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丨作品(2024年8月21日)

褪去混沌

□ 张步根

人类社会是依靠实践知识的积累和书本智慧的熏陶才逐步摆脱蒙昧,走向文明的,读书使我褪去了混沌。

我生于农家,父母都是目不识丁的农民。童年的时候,由于姊妹多,我一直生活在外婆家。外婆是日本鬼子侵华时逃难到农村的城市闺秀,她一直固守比较传统的教子方法,认为小孩子生来有十年的“洪福”,她眼中的“洪福”就是孩子十岁之前只能玩耍,不能早早地费脑子,耗损元气。这个观点未免可笑,但细细一想也不是全无道理。所以直到十岁,我才有机会进入学校大门,开启我的求学之路。

记得开学的那一天,妈妈特意赶了个大早,到集市上扯了两尺蓝洋布,回来后细针密线地缝制了一个精致的书包,还绣上了两朵灿烂的葵花,看着真漂亮。我双手捧着书包,内心无比狂喜地背到肩上,打开书包只见到薄薄的两本书,一本是封皮上一个红小兵手握红缨枪的语文书,一本是画着一个算盘的算术书,这是我平生第一次接触到真正意义上的书本。在后来上学的日子里,由于生性顽劣和散漫,加上那个时代知识荒废,农村孩子并没有把上学读书作为生活的追求和成长的需要。没过多久,课本便被一页页地撕下,叠成手中的纸枪和玩耍的“块板”,磨烂了的书脊可怜地连着仅剩下的五六页纸,也被拦腰折成两半,一学期还没有结束,书本却早早就“念”完了。

使我与书真正结缘的完全是一次偶然的遇见。城里的表哥高中毕业后,下放农村接受再教育,住到了我家里,他随身带来的不多行李中,却赫然出现了一大捆书。这些书中,除去大部分的所谓铲除“封资修”以及“大批判”之类外,有两本书格外地引人眼目,尤其让我视为珍宝,这两本书就是长篇小说《烈火金刚》和《红岩》。我常常趴在表哥的床铺上,细细地翻阅它们。精美的装帧、漂亮的插图、曲折的故事情节,还有那些神勇有趣的人物,常常让我不知不觉如痴如醉。虽然那时我才是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书中的很多字还认不周全,但小说中的那些故事让我深深着迷。诸如《烈火金刚》里面英勇无畏的史更新、足智多谋的肖飞、滑稽可笑的解老转、懦弱可鄙的何大拿;还有《红岩》中江姐的视死如归、双枪老太婆的神奇诡秘,白公馆、渣滓洞的阴森血腥,特务们的凶残可恶,都一一深深地印在脑海中。爱与憎,伟大与渺小,高尚与卑下,光荣与腐朽,这些情感在我幼小的心田里有了明确的分野。在那些寂寞而贫乏的日子里,是这两本书伴我走过了一年又一年,让我的生活有了亮色和憧憬,以至于现在看到以这些故事改编成的电影、电视剧,总觉得味道没有原著那么引人,那么动人心弦。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如愿考上了大学,当我第一次进入学校图书馆,被这里浩繁的图书惊呆了。据学兄学姐们介绍,母校图书馆当时的藏书量排在全国所有大学的前十名,那真是一个书的海洋啊!于是我像一个饥渴已久的饿汉一样,扑在这片书海中,饕餮在知识的盛宴里。有时为了抢先阅读心仪的好书,甚至到了不吃不喝的程度,内心洋溢的只有幸福和快乐。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时间多读书,记得每天下课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手拿饭缸直奔图书馆,先用书包抢占一个座位,然后快速地去食堂买来饭菜,一边吃饭一边沉浸在阅读的世界里,安静而贪婪地一本又一本享用文学与知识的大餐。同学之间谁要是读到了一本好书,都会相互推荐,想一睹为快的人多了,大家会自觉排个顺序,为了能在规定的时间里还书,夜里就会有人打着手电筒,躲在被窝里苦读,常常是月落日升,通宵达旦,第二天仍然会精力旺盛去学习。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几十年,每每回忆起当年读书的情景,内心总会涌起无限的感慨和温暖,那种矢志求知的强烈欲望和奔涌不息的学习劲头,是多么难能可贵呀!为了读书甚至可以舍弃一切的意志决心,是对生命最崇高最纯洁的礼赞,这也是那一代人最为厚重的精神遗产。大学四年的精心苦读,知识的汩汩源流浇灌了寻常日子的每一寸时光,带来了无尽的智慧财富,让人生变得高尚富有情趣,让生命从此有了丰富斑斓的底色,也让我从一个农村放牛娃脱胎换骨成为一个对社会、对人民有更大作为的人。

