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悦读(2024年8月9日)

旧书店礼赞

□刘小标

近日读了日本人八木泽里志的小说《在森崎书店的日子》,作者以二手书店森崎书店为背景,描绘了一幅爱书者群像,有书店老板、出版界人士、图书馆馆员、形形色色的旧书爱好者,爱情、亲情、友情交织其中,书香里饱含温情。日本人写的故事大都淡淡的,没有高潮迭起的情节设计,平平淡淡地生活着前行着,就默默结束了。这本小说在豆瓣的评分有7.6分,得到众多爱书人的认可。我想,除了治愈系的故事,可能因为它是一首关于旧书店的绝佳赞歌。

和小说里的高野、和田一样,我也是个旧书店的忠实爱好者。年少时因身处穷乡僻壤没多少书可读,撞到手里都是些二手书,有的缺页少封面,我都奉为至宝。小镇只有一家小书店,面积十几平方米,四壁都是书架,大多是教辅材料,也有一些文史哲读物,也大都是二手书。我常骑车过去买书,站在那看几个小时,一周省下的生活费不多,只够买一两本回家。

工作以后兜里有点钱了,我终于可以无所顾忌地购书了,一度爱读新书,觉得二手书脏兮兮的影响阅读,就喜欢崭新有墨香的新书,喜欢出没于诚品、广州购书中心、言又几等新书店。有个阶段还有点“走火入魔”,偏好装帧精美的、小牛皮封面的、颜色艳丽的、用纸豪华的、名设计师装帧的……淘买了不少形式大于内容的图画书,看着它们花团锦簇地排列在书架上,满心欢喜。

随着岁数见长,我爱书的乐趣慢慢回归到旧书。旧书经历了时光的淘洗,更为可信,少有粗制滥造,避免了误读烂书。旧书里还有前任读者留下来的印迹,或是下划线或是简短的评语,抑或是留下来的书签、便利贴,都是一段特别的书缘。要是一不小心在书堆里翻到了一本作者的签名本,那份惊喜就要加倍了。

于是,我渐渐不再热衷于新书、热门书,更喜欢逛旧书店,开始体会到在新书店是按图索骥,在旧书店里则是不期而遇的惊喜感,是截然不同的感觉。不像新书店里大多是没拆塑封的新书,看了封面却读不到内容,让人心痒难耐却无可奈何。旧书店里除了特别的签名版和珍贵的古籍,大多会大大方方置于架上任由读者翻看,读不读得进去、值不值得购置,翻看一番就能做出评判。网购也更为偏爱二手书平台,尤其喜欢“多抓鱼”,遇到想读的书都先上“多抓鱼”碰碰运气,自己书架淘汰下来的书也请“多抓鱼”回购。

对于热爱读书的人来说,旧书店就像天堂一样,是非同好者无法理解的世界。藏书家叶灵凤曾写过上海的旧书店,“每个爱书的人,总有爱跑旧书店的习惯。因为在旧书店里,你不仅可以买到早些时在新书店里错过的机会,或者因了价钱太贵不曾买的新书,而且更会有许多意外的发现:一册你搜寻了好久的好书,一部你闻名已久的名著,一部你不曾想到世间会有这样一部书存在的僻书……对于爱书家,旧书店的巡礼,不仅可以使你在消费上获得便宜,买到意外的好书,而且可以从饱经风霜的书页中,体验着人生,沉静得正如在你自己的书斋中一样。”这段话道出了读书人对于旧书店的情结所在,我对此深表认同。

虽然森崎书店是虚构的,但小说里刻画的二手书店一条街神保町是真实存在的,那里被誉为“世界第一旧书街”,这无疑让爱书人心驰神往。这些年走过的城市,我不爱寻景点打卡,只偏好四处寻访旧书店,在北京和昆明遇到过许多不错的旧书店。在北京工作时,我喜欢利用周末闲暇时光到处走走逛逛,有不少旧书店可以淘宝,“多抓鱼”循环店的总店、国家图书馆门前的书摊、纸上声音书店里不少都是品相、内容绝佳的好书。在朝阳公园里的北京书市上,最为热闹的不是新书摊,而是孔夫子旧书网、中国书店的旧书铺。就连新书店里也有二手书架,至今让我念念不忘的是酒仙桥附近的阿果拉书店,这家主营新书和文创产品的书店,却设有一片二手书区域,点一杯热饮,把所有二手书都翻检一遍,那是多么美好惬意。昆明有两处旧书市场,西站旧书市场里好几家旧书店紧挨着,潘家湾古玩市场里遍地是书摊,让我流连忘返。

