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丨作品(2024年9月11日)

散发酒糟味的西关

□ 蒙志军

表舅确实是读书人,我常去他家看他写字、绘画或者篆刻。有时候,他会捧着一本线装书聚精会神地读起来,他读懂了书中的内容没有我不知道,但光看那形象就能感受到那种萧条门巷古人风。读书未必用,但有人读书成了癖好。表舅更醉心于篆刻,篆刻比书法和绘画更复杂,不仅需要笔墨纸砚,还少不了刻刀和印床之类的工具,当然同样不能缺的是石头和木质类的刻材,运刀时腕力也很重要。可以说,篆刻既是综合艺术,也是体力劳动。表舅所刻印章,多是篆体,我不大认识,我想他自己也未必认得全,照葫芦画瓢而已。印章的内容也不局限于人名,还有典籍中的名言和古诗中的名句,比如“独立不惧,遁世无闷”,又比如“半江瑟瑟半江红”。印章之为文化全在于对文字的玩味已经到了镂月裁云的境界,有阳文和阴文之分,所有纸上的印痕都是印章自身的倒影。印痕往往看不出雕镂的厚薄,只有仔细分辨印章才知道是深刻还是浅刻。

表舅的家在西关,不远处是一个酒厂,出产两种酒:高粱酒和山芋干酒。酒厂车间里的酒糟气息常常散发出来,在西关街巷的上空飘荡。想来住在西关的人,即便不会喝酒,也会在这气息的熏陶中沉醉。西关街面上卖酒的铺子多过米店,铺子里都是从酒厂批发出来的散装酒,酒放在缸里或者木制的酒桶里,卖酒时用竹制的长柄舀子往外舀,计量单位也是舀,高粱酒每舀两毛钱,山芋干酒每舀一毛五分钱。孔夫子不食沽酒市脯,表舅不然,他常从酒铺和食肆买来酒和熏肉,然后衔杯漱醪,大快朵颐。嗜酒的表舅会在酒后操刀篆刻,他的眼睛和面颊发红,但握着刻刀的手从来不会颤抖。表舅家有个锡材质的酒壶,壶的表面已没有光泽,呈现灰暗色,壶的形状类似于古代的酒器觚,只是壶腹稍肥而壶颈稍细,壶口是喇叭形。他将买来的酒倒在锡壶里,饮用前把锡壶放在盛着滚烫开水的大瓷缸里,他说是温酒,锡传热比较快,几分钟酒的温度就上来了。我喝过他的酒,只是分辨不出高粱酒和山芋干酒的区别,都是辛辣的。高粱酒是酒中的诗书簪缨之族,而山芋干酒是乡野鄙夫之属。后来我想,酒没有地位高低之分,都是使人一醉,醉后的世界变得异常简单。所有高贵的和俚俗的东西都在一顿软饱之后被抹平了,酒纯得如清水。表舅喝温酒而不喝冷酒,我有点纳闷。直到许多年后我阅读《红楼梦》,才明白他是有道理的。薛宝钗对贾宝玉说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若热吃下去,发散得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以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从此还不快不要吃那冷酒了。”

我和表舅沿着横穿西关的那条路一直往北走,不远处就到了新沂河岸边。站在南岸的大堤上往西看,一座横跨南北的桥出现在眼帘中,那就是鼎鼎大名的新沂河大桥。表舅说那桥采用双曲拱,我一头雾水,不明白双曲拱是什么意思。他解释说双曲拱就是承载桥面的支撑梁横竖两个截面都成弧形曲线。听他的解释我更加糊涂了。不过我理不理解并不重要,我知道桥上能走人,并且知道那桥在令人乏味的水面之上添了一道景致就足以让我开心了。回家后表舅作了一幅画,画的就是大桥,不像西洋画那般逼真,是中国画的风格,重在写意,河水和河两岸的植被衬托出桥的宏伟气势,一桥飞架,长虹卧波。表舅将那幅画送给我,我拿回家将画贴在床边的墙上,夜夜做梦仿佛都能听到桥下的流水声。

