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作品(2022年11月16日)

姐夫盖了新房

□ 冯 渊

认识姐夫的时候,我还在师范读书,他高中毕业在家务农。记得他一到我家,就进厨房去挑水。姐夫要挑五担水,才能装满水缸。他穿着白色的确良衬衫,板板正正,身子轻捷。我跟在他后面,要一路小跑。路上遇到我村子里的人,他扬声叫着伯伯叔叔大婶大嫂,比我还熟络。

姐夫家弟兄四个,父母年高,他是家里的顶梁柱。姐姐那时在供销社工作,姐夫随后做了村小学的代课教师。

姐夫在老屋旁盖了三间屋,进深浅。房子四白落地,散发着石灰水的气味。冬天在屋里能清晰地听到风过树梢的声响。姐姐将家里收拾得特别干净。不久,小外甥出生了。

姐夫还是常到我家帮着干农活。

穿上西服,他是一名干干净净的教师;脱下西服,赤脚走到泥水里,啥活都得干,抽水机几百斤重,他抬,拖拉机犁田,他一学就会。插秧、割稻、扬场,他干什么都有模有样,有板有眼。有一年早春,天雨路滑,他下田时没留神,锋利的犁铧割开了他的腿肚子,血流如注。多年以后他提起此事,撸起裤管,腿上还有一道深凹的伤疤。我问,不得赶紧去看医生吗?姐夫眼睛又黑又大,朝我一瞪,看什么医生,就星期天一点时间,四五亩田要犁出来,赶季节插秧,撕下袖子绑一绑腿肚子,止住血就行了。

那时,教师、医生是乡村社会有知识有文化的代表,但民办教师和赤脚医生不在此列,他们没有编制,一开始经济上比农民稍好些,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农民进城务工手头活泛之后,他们就连农民工也不如了。

我毕业后在镇上高中教书,姐夫有一次到我的小家来,围着厨房转了好几圈。厨房后面小院子里不知谁放了一个废旧煤油桶,姐夫看了又看,量了又量。问他,他说:想出去做拉面,这个铁桶可以改造成炉子。在小学代课,真不行了。我当时年纪小,不知道体恤姐姐,也无力相互提携,自己一门心思想着调去城里,对姐夫的打算,没有鼓励,也没有劝阻。

1995年,我如愿以偿离开乡村。姐夫犹豫再三,没有出去打工,主要是听说他这批民办教师有考试转正的可能。外出打工的是姐姐,供销社解体了,姐姐到浙江湖州织里镇做了缝纫工。做缝纫工收入不高,她手里好不容易有点余钱,和同伴到上海、杭州玩了一趟,啥也没买,就拍了几十张照片。

母亲骂她,我看你们怎么过日子,房子那么小,自己一辈子就算了,儿子结婚还要房子呢?

姐姐低头,我以为她要抹眼泪,不料她笑着说,儿子还小呢。

姐姐去上海,姐夫还请假陪着走了一趟。姐夫有个远房伯伯,早年参军,南下到了上海,在工厂里做领导,那次见面,伯伯和堂兄也劝姐夫到上海找点活干,干什么不比在乡下做民办教师强呢。姐夫想了想,还是没有挪窝。姐夫说,他伯伯家就住在徐汇区日晖新村,这地方离我现在单位不远,前两年,我们开车经过这一带,姐夫还想去认认门,但他记不起是哪一栋了,伯伯去世后他们就失去了联系。

终于等到政策,教龄年限够了,姐夫一考就中,转为正式教师,不久又从小学调到了镇上的初中,教数学。

我记忆中那个春风扑面的姐夫,早就不见了。他面色黧黑,手指骨节粗大,原先黑亮的眼睛布满了血丝。这些年,几个弟弟在他扶助下各自成了家,父母高龄,一有病痛,都是他和姐姐忙前跑后。外甥大学毕业,通过公务员考试当了法官,有了女朋友,看中安庆城里一套江景房,姐夫倾其所有,为儿子付了首付。他哪里有钱去修他那三间房子呢?村子里家家都盖起了高楼的时候,三间小屋越来越不成样子了。

