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生态文明新典范,珠海有底气
珠海特区报 2021-04-08 06:53:03

3月29日,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支持珠海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的意见》(下称《意见》),明确提出支持珠海打造生态文明新典范,并列为珠海五大战略定位之一。这个战略定位与珠海一路走来的城市发展路径十分契合。

珠海经济特区建立初期,就确定生态立市、环境优先的发展战略,强调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始终坚持走有珠海特色的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40多年来,珠海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留住了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塑造了山海相拥、陆岛相望、城田相映的城市风貌,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厚积薄发,珠海生态文明基础扎实

“自经济特区建立以来,珠海始终秉承‘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不断探索、实践生态文明,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打造生态文明典范的基础。”4月1日,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张经纬在接受采访时说。

珠海经济特区建立初期,就确定生态立市、环境优先的发展战略,强调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始终坚持走有珠海特色的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不准在山坡二十五米等高线以上部分兴建非供游客休憩和观赏的建筑物”“不准建设有大烟囱或有严重污染的项目”“市内的噪声不准超过四十五分贝”……1992年,珠海就率先出台了关于保护环境的“八个不准”规定,成了当时全省乃至全国最严格的环境准入要求,为珠海生态环境保护划定了不可逾越的政策底线。

1998年,珠海行使地方立法权,通过的第一部法规就是《珠海市环境保护条例》。此后,珠海不断开展生态文明立法,先后制定44部生态文明相关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

近年来,珠海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率先建立了生态环境指数发布机制、创新生态补偿机制,率先探索“五规融合”,率先实施生态文明考核。同时,推进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绿色发展模式,并列入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重点任务。在一系列制度保障下,珠海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空气质量优良率长期保持全国前列,森林覆盖率达32.21%,全省环境保护责任考核连续17年优秀,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

40多年来,珠海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留住了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塑造了山海相拥、陆岛相望、城田相映的城市风貌,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1997年珠海市获得首批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1998年获得联合国“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这也是中国城市首次获得该奖项;2012年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复核,被考核组誉为“全国环保模范城标杆”;2014年通过了国家生态市考核验收;2017年获评全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是全国首批获得该称号的7个地级市(自治州)之一,同年获评“2017美丽山水城市”。

珠海用自身发展历程印证了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并行不悖,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

坚守初心,加强环境保护实招频出

“珠海的空气都可以罐装出口”,这是多年前珠海人向外地游客介绍珠海时常常提到的一句话。如今,珠海的蓝天白云、优质的空气质量,依然是这座城市引以为傲的资本。在珠海人的朋友圈照片中,“珠海蓝”已然成了标配。

根据生态环境部通报的2020年12月和1-12月全国地表水、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珠海同时上榜2020年1-12月空气质量排名前20位城市、2020年1-12月空气改善幅度排名前20位城市名单。2020年5、6、7月连续三个月,珠海空气质量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一。珠海市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天更蓝了”。

空气环境质量保持全国前列,这得益于珠海市委、市政府长期以来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十三五”期间,我市实施精准治污管控,持续落实时间、区域、对象、问题、措施“五个精准”工作机制,聚焦重点扎实推进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柴油货车攻坚战、工业炉窑整治、工地扬尘防治、污染天气应对“4+1”治理模式,探索多种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有计划、有重点、有实招,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这场标志性战役。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全市空气质量指数(AQI)达标率为93.4%,同比增加6.8个百分点;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42天,同比增加25天。

“几年前,一到夏天这里的河水就会发臭,很难闻,去年以来,就再也没有闻到臭味了,感觉夏天连蚊子都少了。”家住夏湾前山河边的李阿姨说,现在每天晚饭后,她都会和家人到河边散步,享受临水而居的静谧生活。

李阿姨居住环境的改变,源自于前山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的成果。长期以来,珠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污染防治工作,把水环境治理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位置,聚焦“保好水治差水”,通过加强水源地环境保护、推动地表水环境保护、开展前山河水质达标攻坚、推进近岸海域污染整治、推进涉水治污设施建设,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

为加快推进前山河流域综合整治EPC项目,珠海市政府与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采取“大兵团作战、全地域开工、全流域治理”治本攻坚模式。截至2020年12月底,项目总形象进度达98.08%。

与此同时,我市以点带面全面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着力完善水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全市新建、提标改造了城镇污水处理厂9座,2座新建工业污水厂已进行通水调试,改造城镇老旧污水管网111.7公里,整治入河排污口452个,17条城市黑臭水体全部实现“不黑不臭”,黑臭消除比例为100%。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前山河石角咀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水,全市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首次达到100%,比2015年提升了33.3%,9个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连续多年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

