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作品(2024年1月3日)

淡紫色的泡桐花

□ 张愈升

新华社老社长穆青家的小院里,有两棵丈把高的泡桐树。1965年,穆青在兰考采访焦裕禄事迹时,当地群众为表感激之情,特意送给穆青两棵泡桐苗。至今50多年过去了,泡桐已成材。每年春寒一过,料峭的西北风正紧的时候,这两棵老泡桐就迫不及待地抖擞身姿,含苞欲放了。当淡紫色的泡桐花烟霞似锦盖满院落,那带点苦味清新的花香就飘进主人的房间。每当这时穆青就推窗凝视,淡紫色的泡桐花,令他思绪万千,心潮起伏。

1965年隆冬,冰雪封锁着中原大地。当时身为新华社副社长的穆青与新华社记者冯健、周原一行三人顶着漫天风雪,来到位于黄河古道的兰考县采访。他们每到一处,干部、群众向他们诉说最多的是已病故的县委书记焦裕禄的事迹。令人难以想象的一张兰考全县盐碱地分布图,竟然是焦书记带领技术人员徒步5000里地,用舌头亲口尝试盐碱地成分含量,用土办法绘制出来的。为了治理三害,让兰考人民摆脱贫困,焦裕禄推着那辆破旧的自行车,用他任职中百分之九十的时间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实际调查。总是在风沙大、暴雨急的当口带领大家测风速、探风口、查雨情。有一次,焦裕禄意外地在一个用沙地下的胶土为母亲培坟的孝子身上受到启发,于是他号召全县人民深挖沙地,把能种庄稼的土翻上来。于是兰考长出了庄稼,栽下的泡桐锁住了风沙。这个世世代代都无人想到的办法,被焦裕禄发现了。兰考人说:“只有心中装着老百姓的人,才能想到这一点。”

说的人越来越多,每一个受访群众,都用亲身经历,讲出一串串焦裕禄动人的故事。尤其当穆青他们看到焦裕禄因强忍肝疼而顶出窟窿的那把藤椅,他们的心再也平静不下来。在兰考的每一天,穆青一行无时无刻不在激动之中。穆青果断地说:“马上写出来,一刻也不能等!如果我们不把焦裕禄这样的典型报道出去,我们就对不起兰考人民,更对不起我们这个记者职业,那将是记者的严重失职!”

为了写好焦裕禄这个典型,穆青等人沿着当年焦裕禄的足迹,在曾经盐碱肆虐的田边,在曾是风沙蔽日的沙丘,到处都可以听到焦裕禄的事迹,到处都可以看到人民怀念焦裕禄的热泪。人们争相围着穆青他们,争相拉着他们的手,朴实的庄稼人把对焦裕禄的怀念和报答全都倾注在穆青他们身上。他们在兰考采访收集了大量的素材,这些来自真实环境的素材,穆青他们视为最宝贵的财富。

可是兰考那种特有的悲怆气氛使他们无法静心写稿,一提到焦裕禄,大家就流泪,看到焦裕禄的遗物流泪,看到讲述焦裕禄事迹的人也要流泪。于是,他们离开兰考,到郑州开始写稿,他们把对焦裕禄的敬佩之情注入笔端。经过七易其稿,为慎重起见,成型的稿件被周原拿回兰考听取意见,得到了一致肯定。1966年2月7日,新华社、人民日报发表著名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同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文播发,在录播时,著名播音员齐越竟几次泣不成声而中断。兰考人诚挚感谢穆青等人为他们所作的贡献。由于这篇通讯的影响,焦裕禄的名字传遍大江南北,在全国很快掀起了学习焦裕禄的热潮,人们纷纷涌向兰考。当时为了便于迎送四面八方的学习者,铁道部发布宣告:陇海线上的列车一律在兰考这个三等小站停靠五分钟。

时代需要焦裕禄这样的楷模,人们把焦裕禄作为激励自己工作、生活的榜样,把他作为一面镜子比照我们的干部。焦裕禄成了民族精神的偶像。穆青感叹道:“在焦裕禄身上,既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有共产党人的高尚境界,焦裕禄精神集中到一点,就是无私奉献。”这篇通讯的发表,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并影响后世至今。随着岁月的磨洗,已升华为一种现象,这是当时穆青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的。

