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评论(2024年5月24日)

一纸侨批家国情 高歌礼赞信义金

——民族歌剧《侨批》观后感

《侨批》剧照。汪庭月 摄

□ 赵 东

近日,在深圳欣赏了由珠海市委宣传部、珠海高新区管委会出品,珠海演艺集团打造的原创民族歌剧《侨批》,歌剧云集了王勇、孟卫东、廖向红、邹建红、吕薇等一大批艺术家,通过深挖一纸侨批背后的故事,把一段厚重的历史画卷在舞台上铺陈开来,折射并讴歌了中华民族大爱仁义、诚实守信的民族精神与同胞情义。

一纸侨批,饱蘸家国情怀的血与泪

清末以来,广东、福建一带有不少华人离乡漂泊,到美洲、东南亚等地去劳作、生活。我国古谚有“父母在,不远游”,侨批的出现,证明了他们尽管身处异乡,仍有一条坚实的链条始终与祖国、家乡、亲人紧紧相连。“侨批”,就是海外华侨通过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的汇款暨家书,是“信汇合一”的邮传载体。饶宗颐先生称其为“海邦剩馥”和侨乡的“敦煌文书”。2013年6月,“侨批档案”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歌剧,是以音乐作为主要手段来刻画人物、引发冲突、推进剧情的综合性舞台艺术,被誉为“音乐艺术皇冠上的明珠”。我国的歌剧融合了西方歌剧艺术、中国传统戏曲、民乐等进行创造性发展,孕育出“民族歌剧”这朵娇艳之花。《侨批》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在深圳的这场演出,由珠海民族管弦乐团现场伴奏,更具浓郁的民乐传统韵味。

随着序幕拉开,海浪滔滔的幕景映入眼帘,乐池里飘出温婉哀怨、忧伤缱绻的主题旋律。华工梁诚如为阻止女儿被卖掉而匆匆乘船返乡,却在途中不幸病亡,临终前留下一封附有100大洋的“批”。侨批,成为全剧的起点,也是故事的支点,串联起含辛茹苦赡养老人抚养女儿的女主角梁董氏、为救家人自愿被卖的女儿彩云、久卧病榻的婆婆,还有诚信经营、为救同胞不惜倾家荡产的侨批局主事唐有信夫妇、与梁诚如同命相连的侨领和众多华工、水客等人物。侨批背后的小人物、小故事、小冲突,映射出家人的关爱、同胞的大爱,救亡图存、兴办教育的大情感,以及一诺千金的诚信文化、救民水火的民族精神。当然,也必须坦然面对近代中国不可回避、也不能忘却的屈辱历史。小小一纸侨批,背后是根与血脉,承载着民族记忆与家国情怀,让我们触摸到历史与时代的变迁。

一核双线,歌咏大爱诚信的爱与义

歌剧是“用音乐展开的戏剧”,具有一定强度的戏剧冲突。《侨批》故事并不复杂,编导打破了时空壁垒,展开一个“一核双线”的故事,以营救梁家女儿彩云为核心,通过发“批”、送“批”、收“批”和兑“批”展开。渐次展开各种相互交织的矛盾冲突,形成环环相扣的剧情。

主线是展亲情、献爱心、弘大义,即梁家敬老爱女、同胞互帮互助、梁董氏知恩图报捐资建校显大爱;同时,通过梁家的悲惨遭遇,铭记历史,控诉那个黑暗时代。华工梁诚如为救女,临终前留下一封仅附100大洋的“批”。身旁的侨领和众华工见梁家命运多舛,纷纷解囊相助,筹够1000大洋。随后,舞台转至远在广东的梁家,家徒四壁,梁母眼盲并长期卧病在床,女主角梁董氏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妇女形象,多年独立支撑家庭,孝敬老人抚养女儿。懂事孝顺可爱的女儿彩云为解家中之困,纵有万般不舍,自愿被卖,踏上“卖猪仔”的航船。梁董氏与婆婆、女儿的深情三重唱,唱尽当时中国人的悲欢离合,也展现出平凡人面对苦难不屈的生命力和顽强的抗争精神。梁董氏得知唐主事因兑批陷入困境时,知恩图报,坚决退回900大洋;在得知丈夫、女儿的噩耗后,双重悲剧的叠加下,饰演者吕薇噙着泪水,唱出高难度的咏叹调“大海啊,我恨你”,曲式路转峰回,音律跌宕意蕴悠长,戏剧冲突也达至最高潮,让许多观众潸然泪下。痛定之后的梁董氏,看到这些侨批这么多钱,都是同胞的爱心,决定捐资建校,让更多的孩子有学上,完成丈夫、女儿的心愿,造福一方,体现出大爱。经过煎熬,她的心灵得以升华,也赋予侨批未来与希望。

