前山河成为连接恭常都与澳门的主要水道。借由此道,内地居民亦可乘船行抵澳门,贩售粮食、日用品,或者背负时令果蔬走陆路过关闸至澳门。对澳商品贸易的繁荣,造就前山河及沿岸地区往来熙攘、众帆竞逐的胜景,康熙年间两广总督吴兴祚曾赋诗感叹:

 

岭外云深抹翠微,翠微村外落花飞。

负贩纷纷多估客,辛苦言从澳门归。

 

乾隆九年(1744年),前山寨设澳门同知衙门。凡洋船前往广州,必先停靠前山河等待查验,并在“引水人”和“买办”指引下往来内陆。所谓“引水人”即为本地疍民,他们栖居于水上,闲时以捕鱼为业,也以接引洋船收获回报,而恭常都几大买办家族(如莫氏、唐氏、徐氏、梁氏)发迹前,也多以“引水人”为职。

 

如今,内地居民竞相“走澳”早已成为历史,前山河百舸争渡的景象也已变换,但前山河水却依旧照映云天,悠然而从容。步行于河道两旁,大小公园错落有致,步道蜿蜒颀长,看水、看天、看珠澳城景,都是赏心乐事,而畅叙幽怀、忆古思今,也未尝不是美事一桩。

 

唐家湾“古色”

 

1919年5月至1923年10月,香山县政府曾经设置于珠海唐家湾,这里“前拥珠海,后枕鹅岭”,景物风流,得天独厚。

 

唐家湾古镇坐落于此。沿山房路向西南行约百米,即可看见一整片保存妥善的清末民初建筑群,白墙灰瓦,古朴素雅。其间青石小径四通八达、参差交错,而宗祠、文武庙、政府旧址、官邸等百年建筑星罗棋布。行走其中,颇有访古寻幽的意味。

 

唐家湾之所以闻名,在于此地藏龙卧虎、名人辈出。不仅中国近代工业化先驱唐廷枢、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清华大学首任校长唐国安皆出生于此,更有众多生于斯、长于斯的买办商贾、流散侨民、仁人志士、知识分子前赴后继,共同开启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开眼看世界,以笔醒山河”之风气。因此,有人称唐家湾“与近代文明伴生的南中国海第一湾”。

 

如今,历史已翻开新的一页,唯有唐家湾古镇的共乐园静立如初,时刻纪念着唐家湾人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峥嵘岁月、葳蕤韶华。共乐园兴建于1910年,原为唐绍仪私家林园,后经多番扩建,形成当今规模。

 

“共乐”,取“与民共乐”之意,这个名字寄托了唐绍仪的理想,而园内更有一联“开门任便来宾客,看竹何须问主人”,足以标明其旷达心志。共乐园依山而建,花草丰美、树荫蔽日,即便酷暑盛夏亦清爽宜人。园内遍栽各种树木,有日本黑松、法国桃心花木、马来西亚素心兰、泰国荔枝木、印度榕等,更有梅兰芳亲手栽植的“美人树”(柠檬桉),树干高拔参天,叶片姿态娉婷。共乐园虽处岭南,却留有众多名人的足迹,如孙中山、程璧光、陈庆云等;埃德加·斯诺更在《西行漫记》中写下“华南的唐家湾”,记录他与此地的缘分。

 

近年来,唐家湾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新能源与智能电网、数字经济三大特色产业集群,各色园区、写字楼、商业综合体一改唐家湾“古”色,使之焕发新生。在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间,唐家湾必将书写新篇章。

 

淇澳“木色”

 

淇澳岛位于珠海北端、珠江口西测,扼珠江出海之咽喉。

 

据考证,6000年前淇澳岛便有人居住,明清时期,岛上生活已然烟火鼎盛,而如今,淇澳岛成为“珠海十景”之一,并以“赤岭观日、鹿岭朝霞、松涧流泉、金星波涛、鸡山返照、岬洲烟雨、婆湾晚渡、蟹珠夜月”八重景致,誉满岭南。

 

淇澳岛是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有淇澳红树林湿地公园,园内有维管植物695种,其中红树植物33种,触目可及皆是苍翠欲滴,而各类树木形象各异、姿态万千。除植被外,更有白鹭、八哥、翠鸟、鹰等鸟类100多种,每到秋冬季节,过冬群鸟便群集于此,夕阳洒照,红树林翠绿如海、漫无边际,而鸟群则飞翔翩跹、轻灵迅捷。杜甫曾登高望远写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千古名句,一同到淇澳岛观赏的同事笑称,如果杜甫看到海岛绿意不减、群鸟盘桓,只怕会一改悲情,转而写下“无边绿木叶叶连,不尽珠江滚滚来”。

 

