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丨作品(2024年7月3日)

一江清流爱吾来

□ 蒲光树

因为艾芜,我去清流。

清流这个名字很雅致,让人喜欢。我想,这个名字肯定与江与河有某种关联。到了新都,一路走来,我明白了,清流确实源自一条江,那就是青白江。青白江乃都江堰分水河道,自彭州人民渠向东进入新都,洁白如玉的岷江水,流着,流着,歌着,唱着,欢乐着,就流到了清流镇,在这里孕育了艾芜。青白江注定奔着艾芜而来。我于是把清流同艾芜自然而然链接,写下“一江清流爱吾来”这个标题。

“清流出万壑,千载此一贤。”我把宋代诗人蒲寿宬诗里面的“两”改成“一”,用来写艾芜,表达我对艾芜的歉意。我读书很少很少,读艾芜更少,或者没读。那是因为到了读书的年龄,没有书可读。后来学习《中国文学史》,知道有艾芜,然而,整个青壮年时代,苦于生计,基本没买书,阅读处于一种自然状态,有什么书流转到我手上,就随便翻翻,非常遗憾,至今一直没有艾芜写的书流转到我的书桌上。我对艾芜是陌生的。纪念艾芜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我应邀踏上清流这片土地,才真真切切走近了艾芜,才知道“爱吾”、“艾芜”都是汤道耕的笔名,也才知道关于汤道耕笔名的故事:受胡适“人要爱大我(即社会),也要爱小我(即自己)”的影响,取笔名“爱吾”;又传说他很喜欢阅读古典小说,在阅读《小五义》时,崇拜书中的小侠“艾虎”,于是,就用谐音“艾芜”作为自己的笔名。“艾芜”这个笔名就这样扬名于世。

汤道耕,一百二十年前在清流镇翠云村的汤家大院呱呱坠地。一百二十年沧海桑田,时光流转,汤家大院翠竹葱茏,绿树掩映,炊烟袅袅,还是曾经的模样。艾芜故居穿斗屋架,夹壁墙,小青瓦,三合院,典型的川西民居。屋外的草亭、水碾、泉眼,勾勒出一幅颇具韵味的农家生活图景。虽然是复建,少了一些祖辈相传的人间烟火气息,但是它的根基始终没有改变。院内的菩提树和水冬瓜树枝繁叶茂,与院子周围紫色的三角梅、青翠的万年青相互呼应,俯仰生姿,充满了勃勃生机。走进艾芜故居,那灶台,那水缸,那锅碗瓢盆,那些老式家具,那箩筐、鱼篓、石磨、杆秤、背篼、草鞋、镰刀、马灯等家庭日常用品,再现了往昔的生活场景,给我一份似曾相识的亲切感。墙上挂着艾芜描写少时农家生活的作品节选,生动有趣,散发着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青瓦灰墙的照壁上有一张艾芜迟暮之年的照片。照片上的艾芜面容清癯,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一道道饱经风霜的年轮。我静静地站在艾芜的照片前,任时光悄悄流逝,任游人来来往往,我自思绪绵绵。我和艾芜四目相对的那一刻,我在问:逃避包办婚姻的路那么多,你为什么选择充满艰辛和坎坷的南行?

