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家园(2024年1月28日)

赶年集

□ 仇士鹏

在老家,年集是一场十里八乡的盛会。

就像《京都风俗志》所写:“十五日以后,市中卖年货者,棋布星罗。”那一天,热闹迅速从名词变成动词,从影影绰绰变成浩浩汤汤,让羊肠般的土路不得不使出吃奶的力气吞吐汹涌的人潮。有人在狭小的空地里见缝插针地摆摊,有人在吆喝和还价声的间隙中小心翼翼地挪动,形形色色,推推搡搡,吹吹打打……如火如荼的年味就这样在露天的乡土大地上赶了千年。

在童年的印象中,年集的味道是甜美的。

时不时就有卖糖葫芦的老人,把插杆当作旗帜扛在肩头,无声地召唤着四面八方的小孩。山楂裹在金黄色糖浆里,像是人裹在一年的好事里,红光满面的脸颊上泛出微醺的光泽,让我垂涎欲滴。它确实有一种神奇的魔力,不知不觉间就溜到我的手里,顺便挤走兜里一张纸币。有时候,还会碰到卖棉花糖的。那如烟似雾的形态、雪白蓬松的质地和入口即化的口感更是让我欲罢不能,大口吞下,仿佛把花团锦簇的甜言蜜语和敬酒词也都吞进了肚中,为年后走亲访友做足准备。

最东边,是吹糖人的固定摊点。或是鸡狗马羊,或是悟空八戒,孩子们各种斑斓的想象都能在师傅的手中得到实现。我们围在两侧,看他瞪大了眼睛,鼓起了腮帮,一双手弹琴般快速揉捏,圆滚滚的糖浆就生出了牛角,长出了金箍棒,插在木棍上一摇,就勾起了一片崇拜的欢呼声。守在一旁,糖浆浓郁的甜味氤氲不散,看着师傅灵活的巧手,甚至感觉自己的灵魂也在被揉搓、塑形,这一年的前景如何,即将在师傅的手中被一一预言。

年集的颜色是吉祥的。

我喜欢跟在人群中看对联,虽然不懂典故,但一定要装作看得津津有味的样子,在或工整或狂放的毛笔字中咂摸对仗与平仄。有人在现场书写,不管毛笔在红纸上是否走出了龙蛇,当他弯腰提笔的时候,就已经在身边人的捧场声里和王羲之肩并肩。地上摆着一沓沓福字,各种字体、颜色、花纹应有尽有,人世间所有的福气在这里都能找得到模子。

不远处,是卖灯笼的区域,最多的就是红色的灯笼,如同一片高低错杂的雨林,把眼镜的镜片都染红了。如果它们会悬浮的话,一定能把故乡的天空塞得满满当当,如晚霞般一路延伸到远方的田野上空。灯笼的半面是灿金的四字祝语,半面则是鲤鱼、牡丹等吉祥图案,下面坠着红色的穗儿,随着风轻轻摆着尾。提一盏灯笼回家,来年走上再远的距离,也不会忘记归乡的路。

年集的声音则是闹腾的。

这时候可没人会在家里睡懒觉,挤满一条条街道的声音漫过窗子,涌进每个房间,就连家养的鸡鸭都勾着脖子,叫嚷着,想出去溜达一圈。招呼声、欢笑声、叫卖声、还价声此起彼伏,把灯笼的穗儿拨弄得来回摆动,惹得货架上的铃铛也忍不住地唠起了家常。

“再买点瓜子,不然看春晚的时候没得嗑了”“给小二子买双虎头鞋,新年就要生龙活虎”“多买点窗花,把福贴在窗子上,福气就到家了”……人声鼎沸,锣鼓喧天,像是一场金戈铁马的大雨落在了湖泊,水花溅得人心神激荡不已;又像是潜藏在鞭炮里的轰隆声要在年集里进行一次试鸣,不在耳畔留下丝毫留白。可偏偏,年集越吵,越热闹,越喜庆!

