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作品(2023年2月1日)

tqb2023020108.jpg

花事

□蒙志军

初到珠海时,我在一家报社上班,编辑国际经济版,这种版面很少人投稿,我常常要凑版面。好在报社图书馆订了许多境外报刊,我将当天港澳和新加坡中文报纸上的经济新闻作些综述,再将一些重点文章改头换面,另写成文,有时也将英文版《亚洲经济评论》上的文章翻译过来。我的英语水平不算很高,但借助词典翻译文章不成问题。这样算下来,版面也就大致填满了。要是还有空隙,就找美编要几张图片或者请他画几幅插图。美编姓王,原来在一家出版社搞图书装帧设计,画插图驾轻就熟,几笔就能勾勒出好看的山水,我会看得入神,默念“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有点自恋了。他画的花也很美,有的在庭院的花盆里取悦赏花人,有的在山野间兀自开放。我不认识那些花。王美编告诉我,都是岭南特有的花卉,自然跟北方的芍药、蔷薇之属大异其趣。他也来自北方,对周边事物的洞悉能力比我强多了,看来职业对人的熏陶是深入骨髓的。

 

我在王美编的影响下开始关注身边能看到的花卉。我住在香洲,报社在吉大,香洲和吉大之间隔着一座船底山,山体像倒扣在海边的渔船。我每天沿着山边的马路骑车去上班,仿佛转山。山上长着很多树和藤科植物,可以看到一片片的红色或紫色点缀在黛青的山体之间,都是簕杜鹃。我以为终于看到杜鹃花了,江西和贵州的杜鹃花漫山遍野,在遥远的东北长白山,人们称杜鹃花为金达莱,而在川西南的大凉山,杜鹃花则被称作索玛花。传说杜鹃花是被一种鸟的啼血染色的,颇具诗意和神秘感。后来我才知道,簕杜鹃并非杜鹃花。簕杜鹃属紫茉莉科植物,也叫光叶子花,枝上有倒刺,簕就是刺的意思,除了叶子,还有苞片,苞片有红色、紫色、橙色、白色和蓝色之分,因为苞片的色彩鲜艳,人们误认为苞片就是花,且苞片形似杜鹃花,因此被称作簕杜鹃。实际上簕杜鹃的花被包裹在苞片之内,很细小。而真正的杜鹃花属于杜鹃科的花卉,开花成簇,花型漏斗状,因为跟一种鸟同名,被赋予丰富的文化价值。历代文人对杜鹃花多有寄情。李白有诗句:“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子规鸟也被称作杜鹃。王美编画的簕杜鹃是花丛,而不是花朵,更准确地说是连成片的簕杜鹃苞片。不像他画的木棉花,都是单个花朵。

 

后来我去市委大院上班,大院门口的侧边种着一排木棉树。簕杜鹃是灌木,木棉则是乔木。我透过楼上办公室的窗户可以看见那排木棉树,树形很高,树干不是很粗壮,像贪长且尚未发福的少年。冬天树上依旧绿叶扶疏,树冠覆盖很广。花期在仲春时节,开花时树叶落尽,树上尽是杯状的红色花朵,花瓣肥厚,肉嘟嘟的,没有间隔的树冠连在一起,远远望过去,像是一片彤云,袅袅地飘荡在蓝天和大地之间。木棉树挺拔,且有一种悲壮的气质,仿佛视死如归的殉道者,因此被称作英雄树。有英雄当然要有美人。在珠海街头,常常可以看到一种叫异木棉的树。异木棉和木棉树都是典型的南方植物,且都属木棉科,但异木棉花期在冬季,开花时披纷弥漫。异木棉因为树形娉婷袅娜和花朵灿若云霓而被称为美人树。那是站在街市时光里的美人。颦眉蹙额,有一种顾盼流连;清宵魂梦,饶几多陌上烟霞。只是那秋波一转,荡人心魄。美人树跟英雄树相隔不远,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珠海有百岛之市的美誉,我常常往位于伶仃洋上的海岛,走访或者度假。那里的天空和海水都是湛蓝的,沙滩平坦如砥,还可以远远地望见海岛与香港之间的锚地上停泊着很多大船。当然,最吸引人的还是像原始森林样密布的岛上树木。要是夏天去,会看到开花的凤凰树。凤凰花也是红色的,但跟木棉花的红色不同。木棉花是血红,红色中沉淀着一种暗影;而凤凰花的红色是火红,红色中透着鲜亮。海岛上的凤凰树长在山顶,从山下望去,只是大片翠绿包裹着的一点红,爬到山顶上,则是另一番景象。一棵开花的凤凰树像一个燃烧的火盆,让人想到凤凰涅槃,那是一种向死而生的境界。凤凰树也叫红花楹,落花时节,地下成了红色海洋。还有一种蓝花楹,在珠海没有见过,我是在四川西昌见到的。那里一条街上种植着成排的蓝花楹。蓝花楹的树冠不像红花楹那般生机勃发,显得蓬松且低垂。花色自然是蓝色,但不是纯蓝,蓝中透着紫,或者说游离在蓝和紫之间,跟普罗旺斯熏衣草的色调最相仿佛。熏衣草在地上,蓝花楹在天上。如果你能说出梦境的色彩,必定跟蓝花楹相同。走在西昌那条种满蓝花楹的街上,像是游历在太虚幻境。

