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十四五”规划中粤港澳大湾区元素亮眼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深圳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第一阶段发展目标的五年。《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深圳“十四五”规划)与深圳“十三五”规划相比,最大的亮点是突出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联动元素。深圳“十三五”规划中粤港澳大湾区仅作为其中的一个规划建议,而随着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的跨行政区合作方向渐渐明晰。此次深圳“十四五”规划就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如何发挥深圳作用提出了具体的举措。

深圳南山区深港青年梦工厂的研发团队正在工作。

一、深圳“十四五”规划中的“深港合作”

深港合作、珠澳合作,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重要抓手。深圳作为和香港陆地相连的湾区内地城市,从上世纪80年代的兴起到21世纪的繁荣发展,都体现出浓重的“深港合作”特色。深圳“十四五”规划中关于“深港合作”的笔墨颇多,涉及交通及口岸联动、金融合作、前海合作区扩区、深港创新合作等多个重要领域。首先是设施的进一步联通。深圳“十四五”规划中侧重了通关口岸的增设与优化,包括推动前海、大鹏等设立新口岸,加快皇岗、沙头角等口岸重建,改造升级罗湖、文锦渡等口岸。通关口岸的增加和优化,除了可以满足高峰期的分流,还能进一步提升贸易便利化程度,探索更多的跨境贸易制度创新经验。其次是实体合作平台的扩容和深化。前海“扩区”为深港合作提供更多的物理空间,基于深圳科技产业集聚区的“虹吸效应”,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可以探索“深圳产业-香港研发”的联动模式,引导科创企业布局更加优化。第三是特色产业的合作。其中两大抓手是深港金融中心合作和深港科技合作。此外,深圳一些其他特色产业,如航空航海物流、黄金珠宝和眼镜工业设计、时尚产业等发展,也离不开香港专业服务人才和资本的支持。

二、深圳“十四五”规划中的“与周边城市联动”

深圳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与周边城市联动,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首先是加强与东莞、惠州的联动。深圳北部与东莞南部几个重要区域的地铁相连意义重大,深莞地铁有望复制广佛地铁的跨城人口通勤模式,提高出行的便利度。光明科学城要进一步与东莞松山湖科技园加强联动,以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和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为人才孵化平台,共享高素质科技人才红利。深圳和惠州的合作除了几个合作园区之外,构建海洋特色的宜居宜业宜游城区也是发展的一个方向。其次是进一步推动广深“双城联动”。两地共建科学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以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为试验样本,探索科技人才的培育模式。第三是以深中通道建设为契机,推动深中产业发展,提高深圳与珠三角西岸珠中江三市的经贸合作程度。

三、深圳“十四五”规划中的“都市圈建设”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可以发现,深圳、广州、佛山、东莞等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已经成为人口净流入的主要城市,珠三角和非珠三角城市之间有一定的经济差距。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如何发挥“先富带动后富”作用,是缩小广东区域经济不平衡的重要议题。深圳作为广东经济体量最大的城市,通过“产业转移园”“飞地”等形式,带动其他地区发展。关于都市圈建设,深圳“十四五”规划提出:以深汕特别合作区、汕尾都市区、河源都市区为副中心,形成中心引领、轴带支撑、圈层联动的发展格局。这样规划的创新之处,是解决了河源和汕尾两个欠发达地区“远离中心”的局面。粤东地区两大城市群组团慢慢呈现:深莞惠+汕尾河源;潮汕揭+梅州。这也为广东下一步优化城市群规划与行政区协调提供了新的思考空间。可以展望,未来湾区城市之间的联系将越来越密切,资本、技术、信息、劳动力等要素的流动将变得更加频繁。

编辑:周晓晴 责任编辑:宋显晖
深圳“十四五”规划中粤港澳大湾区元素亮眼
深圳特区报 2021-12-21 12:34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深圳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第一阶段发展目标的五年。《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深圳“十四五”规划)与深圳“十三五”规划相比,最大的亮点是突出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联动元素。深圳“十三五”规划中粤港澳大湾区仅作为其中的一个规划建议,而随着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的跨行政区合作方向渐渐明晰。此次深圳“十四五”规划就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如何发挥深圳作用提出了具体的举措。

深圳南山区深港青年梦工厂的研发团队正在工作。

一、深圳“十四五”规划中的“深港合作”

深港合作、珠澳合作,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重要抓手。深圳作为和香港陆地相连的湾区内地城市,从上世纪80年代的兴起到21世纪的繁荣发展,都体现出浓重的“深港合作”特色。深圳“十四五”规划中关于“深港合作”的笔墨颇多,涉及交通及口岸联动、金融合作、前海合作区扩区、深港创新合作等多个重要领域。首先是设施的进一步联通。深圳“十四五”规划中侧重了通关口岸的增设与优化,包括推动前海、大鹏等设立新口岸,加快皇岗、沙头角等口岸重建,改造升级罗湖、文锦渡等口岸。通关口岸的增加和优化,除了可以满足高峰期的分流,还能进一步提升贸易便利化程度,探索更多的跨境贸易制度创新经验。其次是实体合作平台的扩容和深化。前海“扩区”为深港合作提供更多的物理空间,基于深圳科技产业集聚区的“虹吸效应”,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可以探索“深圳产业-香港研发”的联动模式,引导科创企业布局更加优化。第三是特色产业的合作。其中两大抓手是深港金融中心合作和深港科技合作。此外,深圳一些其他特色产业,如航空航海物流、黄金珠宝和眼镜工业设计、时尚产业等发展,也离不开香港专业服务人才和资本的支持。

二、深圳“十四五”规划中的“与周边城市联动”

深圳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与周边城市联动,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首先是加强与东莞、惠州的联动。深圳北部与东莞南部几个重要区域的地铁相连意义重大,深莞地铁有望复制广佛地铁的跨城人口通勤模式,提高出行的便利度。光明科学城要进一步与东莞松山湖科技园加强联动,以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和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为人才孵化平台,共享高素质科技人才红利。深圳和惠州的合作除了几个合作园区之外,构建海洋特色的宜居宜业宜游城区也是发展的一个方向。其次是进一步推动广深“双城联动”。两地共建科学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以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为试验样本,探索科技人才的培育模式。第三是以深中通道建设为契机,推动深中产业发展,提高深圳与珠三角西岸珠中江三市的经贸合作程度。

三、深圳“十四五”规划中的“都市圈建设”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可以发现,深圳、广州、佛山、东莞等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已经成为人口净流入的主要城市,珠三角和非珠三角城市之间有一定的经济差距。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如何发挥“先富带动后富”作用,是缩小广东区域经济不平衡的重要议题。深圳作为广东经济体量最大的城市,通过“产业转移园”“飞地”等形式,带动其他地区发展。关于都市圈建设,深圳“十四五”规划提出:以深汕特别合作区、汕尾都市区、河源都市区为副中心,形成中心引领、轴带支撑、圈层联动的发展格局。这样规划的创新之处,是解决了河源和汕尾两个欠发达地区“远离中心”的局面。粤东地区两大城市群组团慢慢呈现:深莞惠+汕尾河源;潮汕揭+梅州。这也为广东下一步优化城市群规划与行政区协调提供了新的思考空间。可以展望,未来湾区城市之间的联系将越来越密切,资本、技术、信息、劳动力等要素的流动将变得更加频繁。

编辑:周晓晴 责任编辑:宋显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