这样又过了几年。去年暑假,姐姐打电话说要盖新房。春节期间回老家,姐夫带我参观装修好的新屋。宽十米,进深十二米,还不连走廊。三层楼,加上阁楼,四百多平方米呢。姐夫眉开眼笑,一一指点给我看。这地砖,一片八十四块钱。这木楼梯,两万多元。木门、家具,全是原木,一点气味都没有。窗帘也花了一万多元,亚麻的。姐夫最后总结说,一切材料,都要环保。姐夫去年当爷爷了,孙女小,当然要环保。

一楼是七十多平方米的客厅,独立餐厅,整体厨房。二楼给外甥一家住,书房、客房、婴儿房,配置齐全。三楼是姐姐、姐夫的,还有一间棋牌室。姐夫说,现在要锻炼,还能爬楼梯。我跟着他爬上爬下,从北窗看出去,一大片绿油油的菜田。

阁楼放杂物,没铺地砖,也收拾得十分整洁。姐夫说:我这房顶,你看看,用的都是最粗的檩条,每一根,都是我在集上精挑细选过的。

小姑家的表弟也在翻盖房子,几年前新起的三层楼,推倒重建,加阔加高。他跟着参观,插嘴说,我家楼顶都是钢筋水泥,全部现浇,一根檩条都不用。姐夫说,我今年虚岁六十,本来想退休了,学校又让我做初一班主任,那是校长信任我,还让我干两年。小表弟的话,他好像根本没听见。

月亮的镜子(童诗)

□ 崔岸儿

地面上的湖

是月亮的镜子

 

月亮爱漂亮

每天晚上

在镜子上照来照去

 

突然

一只青蛙跳入湖中

打碎了月亮的镜子

月亮可伤心了

呜呜呜地哭起来

 

大地是一页稿纸

 

冬天的大地

是一页洁白的稿纸

我在上面写作业

留下迷路的小脚丫

一行行,一排排

东倒西歪,深浅不一

真像我写过的

不知道在说什么的暑假作文

湾区新意

珠海传媒集团 张洲 摄

 

温暖的棉

□ 李春鹏

母亲告诉我,棉种是怕冷的,每一粒棉籽都有棉绒包裹着,那是棉的袍衣。

棉种在麦黄风起的时候下地。时已初夏,父亲小心翼翼地把棉种套种在麦地里,附加塑料护罩和薄膜覆盖。

麦收除茬,棉苗泛青,长势喜人。间苗除草,施肥浇水,不能耽搁,不得随意。耐旱的棉,也不能缺水。立秋前后,往往持续高温少雨。棉开始吐蕾挂桃,一旦缺水,轻则桃少桃小棉次,重则干枯死去绝收。父亲不顾炎热劳累,悉心关注棉地墒情。他去百米外的藕河挑水,陡峭岸坡,上上下下。三四分亩棉地,浇透一次,要挑二三十担水。

棉极易生虫。棉蛉虫棉蚜虫危害时间长,蝗虫危害大。父亲总是正午喷药,这个时候他不用出工。这个时候天气最热,药效最好。这个时候也最易中暑最易药物中毒。尤其河外大地,长势良好的棉田,没有一丝风,阳光火烧火燎,灼伤眼睛皮肤。空气仿佛要燃爆,人似乎也要燃爆。

而棉是喜欢阳光的,最热最烈的阳光它都喜欢。它是吸收了太多阳光呢,还是接受了父母亲太多关怀呢,总之她长势葳蕤,棉株直挺粗壮,棉叶墨绿浑厚,花朵初为乳白蛋黄,继而转成深红,再凋谢。那棉桃圆滚滚,肥嘟嘟,绿油油,仿佛不会开出白灿灿的花,反倒可以榨出香喷喷的油。