表舅比我大不了许多,相隔十来岁而已。那年冬天,表舅当兵去了。我有点寂寞。好在儿时的玩伴还未疏远,我跑西桐黄五家更勤了。我在他家逗狗或者玩游戏,有时天黑还没回家。他家门口有一盏白炽灯,他的小姐姐槿花从灯下走过,昏黄的灯光照着她娉婷袅娜的身姿,我看见她丰腴的面颊和白皙的肌肤会产生愉悦感。我不敢多看,窃视流眄而已。我知道,我正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孩童转化为腼腆羞怯的少年。我怀念曾经的单纯天真,但我回不去了。新沂河大桥建成快一年了,槿花还没有见过。她让我带她去看看,我乐得做这向导。选了个星期天,我跟槿花瞒着西桐黄五偷偷往城西走去。路过西关时,看见街面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想起表舅,我估计表舅握惯画笔和篆刻刀的手正在部队握着手榴弹往外投呢。那时已是春天,出得城来,“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在郊外的路上走了一程,又爬了一段斜坡,我们便来到新沂河大桥上。槿花很兴奋地张开双臂,仿佛要拥抱大桥似的。我们朝北岸走去,看见桥栏杆顶端到桥面的空隙处,立着一块块墙面,墙面上写着当时的标语。看桥外的风景,远处水连天、天连岸。桥很长,我们走了十几分钟才到北岸。北岸的景致与南岸大相径庭,南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分明是江南的婉约秀美;而北岸则不乏那种“大风起兮云分扬”般的粗犷豪放。桥上的风很大,将槿花的头发吹得飘散起来。我跟她说:“千里快哉风。”槿花说,还有更让人神往的景致,我问是哪里,她说南京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也开通不久,但两座桥的名气却霄壤不侔,几乎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南京长江大桥。槿花要我带她去看看,我说等我攒足了路费一定带她去。

回家的路上,又从西关经过。我又嗅到了从酒厂车间里释放出来的酒糟气息,我想起表舅那只锡做的酒壶和用来温酒的大瓷缸。我跟槿花说,等表舅从部队回到县城,我就去跟他学习篆刻,将来要是找不到工作,就在县城的闹市区摆个摊子,替人家刻私章。槿花说要跟我一起学,我告诉她女孩子腕力不够,怕手握刻刀时不能运动自如。她说不碍事,她在家常常将盛满水的水桶提起来倒进水缸里,手上很有劲。她还跟我说,杭州西湖边有座孤山,山上有个西泠印社,社员都是治印高手,而且个个学富五车,她要学会篆刻然后去加入西泠印社。看来她的目标比我远大许多。我勉强答应了她的要求。

在表舅还没有从部队退伍回来的时候,我就离开县城转往淮阴中学念高中了。我没有兑现关于带槿花去看南京长江大桥和让她跟我一起学习篆刻的承诺。我不敢回去见槿花。我表舅姓赵,后来成了远近闻名的画家。他画的公鸡多有寓意,有的像行走江湖的侠客,有的像莫测高深的智者,有的像不食人间烟火的羽士。

平分秋色     陈敢清  摄

月是故乡明

□ 崔 云

每个月都有月圆时分,一年中却只有中秋这晚的圆月最引人注目,只因它寄托了深深的思乡之情和切切的团圆之意,因而总涌动着一股淡淡的愁绪和浓浓的思念。

我的故乡在一望无际的江汉平原乡村,小时候,我和村里的小伙伴们最喜欢的游戏便是在月圆之夜与月亮赛跑。一圈又一圈,我们绕着打谷场跑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可抬头一望,月亮依旧高悬在头顶,仿佛正抿着嘴顽皮地冲我们笑哩。我和小伙伴们累得瘫坐在地上,月亮却神采奕奕,它正不急不躁地赶着自己的路。面对如此淡定从容的月亮,我们只有认输的份。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乡下缺盐少油,生活艰苦,中秋节当天自然很难吃到月饼,但母亲亲手包的饺子却喷香了这个节日,总让人回味。夜幕降临时,全家人围坐在四合院里,一边吃着水饺,一边举头望那银盘似的明月,一边大声谈笑着,其乐融融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如水的月光弥漫在村舍和田野,一切都显得朦朦胧胧的,用朱自清“像笼着轻纱的梦”这样的话语来形容真是再形象贴切不过了。那是农人一年中最充实最惬意也最浪漫的时光,有金秋收获的喜悦,更有月圆人圆的欢欣。虽然没有诗情画意的表达,院落里却涌动着掩饰不住的激动与兴奋之情。月亮又圆又大又亮,月宫里的嫦娥、玉兔和伐桂的吴刚隐隐约约依稀可见,活灵活现,十分动感。从天空到地面,月光照亮了每一个角落,也照亮了庄稼人的心房。