走出艾芜故居,我在地图上寻找艾芜南行的足迹。

从成都出发,经嘉定、犍为、叙府、淇县、筠连、大关、昭通、东川、昆明、禄丰、舍瓷、祥云、弥渡、云川、顺宁、水昌、腾越,到达干崖,离家已经够远了,没有卫星定位,父母不知去向,可艾芜偏偏一脚踏进了缅北,漂泊到了仰光。徒步穷游,流浪克钦山中,病倒仰光街头。没有读完万卷书,却走了万里路。南行,艾芜见识了沿途绮丽风光和缅甸异域风情;南行,艾芜把自己彻底混成了社会底层劳动者,从而有机会走进偷马贼、赶马人、抬滑竿者、鸦片私贩各色人等的内心世界,目睹他们艰辛悲惨的人生;南行,那些苦旅愁绪、惊恐见闻、九死一生的窘境,都成了艾芜文学创作的精彩素材,他把在山道、峡谷、松林、月色、茅草地、鸡毛店等地上演过的凄美感人的故事,写进《在茅草地》《洋官与鸡》《我诅咒你那么一笑》《偷马贼》《森林中》《乌鸦之歌》《私烟贩子》等作品里,塑造了小黑牛、夜白飞、鬼冬哥及野猫子等栩栩如生的独具艺术感染力的人物形象,对于开拓新文学创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我的目光在艾芜南行的地图上徘徊,那遥远而惊险的旅程,那孤独而寂寞的背影,那深深浅浅的足迹,让我深深地震撼。艾芜南行是最为孤独的、遥远的逃婚路,没车没轿,没马没驴,一路上只听见左脚与右脚嗒嗒嗒地和鸣,一步一步丈量着生命的长度。艾芜只能努力去解鸟语懂狗吠,或者与潇潇秋风、绵绵春雨尽情调侃,来对冲山路十八弯那艰难跋涉的孤独与寂寞。苏轼南行贬到哪里就走到哪里,走的是官道,有明确的目的地,别无选择。艾芜南行大多走的是山间小道,那么多的三岔路口,没有路标,没有罗盘,白天不见北斗,晚上没有“北斗”,天地间没有“北斗”飘来飘去,直走?右行?还是左拐?他是凭怎样的直觉迈出正确的一步?特别是缅北,那个令人望而却步的缅北,一脚踏进去,异域他乡,兵匪横行,困顿、饥饿、疾病,时时刻刻都可能要了小命。与苏轼相比,艾芜南行更加艰险,那是玩命的南行、玩命的流浪。苏轼南行,历万般艰辛,成就了黄州、惠州、儋州的平生功业,把苏轼走成了苏东坡。艾芜南行成就了艾芜,没有南行,可能会有另一个艾芜,绝对不会有“流浪文豪”的艾芜。

铭心刻骨的南行,成为艾芜一生的情结。艾芜的一生都走在南行的路上,南行贯穿了他的整个创作生涯。上世纪五十年代,艾芜重走南行路,出版了笔调优美的《南行记续篇》;八十年代初,艾芜应邀第三次南行,出版了讴歌改革开放边疆地区新风貌的《南行记新篇》。《南行记》、《南行记续篇》、《南行记新篇》构成了艾芜三次南行的浪漫组诗。

我在艾芜故居转悠。人们常说不平凡的人物,其出生地好像都有不一样的风水。我不懂风水,但我知道有一个词语叫人杰地灵。人杰和地灵自古以来就捆绑在一起。这里走出了一位才智杰出的人,这里应该一定有灵秀之气。青白江没有从艾芜家的门前流过,艾芜故居的门前没有“照”,屋后没有“靠”,没有大堰塘,没有笔架山,水不抱,山不环,没有什么特别的地形地貌,和川西坝子其它村落一样的普通,灵秀之气在哪里?

“清流其人,翠云其魂”。“人应像一条河一样 ,流着,流着,不住地向前流着;像河一样,歌着,唱着,欢乐着,勇敢地走在这条坎坷不平、充满荆棘的路上。”著名诗人流沙河给艾芜故居的题词和艾芜的名言,给了我答案。

一江清流,既是青白江那一江洁白如玉的岷江水,也是艾芜那一条波澜壮阔的人生河流。青白江水浩浩汤汤,润泽着清流这片广袤的土地,艾芜这条生命之河穿越崇山峻岭、激流险滩汇入青白江,流着,流着,歌着,唱着,唱出了一首激越昂扬的“大爱”“小爱”交相辉映的生命之歌。

人间四月天,正是麦子黄熟的时节,田野里麦浪滚滚,大地一片金黄,一粒粒麦子正在完成最后的成熟与绽放。走在金灿灿的麦田间,我想,这片麦田曾经有过艾芜轻快的脚步和欢快的笑声,或许还记下了艾芜的沉思与梦想。艾芜从这片麦田走过,把“爱吾”走成了“艾芜”。

因为艾芜,我来清流。从清流镇这片麦田上走过,我读懂了“爱吾”。

从清流回来,我特意买了一本《南行记》,开始静下心来读懂“艾芜”。

夏日(二首)

□ 彭健

五月花

无那衰朽容争华,

动人琴曲秀晚霞。

南国五月弄梅花,

皴染靓颜返绀发。

露收残月散晓霞,

数声啼鸟怨年华。

池塘边畔问荷花,

还记喜荷哪人家?