 

王美编在报纸上画的山水和花一直在我的记忆中,他的形象也一直在我的记忆中,他是我在这临海的陌生城市打拼时最早认识的人,是我非常默契的工作搭档。他极具艺术家气质,长长的头发披在脑后,精瘦,还穿紧身裤,看东西眯缝着眼睛,注重事物的细节,常常将画笔搁在耳朵和脑袋之间的夹缝里,一副雅痞的形象。我离开报社时王美编送我一幅画,是他去西藏林芝时所作的写生素描,画中是几朵花,背景是雪山。他说为了寻找画中的花,他在南迦巴瓦峰附近差点跌落幽深的峡谷之中。我问他是什么花,他说是大花黄牡丹。并且告诉我,大花黄牡丹可不是在北方常见的牡丹,对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要求苛刻,只生长于林芝和米林之间狭长的雅鲁藏布江河谷及山坡林缘地带,是牡丹中极其珍贵的品种。因为这幅画和他的介绍,我脑中常常浮现花的形象,整日念兹在兹,想去林芝看看这种花的真实面貌,只是种种羁绊,至今尚未成行。我离开报社一年后,王美编调回老家哈尔滨去了,他说实在忍受不了南方夏天的酷热。我知道,那时东北有不少人举家南迁,钱多的往深圳、广州,钱不多的去惠州、儋州,也就是当年苏东坡流放时去过的地方。王美编却像北归的候鸟,他眷恋哈尔滨街头的漫天飞雪和俄罗斯风格的东正教教堂。那之后,我再也没见过王美编。

 

归国谣·雪月凛

□仓林忠

雪月凛,霰雾锁城城谧静。窗外露结春韵,孤怀观夜影。

杨柳玉笛闲品,意随声远近。故友去程安落,抵足尝论鼎。

唐多令·点绛唇(集词牌)

晴色入青山,寻梅人月圆。小庭花、金盏倒垂莲。疏影暗香楼上曲,鸟鸣涧,陇头泉。

扶醉去春寒,宣情玉阑干。忆江南,子夜孤鸾。索酒催雪云鬓乱,四园竹,古阳关。

08tqb0201008_003_01_b.jpg

静候春天。阿仁 摄

爸爸的厨艺(小小说)

□强雯

“专心致志是什么意思?”

 

“就是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一件事上。”

 

“很专心,是不是。”

 

“是。”

 

“好,那么请用专心致志造句。”

 

“我爸爸正在专心致志地炒菜。”小婠睫毛下清澈如水。

 

朱云卿噗嗤一下笑了出来。

 

小婠也跟着笑了起来,她紧跟上的笑容,有一点委屈。

朱云卿想憋住自己,作为专业的私人教师,不该取笑学生,可是,这句话太顽皮,她立即想象出小婠爸爸在厨房笨拙的样子,手忙脚乱。厨房果真变成了战场,温文尔雅被煮进了沸水里,谨小慎微被抽油烟机吹跑了。小婠爸爸露出本性,男人的混乱、不堪。