20多岁时我进城工作后,空间上离故乡便越来越远了。我不断前行着,从县城到省城,从故乡到异地,从中原大地到南海之滨,一回头,故乡已远在千里之外。虽常思念,我却因忙于生计而很少回乡。在都市匆匆的奔波劳碌中,我常常忽略了这个在农村并不特别受重视的节日。但寄一盒思乡月饼却是我每年中秋必做的功课。尽管母亲说她吃不惯,反复叮嘱我不要再寄了,我依然是雷打不动,坚持以月饼表心意。我明白,母亲其实是不想让我破费哩。

如今,我早已过了知天命之年,算是进入了人生之秋。随着孩子成家立业,特别是孙辈的降生,我反倒无端生出许多离愁别绪和伤感情愫来,对故乡的思念如春草蔓延,生生不息。特别是中秋时节,我总会不由自主地忆起故乡的人和事。有人说:所谓乡愁,就是离开了特别想念的地方。的确如此!年轻时为稻粱谋忙得无暇顾及太多,一晃年过半百,记忆中故乡的版图竟变得异常清晰起来,以至于时常让我魂牵梦萦。那一轮圆月,仿佛是亲人的眼眸,穿越千山万水,深情地将我注视。月亮还是那轮月亮,而我却再也不是少年。奶奶和父亲也早已作古,只有日渐苍老的母亲还在原地守望。一种物是而人非的苍凉感袭上心头。

思念,像一根无形的线,将我与故乡紧紧相牵。每当中秋月圆之夜,那根线就会变得更加清晰有力: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亲人的一颦一笑、一顾一盼,都会在我脑海里不断浮现。我不禁在心中感慨:真是老来多健忘,独不忘思乡啊!就像歌曲《故乡情》所唱的:“他乡也有情,他乡也有爱,我却常在梦里故乡行。”这首歌唱出了万千游子的心声,所以经久不衰。是啊,树高千尺忘不了根!那里是我们生命起源和梦想起航的地方,她承载了我们童年的幻想和青春的向往。无论身处何方,无论贫富贵贱,那一轮明月都毫无分别地将人照耀。只是远行人的心思,不知道明月可能读懂?

佳节又中秋,我独自站在宽大的阳台上,抬头仰望着那轮明月,忽然想起“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些美妙且富有哲理的诗句来。月亮虽远,但心却近。无论天涯海角,那份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爱与牵挂,永远是我们心中最美好的情愫。

中秋的月亮,照亮了夜空,也照亮了人心。这轮照彻寰宇的思乡月,让多少羁旅他乡的游子举目远眺,夜不能寐。

“月是故乡明”。在这个团圆美满的节日里,每个人心中的思念和祝福都如同那轮宝月一样,明亮而温润。愿人人心中都有一轮明月,照亮前行的道路,温暖你我的心房。

蓝色之光(组诗)

□ 邓红琼

穿越内心的圣洁,携一袖清风

款款而来

无数的蓝像蝶翅上的梦

扑朔迷离,缤纷了波光里的遐想

 

海鸥的歌声,从天际隐约传来

让辽阔更加深邃

轮回的幻象,从烟岚缭绕的海岛中洇出

仿佛海市蜃楼,亦真亦幻

 

以天地为琴,弹拨叮咚流淌的韵律

一切恍如隔世,一切又历历在目

临水而立,多少悲怆与咏叹

在琴音中,此起彼伏

一帧帧历史影像在耳边风一样掠过

无言诉说着沧海桑田

一轴恣肆汪洋的宏大画卷

从悠远荒古中徐徐铺开

 

铁蹄碾过、硝烟弥漫过,这片土地

以一道闪电,撕开漆黑的夜幕

点亮心灵的航灯

无数先人在云谲波诡中,不惧浪高风急

用生命的泅渡,寻找更广阔的海洋

 

流在血脉里的涛声,一刻也不曾停息

一只海鸟,无数只海鸟

飞过伶仃洋,昭示义薄云天的豪情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以永恒的姿势铭记这份民族大义

当解放万山群岛的枪声响起

每一次前赴后继

都让这片海洋,像古老的铜镜

照出丹心与汗青

 