近年来,珠海全面加强林业资源保护管理工作,倡导“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红树林”。畅想这座“海上森林”的未来,应是“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郁达夫曾说:“到处论交齐管鲍,天涯何地不家乡。”品过前山“水”色、唐家“古”色、淇澳“木”色,足可见珠海的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前来旅游、玩乐自是乐而忘归,而创业、安居更是不二之选。珠海之美,恐难以“三色”概全,愿珠海未来越来越好。

 

胡星灿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副研究员

全国首个中山纪念亭

04tqb1015004_003_01_b.jpg

中山纪念亭。 钟凡 手绘

 

正是芳菲四月天,春风拂过亭阁间。

 

珠海中山纪念亭位于香洲区逸仙路,与前山中学仅一街之隔。在喧嚣中,亭阁因高于马路而多了几分清寂。

 

和许多城市的中山公园、中山纪念亭一样,这也是一座为了纪念革命家孙中山而建立的亭阁,但与许多城市不一样的是,珠海的中山亭是全国第一个中山纪念亭,同时,它是由孙中山亲自持锄、培土奠基的。这座中山纪念亭对研究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1912年4月,孙中山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务,决心致力社会革命,前往各省考察,在取道香港、澳门返回阔别17年的家乡翠亨村,途经前山时,受到上万群众的热烈欢迎,孙中山即兴发表演说,演说热情洋溢、鼓舞人心,于是乡亲们商议,集资兴建一座凉亭,以志此事,孙中山欣然应允,并为该亭奠基。

 

村民集资备料、迅速动工,两个月后,建起了一座砖木结构的四柱亭,这就是最初的中山纪念亭。1915年,这座中山纪念亭毁于台风。1925年,孙中山溘然长逝,前山群众为纪念这位伟人,再次集资重建了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亭子,并将它正式命名为“中山纪念亭”。1928年,中山纪念亭在基本保持原貌的基础上,迁至现在的亭址重建。1986年,珠海市人民政府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20周年之际,对中山纪念亭进行了全面修缮。

 

中山纪念亭坐东北向西南,边长3米有余,檐高近4米,四角攒尖顶,盖蓝色琉璃瓦面。亭额挂“中山纪念亭”匾,亭上一对楹联为“有道德始有国家,有道德始成世界”表达着孙中山早在中国还在艰难寻找和探索现代化道路时期,就将道德建设放置在了国家进步和世界发展的基础性位置。

 

亭南立“天下为公”石匾,亭侧立《前山中山纪念亭简介》碑记,亭周设围墙,亭内置石凳,方便了市民来此地休闲活动。

 

2013年,孙中山孙女孙穗芳捐赠了一座孙中山铜像置于亭后。铜像高约2.6米,底座为八面体,孙中山左手拿衣,右手执帽,呈现阔步前行的姿态,意为“奔走革命”。

 

如今,他静静地注视着车水马龙,也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欣欣向荣。

 

伴随着一次次变迁,珠海中山纪念亭被记载在这座城市的历史中。它从百余年前走来,饱经风雨,阅尽沧桑,也势将向更远的未来走去。

珠海“封狼居胥”处

□富瀚琳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这是南宋辛弃疾的名句,“封狼居胥”说的是西汉名将霍去病挥师北上,大败匈奴,“筑坛祭天”凯旋。在珠海市金湾区便有这样一处记录作战功绩的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一般都有确切纪年,对佐证历史很有帮助,这也是文物普查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摩崖石刻往往都在户外,甚至荒郊野岭,不太容易找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物普查时,工作人员发现某块大石上镌刻“息氛”字样,喜出望外。“息氛”为行书阴刻,每字高0.7米、宽0.5米。工作人员继续搜寻,发现两个大字的右侧还有一大堆密密麻麻的小字,大家赶紧围过去找落款,确切纪年出现了——“时同治壬申首夏吉旦知香山县事楚北田明曜题并书”。同治壬申年即为1872年。

 

天长地久,摩崖石刻上长满了青苔,文物普查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清理着,密密麻麻的小字露出了真容,全文如下:

 

此地有崇山峻岭,密菁怪石,四面环海,人迹罕到,名曰桃花岛。山下即连湾南北水地方,又与赤溪漕冲毗连,最为逋逃渊薮。同治六年春,虽经蒋中丞剿办,余孽犹未尽净。贼首曾大鹅幅等,遂结党滋事,沿海劫掳,民久苦之。余于同治十年,莅治香山,急欲解民倒悬。禀请大兵,并携备万金,募死士数百,亲身督战,而扫平焉。惟愿鲸氛永息,无复燃灰虑,幸矣!荑地实险阻,保无奸民日后为患。故留鸿迹,好与后人观。非敢云勒石铭功,亦冀后之有心人,能继余到此者,见余之题,而知余之苦心云尔。时同治壬申首夏吉旦知香山县事楚北田明曜题并书。