每个真正爱书的人,都会期盼与小说里的贵子一样,有一段在书店街的特别人生体验。这不,前几天注意到成都作家朱晓剑新出版了一本《我在旧书店等你》,只看目录都能感受到一个资深书迷对于旧书的一往情深。如今书店生存艰难,旧书店更是举步维艰,难以在家附近寻找到一两家理想书店,作为心灵的栖息地和庇护所。广州的新书店不少,旧书店却不多,且多是散落在城市偏僻处,面积狭小、书目陈旧。所幸每年的南国书香节还有换书区,我总要拖着装得满满当当的大号行李箱跑好几趟,把其中的好书过几遍筛子,也有淘旧书的无限乐趣。

回味着小说里美好的旧书店,看看身边林立的新书店多少有些惆怅。总期盼等自己退休后,寻一僻静处张罗这样一家“森崎书店”,为这城市增添一缕微弱的书香气。不过,幸好家里有这些年淘来的满架旧书,还有未知旅途上对于好书的渴慕,让我等书迷始终面朝书海、满心期待。

 

现实题材画作之经典

——陈志才画作《建设中的白鹤滩水电站》赏读

□张咏

白鹤滩水电站,作为大国重器之典型工程,位于四川省宁南县和云南省巧家县交界的金沙江河道上,是仅次于三峡工程的世界第二大水电站,承担“西电东送”重大使命,系当时世界在建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总投资逾两千亿元,工程以发电为主并兼及防洪、航运功能。就体量而言,仅水电站大坝就高达近三百米,对于这样的世界级巨无霸工程,如何运用中国传统绘画手法来表现,其技术难度可想而知。

陈志才先生作为当代蜀中名流、四川省诗书画院专职画家,于天府漫游之余,深得江山之助,为所当为,敢为他人所不敢为,肆其雄健豪迈之非凡气度,于2020年(岁次庚子)仲夏,纯用水墨晕染、线条勾勒技法,以丈二匹皇皇巨制之绝大尺幅和过人魄力,来描摹状写建设中的白鹤滩水电站这一壮伟工程。

此件巨作,志才先生以其大家手笔,充分发挥水墨浓淡渲染之能事,将水电站巍峨壮观之坝体、飞流激湍之江河、两岸高耸之山峦熔冶于一炉,笔、墨、水、色诸法毕具,淡墨、浓墨、泼墨、破墨、积墨、焦墨交相运用,满纸淋漓,天真焕发。全图墨分五色乃至十余色,在在可见氤氲迷濛、瑰玮雄奇之致,深得宋元米家云山、高房山诸家精髓三昧。且画面中各类建筑虽稠叠而毫不紊乱,坝体桥梁屋宇等等,线条刻画又极其纤秀,颇似唐人小界画。纵观全幅,真有纳须弥于芥子、缩万里于咫尺之势,其用笔、运墨、构境俱臻上乘。作者在一张平面宣纸上,将建设中的白鹤滩水电站表现得既极具写实精神,更能超越幻化之,凸显出强大的笔墨操控能力,于蕴藉中饱含磅礴充沛之气。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志才先生此幅以白鹤滩水电站为主题的水墨国画佳构,堪称当代现实主义题材画作之经典,洵为彰显中国式现代化之生动实践和有力注脚。所谓“笔墨当随时代”,所谓“画以载史”,志才先生笔下有之矣!

