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大家(2023年5月15日)

tqb2023051508.jpg

“经书的神圣”与“说书的神奇”

——关于叶舟长篇小说《凉州十八拍》

□施战军

叶舟本人的创作在文坛上第一个标识是他的大诗《大敦煌》,它已经是一部载入文学史的重要作品。叶舟的散文也写得好。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他的主要精力用在小说创作上,先是中短篇小说。从叶舟获奖顺序上就知道了,诗歌的大奖早就拿到手里了,他的中短篇得过《人民文学》年度小说奖,也获了鲁迅文学奖。积累到一定程度后,长篇出手不凡。刚开始我们对他写长篇小说行不行还是有一些疑虑,但是看过《敦煌本纪》,特别是《凉州十八拍》之后,这些疑虑就彻底消散了。往小说的里头看,叶舟确实是经过多年探索并重新平衡了小说的好看和耐读的关系,才有了今天的叙事层次。作品就是明证,叶舟是“60后”中一个代表性作家。

 

《凉州十八拍》把握的是有难度、有重量的题材,但是他驾驭这个题材却是有握力也有巧劲儿的,如同一架沉重的历史战车在往前驰行,首先辕马有了辕马的姿势与使命,拉车的几匹马分别使力又相互给力,路况复杂,天色无定,遭遇难测,万险必经,沧桑历尽。小说里布排了彼此角力又整体关联的重重奥秘。传统律令的苫盖下,满载野生的伦常和固有的不安。不相似又不排拒主动或被动来此而生发的“凉州词”,叶舟小说里的诗性表达,更有着亲历在场的叙事质感。

 

《凉州十八拍》是一部“一河多源”的作品,这条大河的河床是河西走廊。我们知道,河流未必只有一个源头,不断被汇流才能渐成大河。这部小说的“一河多源”不光有地理、自然的决定性因素,在文化力量和历史力量方面的汇聚性也非常之强。叶舟的作品向来不乏见识,见识代表视野,代表境界。这部长篇小说在文化渊源和历史变革上展现了“一河多源”的见识。从文化分析上看,古老文化对天地的定义,历史发展中对异质性文化吸纳消化的过程,自身悲剧和喜剧的命运,以及这个命运和多数人如何衔接的力量,都指向了这部作品展现的非凡的、一河多源的襟抱。

 

《凉州十八拍》是一部“一体多面”的作品。这部小说在救孤护宝的故事之核上,生发出繁杂而不纷乱的线索,主体和分体、主线和分支大体清楚但时有超常,尤其是面对动荡生存的残酷性,人之为人所拥有的爱与仇、忠与义等矛盾,小说予以极尽艺术化、小说教科书般的精妙处理。忠义之士,个个写得不简单,包括比较完美的主人公顾山农也有《红楼梦》人物那种“正邪两赋”的行止。在《凉州十八拍》中看不到蒸馏水一样的人物。从具体处境中的言行上,各有各的长短圆缺,但从大爱、大情、大义角度看,作家对人物性格把握特别有分寸感,“大行”与“细谨”、“大礼”与“小让”如此丰满,整全得令我们心生敬畏。

 

《凉州十八拍》是一部“才学合体”的作品。这部小说,无恃才傲物的架势,有上天入地的本事,以化“原型”于无形的叙述强力进行有关文明存续的表达。《胡笳十八拍》是长歌体式,这里作为形式的“体用”,深处则是情感体验上的默契。国外有吟游诗人,我国藏族、蒙古族等都有自己的民族史诗,《凉州十八拍》非常自觉、非常自然地运用了《胡笳十八拍》的长歌体式,并吸收了史诗的行吟追索式讲述的韵律感。在读的过程中,故事是具体的,冷险幽黯之中有虚线照应,整体上是脚踏实地的追光长旅。跌宕的各自命运和大故事的平衡感一直都在,这是“经书的神圣”和“说书的神奇”两者融合得极好的一部作品。

 

