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丨悦读(2024年8月30日)

出租车里的人生百态

——读《我在上海开出租》有感

□金永淼

关于上海,我们的关注点往往放在繁华辉煌的都市生活,超紧凑的生活节奏再加上力争上游的精气神,令人亢奋又有点窒息。于是有人开始寻找生活中温情的一面,或者展示疲倦面具之下的另一张面孔,而这其实也是上海众生真实或者更贴近内心的一面,黑桃在《我在上海开出租》中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它展现在读者面前。

黑桃从河南来到上海,他一开始对上海的认识也仅仅局限于“时尚大魔都”“怀旧上海滩”,带着小人物的局促和不安,他开启了对这座城市的正面接触,而载体就是他的出租车。据悉,上海有大约四万辆出租车,七万名以上的出租车司机,每年服务超过四亿人次,每年累计行驶五十亿公里以上。可以说,正是有了出租车这个“谋生存的移动空间”,黑桃邂逅了形形色色的乘客,并在一场场随机的奔向目的地的旅途中,有了毫无负担的一段段对话,令人感慨亦或出人意料,在方寸之间演绎出精彩绝伦的人生百态,也向读者揭开了这座城市的不同面相。

仗义协助解救深陷传销的受害者;东山再起的山东大哥到江桥批发市场故地重游等。《我在上海开出租》讲述的故事都是一个个小故事,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华丽的编排,是简单的人情世故、人间冷暖,是给人轻松的生活往事。让读者以为自己仿佛就在书中人物的身边,就在故事的现场,感同身受,欲罢不能。可惜我们没能像黑桃那么观察入微,仔细聆听,每拉完一客,就用笔记下那些闪光的时刻。

如果只是乘客故事的简单叙述,黑桃最多只是一名现场直播者,但显然《我在上海开出租》带给我们的绝非如此。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将《我在上海开出租》比作出租车版的《深夜食堂》,又似现代小人物的“三言二拍”,“有人间烟火,又尽显众生百态,语言轻松幽默,观察细致入微”。非虚构的人物和情节,但黑桃却让每个故事戏剧感十足。同样是描写人物,《戴渔夫帽的女孩》中拒绝催婚的可爱女孩;在《握不住的沙》中描绘一个将情伤深埋上海的武汉姑娘;《起跑线》中记录了用中英双语吵架的青年……白描、速写、重写,黑桃通过丰富的镜头语言,让书中的人物角度多元、情绪叠加,让读者读后有了更丰富、细腻的感受。这显然与黑桃做过多年编辑,有着丰富的生活经历有关。

在黑桃的出租车里,那些在现实生活中赖以生存的属于职业的标签变得虚无缥缈,黑桃甚至不会刻意强调他们的身份地位。最真挚的东西是他们的情感,和家人的亲情、与恋人的爱情以及朋友之间的友情,这些是人类最本质最纯真的东西。黑桃让我们有机会去直面这些情感,让心灵接受这些情感的包裹与温暖,把那颗柔软的内心外面坚硬的、为保护自己所铸造的外壳击溃。

对于出租车司机来说,每天确定的是会接待一些人,不确定的则是不知道会接待一些什么样的人,不知道会去往何处。这对黑桃来说,有些像开盲盒,因此,也有了兴奋与期待。黑桃也积极参与其中。于是,作品中就有了对上海夜宵点、医院载客,跨阶层恋爱等的叙述和探讨。黑桃是个真实的人,不愿意刻意迎合,也不会故作清高,更不会说教,因此他是一个很不错的听众,这估计也是为什么那些乘客愿意放下自己的伪装,无论是在黎明破晓时,还是在春风沉醉的夜晚都愿将自己的真实一面展现在黑桃面前,于是也就有了这些让人怦然心动又感同身受的故事。