逆境与成长:弗罗斯特视角下的诗歌精神

□郭道荣

繁忙之余,在“珠海作家微信群”阅读了曾继文发表于《郴州日报》的诗作《暴风雨》。此刻,我不禁联想到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名言:“Thebestwayoutisalwaysthrough.”(最好的出路总是穿越而过)。这句话与《暴风雨》的主题不谋而合,都强调了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唯有直面和穿越,才能达到目的地或实现自我超越。

《暴风雨》一诗以山脚下的一个人为主角,通过他在暴风雨中攀登山顶的经历,展现了人类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坚持与勇气。诗歌以直白而富有力量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场景,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中人物的决心和不屈。

诗的开头,“山脚下,一个人/仰望着他魂牵梦绕的山顶”,设定了一个典型的挑战场景,山顶不仅是一个地理的高点,也象征着人生或精神的高峰。这里的“魂牵梦绕”表达了对目标的深切渴望,显示了攀登的动机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更是心灵上的追求。

可以说,弗罗斯特的观点为我们理解《暴风雨》中的人物提供了更深层次的洞察。诗中的主人公在暴风雨中继续攀登,尽管“脚步有些踉跄”,但他的“腰杆却越来越硬”,这不仅显示了他的坚持不懈,也象征着通过挑战实现个人成长的过程。正如弗罗斯特所言,真正的成长往往发生在直面困难时,我们通过困难,从中学习和成长。

《暴风雨》通过其生动的场景和深刻的象征意义,不仅展示了个人在逆境中的坚持与成长,也引发了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思。诗中引入了“一只鹰,在向他招手”,鹰作为自由和力量的象征,这里可能寓意着一种向往或是对高处的召唤。然而,紧接着的“一片乌云飘来,电闪雷鸣/暴雨倾盆而下”,则迅速转变了场景氛围,暴风雨的突然来袭给攀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这种自然的力量展现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但同时也是对人类意志的一种考验。实际上,这首诗也让我们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诗中,自然界的暴风雨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启示。它不仅考验着人的意志力,也在某种程度上引导人反思自身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种对自然力量的尊重和敬畏,在现代社会中尤为重要,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或社会的发展时,不应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诗中描述,“脸被豆大的雨点敲得生疼”,这不仅仅是对物理感受的描写,更深层次地反映了面对困难时的痛苦与不易。尽管如此,主人公并没有放弃,而是“泥泞中,他向山顶攀登/脚步有些踉跄/腰杆却越来越硬”。这里的“腰杆却越来越硬”尤其值得注意,它象征着在逆境中愈挫愈勇的精神,展示了一种不屈不挠的态度。

总体来说,《暴风雨》不仅是对一次物理攀登的描述,更是对人类在面对生活中种种困难和挑战时,所展现出来的坚持和勇气的赞美。正是基于弗罗斯特的观点,令人从《暴风雨》一诗中领略到另一种坚韧的诗歌精神。可以说,诗之深刻之处在于鼓励人们在任何艰难困苦面前,都应保持坚定和勇敢,继续向着自己的“山顶”努力攀登。通过这种形象而深刻的象征,诗歌传达了一种普遍的人生哲理:在生活的风雨中勇敢前行,同时也要保持对自然界的敬畏与尊重,寻找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之道。

 

书评|在湾区写作,写什么

——朱郁文《在湾区写作》读后

□吴荣强

《在湾区写作》是青年评论家朱郁文近年来对粤港澳大湾区的作家、作品以及文学生态进行深入观察、细心考察和深思熟虑后,所构建起来的充满多样景观和复杂意绪的优质文本。在众多关于湾区文学的评论作品中,《在湾区写作》展现了其独特的个性特征:既真诚坦率,又冷静活泼;既深刻智慧,又高度审美。

本书辑一致力于作家论,深入剖析了刘荒田、张欣、谢湘南、彤子、郑小琼等五位作家的创作风格与文学成就。辑二则专注于作品论,对董启章、葛亮、太皮、洪永争、尹洪波、盛慧以及粤剧《红头巾》进行了精细的解读与分析。辑三聚焦于现象论,围绕当前湾区的文学现象如“新南方写作”、“金庸论”、“返乡体”小说和“佛山文学生态观察”等展开深入的讨论与思考。