外伶仃岛,敛着一泓碧波

像天荒地老的明眸

深情凝视着血与火的峥嵘岁月

 

每一缕阳光,都晾晒过曾经的悲壮

每一次风雨,都是生命的洗礼

万物在静寂中,见证了

一首波澜壮阔的诗篇

在平地惊雷中诞生

触摸海洋的呼吸与心跳

总有一些传奇故事九曲回肠

一座拱桥渡水,连接梦想与现实

多少爱,都在沉沉浮浮中

付予了无悔的等待

 

玉带环腰,碧海飞霞

千年的光阴柔化成浪花的思绪

在蔚蓝的水天里跳跃

一只只泥猛笼,拓印过商周时期的指纹

被沉入海底

等待鱼儿打着漩涡,自投罗网

此时的风,吹动着尘世

也吹动着渔家人眉梢上的幸福

 

伶仃峰上,北帝诞祈福的锣鼓声

敲醒沉睡的记忆

极目远眺,海天一色,星罗棋布

远航的汽笛,破开一条条浪花飞溅的水线

承载着荣光

穿越苍茫与浩瀚,抵达远方

 

朝阳如一枚圆圆的勋章

挂在外伶仃岛的胸前

熠熠生辉

一盏茶里,与疍家咸水歌对坐

星光便穿山渡水而来

与点点渔火交相辉映,摇曳万顷碧波

 

放下浮生,把自己还原成一尾鱼

从海洋文化的发源地,一路畅游而来

时光变得厚重

每一滴海水,都是破译历史的密码

每一片山川,都是源远流长,诗意万象

 

外伶仃岛,遗世独立

如一颗璀璨的明珠

镶嵌在珠江口与太平洋交汇处,光照人间

香炉湾的沙粒(组诗)

□ 邢继学

香炉湾的沙粒

那是月亮撒下的缘

旷达了菱角咀的夜晚

归家的渔火

点亮了情侣路的封面

月光与潮汐相伴

涌动着鱼跃的香炉湾

 

香炉湾的沙粒

辞别金色的蜿蜒

撑起心脉跳动的桅杆

追赶梦中依稀的白帆

 

香炉湾的沙粒

跨过疾风的断壁

越过骤雨的残垣

在浪花里仰望云岚

在波涛中咀嚼太阳雨的盎然

 

香炉湾的沙粒

与繁星嬉戏璀璨

与华尔兹共舞蓝色浪漫

与夜明珠共享饕餮盛宴

与唯美畅饮浩瀚

呼吸着夜空飘逸的斑斓

牵手

小时候

父亲牵着我的手

走过肥沃的黑土地

走过漫天飞舞的雪花

走过松风铺垫的平坦

走过大河绽放的欢颜

 

可是现在

父亲已远去多年

我时常将思念隐藏

时常与流浪的海风一起

在无声的细雨中游荡

我时常仰望白色的太阳

幻想借助他的力量

寻找父亲清晰的脸庞

我时常凝视黑色的月亮

幻想摘下黯淡的星光

点燃唯一的奢望

像从前那样与父亲牵手

直到黎明泛起温润的新光

明年秋天一醉方休

秋月与繁星慢抹琴弦

六色云朵伴我悠然入眠

我在梦里遇到了北斗星

她送给我一杯美酒

这酒的韵味醇厚

这酒的色泽丰盈

这酒的涟漪绵长

这酒勾兑了太阳的芬芳

 

小酌这杯酒

南飞的大雁淡忘了乡愁

小酌这杯酒

微醺的落叶敞开歌喉

小酌这杯酒

圆月弯下腰亲吻稻花的额头

 

举杯,我用期盼敬北斗

我问,世间何处有此酒

她说,丰收的五谷可以酿美酒

我问,何时还能再聚首

她说,明年秋天一醉方休

在熔化的夜空中守望夏花

七月的灼热

直立的火辣

已将所有的淋漓烘干

醉酒的风

躲藏在屋檐下暂避木讷

困倦的月亮

在小睡前沐浴

潮湿的美梦开始辗转反侧

唯有一往情深的流星

手捧浓烈的执着

在熔化的夜空中守望夏花

直到梦醒时分

依然还在闪烁

仿佛在讲述千里姻缘的童话

名字叫作“流星与夏花”

