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至2022年,十年跨越,中国纪录电影在社会变迁中为时代留下了一个个生动注脚。
12月12日,由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负责组织编写的《中国纪录电影十年报告(2012-2022)》在首届华语纪录电影大会期间发布,报告对十年间中国纪录电影的发展进行回望与总结,在案例深描、行业跟踪和十年数据积累的基础上,给未来中国纪录电影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报告共分五大部分,宏观回望:中国纪录电影十年发展总述;年度盘点:中国纪录电影发展历程深描;中国纪录电影十年政策梳理;海外纪录电影院线市场;中国纪录电影历届金鸡奖获奖作品。
潜力大后劲足,未来可期
从报告提供的数据来看,十年间,中国纪录电影不断完善自身产业链,以多样类型实现产业进阶;中国纪录电影对社会现实的描摹更进一步,以回归本体价值释放更多社会功能;中国纪录电影完成了一次次中国故事的世界表述,以中国人的品格彰显中国气质;中国纪录电影不断推陈出新,以优质的视听体验服务大众。
这十年,纪录电影积极谋拓展,攀高峰,总票房数超过了27亿元,显示出较大的增长潜力。是什么支撑纪录电影走过不平凡的十年?报告给出精准盘点:十年发展中,文化强国战略为纪录电影指明发展方向,政策利好增强发展信心;靠拢现实诉诸生活,题材优势助力纪录电影稳健发展;投入产出性价比较高,纪录电影市场表现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经过十年的发展,纪录电影不断壮大,以直指人心的纪实品格和生命力量,回应这个时代的需求。
尽管自2020年以来,纪录电影在疫情三年里跋涉驱驰,海内外影视业经历了全球票房寒冬,呈现断崖式下滑。中国纪录电影也无出其右:上座率偏低,电影票房不及预期,资本运作面临诸多挑战。然而,机遇与挑战共存,信心和坚持并重。
对于纪录电影未来的发展,报告用“曙光初现清风徐来,纪录电影有望持续复苏”指明方向。
随着全球疫情进一步得到控制,外部负面影响边际减弱,中国纪录电影行业长期向好的确定性变强,中国纪录电影有望逐步走出低谷。在中央及地方政府各项政策措施的扶持下,中国纪录电影将在提振信心的基础上不断修炼内功,面向市场,通过进一步提质增效来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纪录电影行业将呈现出明显的复苏迹象。
十年跋涉,破冰前行
按照纪录电影发展历程,报告将中国纪录电影的十年划分为四个阶段,包括:纪录电影等待萌发的沉寂期(2012-2013),纪录电影市场初探的破冰期(2014-2016),纪录电影功能释放的争艳期(2017-2019),纪录电影疫情三年的跋涉期(2020-2022)。
2012年至2013年,受电视等媒体的冲击,纪录电影市场一直处于沉寂期。在整个电影市场欣欣向荣的景象下,纪录电影在被故事片裹挟的夹缝中生存。
2014年是纪录电影发展的分水岭,国产纪录电影产量开始速增,票房也大幅度上涨,纪录电影票房开始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一部分。其中,于2014年春节档上映的电影版《爸爸去哪儿》,以纪录电影年度票房第一、总电影票房年度第八的成绩,成为中国院线纪录片放映市场上的“里程碑”,其6.96亿元的票房收入,打破了院线纪录片在国内市场从未“破亿”的历史。
2017年开始,纪录电影产量与票房都到达历史高点,市场对纪录电影认可度不断提升。纪录电影回归大银幕且成绩显著,纪录电影的社会功能逐渐释放,市场逐渐成熟化,形成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
2020年,受疫情影响,中国电影市场规模大幅度缩减,但纪录片人仍不断积极探索纪录电影的发展之道。其中,纪录电影《保家卫国——抗美援朝光影纪实》以历史影像直扣人心,在年度取得了1942万元的票房成绩,成为一次新尝试,成就一个新样本。
2022年,纪录电影题材丰富度可圈可点,不乏口碑纪录片的涌现。或许我们应该跳出客观原因,从其他角度探寻吸引点。纪录片IP的大银幕化在本年度又进行了尝试,高口碑纪录片《人间世》得以于大荧幕延续播放,《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成为小屏纪录片走入院线的又一探索。
呼吁大众给予纪录电影更多关爱
报告还对十年间国家政策对纪录电影的影响、海外纪录电影院线市场的分布、中国纪录电影历届金鸡奖作品进行梳理,便于读者查阅,并对中国纪录电影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目前,国内纪录电影市场尚未完全打开,但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纪录电影的多元潜力。现如今,国家政策利好,国际传播持续推行,互联网平台飞速发展,一切外围条件都在为纪录电影的发展铺路,纪录电影行业从业人员更应该用好政策、用好平台,推动纪录片院线化、国际化。
报告最后用“纪录电影期待你拥抱,值得你拥抱”表达了对中国纪录电影的厚爱:发展之路必然是漫长且艰辛的,对于这个“慢热”的行业,我们更应该多一份耐心,多一份坚守,共同为纪录电影的发展谋一条“康庄大道”。
统筹:陈新年 采写:郭秀玉 陈新年 郑振华 刘雅玲 陈颖 金璐 摄影:李建束 朱 习 梁冠贤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丹梅