绿野惊风翻碧浪,紫枝抱蕾绽白花。不久,棉桃张开成熟的嘴巴,绽放幸福的灿烂的笑容。那柔软的纤维,那纯净的白,如雪的白,渐渐地,由隐藏在绿丛中的一点,到掩映在绿荫中的星星点点,再到淹没满地绿色的白花花一片。棉花盛开,笑意四溢,温暖四溢。秋高气爽,湛蓝天空飘过棉絮样洁白的云朵,田间地头花枝招展、笑语声喧。

棉花采摘下来,晾晒在竹匾晒筐里,沐浴更多阳光。乡村弹匠的抚摸,融入动听的旋律和热爱的体温,棉便更加轻盈和温暖。祖母的纺车,又会咿咿呀呀响起,成为寒冷冬夜最为动听的民谣。我在这咿呀声里读书写字,又在这咿呀声里裹着温暖的棉被入睡。

“天冷了。我给你们一人做一双棉鞋吧!”

“去年做了新棉被,今年该给老人孩子添新棉衣了。”

灯下,母亲父亲盘算着商量着。而我,早已从他们絮絮的言谈里,嗅到了新棉特有的气息,感受到了棉鞋棉衣别样的温暖。

那些棉籽,除却留种,母亲就会送入油坊,于是就有了颜色深沉的棉油。棉油炒饭,父亲吃上一碗,就可以在寒冷的冬夜,挑着百来斤自种的时兴蔬菜,步行五十余华里,赶太湖县城的早市,当日下午返回。这样的马拉松行程,在我儿时的旧历年关,通常是连日或隔日进行的。我尝过棉油炒饭,香气是有的,可颜色发灰发乌,味道苦中带涩,并不如父母亲所说的那般可口。只因棉的品质,在那坚硬的棉籽壳里蕴藏着,纵然液化,依然保有温暖的力量。

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棉花摘尽,棉叶脱落,棉秸晒干,坚硬如骨。父亲的墓地就在河外棉地的旁边,紧依祖母。安葬父亲时,正值深冬,寒冷异常。“暖库”的时候,燃烧了许多竹木豆萁,最后是几大捆棉秸。又干又硬的棉秸,我看着它燃烧,火势猛烈,热力迸溅,劲道十足。它们在那个寒冷的冬夜,倾尽最后的光和热,化为灰烬,陪伴父亲,给予父亲永远的温暖。

情侣路(外一首)

□ 卓 金

珠海传媒集团 陈佳哲摄

在情侣路你可以

慢慢走

当你挽着情侣

或爱人的时候

这时海涛会为你们的眼神

押韵,你说话或不说话

都有着大海

蔚蓝的内涵

 

在情侣路你可以

跟着夕阳走

悠悠而行就忘记了时间

人生的况味已经尝遍

踩踏在回忆的脚印里

你会看见

逝去的亲人——此刻的自己

慈祥的容颜

 

在情侣路我会

随意走

椰风海韵赋予自然的节奏

爱人,你缺与在海岸线

都会谱写满溢琴弦的浪漫

朝霞与夕光下浪潮的絮语

多像是永恒之爱的延续,并加入

智慧抚慰心灵的人生箴言

 

踩着蛙鸣绕野狸岛散步

 

坐在声音里的青蛙和牛蛙

矗立一座

教人绕行的

山的身体

 

咕咕呱呱的空寂

外溢一口,你我刚经过

此刻仍有市民

在清泉取水

 

以对视的沉默

两颗心在哀悼

残留于身体的市声

丢弃白天的耳朵

那些洁白的事物(外二首)

□ 万琼兰

西风吹,吹着吹着

就染白了人世的蹉跎岁月

那些洁白的事物

是一粒盐,在大海中奔跑,在体内行走

是一隅灯光,留住了黑夜最美好的部分

是一根根白发,坐在镜前

我拿着一把桃木梳

轻轻地梳理着苍茫的一生

 

为蜗牛加冕

 