多年的读书经历,使我对书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爱书、买书、藏书成为平时生活中不能或缺的习惯。这些年来,我购买和收藏的图书有数千本,除装满了书房的两个书橱外,那些已经阅读过的暂时派不上用场的书籍,或者仔细分类打包,做好标注存放在妥帖的地方,或者赠送到社区图书室、家乡的学校,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来接触它们、阅读它们。几十年来,我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并在《人民日报》《解放日报》《安徽文学》等报刊杂志先后发表了几十万字的散文、小说、评论,收获了人生最美好的馈赠。

多读书使人聪明,多学习促人睿智,这是一个简单而千真万确的道理。让我们多读些书吧!

水龙吟

——过港珠澳大桥见闻感赋

□ 梁健夫

一桥通贯三城,

伶仃洋上新如练。

烟波浩渺,

龙腾澒洞,

势如蟠蜿。

三地穿梭,

时空共轭,

规模宏远。

造风帆双塔,

人工岛隧,

闻于世,

成经典。

同护文明生态,

喜洋洋、水柔风软。

海豚嬉戏,

翔空鸥鹭,

大千无万。

南国津门,

客流如织,

笑声弥漫。

正珠联璧合,

水天一色,

醉人心眼。

内心在路上

——读江左融的诗

□ 赖廷阶

江左融的诗歌告诉我们:诗歌在路上,人生在路上,风景在路上,生命在路上。

在阅读的视野里,遇见了江左融的诗歌。

行吟诗歌总是在路上,才更具有在场的感觉。好的行吟诗记录了美好的人生时光、美好的山水历程。

在具体的路途,会有具体的遇见。《在白石路途》一诗写道:“我们会不时兴来驻车/惊喜于所见/拟鼠鞠草、刺儿菜、蒲儿根、蒲公英……/我要说的这些花草植物/它们此刻就长在长潭坪边上/与一弯碧水相依为伴,相恋相生”遇到的事物是不是诗歌,有没有诗意,取决于事物的内涵与发现的眼光。好的眼光会赋予遇见的事物美好的一面,这就是诗意的产生。

人回到山水间,回到山、水、植物身边,就回到了内心需要的宁静。

要得到诗意,就要亲近诗意产生的事物,所以,很多人去山水之中,就会得到天地万物的熏陶、安慰。“所以可能很多的时候/美好,并非未曾谋面/也许/只是隔得太远太远/像一段漫过了春天/仍然无法淹留的爱”就像陶渊明,只有回到大地的怀抱,才能得到接地气的诗意。

外出走走,散散心,能够遇见自己所需要的喜悦,这是山水田园给人的礼物。“行路白石,在千年廖城/我前来认领属于自己的那座山峰/又或,那根藤”一个人与山水的缘分,冥冥中有一份天上的美意。认领属于自己的山峰,是自己的情感在山水身上找到依托,是人的回归。

人的灵魂也要回到永恒山水之中,才能得到彻底的终极性的安慰、安放。

人达到高处,就会站得高看得远。高处的灵魂就进入了崇高,脱离了尘世。

坐飞机就在空中,登山也在空中,山在高处,就有空中的风景。《空中田园》一诗写道:“鸽子花起舞的地方/几剪雨燕啄破春事/我贯持对天子山神的敬意/前来看你耕田/看蚂蚁在草间散步可否,借上这一亩/就此,余生流连”在高处,就有高度,登山就能让人的情感达到一定的高度。山上风光,很舒服,适合生存的山顶世外风光,就有美好的真善美栖息。

容易流失的时光都很珍贵,时光里的美景总与容易流失的美好时光紧密联系在一起。

山水田园在日出日落中给人时光里的美景。《大米界的落日》一诗写道:“此季,松果落矣/我们从椿树垭的山脚急急起程/爬上痴草弟打造的航母山顶/要赶在日落前/献祭自己”达到一定的高度,把自己献祭,是为了把自己全然摆上作为“祭物”,为了灵魂的永恒价值。人到了崇高的山顶,进入了一种境界。

