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卢一萍:直到触及美的本质
卢一萍 

当代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白山》《我的绝代佳人》,小说集《银绳般的雪》《天堂湾》《帕米尔情歌》《大震》,长篇纪实文学《八千湘女上天山》《扶贫志》。作品曾获解放军文艺奖、中国报告文学大奖、“五个一”工程奖等。《白山》曾被评为“亚洲周刊2017年十大小说”。

VCG11452886517.JPG

南江穿山越峡,一路奔腾,流到老家下两河口,终于平缓下来,使舟楫可与巴河相通,以致能通过渠江、嘉陵江而至长江了,这也造就了它“半边山江半边城”的样貌。

古镇依山而建,面临南江,明水在此与南江相汇,穿镇而过,四面青山环立,至今还较为完整地保存了一条颇为原始的古老街道,可能已是南江罕见的山区古镇街了。它离巴中市区仅20公里,由市区向东,走汉巴高速,在下两出口下高速即到。

我们是清晨出发的。只要稍加留意,就发现沿途都有神话在诞生。高速两侧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这种变化使逶迤而卧的米仓山脉有了苍龙腾飞之姿,而到南江,感触尤深。这个一直以来都很偏僻的边城,一夜之间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这在任何一个角落,即使南江的一滴溪水里,也可以感觉得到。

美喜欢躲藏起来。我们抵达之时,天已下起小雨,下两河口躲在雨中沉睡,就像一位因怀春而嗜睡的少女,卧在闺阁,梦境美妙。

雨是那种缠绵悱恻的巴山秋雨,飘逸、无声、轻柔,带着雨水的亮度,因其清凉,落在身上的一丝一缕都能感觉到,像初吻一样难忘。

村居楼舍浸在烟雨之中,缥缈而神秘,使下两河口的诗意更为充分、婉约,使这里恍若仙境,使它如凤开屏,在雨中绚烂飞升,展翅而翔。

有河的地方,雨是最好的装点,它使河流鲜活起来。雨和河使下两河口更加完美,一种具有令人心情平静的美,快乐而洁净的美,安宁的美。

“一条小溪在它那深深的河床上歌唱”,雨以及雨中的万物也在歌唱。树叶已变成深绿,一些已经变黄,坠落,屋顶如墨,竹子青翠,巴茅欲开……在这里,我看到了风景的闪光。与这样的风景交往,足以使人得到永生。

下两河口古街最宜在这样的雨中来游。

我羡慕能生活在这里的人,羡慕他们能沐浴灵秀山水,淳朴乡风。

下两河口山灵水异,灵秀幽邃,这样一个小地方,却具有庞大之城的一切要素。这让我想起了H·海涅的诗:

星星,在不断长大,
满心喜悦地开始发光,
终于,像太阳一样大
在天空各处漫游。

所以说,两河口有两个世界:现存可见的一切,以及隐藏在历史记忆乃至传说中的部分。它没有门户,像巴河,甚至大海。它因此具有无限性。

古镇建于何朝何代,不得而知。它一直地处米仓古道,古代的柏杨铺就在镇旁,应该是因古道而生,与古道同生共存。在历史之河中,它过早地被命名,其特征要用神话、地方志、正史几种方式才能阐释。可以推测,在正史中,下两河口属于米仓古道上一个重要的节点,可能始于秦甚至更早,兴于汉唐,可能从那时起,就已成为巴河重要的水路码头,繁华旖旎。往来的客商、特别是清康熙年间“湖广填四川”时的移民,使四海风俗、八方文化与巴蜀文化在小镇汇集交融,多元,璀璨。形成了它的独特景观。他辉煌的过去——一个小地方的大地方,使它在具有开放性的同时,有了很多实用主义的特性,以致其无限的丰富性,使你无法将它认清。

是的,两河口本身就是一首对大地的赞美诗。它扩展了我们对山水的理解。田野、溪涧、山坡、满枝的果实,在明亮而清晰的色彩里鸣响。一切的一切都蕴含在它永远的宁静里,融合在山影、岩壁、田地、树木、桥、天空和流水里。这一切是一个整体。呼应窗、炊烟、门廊、飞檐、鸟鸣、白鹭的飞翔。在这里,我的感受不是物质的,而是“一个伟大的现存的真实”。

这的确是一种无与伦比的风景。透过雨幕,我似乎看到了晴朗的夜晚:弦月在天,星空璀璨,古镇洒满清辉,有一部分被米仓山的暗影淹没,显得深邃幽暗,灯光在河水里变形,整条古街成为一座小岛,漂浮在月色之上。

两河口就是这样一个地方。作为一方山水,它似乎不属于尘世。它本身如这秋雨,是升腾的,从地上生发,成为变幻的云,又落到地上,成为泥土的福祉。如是轮回,成为一方小天堂,一处隐秘的仙境。它在永不停歇地缓慢生长,从而变得无限辽远。这里的万物虽然赓续了千万年,但在我们的眼光中,它还太过新鲜。这使我想起里尔克说的:“一切物与人的结合都退至共同的深处,那里浸润着一切生长者的根。”

不得不承认,美是因为注视才存在的。我与两河口四目注视过了。虽然已经离开它,但我还在一直注视它——像注视米仓山这千重青山,甚至像注视喜马拉雅那样一列白雪覆盖的山脉。我的目光穿过虚无,带着子弹般的尖啸,一直向前,直到触及它坚实的山体、尖利的峭壁、一片青瓦、一线从屋檐跌落的雨水——直到触及美的本质。

