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传统戏曲碰上现代情感,会在舞台上绽放怎样的火花?两代戏剧人的艺术传承,又将如何诠释一部时代之作?7月10日晚,戏台三部曲之《惊梦》主演陈佩斯和陈大愚父子二人做客珠海,在南湾华发商都与珠海阅潮书店总经理路宇称、戏剧创作者徐咏展开对话,畅谈戏剧创作的心路历程和幕后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惊梦》将于7月11日至14日在华发中演大剧院连演四场。巡演三年,该剧历经剧迷“挑剔审阅”依旧维持 “现象级” 高分,其中豆瓣评分9.3,大麦评分高达9.7,被观众誉为“中国原创话剧天花板”。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戏剧,《惊梦》延续了传统文化与战乱时空相结合的故事架构,讲述了一个昆曲戏班艰难求生的故事,展现出一幅关于生命与生存的画卷。戏中极具沉浸感的舞台布景,质感和分量拉满的服化道,以及氛围感十足的光影运用,真切还原了动荡的战争年代下那些挣扎生存的戏剧人身上迸发出的鲜活生命力。
精心打磨方成大戏,陈氏父子分享戏剧创作故事
戏台三部曲的创作绝非一帆风顺,在创作初期未定选题时,剧本的构思创作常常是“几线并行”,多个题材同时进行创作,但多条路径往往无法每一个都畅通无阻,只有极个别能够坚持缓慢地“走通了”,而戏台三部曲的剧本创作,便是“走通了”的一条路。
《牡丹亭》与《白毛女》、昆曲与红色作品、传统风雅与民间俗话等之间的多重矛盾与碰撞,构成了《惊梦》的一大主线,而在这其中,《白毛女》一戏更如同串珠连玉的牵丝,将精华高潮情节巧妙地串联起来。陈佩斯还将家族中的趣事融入进了《惊梦》的创作中,扮演黄世仁的演员因演技精湛而引发众怒向舞台投石头、烂果子甚至是枪弹的桥段,便是参照了陈佩斯父亲陈强的真实经历。
除却轻松诙谐的巧妙融梗,《惊梦》的制作过程更是精心扎实的。由于融入了《牡丹亭》等昆曲元素,整个剧组在排演过程中专门向戏剧学院的教授系统学习了传统专业的昆曲唱腔。
“过去人们还是看传统戏更多一些,很少看新戏。我们这部戏结合了很多真实事件以及戏班的故事,也融合着昆曲的元素。”在陈大愚看来,这样独特的喜剧让人看完后会杂糅着笑点和泪点,是一个具有较高审美、大俗大雅的戏。
陈佩斯谈及戏剧行业生态发展
《惊梦》也是陈氏父子首次同台的切磋之作。陈大愚直言,父子俩排练时难免碰到意见不合的时候,“但有冲突没关系,可以试一下,哪个更好就保留哪一个,最后都演一遍,看谁的演技好了。”他坦承道,一般情况下演完发现还是父亲陈佩斯的提议效果更好些。
陈佩斯表示,他并不赞成所谓“中心制”的形式。他认为,无论是喜剧的编排演出成为导演的一言堂,还是整个戏剧戏班都以演员角儿为中心,局限在一个人的能力上,都会限制其他人乃至整个戏剧的发展,戏剧的舞台正是个互相搭建的过程,像搭积木一样一点点搭起一座楼,“喜剧是很难创作的,优秀的喜剧创作,是不可能由一个人来完成的。”
“我爸一年365天基本上300天都在工作,可能休息的时候也想着新戏的创作,看到他们两代人对于戏剧的传承,也让我有一定的使命感,不能因为一点点困难就往后退了。”陈大愚表示,很多艺人把这一行当作中转站,但是他从没想过中转,“这应该是我一生的工作。”
“在十几年前,戏剧既没有市场,也缺少剧场这样的硬件。”从业多年,陈佩斯对戏剧市场的环境变化有了较深的体会,“以前人们都不知道戏剧是要花钱买票的,而且越是大城市越没有这习惯,都是等着发免费票,所以我们的市场几乎是从零开始做的。”
