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侨批家国情 高歌礼赞信义金
——民族歌剧《侨批》观后感
《侨批》剧照。汪庭月 摄
□ 赵 东
挚爱打磨光阴的故事
——读伍德诗集《人间诗镜》
□ 幸 福
伍德内心的波澜在冷静的外表下,翻滚着一千个哈姆雷特。
继诗集《心境花园》和《人间诗话》后,诗集《人间诗镜》付梓。伍德用数十年磨一剑,完成了自己的人间诗系三部曲,依然倾其满腔心血和学识。岁月匆促,使风华正茂的青年变身成熟持重的中年,而根植心中的诗歌之花,像牡丹一样葳蕤生长。
千帆过尽,归来仍是少年。读《人间诗镜》即是如此。二十多岁时即以诗歌成名的伍德,将诗歌创作嵌入宏阔的时代背景,直到再次被人重新发现。
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谈到诗歌创作时,每每开心得像个孩子。他称:“是诗歌的濡养,拉长了我的青春。”
读《人间诗镜》不由地想到三百多年前,那个以打磨光学镜片为生的,磨了一辈子镜片的哲学家——斯宾诺莎。时时拂拭落在心头的尘埃,摩挲眼眸径直澄澈透明,腾空的心里缝隙,就会投进一缕光亮。
“贴着你诗行的脸颊而眠/犹如匍匐在大地之上/不为修行 只为贴着大地的温度/和你融化在一起/须臾不离”(《不离》),耕耘于心的花圃,汗水浇灌诗歌的花蕊,念兹在兹,赞美人间大爱,欣悦采撷了爱慕的露珠,他将真诚献给读者。
《人间诗镜》辑录195首诗作,写古今中外著名作家诗人,那些创作过温暖世人的名作,邂逅阒无人声的夜,邀约伟大的灵魂翩然而至,与诗人对话沟通,跨越了时空阻隔,直到他们在诗歌中再次复活。他们焐热躺在寒夜的诗人,年轻时的创作受泰戈尔、纪伯伦、萨迪影响,透射哲理的光泽,到中年后渐至纯熟之境,提炼转化在打磨中光滑圆润。
“阳光如大地覆盖在身上/我把我自己也撒种大地/像一颗土豆埋在泥土里睡眠/等待日头的阳气晒足/我醒了 再发芽吧——”(《土豆》)。
“二零二一年的新号数买来——”(《日历》),三轮车不停重复着的叫卖声中,在耳畔的吆喝,“我看见时间正在出售/未来的 预知的/毛孔已经打开/宇宙加快步伐”,像一天天串起散落的珠贝,打捞起沉淀在心底的日子和感悟。
承袭自己多年前日记体诗歌创作风格,伍德的诗作侧重记人叙事,仿佛打开记忆的黑匣子,交言机杼,与自己对话,倾注深情,进入物我皆忘之境。“不知道谁终将说明人类/也不知道谁将来证明我”(《药书》),“诗是生活的精华/也是一面镜子/兴许照见历史和溟渣”(《人间诗镜》),延续上部诗集的感悟,所有的日子在诗作中沉淀留声,翻开记忆的扉页,跳跃每一行诗作间的日子,打捞起光阴的故事。“上班下班,与世界相遇,跟时间相逢,那一刻存在,一手面包,一手玫瑰,痛苦和快乐交织。中年人的手机,落在键盘上的手指尖,盲目乞丐的拐杖,落在地上的搜寻”(《今日简史》)。
“春,还在大地和枝头踟躇/只隔一薄纸就挑破。我走在春天的前头/留多半个椅子,给历史和未来”(《我走在春天的前头》)。“自语:趁药效没有苏醒/赶紧入眠。等到半夜/再咬痛生活”(《牙疼》)。“掏空 掏空 不装入水泥和沙子/远行 远行 离别一切阻隔/去人间好好活着/不再浪费一丁点儿时光”……“亲爱的人 生命已经走远/每一个文字 业已变得沉重/我把我自己掏尽/只剩下骨头和爱”(《念头》)。
腾空心灵,让鲜活的感知走进来,浪漫主义的理想追寻,呵护方寸之间的深情,形成了伍德诗歌作品鲜明的个性色彩。中学时他会因一部文学名著感动得彻夜难眠,秉烛夜游,记下激荡于心的感受。
读诗,如人所言:“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另一个人,每一个人都很孤独。”诗人伍德用创作完成了一场自我救赎之旅,必须要说的是,这是文学的力量,沉浸忠于自我向美追求,无须在意外界的纷扰。如作家赫尔曼·黑塞说:“不是放弃,不是逃避,而是面对。热爱它,以归属于它而心存欣喜。”拥抱千滋百味的生活,伍德将心中沉吟诵诸于诗歌,从仰望宇宙星系处,到俯视烟火落入人间。他相信对诗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然后在心中坚守一生。