山顶上的美,好比天堂一样,让人超越了尘世。“在山巅的红土地上腾挪跳跃、大声嘶吼/致以仪式般的祭礼/它用富含铁质的肩头/扛下我们的倾泄/以及由来已久的哀伤”美好的山顶,达到了崇高的高度,达到山顶,要认真倾听天上的声音,听到来自天上的声音,对比一下人的情感哀伤之处。

落日的时候,山顶有山顶的景色。“群山默默/收容这一刻的喧哗/它浮在落日余晖中/端视眼中的万千草木/一一为金色点染”群山知道自己的日出日落中自己的位置与意义,坚守自己的诗意。

好的山风、树风,给人陶醉与境界。《大米界的松风》一诗写道:“松风过耳/远遁梦外之外/几滴捣碎的声音/在记忆中萦绕/拜谒十五的大米界/它相赠以日月同辉的盛景/我们在东头日升、西方日落的奇观中惊呼频频”好的声音来到耳朵,诗意盎然。落日下的风景,风声好像美酒让人心旷神怡。

挽留夕阳就是挽留容易流失的诗意境界。“于是各种托、捧、掬、抱……/想要挽留那轮夕阳的样子/不断被定格/而天色渐黑,万物清凉/松风不知不觉中/已自耳边隐隐传来”夕阳、松风、落日……无限风光就要进入茫茫夜色,这就有了诗意的遗憾。然而,这样的遗憾让诗意的价值更加珍贵。

正是容易消失的美好内容,更让人觉得珍贵。这就启发人们:获得永恒之美,就能进入完美。人的灵魂进入永恒,就能与完美融为一体。

江左融的这一组诗歌属于行吟诗歌,也可以称之为山水地理诗歌,抒发了人在山水之间、路途的所见、所遇、所感、所思产生的情感,是人与山水田园的融合结晶。

这一组诗歌,充分体现了诗人热爱山水的真情实感,表达了诗人的珍贵价值观:诗歌抒发人在天地之间的热情,揭示了人的情感需要熏陶、灵魂需要一个美好的归宿。

人的情感、灵魂得到了风景、高山流水的洗礼,就得到了耳目一新的重生,内心心旷神怡,成为了一个不一样的自己,成为了一个新人。

江左融的行吟诗歌写出了自己的特点,写出了自己的长处,细腻的表达、清晰的语言、充沛的情感、内敛的抒发交织在一起,让诗歌具有了情感的张力,这样美好的作品读来让人兴致勃勃,回味无穷。

蜻蜓的夏天    李逊  摄

十八岁出门远行

□ 林小兵

那年刚满十八岁,我第一次独自一人出门远行。此前,我去过最远的地方,不过是县城的周边,次数也屈指可数。我以那段岁月一以贯之的坚韧和刻苦,演绎着寒窗苦读的真正含义。

天渐渐变黑了,火车就要开来,人头开始攒动,我紧张地拖着行李淹没在人群当中,手里攥着那张小小的火车票,生怕一不留神就消失无踪。我像身边的人们一样,焦急地抬头四望,寻找着属于自己的车厢。

匆忙之中,我隔三岔五地用手摸一摸自己的裤裆。在那里,我穿着的内裤里面,隐秘地装着一笔六千元的巨款,那是我大学入学注册的学费和大一头几个月的生活费。

最后一科历史考完后,便是对高考成绩煎熬而充满憧憬的等待。经历了难以想象的隐忍和付出,每个人迫切地期待金榜题名。最终的结果,我出乎意料地被一所位于数千里外的北方军校录取。那个暑假似乎忙乱而忧伤,充满着告别和迷茫。八月中旬,在亲友的祝福声中,我手持鲜红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即将踏上北去的列车。

母亲细心地为我收拾行囊。日常用品、衣物、书籍等被装进了行李箱;吃的和在车上急用的,则用一个简陋的手提袋装着。辛辛苦苦攒下来的六千元现金,母亲始终不放心让我带在身上。临行前的晚上,她取出针线盒,小心翼翼地将这些钱缝在我第二天要穿的内裤上,并再三嘱咐我到了学校后才能拆开。

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座位,我一直兴奋激动的心情稍为平复少许。远处,车站已从拥挤吵闹趋于平静,由窗内望去,送别的身影已不知所踪。