《我在上海开出租》中的人物结局和故事走向并没有那么多大团圆式的美好,最后的微笑都只是对生活不完美的释怀和淡然。骗子的车费没能要回;“差头”同行没能跨越阶层享受爱情的果实;上海太平洋百货徐汇店也息业了……仔细想想,这其实才是真正的生活,无法做到尽善尽美,也不能一切都能如人愿,甚至大部分时间都是失意。乘客们带着满身的疲倦和嘈杂社会的“标签”,被压得喘不过气的工作、生活与感情,上了出租车,遇上了黑桃,可以毫无顾虑、声嘶力竭地用泪水把憋在体内压抑的情绪释放出来。下了车,他们继续在这座高楼林立、充满故事的城市拼搏。所幸,黑桃是蓬勃、昂扬、温情的,他保留着心中的慈悲,去做一个快乐、生动的人,尽情拥抱这座城市,投入到忙碌的人来车往,他已然是这座城市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月圆之夜》(版画60×45cm)赵晓柏 作

 

悲悯而诗意的自然图景

——读傅菲的《客居深山》

□李伯玺

三伏天里,我用了三天的时间研读了傅菲的《客居深山》,从语言、叙事、结构,美学、思想等方面被他的诗性语言,叙述的娓娓道来,语感上不紧不慢,文本上的加长所吸引。他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有了自己自然道德的思想和山地美学的写作理念。其实从2003年其在《人民文学》发表《滴露的村庄》我就开始关注他,近几年全国期刊名刊上陆续发表了他大量的自然生态散文,如今他出版的散文集三十余部,我几乎都有。

2021年8月,傅菲来到江西省德兴市大茅山北麓的笔架山下客居,作田野调查了解这座山和山民。客居两年多的时间,怀抱大地的心灵、用生命体验,写下了《客居深山》。文本分四辑,堂前鸣月、田家澡雪、时序画像、林深见鹿,共计36篇。

傅菲用平视、在场、悲悯的目光,写下了城市化进程挟裹下山民的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和内心挣扎痛苦和精神困境、荒凉。《结霜的人》中的老张,他儿子因网贷入狱;《镜子中的人》写了一位青年的婚姻困境,彩礼居高不下,女朋友不辞而别;《叫烂毛的狗》中,烂毛死了,汪姐哭了,表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生而为橘》则是主人公玉生一生的生活简史。玉生与房东的女儿之间的暗恋,读了让人惆怅和心疼;《神灯》中则写了童年时的萤火虫美好而温馨。

傅菲的博物素养及田野调查的深度,具备了写作生态散文的一切要素。他深受约翰·巴勒斯《醒来的森林》《鸟与人》的影响,为他自己的审美和思想打下坚实的基础。他以最朴素的语言写出万物的卑微之美。对自然伦理有了自己的深刻的理解:敬畏时间,尊重自然界发生的任何事情,尊重万物,人与万物平等共处,与自然共生共荣。他循了自己的山地美学:有情、有趣、有思、有异、有美、有灵;见人、见物、见深、见博、见心、见境。他建立起自己的自然道德哲学,人与自然相处的一种关系,那便是:人的行动服从于自然性,相处的方式必须是和谐的,尊重自然界的一切生命个体,尊重并维护自然界的天然美学,不杀戮,不掠夺,不破坏,不豢养,不污染。

 

正是人间好时节

——读肖复兴《荔枝依旧年年红》

□胡胜盼

他的作品是语文教材里的常客。《荔枝》《花边饺》《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阳光的三种用法》等篇目曾入选大、中、小学语文课本,成为几代人的青春记忆。与著名作家肖复兴相逢,很多读者始自于课堂。“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散文集《荔枝依旧年年红》用淡淡的语言,串起了普通人的酸甜苦辣,这是一位老作家大半生的情感积淀。

书名《荔枝依旧年年红》,很有人间冷暖自知的情怀韵味。书中收录肖复兴56篇经典之作,囊括亲情、友情、爱情、美食、旅行、哲思六大主题。文章时间线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一直写到2021年,感怀故人亲友、描摹人间烟火、书写生命智慧。别为过去遗憾,无需烦恼未来,生活就在当下。闲逛赏花,翻书饮茶,三餐四季,各有各的乐趣。即便是庸常琐碎的日子,也可以过出属于自己的优雅来。真挚暖心、清醒通透的文字,足以治愈你的迷茫、焦虑与不安。

