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作品(2023年2月22日)

珠海水上疍民婚俗

□ 何志毅

新娘出阁。 由于渔民浮生海上,没有固定的陆住处,举行婚礼大多以船上为场所。

生活在沿海港湾以船为家的海上疍民,其婚礼较为简朴,没有陆上居民这种繁缛礼法、婚嫁活动诗意盎然。由于渔民浮生海上,没有固定的陆住处,举行婚礼大多以船上为场所。

在过去,青年渔民一般在十七八岁谈婚论嫁。由于船上生活漂泊不定,找对象都是由父母之命,依媒妁之言。男方择门第相当的女家,托媒婆往女家通言说合,女方答应议婚,媒婆就把男女双方的“八字”交由相命师测算,认为合配,即送“庚帖”至女家。女家用长长的红纸条幅列一份礼单向男家索要聘礼,一式两份,男女家各执一份。到迎亲前一天,男家送聘礼给女家。送聘礼是用两只小艇并排前行,左艇装礼物,右艇载人。女家受聘礼后,视聘礼多寡,回礼男家。渔民选择婚期大多在农历八月至九月。女方在出嫁前一连几个晚上,同相好的姐妹唱咸水歌“叹情”,叹情是在女家船的甲板上进行。每到晚饭后,各姐妹搭艇到女家船相聚。女伴们像众星伴月一样围绕新娘而坐,曼声吟哦,从晚上一直叹到天亮,有时休息一两天,又继续进行。新娘叹的内容,除了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外,有的人也叹大嫂、大姑等平时如何欺负她,唱得幽咽伤感,泪流满面,歌声凄楚,动人心弦。

在出嫁前一天,女家设喜筵宴客。出嫁这天晚上,新娘和女伴们坐夜“叹家姐”,并吃“上头水圆”。至凌晨子时或丑时,大妗姐为新娘梳头,边梳边唱(男方亦然),至打扮装束齐全就坐等出嫁了。

一般女家的船只停泊在男家船的下游,男家办喜事的船称为“歌堂船”。在凌晨寅时或辰时,男家把租来的一艘“礼船”(俗称“新娘船”)迎接新娘(贫户只用自家艇迎接),船上挂满纸空花,悬着一对红灯笼,沿途敲锣打鼓,吹笛助威。接亲队伍都是儿女齐全、双亲均在的年轻漂亮的已婚妇女,个个身着美丽的裙褂,衣冠楚楚。接亲队伍必须去时单数,回来双数。礼船必须从男家船的右侧驶出去,到达女家船右舷接新娘;回来时,从男家船首左侧穿过,绕船尾至右舷上船。新娘出嫁时,身着两袖饰有珠子的用纱绸做的蓝色裙褂和三折一包的大裁裤,颈戴银箍,手戴镯子,胸前挂一条银项链的“寿带”,脑后掩一绺发髻,髻的发丝插满黑色的发夹、金银首饰、柏叶及系上绣花金线、绸花,表示已嫁新娘。新娘出门后,在甲板上蜗行般踱着碎步,慢慢前行。一边走一边唱着咸水歌叹情,以表达对父母、弟妹的依恋之情。

礼船返回男家船时,男家立即张开两把伞叠着遮新娘上船。新娘上船后,除下一双鞋子放在一个铜盆里,意即夫妻同偕到老(待夫妻拜堂后方可穿鞋)。媒婆(俗称“好命婆”)把新娘和新郎引领到大舱里的神位前,叩拜祖先和神位,继叩拜父母和夫妻俯首对拜。礼拜后,新人走出舱口,顺次跪拜天神、船头、水神、灶君、风神。上午9时左右,夫家派船送新娘回门,至下午两点,又接新娘回来,为之正式的接新娘。新娘登男家船后,给家公、家婆及在座各长辈献茶,接茶者给新娘利是饯或金银首饰。男家的亲友前来送上的布匹、毛巾、毡、被褥等礼物,都用红纸写上送礼人的名字,主家把亲友送来的礼物一件件悬于拉在船杆的绳子上展示。