生活在得失之间,懂得美的艺术会留有缺憾,生活也难免存在无奈,却总有爱来缝缝补补。所以,他的诗非但不逃避庸常的生活,冲淡貌似无解的困顿,紧紧拥抱生活。
青史昭昭后死责
——读彭志翔长篇小说《头颅记》
□ 张 咏
甲辰四月,有幸拜读彭志翔先生近著《头颅记》,在当今图书出版泛滥、品质每况愈下之际,此著之超卓特出、不同凡俗,可谓铁中铮铮、庸中佼佼,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为之低徊不已。
作为以清末民初戊戌变法等革命史实为主题,众多革命志士舍生取义、忘我成仁之长篇历史题材小说,《头颅记》将戊戌变法之谭嗣同、康有为,庚子首义之唐才常、史坚如,辛亥革命之孙中山、朱和中诸人,以新学之士锐意变法图强、立志推翻满清政权,这一段波澜壮阔、风起云涌的历史,作为全书隐然存乎其中的三条主脉骨干,以此三大重要事件为经,以其间代表人物及事迹行止为纬,经纬交织、表里互显,渐次演进推展,构成一幅恢宏壮阔的革命壮士群芳谱。
《头颅记》全书逾四十万字,采用明清章回体小说形式,共分“江城”“谍影”“东瀛”“纵横”“游历”“风起”“潮急”“明灭”“凝望”“回荡”十章。每章之下,复分列若干小节,起承转合自然得体,天造地设、擘画得宜,将其间重要历史事件悉数贯穿衔接、串珠成链,联结成为浑然一体之大著。
全书壮怀激越、文辞畅达,夹叙夹议、史论相参,对于时代背景、事件经过、人物刻画,宛如行云流水般游行自在,藉此缅怀感念戊戌维新死难之忠肝义胆,令人动容感佩,读来不忍释卷。窃以为,就思想性、文学性、艺术性诸方面而论,足可与李敖《北京法源寺》并驾齐驱而毫无愧色。
就创作手法而言,全书虚实结合、真幻交织,是历史题材小说和长篇纪实文学之完美融合。所谓实者,是书中真名实姓之百余人,均为真实存在之历史人物,如谭嗣同、唐才常、康有为、梁启超、张之洞、梁鼎芬等;所谓虚者,乃将数位烈士先贤之生平事功,融汇整合成一虚构人物,如作为主角之一的华浩这一人物形象,即由两位庚子烈士林圭、傅慈祥,以及一位维新派人士狄葆贤之部分事迹,综合贯串而成,遂使此人物更见饱满立体,又不失历史之本真面目。就书中所援引史料而言,乃以正史、信史为主,以稗官野史为辅,正史求其真切,野史求其生动,交相为用,方能窥见全璧。
书中主人公唐才常,其人有文才、抱大志,甲午中日之战,清廷辱国丧师,其与挚友、刎颈之交谭嗣同等,潜心西学,以改制图存为天下倡。戊戌政变后,投身于革命。庚子义和团之役,唐才常与林圭等谋划,策动趁机起义,期冀推翻清室,后事败被捕,就义于武昌。作为全书第八章,亦即最高潮部分之“明灭”一章,作者运浓墨、挥重彩,对于唐才常及其武装组织自立军之勃兴、发展,乃至最后黯然失败、被捕入狱,皆有十分深刻之描述,充分刻画出受反抗压迫者,矢志冲决帝制之罗网的英勇大无畏气概。
全书格局阔大,章节设置大开大合,即如各小节标题,亦充溢着古典意境及诗词韵味。或四五言,或七八言,或古朴雅洁,或清通流畅,其表述俱能达至高华典雅、不落窠臼之境域。此外,行文之遣词造句精准妥适,可见作者古典文学史学根柢之深邃坚劲。有关章节则融入“唱婆子”、“闹元宵”等民俗艺文表现形式,亦见生动传神。
作者彭志翔先生,日常执业牙医,而能于霜晨夜雨之余暇,专心致志从事于史学研究著述,此前已出版著述多种。对于创作此书之初衷,他在“后记”中有如下表述——“至少,你要承担起替已经永远沉默的他们言说的责任。如果当时的他们,是为了将来的你我,才去慷慨赴死,那么你就更有伦理责任,去为他们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做的理由了”,“这是一种后死之责,活着的我们都无法逃避。”这所谓“后死之责”,就笔者粗浅了解,或即是史家所说具有“了解之同情”者。
今观彭志翔先生所著《头颅记》,对于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学术事功及其伟岸人格魅力,既已熟稔于心,而后发为文章著述,为此辈先贤烈士传神写照。“后死之责”,志翔先生已尽之;“了解之同情”,志翔先生已得之;文以载道、礼敬前贤,志翔先生亦且行之矣!