车厢内到处是人,我假装不经意地打量着周边那一张张陌生的面孔,内心则始终暗暗提防着传说中的“坏人”。过道上不时有人来人往,我一本正经地坐在自己的硬座上,我的手下意识又摸到了裤裆,那里硬硬的,钱还在!心里总算有了踏实的感觉。

这次我是独自一人上路,身边没有亲人陪着。“阿仔,遇到物事,莫要慌张,莫要惊狂!”临行前母亲的叮咛萦绕在耳边。

望着车外,大地在倒退着,树木山丘也倒退着,火车渐渐加快了速度,穿过山洞,越过田野,在这明暗恍惚的车厢内,弥漫着一种未知而神秘的气息。

就这样,生活了十八年的故乡,被我抛在了身后。

十八岁的经历对每个人来说应该都是弥足珍贵的,就像是干旱的土地对雨水滋润的渴望。怀揣着青春的激情以及对未来无限的向往,便义无反顾地闯入独自行走的天空。

犹记得离家之前,家里的那条老黄狗追在我后面不停地叫唤,摇头摆尾地舔着我的鞋子。那时母亲正挥汗如雨地进行着辛苦的劳作,她甚至没能抽出时间送我上车。

天格外蓝,阳光狠狠地照耀着大地,我犹豫地挥了挥手,心怀忐忑地踏上了行程。

火车到了终点站已是黄昏时分,车上的乘客所剩不多,城市的霓虹灯次第亮起。横跨数千里地,我终于到达了这座热望中的北方城市。此时,经过几十个小时后,那些牢牢地缝在内裤上的六千元现金,由于无数次的摩擦,早已贴合着我的身体,让我浑然不觉任何不适。

我拖着沉重的行李箱走下了火车,听到了身后火车启动后逐渐远去的声音,仿佛蕴含着无限的哀愁。走出站厅,我就近找到了一个公用电话亭拨通家里的电话,告诉母亲我已安全到达,当然,还有内裤里那六千元也安全无恙。母亲在电话那头笑了起来。

车站的出口,我远远地看到了学校接站的提示牌,以及提示牌下站着的接站人员。经过短暂的交流,他们把我领上了汽车,随后载着我驶向学校。在那里,我开启了此后四年波澜壮阔的大学生活……

珠海港(外二首)

□ 林志山

摊开五指,你是如此湛蓝

连同我的爱情

以四季的颜色,你绘出炫艳的歌声

连同我的激情

以宽广的胸怀,纳天下百川激时代潮流

连同我的豪情

一排排的钢管、一个个运输线

跳跃的不仅是鱼儿还有青春梦想

忙碌的不仅是百舸争航还有灯火阑珊

前进的不仅是高铁还有网络般的物流

如兰花般的盛开

是如此地甘甜

斗门油菜花

漫天遍野的黄色以及飘溢的云彩

敞开胸怀与梦乡向爱许诺

不用呼唤“Brassica campestris”