这天,主家船上挂满彩旗,桅杆悬着一个大红双喜字,船头置一块花牌。其亲友的船只也一艘接着一艘地靠拢歌堂船,“串”字形排列一起。下午4时,举行婚宴,主要在主家船和前排三至四条大船上设宴。辈分高的人都坐在主家船上,男女分席而坐,用“流水席”的方式,从白天到晚上不停有酒菜供应,水陆八珍,大宴宾客。

婚宴当晚,新郎不能和新娘同房,甚至一段时间内不得同床共眠,也不能见到新娘的真容,而是自己搬到其他舱里睡觉。疍俗认为,新娘婚后不够一年生子,视为苟合私生,摆满月酒时,送瓷壶讪之。新郎为避嫌,只能推迟房事,一般延迟三至四个月方与妻同房寝合。

翌早,新娘由姑引领,到夫家的船头和他们亲戚的船头逐一奉香,到神台挑灯添油,继端水给家公、家婆洗漱,及夹饼、献茶侍侯。新婚第三天,“返三朝”。新娘由男家几位女眷陪同,携面条、生果、饼回娘家。吃完午饭后,娘家将自做的各款糕点让新娘带回男家,俗称“谢篮”,以示答谢。这时候,男家亲戚的船只,在婚宴后第二天或第三天陆续离去。

珠海地区水上渔民婚制与礼仪可以说是多姿多彩,浓郁的风情,神秘的色彩,奇特的禁忌,朴素的民风,在五彩缤纷的礼仪中融为一体,使人感受到这个地区文化传统的内在力量。虽然这些极富情趣的古婚俗大多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但当时,它曾激动过万千颗年轻的心灵。

春天来了

珠海传媒集团 张洲 摄

 

背着故乡赶路

□ 毛岸琴

在老家短短半个月,如细水流沙,像白驹过隙,一晃而过。

凌晨四点的昏暗灯光,锅里热气腾腾的糖油粑粑,父亲苍老消瘦的身影,在正月的寒风里,站成了心酸的泪水,他知道我们又要回珠海了。

看着昏暗中的父亲,突然想起那句老话: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南下二十年的我无时无刻不在赶,赶着回家,赶着上班,赶着生存,赶着时间,赶着过去,赶着梦想,赶着移动的人生……

赶来赶去的似水流年中,我错过了给母亲养老送终,错过了亲人们的相聚,错过了闺蜜发小的悲欢离合。看着叔叔姑姑们不辞辛劳,夜里驱车数里,就为了临行前陪我聊聊天,看着我收拾行囊,婶婶絮絮叨叨:这一回去,不知道什么时候再回来啊?多带点家里的菜去!叔叔忙着给我装腊味。其实,白天我们刚在一桌吃饭,婶婶还在说,车票贵,开车不安全,还是少回来,少折腾。诸如此类的违心话里,藏着她对我们深深的担忧和惦念。这些年,我总是在外奔波,几度忘了团圆的味道。可是当我一脚踏入故乡,一切又变得鲜活而亲切。

承载我儿时记忆的老宅,闺蜜家的卧室,发小的茶楼,无不渗透着回忆。这些年,我把故乡背在背上,奔赴于自己热爱的工作。人过了不惑之年,便懂得了有些东西要理性地放下。再次相对坐在发小的墨林院,听她们说着自己的辉煌和释怀,看她们的淡定和通透,似乎明白了,可心里还是迷茫。明白的是奋斗没法停止,迷茫的是落叶何时归根。也许,十年,二十年,我就能回到故乡。可那时候的我,还会是现在的我吗?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念故乡,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轮。迎着微凉的晨风,看着车里满满的爱和亲情,翻阅着发小阿丹送给我的《飘在天边的云彩》,他说,他喜欢这人间,有苦有惧有爱有恨,可以写诗画画,读书游学,如果心里一片清明,人间就值得。这话何尝不是说给我听的。身体累了,睡个觉,灵魂累了,发个呆,写写文字,抒发一下情感,身体舒适了,灵魂清醒了,再满怀期待,追赶自己的梦想和热爱。

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空间,我们都在为做最好的自己而努力,生而为人,怎能没有念想?每一次的追赶,每一次的别离,都是对生命和心灵最好的馈赠。

每一次的奔赴,因坚定而自信,因希望而美好!