暴雨

暴雨泼洪雷霆吼,

排天浊浪肆摧蹂。

溅日飞涛千丈走,

倒注银河倾北斗。

黑云湿压弄苍狗,

狂风颠蹶势骤陡。

耳惊目眩心胆抖,

一片汪洋城何有。

海边(国画)    席湖 作品

苏东坡的功业

□ 熊裕武

从金山寺回来后,重读了几本苏东坡的传记,对苏东坡与金山寺的特别渊源也更清晰了,对其《自题金山画像》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苏东坡与金山寺的关系不仅有文学与佛学上的交流,还有着深厚的个人情谊。苏东坡与佛印禅师可谓至交,两人经常在一起谈禅论道。苏东坡在江北瓜州任职时,两人交往更是密切。苏东坡的玉带因与佛印打赌输了而留在金山寺,成为金山寺的镇寺之宝(存放在留玉阁),当然,佛印留下玉带后也回赠了苏东坡一件僧衣。

苏东坡从海南北归路途中,约友再游金山寺时,看到好友李公麟十年前作的画像,赋《自题金山画像》一诗,成为他人生总结的绝笔(两个月后病逝于常州)。诗云: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人生的低谷往往成就生命的高峰。黄州、惠州、儋州无疑是苏东坡一次比一次深的仕宦低谷,但也正是这三个时期三个地方,苏东坡留下了《寒食帖》《赤壁三赋》《和陶诗》《易传》《书传》等传世作品,可谓其文学艺术上的顶峰。

苏东坡从海南回来时,写下了《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诗中“九死南荒吾不恨”是其博大的胸怀;《自题金山画像》中的“已灰之木”是寂寂然的超脱,“不系之舟”是任其自然的洒脱。这些无不反映出经过黄州、惠州、儋州后,苏东坡佛道修行境界达到的另一顶峰,而这一顶峰却没被人注意。

可以说,苏东坡在佛道修行上甚至超越了不少高僧们。特别是其对生命及人生的参破,在临终前表现得更是淋漓尽致。多少高僧在临死前,还有诵读偈子以挽留生命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执念。在得知苏东坡病重于常州,好友维琳方丈从杭州赶来探望,并要苏东坡多读几首佛偈,苏东坡回应:“与君皆丙子,各已三万日。一日一千偈,电往那容诘。大患缘有身,无身则无疾。平生笑罗什,神咒真浪出。”苏东坡弥留之际,维琳方丈在其耳边大声说:“端明宜勿忘西方。”(学士不要忘记西方啊)。苏东坡气息微弱应道:“西方不无,但个里着力不得。”(西方世界不是没有,但却是不能使力的)。另一好友钱济明亦凑近他的耳朵说:“固先生平时履践至此,更须著力。”东坡说了人生最后一句话:“著力即差。”

海与水的短章(组诗)