 

“息氛”摩崖石刻,在金湾区平沙镇连湾山东麓,记录清同治年间香山知县田明曜领兵平定海盗的事情。“息氛”的“息”字,为平息之意,“氛”代表“凶气”。“息氛”字面上指的是“平息凶气”,而实际表达 “平息海盗,保一方平安”之意。由香山知县田明曜本人所题写,字体刚劲有力,题记虽区区二百余字,但字体端庄,行文流畅,言简意赅。

 

连湾山地近浪白海域。这一带水域,明清以来为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和海上通道。清代光绪年间所修《香山县志》记载:“文湾山……与连湾山对峙,中间浪白渭海,自成一港湾,山横列如城垣。”这里往来和停泊等待进入广州进行贸易的商船很多,因而不同时期都有海盗出没。乾隆、嘉庆、同治年间,这一片海域常有海盗活动。息氛摩崖石刻正是记载同治六年(1867年)蒋中丞剿办海盗,但“余孽未尽”,同治十年(1871年)香山知县田明曜遂亲自领兵再度征剿,获胜后勒石于此。

 

征剿海盗曾大鹅幅这件事情是当时的一件大事,《清史稿》对此也有记载,该书卷二十二《穆宗本纪二》写道:“(同治十年)十二月……丁丑,香山匪徒曾大鹅幅等作乱,捕诛之。”

古镇戏事

□董宁

我们那里是古镇,岁月的深巷里,吹糖人、捏面人的师傅满街来回走,卖彩球和冰糖葫芦的小摊位以及各种货铺摊,更是惹眼和逗人。但最热闹的,还是古镇的戏事。

 

乡亲们过大年,或收拾完农活有了闲,记忆中的乡戏就一场接一场地开始上演了。古镇街中心有一处戏园子,来看戏的人一拨拨往这儿赶,像赶年会。小孩子不懂戏路,更不知故事的曲折离奇,但比大人还兴奋,哪儿热闹就往哪儿钻,戏园子自然成了开心的乐园。那时我是个小戏迷,虽猜不透这穿了长袖阔袍的古装戏,但逢戏必看。哪天有一场没到场,心里就直痒痒,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打不起精神来。

 

戏园子里看戏的人爆满,台下可是个热闹地,一排排简易座位上人影晃动,清凉的空气里流动着看不见的热流。老爷爷、老奶奶、小媳妇、壮如牛的庄稼汉,还有跑前蹿后的小顽童,都拥挤成了一锅粥,戏园子成了人声鼎沸的热闹窝,古镇的乡土民风和热闹事儿,像是都来这里躲藏了。

 

棒鼓手“啪啪啪”几声脆打,台上三阵锣鼓敲过,戏要开演了。帷幕一拉开,台下“唰”地一片井然,一双双如珠的大眼睛静止了一般,几尺舞台让观众都屏住了神,乱哄哄的戏园子转眼成了安静有序的讲堂,左冲右突的热闹劲儿,一下子跑散了,乡亲们赏戏的好时光,说来就来了。

 

戏台上,长袖甩成了旋风,高帮靴踏出一阵烟。小丫鬟着一身花套衣衫,迈着碎步缓缓走来;耿直的黑脸暴怒无常,打着转儿“喳喳”地叫个不停;倜傥的书生便是另一个模样,扇子一滑,像掠过一缕春风。

 

演员一个个走进角色里,戏台像是穿越时空走来,演员观众近在咫尺,却又隔世遥远。前台西征,烈马腾空,武将操戈,战旗舞起西风。又或盔甲嘶吼,跟斗翻卷,擂鼓震天,酣战卷起尘烟。演员一头埋进戏中走不出来,一场场战事淹没了,忽又从历史的隧道中跑出来。观众十米观景,一眼却看到千里之外,看到北宋,看到南陈,看穿了世间美丑和爱国豪情。

 

古镇戏台上,我一场接一场地看过好多戏,如《杨家将》《木兰从军》《精忠报国》《霸王别姬》,还有《西厢记》《将相和》《桃花扇》《卷席筒》《玉堂春》《大闹天宫》《武松传》等。这些虽是乡戏,上演在小镇的舞台上,却自有天然野趣之美,像自然长成的一粒粒小珍珠,打小深埋在我的记忆中。

 

古镇的乡戏,有的豪情满怀、震撼人心,有的则千回百转、曲折离奇,有的又凄婉悲切,有的还惹笑逗趣,乡亲们很是喜闻乐见。《杨家将》中,杨门三代英勇杀敌、保家卫国,杨门家事经久传颂。《花木兰》中,巾帼英雄花木兰,忠孝节义、代父从军,巾帼事迹可歌可泣。《精忠报国》中,岳飞忠心耿耿、气贯长虹,明月为之泣声动容。《将相和》中,蔺相如不与大将廉颇争功,虽受辱而不怒,传为佳话。《秦香莲》中,陈世美背妻弃女,只为自己荣华,令人唾弃。