 

一个努力想做好家务事的父亲形象浮现出来,他那么年轻,还不懂事的时候就有了家庭,孩子,现在他努力想要承担起责任。

 

哈,这责任是小婠给爸爸造出来的。“你爸爸听见你这个句子会笑的。”她为自己失态的笑解嘲。

 

小婠顺从地继续咧嘴笑,但不明所以。

 

“知不知道你爸爸为何会笑?”朱云卿试图引导学生。

 

小婠摇摇头,又赶紧点点头。

 

“专心致志一般用于某种严肃的事情,比如一项科研,一份事业。”朱云卿启发眼前这个孩子,“而做饭做菜,扫地呢,是家务活,是一种简单的体力劳动,专心致志是用于脑力劳动,这就叫语境不配。如果在语文考试中,这就是错误的。”

 

朱云卿想,考试就这样了,非黑即白。标准答案只有一个。

 

小婠目不转睛地看着她。她信赖这个老师,两个月来,朱老师常常夸她聪明,她也觉得自己越来越聪明,变得敢说话,敢发表不同意见。但这次,老师为何不停地嘲笑她。小婠有些恼怒,这恼怒变成了沉默。她抿紧嘴。

 

“如果你对你爸爸说,爸爸正在专心致志地炒菜,这就是嘲讽他,挖苦他。这是大词小用。”

 

小女孩的眼睛继续瞪着,她总是用眼睛吸收知识。

 

“我爸爸会做玉带羹。”小婠突然说。“而且每次做的时候,都要把厨房紧闭,不许我们进去。”

 

朱云卿的笑容凝固了。“什么玉带羹?”

 

“不知道,反正每次都关着门。妈妈说爸爸在做法事。”说到这里,她浮现出得意的表情。

 

朱云卿怔了,给小婠补课这么久了,每次上门来,都没见过小婠妈妈,一直是小婠的奶奶在招呼她,究竟是怎样的妻子,才会把爱人下厨说成是做法事?

 

夏日的太阳遮蔽了光芒,原本在房间里明亮的光线黯淡了,朱云卿顺着消失的光线,把目光投入窗外,外面一片阴沉,一副白日无涯的空洞,蝉鸣突然嘶叫,吓了她一跳。刹那回头,朱云卿看见小婠的眼神凝住,不再看着自己,而是盯着自己背后某个东西,这眼神似曾相识,不是一个孩子的眼神。

 

“玉带羹是一道什么菜,听上去很美。”朱云卿温柔地问。

 

“就是一种汤,里面能看见山、树、花,热气腾腾,好像仙境。”小婠一字一句描述:“但是只能在夏天做的时候才能看见。每年爸爸都要亲自下厨做几次。”

 

“哦——”朱云卿小心翼翼道。

 

玉带羹是过去镜湖人常做的一道家常菜,朱云卿的奶奶跟她说过,用鲜笋、莼菜熬制,勾点芡粉,撒点盐,清香鲜美,黏稠温润,如玉在水,似带绕山。奶奶临终前总会叨念过去的事情,反反复复。朱云卿没有吃过这道菜,以为这是人临终前的一种幻觉,奶奶说这些往事时,眼神总会瞪着朱云卿背后。只是,这西南偏僻之地,并不生产莼菜,不然她会斗胆给奶奶做一份试试。

 

奶奶过世后,有一次朱云卿在杭州看见水塘里的莼菜,成片成片地繁殖,像只戴着帽子的裸女浮浪肉身。后来她去餐馆点了这道菜,据说这是当地特色,却让她难以下咽,黏稠得盘旋在喉咙里,像某种疾病缠身。

 

“好吃吗?”朱云卿问孩子。

 

“嗯,还好。”小婠像大人一样说话。“爸爸做玉带羹的时候,说汤里面的食材,菜市场上是买不到的,必须由外面快递来的。”

 

“哦,是哪里快递来的?”