对我这种自小生活在城里的人而言,年集里成群结队、气势汹汹而又理所当然的方言和土话听起来陌生而又熟悉——这是文化基因与地缘血脉的共鸣,压过了二十多年的疏远与隔阂,迅速同化着我的腔调和语气。彼时,字正腔圆竟成了一种惭愧。

一直到现在,每逢过年我都会回老家,去年集里赶上一遭。在这里,我总能看见乡村最澎湃的激情和最旺盛的生活气息,期待与收获在这里集散,文化与乡愁在这里赓续。关于幸福、和谐与富庶的答案,无需追寻,它们在每一张笑脸上洋溢着、舞动着,每一年都在开花结果,每一年的芝麻都比去年的高。

我也莫名地觉得,只有赶过年集了,才能真正地跨入新年。

闹春

汤青 摄

乡村年集忙

□ 刘静

腊月里的乡村,赶年集的人愈来愈多。尤其对于暌违家乡一年或数载的游子来说,他们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拖家带口赶大集置办年货。

距离市集还有数十米,鼎沸的人声便如翻滚的海水扑面而来。到了跟前,市集上人头攒动,人们穿红着绿拥挤在一起,看看这儿,寻寻那儿,询问声,讲价声,嬉笑声,呼喊声,沸成一片。

挨挨挤挤的摊位,像硕大地窖里挨摆着的大白菜,整齐又壮观。人们摩肩接踵在其间穿梭,最喜庆的当属春联摊,一幅幅春联,一排排年画如红绸般纵横在摊贩身后,烫金的、镌纹的、磁吸的,各式各样,多姿多彩。“春回大地”“福满人间”等写满了吉祥的寓意,也承载着人们对来年的祈盼与希冀。有些讷言的老人,不好开口向晚辈“催生”,于是买些白胖的年画娃娃回去,悄无声息挂在晚辈卧室以示心意。还保留着客厅中间竖立挂画习惯的人们,也来到春联摊位前买上一套或苍松仙鹤,或湖溪远山的挂画。

热闹的春节,烟花炮竹自是少不了。传统鞭炮家家户户必会备上十来挂——小年、除夕、守岁夜、大年初一、迎财神、元宵节,这些好日子好寓意,都要在空气中弄出些响动才算庆贺。至于烟花,窜天猴、二踢脚、仙女棒……这些爆竹衍生品,富庶的人家会多买些。总之春节还未开始,烟花的绚烂,爆竹的轰响就在乡村疏疏落落地炸开了。

妇女们尤其喜爱站在卖棉衣棉裤的摊位,为家人们挑挑拣拣过年“战袍”——围裙或大花袄。那些在城市里衣着时尚华丽的白领,一旦回归故乡,倏然间变身成平易近人的“花袄村姑”,有一半是源于母亲们的功劳,另一半则是乡土带给人的天然松弛感——人们只要置身其中,就只需放松无需精致。男人们则喜欢扎堆在猪羊牛肉摊、活鸡活鸭区,欣赏屠夫们干净利落地剔骨切肉。干货干果摊、蔬菜摊也是煮菜人频繁光顾的区域,毕竟年的最大意义对乡间人来说,依然是团团圆圆,犒劳口腹。饺子馅儿、汤圆面、煮肉的大料、看春晚的零嘴、拌菜的浇头,这些细碎的吃食都要一一备齐。

如此声势浩大的乡人“聚首”,碰见亲戚遇到熟人乃是常事。尤其是多年未见的同学彼此认出,那瞪大的眼睛,那意外的神情,给高涨的过年情绪又添了一层朦胧的惊喜。趁着快递点还未停运,前去市集寄送包裹的人也越来越多。远方有他们未能归家的父母、孩子、兄弟姐妹。一箱又一箱的特产寄出,哪怕运费比特产还贵,但只要想到亲人能在过年时吃到家乡那一口味道,就好像他们回到了自己身边一样。家的味道,是任何山珍海味替代不了的。

临近年关,赶大集的人愈来愈多。寂寥了一冬的乡村,也终于迎来了一波又一波鲜活的人气。闭上眼睛嗅一嗅乡间的空气,年味也真的愈来愈浓。

红艳艳的窗花

□ 张军霞

新华社 通讯员 胡攀学 摄

 