一个人要自卑到什么程度

才会随身带一个壳子

随时准备把自己缩进去,藏起来

我见到的蜗牛都是黯淡的,柔软的

隐匿在草丛中或者大树的阴影里

只是在下雨天,擎着两条小信号线

欢喜地徜徉在素日不敢涉足的小径

任意舒展,接收大自然的悸动

它们慢慢吞吞,只遵守内心的节奏

身后留下一条洁白湿润的玉带

像仙子来到人间飘拂的裙裾

哦,这些可怜的小家伙

不知道庞大的脚步可以要了它们的命

我走进林子里,走在一条曲折的幽径上

一路捡拾,把它们送回草丛

在弯腰的时候

向尘世中缓慢的事物鞠躬

 

鸟巢里的旧时光都掉在地上

 

一个鸟巢,空荡荡的

掉落在林荫道上

跟着一起掉落的

还有一些旧时光

像一些低矮潮湿的苔藓

在风吹来之前

应该是一个春光乍泄的枝头

一只鸟,它刚刚梳理好羽毛

明亮的歌喉,啼破黎明

引来微风、丝雨、暖阳

和另一只脖颈柔软的飞鸟

接受一棵小叶榕馈赠的青丝

它们编织爱巢,亲昵、啁啾

带领雏鸟觅食、飞翔

直到有一天去了远方不再回来

掉在地上的鸟巢

见识过所有欢愉的时光

词语在铁砧上火花四溅

——略论诺布朗杰长诗《金嘎乌》

□ 知 否

在评论家涂国文《语言在万物之上从容走动》(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一书中收录的评论《在旧疾复发的诗句中,做一个严重的怀乡病人——藏族诗人诺布朗杰诗歌简评》一文提到:当代藏族代表诗人中,扎西才让属于第三代的代表人物,诺布朗杰属于第四代的代表人物。诺布朗杰长诗《金嘎乌》的108个短章的绝大多数篇什是对城镇的、当下的一种透视和感慨,是对市民心态、社会交往、文化生态的种种叙写,是他对自我心灵感受的细微挖掘和解剖,整部作品总体逸散着一种批判现实主义的悲情味道。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观察,表现了诺布朗杰不同的写作探索和写作可能。

《金嘎乌》有强烈的挣扎、呐喊、警醒甚至悲叹、自慰充溢其中。细读《金嘎乌》中的众多篇什,感情真挚而细微,文字确如涂国文老师所言“简约、率真”。诺布朗杰的这组诗,不扭捏造作,不故意吊书袋,不故作高深状,他的语句大多属于整洁的口语,语言纯正、清晰,文风雅正、清简,有真诚、质朴、亲切之语态。诗句中,有些初看是信手拈来、平白如话,但细细琢磨有民间谚语的味道,很有些民间智慧和格言警句的意味了。他的语言描物叙事极为简约,意象极为空灵,如清淡的国画用极简的词语勾勒、渲染出了氛围和情调,淡泊而有韵致。

诺布朗杰的这组诗,与他的“城漂”经历和遭际有密切的关系。他生长于藏族农村的家庭,在小县城上的中学,在省城上的大学,在大学里积极参加文学社团,想以一技诗歌写作特长为自己创开一条生存、发展、事业之路,但职场环境无情地击毁了他的梦想,他不得不先屈就于故乡的小县城,依凭小特长生存,从适应小县城的文化生态、社会生态、职场生态做起。

诗人对于某些文痞市侩的虚伪矫饰、夸夸其谈的痛斥、对于本真的呼唤,做了含蓄的谴责和审判,给出了背离的态度,倡扬了一种对苦难的关怀、对纯洁心灵的渴望、对本真的坚守,跃于纸上行间,让人默然心动。他的诗从感性出发,饱含真情,有滋有味、有情有调地写出了人世间的真生态、真性情,彰显了诗歌应有的能指和所指。

阅读诺布朗杰这组诗稿的过程,是我理解感受他的观察、他的思考、他的表达、他的语言的过程,也是我回味自己的遭际、再现自己的情绪的过程。诺布朗杰像一个铁匠,他的文字像是从熔炉中提炼出来的铁,在铁砧上火花四溅。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赵思华
湾韵|作品(2022年11月16日)
珠海特区报 2022-11-16 11:59