绿色发展,市民充分享受生态红利

周末,香山湖公园人头涌动,市民和游客扶老携幼而来,或在草地上搭帐篷,或在湖边与萌宠黑天鹅互动,或漫步山地步道俯瞰公园全貌,各得其乐。

作为凤凰山森林公园项目的一部分,香山湖公园是市、区两级政府的重要民生实事项目,也是珠海标志性公园之一。公园内湖光山色、天水一色,集登山游湖、观鸟赏花、休闲健身于一体。自从“出道”以来,香山湖公园就不断俘获着市民和游客的芳心,日均入园客流超1万人次,成为天然的“城市氧吧”和“网红打卡地”。随着该公园二期、三期项目相继建成对外开放,周末与节假日入园休闲游玩的人数与日俱增。

近年来,珠海生态文明建设给市民生活带来的“获得感”随处可见,宜居景象随处可觅——在绿荫处处的社区公园,市民家门口就能尽享安康闲适的休闲生活;在清新海风润泽身心的海边,新修复的香炉湾沙滩成为市民新的休闲场所;新修建落成的珠海大剧院,更为这座洁净文明的城市增添了韵味和优雅;香山湖公园、海天公园等一批新晋“网红打卡点”,成为市民放飞身心的好去处……

长期以来,珠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最贵的土地用于建公园,把最好的空间用来建设公共建筑,把最美的景色和视线呈现给最广大的市民。为更好地连接山海资源特色,把最美的景色和视线呈现给最广大的市民,珠海谋划建设山地步道工程,北线为凤凰山步道,南线为板樟山步道,东线依托情侣路,西线串联城市道路,整体布局成环城网。

自2016年提出“公园之城”建设规划起,经过多年的建设和管理保护,珠海已逐渐形成“园在城中,城在园中,城园相融”的公园网络。截至2020年年底,珠海已建成各类公园733个,2021年计划新建香山湖公园四期、海天公园二期等市政特色公园8个,鹤洲、城东等社区公园12个。“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公园服务半径全覆盖网络正逐步建立,越来越多的美丽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娱乐、参与生态教育的基地场所。

《意见》提出,珠海要坚定不移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道路,优化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全面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完善绿色发展评价机制,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打造生态文明典范。

“生态兴则文明兴,经过40多年的久久为功,优美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珠海最亮眼的城市名片。”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王奇教授说,珠海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应当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进行新探索,作出新表率。

王奇建议,珠海应当系统总结过去40多年的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充分挖掘生态文化内涵,不断擦亮生态文明品牌,推动“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发展模式,把优良的生态环境“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增量”,把生态环境作为珠海经济特区二次创业的最宝贵的无形资产,通过市场化、多元化等机制创新,最大限度地释放并解放生态生产力。

当前,珠海正加快培育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打印设备为重点的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新引擎的同时,也注重发展生态经济,通过积极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布局,探索出了一条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并全面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广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建筑、绿色出行。

“《意见》关于‘打造生态文明新典范’的定位,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充分肯定,也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我市的更高要求,希望我们做得更好,成为标杆、成为典范,也更加坚定了我们的信心和决心。”张经纬表示,将按照市委八届九次、十次全会的工作部署,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向深度延伸、向广度延伸,朝着更高的目标要求,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与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相匹配的生态环境管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典范。

相关新闻

珠海打造生态文明新典范 各项工作已全面推进

记者近日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意见》出台后,市委常委会专题学习研究了《意见》精神及我市贯彻落实意见,并对具体工作进行了任务分工。目前,打造生态文明新典范各项工作正在全面推进。

据了解,在体制上,我市于去年12月成立了由市委书记担任第一主任,由市委副书记、市长担任主任的珠海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今后,将充分利用该委员会的统筹协调作用,推进《意见》中“打造生态文明新典范”方面各项工作的落实。

在机制上,市生态环境局编制的规划已与国土空间规划相衔接。下一步,市生态环境局将构建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的规划体系,加快完成“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编制成果报审工作,高质量编制实施《珠海市生态环境保护暨生态文明建设“十四五”规划》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业废水处置、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等专项规划,将“三线一单”和规划的数据和成果作为生态环境部门参与国土空间规划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管控好我市“山形、水体、岸线、天际线”。

在具体工作上,根据市里的分工,打造生态文明新典范板块共有12项任务,其中由市生态环境局单独牵头或联合其他部门牵头的“高质量建设水网生态廊道,理顺跨境河流、水域管理权属,重点推进前山河全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协同推进区域臭氧和PM2.5联防联控”“推动建立珠江口海域污染联防联治机制,进一步改善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扎实推进美丽海湾保护和建设”“加快创建无废城市”“推动建设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园区”“探索实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等6项工作,已明确局内的分工安排,并就如何推进作了部署。

同时,市生态环境局将全力配合其他部门做好“推动珠澳咸期供水水资源配置体系建设”“加快建设珠海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综合示范区,争取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深入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发展高等级绿色建筑”“提升公共交通分担率”“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等其他6项工作。

文字:郑振华 图片:吴长赋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蓝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