卸任后的穆青,几乎每年都要到兰考走走,见见兰考的父老乡亲,看看兰考的变化。

每年到二三月间春暖花开的时候,那两棵生机旺盛的老泡桐,繁花密叶,飒飒作响,在款款的春风里摇荡着,摇荡着……

水乡 (综合材料) 

瞿福泰 作品

深深浅浅的往事

□ 黄龙汉

离开故乡多年,青春转眼成为飘渺的符号,思乡之心温暖又湿润。

步入中年,怀旧成了一种习惯。在摇曳的岁月中,遇见和别离演绎着悲欢离合,带着一种五味杂陈的心情,我回到了阔别十多年的故乡。对我来说,故乡并没有严格的概念,心安之处是吾乡,我生在大濠冲,小学毕业后转到井岸学习生活,在我的心里,两地皆是故乡。

两袋米、油,就是我回乡的见面礼。五叔婆早早立在村口等我,见到我,嘴便裂开,一直笑。五叔婆独身一人,住在一间泥墙屋,墙皮已剥落,墙上凹凸不平。里面家徒四壁,除了一个旧衣柜、一张松木长凳、一张旧饭桌,就没有多余的家具了。虽然屋里一贫如洗,屋外却是富有的。五叔婆是爱美之人,她在房前屋后种了一些花草。她专挑好种、便宜的花草,随意找一个盆种上就满盆馨香。我环顾了一下,有海棠、柠檬、山棯树、竹子,还有万年青和一些不知名的草木。她顺着花草自然生长的形态,把木条、竹枝插在盆里,扶植它们或让它们攀援生长,看得我心悦诚服。

五叔婆拉着我的手进屋,等我在长凳上坐下,还是不愿放手。聊了一阵家常,放下一袋米和一瓶油,我便告辞了。每次分别,我都不敢直视五叔婆忧郁的眼睛,怕见到她依依不舍的目光,五叔婆却一直凝视着我,还不时用手摸我的脸,仿佛要把我看个透。

拜访完该见的亲戚,已近黄昏。劳作了一天的村民扛着锄头、牵着耕牛回村了。一会儿,家家户户炊烟袅袅,空气飘来淡淡的饭菜香,村民们围坐在饭桌旁,边吃边聊。虽是粗茶淡饭,却吃得有滋有味,那是一天最温馨的时光。

晚上,乡村的灯火渐渐熄灭,那条石板老街也沉睡了,借着月光欣赏老街的姿态,聆听老街深深浅浅的呼吸,我一点一滴找回童年的记忆。穿过时空,才发觉,曾经的来日方长,早已相隔千山万水。

第二天,当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棂,我向五叔婆辞行。她拉着我的手,一路相送到村口,步伐像蜗牛一样慢。我登上车,透过车窗,见五叔婆怅惘地望着我,朝她挥挥手,眼睛湿润起来。车加大油门,茫茫的田野被撂在了后面,我摇下车窗玻璃,隐约见到五叔婆仍立在寒风中,像一尊雕像。

过了十多年,我出差外地,五叔婆去世了。听村民说她走得很安详,跟洪大嫂说有点累,要回去躺一下,便在床上一睡不醒。出差半个月回来,我迫不及待回乡走了一趟,路过五叔婆的泥屋,驻足停留了很久。人去楼空的房子更破落了,门板也出现裂缝,桂花、竹子不见了,山棯树也枯萎了,只有那棵海棠还顽强生长着,开满了花。见到这一切,眼泪不知不觉流下来,滴落在海棠的泥土中。

洪大嫂见到我,板着脸数落我一顿,五叔婆过世也不来送一程。我感到疲惫和委屈,经耐心解释后,洪大嫂又恢复了往日的热情。农村妇女就是这样,纯朴又吃理。

洪大嫂告诉我,每次我回井岸,五叔婆都把米分成5小袋,走街穿巷,送给村里的孤寡老人,还反复叮咛,这是龙仔送的,他孝顺,有本心。洪大嫂说,这是为你搭人缘。难怪每次回去,村里的孤寡老人都结队过来向我道谢,当时还一头雾水呢。我不禁心里一热,明白了五叔婆的苦心,她是以这种特有的方式,把我的爱传递。后来我回去,总是尽可能多带一点米、油。

