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家园(2023年4月9日)

微信图片_20230409083600.jpg

酸涩乡愁

□方华

红茎绿叶的马齿苋贴地生长,这些委伏土地低贱的野草,如同故乡大地上世族的繁衍,卑微却生命旺盛。

 

在秋冬匿迹的马齿苋,它们将针眼般细小的籽粒委于身下的泥土,或随风安身于另一片泥土,只需一场细雨和风,它们就再次生根发芽。春天里,它们开始呈献鲜嫩,却隐含一份酸涩,仿佛提醒那些逐渐淡薄的记忆,不要忘却那曾经的酸辛。即便味道酸涩,也是旧日乡下人家的难舍小菜。一只小篾蓝、一把小铁铲,我也曾随着村里的小伙伴们,在田野上寻觅它们匍匐于地、隐身草叶的身影。

 

“嗬,这有好多马儿汗啊。”“苋”在我们的方言中读“汗”,马儿汗就是马齿苋,家乡祖祖辈辈都这么叫。当一大丛的马齿苋出现在眼前,总是引起孩子们欢喜的惊叫,仿佛面对的是一田的丰收。

 

春天的马齿苋适合凉拌、清炒。凉拌的做法非常简单,将洗净的马齿苋放入沸水焯至马齿状的叶片变成碧绿,捞出用清水过凉并冲洗粘液,沥干水分后切碎,依口味喜好放入盐、辣油、香油,拌匀即可。吃上一口,马齿苋本身具有的那种酸酸滑滑的味道,便让口腔里充盈着鲜爽。儿时,我们乡下人家通常都是将马齿苋配以蒜瓣、大葱等清炒,一勺菜籽油、一撮盐,不做任何调味,保持着野菜本身源自自然的味道。如果家中有着富余的面粉,或是几只老母鸡多下了几个蛋,母亲便会包顿马齿苋饺子,或是煎个鸡蛋马齿苋薄饼,那份享受,一定是那个春日久久难忘的回味。偶尔家里有肉,桌上有盘马齿苋炒肉丝,对于我们孩子来说,就是非常快乐了。马齿苋的酸被肉丝吸收,让肉丝显得嫩滑,而其茎叶又汲取了肉香,鲜美异常。

 

年少时曾度过了一段家境窘困的时光,缺米少油,于是,马齿苋的酸味自是难以得人欢喜。但为了既能果腹糊口,又不致于酸涩刷嗓,乡人不知何时发明了用草木灰揉搓的方法,来祛除马齿苋的酸味。最需去酸的,是春末夏初的马齿苋。这时节,马齿苋丰厚茁壮,将要开花,酸味最重,入秋后即茎变柴叶变老,不宜食用。从前,外婆会将地间田头采回的一篮篮肥大的马齿苋,用灶膛里的草木灰掺拌,一遍遍地揉搓,直至将茎叶的汁揉出,将草木灰濡湿,然后铺陈在阳光下暴晒。晒干成褐色的马齿苋盘缠在一起,抖去草木灰,外婆便将它收存起来,等待日后食用。

 

如今,我在城市里的许多酒店都尝到过新鲜的马齿苋,因为居住在钢筋水泥城堡中的人们越来越喜欢那一把野味,而马齿苋的那份酸辛,也改善着小康生活里油腻的口味,反倒是让人喜爱的一味鲜新了。但用干马齿苋烹制的美味,我一直未在饭馆里见到。

 

与新鲜的马齿苋相比,晒干后的马齿苋吃起来软韧富有嚼劲,那种独有的干香味,绵厚浓郁,余味盈口。干马齿苋无论是炖鱼、烧鸡还是焖肉,都是佳配。我尤其喜欢外婆做的干马齿苋烧肉,慢火煨炖,时间在微蓝的火焰上曼舞,马齿苋的干香渐渐沁入糯软的五花肉,肥美的油汁也慢慢浸入马齿苋的茎叶,时光和亲情为我们保留的山野的味道、春天的味道和故乡的味道,重新在我们的舌尖上弥漫。