□ 庞清明

临水而居

临水而居,我的爱人
这人世的旅程,我已疲惫
慈母已老,青春易逝
让我以游子之愿
营造温暖的巢
独享这份柔情

临水而居,我的爱人
晨起面日而歌
揽光艳的流波自照
一任清流洗亮
昔日的秀发,梦的衣裳

临水而居,我的爱人
你每日远眺群峰的轮廓
觅食的鸥鸟 南飞的紫燕
剪不断变幻的云霞
是否预示风暴的宁静

看海

我来看海
密会大众情人
仿佛出栏的文明的野兽
远离暴风眼与名利场
涉足黄昏的沙滩
以涛声为背景
滚动直播
装嫩,卖萌,撒娇
尝试飞起来,却插翅难逃

夜半明月空
浪反复,倾述了什么
与失眠共振

收获

细密的拖网,被渔夫的
俚语步步捏紧
从凌晨到东方既白
数小时的收获
摊在岸边
分类,入篓,现买现卖

岂有漏网之鱼
除了泡沫
黏稠的水母
若废弃的地膜
硬壳蟹翻身返回潮汐
让人倍感诧异

千年大海

这千年的大海是浪子的故乡
当我身披盔甲云游四方
从激情的各拉丹冬,高山仰止
以皑皑冰雪的一眼幸福泉
以万里风霜,一路撒手
当我最终如浪子
从黄昏直达天堂
更深的夜,睡眠的中心
东方的果园映红半边天
比夜更博大的黎明
熄灭手中的咒语和最高的命运
一个声音说:“海纳百川”
故乡啊,当浪子归来若鲤跃龙门
告诉我大海隐藏的梦想
一夜的残骸,沉船的断桅
一棵珊瑚树上弹琴的珍珠姑娘

数星星(外二首)
——怀念先烈
□ 龙洋

无数个白天夜晚
他们一直都在天空
却不一定存在于眼睛

锋芒交给死亡
眷恋留给山河
繁华换为寂寞
愤怒变成缄默
把自己嵌进天空 守卫星座

每一个白天和夜晚
仰望着数他们的名字
他们俯视,草木鸟兽
还有,永远属于他们的
奔走的人民与山河

想母亲的时候

想母亲的时候,就看星星
不管它吹起哪个方向的风

我与母亲的对望投入湖心
湖心岛上有鸟划过
像一颗摇着尾巴的彗星

同或者不同
等待或失望
见或者不见
它们都会聚集在一起
守在夜空等着我

处暑

天变凉了。只有
屋子里的陈设不变
相框里老头子眼睛不变

儿孙们都飞走了
只留下她
她也就剩下一天三餐饭

每顿饭她都摆上两副碗筷
仿佛老头子每次
都会坐在她的对面

小舟从此逝(油画)      施维 作品
编辑:刘鹏凯 责任编辑:宋显晖
湾韵丨作品(2024年7月3日)
珠海特区报 2024-07-03 06:59

一江清流爱吾来

□ 蒲光树

因为艾芜,我去清流。

清流这个名字很雅致,让人喜欢。我想,这个名字肯定与江与河有某种关联。到了新都,一路走来,我明白了,清流确实源自一条江,那就是青白江。青白江乃都江堰分水河道,自彭州人民渠向东进入新都,洁白如玉的岷江水,流着,流着,歌着,唱着,欢乐着,就流到了清流镇,在这里孕育了艾芜。青白江注定奔着艾芜而来。我于是把清流同艾芜自然而然链接,写下“一江清流爱吾来”这个标题。

“清流出万壑,千载此一贤。”我把宋代诗人蒲寿宬诗里面的“两”改成“一”,用来写艾芜,表达我对艾芜的歉意。我读书很少很少,读艾芜更少,或者没读。那是因为到了读书的年龄,没有书可读。后来学习《中国文学史》,知道有艾芜,然而,整个青壮年时代,苦于生计,基本没买书,阅读处于一种自然状态,有什么书流转到我手上,就随便翻翻,非常遗憾,至今一直没有艾芜写的书流转到我的书桌上。我对艾芜是陌生的。纪念艾芜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我应邀踏上清流这片土地,才真真切切走近了艾芜,才知道“爱吾”、“艾芜”都是汤道耕的笔名,也才知道关于汤道耕笔名的故事:受胡适“人要爱大我(即社会),也要爱小我(即自己)”的影响,取笔名“爱吾”;又传说他很喜欢阅读古典小说,在阅读《小五义》时,崇拜书中的小侠“艾虎”,于是,就用谐音“艾芜”作为自己的笔名。“艾芜”这个笔名就这样扬名于世。