一纸侨批家国情 高歌礼赞信义金
——民族歌剧《侨批》观后感
《侨批》剧照。汪庭月 摄
□ 赵 东
挚爱打磨光阴的故事
——读伍德诗集《人间诗镜》
□ 幸 福
伍德内心的波澜在冷静的外表下,翻滚着一千个哈姆雷特。
继诗集《心境花园》和《人间诗话》后,诗集《人间诗镜》付梓。伍德用数十年磨一剑,完成了自己的人间诗系三部曲,依然倾其满腔心血和学识。岁月匆促,使风华正茂的青年变身成熟持重的中年,而根植心中的诗歌之花,像牡丹一样葳蕤生长。
千帆过尽,归来仍是少年。读《人间诗镜》即是如此。二十多岁时即以诗歌成名的伍德,将诗歌创作嵌入宏阔的时代背景,直到再次被人重新发现。
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谈到诗歌创作时,每每开心得像个孩子。他称:“是诗歌的濡养,拉长了我的青春。”
读《人间诗镜》不由地想到三百多年前,那个以打磨光学镜片为生的,磨了一辈子镜片的哲学家——斯宾诺莎。时时拂拭落在心头的尘埃,摩挲眼眸径直澄澈透明,腾空的心里缝隙,就会投进一缕光亮。
“贴着你诗行的脸颊而眠/犹如匍匐在大地之上/不为修行 只为贴着大地的温度/和你融化在一起/须臾不离”(《不离》),耕耘于心的花圃,汗水浇灌诗歌的花蕊,念兹在兹,赞美人间大爱,欣悦采撷了爱慕的露珠,他将真诚献给读者。
《人间诗镜》辑录195首诗作,写古今中外著名作家诗人,那些创作过温暖世人的名作,邂逅阒无人声的夜,邀约伟大的灵魂翩然而至,与诗人对话沟通,跨越了时空阻隔,直到他们在诗歌中再次复活。他们焐热躺在寒夜的诗人,年轻时的创作受泰戈尔、纪伯伦、萨迪影响,透射哲理的光泽,到中年后渐至纯熟之境,提炼转化在打磨中光滑圆润。
“阳光如大地覆盖在身上/我把我自己也撒种大地/像一颗土豆埋在泥土里睡眠/等待日头的阳气晒足/我醒了 再发芽吧——”(《土豆》)。
“二零二一年的新号数买来——”(《日历》),三轮车不停重复着的叫卖声中,在耳畔的吆喝,“我看见时间正在出售/未来的 预知的/毛孔已经打开/宇宙加快步伐”,像一天天串起散落的珠贝,打捞起沉淀在心底的日子和感悟。
承袭自己多年前日记体诗歌创作风格,伍德的诗作侧重记人叙事,仿佛打开记忆的黑匣子,交言机杼,与自己对话,倾注深情,进入物我皆忘之境。“不知道谁终将说明人类/也不知道谁将来证明我”(《药书》),“诗是生活的精华/也是一面镜子/兴许照见历史和溟渣”(《人间诗镜》),延续上部诗集的感悟,所有的日子在诗作中沉淀留声,翻开记忆的扉页,跳跃每一行诗作间的日子,打捞起光阴的故事。“上班下班,与世界相遇,跟时间相逢,那一刻存在,一手面包,一手玫瑰,痛苦和快乐交织。中年人的手机,落在键盘上的手指尖,盲目乞丐的拐杖,落在地上的搜寻”(《今日简史》)。
“春,还在大地和枝头踟躇/只隔一薄纸就挑破。我走在春天的前头/留多半个椅子,给历史和未来”(《我走在春天的前头》)。“自语:趁药效没有苏醒/赶紧入眠。等到半夜/再咬痛生活”(《牙疼》)。“掏空 掏空 不装入水泥和沙子/远行 远行 离别一切阻隔/去人间好好活着/不再浪费一丁点儿时光”……“亲爱的人 生命已经走远/每一个文字 业已变得沉重/我把我自己掏尽/只剩下骨头和爱”(《念头》)。
腾空心灵,让鲜活的感知走进来,浪漫主义的理想追寻,呵护方寸之间的深情,形成了伍德诗歌作品鲜明的个性色彩。中学时他会因一部文学名著感动得彻夜难眠,秉烛夜游,记下激荡于心的感受。
读诗,如人所言:“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另一个人,每一个人都很孤独。”诗人伍德用创作完成了一场自我救赎之旅,必须要说的是,这是文学的力量,沉浸忠于自我向美追求,无须在意外界的纷扰。如作家赫尔曼·黑塞说:“不是放弃,不是逃避,而是面对。热爱它,以归属于它而心存欣喜。”拥抱千滋百味的生活,伍德将心中沉吟诵诸于诗歌,从仰望宇宙星系处,到俯视烟火落入人间。他相信对诗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然后在心中坚守一生。
生活在得失之间,懂得美的艺术会留有缺憾,生活也难免存在无奈,却总有爱来缝缝补补。所以,他的诗非但不逃避庸常的生活,冲淡貌似无解的困顿,紧紧拥抱生活。