 

这些古典名戏,演员个个使出了本事,有的唱腔圆润甜美,有的又唱得悲悲切切、声泪俱下,生把台下唱出一片唏嘘。还有的声音轻柔尖细,高亢处,却又如百灵高飞。热闹的乡戏,把乡亲们唱得豪气满怀,一会儿又抹泪掩面。它唱浓了乡韵,唱闹了岁月,唱翻了古镇。

 

戏散,窄斜的小道上,三五成群的乡亲们仍没从戏中走出来,一位老奶奶扯着嗓门说,这秦桧咋就这样祸害人呢。

听雨

□李冰

“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夏暑渐消,转眼入秋。才下几场雨,秋天的凉意便已传遍大地。白日奔波,一天都处于喧嚣之中,内心尚感热闹,极少体会到这份秋意。当黑夜竹筛般滤去白昼的沙砾,心也跟着沉淀下来了,竟发现秋雨的声音如此美妙。

 

初听时,雨落檐瓦,滴滴答答,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的时光。那时候,我们一家人都住在红瓦灰墙的乡下老屋,老屋后面是一片茂密的竹林。每年秋天,父亲都要将屋顶上的竹叶清理一遍,以防屋内漏雨。这是一项不小的工程,好在家里人多。父亲从屋顶上将红瓦一片一片地揭起来,又一片一片地递给我们。我们排着队接力一般,最后递到母亲手上。母亲用自制的枯草刷子将瓦片的沟壑处仔细地清理干净后,又将它们整齐地垒成了一堵墙。屋顶上的瓦片越来越少时,我们也越来越担心父亲的处境,不禁抬起头盯着他。父亲却浅笑着回应,只是挪动起来更加小心翼翼了。等我们将打扫干净的瓦片再传递到父亲手上时,心里也才慢慢变得踏实。

 

现在夜深人静之时,我守着一方屋顶,听秋雨飘飘洒洒,仿佛是旧日的时光在轻轻敲打。那是一家人同在屋檐之下才有过的温暖,如今又像这雨点般“唰唰”而来,让人倍感亲切。

 

复听时,雨落芭蕉,吧嗒吧嗒,像是吟诵着古老的诗句。是“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的清朗;是“窗外芭蕉窗里灯”的绝俗;也是“芭蕉雨声秋梦里”的安适。虽然诗词里的芭蕉常离不了孤独与忧愁,但此刻秉灯听夜雨的我,感受到的却是另一番滋味。母亲喜欢听一些民间的古典音乐,而《雨打芭蕉》是她喜爱的曲子之一。庭院里,她种下的芭蕉树生出阔大的叶子,变成了雨夜里的精灵。就像以前很多个日子里,母亲按下录音机的按钮,喇叭里缓缓传来一曲悠扬的乐章……

 

再听时,雨落池塘,叮咚叮咚,像是书写着岁月的诗行。池塘的堤岸边,布满了父亲忙碌的脚印。他日夜守护着这片池塘,时时操劳奔波。秋雨落入池塘,一滴一滴,像是细数着父亲的过往。当风疾雨骤时,那是父亲奋力劳动的号角;而风平细雨时,则是父亲缓缓归家的脚步。

 

秋夜听雨,听的是光阴的故事,听的是年华的乐音,听的是岁月的诗情!

霜降

□路红顺

斗转星移

一场场赶路的风

加快了脚步 骤然

把季节划分得明朗起来

草叶上滚动的露珠

是谁遗落的泪滴

一不小心

落进了泛黄的线装书里

凝结出一层薄薄的白

月沉西山

霜花满天

寒风衔着颤抖的鸦鸣

与夜半山寺传来的钟声

惊醒了梦中之人

满山的枫叶

从打开的唐诗里走出

用文字点燃

枝头的激情

微信图片_20200320125007.jpg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帅云
湾韵|家园(2023年10月15日)
珠海特区报 2023-10-15 07:57

tqb2023101504.jpg

珠海“三色”

□ 胡星灿

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香山县成立;明代洪武十四年(1381年),恭常都(包括今珠海前山、山场、下栅、唐家湾、万山等)设立。近千年间,白驹过隙、星移斗转,这片位于南海之滨,由陆地、岛屿、海洋构成的岭南土地,也渐从史书工笔下的“化外之境”变成商贾繁盛、群贤集聚的“烟火人间”。尤其晚清时期,容闳、唐廷枢、唐绍仪等风云人物先后于此地诞生、发迹,远离中国政治中心的偏壤渐成影响近现代史进程的虎踞龙盘地之一。《汉书》云:“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珠海人才尽出,皆源于珠海水土、风物、人情等。因此,若要观察此地历史、民性,不妨从此“三色”细细品来。