在这部作品中,朱郁文以卓越且精准的洞察力完成了一代人关于湾区文学的诸多诗学问题、现象、个案分析以及文本细读等工作。他运用深沉而敏锐的笔触,巧妙地展开叙述,为我们解锁了那些被生活和命运之尘遮蔽的平凡者的故事。这使得他的文字具有了凿孔成像的效果,也让其写作疆域更加开阔,展现出独特的深度和广度。最关键的是,在推介作家及其作品的同时,他为文学爱好者提供了鲜活的写作经验,并展现了湾区文学生态的丰富多元与细微幽深。

值得一提的是,朱郁文对作家彤子的研究观点极具说服力:彤子的作品以粤语为载体,生动地描绘了岭南地区的乡土叙事,展现了岭南文化和珠三角水乡的传统风情。这些作品不仅为当代文坛带来了独特的乡土文学文本,还深刻地反映了岭南地区的历史与现实。同理,在深入研究打工诗人谢湘南的过程中,朱郁文指出,谢湘南虽无意成为城市的形象大使,也并非刻意为深圳代言,但他却将深圳视作生命中最热爱的城市,并将诗歌融入这座城市的背景之中。在近三十年的真诚写作过程中,他用自己的诗歌构建了一部个人心中的深圳史。

辑二的作品论中,朱郁文从自己的阅读广角出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拓展自己的学术视野。他认为,在大湾区的文学创作中,与以往不同的城市叙事、工业叙事、移民叙事、底层叙事、科幻叙事、时代叙事以及南方叙事等题材,都展现出了大湾区文学的时代性、现场感、未来方向和现代精神。这些叙事在新的文学观念、文学题材、文学形态以及审美经验中,呈现出一个“复数的南方”,形成了独特的文学格局。比如独属于张欣、独属于广州的故事,也可以说是独属于中国。

此外,朱郁文的研究还揭示了湾区文学界的现状:尽管湾区汇聚了众多才华横溢的作家,却鲜有像北方的贾平凹、余华那样举足轻重的文学巨匠,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湾区文学评论的卓越表现。他特别指出,当前湾区文学评论正面临一大困境——即对本土作家的关注不足,缺乏理论支撑,常常陷入自说自话的状态,缺少实质性的美学价值判断和艺术内涵分析。正如唐诗人所言:“在这里生活的作家,他们有蓬勃的创造力,这种‘蓬勃’或许不够规整,缺厚重感,但它们意味着生命力,有无限的生长性。”

在辑三的现象论中,我们得以窥见一位杰出的评论家所应具备的各项素质:才华、视野、胸襟、严谨,以及不可或缺的良知。朱郁文以他深邃的思想穿透力征服人心,同时凭借独到的艺术见解和精湛的笔法,对众多作家及其作品作出了深刻评判。特别是他对“佛山文学生态观察”的评论,振聋发聩,令人惊叹。这种惊叹之余的心悦诚服,正是源自他那独具慧眼的文学批评魅力。

批评家霍俊明认为,优秀的批评家在探讨宏观和细部的问题时,应给出富有个人深见且具有个人化历史想象力以及求真意志的“寓言”,还有不可解的疑问。在这部作品中,朱郁文凭借其独特的声音和扎实的评论,为越来越多的读者和同行所认可。他以行走者、观察者、参与者的身份深入其中,以评论家敏锐机智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一幅评论家视角下的湾区文学与文学生态的浮世绘。

面对当前发展中的湾区文学,如何发出新锐之声,实现在场、及物、去蔽,展现出鲜明的立场、深刻的见地和坚定的风骨,无疑是对一个评论家态度、功力、立场和胸怀的严峻考验。在这本书的后记中,朱郁文再次强调了这种深入骨髓的情感,他表示:“从事文学研究是一种遇见的过程:遇见魅力独特的作家,邂逅富有韵味的文字,并透过这些作家及其文字,窥见一个个生动的灵魂。”

