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作品丨这种感觉谁懂?

一个人最温柔的感觉是什么?是细细地吹拂过面庞的二月春风?是母亲慈爱地抚摸着孩子的手?抑或是离别与重逢时浅浅的吻?

温柔是柔软的,是月光照在松林间的宁谧,是山泉流过岩石的静缓。自殷商有了文字始,数千年中国人对温柔的描述充盈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就像那首传唱千年的歌谣,青青子衿。

什么是“衿”?《颜氏家训·书证》上说“古者,斜领下连於衿,故谓领为衿。”衣服的领子就是衿,它为何柔软温柔?是因为脖子是人身体最柔软的部位,粗粝的材质会让它受伤,需要特别的看护吗?

还是让我们看下那首古老歌谣吧。“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想到它我心中充满思念的焦虑。即便我不去找你,你就不能给我传递一点点信息?

他们是分开很久的恋人吗?不是,他们仅仅一日没有相见。“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那青青的衣领已经一日没有见到她了,而见到她时,青青的子衿会看到什么?是愁绪泪水还是欢快的笑语?她的面庞贴在他的衣领上,温柔的笑靥,轻柔的衣领互相温暖着两个人的心房。

自此,衿成为中国人心中最柔软的一个地方。时光流转,服饰不断变化,先秦时的衿也慢慢退出历史舞台。但衿代表的美好没有消失,它依附在所有可以表达感情的物体上,这是中国式的特有的温柔,口头的表达总是让人羞涩难以启齿,我们总会用适当的物品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以物寄意,用物来象征内心。

如今已经很少看到有人使用手绢了。在我小时候以及父亲小时候,手绢还有很多人在用。在鲁西南的方言中手绢被叫做手巾。小时候,学校组织出游,大人总会叮嘱一句:带块手巾,路上擦汗。我也不记得是什么时候第一次接触手绢的,它的材质也五花八门,丝绸、棉布、亚麻布都可以做成手绢,只要它轻便吸水性好就足够了。

奶奶随身一直带着一块手绢,只是那时我还小,已经记不得手绢的材质。奶奶会用这块手绢当钱包,手绢里放着一张张毛票,方便她出去和人一起玩叶子牌,奶奶虽然不识字,但记性却好,老家什集东街里的老太太很少可以让奶奶从手绢里掏出钱来。此外,奶奶还会用手绢包住各种吃的,像水果、糖块、瓜子、花生……见到我的时候,手绢里会掉出来足够的东西把我的嘴巴塞得满满当当。老家是平原,沙尘是那里的常客,出去玩只要一流汗,沙尘便会黏在脸上随着汗水在脸上留下一道道黑印。爸妈那会也都是青年人,手劲儿大,他们会把毛巾沾水一拧,在我脸上使劲揉搓,特别不舒服。奶奶的手绢却不然,奶奶会用手绢包住两根手指,顺着脸上汗水留下的黑道轻轻揩拭,像极了初春复苏的青草扎在身上又酥又痒,每次我都被这酥痒弄得咯咯地笑着跑开,只留下身后奶奶的呼唤:别跑,没擦完呢。

父亲再给我擦脸的时候,我拿奶奶给我擦脸的事情当挡箭牌,父亲听后沉默了很久。后来,我才知道父亲小时候身体不好,爷爷用粮食请东街的一个奶奶来给父亲扎针挤血。这是农村传下来的土法子,那个奶奶用油灯给一个筷子粗细的针简单炙烤一下,刺向父亲肚脐下方,黑红的血液缓慢流出来。夜晚的鲁西南平原安静得可怕,父亲的喊叫穿过我家屋顶,在平原上惊起无数雀鸟和乡间不断亮起的灯火。爷爷奶奶红着眼死死按着父亲,汗水布满父亲的额头,也布满爷爷奶奶的双手,奶奶就拿着她的手绢一遍遍给父亲擦汗,直到父亲睡去。

再后来,爷爷和奶奶都走了。我没学会奶奶擦脸的方法,而是像父亲一样,在需要擦脸的时候,拿着毛巾在脸上使劲搓揉。只是搓疼的时候,会看着毛巾,怔怔地想着曾经有一块手绢的温柔。

而现在手绢也不多见了。出汗的时候,更多是用纸巾擦汗。这些年用过不少牌子的纸巾,有香味的、没香味的、长的、宽的、薄的、厚的……不一而足。纸巾擦过脸颊,或是混着汗水变成浆糊,或是吸水性好,纸张粗粝一如我自己用毛巾擦脸的时候。这是升级换代的手绢,像爷爷奶奶随身携带的物品,现在人的包包里,也是标配。

子衿,多么响亮,老家的叔叔曾为儿子命名为“子衿”,父亲说,这名字多风雅啊。

我们回不到那种风雅的古代了,也不再有被称为“青衿”的服饰,父亲自从考上大学后,就离开了什集东街,在城市生活,我自然也在那里读书。有时,爷爷会骑着自行车,一个上午来到我的家里,略略坐坐吃过饭便回去了。爷爷当时年纪大了,不能带着奶奶一起来。他走时,会看着依旧在啃羊头的我说:好好读书,多回家,奶奶想你。

不过,那时我还太小,还不懂。如今,青青子衿滑过脸颊,眼前仿佛又看到平原东街上站着的爷爷奶奶,他们在等着一个小男孩回家。

文字:石岱 编辑:刘鹏凯 责任编辑:董帅奇
湾韵·作品丨这种感觉谁懂?
珠海特区报 2024-10-09 02:41

一个人最温柔的感觉是什么?是细细地吹拂过面庞的二月春风?是母亲慈爱地抚摸着孩子的手?抑或是离别与重逢时浅浅的吻?