姐夫盖了新房

□ 冯 渊

认识姐夫的时候,我还在师范读书,他高中毕业在家务农。记得他一到我家,就进厨房去挑水。姐夫要挑五担水,才能装满水缸。他穿着白色的确良衬衫,板板正正,身子轻捷。我跟在他后面,要一路小跑。路上遇到我村子里的人,他扬声叫着伯伯叔叔大婶大嫂,比我还熟络。

姐夫家弟兄四个,父母年高,他是家里的顶梁柱。姐姐那时在供销社工作,姐夫随后做了村小学的代课教师。

姐夫在老屋旁盖了三间屋,进深浅。房子四白落地,散发着石灰水的气味。冬天在屋里能清晰地听到风过树梢的声响。姐姐将家里收拾得特别干净。不久,小外甥出生了。

姐夫还是常到我家帮着干农活。

穿上西服,他是一名干干净净的教师;脱下西服,赤脚走到泥水里,啥活都得干,抽水机几百斤重,他抬,拖拉机犁田,他一学就会。插秧、割稻、扬场,他干什么都有模有样,有板有眼。有一年早春,天雨路滑,他下田时没留神,锋利的犁铧割开了他的腿肚子,血流如注。多年以后他提起此事,撸起裤管,腿上还有一道深凹的伤疤。我问,不得赶紧去看医生吗?姐夫眼睛又黑又大,朝我一瞪,看什么医生,就星期天一点时间,四五亩田要犁出来,赶季节插秧,撕下袖子绑一绑腿肚子,止住血就行了。

那时,教师、医生是乡村社会有知识有文化的代表,但民办教师和赤脚医生不在此列,他们没有编制,一开始经济上比农民稍好些,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农民进城务工手头活泛之后,他们就连农民工也不如了。

我毕业后在镇上高中教书,姐夫有一次到我的小家来,围着厨房转了好几圈。厨房后面小院子里不知谁放了一个废旧煤油桶,姐夫看了又看,量了又量。问他,他说:想出去做拉面,这个铁桶可以改造成炉子。在小学代课,真不行了。我当时年纪小,不知道体恤姐姐,也无力相互提携,自己一门心思想着调去城里,对姐夫的打算,没有鼓励,也没有劝阻。

1995年,我如愿以偿离开乡村。姐夫犹豫再三,没有出去打工,主要是听说他这批民办教师有考试转正的可能。外出打工的是姐姐,供销社解体了,姐姐到浙江湖州织里镇做了缝纫工。做缝纫工收入不高,她手里好不容易有点余钱,和同伴到上海、杭州玩了一趟,啥也没买,就拍了几十张照片。

母亲骂她,我看你们怎么过日子,房子那么小,自己一辈子就算了,儿子结婚还要房子呢?

姐姐低头,我以为她要抹眼泪,不料她笑着说,儿子还小呢。

姐姐去上海,姐夫还请假陪着走了一趟。姐夫有个远房伯伯,早年参军,南下到了上海,在工厂里做领导,那次见面,伯伯和堂兄也劝姐夫到上海找点活干,干什么不比在乡下做民办教师强呢。姐夫想了想,还是没有挪窝。姐夫说,他伯伯家就住在徐汇区日晖新村,这地方离我现在单位不远,前两年,我们开车经过这一带,姐夫还想去认认门,但他记不起是哪一栋了,伯伯去世后他们就失去了联系。

终于等到政策,教龄年限够了,姐夫一考就中,转为正式教师,不久又从小学调到了镇上的初中,教数学。

我记忆中那个春风扑面的姐夫,早就不见了。他面色黧黑,手指骨节粗大,原先黑亮的眼睛布满了血丝。这些年,几个弟弟在他扶助下各自成了家,父母高龄,一有病痛,都是他和姐姐忙前跑后。外甥大学毕业,通过公务员考试当了法官,有了女朋友,看中安庆城里一套江景房,姐夫倾其所有,为儿子付了首付。他哪里有钱去修他那三间房子呢?村子里家家都盖起了高楼的时候,三间小屋越来越不成样子了。