另一条线围绕“诚信脉络”展开,包括唐主事诚信兑批、侨领及众华工诚信给批、水客的诚信送批等。侨批局是专门从事侨批业务的机构,中间收取少量服务费。梁诚如的侨批送到侨批局后,舞台呈现出古朴大方的唐家湾侨批局,雕花门楼、侨批木柜案桌,大堂横额上书“天下一家”,字体遒劲有力意味深长。男主唐主事时而刚劲浓烈的独唱,时而与夫人浓情蜜意的对唱,唱出了自己悲天悯人和救世济民的情怀,唱出了唐夫人的贤淑善良、深明大义。在批资未能全部到位之际,为了抢时间救下彩云,唐主事冒着股东分手、倾家荡产的风险,诚信履约。股东苏义天有着商人的算计,后被唐主事的大义打动,两人冰释前嫌,共赴同胞之难。苏义天唱出的“算盘岂能只算钱财,要算一把同胞的大爱”,体现出人物弧光,也衬托出唐主事的诚信与大爱。不过造化弄人,彩云已登上远去的航船,被“卖猪仔”,唐主事等想方设法救人,但仍差之毫厘,强烈的戏剧冲突,瞬间让剧场罩上悲伤的氛围。

后来,侨领和众华工承诺的900大洋全部到位。他们尚未实际交付,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可以反悔的。因此,唐主事及苏义天均担心最终不能足额拿到这些钱款。不过,这些同样一贫如洗的华工,将原准备用于建房、结婚的钱财,后续给到梁家,展现出同胞互帮互助、言而有信的人性光辉。

四名专门往来海内外递送侨批的水客,唱词不多,但将以海为家、依水而生、诚实送批的水客形象展现出来。当年,侨批局还坚守民族大义,积极投入抗日战争,积极发动协助海外侨胞捐款抗战,在侨批封上刊印抗日宣传口号等,体现出民族大义。

一场盛宴,音乐舞美服饰的精与美

歌剧是处在三维空间的艺术,主要依靠演员的唱音和肢体语言,并加以音乐伴奏合唱、舞蹈、灯光、舞美等艺术手段,营造出舞台上特有的艺术叙事空间。全剧通篇以唱段和旋律贯穿,少有念白,通过抒情的咏叹调和宣叙调串联,实现叙事的推进,把主题思想与人物情感凝聚成一曲曲主题旋律。作曲孟卫东紧扣剧情,为《侨批》量身定做了旋律优美、大气磅礴的音乐,赋予每个角色鲜明的音乐形象,淳朴而生动。珠海民族管弦乐团的现场伴奏,巧妙运用广东高胡、三弦、笛箫、琵琶等乐器,具有乡愁味道,唤醒剧中人物对乡音的思念与情愫,彰显了中华美学精髓。

大海,作为全剧最重要的舞台呈现和空间形象,代表希望,靠海谋生,大海是剧中人的生路,也是不可逾越的屏障,是人生命运坎坷、难以把握的意象。一个倾斜超过13度、可以左右开合的斜坡舞台,既拓展了舞台空间,增加层次设计,更丰富了大海与人物之间的关联与表达。虚与实的场景设置、物理与心理时空的交错并置,将人物内心世界外化、诗化,带给观众更强的内心冲击。在第二幕中,梁诚如、梁董氏、彩云一家的梦幻相会段中,三人在这倾斜舞台上的三重唱“想啊,想得心里泪汪汪”,他们冲向对方渴望相逢,但无一不是近在咫尺的错过,梦中美好、现实却冷峻残酷,但同时,也营造出一种浪漫主义的意象,让人对未来产生某些期许。

全剧以悲情为底色,主色为灰色,劳工与侨眷身影佝偻、面容枯黄,身着宽大破旧的粗布烂衣,悲剧氛围浓烈。不过,最具悲剧色彩的彩云却头戴红花一袭红衣,尤其是在火红木棉树下的母女诀别戏,堪称全剧最特别最难得的一幅“美景”,也是反差最大的一幕,深深灼痛母女和观众的心。服装体现人的性格,全剧不多的红色运用,象征着无辜而脆弱的生命,象征着战胜苦难的勇气与力量,也象征着民族的希望与祖国的未来。与结尾处,彩云与一群少年走出学堂,阳光、快乐、自信,使全剧在整体压抑悲伤的氛围中,透出希望和亮色,点睛之笔值得点赞。

另外,侨批局和梁家泥坯房的布置,侨批局里不时传来的噼里啪啦的算盘声,大量侨批从天而降,营造了氛围、渲染了情绪,强化了作品的细节真实与抒情升华,让观众享受了一场视听盛宴。