编辑:刘鹏凯 责任编辑:董帅奇
湾韵丨作品(2024年9月11日)
珠海特区报 2024-09-11 02:54

散发酒糟味的西关

□ 蒙志军

表舅确实是读书人,我常去他家看他写字、绘画或者篆刻。有时候,他会捧着一本线装书聚精会神地读起来,他读懂了书中的内容没有我不知道,但光看那形象就能感受到那种萧条门巷古人风。读书未必用,但有人读书成了癖好。表舅更醉心于篆刻,篆刻比书法和绘画更复杂,不仅需要笔墨纸砚,还少不了刻刀和印床之类的工具,当然同样不能缺的是石头和木质类的刻材,运刀时腕力也很重要。可以说,篆刻既是综合艺术,也是体力劳动。表舅所刻印章,多是篆体,我不大认识,我想他自己也未必认得全,照葫芦画瓢而已。印章的内容也不局限于人名,还有典籍中的名言和古诗中的名句,比如“独立不惧,遁世无闷”,又比如“半江瑟瑟半江红”。印章之为文化全在于对文字的玩味已经到了镂月裁云的境界,有阳文和阴文之分,所有纸上的印痕都是印章自身的倒影。印痕往往看不出雕镂的厚薄,只有仔细分辨印章才知道是深刻还是浅刻。

表舅的家在西关,不远处是一个酒厂,出产两种酒:高粱酒和山芋干酒。酒厂车间里的酒糟气息常常散发出来,在西关街巷的上空飘荡。想来住在西关的人,即便不会喝酒,也会在这气息的熏陶中沉醉。西关街面上卖酒的铺子多过米店,铺子里都是从酒厂批发出来的散装酒,酒放在缸里或者木制的酒桶里,卖酒时用竹制的长柄舀子往外舀,计量单位也是舀,高粱酒每舀两毛钱,山芋干酒每舀一毛五分钱。孔夫子不食沽酒市脯,表舅不然,他常从酒铺和食肆买来酒和熏肉,然后衔杯漱醪,大快朵颐。嗜酒的表舅会在酒后操刀篆刻,他的眼睛和面颊发红,但握着刻刀的手从来不会颤抖。表舅家有个锡材质的酒壶,壶的表面已没有光泽,呈现灰暗色,壶的形状类似于古代的酒器觚,只是壶腹稍肥而壶颈稍细,壶口是喇叭形。他将买来的酒倒在锡壶里,饮用前把锡壶放在盛着滚烫开水的大瓷缸里,他说是温酒,锡传热比较快,几分钟酒的温度就上来了。我喝过他的酒,只是分辨不出高粱酒和山芋干酒的区别,都是辛辣的。高粱酒是酒中的诗书簪缨之族,而山芋干酒是乡野鄙夫之属。后来我想,酒没有地位高低之分,都是使人一醉,醉后的世界变得异常简单。所有高贵的和俚俗的东西都在一顿软饱之后被抹平了,酒纯得如清水。表舅喝温酒而不喝冷酒,我有点纳闷。直到许多年后我阅读《红楼梦》,才明白他是有道理的。薛宝钗对贾宝玉说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若热吃下去,发散得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以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从此还不快不要吃那冷酒了。”

我和表舅沿着横穿西关的那条路一直往北走,不远处就到了新沂河岸边。站在南岸的大堤上往西看,一座横跨南北的桥出现在眼帘中,那就是鼎鼎大名的新沂河大桥。表舅说那桥采用双曲拱,我一头雾水,不明白双曲拱是什么意思。他解释说双曲拱就是承载桥面的支撑梁横竖两个截面都成弧形曲线。听他的解释我更加糊涂了。不过我理不理解并不重要,我知道桥上能走人,并且知道那桥在令人乏味的水面之上添了一道景致就足以让我开心了。回家后表舅作了一幅画,画的就是大桥,不像西洋画那般逼真,是中国画的风格,重在写意,河水和河两岸的植被衬托出桥的宏伟气势,一桥飞架,长虹卧波。表舅将那幅画送给我,我拿回家将画贴在床边的墙上,夜夜做梦仿佛都能听到桥下的流水声。