编辑:莫海晖 责任编辑:帅云
湾韵|悦读(2024年8月9日)
珠海特区报 2024-08-09 07:21

旧书店礼赞

□刘小标

近日读了日本人八木泽里志的小说《在森崎书店的日子》,作者以二手书店森崎书店为背景,描绘了一幅爱书者群像,有书店老板、出版界人士、图书馆馆员、形形色色的旧书爱好者,爱情、亲情、友情交织其中,书香里饱含温情。日本人写的故事大都淡淡的,没有高潮迭起的情节设计,平平淡淡地生活着前行着,就默默结束了。这本小说在豆瓣的评分有7.6分,得到众多爱书人的认可。我想,除了治愈系的故事,可能因为它是一首关于旧书店的绝佳赞歌。

和小说里的高野、和田一样,我也是个旧书店的忠实爱好者。年少时因身处穷乡僻壤没多少书可读,撞到手里都是些二手书,有的缺页少封面,我都奉为至宝。小镇只有一家小书店,面积十几平方米,四壁都是书架,大多是教辅材料,也有一些文史哲读物,也大都是二手书。我常骑车过去买书,站在那看几个小时,一周省下的生活费不多,只够买一两本回家。

工作以后兜里有点钱了,我终于可以无所顾忌地购书了,一度爱读新书,觉得二手书脏兮兮的影响阅读,就喜欢崭新有墨香的新书,喜欢出没于诚品、广州购书中心、言又几等新书店。有个阶段还有点“走火入魔”,偏好装帧精美的、小牛皮封面的、颜色艳丽的、用纸豪华的、名设计师装帧的……淘买了不少形式大于内容的图画书,看着它们花团锦簇地排列在书架上,满心欢喜。

随着岁数见长,我爱书的乐趣慢慢回归到旧书。旧书经历了时光的淘洗,更为可信,少有粗制滥造,避免了误读烂书。旧书里还有前任读者留下来的印迹,或是下划线或是简短的评语,抑或是留下来的书签、便利贴,都是一段特别的书缘。要是一不小心在书堆里翻到了一本作者的签名本,那份惊喜就要加倍了。

于是,我渐渐不再热衷于新书、热门书,更喜欢逛旧书店,开始体会到在新书店是按图索骥,在旧书店里则是不期而遇的惊喜感,是截然不同的感觉。不像新书店里大多是没拆塑封的新书,看了封面却读不到内容,让人心痒难耐却无可奈何。旧书店里除了特别的签名版和珍贵的古籍,大多会大大方方置于架上任由读者翻看,读不读得进去、值不值得购置,翻看一番就能做出评判。网购也更为偏爱二手书平台,尤其喜欢“多抓鱼”,遇到想读的书都先上“多抓鱼”碰碰运气,自己书架淘汰下来的书也请“多抓鱼”回购。

对于热爱读书的人来说,旧书店就像天堂一样,是非同好者无法理解的世界。藏书家叶灵凤曾写过上海的旧书店,“每个爱书的人,总有爱跑旧书店的习惯。因为在旧书店里,你不仅可以买到早些时在新书店里错过的机会,或者因了价钱太贵不曾买的新书,而且更会有许多意外的发现:一册你搜寻了好久的好书,一部你闻名已久的名著,一部你不曾想到世间会有这样一部书存在的僻书……对于爱书家,旧书店的巡礼,不仅可以使你在消费上获得便宜,买到意外的好书,而且可以从饱经风霜的书页中,体验着人生,沉静得正如在你自己的书斋中一样。”这段话道出了读书人对于旧书店的情结所在,我对此深表认同。