近年,村里搞乡村振兴建设,巷道挖了新渠铺了水泥,实现雨污分流,村容村貌整洁美观了。受此影响,我回去把祖屋的陈旧杂物清理干净,重新装饰了院子。添置石桌石凳,新建一个花圃,种上五叔婆生前喜欢的佛肚竹、万年青、桂花、海棠、柠檬,还依自己的喜好,种了人参果、五味子、紫薇、三角梅、罗汉松,还赶时髦种了棵嘉宝树。改建后的院子显得自然、休闲、质朴,我给院子起了一个文雅的名字——文沁园。

一年后,那些花草倒也争气,整个院子枝繁叶茂,绿意盎然。青砖屋和花草树木相互掩映,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多亏了洪大嫂,无怨无悔细心照料它们,才有今天的满目青翠。阳光穿过绿叶,洒在院子的每个角落,空气中弥漫着花香,我在院子踱步、喝茶,思念挂上心头。

庭院深,夜微凉,几度浮现故人颜;秋落叶,细思量,往事回首泪满眶。我相信,这个美轮美奂的院子,还有那棵佛肚竹,那棵海棠,就是对五叔婆最好的纪念。

四季雪

□ 张 帆

图源:新华社

四季雪

 

我的双手彼此领悟,

我们辛劳的脸庞在双手中得以休息,

倾听来自天籁的声音。

——里尔克

 

 

春天不是不下雪

春天的雪落在目光之外

被远远的思念牵挂着

很清白 很静谧

能听到骨骼拔节的声音

和沸沸扬扬的春之气息

整整一个季节 是谁

使我心境透明

时时感受到一种力量

 

 

雪 远离夏天的晶体

在炎炎的日子里 热情中

化为平凡的水

以另一种方式与人们接触

谁家窈窕女子 且长且绿

躲在一朵花瓣下微笑

我们转过身去

也难以忘记 她们

淳朴美丽的身影

寂寞的心永远无法企及

 

 

出发前 用雪擦洗手掌

擦洗收获的心情

这些古朴而湿润的镰刀

让秋天纷纷伏在大地的怀抱

像雪花沉积的丰厚模样

在庄稼漫过山头的一刹那

秋天的雪逐渐接近村庄

并且留下丰收的传统

 

 

高高端坐于节气之末

结晶成雪花透明的质地

这样 不用穿棉衣

就可以走近寒冷的日子

在生活的林中 寻找

三片不同经历的花朵

这些纯粹的东西

高贵素洁 来自天籁

已使满树文字纷纷剥落

 

 

冬日,南方的校园 (组诗)

 □ 王光华

在南方想起了北方

 

冬日的南方

花开与娇俏

蜜蜂与落英

冬天的暖阳下

在南海边的南方

赤膊奔跑

耳畔呼啸久违了的北方

那飘飞的雪

那漫天的雪野

 

送别

 

一季花开一路梦

入学离别俱匆匆

青青子衿,悠悠师者心

 

校园深秋

 

校园的深秋是毕业生的出走

也是新生初春的梦

新生的步履是晨的萌

往前向荒原还是绿洲

别丢了你们的钥匙与日记里的誓言

毕业是一种转瞬即来的宿命

那送别的鲜花和歌声

那涨满风帆的琴音

似乎萦绕在校门

 

青春的校园

 

那个地方是我们青春的宿命

那个地方注定是暮年最灿烂的记忆

那里弥漫红色紫色蓝色的花朵与起舞

那里盈耳是吟唱合奏与为赋新词的愁

那里是汗水和泪水升腾的晨读的雾

多给他们球场馆堂与舞台

还给他们更多的暖阳雨露与春风

 

冬日中的同学

 

同学是约在清晨北湖边

在书里相见

南湖水吹响属望的目光

同学是在深秋

依然与梦想言欢

柳丝飘荡遥想春天的羽裳

同学是飞翔的鸟儿

在月亮与晨阳的絮语中

嘹亮地欢唱

 