 

前山“水色”

 

前山河明代又称前山水道,位于恭常都西南角。

 

水道西起前山寨,东临厦村西,南折濠镜澳(今澳门),长约8公里。前山水色清澈,波光潋滟,夕阳洒照,金光粼粼;而水道两旁,密楼云集、鳞次栉比,从北向南,气象足现。

 

嘉靖年间,澳门开埠,前山河成为连接恭常都与澳门的主要水道。借由此道,内地居民亦可乘船行抵澳门,贩售粮食、日用品,或者背负时令果蔬走陆路过关闸至澳门。对澳商品贸易的繁荣,造就前山河及沿岸地区往来熙攘、众帆竞逐的胜景,康熙年间两广总督吴兴祚曾赋诗感叹:

 

岭外云深抹翠微,翠微村外落花飞。

负贩纷纷多估客,辛苦言从澳门归。

 

乾隆九年(1744年),前山寨设澳门同知衙门。凡洋船前往广州,必先停靠前山河等待查验,并在“引水人”和“买办”指引下往来内陆。所谓“引水人”即为本地疍民,他们栖居于水上,闲时以捕鱼为业,也以接引洋船收获回报,而恭常都几大买办家族(如莫氏、唐氏、徐氏、梁氏)发迹前,也多以“引水人”为职。

 

如今,内地居民竞相“走澳”早已成为历史,前山河百舸争渡的景象也已变换,但前山河水却依旧照映云天,悠然而从容。步行于河道两旁,大小公园错落有致,步道蜿蜒颀长,看水、看天、看珠澳城景,都是赏心乐事,而畅叙幽怀、忆古思今,也未尝不是美事一桩。

 

唐家湾“古色”

 

1919年5月至1923年10月,香山县政府曾经设置于珠海唐家湾,这里“前拥珠海,后枕鹅岭”,景物风流,得天独厚。

 

唐家湾古镇坐落于此。沿山房路向西南行约百米,即可看见一整片保存妥善的清末民初建筑群,白墙灰瓦,古朴素雅。其间青石小径四通八达、参差交错,而宗祠、文武庙、政府旧址、官邸等百年建筑星罗棋布。行走其中,颇有访古寻幽的意味。

 

唐家湾之所以闻名,在于此地藏龙卧虎、名人辈出。不仅中国近代工业化先驱唐廷枢、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清华大学首任校长唐国安皆出生于此,更有众多生于斯、长于斯的买办商贾、流散侨民、仁人志士、知识分子前赴后继,共同开启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开眼看世界,以笔醒山河”之风气。因此,有人称唐家湾“与近代文明伴生的南中国海第一湾”。

 

如今,历史已翻开新的一页,唯有唐家湾古镇的共乐园静立如初,时刻纪念着唐家湾人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峥嵘岁月、葳蕤韶华。共乐园兴建于1910年,原为唐绍仪私家林园,后经多番扩建,形成当今规模。

 

“共乐”,取“与民共乐”之意,这个名字寄托了唐绍仪的理想,而园内更有一联“开门任便来宾客,看竹何须问主人”,足以标明其旷达心志。共乐园依山而建,花草丰美、树荫蔽日,即便酷暑盛夏亦清爽宜人。园内遍栽各种树木,有日本黑松、法国桃心花木、马来西亚素心兰、泰国荔枝木、印度榕等,更有梅兰芳亲手栽植的“美人树”(柠檬桉),树干高拔参天,叶片姿态娉婷。共乐园虽处岭南,却留有众多名人的足迹,如孙中山、程璧光、陈庆云等;埃德加·斯诺更在《西行漫记》中写下“华南的唐家湾”,记录他与此地的缘分。

 

近年来,唐家湾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新能源与智能电网、数字经济三大特色产业集群,各色园区、写字楼、商业综合体一改唐家湾“古”色,使之焕发新生。在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间,唐家湾必将书写新篇章。

 

淇澳“木色”

 

淇澳岛位于珠海北端、珠江口西测,扼珠江出海之咽喉。

 

据考证,6000年前淇澳岛便有人居住,明清时期,岛上生活已然烟火鼎盛,而如今,淇澳岛成为“珠海十景”之一,并以“赤岭观日、鹿岭朝霞、松涧流泉、金星波涛、鸡山返照、岬洲烟雨、婆湾晚渡、蟹珠夜月”八重景致,誉满岭南。

 

