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曾维浩:现代化的俘虏

曾维浩 一级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弑父》、中短篇小说集《凉快》、非虚构作品《一个公民的成长笔记》等。

岩头江村上椅子岭的道路变得不通畅的时候,到城市的路变得越来越方便。屋前是002乡道,有客车穿过,招手即停,像城市公共汽车一样方便。隆回县城的客车,则从龙江下游通到邻村娄山下,全程30里。六哥买了辆“大路易”的摩托车,周日开着送六嫂和两个孙子去隆回县城上学,半小时车程。他经常帮人主持祭祀仪式,有摩托车方便到黄桥铺采买祭祀用品。那个给父亲入土司仪的年轻师公,开着一台枣红色的广州传祺SUV到处做法事,据说他拥有大专文凭。隆回县城有只需三个多小时就直达广州的高铁。沪昆高速的隆回出口,离岩头江仅20里。

农业税曾经是国家对一切从事农业生产、有农业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税,俗称“公粮”。全国的平均农业税税率过去规定为常年产量的15.5%,这个税率真不算低。纳税人获得过什么样的服务呢?乡下人不会追问。回老家给父亲“总七”的时候,在火塘边,八十多岁的小舅舅一边添柴禾,一边兴奋地对我说:“历朝历代,哪有不交税的?俗话说皇粮国税。可现在真的取消了。这个沿用几千年的税收取消了!种田不但不缴钱,还补贴钱。政策真是好得很。你说国家怎么一下就发达成这样了?”在城市,面向企业经营者,减税或免除某些税收,不会给人这么强烈的心灵激荡。一直耕作并靠土地收成养家糊口的农民对此感恩戴德!但是,在年轻人看来,减免不减免,已经无所谓了。小舅舅的孙子不再种田,学汽车维修,在长沙的4S店摆弄汽车,每月有过万的收入。

2018年10月,84岁高龄的曾祥正从上海打来电话。我是晚辈,平时都是我主动给他老人家打电话问安。这一回,他主动给我打来电话。他说回了湖南老家一趟,心情很是沉重:很好的低保政策可能会让农民变懒。他的忧虑在岩头江得不到回应,在上海更无处诉说,只好跟我聊聊。

曾祥正已经在上海工作生活了六十年,是桥梁高级工程师,上海市高级专家委员会成员,对上海充满感情,在电话里总是邀我带老婆孩子到上海去走走。他住在浦东塘桥路,离东方明珠不远。我也邀他们来珠海看看。他参与设计的横琴大桥所通达的横琴,已不是一个荒岛,是国家级的自贸片区,高楼林立。他答应来,尤其想来看看港珠澳大桥——这是中国桥梁建设者的荣耀。我们不自觉地会讨论故乡岩头江。我已经在珠海生活三十多年。我们讨论岩头江,实际上是一个上海人与一个珠海人在讨论湘西。一个东海之滨的桥梁工程师与一位南海之滨的文字工作者在讨论湘西的留守农民。我们为那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们牵肠挂肚。我知道珠海请过新加坡的城市规划师,参照过许多城市的规划。我说:“整个中国乡村都需要规划。珠海已经有规划师下乡了。”岩头江实际上没有规划,都建房“占地盘”。曾祥正建议村里人把房子前面的路修好,方便走动。乡亲们说:“这个啊,政府拿钱来!”他感到非常吃惊。此前的岩头江人不是这样的,人们自力更生,任劳任怨。

四哥花了三年时间建房,一年多时间装修,四层,每层四房一厅。他还深思熟虑地在正房外留了一处柴灶房,正房内只烧煤气。我走进去,光洁的瓷地板,淡金色顶饰,富丽堂皇。难怪他怕柴火烟尘进房。四哥介绍,那些实木床3000元一张。我说:“你山上有树,自己砍树做会不会合算些?”四哥说:“自己砍树做,时间久,还没这个合算。再说了,人家机器刨磨。现在家里木匠手工哪里做得到?”四哥其实并不住岩头江,一直住武冈市城区,陪孙子读书。儿子在深圳,接单做眼镜架。四哥感叹:“我们这地方就是太偏了。要是在别的地方就好了。比如城郊有这样一个房子,想租房的人很多。”这才是建了房子的岩头江人的真实想法!若有游客,这栋房做民宿,一年收入不菲。

我探亲后返回广东,堂弟曾维圳送他刚满18岁的儿子搭便车去东莞打工。在路边,他用不无苦涩的幽默表情告诉我:“我现在一家五口人,四个吃‘国家粮’。不打工怎么办?”我仔细问才知道,农村生产责任制后,所分土地很难改动。他在结婚前分得一个人的土地,妻子和三个孩子都没有再分配土地。这是中国乡村所面对的现实。只有“世界工厂”给了岩头江人底气——只要远方的工厂没有倒闭,年轻人就不在乎有没有土地。