 

马齿苋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耐旱,即便是在炎炎的夏日下,它也叶展花开,生长旺盛。传说后羿射日时,一连射落了九颗,其中一颗就是躲到了马齿苋的叶子下面,才没被后羿找到而幸存。为报答马齿苋帮助自己逃过被射落的恩情,太阳就赋予了马齿苋不怕阳光暴晒的能力。当然,这是追求美好的乡人根据马齿苋耐高温的生长特点编造的神话,其实马齿苋在夏季不会被晒死,是因其叶茎饱含那酸涩之水的缘故啊。如同我那故乡的人们,饱经尘世的荣辱与酸辛,依然烟火不熄,立于天地。这味道酸鲜的“马儿汗”,让我想起记忆里的童年,远去的母亲和外婆还有淳朴的家常味道,为我带来充满春天之味的酸涩乡愁。

老宅杏花开

□彭根成

几场春雨过后,偏居于乡村老宅一隅的杏花次第开放,渲染了满园春色,颇为醒目别致。

 

寻一悠闲的日子,欣欣然走出屋门,在乡村的老街溜达溜达,心绪瞬间便幽远起来。目及之处,杏树林立,依傍着老宅老院惬意地生长。树皮斑驳,裂纹纵横,褐红色的枝干苍劲有力,气量饱满。团团簇簇的杏花点缀其间,如无数俏丽的女子舒眉展笑,色彩绚丽。蓝天白云为其扯起唯美肃穆的背景,百年老宅也借此散发着古色古香的底蕴,加之其间的鸟鸣雀舞,怎一个惬意了得!

 

“道白非真白,言红不若红。请君红白外,别眼看天工。”宋朝诗人杨万里的诗句就很好地描绘了杏花开放时的特征,揭示了一种富于哲学意趣的自然景观,令人回味无穷。

 

兴致上来的时候,不妨直接寻一处无人的院落,踩着幽暗光滑的台阶,和随意垂挂在墙头的杏花聊会天,代替主人向满树杏花问声好。时光流逝,人踪杳然,少了主人的陪伴,那随性铺搭在院墙上的花枝似乎更加耀眼,亮闪闪的,如同生命深处最闪亮的底片。风儿吹过,院墙上、瓦楞处,花枝碎影随即摇曳起来,古老的意象立马呈现,仿佛眼前的杏花与老宅是从几百年前穿越过来的,旧韵十足。

 

“半开半落闲园里,何异荣枯世上人。”唐代诗人罗隐的诗句,每每读来,脑海中总会浮现出老宅、残墙、花枝和曾经花树下那些或静坐、或沉思、或蹒跚而过的身影,心灵深处的乡愁便格外浓郁了。

 

春雨起时,很多时候,我都愿意独自撑着蓝布纸伞,在雨中漫步。因为有雨,街上无人,家家户户的门或掩上或半开,雨中的杏花似乎也开得恣意随性、诗意盎然了。看啊!本就褐红的枝干愈发得饱满通达、生机无限。雨丝斜织,凝聚成一个个小水滴,排排串串挂在横着的枝桠上,一动不动,配之以粉黛的花骨朵以及美人泪般凝滞在花苞上的水珠,颗颗晶莹剔透,朵朵精美绝伦。

 

杏花春雨,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清供。“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这是欧阳修笔下的田家。鸣鸠、春雨、洁白的杏花,寥寥几笔勾勒,即展示出杏花春雨季节乡村别具魅力的美。“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细雨沾衣,却丝毫不觉得,和风吹来,也未曾感到寒意。杏花熠熠,杨柳翩翩,这又是多么惬意自在的看花心情!