 

“这个我不知道,爸爸也不会告诉我们的。”

 

那个世故的、精干的年轻人模样,浮现在朱云卿眼前。他戴着一副眼镜,牵着小婠出现在她面前时,手里攥着一张广告传单,那正是朱云卿所在的一家教育培训中心的传单。

 

那是他们初次见面,他友好地寒暄了几句,之后安静地坐到教室的一个角落。他们共处一室,断断续续大约有两个小时。

 

她背对着他,略带紧张,小心地提醒小婠稍嫌驼背的坐姿,长裙从朱云卿的膝盖处顺滑而下,白色的高跟鞋影影绰绰,她知道自己很美,她还听见自己的声音,抒情地、故作婉转地念诵“不尽长江滚滚来”。

 

“有机会让爸爸带你去奉节看看,这首诗歌写的就是奉节,古代的夔州,那里很美。”

 

“我去过奉节。”小婠怯生生地说:“爸爸带我去的。”

 

朱云卿侧过脸,看到了他颔首微笑,然后走出了教室。他很久没有进来。而她翘着二郎腿的脚有些微微发酸,她坚持着,没有换姿势,教室里的热气升腾起来,黏稠、胶着,盘旋在喉咙里,像某种疾病缠身。

 

一周后,她带着补习教案,如约敲响了小婠家的门。

多肉植物(三首)

 □安武林

筼筜湖公园

 

榕树的触须

伸了又伸

海枣的枝叶

摇了又摇

留不住小路的脚步

 

小路匆匆

每一块石板

都是小路

坚定不移的决心

湖水寸步不离地挽留

 

筼筜湖公园里只有我一人

从植物的目光中走过

小路和我的心脏一起跳动

我们只为一场惊心动魄的相遇

雨来了,来的正是时候

 

草地上的花朵

 

红红的花儿

从树上跳下来

落在草地上

一朵两朵三四朵

 

排成一溜儿

是学蚂蚁运粮么

排成一溜儿

是学小朋友上体育课么

 

太阳问

不说,不说

雨珠儿问

不说,不说

 

排成一溜儿

是学士兵出操么

排成一溜儿

是学鱼儿游泳么

 

月亮问

不说,不说

星星问

不说,不说

 

哗啦啦的湖水在唱歌

呜呜呜的风儿偷着乐

原来是春天快来了

花朵排成一溜儿等候着

 

多肉植物

 

贫瘠的沙土

是你的故乡

你从故乡走出来

却不见面黄肌瘦的模样

也许,你是顽强的

也许,你懂得珍惜每一滴雨水

你多汁多肉又古怪的样子

收获一片片好奇的目光

和惊讶的感叹声

雨点(外二首)

 □童电球

净手焚香之后

站在新雨的窗前

让思绪散成雨点

每一个雨点

都是一首小诗

每一个雨点

都长着细细的触须

时光痒痒的

仿佛爱情

 

一碗米汤

小时候

家里穷

全家人喝得最多的汤

就是米汤

它就像一个家人一样

陪伴我成长

 

长大后

我喝过鸡汤鱼汤排骨汤

酸汤甜汤老火例汤

可是

每当我生病的时候

最想喝的还是一碗米汤

 

喝一碗米汤

我就退休了

妈妈的身体也不如从前了

在这个多事的腊月的晚上

我好想“恶意返乡”

给妈妈熬一碗米汤

 

拉风箱

小时候

冬天特别冷

做晚饭时

我喜欢坐在锅洞前

拉风箱

和做很多事一样

要用力均匀

要恰到好处

我总是不紧不慢

拉着拉着

锅洞里的火焰一闪一闪

便觉得特别温暖

有时候

我还放一个山芋(红薯)

两个粑粑在里面

烤着烤着

童年的日子

便又香又甜了

木板凳(外一首)

□李晓光

这多像一个人弯腰

把自己给了

沉重的人间

 

高桌子低板凳

其实是一条路线

都是不堪重负的人生

 

一根穿越森林的木头

走着走着

就走出了人的脚印

 

那年庄稼欠收

全家人吃饭的碗

就变成了土地的颜色

 

许多事得端得起放得下

而唯有那只碗

端不起也得端

 

陈谷子烂芝麻之类的事

经过一定时间蒸煮

必须让一个人消化

 