《凉州十八拍》是一部诗史融通的百科全书。从鸠摩罗什、萨迦班智达、铜奔马到罗布麻茶……浩大宇宙、史上名流和微小生命、当世人群,相互之间似乎都有邂逅的可能、对话的机会,诗性激活了潜在沟通的灵性,动感连接了史事与时事的暗道。这部小说时刻都有一种风声,这个风声类似于古诗里写到的北风卷地白草折;那种边塞的苍莽中,你又会感觉有很多轻盈而不虚飘的东西,既飞天又扎地,在天上飞的观照着大地,长在地上的又好像随时可以去天上翱翔。所谓气象万千的动势,使小说时空一直处在活跃状态,也让如此长的篇幅并不给人滞重之感。

 

《凉州十八拍》是中华民族的义勇之书。救孤的戏,《赵氏孤儿》我们都了解剧情。但这部长篇小说显然要复杂得多,几重孤儿,背后是大家的孤勇,而孤勇的人在一起能产生战斗力,爆发出慷慨赴义的信念。作品展现的是义,不仅仅是兄弟家族那种人和人的小义,凝聚的是救亡之大义。古代类似“晋公子重耳之亡”的故事不少,家国危难之殇,在中华民族的记忆里嵌得太深了,而《凉州十八拍》把“救孤的戏”在小说里面渐变成“救亡的义”——中华民族永远处在坚韧存续之中,又永远处在最危险的时刻,因而尽管悲欢离合造就了史诗,但总是有醒木声在我们耳畔震动。

 

辉煌也好磨难也罢,救孤护宝的隐喻,让《凉州十八拍》精巧繁复的动态结构,充满巨大的历史张力、文化张力。不忘本来吸收外来,自然地映现中国式现代审美的魅力,那是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而获得的文学能量。

施战军 作家、评论家,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杂志主编。出版著作有《世纪末夜晚的手写》《碎時光》《爱与痛惜》《活文学之魅》等。

08tqb0515008_004_01_b.jpg

雨后(油画) 朱蕊 作品

 

若重若轻的牵挂

□赵玫

被誉为中华文明摇篮、赞作母亲河的黄河,有着桀骜不驯的天性,漫长而曲折的上游、中游,在九九八十一弯的旅途上,尽管使出种种咆哮嘶吼,种种怒发冲冠,种种东闯西扑,苦于高山峡谷的制约、管束,终竟未能挣脱宿命般的羁绊而翻腾起危害甚烈的恶浪,只能归顺由西汇聚的流向,奔向大海的东方。

 

当黄河跌跌撞撞来到河南境内,置身于丘陵与平原的全新地理环境,其顽劣天性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放纵般地懈怠起来,将裹泥挟沙的“豪迈”丢弃一尽。而源源不断的黄土高坡的泥沙,仍在毫无遏止地涌来,年复一年淤积在中原大地。

 

人们锲而不舍地重复着周而复始的劳作,利用黄河严冬时偃旗息鼓的短暂宁静,挖土筑坝,稳固河床;或是顶着汛期“黄龙”卷土重来的猖獗,置生死于度外,昼夜守护险情迭出的堤防。正是一代一代勤劳、苦难的黄河儿女对家乡难以割舍的眷恋,艰苦卓绝的奋斗得以延续,繁衍不息的家族得以延续,支撑人们生存的悲欢离合得以延续。

 

顺理成章,延续下来的还有黄河两岸两条雄奇的大堤。泥沙肆虐的河床,在人们的眼皮子底下逐年提高。高出地面三米五米,甚而十米八米,已属家常便饭。于是,在延伸无边的河道旁,在两岸芸芸众生的头顶,在田园、工矿、城镇的上方,一条汹涌澎湃的河,昼夜不息地流过。这便是小时候屡屡听说的让人莫名恐惧的“悬河”景观。

 

随着悬河的概念趋于淡化,依托黄河休养生息的民众也自然平安无虞。就在前些天,有了一次探访的机会,地点就在地处黄河下游的山东利津县。黄河洪峰越过利津水文站,到彻底注入渤海,虽然尚有百余公里的前行,但依照惯例,这便是黄河顺利入海的标志。所以,称利津为黄河下游的下游,显然是十分精当的。