选择幸福与自然是本性齐

来的蜂蝶飞舞欢呼只因你的坚守

追赶春天的少年还原纯洁

一个宋王朝在此落幕

你用漫天遍野的金黄感恩大地

田垄上,浅醉的笑一串串

芬香飘逸

摩崖石刻

你是活着的精灵, 在石头上舞蹈

三千年的海洋文明

粗砺的线条上有远古的大海

鱼在游,海水是有温度的

至今还在

蔚蓝的梦, 还在

繁衍的脚步,还在

先祖的路, 还在

众生相

□ 彭 健

住院医

初出茅庐心眼活,

风风火火懵懂多。

屡创屡错挨斥呵,

愈挫愈奋成长乐。

主治医

承上启下压重担,

带教把关不眨眼。

实操手术臻熟练,

病房奔波螺陀转。

副高医

行医十年渐老成,

临床为助骋纵横。

医技经验炉火纯,

何况人间医患情。

主任医

多年磨出金石声,

疑难危重千万乘。

手眼高蹈入化境,

德艺厚重弥足珍。

老医生

一生行医历千辛,

两鬓霜染已无青。

骥老犹怀悲悯心,

秉学擎术济苍生。

致南国书香节珠海分会场

□ 何昊然

南国明珠飘香处,

万卷古今入展图。

画栋诗阁书满殿,

文宗讲坛润华年。

携儿带幼相拥去,

争书只为学识添。

圣节开创入史册,

千载续传华夏章。

编辑:刘鹏凯 责任编辑:帅云
湾韵丨作品(2024年8月21日)
珠海特区报 2024-08-21 07:37

褪去混沌

□ 张步根

人类社会是依靠实践知识的积累和书本智慧的熏陶才逐步摆脱蒙昧,走向文明的,读书使我褪去了混沌。

我生于农家,父母都是目不识丁的农民。童年的时候,由于姊妹多,我一直生活在外婆家。外婆是日本鬼子侵华时逃难到农村的城市闺秀,她一直固守比较传统的教子方法,认为小孩子生来有十年的“洪福”,她眼中的“洪福”就是孩子十岁之前只能玩耍,不能早早地费脑子,耗损元气。这个观点未免可笑,但细细一想也不是全无道理。所以直到十岁,我才有机会进入学校大门,开启我的求学之路。

记得开学的那一天,妈妈特意赶了个大早,到集市上扯了两尺蓝洋布,回来后细针密线地缝制了一个精致的书包,还绣上了两朵灿烂的葵花,看着真漂亮。我双手捧着书包,内心无比狂喜地背到肩上,打开书包只见到薄薄的两本书,一本是封皮上一个红小兵手握红缨枪的语文书,一本是画着一个算盘的算术书,这是我平生第一次接触到真正意义上的书本。在后来上学的日子里,由于生性顽劣和散漫,加上那个时代知识荒废,农村孩子并没有把上学读书作为生活的追求和成长的需要。没过多久,课本便被一页页地撕下,叠成手中的纸枪和玩耍的“块板”,磨烂了的书脊可怜地连着仅剩下的五六页纸,也被拦腰折成两半,一学期还没有结束,书本却早早就“念”完了。

使我与书真正结缘的完全是一次偶然的遇见。城里的表哥高中毕业后,下放农村接受再教育,住到了我家里,他随身带来的不多行李中,却赫然出现了一大捆书。这些书中,除去大部分的所谓铲除“封资修”以及“大批判”之类外,有两本书格外地引人眼目,尤其让我视为珍宝,这两本书就是长篇小说《烈火金刚》和《红岩》。我常常趴在表哥的床铺上,细细地翻阅它们。精美的装帧、漂亮的插图、曲折的故事情节,还有那些神勇有趣的人物,常常让我不知不觉如痴如醉。虽然那时我才是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书中的很多字还认不周全,但小说中的那些故事让我深深着迷。诸如《烈火金刚》里面英勇无畏的史更新、足智多谋的肖飞、滑稽可笑的解老转、懦弱可鄙的何大拿;还有《红岩》中江姐的视死如归、双枪老太婆的神奇诡秘,白公馆、渣滓洞的阴森血腥,特务们的凶残可恶,都一一深深地印在脑海中。爱与憎,伟大与渺小,高尚与卑下,光荣与腐朽,这些情感在我幼小的心田里有了明确的分野。在那些寂寞而贫乏的日子里,是这两本书伴我走过了一年又一年,让我的生活有了亮色和憧憬,以至于现在看到以这些故事改编成的电影、电视剧,总觉得味道没有原著那么引人,那么动人心弦。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如愿考上了大学,当我第一次进入学校图书馆,被这里浩繁的图书惊呆了。据学兄学姐们介绍,母校图书馆当时的藏书量排在全国所有大学的前十名,那真是一个书的海洋啊!于是我像一个饥渴已久的饿汉一样,扑在这片书海中,饕餮在知识的盛宴里。有时为了抢先阅读心仪的好书,甚至到了不吃不喝的程度,内心洋溢的只有幸福和快乐。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时间多读书,记得每天下课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手拿饭缸直奔图书馆,先用书包抢占一个座位,然后快速地去食堂买来饭菜,一边吃饭一边沉浸在阅读的世界里,安静而贪婪地一本又一本享用文学与知识的大餐。同学之间谁要是读到了一本好书,都会相互推荐,想一睹为快的人多了,大家会自觉排个顺序,为了能在规定的时间里还书,夜里就会有人打着手电筒,躲在被窝里苦读,常常是月落日升,通宵达旦,第二天仍然会精力旺盛去学习。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几十年,每每回忆起当年读书的情景,内心总会涌起无限的感慨和温暖,那种矢志求知的强烈欲望和奔涌不息的学习劲头,是多么难能可贵呀!为了读书甚至可以舍弃一切的意志决心,是对生命最崇高最纯洁的礼赞,这也是那一代人最为厚重的精神遗产。大学四年的精心苦读,知识的汩汩源流浇灌了寻常日子的每一寸时光,带来了无尽的智慧财富,让人生变得高尚富有情趣,让生命从此有了丰富斑斓的底色,也让我从一个农村放牛娃脱胎换骨成为一个对社会、对人民有更大作为的人。