“过年啦,贴窗花,满窗子,都红啦!”童年时,我学会的第一首歌谣来自奶奶。那时,日子刚刚进入腊月,村子里拿着红纸来找奶奶的人就会络绎不绝,这是要准备过年贴的窗花哩!于是,当大人们围住巧手的奶奶,把红艳艳的纸铺满了土炕时,我们小孩子捏着一些剪窗花剩下的边角余料,一边开心地疯跑一边念着歌谣,年还远着呢,窗花带来的喜庆,却已经悄悄氤氲开来了。

记忆里,村里会剪纸的人其实不少,但奶奶剪出来的窗花格外受欢迎,因为她不但能剪出富贵的牡丹、圆润的“福”字、成对的小鲤鱼,还会因人而异,赠送额外的惊喜。

那些来求窗花的人,有的家里有小孩子,奶奶就会多剪出一些猫狗之类的小动物,惟妙惟肖;有的人家新娶了媳妇,正在盼着抱孙子,奶奶就会剪出一个胖娃娃,还要让他怀里抱着大鲤鱼;有的人家有待嫁的女儿,奶奶会特意剪出叫喳喳的喜鹊,寓意着喜事即将来到;有的人家里日子过得紧巴,奶奶就剪出芝麻开花节节高;有人身患疾病,奶奶就剪出秀气的迎春花……

最后,每一个来求窗花的人,都从奶奶这里得到了美好的祝福,他们欢天喜地离开,都愿意让这样红艳艳的窗花,红艳艳地开在自己家的窗户上,过一个吉祥幸福的新年。

那时,奶奶要剪窗花,隔壁的王阿姨经常帮着折纸。有时候奶奶忙不过来,她也会握着剪刀上阵。复杂的花样王阿姨不会,乡亲们索要最多的“福”字,她却剪得得心应手。天色晚了,别人都散去了,奶奶和王阿姨也累了。这时,放在火炉边的红薯往往也煨熟了。守着满屋子红艳艳的窗花,吃着又香又甜的红薯,成了我冬夜里美好的享受。

有一年冬天下了大雪,王阿姨家却连续好多天没有人。奶奶几乎每天都要过去张望一番,又叹息着回来。快过年时,奶奶又一次铺开了大红纸,剪了各式各样的窗花,叫上家人一起推开王阿姨家的篱笆门,爸爸负责清扫院子里的积雪,妈妈和我则帮着奶奶把窗花一一贴好。冷清的小院,立刻有了浓浓的年味,奶奶的脸上也有了欣慰的笑容。

除夕那天,王阿姨一家终于回来了。我这才知道,那时她的女儿患了重病,到省城的医院去治疗了。看到自己家被装点得如此喜庆,王阿姨高兴得直抹眼泪,奶奶则轻声安慰她:“闺女的病治好了,这是多大的喜事啊……”

如今,我离开老家多年,前前后后搬过很多次家,不管住在哪里,春节时都一定会贴窗花,为了美好吉祥,也为了给自己加油鼓气,就像奶奶当年说过的那样——不管风雪有多大,窗棂上照样开红花。

一月

□ 周桂龙

走在一月的康庄大道上

把希望挂在枝头

含苞欲放

 

几笔山水留住足音

心中的担子落下

朝阳亮起来

 

石板路静静的等风来

流水的心念被一架小桥拽成两两相望

此生因烟雨成诗

一盏心灯照见人世间

蝴蝶蹁跹呼唤着多彩的春天

回家 (外一首)

□ 路红顺

图源:新华社 李贺 摄

大把大把的时光

被岁月深深掩藏

大雁南归

拨动在外游子的心弦

飘零的落叶在北方抒情

 

期待一场雪的降临

祥瑞的雪花

盛开出浓郁的年味

在腊月的舌尖上舞蹈

梦向家的方向一步步延伸

 