淇澳岛是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有淇澳红树林湿地公园,园内有维管植物695种,其中红树植物33种,触目可及皆是苍翠欲滴,而各类树木形象各异、姿态万千。除植被外,更有白鹭、八哥、翠鸟、鹰等鸟类100多种,每到秋冬季节,过冬群鸟便群集于此,夕阳洒照,红树林翠绿如海、漫无边际,而鸟群则飞翔翩跹、轻灵迅捷。杜甫曾登高望远写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千古名句,一同到淇澳岛观赏的同事笑称,如果杜甫看到海岛绿意不减、群鸟盘桓,只怕会一改悲情,转而写下“无边绿木叶叶连,不尽珠江滚滚来”。

 

近年来,珠海全面加强林业资源保护管理工作,倡导“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红树林”。畅想这座“海上森林”的未来,应是“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郁达夫曾说:“到处论交齐管鲍,天涯何地不家乡。”品过前山“水”色、唐家“古”色、淇澳“木”色,足可见珠海的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前来旅游、玩乐自是乐而忘归,而创业、安居更是不二之选。珠海之美,恐难以“三色”概全,愿珠海未来越来越好。

 

胡星灿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副研究员

全国首个中山纪念亭

04tqb1015004_003_01_b.jpg

中山纪念亭。 钟凡 手绘

 

正是芳菲四月天,春风拂过亭阁间。

 

珠海中山纪念亭位于香洲区逸仙路,与前山中学仅一街之隔。在喧嚣中,亭阁因高于马路而多了几分清寂。

 

和许多城市的中山公园、中山纪念亭一样,这也是一座为了纪念革命家孙中山而建立的亭阁,但与许多城市不一样的是,珠海的中山亭是全国第一个中山纪念亭,同时,它是由孙中山亲自持锄、培土奠基的。这座中山纪念亭对研究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1912年4月,孙中山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务,决心致力社会革命,前往各省考察,在取道香港、澳门返回阔别17年的家乡翠亨村,途经前山时,受到上万群众的热烈欢迎,孙中山即兴发表演说,演说热情洋溢、鼓舞人心,于是乡亲们商议,集资兴建一座凉亭,以志此事,孙中山欣然应允,并为该亭奠基。

 

村民集资备料、迅速动工,两个月后,建起了一座砖木结构的四柱亭,这就是最初的中山纪念亭。1915年,这座中山纪念亭毁于台风。1925年,孙中山溘然长逝,前山群众为纪念这位伟人,再次集资重建了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亭子,并将它正式命名为“中山纪念亭”。1928年,中山纪念亭在基本保持原貌的基础上,迁至现在的亭址重建。1986年,珠海市人民政府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20周年之际,对中山纪念亭进行了全面修缮。

 

中山纪念亭坐东北向西南,边长3米有余,檐高近4米,四角攒尖顶,盖蓝色琉璃瓦面。亭额挂“中山纪念亭”匾,亭上一对楹联为“有道德始有国家,有道德始成世界”表达着孙中山早在中国还在艰难寻找和探索现代化道路时期,就将道德建设放置在了国家进步和世界发展的基础性位置。

 

亭南立“天下为公”石匾,亭侧立《前山中山纪念亭简介》碑记,亭周设围墙,亭内置石凳,方便了市民来此地休闲活动。

 

2013年,孙中山孙女孙穗芳捐赠了一座孙中山铜像置于亭后。铜像高约2.6米,底座为八面体,孙中山左手拿衣,右手执帽,呈现阔步前行的姿态,意为“奔走革命”。

 

如今,他静静地注视着车水马龙,也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欣欣向荣。

 

伴随着一次次变迁,珠海中山纪念亭被记载在这座城市的历史中。它从百余年前走来,饱经风雨,阅尽沧桑,也势将向更远的未来走去。

珠海“封狼居胥”处

□富瀚琳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这是南宋辛弃疾的名句,“封狼居胥”说的是西汉名将霍去病挥师北上,大败匈奴,“筑坛祭天”凯旋。在珠海市金湾区便有这样一处记录作战功绩的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一般都有确切纪年,对佐证历史很有帮助,这也是文物普查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摩崖石刻往往都在户外,甚至荒郊野岭,不太容易找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物普查时,工作人员发现某块大石上镌刻“息氛”字样,喜出望外。“息氛”为行书阴刻,每字高0.7米、宽0.5米。工作人员继续搜寻,发现两个大字的右侧还有一大堆密密麻麻的小字,大家赶紧围过去找落款,确切纪年出现了——“时同治壬申首夏吉旦知香山县事楚北田明曜题并书”。同治壬申年即为1872年。

 

天长地久,摩崖石刻上长满了青苔,文物普查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清理着,密密麻麻的小字露出了真容,全文如下:

 