散文集沿袭肖复兴一贯的行文风格,从各种细节中体会人世间的情感,不去刻意拔高主题,陈述大道理,语言平实自然、通俗敦厚、余韵悠长。肖复兴写生活,又分析生活,认识生活。他以全部的热情观察、体验、捕捉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又满腔热情地表现、描绘我们脚下的大地、共有的蓝天。《草是怎样一点点绿的》这篇文章中,作者难抑兴奋细腻入微地描述了芝加哥春天是怎样一点点到来的,“我才发现,这是我平生第一次从头到尾看到了春天一步步地向我走来的全过程。像看一场大戏,开场锣鼓是草地上的草,定场诗是公园里的花,压轴戏是一树树参天而清新的绿叶。”《佛手之香》又似乎能从“佛手”中嗅出丝丝禅意:“它却还像当初一样,依旧香如故。但看看它的皮,从青绿到鹅黄到柠檬黄到芥末黄到土黄,到如今黄中带黑的斑斑点点了,而且已经发干发皱,萎缩了,像是瘦筋筋的,只剩下了皮包骨。想想刚买回它时那丰满妖娆的样子,但让我感到的却不是美人迟暮的感觉,而是和日子一起变老的沧桑。”

肖复兴爱自己的亲人,那份纯净而深沉的爱穿越时空,又深深温暖着读者的心房。《荔枝》以“荔枝”作为线索串联起三代人的情感,令人动容。“母亲扑哧一声笑了,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本以为能让去世前的母亲吃上自己买的荔枝,是对母亲善良忠厚一生的回报,没想到母亲根本没有舍得吃,而是给了孙儿。荔枝依旧会年年红,但是母亲已经不再。《清明忆父》,回忆的是父亲的一份教导。“我”偷钱去买新书受到父亲责罚,但父亲还是把“我”还回去的书又买了回来。他打的是行为,爱的却是好学上进。《姐姐》里,远在包头的姐姐就像那根永远扯不断的线,牵挂着两个弟弟,她缝制的坎肩,寄回的钱,还有寄回的自行车,都是对这个家永远割舍不断的爱。

有人说,肖复兴是最会写“人间小确幸”的作家。当然,他也是学生眼里一位称职的文学启蒙导师。“皮薄核小,鲜红的皮一剥掉,白中泛青的肉蒙着一层细细的水珠,仿佛跑了多远的路,累得张着一张张汗津津的小脸。是啊,它们整整跑了一年的长路,才和我们阔别重逢。”“童年的友谊,虽然天真幼稚,却也最牢靠,如同老红木椅子,年头再老,也那么结实,耐磨耐碰,漆色总还是那么鲜亮如昨,而且,有了岁月打磨过的厚重包浆,看着亮眼,摸着光滑,使着牢靠。”肖复兴的文字是有一种魔力的,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入情入心,仿佛每一个字都被亲和力所浸润过。书中除了众所周知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作者还写到了众多老师对自己的影响。三年级时,肖复兴遇到了张老师,他特别欣赏他的作文,常常表扬他观察仔细,鼓励他多读些课外书。潜移默化中,作者爱上了写作。《花荫凉儿》,作者又写到了自己在中学时受到高老师帮助的经历。他后来对高老师说:“您对我有恩,没有您,我看不到那么多的书,也许我不会走上写作的道路。”肖复兴把一个质朴而又真诚的道理传递给了喜欢他的读者,尤其是小读者们:只有懂得对生活的感恩和敬畏,才能发掘出生活中的真、善、美。

“也许,人生本来就有许多解不开的谜,让生活充满着迷离的想象,让人和人之间有着神奇的交流,让庸常的日子有了温馨的念想和悬念。”之所以品读《荔枝依旧年年红》,这句话或许本身就是最好的理由。