编辑:庞晓丹 宋显晖 责任编辑:宋显晖
湾韵|卢一萍:直到触及美的本质
珠海特区报 2022-06-20 12:32
卢一萍 

当代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白山》《我的绝代佳人》,小说集《银绳般的雪》《天堂湾》《帕米尔情歌》《大震》,长篇纪实文学《八千湘女上天山》《扶贫志》。作品曾获解放军文艺奖、中国报告文学大奖、“五个一”工程奖等。《白山》曾被评为“亚洲周刊2017年十大小说”。

VCG11452886517.JPG

南江穿山越峡,一路奔腾,流到老家下两河口,终于平缓下来,使舟楫可与巴河相通,以致能通过渠江、嘉陵江而至长江了,这也造就了它“半边山江半边城”的样貌。

古镇依山而建,面临南江,明水在此与南江相汇,穿镇而过,四面青山环立,至今还较为完整地保存了一条颇为原始的古老街道,可能已是南江罕见的山区古镇街了。它离巴中市区仅20公里,由市区向东,走汉巴高速,在下两出口下高速即到。

我们是清晨出发的。只要稍加留意,就发现沿途都有神话在诞生。高速两侧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这种变化使逶迤而卧的米仓山脉有了苍龙腾飞之姿,而到南江,感触尤深。这个一直以来都很偏僻的边城,一夜之间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这在任何一个角落,即使南江的一滴溪水里,也可以感觉得到。

美喜欢躲藏起来。我们抵达之时,天已下起小雨,下两河口躲在雨中沉睡,就像一位因怀春而嗜睡的少女,卧在闺阁,梦境美妙。

雨是那种缠绵悱恻的巴山秋雨,飘逸、无声、轻柔,带着雨水的亮度,因其清凉,落在身上的一丝一缕都能感觉到,像初吻一样难忘。

村居楼舍浸在烟雨之中,缥缈而神秘,使下两河口的诗意更为充分、婉约,使这里恍若仙境,使它如凤开屏,在雨中绚烂飞升,展翅而翔。

有河的地方,雨是最好的装点,它使河流鲜活起来。雨和河使下两河口更加完美,一种具有令人心情平静的美,快乐而洁净的美,安宁的美。

“一条小溪在它那深深的河床上歌唱”,雨以及雨中的万物也在歌唱。树叶已变成深绿,一些已经变黄,坠落,屋顶如墨,竹子青翠,巴茅欲开……在这里,我看到了风景的闪光。与这样的风景交往,足以使人得到永生。

下两河口古街最宜在这样的雨中来游。

我羡慕能生活在这里的人,羡慕他们能沐浴灵秀山水,淳朴乡风。

下两河口山灵水异,灵秀幽邃,这样一个小地方,却具有庞大之城的一切要素。这让我想起了H·海涅的诗:

星星,在不断长大,
满心喜悦地开始发光,
终于,像太阳一样大
在天空各处漫游。

所以说,两河口有两个世界:现存可见的一切,以及隐藏在历史记忆乃至传说中的部分。它没有门户,像巴河,甚至大海。它因此具有无限性。

古镇建于何朝何代,不得而知。它一直地处米仓古道,古代的柏杨铺就在镇旁,应该是因古道而生,与古道同生共存。在历史之河中,它过早地被命名,其特征要用神话、地方志、正史几种方式才能阐释。可以推测,在正史中,下两河口属于米仓古道上一个重要的节点,可能始于秦甚至更早,兴于汉唐,可能从那时起,就已成为巴河重要的水路码头,繁华旖旎。往来的客商、特别是清康熙年间“湖广填四川”时的移民,使四海风俗、八方文化与巴蜀文化在小镇汇集交融,多元,璀璨。形成了它的独特景观。他辉煌的过去——一个小地方的大地方,使它在具有开放性的同时,有了很多实用主义的特性,以致其无限的丰富性,使你无法将它认清。

是的,两河口本身就是一首对大地的赞美诗。它扩展了我们对山水的理解。田野、溪涧、山坡、满枝的果实,在明亮而清晰的色彩里鸣响。一切的一切都蕴含在它永远的宁静里,融合在山影、岩壁、田地、树木、桥、天空和流水里。这一切是一个整体。呼应窗、炊烟、门廊、飞檐、鸟鸣、白鹭的飞翔。在这里,我的感受不是物质的,而是“一个伟大的现存的真实”。

这的确是一种无与伦比的风景。透过雨幕,我似乎看到了晴朗的夜晚:弦月在天,星空璀璨,古镇洒满清辉,有一部分被米仓山的暗影淹没,显得深邃幽暗,灯光在河水里变形,整条古街成为一座小岛,漂浮在月色之上。

两河口就是这样一个地方。作为一方山水,它似乎不属于尘世。它本身如这秋雨,是升腾的,从地上生发,成为变幻的云,又落到地上,成为泥土的福祉。如是轮回,成为一方小天堂,一处隐秘的仙境。它在永不停歇地缓慢生长,从而变得无限辽远。这里的万物虽然赓续了千万年,但在我们的眼光中,它还太过新鲜。这使我想起里尔克说的:“一切物与人的结合都退至共同的深处,那里浸润着一切生长者的根。”

不得不承认,美是因为注视才存在的。我与两河口四目注视过了。虽然已经离开它,但我还在一直注视它——像注视米仓山这千重青山,甚至像注视喜马拉雅那样一列白雪覆盖的山脉。我的目光穿过虚无,带着子弹般的尖啸,一直向前,直到触及它坚实的山体、尖利的峭壁、一片青瓦、一线从屋檐跌落的雨水——直到触及美的本质。

编辑:庞晓丹 宋显晖 责任编辑:宋显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