微信图片_20230409085053.jpg

万山风暴角 钟凡 手绘

堂上椿萱雪满头

□靳小倡

一雨溪暴喧,花萼惊风,桃雨流红,柳烟晕碧。父亲打来电话说香椿熟了,要寄给我一些。我打趣道:“怕是寄到都该烂掉了,除非‘空投’。”“那让你妈给腌上,等你过年回来吃。”我瞬时潸然,竟不知道该怎么答复。

 

我对香椿的感情是从小就培养出来的。以前的老宅,就背靠着几棵三四丈高的香椿树,树干笔直,羽状复叶,树形和树叶都非常优雅,是非常美的树木。每到清明前后,香椿的芽儿,仿佛得了令,猛劲儿往上蹿。檐下,父亲近乎就守在屋后,不时地用手打着眼罩儿,我知道,他是在盯着梢头,期盼那芽春色。

 

每年谷雨前几天,父亲便翻出床下的脚爬子(一种用来爬树的工具),一端绑了钩子的长竹竿终于在冷清一年之后,派上了用场。我跟弟弟站在树旁,有说有笑,捡起刚刚支棱起嫩叶的香椿芽。用不了多久,腊肉炒香椿的味道就不由分说地闯进鼻子。趁着鲜嫩,要多采一些。春来几日鲜,椿芽的时令也似乎太短了,父亲不甘心。他会让母亲将它们焯水,放上盐,晒干,封在坛里,一直能保存到来年。

 

在父亲的辛勤劳作下,香椿一次次爬上我的味蕾,解了我根深蒂固的馋。而香椿树那独无二致的清香,也陪伴了我的童年。每到夏天,香椿树就会开出一簇簇小百花来,整个庭院就会浸润在一种细致而强烈的清香中,稍晚些时候,结果了,果熟裂开后,香椿树带着翅羽的种子就随风飞到了远方。一起飞向远方的,或许也有父亲对我们兄弟俩的无限希望。

 

香椿树是何时栽种的,父亲也说不清。随着年岁的增长,父亲的腿脚不再灵便,吃不消那“高空作业”,便将目光投向了野山坡上那些低矮的香椿树,遇到长势好的幼苗,就顺带将它们移栽进自家的荒地里,以致于我在漫长求学生涯的寒暑假中,仍能品味到那奇异而芳烈的腊肉炒香椿,时间一霎时凝止下来,将我带回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岁月。

 

工作以后就难得尝到腊肉炒香椿的滋味了,所以每年春节回老家,我总会央求父亲给我做腊肉炒香椿来吃。我居住的小区楼下,有几株一人多高半枯半荣的香椿树,偶尔会依照父亲的做法,摘香椿叶来试做,却再也没吃出老家香椿的滋味来,也没能看到它们像故乡的香椿树那样长到三四丈高,开出白色的小花来……

 

去年七月回老家,又一次饱了腊肉炒香椿的口福,猛然想起屋后那几棵让我在旅居岁月中不断体悟着父亲的梦想的香椿树来,不由分说地想要再一睹它们的神采。然而,戳中我眼球的,是杵在杂草丛中的几截枯裂的树桩。我问父亲,什么时候把它们砍了,“好久了,椿芽吃不着了,树也不见长大,就砍了。放在楼上呢,准备打两口棺材,不给你们找麻烦。”我听了一怔,然后讶然。

 

在传统文学里,椿树被看做父亲的象征,萱草则是母亲的象征。“堂上椿萱雪满头”,是说高堂的父母已经白发苍苍了。“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所以香椿树应该是很长寿的,我的父母也应该会很长寿。前两日,父亲说要给我寄些香椿,便想起了楼下那几棵香椿树来,于是下楼摘了几叶,做了香椿炒鸡蛋来吃,虽不如腊肉炒香椿那般爽口,但仍有一点父亲的味道。每次吃香椿炒鸡蛋,我都会想起年迈的双亲,想起父亲栽种的香椿树来,八千岁为春秋,怕只是一个美好的期冀了。

诗二首

□张勇

留在书页的目光 

一本书

就是一条跌宕起伏的

河流

那些文字的浪花

总打湿

夜晚的目光

 

其实,那些文字

也是天上闪烁的银河

总会在黑夜

闪烁出含笑的光芒

 

目光与文字的闪烁

总会碰撞出火花

那些小小的火花

点亮夜空

也会

燎原

 