南方校园的冬天与远山

 

似乎冬天

有初春的暖

似乎远山

有信步的闲

 

校园晨起的身影

 

石凳上坐出了你的印记

水泥小径踏出了你的足迹

那里的晨光氤氲了你的气息

那里的鸟鸣熟悉你的跳跃腾起

那里的蓝天白云记住了你的期许

拥抱香山这片热土

□ 周志林

珠海传媒集团 吴长赋摄

海风是蓝天的影子,他浪迹天涯,在柔缓的香炉湾驻足。

浪花是南疆的画卷,石景山下的小岛屿,如翡翠,似珍珠,描绘出悠然自得的生活。

夕阳斜照下的珠海渔女,海天相接处,一架天堑变通途。那迎风的渔舟唱响归家的讯号,潮起潮落,滩涂上的蚝壳装点了浪漫之都的梦。

夜渐浓,一弯新月洒落清辉,海滨公园俨然是一个露天派对场。年轻的心在这儿飞扬,再飞扬。从这儿起航,总有一种美好的情愫在此生根发芽。

远远地,恍若一艘游轮驶过太平洋夏威夷群岛,乘风破浪至美利坚,开启留学大门。容闳出国开眼看世界,掀起了十九世纪的巨浪。

信步南屏,岭南式牌坊赫然刻着“容闳故里”,昔日香山一隅,如今人潮涌动。闲坐北山,历经百年风霜依然屹立的杨氏大宗祠,见证了一个家族的历程,何尝不是民族兴衰浮沉的缩影呢?

城市在蜕变,犹如你在一片荆棘中拓荒,在人生的节点找准定位。

有不少声音流过前山河道,汇入濠江,几百年的风云似沧海一粟,中山亭前孙中山振臂一呼……狮山练兵场喋血染木棉,硝烟过后,洗尽铅华,那些奋斗乃至献身在这片热土上的英雄,只因心中有一个信念——复兴中华。

急流勇进的人啊,你在这浩渺的南海碧波上,将奏响时代的最强音!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孙宁
湾韵|作品(2024年1月3日)
珠海特区报 2024-01-03 13:49

淡紫色的泡桐花

□ 张愈升

新华社老社长穆青家的小院里,有两棵丈把高的泡桐树。1965年,穆青在兰考采访焦裕禄事迹时,当地群众为表感激之情,特意送给穆青两棵泡桐苗。至今50多年过去了,泡桐已成材。每年春寒一过,料峭的西北风正紧的时候,这两棵老泡桐就迫不及待地抖擞身姿,含苞欲放了。当淡紫色的泡桐花烟霞似锦盖满院落,那带点苦味清新的花香就飘进主人的房间。每当这时穆青就推窗凝视,淡紫色的泡桐花,令他思绪万千,心潮起伏。

1965年隆冬,冰雪封锁着中原大地。当时身为新华社副社长的穆青与新华社记者冯健、周原一行三人顶着漫天风雪,来到位于黄河古道的兰考县采访。他们每到一处,干部、群众向他们诉说最多的是已病故的县委书记焦裕禄的事迹。令人难以想象的一张兰考全县盐碱地分布图,竟然是焦书记带领技术人员徒步5000里地,用舌头亲口尝试盐碱地成分含量,用土办法绘制出来的。为了治理三害,让兰考人民摆脱贫困,焦裕禄推着那辆破旧的自行车,用他任职中百分之九十的时间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实际调查。总是在风沙大、暴雨急的当口带领大家测风速、探风口、查雨情。有一次,焦裕禄意外地在一个用沙地下的胶土为母亲培坟的孝子身上受到启发,于是他号召全县人民深挖沙地,把能种庄稼的土翻上来。于是兰考长出了庄稼,栽下的泡桐锁住了风沙。这个世世代代都无人想到的办法,被焦裕禄发现了。兰考人说:“只有心中装着老百姓的人,才能想到这一点。”

说的人越来越多,每一个受访群众,都用亲身经历,讲出一串串焦裕禄动人的故事。尤其当穆青他们看到焦裕禄因强忍肝疼而顶出窟窿的那把藤椅,他们的心再也平静不下来。在兰考的每一天,穆青一行无时无刻不在激动之中。穆青果断地说:“马上写出来,一刻也不能等!如果我们不把焦裕禄这样的典型报道出去,我们就对不起兰考人民,更对不起我们这个记者职业,那将是记者的严重失职!”