一只碗 跟了我一辈子

跟了一辈子

张口就空了

微信图片_20200320125007.jpg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宋显晖
湾韵|作品(2023年2月1日)
珠海特区报 2023-02-01 13:00

tqb2023020108.jpg

花事

□蒙志军

初到珠海时,我在一家报社上班,编辑国际经济版,这种版面很少人投稿,我常常要凑版面。好在报社图书馆订了许多境外报刊,我将当天港澳和新加坡中文报纸上的经济新闻作些综述,再将一些重点文章改头换面,另写成文,有时也将英文版《亚洲经济评论》上的文章翻译过来。我的英语水平不算很高,但借助词典翻译文章不成问题。这样算下来,版面也就大致填满了。要是还有空隙,就找美编要几张图片或者请他画几幅插图。美编姓王,原来在一家出版社搞图书装帧设计,画插图驾轻就熟,几笔就能勾勒出好看的山水,我会看得入神,默念“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有点自恋了。他画的花也很美,有的在庭院的花盆里取悦赏花人,有的在山野间兀自开放。我不认识那些花。王美编告诉我,都是岭南特有的花卉,自然跟北方的芍药、蔷薇之属大异其趣。他也来自北方,对周边事物的洞悉能力比我强多了,看来职业对人的熏陶是深入骨髓的。

 

我在王美编的影响下开始关注身边能看到的花卉。我住在香洲,报社在吉大,香洲和吉大之间隔着一座船底山,山体像倒扣在海边的渔船。我每天沿着山边的马路骑车去上班,仿佛转山。山上长着很多树和藤科植物,可以看到一片片的红色或紫色点缀在黛青的山体之间,都是簕杜鹃。我以为终于看到杜鹃花了,江西和贵州的杜鹃花漫山遍野,在遥远的东北长白山,人们称杜鹃花为金达莱,而在川西南的大凉山,杜鹃花则被称作索玛花。传说杜鹃花是被一种鸟的啼血染色的,颇具诗意和神秘感。后来我才知道,簕杜鹃并非杜鹃花。簕杜鹃属紫茉莉科植物,也叫光叶子花,枝上有倒刺,簕就是刺的意思,除了叶子,还有苞片,苞片有红色、紫色、橙色、白色和蓝色之分,因为苞片的色彩鲜艳,人们误认为苞片就是花,且苞片形似杜鹃花,因此被称作簕杜鹃。实际上簕杜鹃的花被包裹在苞片之内,很细小。而真正的杜鹃花属于杜鹃科的花卉,开花成簇,花型漏斗状,因为跟一种鸟同名,被赋予丰富的文化价值。历代文人对杜鹃花多有寄情。李白有诗句:“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子规鸟也被称作杜鹃。王美编画的簕杜鹃是花丛,而不是花朵,更准确地说是连成片的簕杜鹃苞片。不像他画的木棉花,都是单个花朵。

 

后来我去市委大院上班,大院门口的侧边种着一排木棉树。簕杜鹃是灌木,木棉则是乔木。我透过楼上办公室的窗户可以看见那排木棉树,树形很高,树干不是很粗壮,像贪长且尚未发福的少年。冬天树上依旧绿叶扶疏,树冠覆盖很广。花期在仲春时节,开花时树叶落尽,树上尽是杯状的红色花朵,花瓣肥厚,肉嘟嘟的,没有间隔的树冠连在一起,远远望过去,像是一片彤云,袅袅地飘荡在蓝天和大地之间。木棉树挺拔,且有一种悲壮的气质,仿佛视死如归的殉道者,因此被称作英雄树。有英雄当然要有美人。在珠海街头,常常可以看到一种叫异木棉的树。异木棉和木棉树都是典型的南方植物,且都属木棉科,但异木棉花期在冬季,开花时披纷弥漫。异木棉因为树形娉婷袅娜和花朵灿若云霓而被称为美人树。那是站在街市时光里的美人。颦眉蹙额,有一种顾盼流连;清宵魂梦,饶几多陌上烟霞。只是那秋波一转,荡人心魄。美人树跟英雄树相隔不远,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珠海有百岛之市的美誉,我常常往位于伶仃洋上的海岛,走访或者度假。那里的天空和海水都是湛蓝的,沙滩平坦如砥,还可以远远地望见海岛与香港之间的锚地上停泊着很多大船。当然,最吸引人的还是像原始森林样密布的岛上树木。要是夏天去,会看到开花的凤凰树。凤凰花也是红色的,但跟木棉花的红色不同。木棉花是血红,红色中沉淀着一种暗影;而凤凰花的红色是火红,红色中透着鲜亮。海岛上的凤凰树长在山顶,从山下望去,只是大片翠绿包裹着的一点红,爬到山顶上,则是另一番景象。一棵开花的凤凰树像一个燃烧的火盆,让人想到凤凰涅槃,那是一种向死而生的境界。凤凰树也叫红花楹,落花时节,地下成了红色海洋。还有一种蓝花楹,在珠海没有见过,我是在四川西昌见到的。那里一条街上种植着成排的蓝花楹。蓝花楹的树冠不像红花楹那般生机勃发,显得蓬松且低垂。花色自然是蓝色,但不是纯蓝,蓝中透着紫,或者说游离在蓝和紫之间,跟普罗旺斯熏衣草的色调最相仿佛。熏衣草在地上,蓝花楹在天上。如果你能说出梦境的色彩,必定跟蓝花楹相同。走在西昌那条种满蓝花楹的街上,像是游历在太虚幻境。