一纸侨批,承载生死悲喜,道尽了百年前华工的血泪与艰辛;一台《侨批》,演绎悲欢离合,礼赞了流淌于中华民族血脉的诚信大爱与义薄云天。

挚爱打磨光阴的故事

——读伍德诗集《人间诗镜》

□ 幸 福

伍德内心的波澜在冷静的外表下,翻滚着一千个哈姆雷特。

继诗集《心境花园》和《人间诗话》后,诗集《人间诗镜》付梓。伍德用数十年磨一剑,完成了自己的人间诗系三部曲,依然倾其满腔心血和学识。岁月匆促,使风华正茂的青年变身成熟持重的中年,而根植心中的诗歌之花,像牡丹一样葳蕤生长。

千帆过尽,归来仍是少年。读《人间诗镜》即是如此。二十多岁时即以诗歌成名的伍德,将诗歌创作嵌入宏阔的时代背景,直到再次被人重新发现。

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谈到诗歌创作时,每每开心得像个孩子。他称:“是诗歌的濡养,拉长了我的青春。”

读《人间诗镜》不由地想到三百多年前,那个以打磨光学镜片为生的,磨了一辈子镜片的哲学家——斯宾诺莎。时时拂拭落在心头的尘埃,摩挲眼眸径直澄澈透明,腾空的心里缝隙,就会投进一缕光亮。

“贴着你诗行的脸颊而眠/犹如匍匐在大地之上/不为修行 只为贴着大地的温度/和你融化在一起/须臾不离”(《不离》),耕耘于心的花圃,汗水浇灌诗歌的花蕊,念兹在兹,赞美人间大爱,欣悦采撷了爱慕的露珠,他将真诚献给读者。

《人间诗镜》辑录195首诗作,写古今中外著名作家诗人,那些创作过温暖世人的名作,邂逅阒无人声的夜,邀约伟大的灵魂翩然而至,与诗人对话沟通,跨越了时空阻隔,直到他们在诗歌中再次复活。他们焐热躺在寒夜的诗人,年轻时的创作受泰戈尔、纪伯伦、萨迪影响,透射哲理的光泽,到中年后渐至纯熟之境,提炼转化在打磨中光滑圆润。

“阳光如大地覆盖在身上/我把我自己也撒种大地/像一颗土豆埋在泥土里睡眠/等待日头的阳气晒足/我醒了 再发芽吧——”(《土豆》)。

“二零二一年的新号数买来——”(《日历》),三轮车不停重复着的叫卖声中,在耳畔的吆喝,“我看见时间正在出售/未来的 预知的/毛孔已经打开/宇宙加快步伐”,像一天天串起散落的珠贝,打捞起沉淀在心底的日子和感悟。

承袭自己多年前日记体诗歌创作风格,伍德的诗作侧重记人叙事,仿佛打开记忆的黑匣子,交言机杼,与自己对话,倾注深情,进入物我皆忘之境。“不知道谁终将说明人类/也不知道谁将来证明我”(《药书》),“诗是生活的精华/也是一面镜子/兴许照见历史和溟渣”(《人间诗镜》),延续上部诗集的感悟,所有的日子在诗作中沉淀留声,翻开记忆的扉页,跳跃每一行诗作间的日子,打捞起光阴的故事。“上班下班,与世界相遇,跟时间相逢,那一刻存在,一手面包,一手玫瑰,痛苦和快乐交织。中年人的手机,落在键盘上的手指尖,盲目乞丐的拐杖,落在地上的搜寻”(《今日简史》)。

“春,还在大地和枝头踟躇/只隔一薄纸就挑破。我走在春天的前头/留多半个椅子,给历史和未来”(《我走在春天的前头》)。“自语:趁药效没有苏醒/赶紧入眠。等到半夜/再咬痛生活”(《牙疼》)。“掏空 掏空 不装入水泥和沙子/远行 远行 离别一切阻隔/去人间好好活着/不再浪费一丁点儿时光”……“亲爱的人 生命已经走远/每一个文字 业已变得沉重/我把我自己掏尽/只剩下骨头和爱”(《念头》)。

腾空心灵,让鲜活的感知走进来,浪漫主义的理想追寻,呵护方寸之间的深情,形成了伍德诗歌作品鲜明的个性色彩。中学时他会因一部文学名著感动得彻夜难眠,秉烛夜游,记下激荡于心的感受。

读诗,如人所言:“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另一个人,每一个人都很孤独。”诗人伍德用创作完成了一场自我救赎之旅,必须要说的是,这是文学的力量,沉浸忠于自我向美追求,无须在意外界的纷扰。如作家赫尔曼·黑塞说:“不是放弃,不是逃避,而是面对。热爱它,以归属于它而心存欣喜。”拥抱千滋百味的生活,伍德将心中沉吟诵诸于诗歌,从仰望宇宙星系处,到俯视烟火落入人间。他相信对诗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然后在心中坚守一生。