 

言谈话语中,“黄患”早已成为村子里老一辈村民数十年前的遥远记忆。而对年轻一代来说,村南不远处高高的大堤,堤外黄汤滚滚的河水,仅仅只是一道寻常至极的毫无故事的家乡景致而已。

 

我明白了,母亲河洗心革面的今天,其实就是他们,正与我愉快交谈的他们,平安富足的他们,自信满满的他们,以誓死不贰的信念创造出来的熠熠闪光的世间奇迹。远古以来,高家村的所有平畴旷野,皆系黄河冲积而成。按道理,全都可以打造出肥沃的良田,只需应时撒播庄稼、菜蔬的种子,就一定会蓬勃起丰收的兴旺。只不过,在数千年来的岁月流逝中,喜人的景象多为农人的奢望。而多数年份,富庶的大地无不黄水漫漫,颗粒无收,浸透了人间苦难。当黄河流到今天,一切都已改观。尤其此刻,九月初秋的此刻,高家村名副其实,居高临下,像一艘乘风破浪的巨轮,游弋在无边无垠的绿海之中,已然成为独具黄河滩区人文特色的代表性景观。古往今来的滩区民居,为躲避水害,都会事先平地垒筑高台地基,然后建房造屋。高家村便属其中的佼佼者。尤其经过近年来的改造、提升,其防洪等级,按五十年一遇设计,但实际上早已超过百年一遇的水准,成为货真价实的“百年大计”。这预示着,黄泛区黎民百姓千百年来的担惊受怕化为乌有,听闻黄河浪涛拍岸而高枕无忧的诗情画意,则已经成为活生生的现实。

 

由平地下车步行,经过一条缓而长的沥青公路上到村里,眼前的一切,令人生出无法想象的吃惊。所有的宅院,式样大气、高挑,外观色彩干净、整齐。宽街小巷,没有乱贴乱画,不见乱堆乱放,更无乱搭乱盖。马路划出清晰的交通标志线,盏盏路灯让人联想起夏夜的清凉与冬夜的温暖。式样新颖的垃圾箱侍立街头,自来水、天然气家家入户,电商服务中心铭牌高悬,免费无线网络覆盖全村……

 

站在村头极目四望,在热情的主人饶有兴味的“指认”帮助下,看到了隐约远处几处高台上的村庄。它们的建设面貌,或许已超过了高家村,或许正追赶着高家村。耳闻目睹,叫人在追寻中涌起阵阵感慨。我突生念头,这周遭所有高台村庄的来世今生,与我曾去过的福建永定土楼、广东开平雕楼,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假以时日,这种黄河文化的载体之一,会不会瓜熟蒂落般地成为宝贵的遗迹呢?由此衍生开去,利津的黄河滩区,迎来宜居宜业宜游的明天,还会遥远吗?

赵玫 198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已出版长篇小说15部,中、短篇小说集和散文随笔集多部。20世纪90年代,她完成的百万言“唐宫女性三部曲”《武则天》《高阳公主》《上官婉儿》,给历史小说增加了新的范本。

日落白藤湖

□舒婷

我所无法企及的远方

是你

是雪幕后一点火光

被落日缓缓推近,成为

暖色的眼睛

满湖水波,因此

笑意盈盈

 

树皮小屋临水环寨

宽柔的蕉叶

送了你一程又一程

芦枝上停一只小蓝雀

不解这庄严的沉默

诧异地问了几声

没入湖面

你就是那口沉钟

从另一个方向长出火树

却已不属于我们

霞光冲天而起

每个晕染的人都是

一座音乐喷泉

欢乐和悲哀相继推向

令人心碎的高峰

 

在湖漪的谐振里

我颤抖有如一片叶子

任我泪流满面吧

青春的盛宴已没有我的席位

我要怎样才能找到道路

使我

走向完成

舒婷 1952年出生于福建龙海石码镇,祖籍福建泉州,原名龚佩瑜,后改名龚舒婷,中国当代女诗人、作家,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历任福建省文联、作协副主席。 