 

王美编在报纸上画的山水和花一直在我的记忆中,他的形象也一直在我的记忆中,他是我在这临海的陌生城市打拼时最早认识的人,是我非常默契的工作搭档。他极具艺术家气质,长长的头发披在脑后,精瘦,还穿紧身裤,看东西眯缝着眼睛,注重事物的细节,常常将画笔搁在耳朵和脑袋之间的夹缝里,一副雅痞的形象。我离开报社时王美编送我一幅画,是他去西藏林芝时所作的写生素描,画中是几朵花,背景是雪山。他说为了寻找画中的花,他在南迦巴瓦峰附近差点跌落幽深的峡谷之中。我问他是什么花,他说是大花黄牡丹。并且告诉我,大花黄牡丹可不是在北方常见的牡丹,对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要求苛刻,只生长于林芝和米林之间狭长的雅鲁藏布江河谷及山坡林缘地带,是牡丹中极其珍贵的品种。因为这幅画和他的介绍,我脑中常常浮现花的形象,整日念兹在兹,想去林芝看看这种花的真实面貌,只是种种羁绊,至今尚未成行。我离开报社一年后,王美编调回老家哈尔滨去了,他说实在忍受不了南方夏天的酷热。我知道,那时东北有不少人举家南迁,钱多的往深圳、广州,钱不多的去惠州、儋州,也就是当年苏东坡流放时去过的地方。王美编却像北归的候鸟,他眷恋哈尔滨街头的漫天飞雪和俄罗斯风格的东正教教堂。那之后,我再也没见过王美编。

 

归国谣·雪月凛

□仓林忠

雪月凛,霰雾锁城城谧静。窗外露结春韵,孤怀观夜影。

杨柳玉笛闲品,意随声远近。故友去程安落,抵足尝论鼎。

唐多令·点绛唇(集词牌)

晴色入青山,寻梅人月圆。小庭花、金盏倒垂莲。疏影暗香楼上曲,鸟鸣涧,陇头泉。

扶醉去春寒,宣情玉阑干。忆江南,子夜孤鸾。索酒催雪云鬓乱,四园竹,古阳关。

08tqb0201008_003_01_b.jpg

静候春天。阿仁 摄

爸爸的厨艺(小小说)

□强雯

“专心致志是什么意思?”

 

“就是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一件事上。”

 

“很专心,是不是。”

 

“是。”

 

“好,那么请用专心致志造句。”

 

“我爸爸正在专心致志地炒菜。”小婠睫毛下清澈如水。

 

朱云卿噗嗤一下笑了出来。

 

小婠也跟着笑了起来,她紧跟上的笑容,有一点委屈。

朱云卿想憋住自己,作为专业的私人教师,不该取笑学生,可是,这句话太顽皮,她立即想象出小婠爸爸在厨房笨拙的样子,手忙脚乱。厨房果真变成了战场,温文尔雅被煮进了沸水里,谨小慎微被抽油烟机吹跑了。小婠爸爸露出本性,男人的混乱、不堪。