多读书的趣味

□路军

有人认为“文人味不是读出来的,是天资和悟性的结合”,这当然是有些例证可以证明的,但我想到的是多读书的趣味。

固然,天性出自娘胎,来自本性,但是,若没有后天的阅读,潜移默化的引导和影响,就一定会有文人味道吗?王安石笔下的《伤仲永》很好说明了天资再高、若后天不努力学习,也泯然众人矣的道理。后天的阅读可以改变人的天性,潜移默化地影响可以触及心灵。化烦躁为平和,化野蛮为文明等,这不用赘述。文学史不仅仅是天才表演的舞台、天资者独舞的天空。只有少数人的文人味,那其他人就没有文人味,也是好奇怪的。

如果读书真的有利于理性的休养,则完全可以有一种穿透尘垢遮掩的迷雾、直抵人性的深邃的能力。钱钟书不可谓读书不多,他的小说《围城》力透纸背,揭示出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些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与困境。没有广博深入的读书,哪有信手拈来的妙趣横生的譬喻与讽刺。

萧红完成《呼兰河传》是1940年,这期间,她经历了多少人生的磨难?这不也是一部驳杂繁复的人生之“书”吗?况且,萧红在上海期间,曾经向文学大家鲁迅求教,这自然有助于她写作能力的自觉提高。

作家汪曾祺曾说:“我主张看书看得杂一些,即不只看文学书,文学之外的书也都可以看看。”这是为何?这当然是有益于开阔眼界,汲取营养。观察汪曾祺的散文作品,与他喜欢读的书有一种内在的联系。他出身于一个传统文化之家,深受传统典籍影响,如《漱玉词》《剑南诗稿》《陶庵梦忆》等。

《岭表录异》这样地理文化的集子,他也津津有味地去读,汪曾祺直言:“文字简练朴素而有情致,对我的作品的语言风格是有影响的。”

去乡下躲避战乱,想读书也没有去处,这给了汪曾祺对《猎人日记》和《沈从文选集》一遍遍过筛子的机会。偏僻之地,这样的精神大餐一次次品尝,便品出了不一样的味道。在四面黑暗的荒野,它们像一盏盏明亮温暖的灯,照亮了一条文学之路,汪曾祺一发而忘情地行走。

汪曾祺的读书也受老师沈从文的影响,也并非读的书少。汪曾祺在《开卷有益》回忆:“沈先生为了教课所需,收罗了很多文学作品,古今中外,各种流派都有。”他说:“他架上的书,我陆陆续续,几乎全部都借来读过。外国作家里我喜爱的是契诃夫和一个西班牙作家阿索林。因为,他们有点像我,在气质上比较接近。”

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书读多了,就像生活在神仙之境,颇受感染,外在的力量与精神,可以将内心的尘垢祛除,可以升华精神的高度。

四川作家罗伟章,在散文集《路边书》里,他写了不少的读书心得,他认为“认识自己有很多途径,阅读大抵是最可靠的一种”。阅读一本好书,可以照亮自己的心灵。他喜欢梭罗等人的作品,不少书读过很多遍,他发自肺腑地认为有三部书和一个人可以拯救他,其中这位作者便是列夫·托尔斯泰,的确,他的作品可以拯救良知。

他读过大江健三郎、莎士比亚等太多的作家、学者的作品。他广泛涉猎外,还读到了不少传记,如《梵高自传》《托尔斯泰传》。“只有你领悟了,才能看见高入云端的壮丽。”他认为,这样铺天盖地地阅读,可以发现壮丽的写作的手段与方法。

读书是有趣的,但读什么样的书,人生所处的环境要么束缚了书籍的选择,要么影响你的读书观念的建立。还有比环境更重要的潜伏于心的天性。一辈子读一本书不易,广博读书也很难。

