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珍珠海|南海丝路重要贸易点:神秘的浪白澳

作为南海丝路重要贸易点之一,浪白澳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从珠海博物馆三楼第八展厅“海贸要道”展区展示的19幅标注浪白澳位置相关的历史地图可知——浪白澳的位置长期受到关注。为探索其中来龙去脉,记者采访了珠海博物馆考古部主任、研究馆员、国家考古领队资格拥有者郭雁冰。

浪白澳究竟在哪里?

据介绍,自明嘉靖以后,中外历史文献关于浪白澳的记载较多,其中较早的有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香山县志》,云“浪白”为地名;明嘉靖四十年《广东通志》云暹罗、占城等国夷船湾泊浪白、濠镜澳、十字门等海澳;明嘉靖四十一年《筹海图编》称浪白澳“乃番舶等候接济之所”。“但其准确地域范围目前仍难以界定。”郭雁冰说。

市民在珠海博物馆内参观了解浪白澳相关历史。

“文献中关于浪白澳位置的记载也只是泛指,或指香山澳之南,或十字门西南约九十里处,或三灶岛西边,或黄梁都之南,或在澳门西迤南九十里,黄梁都西南六十余里等等。但历史地图的标识可能具有直观性。虽然这一时期的地图缺乏精度,但在广东沿海岛屿众多的情况下,标注在地图上的地名应具有重要性,如《苍梧总督军门志》《粤大记》《虔台倭患》等将其与卫所、烽堠、巡司同绘于地图上,可见浪白澳位置的特殊性。从地图标识看,浪白澳可能指今天南水一带,但地域范围比今天南水广。清道光十八年终稿的《广东海防汇览》可证,称‘浪白澳在澳门西迤南九十里,在黄梁都西南六十余里,鸡心洲当其南口……昔蕃舶薮也,今已淤浅,不能停泊’。鸡心洲至今仍在就是事实。”郭雁冰说。

浪白澳——葡人在东方的“临时居留地”和早期“互市之场”

郭雁冰表示,文献关于浪白澳的记载多是只言片语,让这个东方“临时居留地”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据《澳门纪略》记载,浪白澳贸易始于明初,“外有岛,广百余里,是为浪白澳,明初诸番互市于此,嘉靖中始移濠镜”。

郭雁冰说:“据嘉靖黄佐《代巡抚通市舶疏》记载,‘乞行福建、广东,令番舶之私自驻扎者,尽行逐去,其有朝贡表文者,许往广州洋澳去处,候官处置’。因此,‘明初诸番互市于此’有可能,或是‘私自驻扎’,或是‘候官处置’。因明政府不准夷船在广州久留,只能寄泊珠江口外洋澳等候季风返航,寄泊期间不排除开展贸易活动。《广东新语》云‘本邑浪白澳,实为互市之场’。而葡人在浪白澳开展贸易从什么时候开始有多种说法,如1542年后佛郎机被允许在浪白澳进行贸易,1542年非法‘占据’该岛,1555年贸易移于浪白澳,1557年由此转移于澳门等。葡人移出浪白澳的原因为‘限隔海洋,水土甚恶,难于久驻’。”

关于浪白澳贸易管理问题,郭雁冰解析道,当时有“守澳官”管理。

明嘉靖庞尚鹏在《区画濠镜保安海隅疏》中有记载“往年俱泊浪白等澳,限隔海洋,水土甚恶,难于久驻,守澳官权令搭篷栖息,迨舶出洋即撤去之”。什么是“守澳官”?

郭雁冰介绍:“有学者认为明代提调、备倭、巡缉三衙署的官员统称‘守澳官’或‘澳官’;也有认为是明朝在某些港口设立的一种职官,仅指‘提调’一衙。实际上,提调是级别很低的武官,官阶九品。其职责为查验商船,向海道申报,令夷人上岸‘搭篷栖息,迨舶出洋即撤去之’。”