岁末来临

盼归的欲望如此迫切

一朵攥在手里的雪花

就是一张暖心的车票

在拥挤的车站和码头潮涌

 

踩着吱吱嘎嘎的积雪

扛着鼓鼓的行囊

家越来越近

母亲站在村口的雪地里

任飞扬的雪花落满了头

 

祈愿平平安安地去

平平安安地归

一桌热腾腾的年夜饭

让聚拢的亲情

骤然升温

 

瑞雪敲门

 

没有雪的冬天

勾勒不出诗情画意

没有雪的新年

缺少喜庆的氛围

隆冬的天空

伴随游子返乡的脚步

正用饱满的激情

酝酿一场美丽的雪事

 

一朵朵雪花

用优美的肢体抒情

在空旷的原野

在城市与乡村的上空

挥洒内心的温暖

绽放幸福的记忆

脚下厚厚的积雪

煨暖了漂泊的乡愁

 

红彤彤的春联

写满了吉祥

高高悬挂的灯笼

照亮了归乡的路

瑞雪的玉指轻叩

敲响了新年的门楣

一条条温馨的祝福

铺设出最新最美的风景

 

冬橘似花

□ 范方启

可能是风调雨顺的缘故,院子里的那棵生长得有些年头的橘树又迎来了一个丰收的年景,多少枚果子呀,实在数不过来,而那么多的果子简直要把树枝和树干压断,真切的是“风劲霜清木落时,金丸粲粲压枝重”。果子成熟后,已摘下不少送亲戚送朋友送邻居,自己想吃,直接在树上摘下一颗,如今,依旧是密密麻麻压枝低,估计全部摘下少说也有满满的几框。妻子说,干脆拿到集市上卖了吧,说不定还能换回一些钱。这不过是一句戏言,况且,丰年的果子卖不了几个钱。当然还得留着,没回来的亲人还有不少呢,让他们也尝尝自产的满口香甜的橘子的味道。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读张九龄的这首诗,我想说,江南对面的江北也有丹橘,它们就是橘而不是枳,其品质也不输松柏,常绿长青,活力爆棚。可不是嘛,进入九天的橘子,仿佛积攒够了天地间的元气,出落得色泽鲜亮皮薄丰满,颜色悄然发生了不小的变化,金黄色中透出了灿灿的红晕,有绿叶为衬,在这草木枯萎万物凋零的季节,显得分外惹眼,酷似绽开的花朵,在阳光的照耀下,那可真是看得见的熠熠生辉。“圆似珠,色如丹。傥能擘破同分吃,争不惭愧洞庭山。”我倒觉得,来自于视觉上的享受远胜于其它,至于味道,芳香四溢。

进入冬季不久,一场雪不期而至,雪里江山美,美就美在雪把不美的遮盖住了。雪落在橘树上,原本不堪重负的树木眼看着就要枝折果落,一场危机似乎就在眼前,我赶忙找来些厚实的木头将压弯了腰的树木托举起来,也算是阻止了一场悲剧的发生。橘树总算缓过了气来,不知道它会不会感激我。看橘树从一场危机之中化险为夷,我还是想到了若干年前诸多的家庭儿孙满堂的情景,虽然热热闹闹,但生存的压力差不多让一家之主直不起腰来。从重负之中挺起了胸膛的橘树,恍如在会心地微笑着。它的笑容我能懂,因为我是一个做父亲的人。

雪落在橘树上,倒不仅仅像开了一树的梨花,在我看来,树木的的确确在进行一次华丽的转身。白皑皑的雪,给天地间注入了更为洁净的甚或是鲜活的生机,白雪将有些年纪的树木扮成了靓丽的青春少女,而金橘是少女的脸颊还是少女戴在头上的花朵?这却有点不好区分了。然而,雪是香的,香气从何而来无需多说,香气就在空中慢慢地渗透着弥漫着,让人产生了春回大地众芳争奇斗艳的错觉。有趣的是,冰雪将橘子雕饰成了水晶,水晶花朵就在雪地里绽放,将一个个寒日打理得活色生香。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宋显晖
湾韵|家园(2024年1月28日)
珠海特区报 2024-01-28 09:53