就此别过(组诗)

□ 郑智兴

就此别过

 

不问岁月已经蹉跎多久

不愿回头的过往

有多少伤痛和遗憾存留

那么多人世无常

让我们彼此懂得珍重

是的 一切都会成为过去

未来将带给我们希望和满足

让我们举杯畅饮

卸下身上所有的包袱

没有过不去的沟坎

没有不再坚守的理由

 

在去往春天的路上

紫罗兰的路标指向了共同的奔赴

 

在澳门氹仔街头的随想

 

从氹仔的圆形天桥之上

转入威尼斯人酒店对面的湿地公园

湖中的残荷如僧侣枯坐

蒹葭在冬日的风中挥手致意

像一群古代诗人穿越今世 历经沧桑

 

绕过湖边花开嫣然的花圃

天边的草原神曲在湖畔荡漾

拾级来到嘉模圣母堂 安静地坐下

深吸一口气 闭上眼帘

感受圣母垂怜的爱与宁静的力量

 

在葡风海韵的街边

菩提树在斜坡上生长得枝繁叶茂

寓含着平安、祝愿和吉祥

 

云泥之间陡峭的万丈红尘

终究不过是璀璨的一地烟花

换不来源于内心的坦然

和一个温暖幸福的模样

 

漫步在官也街的碎石路上

升腾着烟火气的食肆让人向往

这可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地方?

参差多态的文明交相辉映

不同肤色的人们共生共荣 和睦安康

 

故园

 

在这个月挂秋山之夜

寂寥无边无际

踱过清凉的中庭

沉默少言的老桂树芬芳四溢

如刚调出的鸡尾酒

香醇浓郁让人沉醉

可以独酌 也可以对饮

 

在半醉半醒之间

将往事裱进画框

想象在途经的风景里屏住呼吸

千帆过后

等待一枚迟来的蓝色信笺

 

群星归隐 夜色将尽

晨曦会洒满故园的土地

有人奔赴他乡

有人褪去旧时的痕迹

你转身走入遗忘

而我 固执于波浪一样的回忆

 

这些年

 

这些年

好像变成了对岸那个人的样子

早起 打扫庭院

不能容忍阳台的枯叶

和厨房的杂乱

钟意棉质的衣服

会选择轻便适于远足的鞋

不让自己陷于忙乱

尽量不用责怪的语气

远离那些宏大叙事

不用夸张的词和表情

留连于三五好友的茶聚

习惯简单的饮食

喜欢内心温暖 进退有爱

 

这些年

不断拍打着身上的尘垢

努力做一个身在江湖

心在物外的人

 

早春

 

有一首诗跃过我向新春致意

像小马驹第一次趟过湍急的河

在南方的艳阳之下

向冰冷的北方倾吐滚烫的情愫

以掌叶黄钟木花丰硕的热忱

覆盖旧年的落叶与忧伤

它要谱成歌到处传唱

用嘹亮的音色拨开角落的蛛网

 

秧苗在缀满露珠的田垄下

欣欣然摇摆它细小的腰肢

蜜蜂正飞过阳台上的栏杆

寻找它心仪的花朵

我在南海之滨寂寥的风里

想念故乡山间晶莹的雪

灶屋里柴火的噼啪声

和老宅门前的一湾泉水

父亲的眼泪

□ 江从芳

因为疫情,我已经连续两个春节没有回老家看望父亲了。今年有所不同,人们纷纷奔赴故乡团圆。

我也不例外,放假前已收拾好行装,假期一到便即刻起程,朝着千里之外的老家一路疾驶。

父亲今年八十有六了。当我身披一千公里的尘埃,于凌晨两点出现在他床前的时候,老人家居然还没睡,极力睁大双眼,想必是要清楚地看到与他阔别两年的老闺女的模样。久别自然免不了反反复复地嘘寒问暖,以及父女间的各种絮叨:比如三亲六眷的大事小情,比如村里的老人谁最硬朗;还比如西坳的山地都荒了,邻居家修建的新房着实漂亮……

因为天冷,父亲又年迈无力,当时没能从床上坐起来,说话虽然有点气喘吁吁、断断续续,但他的记忆尚且清晰,发音吐字也很分明,能从中感到他的身体暂无大恙,这实在是件令人欣慰的事。