表舅比我大不了许多,相隔十来岁而已。那年冬天,表舅当兵去了。我有点寂寞。好在儿时的玩伴还未疏远,我跑西桐黄五家更勤了。我在他家逗狗或者玩游戏,有时天黑还没回家。他家门口有一盏白炽灯,他的小姐姐槿花从灯下走过,昏黄的灯光照着她娉婷袅娜的身姿,我看见她丰腴的面颊和白皙的肌肤会产生愉悦感。我不敢多看,窃视流眄而已。我知道,我正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孩童转化为腼腆羞怯的少年。我怀念曾经的单纯天真,但我回不去了。新沂河大桥建成快一年了,槿花还没有见过。她让我带她去看看,我乐得做这向导。选了个星期天,我跟槿花瞒着西桐黄五偷偷往城西走去。路过西关时,看见街面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想起表舅,我估计表舅握惯画笔和篆刻刀的手正在部队握着手榴弹往外投呢。那时已是春天,出得城来,“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在郊外的路上走了一程,又爬了一段斜坡,我们便来到新沂河大桥上。槿花很兴奋地张开双臂,仿佛要拥抱大桥似的。我们朝北岸走去,看见桥栏杆顶端到桥面的空隙处,立着一块块墙面,墙面上写着当时的标语。看桥外的风景,远处水连天、天连岸。桥很长,我们走了十几分钟才到北岸。北岸的景致与南岸大相径庭,南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分明是江南的婉约秀美;而北岸则不乏那种“大风起兮云分扬”般的粗犷豪放。桥上的风很大,将槿花的头发吹得飘散起来。我跟她说:“千里快哉风。”槿花说,还有更让人神往的景致,我问是哪里,她说南京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也开通不久,但两座桥的名气却霄壤不侔,几乎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南京长江大桥。槿花要我带她去看看,我说等我攒足了路费一定带她去。

回家的路上,又从西关经过。我又嗅到了从酒厂车间里释放出来的酒糟气息,我想起表舅那只锡做的酒壶和用来温酒的大瓷缸。我跟槿花说,等表舅从部队回到县城,我就去跟他学习篆刻,将来要是找不到工作,就在县城的闹市区摆个摊子,替人家刻私章。槿花说要跟我一起学,我告诉她女孩子腕力不够,怕手握刻刀时不能运动自如。她说不碍事,她在家常常将盛满水的水桶提起来倒进水缸里,手上很有劲。她还跟我说,杭州西湖边有座孤山,山上有个西泠印社,社员都是治印高手,而且个个学富五车,她要学会篆刻然后去加入西泠印社。看来她的目标比我远大许多。我勉强答应了她的要求。

在表舅还没有从部队退伍回来的时候,我就离开县城转往淮阴中学念高中了。我没有兑现关于带槿花去看南京长江大桥和让她跟我一起学习篆刻的承诺。我不敢回去见槿花。我表舅姓赵,后来成了远近闻名的画家。他画的公鸡多有寓意,有的像行走江湖的侠客,有的像莫测高深的智者,有的像不食人间烟火的羽士。

平分秋色     陈敢清  摄

月是故乡明

□ 崔 云

每个月都有月圆时分,一年中却只有中秋这晚的圆月最引人注目,只因它寄托了深深的思乡之情和切切的团圆之意,因而总涌动着一股淡淡的愁绪和浓浓的思念。

我的故乡在一望无际的江汉平原乡村,小时候,我和村里的小伙伴们最喜欢的游戏便是在月圆之夜与月亮赛跑。一圈又一圈,我们绕着打谷场跑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可抬头一望,月亮依旧高悬在头顶,仿佛正抿着嘴顽皮地冲我们笑哩。我和小伙伴们累得瘫坐在地上,月亮却神采奕奕,它正不急不躁地赶着自己的路。面对如此淡定从容的月亮,我们只有认输的份。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乡下缺盐少油,生活艰苦,中秋节当天自然很难吃到月饼,但母亲亲手包的饺子却喷香了这个节日,总让人回味。夜幕降临时,全家人围坐在四合院里,一边吃着水饺,一边举头望那银盘似的明月,一边大声谈笑着,其乐融融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如水的月光弥漫在村舍和田野,一切都显得朦朦胧胧的,用朱自清“像笼着轻纱的梦”这样的话语来形容真是再形象贴切不过了。那是农人一年中最充实最惬意也最浪漫的时光,有金秋收获的喜悦,更有月圆人圆的欢欣。虽然没有诗情画意的表达,院落里却涌动着掩饰不住的激动与兴奋之情。月亮又圆又大又亮,月宫里的嫦娥、玉兔和伐桂的吴刚隐隐约约依稀可见,活灵活现,十分动感。从天空到地面,月光照亮了每一个角落,也照亮了庄稼人的心房。