多年的读书经历,使我对书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爱书、买书、藏书成为平时生活中不能或缺的习惯。这些年来,我购买和收藏的图书有数千本,除装满了书房的两个书橱外,那些已经阅读过的暂时派不上用场的书籍,或者仔细分类打包,做好标注存放在妥帖的地方,或者赠送到社区图书室、家乡的学校,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来接触它们、阅读它们。几十年来,我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并在《人民日报》《解放日报》《安徽文学》等报刊杂志先后发表了几十万字的散文、小说、评论,收获了人生最美好的馈赠。

多读书使人聪明,多学习促人睿智,这是一个简单而千真万确的道理。让我们多读些书吧!

水龙吟

——过港珠澳大桥见闻感赋

□ 梁健夫

一桥通贯三城,

伶仃洋上新如练。

烟波浩渺,

龙腾澒洞,

势如蟠蜿。

三地穿梭,

时空共轭,

规模宏远。

造风帆双塔,

人工岛隧,

闻于世,

成经典。

同护文明生态,

喜洋洋、水柔风软。

海豚嬉戏,

翔空鸥鹭,

大千无万。

南国津门,

客流如织,

笑声弥漫。

正珠联璧合,

水天一色,

醉人心眼。

内心在路上

——读江左融的诗

□ 赖廷阶

江左融的诗歌告诉我们:诗歌在路上,人生在路上,风景在路上,生命在路上。

在阅读的视野里,遇见了江左融的诗歌。

行吟诗歌总是在路上,才更具有在场的感觉。好的行吟诗记录了美好的人生时光、美好的山水历程。

在具体的路途,会有具体的遇见。《在白石路途》一诗写道:“我们会不时兴来驻车/惊喜于所见/拟鼠鞠草、刺儿菜、蒲儿根、蒲公英……/我要说的这些花草植物/它们此刻就长在长潭坪边上/与一弯碧水相依为伴,相恋相生”遇到的事物是不是诗歌,有没有诗意,取决于事物的内涵与发现的眼光。好的眼光会赋予遇见的事物美好的一面,这就是诗意的产生。

人回到山水间,回到山、水、植物身边,就回到了内心需要的宁静。

要得到诗意,就要亲近诗意产生的事物,所以,很多人去山水之中,就会得到天地万物的熏陶、安慰。“所以可能很多的时候/美好,并非未曾谋面/也许/只是隔得太远太远/像一段漫过了春天/仍然无法淹留的爱”就像陶渊明,只有回到大地的怀抱,才能得到接地气的诗意。

外出走走,散散心,能够遇见自己所需要的喜悦,这是山水田园给人的礼物。“行路白石,在千年廖城/我前来认领属于自己的那座山峰/又或,那根藤”一个人与山水的缘分,冥冥中有一份天上的美意。认领属于自己的山峰,是自己的情感在山水身上找到依托,是人的回归。

人的灵魂也要回到永恒山水之中,才能得到彻底的终极性的安慰、安放。

人达到高处,就会站得高看得远。高处的灵魂就进入了崇高,脱离了尘世。

坐飞机就在空中,登山也在空中,山在高处,就有空中的风景。《空中田园》一诗写道:“鸽子花起舞的地方/几剪雨燕啄破春事/我贯持对天子山神的敬意/前来看你耕田/看蚂蚁在草间散步可否,借上这一亩/就此,余生流连”在高处,就有高度,登山就能让人的情感达到一定的高度。山上风光,很舒服,适合生存的山顶世外风光,就有美好的真善美栖息。

容易流失的时光都很珍贵,时光里的美景总与容易流失的美好时光紧密联系在一起。

山水田园在日出日落中给人时光里的美景。《大米界的落日》一诗写道:“此季,松果落矣/我们从椿树垭的山脚急急起程/爬上痴草弟打造的航母山顶/要赶在日落前/献祭自己”达到一定的高度,把自己献祭,是为了把自己全然摆上作为“祭物”,为了灵魂的永恒价值。人到了崇高的山顶,进入了一种境界。