为了写好焦裕禄这个典型,穆青等人沿着当年焦裕禄的足迹,在曾经盐碱肆虐的田边,在曾是风沙蔽日的沙丘,到处都可以听到焦裕禄的事迹,到处都可以看到人民怀念焦裕禄的热泪。人们争相围着穆青他们,争相拉着他们的手,朴实的庄稼人把对焦裕禄的怀念和报答全都倾注在穆青他们身上。他们在兰考采访收集了大量的素材,这些来自真实环境的素材,穆青他们视为最宝贵的财富。

可是兰考那种特有的悲怆气氛使他们无法静心写稿,一提到焦裕禄,大家就流泪,看到焦裕禄的遗物流泪,看到讲述焦裕禄事迹的人也要流泪。于是,他们离开兰考,到郑州开始写稿,他们把对焦裕禄的敬佩之情注入笔端。经过七易其稿,为慎重起见,成型的稿件被周原拿回兰考听取意见,得到了一致肯定。1966年2月7日,新华社、人民日报发表著名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同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文播发,在录播时,著名播音员齐越竟几次泣不成声而中断。兰考人诚挚感谢穆青等人为他们所作的贡献。由于这篇通讯的影响,焦裕禄的名字传遍大江南北,在全国很快掀起了学习焦裕禄的热潮,人们纷纷涌向兰考。当时为了便于迎送四面八方的学习者,铁道部发布宣告:陇海线上的列车一律在兰考这个三等小站停靠五分钟。

时代需要焦裕禄这样的楷模,人们把焦裕禄作为激励自己工作、生活的榜样,把他作为一面镜子比照我们的干部。焦裕禄成了民族精神的偶像。穆青感叹道:“在焦裕禄身上,既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有共产党人的高尚境界,焦裕禄精神集中到一点,就是无私奉献。”这篇通讯的发表,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并影响后世至今。随着岁月的磨洗,已升华为一种现象,这是当时穆青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的。

卸任后的穆青,几乎每年都要到兰考走走,见见兰考的父老乡亲,看看兰考的变化。

每年到二三月间春暖花开的时候,那两棵生机旺盛的老泡桐,繁花密叶,飒飒作响,在款款的春风里摇荡着,摇荡着……

水乡 (综合材料) 

瞿福泰 作品

深深浅浅的往事

□ 黄龙汉

离开故乡多年,青春转眼成为飘渺的符号,思乡之心温暖又湿润。

步入中年,怀旧成了一种习惯。在摇曳的岁月中,遇见和别离演绎着悲欢离合,带着一种五味杂陈的心情,我回到了阔别十多年的故乡。对我来说,故乡并没有严格的概念,心安之处是吾乡,我生在大濠冲,小学毕业后转到井岸学习生活,在我的心里,两地皆是故乡。

两袋米、油,就是我回乡的见面礼。五叔婆早早立在村口等我,见到我,嘴便裂开,一直笑。五叔婆独身一人,住在一间泥墙屋,墙皮已剥落,墙上凹凸不平。里面家徒四壁,除了一个旧衣柜、一张松木长凳、一张旧饭桌,就没有多余的家具了。虽然屋里一贫如洗,屋外却是富有的。五叔婆是爱美之人,她在房前屋后种了一些花草。她专挑好种、便宜的花草,随意找一个盆种上就满盆馨香。我环顾了一下,有海棠、柠檬、山棯树、竹子,还有万年青和一些不知名的草木。她顺着花草自然生长的形态,把木条、竹枝插在盆里,扶植它们或让它们攀援生长,看得我心悦诚服。

五叔婆拉着我的手进屋,等我在长凳上坐下,还是不愿放手。聊了一阵家常,放下一袋米和一瓶油,我便告辞了。每次分别,我都不敢直视五叔婆忧郁的眼睛,怕见到她依依不舍的目光,五叔婆却一直凝视着我,还不时用手摸我的脸,仿佛要把我看个透。