图片:赵哓柏
编辑:吴颖琼 责任编辑:宋显晖
湾韵丨悦读(2024年8月30日)
珠海特区报 2024-08-30 11:17

出租车里的人生百态

——读《我在上海开出租》有感

□金永淼

关于上海,我们的关注点往往放在繁华辉煌的都市生活,超紧凑的生活节奏再加上力争上游的精气神,令人亢奋又有点窒息。于是有人开始寻找生活中温情的一面,或者展示疲倦面具之下的另一张面孔,而这其实也是上海众生真实或者更贴近内心的一面,黑桃在《我在上海开出租》中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它展现在读者面前。

黑桃从河南来到上海,他一开始对上海的认识也仅仅局限于“时尚大魔都”“怀旧上海滩”,带着小人物的局促和不安,他开启了对这座城市的正面接触,而载体就是他的出租车。据悉,上海有大约四万辆出租车,七万名以上的出租车司机,每年服务超过四亿人次,每年累计行驶五十亿公里以上。可以说,正是有了出租车这个“谋生存的移动空间”,黑桃邂逅了形形色色的乘客,并在一场场随机的奔向目的地的旅途中,有了毫无负担的一段段对话,令人感慨亦或出人意料,在方寸之间演绎出精彩绝伦的人生百态,也向读者揭开了这座城市的不同面相。

仗义协助解救深陷传销的受害者;东山再起的山东大哥到江桥批发市场故地重游等。《我在上海开出租》讲述的故事都是一个个小故事,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华丽的编排,是简单的人情世故、人间冷暖,是给人轻松的生活往事。让读者以为自己仿佛就在书中人物的身边,就在故事的现场,感同身受,欲罢不能。可惜我们没能像黑桃那么观察入微,仔细聆听,每拉完一客,就用笔记下那些闪光的时刻。

如果只是乘客故事的简单叙述,黑桃最多只是一名现场直播者,但显然《我在上海开出租》带给我们的绝非如此。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将《我在上海开出租》比作出租车版的《深夜食堂》,又似现代小人物的“三言二拍”,“有人间烟火,又尽显众生百态,语言轻松幽默,观察细致入微”。非虚构的人物和情节,但黑桃却让每个故事戏剧感十足。同样是描写人物,《戴渔夫帽的女孩》中拒绝催婚的可爱女孩;在《握不住的沙》中描绘一个将情伤深埋上海的武汉姑娘;《起跑线》中记录了用中英双语吵架的青年……白描、速写、重写,黑桃通过丰富的镜头语言,让书中的人物角度多元、情绪叠加,让读者读后有了更丰富、细腻的感受。这显然与黑桃做过多年编辑,有着丰富的生活经历有关。

在黑桃的出租车里,那些在现实生活中赖以生存的属于职业的标签变得虚无缥缈,黑桃甚至不会刻意强调他们的身份地位。最真挚的东西是他们的情感,和家人的亲情、与恋人的爱情以及朋友之间的友情,这些是人类最本质最纯真的东西。黑桃让我们有机会去直面这些情感,让心灵接受这些情感的包裹与温暖,把那颗柔软的内心外面坚硬的、为保护自己所铸造的外壳击溃。

对于出租车司机来说,每天确定的是会接待一些人,不确定的则是不知道会接待一些什么样的人,不知道会去往何处。这对黑桃来说,有些像开盲盒,因此,也有了兴奋与期待。黑桃也积极参与其中。于是,作品中就有了对上海夜宵点、医院载客,跨阶层恋爱等的叙述和探讨。黑桃是个真实的人,不愿意刻意迎合,也不会故作清高,更不会说教,因此他是一个很不错的听众,这估计也是为什么那些乘客愿意放下自己的伪装,无论是在黎明破晓时,还是在春风沉醉的夜晚都愿将自己的真实一面展现在黑桃面前,于是也就有了这些让人怦然心动又感同身受的故事。