路宇称也观察到,戏剧市场是在变化的,可能恰恰因为像陈佩斯这类戏剧人的坚持,很多观众开始有了买票的习惯,逐步带动戏剧市场迎来自己的春天。徐咏直言,在剧场看戏的体验是很不一样的,自己也有买票观演的习惯,“现在愿意买票的观众越来越多,好多演出都是一放票就很快卖完了。”
提及对珠海的印象时,陈佩斯用“变化飞跃”一词形容他此次再赴珠海的所见所感,他感慨道:“上次来珠海还只能在珠海大会堂演出,这一次已经是在大剧院了。”陈大愚则透露道,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学几句当地方言,和观众拉近距离,前两天他学了几句粤语,期待在演出现场让观众检验一下发音是否标准。
打破“第四堵墙”,观众与陈氏父子的温暖互动
在现场互动问答环节,有观众请陈氏父子分享在舞台上和观众互动的趣事。虽然《惊梦》一剧更多地采取了沉浸式表演的传统表演方法,与观众互动不算丰富新奇,但陈佩斯曾经的话剧《托儿》便是打破与观众之间“第四堵墙”的最大胆也是极其成功的尝试——不仅仅只是打破“第四堵墙”,甚至将墙外的人拉进角色中来,让观众在观看演出的同时更参与表演,以此达到了喜剧中反转的绝佳妙笔。
就在分享会现场,也发生了打破“第四堵墙”的温暖互动。“我是从陈佩斯老师的小品上认识他的,不仅给我们带来笑声,并且创作了很多戏剧让我们思考和探索,非常值得尊敬。”现场有观众拿出一张打印的照片表露了自己的心意。原来这是36年前,陈佩斯和一行艺术家到他所在单位考察时与他留下的合影。
全场目光顷刻间投向了他手上的照片,观众席发出惊叹声。这位观众举着当年的合影诚恳讲述道,“当时我还很年轻,是现在年龄的二分之一,其实我比陈佩斯老师大一岁,今天我有个小小的心愿,希望陈佩斯老师能给这张照片签上字,传承我们的缘分,就像《惊梦》戏剧里传承传统一样。”陈大愚忍不住现场打趣道:“我以为是欠条呢,来吧,让我们把这36年前的‘欠条’给还上。”随后这位观众受邀上台获得陈佩斯的亲笔签名和合影,再续这段绵延数十年的特别缘分。
当传统戏曲碰上现代情感,会在舞台上绽放怎样的火花?两代戏剧人的艺术传承,又将如何诠释一部时代之作?7月10日晚,戏台三部曲之《惊梦》主演陈佩斯和陈大愚父子二人做客珠海,在南湾华发商都与珠海阅潮书店总经理路宇称、戏剧创作者徐咏展开对话,畅谈戏剧创作的心路历程和幕后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惊梦》将于7月11日至14日在华发中演大剧院连演四场。巡演三年,该剧历经剧迷“挑剔审阅”依旧维持 “现象级” 高分,其中豆瓣评分9.3,大麦评分高达9.7,被观众誉为“中国原创话剧天花板”。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戏剧,《惊梦》延续了传统文化与战乱时空相结合的故事架构,讲述了一个昆曲戏班艰难求生的故事,展现出一幅关于生命与生存的画卷。戏中极具沉浸感的舞台布景,质感和分量拉满的服化道,以及氛围感十足的光影运用,真切还原了动荡的战争年代下那些挣扎生存的戏剧人身上迸发出的鲜活生命力。
精心打磨方成大戏,陈氏父子分享戏剧创作故事
戏台三部曲的创作绝非一帆风顺,在创作初期未定选题时,剧本的构思创作常常是“几线并行”,多个题材同时进行创作,但多条路径往往无法每一个都畅通无阻,只有极个别能够坚持缓慢地“走通了”,而戏台三部曲的剧本创作,便是“走通了”的一条路。
《牡丹亭》与《白毛女》、昆曲与红色作品、传统风雅与民间俗话等之间的多重矛盾与碰撞,构成了《惊梦》的一大主线,而在这其中,《白毛女》一戏更如同串珠连玉的牵丝,将精华高潮情节巧妙地串联起来。陈佩斯还将家族中的趣事融入进了《惊梦》的创作中,扮演黄世仁的演员因演技精湛而引发众怒向舞台投石头、烂果子甚至是枪弹的桥段,便是参照了陈佩斯父亲陈强的真实经历。