 

一个努力想做好家务事的父亲形象浮现出来,他那么年轻,还不懂事的时候就有了家庭,孩子,现在他努力想要承担起责任。

 

哈,这责任是小婠给爸爸造出来的。“你爸爸听见你这个句子会笑的。”她为自己失态的笑解嘲。

 

小婠顺从地继续咧嘴笑,但不明所以。

 

“知不知道你爸爸为何会笑?”朱云卿试图引导学生。

 

小婠摇摇头,又赶紧点点头。

 

“专心致志一般用于某种严肃的事情,比如一项科研,一份事业。”朱云卿启发眼前这个孩子,“而做饭做菜,扫地呢,是家务活,是一种简单的体力劳动,专心致志是用于脑力劳动,这就叫语境不配。如果在语文考试中,这就是错误的。”

 

朱云卿想,考试就这样了,非黑即白。标准答案只有一个。

 

小婠目不转睛地看着她。她信赖这个老师,两个月来,朱老师常常夸她聪明,她也觉得自己越来越聪明,变得敢说话,敢发表不同意见。但这次,老师为何不停地嘲笑她。小婠有些恼怒,这恼怒变成了沉默。她抿紧嘴。

 

“如果你对你爸爸说,爸爸正在专心致志地炒菜,这就是嘲讽他,挖苦他。这是大词小用。”

 

小女孩的眼睛继续瞪着,她总是用眼睛吸收知识。

 

“我爸爸会做玉带羹。”小婠突然说。“而且每次做的时候,都要把厨房紧闭,不许我们进去。”

 

朱云卿的笑容凝固了。“什么玉带羹?”

 

“不知道,反正每次都关着门。妈妈说爸爸在做法事。”说到这里,她浮现出得意的表情。

 

朱云卿怔了,给小婠补课这么久了,每次上门来,都没见过小婠妈妈,一直是小婠的奶奶在招呼她,究竟是怎样的妻子,才会把爱人下厨说成是做法事?

 

夏日的太阳遮蔽了光芒,原本在房间里明亮的光线黯淡了,朱云卿顺着消失的光线,把目光投入窗外,外面一片阴沉,一副白日无涯的空洞,蝉鸣突然嘶叫,吓了她一跳。刹那回头,朱云卿看见小婠的眼神凝住,不再看着自己,而是盯着自己背后某个东西,这眼神似曾相识,不是一个孩子的眼神。

 

“玉带羹是一道什么菜,听上去很美。”朱云卿温柔地问。

 

“就是一种汤,里面能看见山、树、花,热气腾腾,好像仙境。”小婠一字一句描述:“但是只能在夏天做的时候才能看见。每年爸爸都要亲自下厨做几次。”

 

“哦——”朱云卿小心翼翼道。

 

玉带羹是过去镜湖人常做的一道家常菜,朱云卿的奶奶跟她说过,用鲜笋、莼菜熬制,勾点芡粉,撒点盐,清香鲜美,黏稠温润,如玉在水,似带绕山。奶奶临终前总会叨念过去的事情,反反复复。朱云卿没有吃过这道菜,以为这是人临终前的一种幻觉,奶奶说这些往事时,眼神总会瞪着朱云卿背后。只是,这西南偏僻之地,并不生产莼菜,不然她会斗胆给奶奶做一份试试。

 

奶奶过世后,有一次朱云卿在杭州看见水塘里的莼菜,成片成片地繁殖,像只戴着帽子的裸女浮浪肉身。后来她去餐馆点了这道菜,据说这是当地特色,却让她难以下咽,黏稠得盘旋在喉咙里,像某种疾病缠身。

 

“好吃吗?”朱云卿问孩子。

 

“嗯,还好。”小婠像大人一样说话。“爸爸做玉带羹的时候,说汤里面的食材,菜市场上是买不到的,必须由外面快递来的。”

 

“哦,是哪里快递来的?”