他紧接着说道:“在军事方面,浪白澳有海道哨兵戍守。明代后期,为备倭需要,广东沿海加强了防备。浪白澳属广东沿海中路海防要点。嘉靖四十年在浪白澳招募水兵500名,配备大乌艚和海道随捕快马船各8艘,委派一员都指挥使进行管理。其哨兵船只仅次于潮州柘林澳,可见浪白澳位置的重要性。明嘉靖四十一年《筹海图编》云‘按今设御之法,浪白、望峒二所各置战舰,慎固封守,而南头宜特设海道驻扎,居中调度,似有以扼岭南之咽喉矣’。清康熙初年成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云‘浪白澳、十字门、老万山、零丁洋有海道哨兵把截所四’。海道即海道副使。因浪白澳位于上下川岛至屯门的中途要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故为‘海道哨兵把截’”。

浪白和南水的关系

南水与浪白的关系,据清道光七年《香山县志》记载:“明正统间(注:为明正德)佛啷叽夷泊居浪白之南水村,欲成澳埠,后为有司所逐。”

郭雁冰说:“查之前各版本《香山县志》,未见‘南水村’这一名称相关记载。可能最迟在清道光七年时已有‘南水村’名,并且是‘浪白之南水村’,说明浪白地域范围比南水广。民国时期《香山县乡土志》云‘嘉庆五年,海寇至浪白……’;其卷六统计宣统年间香山县户数时,云第八区第十六段南水三灶正户总数三四七六户。宣统年间使用的是‘南水’地名,而嘉庆时使用的是‘浪白’,而非‘南水’,可证嘉庆时地名仍为‘浪白’。从展览展示的地图看,道光时期《广东通志》《香山县志》《广东海防汇览》及同治年间的《广东图说》还标有‘浪白’字样,可能道光、同治时‘浪白’‘南水’两种地名同时使用。但至少在同治后‘南水’地名广泛使用。据《香山县志续编》记载,‘南水墟即浪白滘,向为盗薮,光绪四年立墟’,即1878年立墟时完全使用‘南水’地名。”

南水与李锦记蚝油之谜

“虽然李锦裳首创蚝油之说具有偶然性、传说性,但在南水墟熬制‘李锦记蚝油’是事实,1888年‘李锦记’招牌的诞生就是明证。因此,南水是‘李锦记蚝油’的诞生地。”郭雁冰说。

随后,他介绍了“李锦记蚝油”及制作蚝油相关历史。

据记载,李锦记蚝油创始人李锦裳1868年生于新会七堡镇涌沥村,19岁时避难(被家乡富绅子弟欺负)经黄梁都(今天珠海斗门、金湾一带)来到南水墟谋生,后在村东开茶寮,为人家煮蚝,加工蚝豉出售。有一次李锦裳因忘记关炉火,锅底蚝汤熬成糊状,浓香鲜味扑鼻,味道极其鲜美,于是称之为“蚝油”。1888年,李锦裳请人给店铺写了一个“李锦记”招牌,即“此蚝油由李家经营锦记为号”。1902年,“李锦记”店铺因火灾迁往澳门,原料仍从南水墟进货,一直到1918年。

还有一种说法是,当年李锦裳在帮人蒸蚝时,有一天晚上没有处理蒸蚝器具,第二天早上发现锅内有一层啫喱状蚝汤,这就是蚝油。

郭雁冰介绍:“史料记载蚝较多,但首次有蚝油记载可能是在同治十二年(1873)重修、至光绪五年(1879)总纂而成的《香山县志》中,云‘蚝油,煎蚝汁为油,味胜盐豉(《采访册》)’,资料来自《采访册》,即民间采访到的。自道光七年至光绪五年共52年,蚝油可能诞生于这一时段,最晚于1879年,为民间所制成,但不是一人创造出来的,早于李锦裳熬制出蚝油的时间。”

专家点评

珠海博物馆考古部主任、研究馆员郭雁冰:

明初诸番互市于浪白澳;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郑和七下西洋时,也大致从浪白澳附近经过;嘉靖年间,作为“番舶等候接济之所”的浪白澳一度成为葡人在东方的“临时居留地”。

浪白澳无疑是南海丝路上的重要节点。但因“守澳官权令搭篷栖息,迨舶出洋即撤去之”,故难以寻觅到浪白澳相关遗存,使浪白澳充满了神秘色彩,亟待进行文物考古和更深入的研究。

文字:苑世敏 图片:苑世敏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田海
寻珍珠海|南海丝路重要贸易点:神秘的浪白澳
珠海特区报 2021-04-13 07:56

作为南海丝路重要贸易点之一,浪白澳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从珠海博物馆三楼第八展厅“海贸要道”展区展示的19幅标注浪白澳位置相关的历史地图可知——浪白澳的位置长期受到关注。为探索其中来龙去脉,记者采访了珠海博物馆考古部主任、研究馆员、国家考古领队资格拥有者郭雁冰。

浪白澳究竟在哪里?