拜访完该见的亲戚,已近黄昏。劳作了一天的村民扛着锄头、牵着耕牛回村了。一会儿,家家户户炊烟袅袅,空气飘来淡淡的饭菜香,村民们围坐在饭桌旁,边吃边聊。虽是粗茶淡饭,却吃得有滋有味,那是一天最温馨的时光。

晚上,乡村的灯火渐渐熄灭,那条石板老街也沉睡了,借着月光欣赏老街的姿态,聆听老街深深浅浅的呼吸,我一点一滴找回童年的记忆。穿过时空,才发觉,曾经的来日方长,早已相隔千山万水。

第二天,当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棂,我向五叔婆辞行。她拉着我的手,一路相送到村口,步伐像蜗牛一样慢。我登上车,透过车窗,见五叔婆怅惘地望着我,朝她挥挥手,眼睛湿润起来。车加大油门,茫茫的田野被撂在了后面,我摇下车窗玻璃,隐约见到五叔婆仍立在寒风中,像一尊雕像。

过了十多年,我出差外地,五叔婆去世了。听村民说她走得很安详,跟洪大嫂说有点累,要回去躺一下,便在床上一睡不醒。出差半个月回来,我迫不及待回乡走了一趟,路过五叔婆的泥屋,驻足停留了很久。人去楼空的房子更破落了,门板也出现裂缝,桂花、竹子不见了,山棯树也枯萎了,只有那棵海棠还顽强生长着,开满了花。见到这一切,眼泪不知不觉流下来,滴落在海棠的泥土中。

洪大嫂见到我,板着脸数落我一顿,五叔婆过世也不来送一程。我感到疲惫和委屈,经耐心解释后,洪大嫂又恢复了往日的热情。农村妇女就是这样,纯朴又吃理。

洪大嫂告诉我,每次我回井岸,五叔婆都把米分成5小袋,走街穿巷,送给村里的孤寡老人,还反复叮咛,这是龙仔送的,他孝顺,有本心。洪大嫂说,这是为你搭人缘。难怪每次回去,村里的孤寡老人都结队过来向我道谢,当时还一头雾水呢。我不禁心里一热,明白了五叔婆的苦心,她是以这种特有的方式,把我的爱传递。后来我回去,总是尽可能多带一点米、油。

近年,村里搞乡村振兴建设,巷道挖了新渠铺了水泥,实现雨污分流,村容村貌整洁美观了。受此影响,我回去把祖屋的陈旧杂物清理干净,重新装饰了院子。添置石桌石凳,新建一个花圃,种上五叔婆生前喜欢的佛肚竹、万年青、桂花、海棠、柠檬,还依自己的喜好,种了人参果、五味子、紫薇、三角梅、罗汉松,还赶时髦种了棵嘉宝树。改建后的院子显得自然、休闲、质朴,我给院子起了一个文雅的名字——文沁园。

一年后,那些花草倒也争气,整个院子枝繁叶茂,绿意盎然。青砖屋和花草树木相互掩映,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多亏了洪大嫂,无怨无悔细心照料它们,才有今天的满目青翠。阳光穿过绿叶,洒在院子的每个角落,空气中弥漫着花香,我在院子踱步、喝茶,思念挂上心头。

庭院深,夜微凉,几度浮现故人颜;秋落叶,细思量,往事回首泪满眶。我相信,这个美轮美奂的院子,还有那棵佛肚竹,那棵海棠,就是对五叔婆最好的纪念。

四季雪

□ 张 帆

图源:新华社

四季雪

 

我的双手彼此领悟,

我们辛劳的脸庞在双手中得以休息,

倾听来自天籁的声音。

——里尔克

 

 

春天不是不下雪

春天的雪落在目光之外

被远远的思念牵挂着

很清白 很静谧

能听到骨骼拔节的声音

和沸沸扬扬的春之气息

整整一个季节 是谁

使我心境透明

时时感受到一种力量

 

 

雪 远离夏天的晶体

在炎炎的日子里 热情中

化为平凡的水

以另一种方式与人们接触

谁家窈窕女子 且长且绿

躲在一朵花瓣下微笑

我们转过身去

也难以忘记 她们

淳朴美丽的身影

寂寞的心永远无法企及

 