这样又过了几年。去年暑假,姐姐打电话说要盖新房。春节期间回老家,姐夫带我参观装修好的新屋。宽十米,进深十二米,还不连走廊。三层楼,加上阁楼,四百多平方米呢。姐夫眉开眼笑,一一指点给我看。这地砖,一片八十四块钱。这木楼梯,两万多元。木门、家具,全是原木,一点气味都没有。窗帘也花了一万多元,亚麻的。姐夫最后总结说,一切材料,都要环保。姐夫去年当爷爷了,孙女小,当然要环保。

一楼是七十多平方米的客厅,独立餐厅,整体厨房。二楼给外甥一家住,书房、客房、婴儿房,配置齐全。三楼是姐姐、姐夫的,还有一间棋牌室。姐夫说,现在要锻炼,还能爬楼梯。我跟着他爬上爬下,从北窗看出去,一大片绿油油的菜田。

阁楼放杂物,没铺地砖,也收拾得十分整洁。姐夫说:我这房顶,你看看,用的都是最粗的檩条,每一根,都是我在集上精挑细选过的。

小姑家的表弟也在翻盖房子,几年前新起的三层楼,推倒重建,加阔加高。他跟着参观,插嘴说,我家楼顶都是钢筋水泥,全部现浇,一根檩条都不用。姐夫说,我今年虚岁六十,本来想退休了,学校又让我做初一班主任,那是校长信任我,还让我干两年。小表弟的话,他好像根本没听见。

月亮的镜子(童诗)

□ 崔岸儿

地面上的湖

是月亮的镜子

 

月亮爱漂亮

每天晚上

在镜子上照来照去

 

突然

一只青蛙跳入湖中

打碎了月亮的镜子

月亮可伤心了

呜呜呜地哭起来

 

大地是一页稿纸

 

冬天的大地

是一页洁白的稿纸

我在上面写作业

留下迷路的小脚丫

一行行,一排排

东倒西歪,深浅不一

真像我写过的

不知道在说什么的暑假作文

湾区新意

珠海传媒集团 张洲 摄

 

温暖的棉

□ 李春鹏

母亲告诉我,棉种是怕冷的,每一粒棉籽都有棉绒包裹着,那是棉的袍衣。

棉种在麦黄风起的时候下地。时已初夏,父亲小心翼翼地把棉种套种在麦地里,附加塑料护罩和薄膜覆盖。

麦收除茬,棉苗泛青,长势喜人。间苗除草,施肥浇水,不能耽搁,不得随意。耐旱的棉,也不能缺水。立秋前后,往往持续高温少雨。棉开始吐蕾挂桃,一旦缺水,轻则桃少桃小棉次,重则干枯死去绝收。父亲不顾炎热劳累,悉心关注棉地墒情。他去百米外的藕河挑水,陡峭岸坡,上上下下。三四分亩棉地,浇透一次,要挑二三十担水。

棉极易生虫。棉蛉虫棉蚜虫危害时间长,蝗虫危害大。父亲总是正午喷药,这个时候他不用出工。这个时候天气最热,药效最好。这个时候也最易中暑最易药物中毒。尤其河外大地,长势良好的棉田,没有一丝风,阳光火烧火燎,灼伤眼睛皮肤。空气仿佛要燃爆,人似乎也要燃爆。

而棉是喜欢阳光的,最热最烈的阳光它都喜欢。它是吸收了太多阳光呢,还是接受了父母亲太多关怀呢,总之她长势葳蕤,棉株直挺粗壮,棉叶墨绿浑厚,花朵初为乳白蛋黄,继而转成深红,再凋谢。那棉桃圆滚滚,肥嘟嘟,绿油油,仿佛不会开出白灿灿的花,反倒可以榨出香喷喷的油。