赶年集

□ 仇士鹏

在老家,年集是一场十里八乡的盛会。

就像《京都风俗志》所写:“十五日以后,市中卖年货者,棋布星罗。”那一天,热闹迅速从名词变成动词,从影影绰绰变成浩浩汤汤,让羊肠般的土路不得不使出吃奶的力气吞吐汹涌的人潮。有人在狭小的空地里见缝插针地摆摊,有人在吆喝和还价声的间隙中小心翼翼地挪动,形形色色,推推搡搡,吹吹打打……如火如荼的年味就这样在露天的乡土大地上赶了千年。

在童年的印象中,年集的味道是甜美的。

时不时就有卖糖葫芦的老人,把插杆当作旗帜扛在肩头,无声地召唤着四面八方的小孩。山楂裹在金黄色糖浆里,像是人裹在一年的好事里,红光满面的脸颊上泛出微醺的光泽,让我垂涎欲滴。它确实有一种神奇的魔力,不知不觉间就溜到我的手里,顺便挤走兜里一张纸币。有时候,还会碰到卖棉花糖的。那如烟似雾的形态、雪白蓬松的质地和入口即化的口感更是让我欲罢不能,大口吞下,仿佛把花团锦簇的甜言蜜语和敬酒词也都吞进了肚中,为年后走亲访友做足准备。

最东边,是吹糖人的固定摊点。或是鸡狗马羊,或是悟空八戒,孩子们各种斑斓的想象都能在师傅的手中得到实现。我们围在两侧,看他瞪大了眼睛,鼓起了腮帮,一双手弹琴般快速揉捏,圆滚滚的糖浆就生出了牛角,长出了金箍棒,插在木棍上一摇,就勾起了一片崇拜的欢呼声。守在一旁,糖浆浓郁的甜味氤氲不散,看着师傅灵活的巧手,甚至感觉自己的灵魂也在被揉搓、塑形,这一年的前景如何,即将在师傅的手中被一一预言。

年集的颜色是吉祥的。

我喜欢跟在人群中看对联,虽然不懂典故,但一定要装作看得津津有味的样子,在或工整或狂放的毛笔字中咂摸对仗与平仄。有人在现场书写,不管毛笔在红纸上是否走出了龙蛇,当他弯腰提笔的时候,就已经在身边人的捧场声里和王羲之肩并肩。地上摆着一沓沓福字,各种字体、颜色、花纹应有尽有,人世间所有的福气在这里都能找得到模子。

不远处,是卖灯笼的区域,最多的就是红色的灯笼,如同一片高低错杂的雨林,把眼镜的镜片都染红了。如果它们会悬浮的话,一定能把故乡的天空塞得满满当当,如晚霞般一路延伸到远方的田野上空。灯笼的半面是灿金的四字祝语,半面则是鲤鱼、牡丹等吉祥图案,下面坠着红色的穗儿,随着风轻轻摆着尾。提一盏灯笼回家,来年走上再远的距离,也不会忘记归乡的路。

年集的声音则是闹腾的。

这时候可没人会在家里睡懒觉,挤满一条条街道的声音漫过窗子,涌进每个房间,就连家养的鸡鸭都勾着脖子,叫嚷着,想出去溜达一圈。招呼声、欢笑声、叫卖声、还价声此起彼伏,把灯笼的穗儿拨弄得来回摆动,惹得货架上的铃铛也忍不住地唠起了家常。

“再买点瓜子,不然看春晚的时候没得嗑了”“给小二子买双虎头鞋,新年就要生龙活虎”“多买点窗花,把福贴在窗子上,福气就到家了”……人声鼎沸,锣鼓喧天,像是一场金戈铁马的大雨落在了湖泊,水花溅得人心神激荡不已;又像是潜藏在鞭炮里的轰隆声要在年集里进行一次试鸣,不在耳畔留下丝毫留白。可偏偏,年集越吵,越热闹,越喜庆!