一本线装书

串起岁月的时光

那些留在书页的目光

悄悄与文字泛黄

时间愈久

一枚枫叶

就愈红

 

阅读 

天空

会被白云阅读

一棵树的故事

会被鸟鸣阅读

田野

会被乡村阅读

大海

会被波浪阅读

 

一本书,

就是一块天空、一棵树或者

一方田野、一个大海……

打开一本书

就是翱翔于天空

就是深入于大海

就是攀援一棵树或

走进田野

走进 生命的风景

 

一页一页文字

编织着智慧的天机

储蓄着情感的真挚

阅读与思考

那一定是一次次翱翔或深入

一定是一次次走进

或者一次次获取

突然醒悟

茅塞顿开的笑容

绽放生命的 芬芳

绽放智慧的 光芒

在珠海过一天诗意的生活

□梁森恺

喜欢去海边拾遗的人,都有那么一丝丝浪漫因子,总想将那些安静的怀想,在天空与海洋之间的交界线中安放。海边的碎石、贝壳、沙子,都具有一种独特的美感,我们在这些自然物质中寻找寄托自己的内心情感。有时候,生活里经历了一些事,我们会选择来到海边散步,放松身心,静下来思考、感悟人生。人们相信,在这样浪漫的氛围中,我们能够更好地找到心灵的向往和归宿。

 

在珠海,这里所有的一切都氤氲着别样的文化底蕴。从香炉湾旁矗立的渔女雕像、到“一桥飞架东西,天堑变通途”的港珠澳大桥,在珠海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这里天生自带的淳朴自由气息,吸引了许多洒脱随性的有趣灵魂到来。这里还保留着原生态的“味道”,远离喧嚣和快节奏,更多的是一种未经过度商业化的慢生活。行走在白石老街上,随处看一眼便足以触动文人雅士骨子里渗出的艺术情结,无论是倾注着制作者所有心血与时间的陶艺、服饰,还是由蚝壳制成的独特蚝墙,无时无刻不在诉说着当地人对随性生活的热爱。在珠海不断打磨的独特文化氛围中,它们无声讲述着老城古街的一些砖瓦故事。

 

珠海的原住民枕海而居,过着恬淡安逸的日子。白日闲暇的时候,他们会在海岸边的石凳上坐着聊聊天,一幅滨海的家常生活画卷就这样在眼前展开,写意而悠哉。遛遛鸟、养养花、喝喝茶,珠海人的日子,不紧不慢,不慌不忙,一切都是那么的宜人。清新的空气、海水与海滩相依、碧绿的椰林,处处都散发着浓郁的南国风情,偶尔漫步于沙滩上,捡寻浪漫的美丽贝壳,听着浪声淙淙,感受海风轻轻吹拂的别样畅快,很快就能忘却烦恼,沉淀心中的清澈和宁静。

 

我喜欢坐在人群的最后边,坐在那些带着沧桑的石凳上,欣赏着古老的街景和穿梭而过的人群,享受着这份平凡的美好。黄昏的海边,海面闪着金色的光。随着海波游动,光也忽闪忽闪,在人们心头描摹出一幅美好的落日景象。潮湿的礁石也染上一层光辉,他们默默承受着海浪的拍打与洗刷,一下一下,那洒满了海水的表面,更加澄亮,反射出更多黄昏的暖阳,向世界宣告一天的落幕。松松软软的海滩,深深浅浅的脚印,孩子一时兴起做的沙滩画,堆的城堡,写的文字,明天过后,一切都会被大海归于平静,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崭新的一天。

 

从休闲与古朴处,品味珠海城市之美,这是我最钟爱的方式。夕阳落幕,世界归于静寂。可明天的太阳依旧升起,明天的夕阳也终将落幕,朝朝暮暮,世界浮沉,仿佛一瞬,但爱与美好生生不息。在珠海,我过了一天诗意的生活。

微信图片_20200320125007.jpg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孙宁
湾韵|家园(2023年4月9日)
珠海特区报 2023-04-09 09:12