生活在得失之间,懂得美的艺术会留有缺憾,生活也难免存在无奈,却总有爱来缝缝补补。所以,他的诗非但不逃避庸常的生活,冲淡貌似无解的困顿,紧紧拥抱生活。

青史昭昭后死责

——读彭志翔长篇小说《头颅记》

□ 张 咏

甲辰四月,有幸拜读彭志翔先生近著《头颅记》,在当今图书出版泛滥、品质每况愈下之际,此著之超卓特出、不同凡俗,可谓铁中铮铮、庸中佼佼,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为之低徊不已。

作为以清末民初戊戌变法等革命史实为主题,众多革命志士舍生取义、忘我成仁之长篇历史题材小说,《头颅记》将戊戌变法之谭嗣同、康有为,庚子首义之唐才常、史坚如,辛亥革命之孙中山、朱和中诸人,以新学之士锐意变法图强、立志推翻满清政权,这一段波澜壮阔、风起云涌的历史,作为全书隐然存乎其中的三条主脉骨干,以此三大重要事件为经,以其间代表人物及事迹行止为纬,经纬交织、表里互显,渐次演进推展,构成一幅恢宏壮阔的革命壮士群芳谱。

《头颅记》全书逾四十万字,采用明清章回体小说形式,共分“江城”“谍影”“东瀛”“纵横”“游历”“风起”“潮急”“明灭”“凝望”“回荡”十章。每章之下,复分列若干小节,起承转合自然得体,天造地设、擘画得宜,将其间重要历史事件悉数贯穿衔接、串珠成链,联结成为浑然一体之大著。

全书壮怀激越、文辞畅达,夹叙夹议、史论相参,对于时代背景、事件经过、人物刻画,宛如行云流水般游行自在,藉此缅怀感念戊戌维新死难之忠肝义胆,令人动容感佩,读来不忍释卷。窃以为,就思想性、文学性、艺术性诸方面而论,足可与李敖《北京法源寺》并驾齐驱而毫无愧色。

就创作手法而言,全书虚实结合、真幻交织,是历史题材小说和长篇纪实文学之完美融合。所谓实者,是书中真名实姓之百余人,均为真实存在之历史人物,如谭嗣同、唐才常、康有为、梁启超、张之洞、梁鼎芬等;所谓虚者,乃将数位烈士先贤之生平事功,融汇整合成一虚构人物,如作为主角之一的华浩这一人物形象,即由两位庚子烈士林圭、傅慈祥,以及一位维新派人士狄葆贤之部分事迹,综合贯串而成,遂使此人物更见饱满立体,又不失历史之本真面目。就书中所援引史料而言,乃以正史、信史为主,以稗官野史为辅,正史求其真切,野史求其生动,交相为用,方能窥见全璧。

书中主人公唐才常,其人有文才、抱大志,甲午中日之战,清廷辱国丧师,其与挚友、刎颈之交谭嗣同等,潜心西学,以改制图存为天下倡。戊戌政变后,投身于革命。庚子义和团之役,唐才常与林圭等谋划,策动趁机起义,期冀推翻清室,后事败被捕,就义于武昌。作为全书第八章,亦即最高潮部分之“明灭”一章,作者运浓墨、挥重彩,对于唐才常及其武装组织自立军之勃兴、发展,乃至最后黯然失败、被捕入狱,皆有十分深刻之描述,充分刻画出受反抗压迫者,矢志冲决帝制之罗网的英勇大无畏气概。

全书格局阔大,章节设置大开大合,即如各小节标题,亦充溢着古典意境及诗词韵味。或四五言,或七八言,或古朴雅洁,或清通流畅,其表述俱能达至高华典雅、不落窠臼之境域。此外,行文之遣词造句精准妥适,可见作者古典文学史学根柢之深邃坚劲。有关章节则融入“唱婆子”、“闹元宵”等民俗艺文表现形式,亦见生动传神。

作者彭志翔先生,日常执业牙医,而能于霜晨夜雨之余暇,专心致志从事于史学研究著述,此前已出版著述多种。对于创作此书之初衷,他在“后记”中有如下表述——“至少,你要承担起替已经永远沉默的他们言说的责任。如果当时的他们,是为了将来的你我,才去慷慨赴死,那么你就更有伦理责任,去为他们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做的理由了”,“这是一种后死之责,活着的我们都无法逃避。”这所谓“后死之责”,就笔者粗浅了解,或即是史家所说具有“了解之同情”者。

今观彭志翔先生所著《头颅记》,对于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学术事功及其伟岸人格魅力,既已熟稔于心,而后发为文章著述,为此辈先贤烈士传神写照。“后死之责”,志翔先生已尽之;“了解之同情”,志翔先生已得之;文以载道、礼敬前贤,志翔先生亦且行之矣!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田海
湾韵|评论(2024年5月24日)
珠海特区报 2024-05-24 11:06