《我在上海开出租》中的人物结局和故事走向并没有那么多大团圆式的美好,最后的微笑都只是对生活不完美的释怀和淡然。骗子的车费没能要回;“差头”同行没能跨越阶层享受爱情的果实;上海太平洋百货徐汇店也息业了……仔细想想,这其实才是真正的生活,无法做到尽善尽美,也不能一切都能如人愿,甚至大部分时间都是失意。乘客们带着满身的疲倦和嘈杂社会的“标签”,被压得喘不过气的工作、生活与感情,上了出租车,遇上了黑桃,可以毫无顾虑、声嘶力竭地用泪水把憋在体内压抑的情绪释放出来。下了车,他们继续在这座高楼林立、充满故事的城市拼搏。所幸,黑桃是蓬勃、昂扬、温情的,他保留着心中的慈悲,去做一个快乐、生动的人,尽情拥抱这座城市,投入到忙碌的人来车往,他已然是这座城市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月圆之夜》(版画60×45cm)赵晓柏 作

 

悲悯而诗意的自然图景

——读傅菲的《客居深山》

□李伯玺

三伏天里,我用了三天的时间研读了傅菲的《客居深山》,从语言、叙事、结构,美学、思想等方面被他的诗性语言,叙述的娓娓道来,语感上不紧不慢,文本上的加长所吸引。他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有了自己自然道德的思想和山地美学的写作理念。其实从2003年其在《人民文学》发表《滴露的村庄》我就开始关注他,近几年全国期刊名刊上陆续发表了他大量的自然生态散文,如今他出版的散文集三十余部,我几乎都有。

2021年8月,傅菲来到江西省德兴市大茅山北麓的笔架山下客居,作田野调查了解这座山和山民。客居两年多的时间,怀抱大地的心灵、用生命体验,写下了《客居深山》。文本分四辑,堂前鸣月、田家澡雪、时序画像、林深见鹿,共计36篇。

傅菲用平视、在场、悲悯的目光,写下了城市化进程挟裹下山民的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和内心挣扎痛苦和精神困境、荒凉。《结霜的人》中的老张,他儿子因网贷入狱;《镜子中的人》写了一位青年的婚姻困境,彩礼居高不下,女朋友不辞而别;《叫烂毛的狗》中,烂毛死了,汪姐哭了,表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生而为橘》则是主人公玉生一生的生活简史。玉生与房东的女儿之间的暗恋,读了让人惆怅和心疼;《神灯》中则写了童年时的萤火虫美好而温馨。

傅菲的博物素养及田野调查的深度,具备了写作生态散文的一切要素。他深受约翰·巴勒斯《醒来的森林》《鸟与人》的影响,为他自己的审美和思想打下坚实的基础。他以最朴素的语言写出万物的卑微之美。对自然伦理有了自己的深刻的理解:敬畏时间,尊重自然界发生的任何事情,尊重万物,人与万物平等共处,与自然共生共荣。他循了自己的山地美学:有情、有趣、有思、有异、有美、有灵;见人、见物、见深、见博、见心、见境。他建立起自己的自然道德哲学,人与自然相处的一种关系,那便是:人的行动服从于自然性,相处的方式必须是和谐的,尊重自然界的一切生命个体,尊重并维护自然界的天然美学,不杀戮,不掠夺,不破坏,不豢养,不污染。

 

正是人间好时节

——读肖复兴《荔枝依旧年年红》

□胡胜盼

他的作品是语文教材里的常客。《荔枝》《花边饺》《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阳光的三种用法》等篇目曾入选大、中、小学语文课本,成为几代人的青春记忆。与著名作家肖复兴相逢,很多读者始自于课堂。“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散文集《荔枝依旧年年红》用淡淡的语言,串起了普通人的酸甜苦辣,这是一位老作家大半生的情感积淀。

书名《荔枝依旧年年红》,很有人间冷暖自知的情怀韵味。书中收录肖复兴56篇经典之作,囊括亲情、友情、爱情、美食、旅行、哲思六大主题。文章时间线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一直写到2021年,感怀故人亲友、描摹人间烟火、书写生命智慧。别为过去遗憾,无需烦恼未来,生活就在当下。闲逛赏花,翻书饮茶,三餐四季,各有各的乐趣。即便是庸常琐碎的日子,也可以过出属于自己的优雅来。真挚暖心、清醒通透的文字,足以治愈你的迷茫、焦虑与不安。