山顶上的美,好比天堂一样,让人超越了尘世。“在山巅的红土地上腾挪跳跃、大声嘶吼/致以仪式般的祭礼/它用富含铁质的肩头/扛下我们的倾泄/以及由来已久的哀伤”美好的山顶,达到了崇高的高度,达到山顶,要认真倾听天上的声音,听到来自天上的声音,对比一下人的情感哀伤之处。

落日的时候,山顶有山顶的景色。“群山默默/收容这一刻的喧哗/它浮在落日余晖中/端视眼中的万千草木/一一为金色点染”群山知道自己的日出日落中自己的位置与意义,坚守自己的诗意。

好的山风、树风,给人陶醉与境界。《大米界的松风》一诗写道:“松风过耳/远遁梦外之外/几滴捣碎的声音/在记忆中萦绕/拜谒十五的大米界/它相赠以日月同辉的盛景/我们在东头日升、西方日落的奇观中惊呼频频”好的声音来到耳朵,诗意盎然。落日下的风景,风声好像美酒让人心旷神怡。

挽留夕阳就是挽留容易流失的诗意境界。“于是各种托、捧、掬、抱……/想要挽留那轮夕阳的样子/不断被定格/而天色渐黑,万物清凉/松风不知不觉中/已自耳边隐隐传来”夕阳、松风、落日……无限风光就要进入茫茫夜色,这就有了诗意的遗憾。然而,这样的遗憾让诗意的价值更加珍贵。

正是容易消失的美好内容,更让人觉得珍贵。这就启发人们:获得永恒之美,就能进入完美。人的灵魂进入永恒,就能与完美融为一体。

江左融的这一组诗歌属于行吟诗歌,也可以称之为山水地理诗歌,抒发了人在山水之间、路途的所见、所遇、所感、所思产生的情感,是人与山水田园的融合结晶。

这一组诗歌,充分体现了诗人热爱山水的真情实感,表达了诗人的珍贵价值观:诗歌抒发人在天地之间的热情,揭示了人的情感需要熏陶、灵魂需要一个美好的归宿。

人的情感、灵魂得到了风景、高山流水的洗礼,就得到了耳目一新的重生,内心心旷神怡,成为了一个不一样的自己,成为了一个新人。

江左融的行吟诗歌写出了自己的特点,写出了自己的长处,细腻的表达、清晰的语言、充沛的情感、内敛的抒发交织在一起,让诗歌具有了情感的张力,这样美好的作品读来让人兴致勃勃,回味无穷。

蜻蜓的夏天    李逊  摄

十八岁出门远行

□ 林小兵

那年刚满十八岁,我第一次独自一人出门远行。此前,我去过最远的地方,不过是县城的周边,次数也屈指可数。我以那段岁月一以贯之的坚韧和刻苦,演绎着寒窗苦读的真正含义。

天渐渐变黑了,火车就要开来,人头开始攒动,我紧张地拖着行李淹没在人群当中,手里攥着那张小小的火车票,生怕一不留神就消失无踪。我像身边的人们一样,焦急地抬头四望,寻找着属于自己的车厢。

匆忙之中,我隔三岔五地用手摸一摸自己的裤裆。在那里,我穿着的内裤里面,隐秘地装着一笔六千元的巨款,那是我大学入学注册的学费和大一头几个月的生活费。

最后一科历史考完后,便是对高考成绩煎熬而充满憧憬的等待。经历了难以想象的隐忍和付出,每个人迫切地期待金榜题名。最终的结果,我出乎意料地被一所位于数千里外的北方军校录取。那个暑假似乎忙乱而忧伤,充满着告别和迷茫。八月中旬,在亲友的祝福声中,我手持鲜红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即将踏上北去的列车。

母亲细心地为我收拾行囊。日常用品、衣物、书籍等被装进了行李箱;吃的和在车上急用的,则用一个简陋的手提袋装着。辛辛苦苦攒下来的六千元现金,母亲始终不放心让我带在身上。临行前的晚上,她取出针线盒,小心翼翼地将这些钱缝在我第二天要穿的内裤上,并再三嘱咐我到了学校后才能拆开。

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座位,我一直兴奋激动的心情稍为平复少许。远处,车站已从拥挤吵闹趋于平静,由窗内望去,送别的身影已不知所踪。