一纸侨批家国情 高歌礼赞信义金

——民族歌剧《侨批》观后感

《侨批》剧照。汪庭月 摄

□ 赵 东

近日,在深圳欣赏了由珠海市委宣传部、珠海高新区管委会出品,珠海演艺集团打造的原创民族歌剧《侨批》,歌剧云集了王勇、孟卫东、廖向红、邹建红、吕薇等一大批艺术家,通过深挖一纸侨批背后的故事,把一段厚重的历史画卷在舞台上铺陈开来,折射并讴歌了中华民族大爱仁义、诚实守信的民族精神与同胞情义。

一纸侨批,饱蘸家国情怀的血与泪

清末以来,广东、福建一带有不少华人离乡漂泊,到美洲、东南亚等地去劳作、生活。我国古谚有“父母在,不远游”,侨批的出现,证明了他们尽管身处异乡,仍有一条坚实的链条始终与祖国、家乡、亲人紧紧相连。“侨批”,就是海外华侨通过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的汇款暨家书,是“信汇合一”的邮传载体。饶宗颐先生称其为“海邦剩馥”和侨乡的“敦煌文书”。2013年6月,“侨批档案”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歌剧,是以音乐作为主要手段来刻画人物、引发冲突、推进剧情的综合性舞台艺术,被誉为“音乐艺术皇冠上的明珠”。我国的歌剧融合了西方歌剧艺术、中国传统戏曲、民乐等进行创造性发展,孕育出“民族歌剧”这朵娇艳之花。《侨批》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在深圳的这场演出,由珠海民族管弦乐团现场伴奏,更具浓郁的民乐传统韵味。

随着序幕拉开,海浪滔滔的幕景映入眼帘,乐池里飘出温婉哀怨、忧伤缱绻的主题旋律。华工梁诚如为阻止女儿被卖掉而匆匆乘船返乡,却在途中不幸病亡,临终前留下一封附有100大洋的“批”。侨批,成为全剧的起点,也是故事的支点,串联起含辛茹苦赡养老人抚养女儿的女主角梁董氏、为救家人自愿被卖的女儿彩云、久卧病榻的婆婆,还有诚信经营、为救同胞不惜倾家荡产的侨批局主事唐有信夫妇、与梁诚如同命相连的侨领和众多华工、水客等人物。侨批背后的小人物、小故事、小冲突,映射出家人的关爱、同胞的大爱,救亡图存、兴办教育的大情感,以及一诺千金的诚信文化、救民水火的民族精神。当然,也必须坦然面对近代中国不可回避、也不能忘却的屈辱历史。小小一纸侨批,背后是根与血脉,承载着民族记忆与家国情怀,让我们触摸到历史与时代的变迁。

一核双线,歌咏大爱诚信的爱与义

歌剧是“用音乐展开的戏剧”,具有一定强度的戏剧冲突。《侨批》故事并不复杂,编导打破了时空壁垒,展开一个“一核双线”的故事,以营救梁家女儿彩云为核心,通过发“批”、送“批”、收“批”和兑“批”展开。渐次展开各种相互交织的矛盾冲突,形成环环相扣的剧情。

主线是展亲情、献爱心、弘大义,即梁家敬老爱女、同胞互帮互助、梁董氏知恩图报捐资建校显大爱;同时,通过梁家的悲惨遭遇,铭记历史,控诉那个黑暗时代。华工梁诚如为救女,临终前留下一封仅附100大洋的“批”。身旁的侨领和众华工见梁家命运多舛,纷纷解囊相助,筹够1000大洋。随后,舞台转至远在广东的梁家,家徒四壁,梁母眼盲并长期卧病在床,女主角梁董氏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妇女形象,多年独立支撑家庭,孝敬老人抚养女儿。懂事孝顺可爱的女儿彩云为解家中之困,纵有万般不舍,自愿被卖,踏上“卖猪仔”的航船。梁董氏与婆婆、女儿的深情三重唱,唱尽当时中国人的悲欢离合,也展现出平凡人面对苦难不屈的生命力和顽强的抗争精神。梁董氏得知唐主事因兑批陷入困境时,知恩图报,坚决退回900大洋;在得知丈夫、女儿的噩耗后,双重悲剧的叠加下,饰演者吕薇噙着泪水,唱出高难度的咏叹调“大海啊,我恨你”,曲式路转峰回,音律跌宕意蕴悠长,戏剧冲突也达至最高潮,让许多观众潸然泪下。痛定之后的梁董氏,看到这些侨批这么多钱,都是同胞的爱心,决定捐资建校,让更多的孩子有学上,完成丈夫、女儿的心愿,造福一方,体现出大爱。经过煎熬,她的心灵得以升华,也赋予侨批未来与希望。