微信图片_20230409083600.jpg

酸涩乡愁

□方华

红茎绿叶的马齿苋贴地生长,这些委伏土地低贱的野草,如同故乡大地上世族的繁衍,卑微却生命旺盛。

 

在秋冬匿迹的马齿苋,它们将针眼般细小的籽粒委于身下的泥土,或随风安身于另一片泥土,只需一场细雨和风,它们就再次生根发芽。春天里,它们开始呈献鲜嫩,却隐含一份酸涩,仿佛提醒那些逐渐淡薄的记忆,不要忘却那曾经的酸辛。即便味道酸涩,也是旧日乡下人家的难舍小菜。一只小篾蓝、一把小铁铲,我也曾随着村里的小伙伴们,在田野上寻觅它们匍匐于地、隐身草叶的身影。

 

“嗬,这有好多马儿汗啊。”“苋”在我们的方言中读“汗”,马儿汗就是马齿苋,家乡祖祖辈辈都这么叫。当一大丛的马齿苋出现在眼前,总是引起孩子们欢喜的惊叫,仿佛面对的是一田的丰收。

 

春天的马齿苋适合凉拌、清炒。凉拌的做法非常简单,将洗净的马齿苋放入沸水焯至马齿状的叶片变成碧绿,捞出用清水过凉并冲洗粘液,沥干水分后切碎,依口味喜好放入盐、辣油、香油,拌匀即可。吃上一口,马齿苋本身具有的那种酸酸滑滑的味道,便让口腔里充盈着鲜爽。儿时,我们乡下人家通常都是将马齿苋配以蒜瓣、大葱等清炒,一勺菜籽油、一撮盐,不做任何调味,保持着野菜本身源自自然的味道。如果家中有着富余的面粉,或是几只老母鸡多下了几个蛋,母亲便会包顿马齿苋饺子,或是煎个鸡蛋马齿苋薄饼,那份享受,一定是那个春日久久难忘的回味。偶尔家里有肉,桌上有盘马齿苋炒肉丝,对于我们孩子来说,就是非常快乐了。马齿苋的酸被肉丝吸收,让肉丝显得嫩滑,而其茎叶又汲取了肉香,鲜美异常。

 

年少时曾度过了一段家境窘困的时光,缺米少油,于是,马齿苋的酸味自是难以得人欢喜。但为了既能果腹糊口,又不致于酸涩刷嗓,乡人不知何时发明了用草木灰揉搓的方法,来祛除马齿苋的酸味。最需去酸的,是春末夏初的马齿苋。这时节,马齿苋丰厚茁壮,将要开花,酸味最重,入秋后即茎变柴叶变老,不宜食用。从前,外婆会将地间田头采回的一篮篮肥大的马齿苋,用灶膛里的草木灰掺拌,一遍遍地揉搓,直至将茎叶的汁揉出,将草木灰濡湿,然后铺陈在阳光下暴晒。晒干成褐色的马齿苋盘缠在一起,抖去草木灰,外婆便将它收存起来,等待日后食用。

 

如今,我在城市里的许多酒店都尝到过新鲜的马齿苋,因为居住在钢筋水泥城堡中的人们越来越喜欢那一把野味,而马齿苋的那份酸辛,也改善着小康生活里油腻的口味,反倒是让人喜爱的一味鲜新了。但用干马齿苋烹制的美味,我一直未在饭馆里见到。

 

与新鲜的马齿苋相比,晒干后的马齿苋吃起来软韧富有嚼劲,那种独有的干香味,绵厚浓郁,余味盈口。干马齿苋无论是炖鱼、烧鸡还是焖肉,都是佳配。我尤其喜欢外婆做的干马齿苋烧肉,慢火煨炖,时间在微蓝的火焰上曼舞,马齿苋的干香渐渐沁入糯软的五花肉,肥美的油汁也慢慢浸入马齿苋的茎叶,时光和亲情为我们保留的山野的味道、春天的味道和故乡的味道,重新在我们的舌尖上弥漫。