散文集沿袭肖复兴一贯的行文风格,从各种细节中体会人世间的情感,不去刻意拔高主题,陈述大道理,语言平实自然、通俗敦厚、余韵悠长。肖复兴写生活,又分析生活,认识生活。他以全部的热情观察、体验、捕捉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又满腔热情地表现、描绘我们脚下的大地、共有的蓝天。《草是怎样一点点绿的》这篇文章中,作者难抑兴奋细腻入微地描述了芝加哥春天是怎样一点点到来的,“我才发现,这是我平生第一次从头到尾看到了春天一步步地向我走来的全过程。像看一场大戏,开场锣鼓是草地上的草,定场诗是公园里的花,压轴戏是一树树参天而清新的绿叶。”《佛手之香》又似乎能从“佛手”中嗅出丝丝禅意:“它却还像当初一样,依旧香如故。但看看它的皮,从青绿到鹅黄到柠檬黄到芥末黄到土黄,到如今黄中带黑的斑斑点点了,而且已经发干发皱,萎缩了,像是瘦筋筋的,只剩下了皮包骨。想想刚买回它时那丰满妖娆的样子,但让我感到的却不是美人迟暮的感觉,而是和日子一起变老的沧桑。”

肖复兴爱自己的亲人,那份纯净而深沉的爱穿越时空,又深深温暖着读者的心房。《荔枝》以“荔枝”作为线索串联起三代人的情感,令人动容。“母亲扑哧一声笑了,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本以为能让去世前的母亲吃上自己买的荔枝,是对母亲善良忠厚一生的回报,没想到母亲根本没有舍得吃,而是给了孙儿。荔枝依旧会年年红,但是母亲已经不再。《清明忆父》,回忆的是父亲的一份教导。“我”偷钱去买新书受到父亲责罚,但父亲还是把“我”还回去的书又买了回来。他打的是行为,爱的却是好学上进。《姐姐》里,远在包头的姐姐就像那根永远扯不断的线,牵挂着两个弟弟,她缝制的坎肩,寄回的钱,还有寄回的自行车,都是对这个家永远割舍不断的爱。

有人说,肖复兴是最会写“人间小确幸”的作家。当然,他也是学生眼里一位称职的文学启蒙导师。“皮薄核小,鲜红的皮一剥掉,白中泛青的肉蒙着一层细细的水珠,仿佛跑了多远的路,累得张着一张张汗津津的小脸。是啊,它们整整跑了一年的长路,才和我们阔别重逢。”“童年的友谊,虽然天真幼稚,却也最牢靠,如同老红木椅子,年头再老,也那么结实,耐磨耐碰,漆色总还是那么鲜亮如昨,而且,有了岁月打磨过的厚重包浆,看着亮眼,摸着光滑,使着牢靠。”肖复兴的文字是有一种魔力的,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入情入心,仿佛每一个字都被亲和力所浸润过。书中除了众所周知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作者还写到了众多老师对自己的影响。三年级时,肖复兴遇到了张老师,他特别欣赏他的作文,常常表扬他观察仔细,鼓励他多读些课外书。潜移默化中,作者爱上了写作。《花荫凉儿》,作者又写到了自己在中学时受到高老师帮助的经历。他后来对高老师说:“您对我有恩,没有您,我看不到那么多的书,也许我不会走上写作的道路。”肖复兴把一个质朴而又真诚的道理传递给了喜欢他的读者,尤其是小读者们:只有懂得对生活的感恩和敬畏,才能发掘出生活中的真、善、美。

“也许,人生本来就有许多解不开的谜,让生活充满着迷离的想象,让人和人之间有着神奇的交流,让庸常的日子有了温馨的念想和悬念。”之所以品读《荔枝依旧年年红》,这句话或许本身就是最好的理由。