青史昭昭后死责
——读彭志翔长篇小说《头颅记》
□ 张 咏
甲辰四月,有幸拜读彭志翔先生近著《头颅记》,在当今图书出版泛滥、品质每况愈下之际,此著之超卓特出、不同凡俗,可谓铁中铮铮、庸中佼佼,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为之低徊不已。
作为以清末民初戊戌变法等革命史实为主题,众多革命志士舍生取义、忘我成仁之长篇历史题材小说,《头颅记》将戊戌变法之谭嗣同、康有为,庚子首义之唐才常、史坚如,辛亥革命之孙中山、朱和中诸人,以新学之士锐意变法图强、立志推翻满清政权,这一段波澜壮阔、风起云涌的历史,作为全书隐然存乎其中的三条主脉骨干,以此三大重要事件为经,以其间代表人物及事迹行止为纬,经纬交织、表里互显,渐次演进推展,构成一幅恢宏壮阔的革命壮士群芳谱。
《头颅记》全书逾四十万字,采用明清章回体小说形式,共分“江城”“谍影”“东瀛”“纵横”“游历”“风起”“潮急”“明灭”“凝望”“回荡”十章。每章之下,复分列若干小节,起承转合自然得体,天造地设、擘画得宜,将其间重要历史事件悉数贯穿衔接、串珠成链,联结成为浑然一体之大著。
全书壮怀激越、文辞畅达,夹叙夹议、史论相参,对于时代背景、事件经过、人物刻画,宛如行云流水般游行自在,藉此缅怀感念戊戌维新死难之忠肝义胆,令人动容感佩,读来不忍释卷。窃以为,就思想性、文学性、艺术性诸方面而论,足可与李敖《北京法源寺》并驾齐驱而毫无愧色。
就创作手法而言,全书虚实结合、真幻交织,是历史题材小说和长篇纪实文学之完美融合。所谓实者,是书中真名实姓之百余人,均为真实存在之历史人物,如谭嗣同、唐才常、康有为、梁启超、张之洞、梁鼎芬等;所谓虚者,乃将数位烈士先贤之生平事功,融汇整合成一虚构人物,如作为主角之一的华浩这一人物形象,即由两位庚子烈士林圭、傅慈祥,以及一位维新派人士狄葆贤之部分事迹,综合贯串而成,遂使此人物更见饱满立体,又不失历史之本真面目。就书中所援引史料而言,乃以正史、信史为主,以稗官野史为辅,正史求其真切,野史求其生动,交相为用,方能窥见全璧。
书中主人公唐才常,其人有文才、抱大志,甲午中日之战,清廷辱国丧师,其与挚友、刎颈之交谭嗣同等,潜心西学,以改制图存为天下倡。戊戌政变后,投身于革命。庚子义和团之役,唐才常与林圭等谋划,策动趁机起义,期冀推翻清室,后事败被捕,就义于武昌。作为全书第八章,亦即最高潮部分之“明灭”一章,作者运浓墨、挥重彩,对于唐才常及其武装组织自立军之勃兴、发展,乃至最后黯然失败、被捕入狱,皆有十分深刻之描述,充分刻画出受反抗压迫者,矢志冲决帝制之罗网的英勇大无畏气概。
全书格局阔大,章节设置大开大合,即如各小节标题,亦充溢着古典意境及诗词韵味。或四五言,或七八言,或古朴雅洁,或清通流畅,其表述俱能达至高华典雅、不落窠臼之境域。此外,行文之遣词造句精准妥适,可见作者古典文学史学根柢之深邃坚劲。有关章节则融入“唱婆子”、“闹元宵”等民俗艺文表现形式,亦见生动传神。
作者彭志翔先生,日常执业牙医,而能于霜晨夜雨之余暇,专心致志从事于史学研究著述,此前已出版著述多种。对于创作此书之初衷,他在“后记”中有如下表述——“至少,你要承担起替已经永远沉默的他们言说的责任。如果当时的他们,是为了将来的你我,才去慷慨赴死,那么你就更有伦理责任,去为他们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做的理由了”,“这是一种后死之责,活着的我们都无法逃避。”这所谓“后死之责”,就笔者粗浅了解,或即是史家所说具有“了解之同情”者。
今观彭志翔先生所著《头颅记》,对于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学术事功及其伟岸人格魅力,既已熟稔于心,而后发为文章著述,为此辈先贤烈士传神写照。“后死之责”,志翔先生已尽之;“了解之同情”,志翔先生已得之;文以载道、礼敬前贤,志翔先生亦且行之矣!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