绿野惊风翻碧浪,紫枝抱蕾绽白花。不久,棉桃张开成熟的嘴巴,绽放幸福的灿烂的笑容。那柔软的纤维,那纯净的白,如雪的白,渐渐地,由隐藏在绿丛中的一点,到掩映在绿荫中的星星点点,再到淹没满地绿色的白花花一片。棉花盛开,笑意四溢,温暖四溢。秋高气爽,湛蓝天空飘过棉絮样洁白的云朵,田间地头花枝招展、笑语声喧。

棉花采摘下来,晾晒在竹匾晒筐里,沐浴更多阳光。乡村弹匠的抚摸,融入动听的旋律和热爱的体温,棉便更加轻盈和温暖。祖母的纺车,又会咿咿呀呀响起,成为寒冷冬夜最为动听的民谣。我在这咿呀声里读书写字,又在这咿呀声里裹着温暖的棉被入睡。

“天冷了。我给你们一人做一双棉鞋吧!”

“去年做了新棉被,今年该给老人孩子添新棉衣了。”

灯下,母亲父亲盘算着商量着。而我,早已从他们絮絮的言谈里,嗅到了新棉特有的气息,感受到了棉鞋棉衣别样的温暖。

那些棉籽,除却留种,母亲就会送入油坊,于是就有了颜色深沉的棉油。棉油炒饭,父亲吃上一碗,就可以在寒冷的冬夜,挑着百来斤自种的时兴蔬菜,步行五十余华里,赶太湖县城的早市,当日下午返回。这样的马拉松行程,在我儿时的旧历年关,通常是连日或隔日进行的。我尝过棉油炒饭,香气是有的,可颜色发灰发乌,味道苦中带涩,并不如父母亲所说的那般可口。只因棉的品质,在那坚硬的棉籽壳里蕴藏着,纵然液化,依然保有温暖的力量。

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棉花摘尽,棉叶脱落,棉秸晒干,坚硬如骨。父亲的墓地就在河外棉地的旁边,紧依祖母。安葬父亲时,正值深冬,寒冷异常。“暖库”的时候,燃烧了许多竹木豆萁,最后是几大捆棉秸。又干又硬的棉秸,我看着它燃烧,火势猛烈,热力迸溅,劲道十足。它们在那个寒冷的冬夜,倾尽最后的光和热,化为灰烬,陪伴父亲,给予父亲永远的温暖。

情侣路(外一首)

□ 卓 金

珠海传媒集团 陈佳哲摄

在情侣路你可以

慢慢走

当你挽着情侣

或爱人的时候

这时海涛会为你们的眼神

押韵,你说话或不说话

都有着大海

蔚蓝的内涵

 

在情侣路你可以

跟着夕阳走

悠悠而行就忘记了时间

人生的况味已经尝遍

踩踏在回忆的脚印里

你会看见

逝去的亲人——此刻的自己

慈祥的容颜

 

在情侣路我会

随意走

椰风海韵赋予自然的节奏

爱人,你缺与在海岸线

都会谱写满溢琴弦的浪漫

朝霞与夕光下浪潮的絮语

多像是永恒之爱的延续,并加入

智慧抚慰心灵的人生箴言

 

踩着蛙鸣绕野狸岛散步

 

坐在声音里的青蛙和牛蛙

矗立一座

教人绕行的

山的身体

 

咕咕呱呱的空寂

外溢一口,你我刚经过

此刻仍有市民

在清泉取水

 

以对视的沉默

两颗心在哀悼

残留于身体的市声

丢弃白天的耳朵

那些洁白的事物(外二首)

□ 万琼兰

西风吹,吹着吹着

就染白了人世的蹉跎岁月

那些洁白的事物

是一粒盐,在大海中奔跑,在体内行走

是一隅灯光,留住了黑夜最美好的部分

是一根根白发,坐在镜前

我拿着一把桃木梳

轻轻地梳理着苍茫的一生

 

为蜗牛加冕

 