汤道耕,一百二十年前在清流镇翠云村的汤家大院呱呱坠地。一百二十年沧海桑田,时光流转,汤家大院翠竹葱茏,绿树掩映,炊烟袅袅,还是曾经的模样。艾芜故居穿斗屋架,夹壁墙,小青瓦,三合院,典型的川西民居。屋外的草亭、水碾、泉眼,勾勒出一幅颇具韵味的农家生活图景。虽然是复建,少了一些祖辈相传的人间烟火气息,但是它的根基始终没有改变。院内的菩提树和水冬瓜树枝繁叶茂,与院子周围紫色的三角梅、青翠的万年青相互呼应,俯仰生姿,充满了勃勃生机。走进艾芜故居,那灶台,那水缸,那锅碗瓢盆,那些老式家具,那箩筐、鱼篓、石磨、杆秤、背篼、草鞋、镰刀、马灯等家庭日常用品,再现了往昔的生活场景,给我一份似曾相识的亲切感。墙上挂着艾芜描写少时农家生活的作品节选,生动有趣,散发着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青瓦灰墙的照壁上有一张艾芜迟暮之年的照片。照片上的艾芜面容清癯,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一道道饱经风霜的年轮。我静静地站在艾芜的照片前,任时光悄悄流逝,任游人来来往往,我自思绪绵绵。我和艾芜四目相对的那一刻,我在问:逃避包办婚姻的路那么多,你为什么选择充满艰辛和坎坷的南行?

走出艾芜故居,我在地图上寻找艾芜南行的足迹。

从成都出发,经嘉定、犍为、叙府、淇县、筠连、大关、昭通、东川、昆明、禄丰、舍瓷、祥云、弥渡、云川、顺宁、水昌、腾越,到达干崖,离家已经够远了,没有卫星定位,父母不知去向,可艾芜偏偏一脚踏进了缅北,漂泊到了仰光。徒步穷游,流浪克钦山中,病倒仰光街头。没有读完万卷书,却走了万里路。南行,艾芜见识了沿途绮丽风光和缅甸异域风情;南行,艾芜把自己彻底混成了社会底层劳动者,从而有机会走进偷马贼、赶马人、抬滑竿者、鸦片私贩各色人等的内心世界,目睹他们艰辛悲惨的人生;南行,那些苦旅愁绪、惊恐见闻、九死一生的窘境,都成了艾芜文学创作的精彩素材,他把在山道、峡谷、松林、月色、茅草地、鸡毛店等地上演过的凄美感人的故事,写进《在茅草地》《洋官与鸡》《我诅咒你那么一笑》《偷马贼》《森林中》《乌鸦之歌》《私烟贩子》等作品里,塑造了小黑牛、夜白飞、鬼冬哥及野猫子等栩栩如生的独具艺术感染力的人物形象,对于开拓新文学创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我的目光在艾芜南行的地图上徘徊,那遥远而惊险的旅程,那孤独而寂寞的背影,那深深浅浅的足迹,让我深深地震撼。艾芜南行是最为孤独的、遥远的逃婚路,没车没轿,没马没驴,一路上只听见左脚与右脚嗒嗒嗒地和鸣,一步一步丈量着生命的长度。艾芜只能努力去解鸟语懂狗吠,或者与潇潇秋风、绵绵春雨尽情调侃,来对冲山路十八弯那艰难跋涉的孤独与寂寞。苏轼南行贬到哪里就走到哪里,走的是官道,有明确的目的地,别无选择。艾芜南行大多走的是山间小道,那么多的三岔路口,没有路标,没有罗盘,白天不见北斗,晚上没有“北斗”,天地间没有“北斗”飘来飘去,直走?右行?还是左拐?他是凭怎样的直觉迈出正确的一步?特别是缅北,那个令人望而却步的缅北,一脚踏进去,异域他乡,兵匪横行,困顿、饥饿、疾病,时时刻刻都可能要了小命。与苏轼相比,艾芜南行更加艰险,那是玩命的南行、玩命的流浪。苏轼南行,历万般艰辛,成就了黄州、惠州、儋州的平生功业,把苏轼走成了苏东坡。艾芜南行成就了艾芜,没有南行,可能会有另一个艾芜,绝对不会有“流浪文豪”的艾芜。