虽然森崎书店是虚构的,但小说里刻画的二手书店一条街神保町是真实存在的,那里被誉为“世界第一旧书街”,这无疑让爱书人心驰神往。这些年走过的城市,我不爱寻景点打卡,只偏好四处寻访旧书店,在北京和昆明遇到过许多不错的旧书店。在北京工作时,我喜欢利用周末闲暇时光到处走走逛逛,有不少旧书店可以淘宝,“多抓鱼”循环店的总店、国家图书馆门前的书摊、纸上声音书店里不少都是品相、内容绝佳的好书。在朝阳公园里的北京书市上,最为热闹的不是新书摊,而是孔夫子旧书网、中国书店的旧书铺。就连新书店里也有二手书架,至今让我念念不忘的是酒仙桥附近的阿果拉书店,这家主营新书和文创产品的书店,却设有一片二手书区域,点一杯热饮,把所有二手书都翻检一遍,那是多么美好惬意。昆明有两处旧书市场,西站旧书市场里好几家旧书店紧挨着,潘家湾古玩市场里遍地是书摊,让我流连忘返。

每个真正爱书的人,都会期盼与小说里的贵子一样,有一段在书店街的特别人生体验。这不,前几天注意到成都作家朱晓剑新出版了一本《我在旧书店等你》,只看目录都能感受到一个资深书迷对于旧书的一往情深。如今书店生存艰难,旧书店更是举步维艰,难以在家附近寻找到一两家理想书店,作为心灵的栖息地和庇护所。广州的新书店不少,旧书店却不多,且多是散落在城市偏僻处,面积狭小、书目陈旧。所幸每年的南国书香节还有换书区,我总要拖着装得满满当当的大号行李箱跑好几趟,把其中的好书过几遍筛子,也有淘旧书的无限乐趣。

回味着小说里美好的旧书店,看看身边林立的新书店多少有些惆怅。总期盼等自己退休后,寻一僻静处张罗这样一家“森崎书店”,为这城市增添一缕微弱的书香气。不过,幸好家里有这些年淘来的满架旧书,还有未知旅途上对于好书的渴慕,让我等书迷始终面朝书海、满心期待。

 

现实题材画作之经典

——陈志才画作《建设中的白鹤滩水电站》赏读

□张咏

白鹤滩水电站,作为大国重器之典型工程,位于四川省宁南县和云南省巧家县交界的金沙江河道上,是仅次于三峡工程的世界第二大水电站,承担“西电东送”重大使命,系当时世界在建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总投资逾两千亿元,工程以发电为主并兼及防洪、航运功能。就体量而言,仅水电站大坝就高达近三百米,对于这样的世界级巨无霸工程,如何运用中国传统绘画手法来表现,其技术难度可想而知。

陈志才先生作为当代蜀中名流、四川省诗书画院专职画家,于天府漫游之余,深得江山之助,为所当为,敢为他人所不敢为,肆其雄健豪迈之非凡气度,于2020年(岁次庚子)仲夏,纯用水墨晕染、线条勾勒技法,以丈二匹皇皇巨制之绝大尺幅和过人魄力,来描摹状写建设中的白鹤滩水电站这一壮伟工程。

此件巨作,志才先生以其大家手笔,充分发挥水墨浓淡渲染之能事,将水电站巍峨壮观之坝体、飞流激湍之江河、两岸高耸之山峦熔冶于一炉,笔、墨、水、色诸法毕具,淡墨、浓墨、泼墨、破墨、积墨、焦墨交相运用,满纸淋漓,天真焕发。全图墨分五色乃至十余色,在在可见氤氲迷濛、瑰玮雄奇之致,深得宋元米家云山、高房山诸家精髓三昧。且画面中各类建筑虽稠叠而毫不紊乱,坝体桥梁屋宇等等,线条刻画又极其纤秀,颇似唐人小界画。纵观全幅,真有纳须弥于芥子、缩万里于咫尺之势,其用笔、运墨、构境俱臻上乘。作者在一张平面宣纸上,将建设中的白鹤滩水电站表现得既极具写实精神,更能超越幻化之,凸显出强大的笔墨操控能力,于蕴藉中饱含磅礴充沛之气。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志才先生此幅以白鹤滩水电站为主题的水墨国画佳构,堪称当代现实主义题材画作之经典,洵为彰显中国式现代化之生动实践和有力注脚。所谓“笔墨当随时代”,所谓“画以载史”,志才先生笔下有之矣!