 

夏日的晚风

 

古难全

此时全的是灰蒙蒙的云飘散后

海天之上的一轮满月

是这轮满月透过凤凰树杈

被你和我同时看见

是你和我都在天涯共此时的

诗句里望月怀远

是在栈道上你的高跟鞋

和我的平底鞋能相互听见

此时难全的是六十八岁的吹萨克斯老人

从北方移居南海边后

每天晚上九点坐在石椅上

吹老歌在水一方时曲调里流出的忧伤

是怒放的格桑花近旁

三角梅已落红满地

是三月了还有去年秋天走失的

相思树叶没有找到回到枝头的路

此时古难全的是多么欢乐的浪花

总有人听见大海在深夜哭泣的声音

是沙滩上紧紧相拥的恋人

即使是他们礁石一样站立到黎明

沙滩也无法让他们的脚印永恒

在他们离开这里后

他们耗尽余生

也回不到他们的脚印里

 

复仇记

我的额头有棱有角的时候

你踩踏着我

你很分明感觉到我的存在

但你无所顾忌

你知道我只不过是一块石头

没有你见过的刀刃锋利

我刺不穿你的牛皮鞋

不会让你往上爬的脚受伤

你踩踏着我走上坡路

我铺垫着你的脚后跟

我在你无数次的踩踏中

磨去棱角

我圆滑了

我在沉默中油嘴滑舌

我的身上长满世故的苔藓

我在冬天里伪装春天

我等着你告老还乡

沿着原路返回

你开始走下坡路了

你昏花的老眼已认不出我

可你一辈子踩踏石头的惯性

没能刹住你在走下坡路时

最后一次踩上我

你脚下一滑

摔了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

那是我一生的姿势

我不知你这一跤

是否骨折

是否脑震荡

你应该没有想到

一块被你踩踏的石头

用自己的圆滑

为他失去的棱角复仇

 

心语

我立志做一个心胸宽阔的人

像天空一样云淡风轻

但我无法阻止

我的心脏有两条血管

在造影下显示

百分之七十五的狭窄

我淡薄名利

相信求人不如求己

但事到如今

必须借助支架

才能让我粘稠的血

按心脏跳动的节奏流动

半个世纪过去了

我不知道谁是

我生活中的异己

但我现在每天都提醒

自己按时吞服排异的药丸

健步如飞的清晨

我心动过缓

蜗牛一样慢步的傍晚

我心动过速

心律的失常就是人生的无常

我心柔软

会为一只蚂蚁没收到

暴雨的天气预报焦虑

现在镍钛合金

成了我心脏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的心更加柔软

像挂着露珠的青草

望风落泪

 

走过之后

一堆乱石想要按最初的设计

重新成为城堡

城堡里住着没有人知道

名字的两个人

枯树桩上的青苔想在

一夜之间蔓延

成放牧羊群的草地

一片红叶放弃了夹在书页

成为标本被你珍藏

它想回到青葱岁月的枝头

任风吹雨淋

高高的树杈上

空空的候鸟窝

在单相思候鸟反季节飞行

一个空饮料瓶在等候

那个小心翼翼给它

灌满橙汁的人

能在天黑前回来

两只耳麦

在你的左耳和我的右耳

听同一首歌

你听到的是遥远原野

纷飞的大雪

我听到的是眼前杜鹃花瓣上

舞蹈的白蝴蝶

卢卫平 当代诗人,出版《异乡的老鼠》《向下生长的枝条》《各就各位》《浊酒杯》《打开天空的钥匙》《一万或万一》《留言簿》《我后悔让这块石头开花》《蒙尘的镜子》《瓷上的火焰》等诗集十二部。三次入围全国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前十名,获中国第三届华文青年诗歌奖、2008年《诗刊》年度优秀诗人奖、2007年首届中国《星星》年度诗人奖、2018年首届《草堂》诗歌奖年度实力诗人奖、第四届中国“李杜诗歌奖”等诗歌奖。