另一条线围绕“诚信脉络”展开,包括唐主事诚信兑批、侨领及众华工诚信给批、水客的诚信送批等。侨批局是专门从事侨批业务的机构,中间收取少量服务费。梁诚如的侨批送到侨批局后,舞台呈现出古朴大方的唐家湾侨批局,雕花门楼、侨批木柜案桌,大堂横额上书“天下一家”,字体遒劲有力意味深长。男主唐主事时而刚劲浓烈的独唱,时而与夫人浓情蜜意的对唱,唱出了自己悲天悯人和救世济民的情怀,唱出了唐夫人的贤淑善良、深明大义。在批资未能全部到位之际,为了抢时间救下彩云,唐主事冒着股东分手、倾家荡产的风险,诚信履约。股东苏义天有着商人的算计,后被唐主事的大义打动,两人冰释前嫌,共赴同胞之难。苏义天唱出的“算盘岂能只算钱财,要算一把同胞的大爱”,体现出人物弧光,也衬托出唐主事的诚信与大爱。不过造化弄人,彩云已登上远去的航船,被“卖猪仔”,唐主事等想方设法救人,但仍差之毫厘,强烈的戏剧冲突,瞬间让剧场罩上悲伤的氛围。

后来,侨领和众华工承诺的900大洋全部到位。他们尚未实际交付,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可以反悔的。因此,唐主事及苏义天均担心最终不能足额拿到这些钱款。不过,这些同样一贫如洗的华工,将原准备用于建房、结婚的钱财,后续给到梁家,展现出同胞互帮互助、言而有信的人性光辉。

四名专门往来海内外递送侨批的水客,唱词不多,但将以海为家、依水而生、诚实送批的水客形象展现出来。当年,侨批局还坚守民族大义,积极投入抗日战争,积极发动协助海外侨胞捐款抗战,在侨批封上刊印抗日宣传口号等,体现出民族大义。

一场盛宴,音乐舞美服饰的精与美

歌剧是处在三维空间的艺术,主要依靠演员的唱音和肢体语言,并加以音乐伴奏合唱、舞蹈、灯光、舞美等艺术手段,营造出舞台上特有的艺术叙事空间。全剧通篇以唱段和旋律贯穿,少有念白,通过抒情的咏叹调和宣叙调串联,实现叙事的推进,把主题思想与人物情感凝聚成一曲曲主题旋律。作曲孟卫东紧扣剧情,为《侨批》量身定做了旋律优美、大气磅礴的音乐,赋予每个角色鲜明的音乐形象,淳朴而生动。珠海民族管弦乐团的现场伴奏,巧妙运用广东高胡、三弦、笛箫、琵琶等乐器,具有乡愁味道,唤醒剧中人物对乡音的思念与情愫,彰显了中华美学精髓。

大海,作为全剧最重要的舞台呈现和空间形象,代表希望,靠海谋生,大海是剧中人的生路,也是不可逾越的屏障,是人生命运坎坷、难以把握的意象。一个倾斜超过13度、可以左右开合的斜坡舞台,既拓展了舞台空间,增加层次设计,更丰富了大海与人物之间的关联与表达。虚与实的场景设置、物理与心理时空的交错并置,将人物内心世界外化、诗化,带给观众更强的内心冲击。在第二幕中,梁诚如、梁董氏、彩云一家的梦幻相会段中,三人在这倾斜舞台上的三重唱“想啊,想得心里泪汪汪”,他们冲向对方渴望相逢,但无一不是近在咫尺的错过,梦中美好、现实却冷峻残酷,但同时,也营造出一种浪漫主义的意象,让人对未来产生某些期许。

全剧以悲情为底色,主色为灰色,劳工与侨眷身影佝偻、面容枯黄,身着宽大破旧的粗布烂衣,悲剧氛围浓烈。不过,最具悲剧色彩的彩云却头戴红花一袭红衣,尤其是在火红木棉树下的母女诀别戏,堪称全剧最特别最难得的一幅“美景”,也是反差最大的一幕,深深灼痛母女和观众的心。服装体现人的性格,全剧不多的红色运用,象征着无辜而脆弱的生命,象征着战胜苦难的勇气与力量,也象征着民族的希望与祖国的未来。与结尾处,彩云与一群少年走出学堂,阳光、快乐、自信,使全剧在整体压抑悲伤的氛围中,透出希望和亮色,点睛之笔值得点赞。

另外,侨批局和梁家泥坯房的布置,侨批局里不时传来的噼里啪啦的算盘声,大量侨批从天而降,营造了氛围、渲染了情绪,强化了作品的细节真实与抒情升华,让观众享受了一场视听盛宴。