逆境与成长:弗罗斯特视角下的诗歌精神

□郭道荣

繁忙之余,在“珠海作家微信群”阅读了曾继文发表于《郴州日报》的诗作《暴风雨》。此刻,我不禁联想到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名言:“Thebestwayoutisalwaysthrough.”(最好的出路总是穿越而过)。这句话与《暴风雨》的主题不谋而合,都强调了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唯有直面和穿越,才能达到目的地或实现自我超越。

《暴风雨》一诗以山脚下的一个人为主角,通过他在暴风雨中攀登山顶的经历,展现了人类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坚持与勇气。诗歌以直白而富有力量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场景,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中人物的决心和不屈。

诗的开头,“山脚下,一个人/仰望着他魂牵梦绕的山顶”,设定了一个典型的挑战场景,山顶不仅是一个地理的高点,也象征着人生或精神的高峰。这里的“魂牵梦绕”表达了对目标的深切渴望,显示了攀登的动机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更是心灵上的追求。

可以说,弗罗斯特的观点为我们理解《暴风雨》中的人物提供了更深层次的洞察。诗中的主人公在暴风雨中继续攀登,尽管“脚步有些踉跄”,但他的“腰杆却越来越硬”,这不仅显示了他的坚持不懈,也象征着通过挑战实现个人成长的过程。正如弗罗斯特所言,真正的成长往往发生在直面困难时,我们通过困难,从中学习和成长。

《暴风雨》通过其生动的场景和深刻的象征意义,不仅展示了个人在逆境中的坚持与成长,也引发了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思。诗中引入了“一只鹰,在向他招手”,鹰作为自由和力量的象征,这里可能寓意着一种向往或是对高处的召唤。然而,紧接着的“一片乌云飘来,电闪雷鸣/暴雨倾盆而下”,则迅速转变了场景氛围,暴风雨的突然来袭给攀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这种自然的力量展现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但同时也是对人类意志的一种考验。实际上,这首诗也让我们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诗中,自然界的暴风雨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启示。它不仅考验着人的意志力,也在某种程度上引导人反思自身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种对自然力量的尊重和敬畏,在现代社会中尤为重要,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或社会的发展时,不应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诗中描述,“脸被豆大的雨点敲得生疼”,这不仅仅是对物理感受的描写,更深层次地反映了面对困难时的痛苦与不易。尽管如此,主人公并没有放弃,而是“泥泞中,他向山顶攀登/脚步有些踉跄/腰杆却越来越硬”。这里的“腰杆却越来越硬”尤其值得注意,它象征着在逆境中愈挫愈勇的精神,展示了一种不屈不挠的态度。

总体来说,《暴风雨》不仅是对一次物理攀登的描述,更是对人类在面对生活中种种困难和挑战时,所展现出来的坚持和勇气的赞美。正是基于弗罗斯特的观点,令人从《暴风雨》一诗中领略到另一种坚韧的诗歌精神。可以说,诗之深刻之处在于鼓励人们在任何艰难困苦面前,都应保持坚定和勇敢,继续向着自己的“山顶”努力攀登。通过这种形象而深刻的象征,诗歌传达了一种普遍的人生哲理:在生活的风雨中勇敢前行,同时也要保持对自然界的敬畏与尊重,寻找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之道。

 

书评|在湾区写作,写什么

——朱郁文《在湾区写作》读后

□吴荣强

《在湾区写作》是青年评论家朱郁文近年来对粤港澳大湾区的作家、作品以及文学生态进行深入观察、细心考察和深思熟虑后,所构建起来的充满多样景观和复杂意绪的优质文本。在众多关于湾区文学的评论作品中,《在湾区写作》展现了其独特的个性特征:既真诚坦率,又冷静活泼;既深刻智慧,又高度审美。

本书辑一致力于作家论,深入剖析了刘荒田、张欣、谢湘南、彤子、郑小琼等五位作家的创作风格与文学成就。辑二则专注于作品论,对董启章、葛亮、太皮、洪永争、尹洪波、盛慧以及粤剧《红头巾》进行了精细的解读与分析。辑三聚焦于现象论,围绕当前湾区的文学现象如“新南方写作”、“金庸论”、“返乡体”小说和“佛山文学生态观察”等展开深入的讨论与思考。