据介绍,自明嘉靖以后,中外历史文献关于浪白澳的记载较多,其中较早的有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香山县志》,云“浪白”为地名;明嘉靖四十年《广东通志》云暹罗、占城等国夷船湾泊浪白、濠镜澳、十字门等海澳;明嘉靖四十一年《筹海图编》称浪白澳“乃番舶等候接济之所”。“但其准确地域范围目前仍难以界定。”郭雁冰说。

市民在珠海博物馆内参观了解浪白澳相关历史。

“文献中关于浪白澳位置的记载也只是泛指,或指香山澳之南,或十字门西南约九十里处,或三灶岛西边,或黄梁都之南,或在澳门西迤南九十里,黄梁都西南六十余里等等。但历史地图的标识可能具有直观性。虽然这一时期的地图缺乏精度,但在广东沿海岛屿众多的情况下,标注在地图上的地名应具有重要性,如《苍梧总督军门志》《粤大记》《虔台倭患》等将其与卫所、烽堠、巡司同绘于地图上,可见浪白澳位置的特殊性。从地图标识看,浪白澳可能指今天南水一带,但地域范围比今天南水广。清道光十八年终稿的《广东海防汇览》可证,称‘浪白澳在澳门西迤南九十里,在黄梁都西南六十余里,鸡心洲当其南口……昔蕃舶薮也,今已淤浅,不能停泊’。鸡心洲至今仍在就是事实。”郭雁冰说。

浪白澳——葡人在东方的“临时居留地”和早期“互市之场”

郭雁冰表示,文献关于浪白澳的记载多是只言片语,让这个东方“临时居留地”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据《澳门纪略》记载,浪白澳贸易始于明初,“外有岛,广百余里,是为浪白澳,明初诸番互市于此,嘉靖中始移濠镜”。

郭雁冰说:“据嘉靖黄佐《代巡抚通市舶疏》记载,‘乞行福建、广东,令番舶之私自驻扎者,尽行逐去,其有朝贡表文者,许往广州洋澳去处,候官处置’。因此,‘明初诸番互市于此’有可能,或是‘私自驻扎’,或是‘候官处置’。因明政府不准夷船在广州久留,只能寄泊珠江口外洋澳等候季风返航,寄泊期间不排除开展贸易活动。《广东新语》云‘本邑浪白澳,实为互市之场’。而葡人在浪白澳开展贸易从什么时候开始有多种说法,如1542年后佛郎机被允许在浪白澳进行贸易,1542年非法‘占据’该岛,1555年贸易移于浪白澳,1557年由此转移于澳门等。葡人移出浪白澳的原因为‘限隔海洋,水土甚恶,难于久驻’。”

关于浪白澳贸易管理问题,郭雁冰解析道,当时有“守澳官”管理。

明嘉靖庞尚鹏在《区画濠镜保安海隅疏》中有记载“往年俱泊浪白等澳,限隔海洋,水土甚恶,难于久驻,守澳官权令搭篷栖息,迨舶出洋即撤去之”。什么是“守澳官”?

郭雁冰介绍:“有学者认为明代提调、备倭、巡缉三衙署的官员统称‘守澳官’或‘澳官’;也有认为是明朝在某些港口设立的一种职官,仅指‘提调’一衙。实际上,提调是级别很低的武官,官阶九品。其职责为查验商船,向海道申报,令夷人上岸‘搭篷栖息,迨舶出洋即撤去之’。”