温柔是柔软的,是月光照在松林间的宁谧,是山泉流过岩石的静缓。自殷商有了文字始,数千年中国人对温柔的描述充盈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就像那首传唱千年的歌谣,青青子衿。

什么是“衿”?《颜氏家训·书证》上说“古者,斜领下连於衿,故谓领为衿。”衣服的领子就是衿,它为何柔软温柔?是因为脖子是人身体最柔软的部位,粗粝的材质会让它受伤,需要特别的看护吗?

还是让我们看下那首古老歌谣吧。“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想到它我心中充满思念的焦虑。即便我不去找你,你就不能给我传递一点点信息?

他们是分开很久的恋人吗?不是,他们仅仅一日没有相见。“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那青青的衣领已经一日没有见到她了,而见到她时,青青的子衿会看到什么?是愁绪泪水还是欢快的笑语?她的面庞贴在他的衣领上,温柔的笑靥,轻柔的衣领互相温暖着两个人的心房。

自此,衿成为中国人心中最柔软的一个地方。时光流转,服饰不断变化,先秦时的衿也慢慢退出历史舞台。但衿代表的美好没有消失,它依附在所有可以表达感情的物体上,这是中国式的特有的温柔,口头的表达总是让人羞涩难以启齿,我们总会用适当的物品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以物寄意,用物来象征内心。

如今已经很少看到有人使用手绢了。在我小时候以及父亲小时候,手绢还有很多人在用。在鲁西南的方言中手绢被叫做手巾。小时候,学校组织出游,大人总会叮嘱一句:带块手巾,路上擦汗。我也不记得是什么时候第一次接触手绢的,它的材质也五花八门,丝绸、棉布、亚麻布都可以做成手绢,只要它轻便吸水性好就足够了。

奶奶随身一直带着一块手绢,只是那时我还小,已经记不得手绢的材质。奶奶会用这块手绢当钱包,手绢里放着一张张毛票,方便她出去和人一起玩叶子牌,奶奶虽然不识字,但记性却好,老家什集东街里的老太太很少可以让奶奶从手绢里掏出钱来。此外,奶奶还会用手绢包住各种吃的,像水果、糖块、瓜子、花生……见到我的时候,手绢里会掉出来足够的东西把我的嘴巴塞得满满当当。老家是平原,沙尘是那里的常客,出去玩只要一流汗,沙尘便会黏在脸上随着汗水在脸上留下一道道黑印。爸妈那会也都是青年人,手劲儿大,他们会把毛巾沾水一拧,在我脸上使劲揉搓,特别不舒服。奶奶的手绢却不然,奶奶会用手绢包住两根手指,顺着脸上汗水留下的黑道轻轻揩拭,像极了初春复苏的青草扎在身上又酥又痒,每次我都被这酥痒弄得咯咯地笑着跑开,只留下身后奶奶的呼唤:别跑,没擦完呢。

父亲再给我擦脸的时候,我拿奶奶给我擦脸的事情当挡箭牌,父亲听后沉默了很久。后来,我才知道父亲小时候身体不好,爷爷用粮食请东街的一个奶奶来给父亲扎针挤血。这是农村传下来的土法子,那个奶奶用油灯给一个筷子粗细的针简单炙烤一下,刺向父亲肚脐下方,黑红的血液缓慢流出来。夜晚的鲁西南平原安静得可怕,父亲的喊叫穿过我家屋顶,在平原上惊起无数雀鸟和乡间不断亮起的灯火。爷爷奶奶红着眼死死按着父亲,汗水布满父亲的额头,也布满爷爷奶奶的双手,奶奶就拿着她的手绢一遍遍给父亲擦汗,直到父亲睡去。

再后来,爷爷和奶奶都走了。我没学会奶奶擦脸的方法,而是像父亲一样,在需要擦脸的时候,拿着毛巾在脸上使劲搓揉。只是搓疼的时候,会看着毛巾,怔怔地想着曾经有一块手绢的温柔。

而现在手绢也不多见了。出汗的时候,更多是用纸巾擦汗。这些年用过不少牌子的纸巾,有香味的、没香味的、长的、宽的、薄的、厚的……不一而足。纸巾擦过脸颊,或是混着汗水变成浆糊,或是吸水性好,纸张粗粝一如我自己用毛巾擦脸的时候。这是升级换代的手绢,像爷爷奶奶随身携带的物品,现在人的包包里,也是标配。

子衿,多么响亮,老家的叔叔曾为儿子命名为“子衿”,父亲说,这名字多风雅啊。

我们回不到那种风雅的古代了,也不再有被称为“青衿”的服饰,父亲自从考上大学后,就离开了什集东街,在城市生活,我自然也在那里读书。有时,爷爷会骑着自行车,一个上午来到我的家里,略略坐坐吃过饭便回去了。爷爷当时年纪大了,不能带着奶奶一起来。他走时,会看着依旧在啃羊头的我说:好好读书,多回家,奶奶想你。

不过,那时我还太小,还不懂。如今,青青子衿滑过脸颊,眼前仿佛又看到平原东街上站着的爷爷奶奶,他们在等着一个小男孩回家。

文字:石岱 编辑:刘鹏凯 责任编辑:董帅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