铭心刻骨的南行,成为艾芜一生的情结。艾芜的一生都走在南行的路上,南行贯穿了他的整个创作生涯。上世纪五十年代,艾芜重走南行路,出版了笔调优美的《南行记续篇》;八十年代初,艾芜应邀第三次南行,出版了讴歌改革开放边疆地区新风貌的《南行记新篇》。《南行记》、《南行记续篇》、《南行记新篇》构成了艾芜三次南行的浪漫组诗。

我在艾芜故居转悠。人们常说不平凡的人物,其出生地好像都有不一样的风水。我不懂风水,但我知道有一个词语叫人杰地灵。人杰和地灵自古以来就捆绑在一起。这里走出了一位才智杰出的人,这里应该一定有灵秀之气。青白江没有从艾芜家的门前流过,艾芜故居的门前没有“照”,屋后没有“靠”,没有大堰塘,没有笔架山,水不抱,山不环,没有什么特别的地形地貌,和川西坝子其它村落一样的普通,灵秀之气在哪里?

“清流其人,翠云其魂”。“人应像一条河一样 ,流着,流着,不住地向前流着;像河一样,歌着,唱着,欢乐着,勇敢地走在这条坎坷不平、充满荆棘的路上。”著名诗人流沙河给艾芜故居的题词和艾芜的名言,给了我答案。

一江清流,既是青白江那一江洁白如玉的岷江水,也是艾芜那一条波澜壮阔的人生河流。青白江水浩浩汤汤,润泽着清流这片广袤的土地,艾芜这条生命之河穿越崇山峻岭、激流险滩汇入青白江,流着,流着,歌着,唱着,唱出了一首激越昂扬的“大爱”“小爱”交相辉映的生命之歌。

人间四月天,正是麦子黄熟的时节,田野里麦浪滚滚,大地一片金黄,一粒粒麦子正在完成最后的成熟与绽放。走在金灿灿的麦田间,我想,这片麦田曾经有过艾芜轻快的脚步和欢快的笑声,或许还记下了艾芜的沉思与梦想。艾芜从这片麦田走过,把“爱吾”走成了“艾芜”。

因为艾芜,我来清流。从清流镇这片麦田上走过,我读懂了“爱吾”。

从清流回来,我特意买了一本《南行记》,开始静下心来读懂“艾芜”。

夏日(二首)

□ 彭健

五月花

无那衰朽容争华,

动人琴曲秀晚霞。

南国五月弄梅花,

皴染靓颜返绀发。

露收残月散晓霞,

数声啼鸟怨年华。

池塘边畔问荷花,

还记喜荷哪人家?

暴雨

暴雨泼洪雷霆吼,

排天浊浪肆摧蹂。

溅日飞涛千丈走,

倒注银河倾北斗。

黑云湿压弄苍狗,

狂风颠蹶势骤陡。

耳惊目眩心胆抖,

一片汪洋城何有。

海边(国画)    席湖 作品

苏东坡的功业

□ 熊裕武

从金山寺回来后,重读了几本苏东坡的传记,对苏东坡与金山寺的特别渊源也更清晰了,对其《自题金山画像》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苏东坡与金山寺的关系不仅有文学与佛学上的交流,还有着深厚的个人情谊。苏东坡与佛印禅师可谓至交,两人经常在一起谈禅论道。苏东坡在江北瓜州任职时,两人交往更是密切。苏东坡的玉带因与佛印打赌输了而留在金山寺,成为金山寺的镇寺之宝(存放在留玉阁),当然,佛印留下玉带后也回赠了苏东坡一件僧衣。

苏东坡从海南北归路途中,约友再游金山寺时,看到好友李公麟十年前作的画像,赋《自题金山画像》一诗,成为他人生总结的绝笔(两个月后病逝于常州)。诗云: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人生的低谷往往成就生命的高峰。黄州、惠州、儋州无疑是苏东坡一次比一次深的仕宦低谷,但也正是这三个时期三个地方,苏东坡留下了《寒食帖》《赤壁三赋》《和陶诗》《易传》《书传》等传世作品,可谓其文学艺术上的顶峰。