一纸侨批,承载生死悲喜,道尽了百年前华工的血泪与艰辛;一台《侨批》,演绎悲欢离合,礼赞了流淌于中华民族血脉的诚信大爱与义薄云天。

挚爱打磨光阴的故事

——读伍德诗集《人间诗镜》

□ 幸 福

伍德内心的波澜在冷静的外表下,翻滚着一千个哈姆雷特。

继诗集《心境花园》和《人间诗话》后,诗集《人间诗镜》付梓。伍德用数十年磨一剑,完成了自己的人间诗系三部曲,依然倾其满腔心血和学识。岁月匆促,使风华正茂的青年变身成熟持重的中年,而根植心中的诗歌之花,像牡丹一样葳蕤生长。

千帆过尽,归来仍是少年。读《人间诗镜》即是如此。二十多岁时即以诗歌成名的伍德,将诗歌创作嵌入宏阔的时代背景,直到再次被人重新发现。

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谈到诗歌创作时,每每开心得像个孩子。他称:“是诗歌的濡养,拉长了我的青春。”

读《人间诗镜》不由地想到三百多年前,那个以打磨光学镜片为生的,磨了一辈子镜片的哲学家——斯宾诺莎。时时拂拭落在心头的尘埃,摩挲眼眸径直澄澈透明,腾空的心里缝隙,就会投进一缕光亮。

“贴着你诗行的脸颊而眠/犹如匍匐在大地之上/不为修行 只为贴着大地的温度/和你融化在一起/须臾不离”(《不离》),耕耘于心的花圃,汗水浇灌诗歌的花蕊,念兹在兹,赞美人间大爱,欣悦采撷了爱慕的露珠,他将真诚献给读者。

《人间诗镜》辑录195首诗作,写古今中外著名作家诗人,那些创作过温暖世人的名作,邂逅阒无人声的夜,邀约伟大的灵魂翩然而至,与诗人对话沟通,跨越了时空阻隔,直到他们在诗歌中再次复活。他们焐热躺在寒夜的诗人,年轻时的创作受泰戈尔、纪伯伦、萨迪影响,透射哲理的光泽,到中年后渐至纯熟之境,提炼转化在打磨中光滑圆润。

“阳光如大地覆盖在身上/我把我自己也撒种大地/像一颗土豆埋在泥土里睡眠/等待日头的阳气晒足/我醒了 再发芽吧——”(《土豆》)。

“二零二一年的新号数买来——”(《日历》),三轮车不停重复着的叫卖声中,在耳畔的吆喝,“我看见时间正在出售/未来的 预知的/毛孔已经打开/宇宙加快步伐”,像一天天串起散落的珠贝,打捞起沉淀在心底的日子和感悟。

承袭自己多年前日记体诗歌创作风格,伍德的诗作侧重记人叙事,仿佛打开记忆的黑匣子,交言机杼,与自己对话,倾注深情,进入物我皆忘之境。“不知道谁终将说明人类/也不知道谁将来证明我”(《药书》),“诗是生活的精华/也是一面镜子/兴许照见历史和溟渣”(《人间诗镜》),延续上部诗集的感悟,所有的日子在诗作中沉淀留声,翻开记忆的扉页,跳跃每一行诗作间的日子,打捞起光阴的故事。“上班下班,与世界相遇,跟时间相逢,那一刻存在,一手面包,一手玫瑰,痛苦和快乐交织。中年人的手机,落在键盘上的手指尖,盲目乞丐的拐杖,落在地上的搜寻”(《今日简史》)。

“春,还在大地和枝头踟躇/只隔一薄纸就挑破。我走在春天的前头/留多半个椅子,给历史和未来”(《我走在春天的前头》)。“自语:趁药效没有苏醒/赶紧入眠。等到半夜/再咬痛生活”(《牙疼》)。“掏空 掏空 不装入水泥和沙子/远行 远行 离别一切阻隔/去人间好好活着/不再浪费一丁点儿时光”……“亲爱的人 生命已经走远/每一个文字 业已变得沉重/我把我自己掏尽/只剩下骨头和爱”(《念头》)。

腾空心灵,让鲜活的感知走进来,浪漫主义的理想追寻,呵护方寸之间的深情,形成了伍德诗歌作品鲜明的个性色彩。中学时他会因一部文学名著感动得彻夜难眠,秉烛夜游,记下激荡于心的感受。

读诗,如人所言:“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另一个人,每一个人都很孤独。”诗人伍德用创作完成了一场自我救赎之旅,必须要说的是,这是文学的力量,沉浸忠于自我向美追求,无须在意外界的纷扰。如作家赫尔曼·黑塞说:“不是放弃,不是逃避,而是面对。热爱它,以归属于它而心存欣喜。”拥抱千滋百味的生活,伍德将心中沉吟诵诸于诗歌,从仰望宇宙星系处,到俯视烟火落入人间。他相信对诗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然后在心中坚守一生。