微信图片_20200320125007.jpg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帅云
湾韵|大家(2023年5月15日)
珠海特区报 2023-05-15 10:28

tqb2023051508.jpg

“经书的神圣”与“说书的神奇”

——关于叶舟长篇小说《凉州十八拍》

□施战军

叶舟本人的创作在文坛上第一个标识是他的大诗《大敦煌》,它已经是一部载入文学史的重要作品。叶舟的散文也写得好。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他的主要精力用在小说创作上,先是中短篇小说。从叶舟获奖顺序上就知道了,诗歌的大奖早就拿到手里了,他的中短篇得过《人民文学》年度小说奖,也获了鲁迅文学奖。积累到一定程度后,长篇出手不凡。刚开始我们对他写长篇小说行不行还是有一些疑虑,但是看过《敦煌本纪》,特别是《凉州十八拍》之后,这些疑虑就彻底消散了。往小说的里头看,叶舟确实是经过多年探索并重新平衡了小说的好看和耐读的关系,才有了今天的叙事层次。作品就是明证,叶舟是“60后”中一个代表性作家。

 

《凉州十八拍》把握的是有难度、有重量的题材,但是他驾驭这个题材却是有握力也有巧劲儿的,如同一架沉重的历史战车在往前驰行,首先辕马有了辕马的姿势与使命,拉车的几匹马分别使力又相互给力,路况复杂,天色无定,遭遇难测,万险必经,沧桑历尽。小说里布排了彼此角力又整体关联的重重奥秘。传统律令的苫盖下,满载野生的伦常和固有的不安。不相似又不排拒主动或被动来此而生发的“凉州词”,叶舟小说里的诗性表达,更有着亲历在场的叙事质感。

 

《凉州十八拍》是一部“一河多源”的作品,这条大河的河床是河西走廊。我们知道,河流未必只有一个源头,不断被汇流才能渐成大河。这部小说的“一河多源”不光有地理、自然的决定性因素,在文化力量和历史力量方面的汇聚性也非常之强。叶舟的作品向来不乏见识,见识代表视野,代表境界。这部长篇小说在文化渊源和历史变革上展现了“一河多源”的见识。从文化分析上看,古老文化对天地的定义,历史发展中对异质性文化吸纳消化的过程,自身悲剧和喜剧的命运,以及这个命运和多数人如何衔接的力量,都指向了这部作品展现的非凡的、一河多源的襟抱。

 

《凉州十八拍》是一部“一体多面”的作品。这部小说在救孤护宝的故事之核上,生发出繁杂而不纷乱的线索,主体和分体、主线和分支大体清楚但时有超常,尤其是面对动荡生存的残酷性,人之为人所拥有的爱与仇、忠与义等矛盾,小说予以极尽艺术化、小说教科书般的精妙处理。忠义之士,个个写得不简单,包括比较完美的主人公顾山农也有《红楼梦》人物那种“正邪两赋”的行止。在《凉州十八拍》中看不到蒸馏水一样的人物。从具体处境中的言行上,各有各的长短圆缺,但从大爱、大情、大义角度看,作家对人物性格把握特别有分寸感,“大行”与“细谨”、“大礼”与“小让”如此丰满,整全得令我们心生敬畏。

 

《凉州十八拍》是一部“才学合体”的作品。这部小说,无恃才傲物的架势,有上天入地的本事,以化“原型”于无形的叙述强力进行有关文明存续的表达。《胡笳十八拍》是长歌体式,这里作为形式的“体用”,深处则是情感体验上的默契。国外有吟游诗人,我国藏族、蒙古族等都有自己的民族史诗,《凉州十八拍》非常自觉、非常自然地运用了《胡笳十八拍》的长歌体式,并吸收了史诗的行吟追索式讲述的韵律感。在读的过程中,故事是具体的,冷险幽黯之中有虚线照应,整体上是脚踏实地的追光长旅。跌宕的各自命运和大故事的平衡感一直都在,这是“经书的神圣”和“说书的神奇”两者融合得极好的一部作品。

 