 

马齿苋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耐旱,即便是在炎炎的夏日下,它也叶展花开,生长旺盛。传说后羿射日时,一连射落了九颗,其中一颗就是躲到了马齿苋的叶子下面,才没被后羿找到而幸存。为报答马齿苋帮助自己逃过被射落的恩情,太阳就赋予了马齿苋不怕阳光暴晒的能力。当然,这是追求美好的乡人根据马齿苋耐高温的生长特点编造的神话,其实马齿苋在夏季不会被晒死,是因其叶茎饱含那酸涩之水的缘故啊。如同我那故乡的人们,饱经尘世的荣辱与酸辛,依然烟火不熄,立于天地。这味道酸鲜的“马儿汗”,让我想起记忆里的童年,远去的母亲和外婆还有淳朴的家常味道,为我带来充满春天之味的酸涩乡愁。

老宅杏花开

□彭根成

几场春雨过后,偏居于乡村老宅一隅的杏花次第开放,渲染了满园春色,颇为醒目别致。

 

寻一悠闲的日子,欣欣然走出屋门,在乡村的老街溜达溜达,心绪瞬间便幽远起来。目及之处,杏树林立,依傍着老宅老院惬意地生长。树皮斑驳,裂纹纵横,褐红色的枝干苍劲有力,气量饱满。团团簇簇的杏花点缀其间,如无数俏丽的女子舒眉展笑,色彩绚丽。蓝天白云为其扯起唯美肃穆的背景,百年老宅也借此散发着古色古香的底蕴,加之其间的鸟鸣雀舞,怎一个惬意了得!

 

“道白非真白,言红不若红。请君红白外,别眼看天工。”宋朝诗人杨万里的诗句就很好地描绘了杏花开放时的特征,揭示了一种富于哲学意趣的自然景观,令人回味无穷。

 

兴致上来的时候,不妨直接寻一处无人的院落,踩着幽暗光滑的台阶,和随意垂挂在墙头的杏花聊会天,代替主人向满树杏花问声好。时光流逝,人踪杳然,少了主人的陪伴,那随性铺搭在院墙上的花枝似乎更加耀眼,亮闪闪的,如同生命深处最闪亮的底片。风儿吹过,院墙上、瓦楞处,花枝碎影随即摇曳起来,古老的意象立马呈现,仿佛眼前的杏花与老宅是从几百年前穿越过来的,旧韵十足。

 

“半开半落闲园里,何异荣枯世上人。”唐代诗人罗隐的诗句,每每读来,脑海中总会浮现出老宅、残墙、花枝和曾经花树下那些或静坐、或沉思、或蹒跚而过的身影,心灵深处的乡愁便格外浓郁了。

 

春雨起时,很多时候,我都愿意独自撑着蓝布纸伞,在雨中漫步。因为有雨,街上无人,家家户户的门或掩上或半开,雨中的杏花似乎也开得恣意随性、诗意盎然了。看啊!本就褐红的枝干愈发得饱满通达、生机无限。雨丝斜织,凝聚成一个个小水滴,排排串串挂在横着的枝桠上,一动不动,配之以粉黛的花骨朵以及美人泪般凝滞在花苞上的水珠,颗颗晶莹剔透,朵朵精美绝伦。

 

杏花春雨,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清供。“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这是欧阳修笔下的田家。鸣鸠、春雨、洁白的杏花,寥寥几笔勾勒,即展示出杏花春雨季节乡村别具魅力的美。“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细雨沾衣,却丝毫不觉得,和风吹来,也未曾感到寒意。杏花熠熠,杨柳翩翩,这又是多么惬意自在的看花心情!