多读书的趣味

□路军

有人认为“文人味不是读出来的,是天资和悟性的结合”,这当然是有些例证可以证明的,但我想到的是多读书的趣味。

固然,天性出自娘胎,来自本性,但是,若没有后天的阅读,潜移默化的引导和影响,就一定会有文人味道吗?王安石笔下的《伤仲永》很好说明了天资再高、若后天不努力学习,也泯然众人矣的道理。后天的阅读可以改变人的天性,潜移默化地影响可以触及心灵。化烦躁为平和,化野蛮为文明等,这不用赘述。文学史不仅仅是天才表演的舞台、天资者独舞的天空。只有少数人的文人味,那其他人就没有文人味,也是好奇怪的。

如果读书真的有利于理性的休养,则完全可以有一种穿透尘垢遮掩的迷雾、直抵人性的深邃的能力。钱钟书不可谓读书不多,他的小说《围城》力透纸背,揭示出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些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与困境。没有广博深入的读书,哪有信手拈来的妙趣横生的譬喻与讽刺。

萧红完成《呼兰河传》是1940年,这期间,她经历了多少人生的磨难?这不也是一部驳杂繁复的人生之“书”吗?况且,萧红在上海期间,曾经向文学大家鲁迅求教,这自然有助于她写作能力的自觉提高。

作家汪曾祺曾说:“我主张看书看得杂一些,即不只看文学书,文学之外的书也都可以看看。”这是为何?这当然是有益于开阔眼界,汲取营养。观察汪曾祺的散文作品,与他喜欢读的书有一种内在的联系。他出身于一个传统文化之家,深受传统典籍影响,如《漱玉词》《剑南诗稿》《陶庵梦忆》等。

《岭表录异》这样地理文化的集子,他也津津有味地去读,汪曾祺直言:“文字简练朴素而有情致,对我的作品的语言风格是有影响的。”

去乡下躲避战乱,想读书也没有去处,这给了汪曾祺对《猎人日记》和《沈从文选集》一遍遍过筛子的机会。偏僻之地,这样的精神大餐一次次品尝,便品出了不一样的味道。在四面黑暗的荒野,它们像一盏盏明亮温暖的灯,照亮了一条文学之路,汪曾祺一发而忘情地行走。

汪曾祺的读书也受老师沈从文的影响,也并非读的书少。汪曾祺在《开卷有益》回忆:“沈先生为了教课所需,收罗了很多文学作品,古今中外,各种流派都有。”他说:“他架上的书,我陆陆续续,几乎全部都借来读过。外国作家里我喜爱的是契诃夫和一个西班牙作家阿索林。因为,他们有点像我,在气质上比较接近。”

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书读多了,就像生活在神仙之境,颇受感染,外在的力量与精神,可以将内心的尘垢祛除,可以升华精神的高度。

四川作家罗伟章,在散文集《路边书》里,他写了不少的读书心得,他认为“认识自己有很多途径,阅读大抵是最可靠的一种”。阅读一本好书,可以照亮自己的心灵。他喜欢梭罗等人的作品,不少书读过很多遍,他发自肺腑地认为有三部书和一个人可以拯救他,其中这位作者便是列夫·托尔斯泰,的确,他的作品可以拯救良知。

他读过大江健三郎、莎士比亚等太多的作家、学者的作品。他广泛涉猎外,还读到了不少传记,如《梵高自传》《托尔斯泰传》。“只有你领悟了,才能看见高入云端的壮丽。”他认为,这样铺天盖地地阅读,可以发现壮丽的写作的手段与方法。

读书是有趣的,但读什么样的书,人生所处的环境要么束缚了书籍的选择,要么影响你的读书观念的建立。还有比环境更重要的潜伏于心的天性。一辈子读一本书不易,广博读书也很难。

图片:赵哓柏
编辑:吴颖琼 责任编辑:宋显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