对我这种自小生活在城里的人而言,年集里成群结队、气势汹汹而又理所当然的方言和土话听起来陌生而又熟悉——这是文化基因与地缘血脉的共鸣,压过了二十多年的疏远与隔阂,迅速同化着我的腔调和语气。彼时,字正腔圆竟成了一种惭愧。

一直到现在,每逢过年我都会回老家,去年集里赶上一遭。在这里,我总能看见乡村最澎湃的激情和最旺盛的生活气息,期待与收获在这里集散,文化与乡愁在这里赓续。关于幸福、和谐与富庶的答案,无需追寻,它们在每一张笑脸上洋溢着、舞动着,每一年都在开花结果,每一年的芝麻都比去年的高。

我也莫名地觉得,只有赶过年集了,才能真正地跨入新年。

闹春

汤青 摄

乡村年集忙

□ 刘静

腊月里的乡村,赶年集的人愈来愈多。尤其对于暌违家乡一年或数载的游子来说,他们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拖家带口赶大集置办年货。

距离市集还有数十米,鼎沸的人声便如翻滚的海水扑面而来。到了跟前,市集上人头攒动,人们穿红着绿拥挤在一起,看看这儿,寻寻那儿,询问声,讲价声,嬉笑声,呼喊声,沸成一片。

挨挨挤挤的摊位,像硕大地窖里挨摆着的大白菜,整齐又壮观。人们摩肩接踵在其间穿梭,最喜庆的当属春联摊,一幅幅春联,一排排年画如红绸般纵横在摊贩身后,烫金的、镌纹的、磁吸的,各式各样,多姿多彩。“春回大地”“福满人间”等写满了吉祥的寓意,也承载着人们对来年的祈盼与希冀。有些讷言的老人,不好开口向晚辈“催生”,于是买些白胖的年画娃娃回去,悄无声息挂在晚辈卧室以示心意。还保留着客厅中间竖立挂画习惯的人们,也来到春联摊位前买上一套或苍松仙鹤,或湖溪远山的挂画。

热闹的春节,烟花炮竹自是少不了。传统鞭炮家家户户必会备上十来挂——小年、除夕、守岁夜、大年初一、迎财神、元宵节,这些好日子好寓意,都要在空气中弄出些响动才算庆贺。至于烟花,窜天猴、二踢脚、仙女棒……这些爆竹衍生品,富庶的人家会多买些。总之春节还未开始,烟花的绚烂,爆竹的轰响就在乡村疏疏落落地炸开了。

妇女们尤其喜爱站在卖棉衣棉裤的摊位,为家人们挑挑拣拣过年“战袍”——围裙或大花袄。那些在城市里衣着时尚华丽的白领,一旦回归故乡,倏然间变身成平易近人的“花袄村姑”,有一半是源于母亲们的功劳,另一半则是乡土带给人的天然松弛感——人们只要置身其中,就只需放松无需精致。男人们则喜欢扎堆在猪羊牛肉摊、活鸡活鸭区,欣赏屠夫们干净利落地剔骨切肉。干货干果摊、蔬菜摊也是煮菜人频繁光顾的区域,毕竟年的最大意义对乡间人来说,依然是团团圆圆,犒劳口腹。饺子馅儿、汤圆面、煮肉的大料、看春晚的零嘴、拌菜的浇头,这些细碎的吃食都要一一备齐。

如此声势浩大的乡人“聚首”,碰见亲戚遇到熟人乃是常事。尤其是多年未见的同学彼此认出,那瞪大的眼睛,那意外的神情,给高涨的过年情绪又添了一层朦胧的惊喜。趁着快递点还未停运,前去市集寄送包裹的人也越来越多。远方有他们未能归家的父母、孩子、兄弟姐妹。一箱又一箱的特产寄出,哪怕运费比特产还贵,但只要想到亲人能在过年时吃到家乡那一口味道,就好像他们回到了自己身边一样。家的味道,是任何山珍海味替代不了的。