春节头两天一直阴冷,父亲也一直没敢起床,幸而初三放晴,老人家才从被窝里爬出来,和我们一并围着火炉坐着。这会儿,我仔细端详了父亲,视线穿过他层层叠叠的皱纹,看到一帧又一帧他在几十年前身为一名壮年农夫的脸……继而,再回到眼前这张千沟万壑、饱经沧桑的脸,不能不感慨岁月的残酷。稍后,我方从时光的恍惚中缓过神来,发现父亲的发须和指甲都有些长了,便找来剃刀和指甲钳,替老人家细细地修剪。接着,又放了满盆的热水,搀扶父亲洗澡换衫。

如此梳洗一番,闲唠几句,在太阳尚未下山之时,父亲又钻进了被窝。听姐姐说,近一年老人家就没怎么起来过,白天黑夜都是躺着,吃东西也很敷衍,真有些担心挺不到新年。然而现在,春节已至,父亲已然好了很多,至少能吃得下、睡得着。看着他精神尚可的样子,我心想,待到天气转暖、春风拂面,老人家指定能背着手遛弯,脸上笑意盎然。

就在我满心期待春暖花开之时,春节将近尾声,又一次离别如期而至。

那是大年初五的傍晚,屋外寒意渐浓,我缓步来到父亲床前。和年前初见时一样,父亲尚未熟睡,一听见动静便转过头来,直端端地望着我问:看样子这是要动身了吧?我点点头说:嗯呐,隔一天就要上班了,路上很费时间。

后面的话,我也不知道说些什么,只是重复了几遍一直被拒绝的那句话:要不跟我去珠海吧,那边暖和。父亲没有出声,仍旧决然地摇摇头。我愣愣地站了一会儿,到最后不得不说了声:那我走了啊,下次回来可能又是年底了……

父亲听罢,在被窝里侧了侧身子,同时“哦”了一声。我停了两秒,正要转身退出,就在此时,我分明看到这位一生倔强的老人,在侧身背对我的瞬间,眼角里淌出了几滴眼泪……

这是我此生从未见过的父亲的眼泪。人生的离别难以计数,而这一次,他却用眼泪替代了嘱托,个中况味,足够我用余生来品尝。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丹梅
湾韵|作品(2023年2月22日)
珠海特区报 2023-02-22 11:27

珠海水上疍民婚俗

□ 何志毅

新娘出阁。 由于渔民浮生海上,没有固定的陆住处,举行婚礼大多以船上为场所。

生活在沿海港湾以船为家的海上疍民,其婚礼较为简朴,没有陆上居民这种繁缛礼法、婚嫁活动诗意盎然。由于渔民浮生海上,没有固定的陆住处,举行婚礼大多以船上为场所。

在过去,青年渔民一般在十七八岁谈婚论嫁。由于船上生活漂泊不定,找对象都是由父母之命,依媒妁之言。男方择门第相当的女家,托媒婆往女家通言说合,女方答应议婚,媒婆就把男女双方的“八字”交由相命师测算,认为合配,即送“庚帖”至女家。女家用长长的红纸条幅列一份礼单向男家索要聘礼,一式两份,男女家各执一份。到迎亲前一天,男家送聘礼给女家。送聘礼是用两只小艇并排前行,左艇装礼物,右艇载人。女家受聘礼后,视聘礼多寡,回礼男家。渔民选择婚期大多在农历八月至九月。女方在出嫁前一连几个晚上,同相好的姐妹唱咸水歌“叹情”,叹情是在女家船的甲板上进行。每到晚饭后,各姐妹搭艇到女家船相聚。女伴们像众星伴月一样围绕新娘而坐,曼声吟哦,从晚上一直叹到天亮,有时休息一两天,又继续进行。新娘叹的内容,除了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外,有的人也叹大嫂、大姑等平时如何欺负她,唱得幽咽伤感,泪流满面,歌声凄楚,动人心弦。

在出嫁前一天,女家设喜筵宴客。出嫁这天晚上,新娘和女伴们坐夜“叹家姐”,并吃“上头水圆”。至凌晨子时或丑时,大妗姐为新娘梳头,边梳边唱(男方亦然),至打扮装束齐全就坐等出嫁了。