此地有崇山峻岭,密菁怪石,四面环海,人迹罕到,名曰桃花岛。山下即连湾南北水地方,又与赤溪漕冲毗连,最为逋逃渊薮。同治六年春,虽经蒋中丞剿办,余孽犹未尽净。贼首曾大鹅幅等,遂结党滋事,沿海劫掳,民久苦之。余于同治十年,莅治香山,急欲解民倒悬。禀请大兵,并携备万金,募死士数百,亲身督战,而扫平焉。惟愿鲸氛永息,无复燃灰虑,幸矣!荑地实险阻,保无奸民日后为患。故留鸿迹,好与后人观。非敢云勒石铭功,亦冀后之有心人,能继余到此者,见余之题,而知余之苦心云尔。时同治壬申首夏吉旦知香山县事楚北田明曜题并书。

 

“息氛”摩崖石刻,在金湾区平沙镇连湾山东麓,记录清同治年间香山知县田明曜领兵平定海盗的事情。“息氛”的“息”字,为平息之意,“氛”代表“凶气”。“息氛”字面上指的是“平息凶气”,而实际表达 “平息海盗,保一方平安”之意。由香山知县田明曜本人所题写,字体刚劲有力,题记虽区区二百余字,但字体端庄,行文流畅,言简意赅。

 

连湾山地近浪白海域。这一带水域,明清以来为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和海上通道。清代光绪年间所修《香山县志》记载:“文湾山……与连湾山对峙,中间浪白渭海,自成一港湾,山横列如城垣。”这里往来和停泊等待进入广州进行贸易的商船很多,因而不同时期都有海盗出没。乾隆、嘉庆、同治年间,这一片海域常有海盗活动。息氛摩崖石刻正是记载同治六年(1867年)蒋中丞剿办海盗,但“余孽未尽”,同治十年(1871年)香山知县田明曜遂亲自领兵再度征剿,获胜后勒石于此。

 

征剿海盗曾大鹅幅这件事情是当时的一件大事,《清史稿》对此也有记载,该书卷二十二《穆宗本纪二》写道:“(同治十年)十二月……丁丑,香山匪徒曾大鹅幅等作乱,捕诛之。”

古镇戏事

□董宁

我们那里是古镇,岁月的深巷里,吹糖人、捏面人的师傅满街来回走,卖彩球和冰糖葫芦的小摊位以及各种货铺摊,更是惹眼和逗人。但最热闹的,还是古镇的戏事。

 

乡亲们过大年,或收拾完农活有了闲,记忆中的乡戏就一场接一场地开始上演了。古镇街中心有一处戏园子,来看戏的人一拨拨往这儿赶,像赶年会。小孩子不懂戏路,更不知故事的曲折离奇,但比大人还兴奋,哪儿热闹就往哪儿钻,戏园子自然成了开心的乐园。那时我是个小戏迷,虽猜不透这穿了长袖阔袍的古装戏,但逢戏必看。哪天有一场没到场,心里就直痒痒,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打不起精神来。

 

戏园子里看戏的人爆满,台下可是个热闹地,一排排简易座位上人影晃动,清凉的空气里流动着看不见的热流。老爷爷、老奶奶、小媳妇、壮如牛的庄稼汉,还有跑前蹿后的小顽童,都拥挤成了一锅粥,戏园子成了人声鼎沸的热闹窝,古镇的乡土民风和热闹事儿,像是都来这里躲藏了。

 

棒鼓手“啪啪啪”几声脆打,台上三阵锣鼓敲过,戏要开演了。帷幕一拉开,台下“唰”地一片井然,一双双如珠的大眼睛静止了一般,几尺舞台让观众都屏住了神,乱哄哄的戏园子转眼成了安静有序的讲堂,左冲右突的热闹劲儿,一下子跑散了,乡亲们赏戏的好时光,说来就来了。

 

戏台上,长袖甩成了旋风,高帮靴踏出一阵烟。小丫鬟着一身花套衣衫,迈着碎步缓缓走来;耿直的黑脸暴怒无常,打着转儿“喳喳”地叫个不停;倜傥的书生便是另一个模样,扇子一滑,像掠过一缕春风。

 

演员一个个走进角色里,戏台像是穿越时空走来,演员观众近在咫尺,却又隔世遥远。前台西征,烈马腾空,武将操戈,战旗舞起西风。又或盔甲嘶吼,跟斗翻卷,擂鼓震天,酣战卷起尘烟。演员一头埋进戏中走不出来,一场场战事淹没了,忽又从历史的隧道中跑出来。观众十米观景,一眼却看到千里之外,看到北宋,看到南陈,看穿了世间美丑和爱国豪情。

 