《凉州十八拍》是一部诗史融通的百科全书。从鸠摩罗什、萨迦班智达、铜奔马到罗布麻茶……浩大宇宙、史上名流和微小生命、当世人群,相互之间似乎都有邂逅的可能、对话的机会,诗性激活了潜在沟通的灵性,动感连接了史事与时事的暗道。这部小说时刻都有一种风声,这个风声类似于古诗里写到的北风卷地白草折;那种边塞的苍莽中,你又会感觉有很多轻盈而不虚飘的东西,既飞天又扎地,在天上飞的观照着大地,长在地上的又好像随时可以去天上翱翔。所谓气象万千的动势,使小说时空一直处在活跃状态,也让如此长的篇幅并不给人滞重之感。

 

《凉州十八拍》是中华民族的义勇之书。救孤的戏,《赵氏孤儿》我们都了解剧情。但这部长篇小说显然要复杂得多,几重孤儿,背后是大家的孤勇,而孤勇的人在一起能产生战斗力,爆发出慷慨赴义的信念。作品展现的是义,不仅仅是兄弟家族那种人和人的小义,凝聚的是救亡之大义。古代类似“晋公子重耳之亡”的故事不少,家国危难之殇,在中华民族的记忆里嵌得太深了,而《凉州十八拍》把“救孤的戏”在小说里面渐变成“救亡的义”——中华民族永远处在坚韧存续之中,又永远处在最危险的时刻,因而尽管悲欢离合造就了史诗,但总是有醒木声在我们耳畔震动。

 

辉煌也好磨难也罢,救孤护宝的隐喻,让《凉州十八拍》精巧繁复的动态结构,充满巨大的历史张力、文化张力。不忘本来吸收外来,自然地映现中国式现代审美的魅力,那是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而获得的文学能量。

施战军 作家、评论家,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杂志主编。出版著作有《世纪末夜晚的手写》《碎時光》《爱与痛惜》《活文学之魅》等。

08tqb0515008_004_01_b.jpg

雨后(油画) 朱蕊 作品

 

若重若轻的牵挂

□赵玫

被誉为中华文明摇篮、赞作母亲河的黄河,有着桀骜不驯的天性,漫长而曲折的上游、中游,在九九八十一弯的旅途上,尽管使出种种咆哮嘶吼,种种怒发冲冠,种种东闯西扑,苦于高山峡谷的制约、管束,终竟未能挣脱宿命般的羁绊而翻腾起危害甚烈的恶浪,只能归顺由西汇聚的流向,奔向大海的东方。

 

当黄河跌跌撞撞来到河南境内,置身于丘陵与平原的全新地理环境,其顽劣天性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放纵般地懈怠起来,将裹泥挟沙的“豪迈”丢弃一尽。而源源不断的黄土高坡的泥沙,仍在毫无遏止地涌来,年复一年淤积在中原大地。

 

人们锲而不舍地重复着周而复始的劳作,利用黄河严冬时偃旗息鼓的短暂宁静,挖土筑坝,稳固河床;或是顶着汛期“黄龙”卷土重来的猖獗,置生死于度外,昼夜守护险情迭出的堤防。正是一代一代勤劳、苦难的黄河儿女对家乡难以割舍的眷恋,艰苦卓绝的奋斗得以延续,繁衍不息的家族得以延续,支撑人们生存的悲欢离合得以延续。

 

顺理成章,延续下来的还有黄河两岸两条雄奇的大堤。泥沙肆虐的河床,在人们的眼皮子底下逐年提高。高出地面三米五米,甚而十米八米,已属家常便饭。于是,在延伸无边的河道旁,在两岸芸芸众生的头顶,在田园、工矿、城镇的上方,一条汹涌澎湃的河,昼夜不息地流过。这便是小时候屡屡听说的让人莫名恐惧的“悬河”景观。

 

随着悬河的概念趋于淡化,依托黄河休养生息的民众也自然平安无虞。就在前些天,有了一次探访的机会,地点就在地处黄河下游的山东利津县。黄河洪峰越过利津水文站,到彻底注入渤海,虽然尚有百余公里的前行,但依照惯例,这便是黄河顺利入海的标志。所以,称利津为黄河下游的下游,显然是十分精当的。