一般女家的船只停泊在男家船的下游,男家办喜事的船称为“歌堂船”。在凌晨寅时或辰时,男家把租来的一艘“礼船”(俗称“新娘船”)迎接新娘(贫户只用自家艇迎接),船上挂满纸空花,悬着一对红灯笼,沿途敲锣打鼓,吹笛助威。接亲队伍都是儿女齐全、双亲均在的年轻漂亮的已婚妇女,个个身着美丽的裙褂,衣冠楚楚。接亲队伍必须去时单数,回来双数。礼船必须从男家船的右侧驶出去,到达女家船右舷接新娘;回来时,从男家船首左侧穿过,绕船尾至右舷上船。新娘出嫁时,身着两袖饰有珠子的用纱绸做的蓝色裙褂和三折一包的大裁裤,颈戴银箍,手戴镯子,胸前挂一条银项链的“寿带”,脑后掩一绺发髻,髻的发丝插满黑色的发夹、金银首饰、柏叶及系上绣花金线、绸花,表示已嫁新娘。新娘出门后,在甲板上蜗行般踱着碎步,慢慢前行。一边走一边唱着咸水歌叹情,以表达对父母、弟妹的依恋之情。

礼船返回男家船时,男家立即张开两把伞叠着遮新娘上船。新娘上船后,除下一双鞋子放在一个铜盆里,意即夫妻同偕到老(待夫妻拜堂后方可穿鞋)。媒婆(俗称“好命婆”)把新娘和新郎引领到大舱里的神位前,叩拜祖先和神位,继叩拜父母和夫妻俯首对拜。礼拜后,新人走出舱口,顺次跪拜天神、船头、水神、灶君、风神。上午9时左右,夫家派船送新娘回门,至下午两点,又接新娘回来,为之正式的接新娘。新娘登男家船后,给家公、家婆及在座各长辈献茶,接茶者给新娘利是饯或金银首饰。男家的亲友前来送上的布匹、毛巾、毡、被褥等礼物,都用红纸写上送礼人的名字,主家把亲友送来的礼物一件件悬于拉在船杆的绳子上展示。

这天,主家船上挂满彩旗,桅杆悬着一个大红双喜字,船头置一块花牌。其亲友的船只也一艘接着一艘地靠拢歌堂船,“串”字形排列一起。下午4时,举行婚宴,主要在主家船和前排三至四条大船上设宴。辈分高的人都坐在主家船上,男女分席而坐,用“流水席”的方式,从白天到晚上不停有酒菜供应,水陆八珍,大宴宾客。

婚宴当晚,新郎不能和新娘同房,甚至一段时间内不得同床共眠,也不能见到新娘的真容,而是自己搬到其他舱里睡觉。疍俗认为,新娘婚后不够一年生子,视为苟合私生,摆满月酒时,送瓷壶讪之。新郎为避嫌,只能推迟房事,一般延迟三至四个月方与妻同房寝合。

翌早,新娘由姑引领,到夫家的船头和他们亲戚的船头逐一奉香,到神台挑灯添油,继端水给家公、家婆洗漱,及夹饼、献茶侍侯。新婚第三天,“返三朝”。新娘由男家几位女眷陪同,携面条、生果、饼回娘家。吃完午饭后,娘家将自做的各款糕点让新娘带回男家,俗称“谢篮”,以示答谢。这时候,男家亲戚的船只,在婚宴后第二天或第三天陆续离去。

珠海地区水上渔民婚制与礼仪可以说是多姿多彩,浓郁的风情,神秘的色彩,奇特的禁忌,朴素的民风,在五彩缤纷的礼仪中融为一体,使人感受到这个地区文化传统的内在力量。虽然这些极富情趣的古婚俗大多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但当时,它曾激动过万千颗年轻的心灵。

春天来了

珠海传媒集团 张洲 摄

 

背着故乡赶路

□ 毛岸琴

在老家短短半个月,如细水流沙,像白驹过隙,一晃而过。

凌晨四点的昏暗灯光,锅里热气腾腾的糖油粑粑,父亲苍老消瘦的身影,在正月的寒风里,站成了心酸的泪水,他知道我们又要回珠海了。

看着昏暗中的父亲,突然想起那句老话: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南下二十年的我无时无刻不在赶,赶着回家,赶着上班,赶着生存,赶着时间,赶着过去,赶着梦想,赶着移动的人生……