古镇戏台上,我一场接一场地看过好多戏,如《杨家将》《木兰从军》《精忠报国》《霸王别姬》,还有《西厢记》《将相和》《桃花扇》《卷席筒》《玉堂春》《大闹天宫》《武松传》等。这些虽是乡戏,上演在小镇的舞台上,却自有天然野趣之美,像自然长成的一粒粒小珍珠,打小深埋在我的记忆中。

 

古镇的乡戏,有的豪情满怀、震撼人心,有的则千回百转、曲折离奇,有的又凄婉悲切,有的还惹笑逗趣,乡亲们很是喜闻乐见。《杨家将》中,杨门三代英勇杀敌、保家卫国,杨门家事经久传颂。《花木兰》中,巾帼英雄花木兰,忠孝节义、代父从军,巾帼事迹可歌可泣。《精忠报国》中,岳飞忠心耿耿、气贯长虹,明月为之泣声动容。《将相和》中,蔺相如不与大将廉颇争功,虽受辱而不怒,传为佳话。《秦香莲》中,陈世美背妻弃女,只为自己荣华,令人唾弃。

 

这些古典名戏,演员个个使出了本事,有的唱腔圆润甜美,有的又唱得悲悲切切、声泪俱下,生把台下唱出一片唏嘘。还有的声音轻柔尖细,高亢处,却又如百灵高飞。热闹的乡戏,把乡亲们唱得豪气满怀,一会儿又抹泪掩面。它唱浓了乡韵,唱闹了岁月,唱翻了古镇。

 

戏散,窄斜的小道上,三五成群的乡亲们仍没从戏中走出来,一位老奶奶扯着嗓门说,这秦桧咋就这样祸害人呢。

听雨

□李冰

“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夏暑渐消,转眼入秋。才下几场雨,秋天的凉意便已传遍大地。白日奔波,一天都处于喧嚣之中,内心尚感热闹,极少体会到这份秋意。当黑夜竹筛般滤去白昼的沙砾,心也跟着沉淀下来了,竟发现秋雨的声音如此美妙。

 

初听时,雨落檐瓦,滴滴答答,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的时光。那时候,我们一家人都住在红瓦灰墙的乡下老屋,老屋后面是一片茂密的竹林。每年秋天,父亲都要将屋顶上的竹叶清理一遍,以防屋内漏雨。这是一项不小的工程,好在家里人多。父亲从屋顶上将红瓦一片一片地揭起来,又一片一片地递给我们。我们排着队接力一般,最后递到母亲手上。母亲用自制的枯草刷子将瓦片的沟壑处仔细地清理干净后,又将它们整齐地垒成了一堵墙。屋顶上的瓦片越来越少时,我们也越来越担心父亲的处境,不禁抬起头盯着他。父亲却浅笑着回应,只是挪动起来更加小心翼翼了。等我们将打扫干净的瓦片再传递到父亲手上时,心里也才慢慢变得踏实。

 

现在夜深人静之时,我守着一方屋顶,听秋雨飘飘洒洒,仿佛是旧日的时光在轻轻敲打。那是一家人同在屋檐之下才有过的温暖,如今又像这雨点般“唰唰”而来,让人倍感亲切。

 

复听时,雨落芭蕉,吧嗒吧嗒,像是吟诵着古老的诗句。是“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的清朗;是“窗外芭蕉窗里灯”的绝俗;也是“芭蕉雨声秋梦里”的安适。虽然诗词里的芭蕉常离不了孤独与忧愁,但此刻秉灯听夜雨的我,感受到的却是另一番滋味。母亲喜欢听一些民间的古典音乐,而《雨打芭蕉》是她喜爱的曲子之一。庭院里,她种下的芭蕉树生出阔大的叶子,变成了雨夜里的精灵。就像以前很多个日子里,母亲按下录音机的按钮,喇叭里缓缓传来一曲悠扬的乐章……

 

再听时,雨落池塘,叮咚叮咚,像是书写着岁月的诗行。池塘的堤岸边,布满了父亲忙碌的脚印。他日夜守护着这片池塘,时时操劳奔波。秋雨落入池塘,一滴一滴,像是细数着父亲的过往。当风疾雨骤时,那是父亲奋力劳动的号角;而风平细雨时,则是父亲缓缓归家的脚步。

 

秋夜听雨,听的是光阴的故事,听的是年华的乐音,听的是岁月的诗情!

霜降

□路红顺

斗转星移

一场场赶路的风

加快了脚步 骤然

把季节划分得明朗起来

草叶上滚动的露珠

是谁遗落的泪滴

一不小心

落进了泛黄的线装书里

凝结出一层薄薄的白

月沉西山

霜花满天

寒风衔着颤抖的鸦鸣

与夜半山寺传来的钟声

惊醒了梦中之人

满山的枫叶

从打开的唐诗里走出

用文字点燃

枝头的激情

微信图片_20200320125007.jpg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帅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