 

“这个我不知道,爸爸也不会告诉我们的。”

 

那个世故的、精干的年轻人模样,浮现在朱云卿眼前。他戴着一副眼镜,牵着小婠出现在她面前时,手里攥着一张广告传单,那正是朱云卿所在的一家教育培训中心的传单。

 

那是他们初次见面,他友好地寒暄了几句,之后安静地坐到教室的一个角落。他们共处一室,断断续续大约有两个小时。

 

她背对着他,略带紧张,小心地提醒小婠稍嫌驼背的坐姿,长裙从朱云卿的膝盖处顺滑而下,白色的高跟鞋影影绰绰,她知道自己很美,她还听见自己的声音,抒情地、故作婉转地念诵“不尽长江滚滚来”。

 

“有机会让爸爸带你去奉节看看,这首诗歌写的就是奉节,古代的夔州,那里很美。”

 

“我去过奉节。”小婠怯生生地说:“爸爸带我去的。”

 

朱云卿侧过脸,看到了他颔首微笑,然后走出了教室。他很久没有进来。而她翘着二郎腿的脚有些微微发酸,她坚持着,没有换姿势,教室里的热气升腾起来,黏稠、胶着,盘旋在喉咙里,像某种疾病缠身。

 

一周后,她带着补习教案,如约敲响了小婠家的门。

多肉植物(三首)

 □安武林

筼筜湖公园

 

榕树的触须

伸了又伸

海枣的枝叶

摇了又摇

留不住小路的脚步

 

小路匆匆

每一块石板

都是小路

坚定不移的决心

湖水寸步不离地挽留

 

筼筜湖公园里只有我一人

从植物的目光中走过

小路和我的心脏一起跳动

我们只为一场惊心动魄的相遇

雨来了,来的正是时候

 

草地上的花朵

 

红红的花儿

从树上跳下来

落在草地上

一朵两朵三四朵

 

排成一溜儿

是学蚂蚁运粮么

排成一溜儿

是学小朋友上体育课么

 

太阳问

不说,不说

雨珠儿问

不说,不说

 

排成一溜儿

是学士兵出操么

排成一溜儿

是学鱼儿游泳么

 

月亮问

不说,不说

星星问

不说,不说

 

哗啦啦的湖水在唱歌

呜呜呜的风儿偷着乐

原来是春天快来了

花朵排成一溜儿等候着

 

多肉植物

 

贫瘠的沙土

是你的故乡

你从故乡走出来

却不见面黄肌瘦的模样

也许,你是顽强的

也许,你懂得珍惜每一滴雨水

你多汁多肉又古怪的样子

收获一片片好奇的目光

和惊讶的感叹声

雨点(外二首)

 □童电球

净手焚香之后

站在新雨的窗前

让思绪散成雨点

每一个雨点

都是一首小诗

每一个雨点

都长着细细的触须

时光痒痒的

仿佛爱情

 

一碗米汤

小时候

家里穷

全家人喝得最多的汤

就是米汤

它就像一个家人一样

陪伴我成长

 

长大后

我喝过鸡汤鱼汤排骨汤

酸汤甜汤老火例汤

可是

每当我生病的时候

最想喝的还是一碗米汤

 

喝一碗米汤

我就退休了

妈妈的身体也不如从前了

在这个多事的腊月的晚上

我好想“恶意返乡”

给妈妈熬一碗米汤

 

拉风箱

小时候

冬天特别冷

做晚饭时

我喜欢坐在锅洞前

拉风箱

和做很多事一样

要用力均匀

要恰到好处

我总是不紧不慢

拉着拉着

锅洞里的火焰一闪一闪

便觉得特别温暖

有时候

我还放一个山芋(红薯)

两个粑粑在里面

烤着烤着

童年的日子

便又香又甜了

木板凳(外一首)

□李晓光

这多像一个人弯腰

把自己给了

沉重的人间

 

高桌子低板凳

其实是一条路线

都是不堪重负的人生

 

一根穿越森林的木头

走着走着

就走出了人的脚印

 

那年庄稼欠收

全家人吃饭的碗

就变成了土地的颜色

 

许多事得端得起放得下

而唯有那只碗

端不起也得端

 

陈谷子烂芝麻之类的事

经过一定时间蒸煮

必须让一个人消化

 

一只碗 跟了我一辈子

跟了一辈子

张口就空了

微信图片_20200320125007.jpg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宋显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