20多岁时我进城工作后,空间上离故乡便越来越远了。我不断前行着,从县城到省城,从故乡到异地,从中原大地到南海之滨,一回头,故乡已远在千里之外。虽常思念,我却因忙于生计而很少回乡。在都市匆匆的奔波劳碌中,我常常忽略了这个在农村并不特别受重视的节日。但寄一盒思乡月饼却是我每年中秋必做的功课。尽管母亲说她吃不惯,反复叮嘱我不要再寄了,我依然是雷打不动,坚持以月饼表心意。我明白,母亲其实是不想让我破费哩。

如今,我早已过了知天命之年,算是进入了人生之秋。随着孩子成家立业,特别是孙辈的降生,我反倒无端生出许多离愁别绪和伤感情愫来,对故乡的思念如春草蔓延,生生不息。特别是中秋时节,我总会不由自主地忆起故乡的人和事。有人说:所谓乡愁,就是离开了特别想念的地方。的确如此!年轻时为稻粱谋忙得无暇顾及太多,一晃年过半百,记忆中故乡的版图竟变得异常清晰起来,以至于时常让我魂牵梦萦。那一轮圆月,仿佛是亲人的眼眸,穿越千山万水,深情地将我注视。月亮还是那轮月亮,而我却再也不是少年。奶奶和父亲也早已作古,只有日渐苍老的母亲还在原地守望。一种物是而人非的苍凉感袭上心头。

思念,像一根无形的线,将我与故乡紧紧相牵。每当中秋月圆之夜,那根线就会变得更加清晰有力: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亲人的一颦一笑、一顾一盼,都会在我脑海里不断浮现。我不禁在心中感慨:真是老来多健忘,独不忘思乡啊!就像歌曲《故乡情》所唱的:“他乡也有情,他乡也有爱,我却常在梦里故乡行。”这首歌唱出了万千游子的心声,所以经久不衰。是啊,树高千尺忘不了根!那里是我们生命起源和梦想起航的地方,她承载了我们童年的幻想和青春的向往。无论身处何方,无论贫富贵贱,那一轮明月都毫无分别地将人照耀。只是远行人的心思,不知道明月可能读懂?

佳节又中秋,我独自站在宽大的阳台上,抬头仰望着那轮明月,忽然想起“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些美妙且富有哲理的诗句来。月亮虽远,但心却近。无论天涯海角,那份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爱与牵挂,永远是我们心中最美好的情愫。

中秋的月亮,照亮了夜空,也照亮了人心。这轮照彻寰宇的思乡月,让多少羁旅他乡的游子举目远眺,夜不能寐。

“月是故乡明”。在这个团圆美满的节日里,每个人心中的思念和祝福都如同那轮宝月一样,明亮而温润。愿人人心中都有一轮明月,照亮前行的道路,温暖你我的心房。

蓝色之光(组诗)

□ 邓红琼

穿越内心的圣洁,携一袖清风

款款而来

无数的蓝像蝶翅上的梦

扑朔迷离,缤纷了波光里的遐想

 

海鸥的歌声,从天际隐约传来

让辽阔更加深邃

轮回的幻象,从烟岚缭绕的海岛中洇出

仿佛海市蜃楼,亦真亦幻

 

以天地为琴,弹拨叮咚流淌的韵律

一切恍如隔世,一切又历历在目

临水而立,多少悲怆与咏叹

在琴音中,此起彼伏

一帧帧历史影像在耳边风一样掠过

无言诉说着沧海桑田

一轴恣肆汪洋的宏大画卷

从悠远荒古中徐徐铺开

 

铁蹄碾过、硝烟弥漫过,这片土地

以一道闪电,撕开漆黑的夜幕

点亮心灵的航灯

无数先人在云谲波诡中,不惧浪高风急

用生命的泅渡,寻找更广阔的海洋

 

流在血脉里的涛声,一刻也不曾停息

一只海鸟,无数只海鸟

飞过伶仃洋,昭示义薄云天的豪情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以永恒的姿势铭记这份民族大义

当解放万山群岛的枪声响起

每一次前赴后继

都让这片海洋,像古老的铜镜

照出丹心与汗青

 