一个人要自卑到什么程度

才会随身带一个壳子

随时准备把自己缩进去,藏起来

我见到的蜗牛都是黯淡的,柔软的

隐匿在草丛中或者大树的阴影里

只是在下雨天,擎着两条小信号线

欢喜地徜徉在素日不敢涉足的小径

任意舒展,接收大自然的悸动

它们慢慢吞吞,只遵守内心的节奏

身后留下一条洁白湿润的玉带

像仙子来到人间飘拂的裙裾

哦,这些可怜的小家伙

不知道庞大的脚步可以要了它们的命

我走进林子里,走在一条曲折的幽径上

一路捡拾,把它们送回草丛

在弯腰的时候

向尘世中缓慢的事物鞠躬

 

鸟巢里的旧时光都掉在地上

 

一个鸟巢,空荡荡的

掉落在林荫道上

跟着一起掉落的

还有一些旧时光

像一些低矮潮湿的苔藓

在风吹来之前

应该是一个春光乍泄的枝头

一只鸟,它刚刚梳理好羽毛

明亮的歌喉,啼破黎明

引来微风、丝雨、暖阳

和另一只脖颈柔软的飞鸟

接受一棵小叶榕馈赠的青丝

它们编织爱巢,亲昵、啁啾

带领雏鸟觅食、飞翔

直到有一天去了远方不再回来

掉在地上的鸟巢

见识过所有欢愉的时光

词语在铁砧上火花四溅

——略论诺布朗杰长诗《金嘎乌》

□ 知 否

在评论家涂国文《语言在万物之上从容走动》(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一书中收录的评论《在旧疾复发的诗句中,做一个严重的怀乡病人——藏族诗人诺布朗杰诗歌简评》一文提到:当代藏族代表诗人中,扎西才让属于第三代的代表人物,诺布朗杰属于第四代的代表人物。诺布朗杰长诗《金嘎乌》的108个短章的绝大多数篇什是对城镇的、当下的一种透视和感慨,是对市民心态、社会交往、文化生态的种种叙写,是他对自我心灵感受的细微挖掘和解剖,整部作品总体逸散着一种批判现实主义的悲情味道。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观察,表现了诺布朗杰不同的写作探索和写作可能。

《金嘎乌》有强烈的挣扎、呐喊、警醒甚至悲叹、自慰充溢其中。细读《金嘎乌》中的众多篇什,感情真挚而细微,文字确如涂国文老师所言“简约、率真”。诺布朗杰的这组诗,不扭捏造作,不故意吊书袋,不故作高深状,他的语句大多属于整洁的口语,语言纯正、清晰,文风雅正、清简,有真诚、质朴、亲切之语态。诗句中,有些初看是信手拈来、平白如话,但细细琢磨有民间谚语的味道,很有些民间智慧和格言警句的意味了。他的语言描物叙事极为简约,意象极为空灵,如清淡的国画用极简的词语勾勒、渲染出了氛围和情调,淡泊而有韵致。

诺布朗杰的这组诗,与他的“城漂”经历和遭际有密切的关系。他生长于藏族农村的家庭,在小县城上的中学,在省城上的大学,在大学里积极参加文学社团,想以一技诗歌写作特长为自己创开一条生存、发展、事业之路,但职场环境无情地击毁了他的梦想,他不得不先屈就于故乡的小县城,依凭小特长生存,从适应小县城的文化生态、社会生态、职场生态做起。

诗人对于某些文痞市侩的虚伪矫饰、夸夸其谈的痛斥、对于本真的呼唤,做了含蓄的谴责和审判,给出了背离的态度,倡扬了一种对苦难的关怀、对纯洁心灵的渴望、对本真的坚守,跃于纸上行间,让人默然心动。他的诗从感性出发,饱含真情,有滋有味、有情有调地写出了人世间的真生态、真性情,彰显了诗歌应有的能指和所指。

阅读诺布朗杰这组诗稿的过程,是我理解感受他的观察、他的思考、他的表达、他的语言的过程,也是我回味自己的遭际、再现自己的情绪的过程。诺布朗杰像一个铁匠,他的文字像是从熔炉中提炼出来的铁,在铁砧上火花四溅。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赵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