车厢内到处是人,我假装不经意地打量着周边那一张张陌生的面孔,内心则始终暗暗提防着传说中的“坏人”。过道上不时有人来人往,我一本正经地坐在自己的硬座上,我的手下意识又摸到了裤裆,那里硬硬的,钱还在!心里总算有了踏实的感觉。

这次我是独自一人上路,身边没有亲人陪着。“阿仔,遇到物事,莫要慌张,莫要惊狂!”临行前母亲的叮咛萦绕在耳边。

望着车外,大地在倒退着,树木山丘也倒退着,火车渐渐加快了速度,穿过山洞,越过田野,在这明暗恍惚的车厢内,弥漫着一种未知而神秘的气息。

就这样,生活了十八年的故乡,被我抛在了身后。

十八岁的经历对每个人来说应该都是弥足珍贵的,就像是干旱的土地对雨水滋润的渴望。怀揣着青春的激情以及对未来无限的向往,便义无反顾地闯入独自行走的天空。

犹记得离家之前,家里的那条老黄狗追在我后面不停地叫唤,摇头摆尾地舔着我的鞋子。那时母亲正挥汗如雨地进行着辛苦的劳作,她甚至没能抽出时间送我上车。

天格外蓝,阳光狠狠地照耀着大地,我犹豫地挥了挥手,心怀忐忑地踏上了行程。

火车到了终点站已是黄昏时分,车上的乘客所剩不多,城市的霓虹灯次第亮起。横跨数千里地,我终于到达了这座热望中的北方城市。此时,经过几十个小时后,那些牢牢地缝在内裤上的六千元现金,由于无数次的摩擦,早已贴合着我的身体,让我浑然不觉任何不适。

我拖着沉重的行李箱走下了火车,听到了身后火车启动后逐渐远去的声音,仿佛蕴含着无限的哀愁。走出站厅,我就近找到了一个公用电话亭拨通家里的电话,告诉母亲我已安全到达,当然,还有内裤里那六千元也安全无恙。母亲在电话那头笑了起来。

车站的出口,我远远地看到了学校接站的提示牌,以及提示牌下站着的接站人员。经过短暂的交流,他们把我领上了汽车,随后载着我驶向学校。在那里,我开启了此后四年波澜壮阔的大学生活……

珠海港(外二首)

□ 林志山

摊开五指,你是如此湛蓝

连同我的爱情

以四季的颜色,你绘出炫艳的歌声

连同我的激情

以宽广的胸怀,纳天下百川激时代潮流

连同我的豪情

一排排的钢管、一个个运输线

跳跃的不仅是鱼儿还有青春梦想

忙碌的不仅是百舸争航还有灯火阑珊

前进的不仅是高铁还有网络般的物流

如兰花般的盛开

是如此地甘甜

斗门油菜花

漫天遍野的黄色以及飘溢的云彩

敞开胸怀与梦乡向爱许诺

不用呼唤“Brassica campestris”

选择幸福与自然是本性齐

来的蜂蝶飞舞欢呼只因你的坚守

追赶春天的少年还原纯洁

一个宋王朝在此落幕

你用漫天遍野的金黄感恩大地

田垄上,浅醉的笑一串串

芬香飘逸

摩崖石刻

你是活着的精灵, 在石头上舞蹈

三千年的海洋文明

粗砺的线条上有远古的大海

鱼在游,海水是有温度的

至今还在

蔚蓝的梦, 还在

繁衍的脚步,还在

先祖的路, 还在

众生相

□ 彭 健

住院医

初出茅庐心眼活,

风风火火懵懂多。

屡创屡错挨斥呵,

愈挫愈奋成长乐。

主治医

承上启下压重担,

带教把关不眨眼。

实操手术臻熟练,

病房奔波螺陀转。

副高医

行医十年渐老成,

临床为助骋纵横。

医技经验炉火纯,

何况人间医患情。

主任医

多年磨出金石声,

疑难危重千万乘。

手眼高蹈入化境,

德艺厚重弥足珍。

老医生

一生行医历千辛,

两鬓霜染已无青。

骥老犹怀悲悯心,

秉学擎术济苍生。

致南国书香节珠海分会场

□ 何昊然

南国明珠飘香处,

万卷古今入展图。

画栋诗阁书满殿,

文宗讲坛润华年。

携儿带幼相拥去,

争书只为学识添。

圣节开创入史册,

千载续传华夏章。

编辑:刘鹏凯 责任编辑:帅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