外伶仃岛,敛着一泓碧波

像天荒地老的明眸

深情凝视着血与火的峥嵘岁月

 

每一缕阳光,都晾晒过曾经的悲壮

每一次风雨,都是生命的洗礼

万物在静寂中,见证了

一首波澜壮阔的诗篇

在平地惊雷中诞生

触摸海洋的呼吸与心跳

总有一些传奇故事九曲回肠

一座拱桥渡水,连接梦想与现实

多少爱,都在沉沉浮浮中

付予了无悔的等待

 

玉带环腰,碧海飞霞

千年的光阴柔化成浪花的思绪

在蔚蓝的水天里跳跃

一只只泥猛笼,拓印过商周时期的指纹

被沉入海底

等待鱼儿打着漩涡,自投罗网

此时的风,吹动着尘世

也吹动着渔家人眉梢上的幸福

 

伶仃峰上,北帝诞祈福的锣鼓声

敲醒沉睡的记忆

极目远眺,海天一色,星罗棋布

远航的汽笛,破开一条条浪花飞溅的水线

承载着荣光

穿越苍茫与浩瀚,抵达远方

 

朝阳如一枚圆圆的勋章

挂在外伶仃岛的胸前

熠熠生辉

一盏茶里,与疍家咸水歌对坐

星光便穿山渡水而来

与点点渔火交相辉映,摇曳万顷碧波

 

放下浮生,把自己还原成一尾鱼

从海洋文化的发源地,一路畅游而来

时光变得厚重

每一滴海水,都是破译历史的密码

每一片山川,都是源远流长,诗意万象

 

外伶仃岛,遗世独立

如一颗璀璨的明珠

镶嵌在珠江口与太平洋交汇处,光照人间

香炉湾的沙粒(组诗)

□ 邢继学

香炉湾的沙粒

那是月亮撒下的缘

旷达了菱角咀的夜晚

归家的渔火

点亮了情侣路的封面

月光与潮汐相伴

涌动着鱼跃的香炉湾

 

香炉湾的沙粒

辞别金色的蜿蜒

撑起心脉跳动的桅杆

追赶梦中依稀的白帆

 

香炉湾的沙粒

跨过疾风的断壁

越过骤雨的残垣

在浪花里仰望云岚

在波涛中咀嚼太阳雨的盎然

 

香炉湾的沙粒

与繁星嬉戏璀璨

与华尔兹共舞蓝色浪漫

与夜明珠共享饕餮盛宴

与唯美畅饮浩瀚

呼吸着夜空飘逸的斑斓

牵手

小时候

父亲牵着我的手

走过肥沃的黑土地

走过漫天飞舞的雪花

走过松风铺垫的平坦

走过大河绽放的欢颜

 

可是现在

父亲已远去多年

我时常将思念隐藏

时常与流浪的海风一起

在无声的细雨中游荡

我时常仰望白色的太阳

幻想借助他的力量

寻找父亲清晰的脸庞

我时常凝视黑色的月亮

幻想摘下黯淡的星光

点燃唯一的奢望

像从前那样与父亲牵手

直到黎明泛起温润的新光

明年秋天一醉方休

秋月与繁星慢抹琴弦

六色云朵伴我悠然入眠

我在梦里遇到了北斗星

她送给我一杯美酒

这酒的韵味醇厚

这酒的色泽丰盈

这酒的涟漪绵长

这酒勾兑了太阳的芬芳

 

小酌这杯酒

南飞的大雁淡忘了乡愁

小酌这杯酒

微醺的落叶敞开歌喉

小酌这杯酒

圆月弯下腰亲吻稻花的额头

 

举杯,我用期盼敬北斗

我问,世间何处有此酒

她说,丰收的五谷可以酿美酒

我问,何时还能再聚首

她说,明年秋天一醉方休

在熔化的夜空中守望夏花

七月的灼热

直立的火辣

已将所有的淋漓烘干

醉酒的风

躲藏在屋檐下暂避木讷

困倦的月亮

在小睡前沐浴

潮湿的美梦开始辗转反侧

唯有一往情深的流星

手捧浓烈的执着

在熔化的夜空中守望夏花

直到梦醒时分

依然还在闪烁

仿佛在讲述千里姻缘的童话

名字叫作“流星与夏花”

编辑:刘鹏凯 责任编辑:董帅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