一场声势浩大、持久广泛的改革开放是如此地与岩头江人紧密相连息息相关,这是我和我的父老乡亲过去从未料到的。在岩头江, 60岁以上的农民每月获得103元养老金,钱很少——乡村砌砖匠的日薪已到200元,但它却是开创性的,改变长期的自耕农生活结局。年过七旬未成家的堂哥患有风湿病,干不了活,住进镇养老院。我去这个养老院探视,四个人一间房子,有电视。堂哥说,吃饭在食堂,养老院有点地,还种菜、喂猪,伙食还行,每月有点零钱。岩头江人不一定靠土地养老,也不一定靠儿女提供老年人的经济保障了。

我没有曾祥正那么悲观,一切可能会变得更好,撂荒或可以涵养土地。穿村而过的乡道上,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在夜晚它的照明十分有限。岩头江人好像也不太需要夜生活,其象征意义要远大于实际意义。

人们筹措资金修一条路通向椅子岭。为什么要修这样一条路?是为了上山砍柴,还是种红薯?不得而知。2018年10月,我回到岩头江参加三伯母的葬礼。村民小组的负责人找到我,小声说修这条路大家得凑点份子钱,每人150元,看看我算多少人。他们反复说:“路修好,你清明节回来扫墓,车就可以开到屋后来。给你父母竖墓碑时,运石碑也能直通到屋后。你出点钱一点也不亏的。”我不在乎是否受益,但我很愿意出点钱。我把份子钱交给他时,他再次诚恳地对我说:“你不会吃亏的。”

农村在凋敝,所有的城市都在快速扩张。珠江三角洲已成世界级的大湾区城市群。长沙城区已达800万人口。无论是建设者还是管理者,一直都面对新来的乡下人。岩头江人正向这些城区进发。

千百万个岩头江顶在这儿,他的儿孙们都指望着让自己受益的改革开放深化,指着在长株潭务工,在粤港澳大湾区务工,在长江三角洲务工,所得收入用于养家糊口。解决温饱后,他们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珠江三角洲的百行百业,都与岩头江人紧密相连。

微信图片_20221121103359.jpg

微信图片_20200320125007.jpg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宋显晖
湾韵|曾维浩:现代化的俘虏
珠海特区报 2022-11-21 12:14

曾维浩 一级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弑父》、中短篇小说集《凉快》、非虚构作品《一个公民的成长笔记》等。

岩头江村上椅子岭的道路变得不通畅的时候,到城市的路变得越来越方便。屋前是002乡道,有客车穿过,招手即停,像城市公共汽车一样方便。隆回县城的客车,则从龙江下游通到邻村娄山下,全程30里。六哥买了辆“大路易”的摩托车,周日开着送六嫂和两个孙子去隆回县城上学,半小时车程。他经常帮人主持祭祀仪式,有摩托车方便到黄桥铺采买祭祀用品。那个给父亲入土司仪的年轻师公,开着一台枣红色的广州传祺SUV到处做法事,据说他拥有大专文凭。隆回县城有只需三个多小时就直达广州的高铁。沪昆高速的隆回出口,离岩头江仅20里。

农业税曾经是国家对一切从事农业生产、有农业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税,俗称“公粮”。全国的平均农业税税率过去规定为常年产量的15.5%,这个税率真不算低。纳税人获得过什么样的服务呢?乡下人不会追问。回老家给父亲“总七”的时候,在火塘边,八十多岁的小舅舅一边添柴禾,一边兴奋地对我说:“历朝历代,哪有不交税的?俗话说皇粮国税。可现在真的取消了。这个沿用几千年的税收取消了!种田不但不缴钱,还补贴钱。政策真是好得很。你说国家怎么一下就发达成这样了?”在城市,面向企业经营者,减税或免除某些税收,不会给人这么强烈的心灵激荡。一直耕作并靠土地收成养家糊口的农民对此感恩戴德!但是,在年轻人看来,减免不减免,已经无所谓了。小舅舅的孙子不再种田,学汽车维修,在长沙的4S店摆弄汽车,每月有过万的收入。

2018年10月,84岁高龄的曾祥正从上海打来电话。我是晚辈,平时都是我主动给他老人家打电话问安。这一回,他主动给我打来电话。他说回了湖南老家一趟,心情很是沉重:很好的低保政策可能会让农民变懒。他的忧虑在岩头江得不到回应,在上海更无处诉说,只好跟我聊聊。