 

言谈话语中,“黄患”早已成为村子里老一辈村民数十年前的遥远记忆。而对年轻一代来说,村南不远处高高的大堤,堤外黄汤滚滚的河水,仅仅只是一道寻常至极的毫无故事的家乡景致而已。

 

我明白了,母亲河洗心革面的今天,其实就是他们,正与我愉快交谈的他们,平安富足的他们,自信满满的他们,以誓死不贰的信念创造出来的熠熠闪光的世间奇迹。远古以来,高家村的所有平畴旷野,皆系黄河冲积而成。按道理,全都可以打造出肥沃的良田,只需应时撒播庄稼、菜蔬的种子,就一定会蓬勃起丰收的兴旺。只不过,在数千年来的岁月流逝中,喜人的景象多为农人的奢望。而多数年份,富庶的大地无不黄水漫漫,颗粒无收,浸透了人间苦难。当黄河流到今天,一切都已改观。尤其此刻,九月初秋的此刻,高家村名副其实,居高临下,像一艘乘风破浪的巨轮,游弋在无边无垠的绿海之中,已然成为独具黄河滩区人文特色的代表性景观。古往今来的滩区民居,为躲避水害,都会事先平地垒筑高台地基,然后建房造屋。高家村便属其中的佼佼者。尤其经过近年来的改造、提升,其防洪等级,按五十年一遇设计,但实际上早已超过百年一遇的水准,成为货真价实的“百年大计”。这预示着,黄泛区黎民百姓千百年来的担惊受怕化为乌有,听闻黄河浪涛拍岸而高枕无忧的诗情画意,则已经成为活生生的现实。

 

由平地下车步行,经过一条缓而长的沥青公路上到村里,眼前的一切,令人生出无法想象的吃惊。所有的宅院,式样大气、高挑,外观色彩干净、整齐。宽街小巷,没有乱贴乱画,不见乱堆乱放,更无乱搭乱盖。马路划出清晰的交通标志线,盏盏路灯让人联想起夏夜的清凉与冬夜的温暖。式样新颖的垃圾箱侍立街头,自来水、天然气家家入户,电商服务中心铭牌高悬,免费无线网络覆盖全村……

 

站在村头极目四望,在热情的主人饶有兴味的“指认”帮助下,看到了隐约远处几处高台上的村庄。它们的建设面貌,或许已超过了高家村,或许正追赶着高家村。耳闻目睹,叫人在追寻中涌起阵阵感慨。我突生念头,这周遭所有高台村庄的来世今生,与我曾去过的福建永定土楼、广东开平雕楼,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假以时日,这种黄河文化的载体之一,会不会瓜熟蒂落般地成为宝贵的遗迹呢?由此衍生开去,利津的黄河滩区,迎来宜居宜业宜游的明天,还会遥远吗?

赵玫 198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已出版长篇小说15部,中、短篇小说集和散文随笔集多部。20世纪90年代,她完成的百万言“唐宫女性三部曲”《武则天》《高阳公主》《上官婉儿》,给历史小说增加了新的范本。

日落白藤湖

□舒婷

我所无法企及的远方

是你

是雪幕后一点火光

被落日缓缓推近,成为

暖色的眼睛

满湖水波,因此

笑意盈盈

 

树皮小屋临水环寨

宽柔的蕉叶

送了你一程又一程

芦枝上停一只小蓝雀

不解这庄严的沉默

诧异地问了几声

没入湖面

你就是那口沉钟

从另一个方向长出火树

却已不属于我们

霞光冲天而起

每个晕染的人都是

一座音乐喷泉

欢乐和悲哀相继推向

令人心碎的高峰

 

在湖漪的谐振里

我颤抖有如一片叶子

任我泪流满面吧

青春的盛宴已没有我的席位

我要怎样才能找到道路

使我

走向完成

舒婷 1952年出生于福建龙海石码镇,祖籍福建泉州,原名龚佩瑜,后改名龚舒婷,中国当代女诗人、作家,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历任福建省文联、作协副主席。 