微信图片_20230409085053.jpg

万山风暴角 钟凡 手绘

堂上椿萱雪满头

□靳小倡

一雨溪暴喧,花萼惊风,桃雨流红,柳烟晕碧。父亲打来电话说香椿熟了,要寄给我一些。我打趣道:“怕是寄到都该烂掉了,除非‘空投’。”“那让你妈给腌上,等你过年回来吃。”我瞬时潸然,竟不知道该怎么答复。

 

我对香椿的感情是从小就培养出来的。以前的老宅,就背靠着几棵三四丈高的香椿树,树干笔直,羽状复叶,树形和树叶都非常优雅,是非常美的树木。每到清明前后,香椿的芽儿,仿佛得了令,猛劲儿往上蹿。檐下,父亲近乎就守在屋后,不时地用手打着眼罩儿,我知道,他是在盯着梢头,期盼那芽春色。

 

每年谷雨前几天,父亲便翻出床下的脚爬子(一种用来爬树的工具),一端绑了钩子的长竹竿终于在冷清一年之后,派上了用场。我跟弟弟站在树旁,有说有笑,捡起刚刚支棱起嫩叶的香椿芽。用不了多久,腊肉炒香椿的味道就不由分说地闯进鼻子。趁着鲜嫩,要多采一些。春来几日鲜,椿芽的时令也似乎太短了,父亲不甘心。他会让母亲将它们焯水,放上盐,晒干,封在坛里,一直能保存到来年。

 

在父亲的辛勤劳作下,香椿一次次爬上我的味蕾,解了我根深蒂固的馋。而香椿树那独无二致的清香,也陪伴了我的童年。每到夏天,香椿树就会开出一簇簇小百花来,整个庭院就会浸润在一种细致而强烈的清香中,稍晚些时候,结果了,果熟裂开后,香椿树带着翅羽的种子就随风飞到了远方。一起飞向远方的,或许也有父亲对我们兄弟俩的无限希望。

 

香椿树是何时栽种的,父亲也说不清。随着年岁的增长,父亲的腿脚不再灵便,吃不消那“高空作业”,便将目光投向了野山坡上那些低矮的香椿树,遇到长势好的幼苗,就顺带将它们移栽进自家的荒地里,以致于我在漫长求学生涯的寒暑假中,仍能品味到那奇异而芳烈的腊肉炒香椿,时间一霎时凝止下来,将我带回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岁月。

 

工作以后就难得尝到腊肉炒香椿的滋味了,所以每年春节回老家,我总会央求父亲给我做腊肉炒香椿来吃。我居住的小区楼下,有几株一人多高半枯半荣的香椿树,偶尔会依照父亲的做法,摘香椿叶来试做,却再也没吃出老家香椿的滋味来,也没能看到它们像故乡的香椿树那样长到三四丈高,开出白色的小花来……

 

去年七月回老家,又一次饱了腊肉炒香椿的口福,猛然想起屋后那几棵让我在旅居岁月中不断体悟着父亲的梦想的香椿树来,不由分说地想要再一睹它们的神采。然而,戳中我眼球的,是杵在杂草丛中的几截枯裂的树桩。我问父亲,什么时候把它们砍了,“好久了,椿芽吃不着了,树也不见长大,就砍了。放在楼上呢,准备打两口棺材,不给你们找麻烦。”我听了一怔,然后讶然。

 

在传统文学里,椿树被看做父亲的象征,萱草则是母亲的象征。“堂上椿萱雪满头”,是说高堂的父母已经白发苍苍了。“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所以香椿树应该是很长寿的,我的父母也应该会很长寿。前两日,父亲说要给我寄些香椿,便想起了楼下那几棵香椿树来,于是下楼摘了几叶,做了香椿炒鸡蛋来吃,虽不如腊肉炒香椿那般爽口,但仍有一点父亲的味道。每次吃香椿炒鸡蛋,我都会想起年迈的双亲,想起父亲栽种的香椿树来,八千岁为春秋,怕只是一个美好的期冀了。

诗二首

□张勇

留在书页的目光 

一本书

就是一条跌宕起伏的

河流

那些文字的浪花

总打湿

夜晚的目光

 

其实,那些文字

也是天上闪烁的银河

总会在黑夜

闪烁出含笑的光芒

 