生活在得失之间,懂得美的艺术会留有缺憾,生活也难免存在无奈,却总有爱来缝缝补补。所以,他的诗非但不逃避庸常的生活,冲淡貌似无解的困顿,紧紧拥抱生活。

青史昭昭后死责

——读彭志翔长篇小说《头颅记》

□ 张 咏

甲辰四月,有幸拜读彭志翔先生近著《头颅记》,在当今图书出版泛滥、品质每况愈下之际,此著之超卓特出、不同凡俗,可谓铁中铮铮、庸中佼佼,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为之低徊不已。

作为以清末民初戊戌变法等革命史实为主题,众多革命志士舍生取义、忘我成仁之长篇历史题材小说,《头颅记》将戊戌变法之谭嗣同、康有为,庚子首义之唐才常、史坚如,辛亥革命之孙中山、朱和中诸人,以新学之士锐意变法图强、立志推翻满清政权,这一段波澜壮阔、风起云涌的历史,作为全书隐然存乎其中的三条主脉骨干,以此三大重要事件为经,以其间代表人物及事迹行止为纬,经纬交织、表里互显,渐次演进推展,构成一幅恢宏壮阔的革命壮士群芳谱。

《头颅记》全书逾四十万字,采用明清章回体小说形式,共分“江城”“谍影”“东瀛”“纵横”“游历”“风起”“潮急”“明灭”“凝望”“回荡”十章。每章之下,复分列若干小节,起承转合自然得体,天造地设、擘画得宜,将其间重要历史事件悉数贯穿衔接、串珠成链,联结成为浑然一体之大著。

全书壮怀激越、文辞畅达,夹叙夹议、史论相参,对于时代背景、事件经过、人物刻画,宛如行云流水般游行自在,藉此缅怀感念戊戌维新死难之忠肝义胆,令人动容感佩,读来不忍释卷。窃以为,就思想性、文学性、艺术性诸方面而论,足可与李敖《北京法源寺》并驾齐驱而毫无愧色。

就创作手法而言,全书虚实结合、真幻交织,是历史题材小说和长篇纪实文学之完美融合。所谓实者,是书中真名实姓之百余人,均为真实存在之历史人物,如谭嗣同、唐才常、康有为、梁启超、张之洞、梁鼎芬等;所谓虚者,乃将数位烈士先贤之生平事功,融汇整合成一虚构人物,如作为主角之一的华浩这一人物形象,即由两位庚子烈士林圭、傅慈祥,以及一位维新派人士狄葆贤之部分事迹,综合贯串而成,遂使此人物更见饱满立体,又不失历史之本真面目。就书中所援引史料而言,乃以正史、信史为主,以稗官野史为辅,正史求其真切,野史求其生动,交相为用,方能窥见全璧。

书中主人公唐才常,其人有文才、抱大志,甲午中日之战,清廷辱国丧师,其与挚友、刎颈之交谭嗣同等,潜心西学,以改制图存为天下倡。戊戌政变后,投身于革命。庚子义和团之役,唐才常与林圭等谋划,策动趁机起义,期冀推翻清室,后事败被捕,就义于武昌。作为全书第八章,亦即最高潮部分之“明灭”一章,作者运浓墨、挥重彩,对于唐才常及其武装组织自立军之勃兴、发展,乃至最后黯然失败、被捕入狱,皆有十分深刻之描述,充分刻画出受反抗压迫者,矢志冲决帝制之罗网的英勇大无畏气概。

全书格局阔大,章节设置大开大合,即如各小节标题,亦充溢着古典意境及诗词韵味。或四五言,或七八言,或古朴雅洁,或清通流畅,其表述俱能达至高华典雅、不落窠臼之境域。此外,行文之遣词造句精准妥适,可见作者古典文学史学根柢之深邃坚劲。有关章节则融入“唱婆子”、“闹元宵”等民俗艺文表现形式,亦见生动传神。

作者彭志翔先生,日常执业牙医,而能于霜晨夜雨之余暇,专心致志从事于史学研究著述,此前已出版著述多种。对于创作此书之初衷,他在“后记”中有如下表述——“至少,你要承担起替已经永远沉默的他们言说的责任。如果当时的他们,是为了将来的你我,才去慷慨赴死,那么你就更有伦理责任,去为他们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做的理由了”,“这是一种后死之责,活着的我们都无法逃避。”这所谓“后死之责”,就笔者粗浅了解,或即是史家所说具有“了解之同情”者。

今观彭志翔先生所著《头颅记》,对于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学术事功及其伟岸人格魅力,既已熟稔于心,而后发为文章著述,为此辈先贤烈士传神写照。“后死之责”,志翔先生已尽之;“了解之同情”,志翔先生已得之;文以载道、礼敬前贤,志翔先生亦且行之矣!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