除却轻松诙谐的巧妙融梗,《惊梦》的制作过程更是精心扎实的。由于融入了《牡丹亭》等昆曲元素,整个剧组在排演过程中专门向戏剧学院的教授系统学习了传统专业的昆曲唱腔。
“过去人们还是看传统戏更多一些,很少看新戏。我们这部戏结合了很多真实事件以及戏班的故事,也融合着昆曲的元素。”在陈大愚看来,这样独特的喜剧让人看完后会杂糅着笑点和泪点,是一个具有较高审美、大俗大雅的戏。
陈佩斯谈及戏剧行业生态发展
《惊梦》也是陈氏父子首次同台的切磋之作。陈大愚直言,父子俩排练时难免碰到意见不合的时候,“但有冲突没关系,可以试一下,哪个更好就保留哪一个,最后都演一遍,看谁的演技好了。”他坦承道,一般情况下演完发现还是父亲陈佩斯的提议效果更好些。
陈佩斯表示,他并不赞成所谓“中心制”的形式。他认为,无论是喜剧的编排演出成为导演的一言堂,还是整个戏剧戏班都以演员角儿为中心,局限在一个人的能力上,都会限制其他人乃至整个戏剧的发展,戏剧的舞台正是个互相搭建的过程,像搭积木一样一点点搭起一座楼,“喜剧是很难创作的,优秀的喜剧创作,是不可能由一个人来完成的。”
“我爸一年365天基本上300天都在工作,可能休息的时候也想着新戏的创作,看到他们两代人对于戏剧的传承,也让我有一定的使命感,不能因为一点点困难就往后退了。”陈大愚表示,很多艺人把这一行当作中转站,但是他从没想过中转,“这应该是我一生的工作。”
“在十几年前,戏剧既没有市场,也缺少剧场这样的硬件。”从业多年,陈佩斯对戏剧市场的环境变化有了较深的体会,“以前人们都不知道戏剧是要花钱买票的,而且越是大城市越没有这习惯,都是等着发免费票,所以我们的市场几乎是从零开始做的。”
路宇称也观察到,戏剧市场是在变化的,可能恰恰因为像陈佩斯这类戏剧人的坚持,很多观众开始有了买票的习惯,逐步带动戏剧市场迎来自己的春天。徐咏直言,在剧场看戏的体验是很不一样的,自己也有买票观演的习惯,“现在愿意买票的观众越来越多,好多演出都是一放票就很快卖完了。”
提及对珠海的印象时,陈佩斯用“变化飞跃”一词形容他此次再赴珠海的所见所感,他感慨道:“上次来珠海还只能在珠海大会堂演出,这一次已经是在大剧院了。”陈大愚则透露道,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学几句当地方言,和观众拉近距离,前两天他学了几句粤语,期待在演出现场让观众检验一下发音是否标准。
打破“第四堵墙”,观众与陈氏父子的温暖互动
在现场互动问答环节,有观众请陈氏父子分享在舞台上和观众互动的趣事。虽然《惊梦》一剧更多地采取了沉浸式表演的传统表演方法,与观众互动不算丰富新奇,但陈佩斯曾经的话剧《托儿》便是打破与观众之间“第四堵墙”的最大胆也是极其成功的尝试——不仅仅只是打破“第四堵墙”,甚至将墙外的人拉进角色中来,让观众在观看演出的同时更参与表演,以此达到了喜剧中反转的绝佳妙笔。
就在分享会现场,也发生了打破“第四堵墙”的温暖互动。“我是从陈佩斯老师的小品上认识他的,不仅给我们带来笑声,并且创作了很多戏剧让我们思考和探索,非常值得尊敬。”现场有观众拿出一张打印的照片表露了自己的心意。原来这是36年前,陈佩斯和一行艺术家到他所在单位考察时与他留下的合影。
全场目光顷刻间投向了他手上的照片,观众席发出惊叹声。这位观众举着当年的合影诚恳讲述道,“当时我还很年轻,是现在年龄的二分之一,其实我比陈佩斯老师大一岁,今天我有个小小的心愿,希望陈佩斯老师能给这张照片签上字,传承我们的缘分,就像《惊梦》戏剧里传承传统一样。”陈大愚忍不住现场打趣道:“我以为是欠条呢,来吧,让我们把这36年前的‘欠条’给还上。”随后这位观众受邀上台获得陈佩斯的亲笔签名和合影,再续这段绵延数十年的特别缘分。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