他紧接着说道:“在军事方面,浪白澳有海道哨兵戍守。明代后期,为备倭需要,广东沿海加强了防备。浪白澳属广东沿海中路海防要点。嘉靖四十年在浪白澳招募水兵500名,配备大乌艚和海道随捕快马船各8艘,委派一员都指挥使进行管理。其哨兵船只仅次于潮州柘林澳,可见浪白澳位置的重要性。明嘉靖四十一年《筹海图编》云‘按今设御之法,浪白、望峒二所各置战舰,慎固封守,而南头宜特设海道驻扎,居中调度,似有以扼岭南之咽喉矣’。清康熙初年成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云‘浪白澳、十字门、老万山、零丁洋有海道哨兵把截所四’。海道即海道副使。因浪白澳位于上下川岛至屯门的中途要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故为‘海道哨兵把截’”。

浪白和南水的关系

南水与浪白的关系,据清道光七年《香山县志》记载:“明正统间(注:为明正德)佛啷叽夷泊居浪白之南水村,欲成澳埠,后为有司所逐。”

郭雁冰说:“查之前各版本《香山县志》,未见‘南水村’这一名称相关记载。可能最迟在清道光七年时已有‘南水村’名,并且是‘浪白之南水村’,说明浪白地域范围比南水广。民国时期《香山县乡土志》云‘嘉庆五年,海寇至浪白……’;其卷六统计宣统年间香山县户数时,云第八区第十六段南水三灶正户总数三四七六户。宣统年间使用的是‘南水’地名,而嘉庆时使用的是‘浪白’,而非‘南水’,可证嘉庆时地名仍为‘浪白’。从展览展示的地图看,道光时期《广东通志》《香山县志》《广东海防汇览》及同治年间的《广东图说》还标有‘浪白’字样,可能道光、同治时‘浪白’‘南水’两种地名同时使用。但至少在同治后‘南水’地名广泛使用。据《香山县志续编》记载,‘南水墟即浪白滘,向为盗薮,光绪四年立墟’,即1878年立墟时完全使用‘南水’地名。”

南水与李锦记蚝油之谜

“虽然李锦裳首创蚝油之说具有偶然性、传说性,但在南水墟熬制‘李锦记蚝油’是事实,1888年‘李锦记’招牌的诞生就是明证。因此,南水是‘李锦记蚝油’的诞生地。”郭雁冰说。

随后,他介绍了“李锦记蚝油”及制作蚝油相关历史。

据记载,李锦记蚝油创始人李锦裳1868年生于新会七堡镇涌沥村,19岁时避难(被家乡富绅子弟欺负)经黄梁都(今天珠海斗门、金湾一带)来到南水墟谋生,后在村东开茶寮,为人家煮蚝,加工蚝豉出售。有一次李锦裳因忘记关炉火,锅底蚝汤熬成糊状,浓香鲜味扑鼻,味道极其鲜美,于是称之为“蚝油”。1888年,李锦裳请人给店铺写了一个“李锦记”招牌,即“此蚝油由李家经营锦记为号”。1902年,“李锦记”店铺因火灾迁往澳门,原料仍从南水墟进货,一直到1918年。

还有一种说法是,当年李锦裳在帮人蒸蚝时,有一天晚上没有处理蒸蚝器具,第二天早上发现锅内有一层啫喱状蚝汤,这就是蚝油。

郭雁冰介绍:“史料记载蚝较多,但首次有蚝油记载可能是在同治十二年(1873)重修、至光绪五年(1879)总纂而成的《香山县志》中,云‘蚝油,煎蚝汁为油,味胜盐豉(《采访册》)’,资料来自《采访册》,即民间采访到的。自道光七年至光绪五年共52年,蚝油可能诞生于这一时段,最晚于1879年,为民间所制成,但不是一人创造出来的,早于李锦裳熬制出蚝油的时间。”

专家点评

珠海博物馆考古部主任、研究馆员郭雁冰:

明初诸番互市于浪白澳;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郑和七下西洋时,也大致从浪白澳附近经过;嘉靖年间,作为“番舶等候接济之所”的浪白澳一度成为葡人在东方的“临时居留地”。

浪白澳无疑是南海丝路上的重要节点。但因“守澳官权令搭篷栖息,迨舶出洋即撤去之”,故难以寻觅到浪白澳相关遗存,使浪白澳充满了神秘色彩,亟待进行文物考古和更深入的研究。

文字:苑世敏 图片:苑世敏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