在这部作品中,朱郁文以卓越且精准的洞察力完成了一代人关于湾区文学的诸多诗学问题、现象、个案分析以及文本细读等工作。他运用深沉而敏锐的笔触,巧妙地展开叙述,为我们解锁了那些被生活和命运之尘遮蔽的平凡者的故事。这使得他的文字具有了凿孔成像的效果,也让其写作疆域更加开阔,展现出独特的深度和广度。最关键的是,在推介作家及其作品的同时,他为文学爱好者提供了鲜活的写作经验,并展现了湾区文学生态的丰富多元与细微幽深。

值得一提的是,朱郁文对作家彤子的研究观点极具说服力:彤子的作品以粤语为载体,生动地描绘了岭南地区的乡土叙事,展现了岭南文化和珠三角水乡的传统风情。这些作品不仅为当代文坛带来了独特的乡土文学文本,还深刻地反映了岭南地区的历史与现实。同理,在深入研究打工诗人谢湘南的过程中,朱郁文指出,谢湘南虽无意成为城市的形象大使,也并非刻意为深圳代言,但他却将深圳视作生命中最热爱的城市,并将诗歌融入这座城市的背景之中。在近三十年的真诚写作过程中,他用自己的诗歌构建了一部个人心中的深圳史。

辑二的作品论中,朱郁文从自己的阅读广角出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拓展自己的学术视野。他认为,在大湾区的文学创作中,与以往不同的城市叙事、工业叙事、移民叙事、底层叙事、科幻叙事、时代叙事以及南方叙事等题材,都展现出了大湾区文学的时代性、现场感、未来方向和现代精神。这些叙事在新的文学观念、文学题材、文学形态以及审美经验中,呈现出一个“复数的南方”,形成了独特的文学格局。比如独属于张欣、独属于广州的故事,也可以说是独属于中国。

此外,朱郁文的研究还揭示了湾区文学界的现状:尽管湾区汇聚了众多才华横溢的作家,却鲜有像北方的贾平凹、余华那样举足轻重的文学巨匠,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湾区文学评论的卓越表现。他特别指出,当前湾区文学评论正面临一大困境——即对本土作家的关注不足,缺乏理论支撑,常常陷入自说自话的状态,缺少实质性的美学价值判断和艺术内涵分析。正如唐诗人所言:“在这里生活的作家,他们有蓬勃的创造力,这种‘蓬勃’或许不够规整,缺厚重感,但它们意味着生命力,有无限的生长性。”

在辑三的现象论中,我们得以窥见一位杰出的评论家所应具备的各项素质:才华、视野、胸襟、严谨,以及不可或缺的良知。朱郁文以他深邃的思想穿透力征服人心,同时凭借独到的艺术见解和精湛的笔法,对众多作家及其作品作出了深刻评判。特别是他对“佛山文学生态观察”的评论,振聋发聩,令人惊叹。这种惊叹之余的心悦诚服,正是源自他那独具慧眼的文学批评魅力。

批评家霍俊明认为,优秀的批评家在探讨宏观和细部的问题时,应给出富有个人深见且具有个人化历史想象力以及求真意志的“寓言”,还有不可解的疑问。在这部作品中,朱郁文凭借其独特的声音和扎实的评论,为越来越多的读者和同行所认可。他以行走者、观察者、参与者的身份深入其中,以评论家敏锐机智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一幅评论家视角下的湾区文学与文学生态的浮世绘。

面对当前发展中的湾区文学,如何发出新锐之声,实现在场、及物、去蔽,展现出鲜明的立场、深刻的见地和坚定的风骨,无疑是对一个评论家态度、功力、立场和胸怀的严峻考验。在这本书的后记中,朱郁文再次强调了这种深入骨髓的情感,他表示:“从事文学研究是一种遇见的过程:遇见魅力独特的作家,邂逅富有韵味的文字,并透过这些作家及其文字,窥见一个个生动的灵魂。”

编辑:莫海晖 责任编辑:帅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