赶来赶去的似水流年中,我错过了给母亲养老送终,错过了亲人们的相聚,错过了闺蜜发小的悲欢离合。看着叔叔姑姑们不辞辛劳,夜里驱车数里,就为了临行前陪我聊聊天,看着我收拾行囊,婶婶絮絮叨叨:这一回去,不知道什么时候再回来啊?多带点家里的菜去!叔叔忙着给我装腊味。其实,白天我们刚在一桌吃饭,婶婶还在说,车票贵,开车不安全,还是少回来,少折腾。诸如此类的违心话里,藏着她对我们深深的担忧和惦念。这些年,我总是在外奔波,几度忘了团圆的味道。可是当我一脚踏入故乡,一切又变得鲜活而亲切。

承载我儿时记忆的老宅,闺蜜家的卧室,发小的茶楼,无不渗透着回忆。这些年,我把故乡背在背上,奔赴于自己热爱的工作。人过了不惑之年,便懂得了有些东西要理性地放下。再次相对坐在发小的墨林院,听她们说着自己的辉煌和释怀,看她们的淡定和通透,似乎明白了,可心里还是迷茫。明白的是奋斗没法停止,迷茫的是落叶何时归根。也许,十年,二十年,我就能回到故乡。可那时候的我,还会是现在的我吗?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念故乡,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轮。迎着微凉的晨风,看着车里满满的爱和亲情,翻阅着发小阿丹送给我的《飘在天边的云彩》,他说,他喜欢这人间,有苦有惧有爱有恨,可以写诗画画,读书游学,如果心里一片清明,人间就值得。这话何尝不是说给我听的。身体累了,睡个觉,灵魂累了,发个呆,写写文字,抒发一下情感,身体舒适了,灵魂清醒了,再满怀期待,追赶自己的梦想和热爱。

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空间,我们都在为做最好的自己而努力,生而为人,怎能没有念想?每一次的追赶,每一次的别离,都是对生命和心灵最好的馈赠。

每一次的奔赴,因坚定而自信,因希望而美好!

就此别过(组诗)

□ 郑智兴

就此别过

 

不问岁月已经蹉跎多久

不愿回头的过往

有多少伤痛和遗憾存留

那么多人世无常

让我们彼此懂得珍重

是的 一切都会成为过去

未来将带给我们希望和满足

让我们举杯畅饮

卸下身上所有的包袱

没有过不去的沟坎

没有不再坚守的理由

 

在去往春天的路上

紫罗兰的路标指向了共同的奔赴

 

在澳门氹仔街头的随想

 

从氹仔的圆形天桥之上

转入威尼斯人酒店对面的湿地公园

湖中的残荷如僧侣枯坐

蒹葭在冬日的风中挥手致意

像一群古代诗人穿越今世 历经沧桑

 

绕过湖边花开嫣然的花圃

天边的草原神曲在湖畔荡漾

拾级来到嘉模圣母堂 安静地坐下

深吸一口气 闭上眼帘

感受圣母垂怜的爱与宁静的力量

 

在葡风海韵的街边

菩提树在斜坡上生长得枝繁叶茂

寓含着平安、祝愿和吉祥

 

云泥之间陡峭的万丈红尘

终究不过是璀璨的一地烟花

换不来源于内心的坦然

和一个温暖幸福的模样

 

漫步在官也街的碎石路上

升腾着烟火气的食肆让人向往

这可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地方?

参差多态的文明交相辉映

不同肤色的人们共生共荣 和睦安康

 

故园

 

在这个月挂秋山之夜

寂寥无边无际

踱过清凉的中庭

沉默少言的老桂树芬芳四溢

如刚调出的鸡尾酒

香醇浓郁让人沉醉

可以独酌 也可以对饮

 

在半醉半醒之间

将往事裱进画框

想象在途经的风景里屏住呼吸

千帆过后

等待一枚迟来的蓝色信笺

 

群星归隐 夜色将尽

晨曦会洒满故园的土地

有人奔赴他乡

有人褪去旧时的痕迹

你转身走入遗忘

而我 固执于波浪一样的回忆

 

这些年

 