目光与文字的闪烁

总会碰撞出火花

那些小小的火花

点亮夜空

也会

燎原

 

一本线装书

串起岁月的时光

那些留在书页的目光

悄悄与文字泛黄

时间愈久

一枚枫叶

就愈红

 

阅读 

天空

会被白云阅读

一棵树的故事

会被鸟鸣阅读

田野

会被乡村阅读

大海

会被波浪阅读

 

一本书,

就是一块天空、一棵树或者

一方田野、一个大海……

打开一本书

就是翱翔于天空

就是深入于大海

就是攀援一棵树或

走进田野

走进 生命的风景

 

一页一页文字

编织着智慧的天机

储蓄着情感的真挚

阅读与思考

那一定是一次次翱翔或深入

一定是一次次走进

或者一次次获取

突然醒悟

茅塞顿开的笑容

绽放生命的 芬芳

绽放智慧的 光芒

在珠海过一天诗意的生活

□梁森恺

喜欢去海边拾遗的人,都有那么一丝丝浪漫因子,总想将那些安静的怀想,在天空与海洋之间的交界线中安放。海边的碎石、贝壳、沙子,都具有一种独特的美感,我们在这些自然物质中寻找寄托自己的内心情感。有时候,生活里经历了一些事,我们会选择来到海边散步,放松身心,静下来思考、感悟人生。人们相信,在这样浪漫的氛围中,我们能够更好地找到心灵的向往和归宿。

 

在珠海,这里所有的一切都氤氲着别样的文化底蕴。从香炉湾旁矗立的渔女雕像、到“一桥飞架东西,天堑变通途”的港珠澳大桥,在珠海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这里天生自带的淳朴自由气息,吸引了许多洒脱随性的有趣灵魂到来。这里还保留着原生态的“味道”,远离喧嚣和快节奏,更多的是一种未经过度商业化的慢生活。行走在白石老街上,随处看一眼便足以触动文人雅士骨子里渗出的艺术情结,无论是倾注着制作者所有心血与时间的陶艺、服饰,还是由蚝壳制成的独特蚝墙,无时无刻不在诉说着当地人对随性生活的热爱。在珠海不断打磨的独特文化氛围中,它们无声讲述着老城古街的一些砖瓦故事。

 

珠海的原住民枕海而居,过着恬淡安逸的日子。白日闲暇的时候,他们会在海岸边的石凳上坐着聊聊天,一幅滨海的家常生活画卷就这样在眼前展开,写意而悠哉。遛遛鸟、养养花、喝喝茶,珠海人的日子,不紧不慢,不慌不忙,一切都是那么的宜人。清新的空气、海水与海滩相依、碧绿的椰林,处处都散发着浓郁的南国风情,偶尔漫步于沙滩上,捡寻浪漫的美丽贝壳,听着浪声淙淙,感受海风轻轻吹拂的别样畅快,很快就能忘却烦恼,沉淀心中的清澈和宁静。

 

我喜欢坐在人群的最后边,坐在那些带着沧桑的石凳上,欣赏着古老的街景和穿梭而过的人群,享受着这份平凡的美好。黄昏的海边,海面闪着金色的光。随着海波游动,光也忽闪忽闪,在人们心头描摹出一幅美好的落日景象。潮湿的礁石也染上一层光辉,他们默默承受着海浪的拍打与洗刷,一下一下,那洒满了海水的表面,更加澄亮,反射出更多黄昏的暖阳,向世界宣告一天的落幕。松松软软的海滩,深深浅浅的脚印,孩子一时兴起做的沙滩画,堆的城堡,写的文字,明天过后,一切都会被大海归于平静,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崭新的一天。

 

从休闲与古朴处,品味珠海城市之美,这是我最钟爱的方式。夕阳落幕,世界归于静寂。可明天的太阳依旧升起,明天的夕阳也终将落幕,朝朝暮暮,世界浮沉,仿佛一瞬,但爱与美好生生不息。在珠海,我过了一天诗意的生活。

微信图片_20200320125007.jpg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孙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