曾祥正已经在上海工作生活了六十年,是桥梁高级工程师,上海市高级专家委员会成员,对上海充满感情,在电话里总是邀我带老婆孩子到上海去走走。他住在浦东塘桥路,离东方明珠不远。我也邀他们来珠海看看。他参与设计的横琴大桥所通达的横琴,已不是一个荒岛,是国家级的自贸片区,高楼林立。他答应来,尤其想来看看港珠澳大桥——这是中国桥梁建设者的荣耀。我们不自觉地会讨论故乡岩头江。我已经在珠海生活三十多年。我们讨论岩头江,实际上是一个上海人与一个珠海人在讨论湘西。一个东海之滨的桥梁工程师与一位南海之滨的文字工作者在讨论湘西的留守农民。我们为那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们牵肠挂肚。我知道珠海请过新加坡的城市规划师,参照过许多城市的规划。我说:“整个中国乡村都需要规划。珠海已经有规划师下乡了。”岩头江实际上没有规划,都建房“占地盘”。曾祥正建议村里人把房子前面的路修好,方便走动。乡亲们说:“这个啊,政府拿钱来!”他感到非常吃惊。此前的岩头江人不是这样的,人们自力更生,任劳任怨。

四哥花了三年时间建房,一年多时间装修,四层,每层四房一厅。他还深思熟虑地在正房外留了一处柴灶房,正房内只烧煤气。我走进去,光洁的瓷地板,淡金色顶饰,富丽堂皇。难怪他怕柴火烟尘进房。四哥介绍,那些实木床3000元一张。我说:“你山上有树,自己砍树做会不会合算些?”四哥说:“自己砍树做,时间久,还没这个合算。再说了,人家机器刨磨。现在家里木匠手工哪里做得到?”四哥其实并不住岩头江,一直住武冈市城区,陪孙子读书。儿子在深圳,接单做眼镜架。四哥感叹:“我们这地方就是太偏了。要是在别的地方就好了。比如城郊有这样一个房子,想租房的人很多。”这才是建了房子的岩头江人的真实想法!若有游客,这栋房做民宿,一年收入不菲。

我探亲后返回广东,堂弟曾维圳送他刚满18岁的儿子搭便车去东莞打工。在路边,他用不无苦涩的幽默表情告诉我:“我现在一家五口人,四个吃‘国家粮’。不打工怎么办?”我仔细问才知道,农村生产责任制后,所分土地很难改动。他在结婚前分得一个人的土地,妻子和三个孩子都没有再分配土地。这是中国乡村所面对的现实。只有“世界工厂”给了岩头江人底气——只要远方的工厂没有倒闭,年轻人就不在乎有没有土地。

一场声势浩大、持久广泛的改革开放是如此地与岩头江人紧密相连息息相关,这是我和我的父老乡亲过去从未料到的。在岩头江, 60岁以上的农民每月获得103元养老金,钱很少——乡村砌砖匠的日薪已到200元,但它却是开创性的,改变长期的自耕农生活结局。年过七旬未成家的堂哥患有风湿病,干不了活,住进镇养老院。我去这个养老院探视,四个人一间房子,有电视。堂哥说,吃饭在食堂,养老院有点地,还种菜、喂猪,伙食还行,每月有点零钱。岩头江人不一定靠土地养老,也不一定靠儿女提供老年人的经济保障了。

我没有曾祥正那么悲观,一切可能会变得更好,撂荒或可以涵养土地。穿村而过的乡道上,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在夜晚它的照明十分有限。岩头江人好像也不太需要夜生活,其象征意义要远大于实际意义。

人们筹措资金修一条路通向椅子岭。为什么要修这样一条路?是为了上山砍柴,还是种红薯?不得而知。2018年10月,我回到岩头江参加三伯母的葬礼。村民小组的负责人找到我,小声说修这条路大家得凑点份子钱,每人150元,看看我算多少人。他们反复说:“路修好,你清明节回来扫墓,车就可以开到屋后来。给你父母竖墓碑时,运石碑也能直通到屋后。你出点钱一点也不亏的。”我不在乎是否受益,但我很愿意出点钱。我把份子钱交给他时,他再次诚恳地对我说:“你不会吃亏的。”

农村在凋敝,所有的城市都在快速扩张。珠江三角洲已成世界级的大湾区城市群。长沙城区已达800万人口。无论是建设者还是管理者,一直都面对新来的乡下人。岩头江人正向这些城区进发。

千百万个岩头江顶在这儿,他的儿孙们都指望着让自己受益的改革开放深化,指着在长株潭务工,在粤港澳大湾区务工,在长江三角洲务工,所得收入用于养家糊口。解决温饱后,他们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珠江三角洲的百行百业,都与岩头江人紧密相连。

微信图片_20221121103359.jpg

微信图片_20200320125007.jpg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宋显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