2012年至2022年,十年跨越,中国纪录电影在社会变迁中为时代留下了一个个生动注脚。
12月12日,由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负责组织编写的《中国纪录电影十年报告(2012-2022)》在首届华语纪录电影大会期间发布,报告对十年间中国纪录电影的发展进行回望与总结,在案例深描、行业跟踪和十年数据积累的基础上,给未来中国纪录电影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报告共分五大部分,宏观回望:中国纪录电影十年发展总述;年度盘点:中国纪录电影发展历程深描;中国纪录电影十年政策梳理;海外纪录电影院线市场;中国纪录电影历届金鸡奖获奖作品。
潜力大后劲足,未来可期
从报告提供的数据来看,十年间,中国纪录电影不断完善自身产业链,以多样类型实现产业进阶;中国纪录电影对社会现实的描摹更进一步,以回归本体价值释放更多社会功能;中国纪录电影完成了一次次中国故事的世界表述,以中国人的品格彰显中国气质;中国纪录电影不断推陈出新,以优质的视听体验服务大众。
这十年,纪录电影积极谋拓展,攀高峰,总票房数超过了27亿元,显示出较大的增长潜力。是什么支撑纪录电影走过不平凡的十年?报告给出精准盘点:十年发展中,文化强国战略为纪录电影指明发展方向,政策利好增强发展信心;靠拢现实诉诸生活,题材优势助力纪录电影稳健发展;投入产出性价比较高,纪录电影市场表现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经过十年的发展,纪录电影不断壮大,以直指人心的纪实品格和生命力量,回应这个时代的需求。
尽管自2020年以来,纪录电影在疫情三年里跋涉驱驰,海内外影视业经历了全球票房寒冬,呈现断崖式下滑。中国纪录电影也无出其右:上座率偏低,电影票房不及预期,资本运作面临诸多挑战。然而,机遇与挑战共存,信心和坚持并重。
对于纪录电影未来的发展,报告用“曙光初现清风徐来,纪录电影有望持续复苏”指明方向。
随着全球疫情进一步得到控制,外部负面影响边际减弱,中国纪录电影行业长期向好的确定性变强,中国纪录电影有望逐步走出低谷。在中央及地方政府各项政策措施的扶持下,中国纪录电影将在提振信心的基础上不断修炼内功,面向市场,通过进一步提质增效来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纪录电影行业将呈现出明显的复苏迹象。
十年跋涉,破冰前行
按照纪录电影发展历程,报告将中国纪录电影的十年划分为四个阶段,包括:纪录电影等待萌发的沉寂期(2012-2013),纪录电影市场初探的破冰期(2014-2016),纪录电影功能释放的争艳期(2017-2019),纪录电影疫情三年的跋涉期(2020-2022)。
2012年至2013年,受电视等媒体的冲击,纪录电影市场一直处于沉寂期。在整个电影市场欣欣向荣的景象下,纪录电影在被故事片裹挟的夹缝中生存。
2014年是纪录电影发展的分水岭,国产纪录电影产量开始速增,票房也大幅度上涨,纪录电影票房开始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一部分。其中,于2014年春节档上映的电影版《爸爸去哪儿》,以纪录电影年度票房第一、总电影票房年度第八的成绩,成为中国院线纪录片放映市场上的“里程碑”,其6.96亿元的票房收入,打破了院线纪录片在国内市场从未“破亿”的历史。
2017年开始,纪录电影产量与票房都到达历史高点,市场对纪录电影认可度不断提升。纪录电影回归大银幕且成绩显著,纪录电影的社会功能逐渐释放,市场逐渐成熟化,形成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
2020年,受疫情影响,中国电影市场规模大幅度缩减,但纪录片人仍不断积极探索纪录电影的发展之道。其中,纪录电影《保家卫国——抗美援朝光影纪实》以历史影像直扣人心,在年度取得了1942万元的票房成绩,成为一次新尝试,成就一个新样本。
2022年,纪录电影题材丰富度可圈可点,不乏口碑纪录片的涌现。或许我们应该跳出客观原因,从其他角度探寻吸引点。纪录片IP的大银幕化在本年度又进行了尝试,高口碑纪录片《人间世》得以于大荧幕延续播放,《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成为小屏纪录片走入院线的又一探索。
呼吁大众给予纪录电影更多关爱
报告还对十年间国家政策对纪录电影的影响、海外纪录电影院线市场的分布、中国纪录电影历届金鸡奖作品进行梳理,便于读者查阅,并对中国纪录电影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目前,国内纪录电影市场尚未完全打开,但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纪录电影的多元潜力。现如今,国家政策利好,国际传播持续推行,互联网平台飞速发展,一切外围条件都在为纪录电影的发展铺路,纪录电影行业从业人员更应该用好政策、用好平台,推动纪录片院线化、国际化。
报告最后用“纪录电影期待你拥抱,值得你拥抱”表达了对中国纪录电影的厚爱:发展之路必然是漫长且艰辛的,对于这个“慢热”的行业,我们更应该多一份耐心,多一份坚守,共同为纪录电影的发展谋一条“康庄大道”。
统筹:陈新年 采写:郭秀玉 陈新年 郑振华 刘雅玲 陈颖 金璐 摄影:李建束 朱 习 梁冠贤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丹梅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