临近年关,赶大集的人愈来愈多。寂寥了一冬的乡村,也终于迎来了一波又一波鲜活的人气。闭上眼睛嗅一嗅乡间的空气,年味也真的愈来愈浓。

红艳艳的窗花

□ 张军霞

新华社 通讯员 胡攀学 摄

 

“过年啦,贴窗花,满窗子,都红啦!”童年时,我学会的第一首歌谣来自奶奶。那时,日子刚刚进入腊月,村子里拿着红纸来找奶奶的人就会络绎不绝,这是要准备过年贴的窗花哩!于是,当大人们围住巧手的奶奶,把红艳艳的纸铺满了土炕时,我们小孩子捏着一些剪窗花剩下的边角余料,一边开心地疯跑一边念着歌谣,年还远着呢,窗花带来的喜庆,却已经悄悄氤氲开来了。

记忆里,村里会剪纸的人其实不少,但奶奶剪出来的窗花格外受欢迎,因为她不但能剪出富贵的牡丹、圆润的“福”字、成对的小鲤鱼,还会因人而异,赠送额外的惊喜。

那些来求窗花的人,有的家里有小孩子,奶奶就会多剪出一些猫狗之类的小动物,惟妙惟肖;有的人家新娶了媳妇,正在盼着抱孙子,奶奶就会剪出一个胖娃娃,还要让他怀里抱着大鲤鱼;有的人家有待嫁的女儿,奶奶会特意剪出叫喳喳的喜鹊,寓意着喜事即将来到;有的人家里日子过得紧巴,奶奶就剪出芝麻开花节节高;有人身患疾病,奶奶就剪出秀气的迎春花……

最后,每一个来求窗花的人,都从奶奶这里得到了美好的祝福,他们欢天喜地离开,都愿意让这样红艳艳的窗花,红艳艳地开在自己家的窗户上,过一个吉祥幸福的新年。

那时,奶奶要剪窗花,隔壁的王阿姨经常帮着折纸。有时候奶奶忙不过来,她也会握着剪刀上阵。复杂的花样王阿姨不会,乡亲们索要最多的“福”字,她却剪得得心应手。天色晚了,别人都散去了,奶奶和王阿姨也累了。这时,放在火炉边的红薯往往也煨熟了。守着满屋子红艳艳的窗花,吃着又香又甜的红薯,成了我冬夜里美好的享受。

有一年冬天下了大雪,王阿姨家却连续好多天没有人。奶奶几乎每天都要过去张望一番,又叹息着回来。快过年时,奶奶又一次铺开了大红纸,剪了各式各样的窗花,叫上家人一起推开王阿姨家的篱笆门,爸爸负责清扫院子里的积雪,妈妈和我则帮着奶奶把窗花一一贴好。冷清的小院,立刻有了浓浓的年味,奶奶的脸上也有了欣慰的笑容。

除夕那天,王阿姨一家终于回来了。我这才知道,那时她的女儿患了重病,到省城的医院去治疗了。看到自己家被装点得如此喜庆,王阿姨高兴得直抹眼泪,奶奶则轻声安慰她:“闺女的病治好了,这是多大的喜事啊……”

如今,我离开老家多年,前前后后搬过很多次家,不管住在哪里,春节时都一定会贴窗花,为了美好吉祥,也为了给自己加油鼓气,就像奶奶当年说过的那样——不管风雪有多大,窗棂上照样开红花。

一月

□ 周桂龙

走在一月的康庄大道上

把希望挂在枝头

含苞欲放

 

几笔山水留住足音

心中的担子落下

朝阳亮起来

 

石板路静静的等风来

流水的心念被一架小桥拽成两两相望

此生因烟雨成诗

一盏心灯照见人世间

蝴蝶蹁跹呼唤着多彩的春天

回家 (外一首)

□ 路红顺

图源:新华社 李贺 摄

大把大把的时光

被岁月深深掩藏

大雁南归

拨动在外游子的心弦

飘零的落叶在北方抒情

 

期待一场雪的降临

祥瑞的雪花

盛开出浓郁的年味

在腊月的舌尖上舞蹈

梦向家的方向一步步延伸

 