 

夏日的晚风

 

古难全

此时全的是灰蒙蒙的云飘散后

海天之上的一轮满月

是这轮满月透过凤凰树杈

被你和我同时看见

是你和我都在天涯共此时的

诗句里望月怀远

是在栈道上你的高跟鞋

和我的平底鞋能相互听见

此时难全的是六十八岁的吹萨克斯老人

从北方移居南海边后

每天晚上九点坐在石椅上

吹老歌在水一方时曲调里流出的忧伤

是怒放的格桑花近旁

三角梅已落红满地

是三月了还有去年秋天走失的

相思树叶没有找到回到枝头的路

此时古难全的是多么欢乐的浪花

总有人听见大海在深夜哭泣的声音

是沙滩上紧紧相拥的恋人

即使是他们礁石一样站立到黎明

沙滩也无法让他们的脚印永恒

在他们离开这里后

他们耗尽余生

也回不到他们的脚印里

 

复仇记

我的额头有棱有角的时候

你踩踏着我

你很分明感觉到我的存在

但你无所顾忌

你知道我只不过是一块石头

没有你见过的刀刃锋利

我刺不穿你的牛皮鞋

不会让你往上爬的脚受伤

你踩踏着我走上坡路

我铺垫着你的脚后跟

我在你无数次的踩踏中

磨去棱角

我圆滑了

我在沉默中油嘴滑舌

我的身上长满世故的苔藓

我在冬天里伪装春天

我等着你告老还乡

沿着原路返回

你开始走下坡路了

你昏花的老眼已认不出我

可你一辈子踩踏石头的惯性

没能刹住你在走下坡路时

最后一次踩上我

你脚下一滑

摔了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

那是我一生的姿势

我不知你这一跤

是否骨折

是否脑震荡

你应该没有想到

一块被你踩踏的石头

用自己的圆滑

为他失去的棱角复仇

 

心语

我立志做一个心胸宽阔的人

像天空一样云淡风轻

但我无法阻止

我的心脏有两条血管

在造影下显示

百分之七十五的狭窄

我淡薄名利

相信求人不如求己

但事到如今

必须借助支架

才能让我粘稠的血

按心脏跳动的节奏流动

半个世纪过去了

我不知道谁是

我生活中的异己

但我现在每天都提醒

自己按时吞服排异的药丸

健步如飞的清晨

我心动过缓

蜗牛一样慢步的傍晚

我心动过速

心律的失常就是人生的无常

我心柔软

会为一只蚂蚁没收到

暴雨的天气预报焦虑

现在镍钛合金

成了我心脏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的心更加柔软

像挂着露珠的青草

望风落泪

 

走过之后

一堆乱石想要按最初的设计

重新成为城堡

城堡里住着没有人知道

名字的两个人

枯树桩上的青苔想在

一夜之间蔓延

成放牧羊群的草地

一片红叶放弃了夹在书页

成为标本被你珍藏

它想回到青葱岁月的枝头

任风吹雨淋

高高的树杈上

空空的候鸟窝

在单相思候鸟反季节飞行

一个空饮料瓶在等候

那个小心翼翼给它

灌满橙汁的人

能在天黑前回来

两只耳麦

在你的左耳和我的右耳

听同一首歌

你听到的是遥远原野

纷飞的大雪

我听到的是眼前杜鹃花瓣上

舞蹈的白蝴蝶

卢卫平 当代诗人,出版《异乡的老鼠》《向下生长的枝条》《各就各位》《浊酒杯》《打开天空的钥匙》《一万或万一》《留言簿》《我后悔让这块石头开花》《蒙尘的镜子》《瓷上的火焰》等诗集十二部。三次入围全国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前十名,获中国第三届华文青年诗歌奖、2008年《诗刊》年度优秀诗人奖、2007年首届中国《星星》年度诗人奖、2018年首届《草堂》诗歌奖年度实力诗人奖、第四届中国“李杜诗歌奖”等诗歌奖。

微信图片_20200320125007.jpg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帅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