 

出发前 用雪擦洗手掌

擦洗收获的心情

这些古朴而湿润的镰刀

让秋天纷纷伏在大地的怀抱

像雪花沉积的丰厚模样

在庄稼漫过山头的一刹那

秋天的雪逐渐接近村庄

并且留下丰收的传统

 

 

高高端坐于节气之末

结晶成雪花透明的质地

这样 不用穿棉衣

就可以走近寒冷的日子

在生活的林中 寻找

三片不同经历的花朵

这些纯粹的东西

高贵素洁 来自天籁

已使满树文字纷纷剥落

 

 

冬日,南方的校园 (组诗)

 □ 王光华

在南方想起了北方

 

冬日的南方

花开与娇俏

蜜蜂与落英

冬天的暖阳下

在南海边的南方

赤膊奔跑

耳畔呼啸久违了的北方

那飘飞的雪

那漫天的雪野

 

送别

 

一季花开一路梦

入学离别俱匆匆

青青子衿,悠悠师者心

 

校园深秋

 

校园的深秋是毕业生的出走

也是新生初春的梦

新生的步履是晨的萌

往前向荒原还是绿洲

别丢了你们的钥匙与日记里的誓言

毕业是一种转瞬即来的宿命

那送别的鲜花和歌声

那涨满风帆的琴音

似乎萦绕在校门

 

青春的校园

 

那个地方是我们青春的宿命

那个地方注定是暮年最灿烂的记忆

那里弥漫红色紫色蓝色的花朵与起舞

那里盈耳是吟唱合奏与为赋新词的愁

那里是汗水和泪水升腾的晨读的雾

多给他们球场馆堂与舞台

还给他们更多的暖阳雨露与春风

 

冬日中的同学

 

同学是约在清晨北湖边

在书里相见

南湖水吹响属望的目光

同学是在深秋

依然与梦想言欢

柳丝飘荡遥想春天的羽裳

同学是飞翔的鸟儿

在月亮与晨阳的絮语中

嘹亮地欢唱

 

南方校园的冬天与远山

 

似乎冬天

有初春的暖

似乎远山

有信步的闲

 

校园晨起的身影

 

石凳上坐出了你的印记

水泥小径踏出了你的足迹

那里的晨光氤氲了你的气息

那里的鸟鸣熟悉你的跳跃腾起

那里的蓝天白云记住了你的期许

拥抱香山这片热土

□ 周志林

珠海传媒集团 吴长赋摄

海风是蓝天的影子,他浪迹天涯,在柔缓的香炉湾驻足。

浪花是南疆的画卷,石景山下的小岛屿,如翡翠,似珍珠,描绘出悠然自得的生活。

夕阳斜照下的珠海渔女,海天相接处,一架天堑变通途。那迎风的渔舟唱响归家的讯号,潮起潮落,滩涂上的蚝壳装点了浪漫之都的梦。

夜渐浓,一弯新月洒落清辉,海滨公园俨然是一个露天派对场。年轻的心在这儿飞扬,再飞扬。从这儿起航,总有一种美好的情愫在此生根发芽。

远远地,恍若一艘游轮驶过太平洋夏威夷群岛,乘风破浪至美利坚,开启留学大门。容闳出国开眼看世界,掀起了十九世纪的巨浪。

信步南屏,岭南式牌坊赫然刻着“容闳故里”,昔日香山一隅,如今人潮涌动。闲坐北山,历经百年风霜依然屹立的杨氏大宗祠,见证了一个家族的历程,何尝不是民族兴衰浮沉的缩影呢?

城市在蜕变,犹如你在一片荆棘中拓荒,在人生的节点找准定位。

有不少声音流过前山河道,汇入濠江,几百年的风云似沧海一粟,中山亭前孙中山振臂一呼……狮山练兵场喋血染木棉,硝烟过后,洗尽铅华,那些奋斗乃至献身在这片热土上的英雄,只因心中有一个信念——复兴中华。

急流勇进的人啊,你在这浩渺的南海碧波上,将奏响时代的最强音!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孙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