岁末来临

盼归的欲望如此迫切

一朵攥在手里的雪花

就是一张暖心的车票

在拥挤的车站和码头潮涌

 

踩着吱吱嘎嘎的积雪

扛着鼓鼓的行囊

家越来越近

母亲站在村口的雪地里

任飞扬的雪花落满了头

 

祈愿平平安安地去

平平安安地归

一桌热腾腾的年夜饭

让聚拢的亲情

骤然升温

 

瑞雪敲门

 

没有雪的冬天

勾勒不出诗情画意

没有雪的新年

缺少喜庆的氛围

隆冬的天空

伴随游子返乡的脚步

正用饱满的激情

酝酿一场美丽的雪事

 

一朵朵雪花

用优美的肢体抒情

在空旷的原野

在城市与乡村的上空

挥洒内心的温暖

绽放幸福的记忆

脚下厚厚的积雪

煨暖了漂泊的乡愁

 

红彤彤的春联

写满了吉祥

高高悬挂的灯笼

照亮了归乡的路

瑞雪的玉指轻叩

敲响了新年的门楣

一条条温馨的祝福

铺设出最新最美的风景

 

冬橘似花

□ 范方启

可能是风调雨顺的缘故,院子里的那棵生长得有些年头的橘树又迎来了一个丰收的年景,多少枚果子呀,实在数不过来,而那么多的果子简直要把树枝和树干压断,真切的是“风劲霜清木落时,金丸粲粲压枝重”。果子成熟后,已摘下不少送亲戚送朋友送邻居,自己想吃,直接在树上摘下一颗,如今,依旧是密密麻麻压枝低,估计全部摘下少说也有满满的几框。妻子说,干脆拿到集市上卖了吧,说不定还能换回一些钱。这不过是一句戏言,况且,丰年的果子卖不了几个钱。当然还得留着,没回来的亲人还有不少呢,让他们也尝尝自产的满口香甜的橘子的味道。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读张九龄的这首诗,我想说,江南对面的江北也有丹橘,它们就是橘而不是枳,其品质也不输松柏,常绿长青,活力爆棚。可不是嘛,进入九天的橘子,仿佛积攒够了天地间的元气,出落得色泽鲜亮皮薄丰满,颜色悄然发生了不小的变化,金黄色中透出了灿灿的红晕,有绿叶为衬,在这草木枯萎万物凋零的季节,显得分外惹眼,酷似绽开的花朵,在阳光的照耀下,那可真是看得见的熠熠生辉。“圆似珠,色如丹。傥能擘破同分吃,争不惭愧洞庭山。”我倒觉得,来自于视觉上的享受远胜于其它,至于味道,芳香四溢。

进入冬季不久,一场雪不期而至,雪里江山美,美就美在雪把不美的遮盖住了。雪落在橘树上,原本不堪重负的树木眼看着就要枝折果落,一场危机似乎就在眼前,我赶忙找来些厚实的木头将压弯了腰的树木托举起来,也算是阻止了一场悲剧的发生。橘树总算缓过了气来,不知道它会不会感激我。看橘树从一场危机之中化险为夷,我还是想到了若干年前诸多的家庭儿孙满堂的情景,虽然热热闹闹,但生存的压力差不多让一家之主直不起腰来。从重负之中挺起了胸膛的橘树,恍如在会心地微笑着。它的笑容我能懂,因为我是一个做父亲的人。

雪落在橘树上,倒不仅仅像开了一树的梨花,在我看来,树木的的确确在进行一次华丽的转身。白皑皑的雪,给天地间注入了更为洁净的甚或是鲜活的生机,白雪将有些年纪的树木扮成了靓丽的青春少女,而金橘是少女的脸颊还是少女戴在头上的花朵?这却有点不好区分了。然而,雪是香的,香气从何而来无需多说,香气就在空中慢慢地渗透着弥漫着,让人产生了春回大地众芳争奇斗艳的错觉。有趣的是,冰雪将橘子雕饰成了水晶,水晶花朵就在雪地里绽放,将一个个寒日打理得活色生香。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宋显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