苏东坡从海南回来时,写下了《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诗中“九死南荒吾不恨”是其博大的胸怀;《自题金山画像》中的“已灰之木”是寂寂然的超脱,“不系之舟”是任其自然的洒脱。这些无不反映出经过黄州、惠州、儋州后,苏东坡佛道修行境界达到的另一顶峰,而这一顶峰却没被人注意。

可以说,苏东坡在佛道修行上甚至超越了不少高僧们。特别是其对生命及人生的参破,在临终前表现得更是淋漓尽致。多少高僧在临死前,还有诵读偈子以挽留生命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执念。在得知苏东坡病重于常州,好友维琳方丈从杭州赶来探望,并要苏东坡多读几首佛偈,苏东坡回应:“与君皆丙子,各已三万日。一日一千偈,电往那容诘。大患缘有身,无身则无疾。平生笑罗什,神咒真浪出。”苏东坡弥留之际,维琳方丈在其耳边大声说:“端明宜勿忘西方。”(学士不要忘记西方啊)。苏东坡气息微弱应道:“西方不无,但个里着力不得。”(西方世界不是没有,但却是不能使力的)。另一好友钱济明亦凑近他的耳朵说:“固先生平时履践至此,更须著力。”东坡说了人生最后一句话:“著力即差。”

海与水的短章(组诗)

□ 庞清明

临水而居

临水而居,我的爱人
这人世的旅程,我已疲惫
慈母已老,青春易逝
让我以游子之愿
营造温暖的巢
独享这份柔情

临水而居,我的爱人
晨起面日而歌
揽光艳的流波自照
一任清流洗亮
昔日的秀发,梦的衣裳

临水而居,我的爱人
你每日远眺群峰的轮廓
觅食的鸥鸟 南飞的紫燕
剪不断变幻的云霞
是否预示风暴的宁静

看海

我来看海
密会大众情人
仿佛出栏的文明的野兽
远离暴风眼与名利场
涉足黄昏的沙滩
以涛声为背景
滚动直播
装嫩,卖萌,撒娇
尝试飞起来,却插翅难逃

夜半明月空
浪反复,倾述了什么
与失眠共振

收获

细密的拖网,被渔夫的
俚语步步捏紧
从凌晨到东方既白
数小时的收获
摊在岸边
分类,入篓,现买现卖

岂有漏网之鱼
除了泡沫
黏稠的水母
若废弃的地膜
硬壳蟹翻身返回潮汐
让人倍感诧异

千年大海

这千年的大海是浪子的故乡
当我身披盔甲云游四方
从激情的各拉丹冬,高山仰止
以皑皑冰雪的一眼幸福泉
以万里风霜,一路撒手
当我最终如浪子
从黄昏直达天堂
更深的夜,睡眠的中心
东方的果园映红半边天
比夜更博大的黎明
熄灭手中的咒语和最高的命运
一个声音说:“海纳百川”
故乡啊,当浪子归来若鲤跃龙门
告诉我大海隐藏的梦想
一夜的残骸,沉船的断桅
一棵珊瑚树上弹琴的珍珠姑娘

数星星(外二首)
——怀念先烈
□ 龙洋

无数个白天夜晚
他们一直都在天空
却不一定存在于眼睛

锋芒交给死亡
眷恋留给山河
繁华换为寂寞
愤怒变成缄默
把自己嵌进天空 守卫星座

每一个白天和夜晚
仰望着数他们的名字
他们俯视,草木鸟兽
还有,永远属于他们的
奔走的人民与山河

想母亲的时候

想母亲的时候,就看星星
不管它吹起哪个方向的风

我与母亲的对望投入湖心
湖心岛上有鸟划过
像一颗摇着尾巴的彗星

同或者不同
等待或失望
见或者不见
它们都会聚集在一起
守在夜空等着我

处暑

天变凉了。只有
屋子里的陈设不变
相框里老头子眼睛不变

儿孙们都飞走了
只留下她
她也就剩下一天三餐饭

每顿饭她都摆上两副碗筷
仿佛老头子每次
都会坐在她的对面

小舟从此逝(油画)      施维 作品
编辑:刘鹏凯 责任编辑:宋显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