这些年

好像变成了对岸那个人的样子

早起 打扫庭院

不能容忍阳台的枯叶

和厨房的杂乱

钟意棉质的衣服

会选择轻便适于远足的鞋

不让自己陷于忙乱

尽量不用责怪的语气

远离那些宏大叙事

不用夸张的词和表情

留连于三五好友的茶聚

习惯简单的饮食

喜欢内心温暖 进退有爱

 

这些年

不断拍打着身上的尘垢

努力做一个身在江湖

心在物外的人

 

早春

 

有一首诗跃过我向新春致意

像小马驹第一次趟过湍急的河

在南方的艳阳之下

向冰冷的北方倾吐滚烫的情愫

以掌叶黄钟木花丰硕的热忱

覆盖旧年的落叶与忧伤

它要谱成歌到处传唱

用嘹亮的音色拨开角落的蛛网

 

秧苗在缀满露珠的田垄下

欣欣然摇摆它细小的腰肢

蜜蜂正飞过阳台上的栏杆

寻找它心仪的花朵

我在南海之滨寂寥的风里

想念故乡山间晶莹的雪

灶屋里柴火的噼啪声

和老宅门前的一湾泉水

父亲的眼泪

□ 江从芳

因为疫情,我已经连续两个春节没有回老家看望父亲了。今年有所不同,人们纷纷奔赴故乡团圆。

我也不例外,放假前已收拾好行装,假期一到便即刻起程,朝着千里之外的老家一路疾驶。

父亲今年八十有六了。当我身披一千公里的尘埃,于凌晨两点出现在他床前的时候,老人家居然还没睡,极力睁大双眼,想必是要清楚地看到与他阔别两年的老闺女的模样。久别自然免不了反反复复地嘘寒问暖,以及父女间的各种絮叨:比如三亲六眷的大事小情,比如村里的老人谁最硬朗;还比如西坳的山地都荒了,邻居家修建的新房着实漂亮……

因为天冷,父亲又年迈无力,当时没能从床上坐起来,说话虽然有点气喘吁吁、断断续续,但他的记忆尚且清晰,发音吐字也很分明,能从中感到他的身体暂无大恙,这实在是件令人欣慰的事。

春节头两天一直阴冷,父亲也一直没敢起床,幸而初三放晴,老人家才从被窝里爬出来,和我们一并围着火炉坐着。这会儿,我仔细端详了父亲,视线穿过他层层叠叠的皱纹,看到一帧又一帧他在几十年前身为一名壮年农夫的脸……继而,再回到眼前这张千沟万壑、饱经沧桑的脸,不能不感慨岁月的残酷。稍后,我方从时光的恍惚中缓过神来,发现父亲的发须和指甲都有些长了,便找来剃刀和指甲钳,替老人家细细地修剪。接着,又放了满盆的热水,搀扶父亲洗澡换衫。

如此梳洗一番,闲唠几句,在太阳尚未下山之时,父亲又钻进了被窝。听姐姐说,近一年老人家就没怎么起来过,白天黑夜都是躺着,吃东西也很敷衍,真有些担心挺不到新年。然而现在,春节已至,父亲已然好了很多,至少能吃得下、睡得着。看着他精神尚可的样子,我心想,待到天气转暖、春风拂面,老人家指定能背着手遛弯,脸上笑意盎然。

就在我满心期待春暖花开之时,春节将近尾声,又一次离别如期而至。

那是大年初五的傍晚,屋外寒意渐浓,我缓步来到父亲床前。和年前初见时一样,父亲尚未熟睡,一听见动静便转过头来,直端端地望着我问:看样子这是要动身了吧?我点点头说:嗯呐,隔一天就要上班了,路上很费时间。

后面的话,我也不知道说些什么,只是重复了几遍一直被拒绝的那句话:要不跟我去珠海吧,那边暖和。父亲没有出声,仍旧决然地摇摇头。我愣愣地站了一会儿,到最后不得不说了声:那我走了啊,下次回来可能又是年底了……

父亲听罢,在被窝里侧了侧身子,同时“哦”了一声。我停了两秒,正要转身退出,就在此时,我分明看到这位一生倔强的老人,在侧身背对我的瞬间,眼角里淌出了几滴眼泪……

这是我此生从未见过的父亲的眼泪。人生的离别难以计数,而这一次,他却用眼泪替代了嘱托,个中况味,足够我用余生来品尝。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