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琴潮第275期|横琴居民见证十年民生发展蝶变

人生可以见证多少个十年?少年青春正洋溢,与伙伴两小无猜,在课堂书声琅琅,十年是茁壮成长的美好韶华;青年事业刚启航,用双手筑起梦想,十年是意气风发的奋斗时光。横琴这十年,一路向前,逐步勾勒出面向未来的都市雏形,变成大家心目中新家园的模样。

曾经名为“中心沟”的滩涂荒地如今绿草如茵、景色如画;6128名学生就读于横琴11所教育机构,而岛上曾经仅有1所学校;社区活动与服务日渐丰富延展,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覆盖岛上的每一个社区。摩天高楼拔地于蕉林绿野,民生福祉绽放于边陲海岛,岛上居民见证着横琴的沧桑巨变,更感受着发展带来的便利与惊喜。值此十年之期,让我们一同聆听横琴居民的心里话。

市民到横琴芒洲湿地公园游玩。

土生土长的横琴居民梁建兰:

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助力学子“雏鹰展翅”

2005年,土生土长的横琴居民梁建兰带着刚出生的大女儿离开了横琴,只因山长水远,生活不便;2011年,她的大女儿回到横琴上学,梁建兰慢慢发现,横琴的新生活变得便捷省心了。

梁建兰

梁建兰最先感受到的变化来自女儿就读的学校。梁建兰记得,大女儿读四年级的时候搬进了横琴一小新址的大教室,在小学升初中那一年,横琴一中改建翻新,大女儿开心地在新校园开启初中生活。

近十年来,横琴大力推进提升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多措并举扩大服务供给。目前,合作区有11所教育机构,其中7所公办学校(含小学3所、初中2所、幼儿园2所),4所民办教育机构(含幼儿园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培训机构1所),提供国际化、多元化的教育服务。今年9月1日,横琴在读学生6128人。其中,澳门籍学生194人,较去年同期增长66%。

“以前,横琴只有一所小学可以就读,不少家庭选择让孩子去湾仔读书。现在,横琴不仅拥有日趋丰富的教育资源,还有学校专车便利学生出行,教育设施的逐步完善真是做到我们家长的心坎上了!”梁建兰说道。

梁建兰亲眼见证了身边景观的巨变,荒芜的空地上搭起工棚,一条条康庄大道犹如凭空出现,一座座现代化建筑拔地而起。“现在横琴的马路宽敞且干净,山上、河边新建了很多便利居民休闲运动的绿道,闲暇时和孩子、好友一起爬山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在四通八达的马路和清新宜人的绿地之间,一座座拉动经济发展和城市面貌更新的产业园和写字楼投入使用。梁建兰笑着告诉记者,大女儿明年将参加高考,而其理想正好与“四大产业”中的中医药产业相关,“未来横琴会需要很多人才,希望她以后能有机会到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工作,为建设我们的新家园贡献一份力量。”

新村党支部副书记黄文建:

横琴十年蝶变 登高尽收眼底

沿脑背山狭窄的小道蜿蜒而上,在大横琴山山顶抬眼望去,横琴附近的村落、农田、鱼塘尽收眼底,一切呈现出一派原生态村居风光。这是黄文建从部队退伍返回横琴后,参与森林消防工作时所看到的景象。

黄文建出生于1979年,21岁时参军入伍,26岁回到横琴成为一名森林消防员。巡山防火、保育山林……黄文建与同事每天在大小横琴山中穿行,与灌木杂草结友,与群山自然为伴。在巡山登高中,他们不止一次在山顶俯瞰横琴的样貌,亲眼见证了横琴的变化。

黄文建

“十年前,我所居住的‘新村’位于横琴岛东南部,方块状的土屋平房,成片的荒野滩涂,进出都需要骑摩托车走小路。”一次次巡山远眺时,横琴的点滴变化被黄文建记在心里。2014年3月,珠海长隆国际海洋度假区正式对外开放。站在山顶的黄文建看到配有各种游乐设施、主题酒店的现代化游乐园被青山环抱,整个新村风格为之一变。

与此同时,更深刻的变化正在发生。大型主题乐园和一系列园区建成、产业落地,为横琴居民带来了更多就业选择,改变了居民此前主要从事农渔业的就业结构。村民不必出岛远行打工,在家门口便能找到收入可观的工作。随后,横琴岛上陆续又开设了大大小小的商店、民宿,第三产业在横琴遍地开花。

2017年,黄文建开始担任新村党支部副书记。在工作中,黄文建发现,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的思维和习惯也在随之改变。黄文建回忆道:“刚搬进新家园社区的时候,很多人不习惯,带着渔具、渔网,还想着有一天回去打渔。后来,大家开始逐渐习惯走步道、逛公园的生活,同时也会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活动。”

目前,横琴有横琴文化站、文化书屋等公共文化场所,天沁园、社区体育公园、风情广场等13处体育公园,花海长廊、天沐河两岸、湿地公园等总长约30公里的骑行和跑步步道,为居民和游客休闲生活、亲近自然提供便利。

周末,黄文建不时在街上遇到旧邻好友。他们有的约上好友带着帐篷去近郊草地露营野餐,有的领着孩子去主题乐园放松游玩。“现在我们住的地方就是个‘大都市’,大家都渐渐适应并享受新家园的生活。”

横琴上村居民刘小英:

长者服务周全细致 舒适开心乐享晚年

“从前上村只有一两户人家住在山坡上面,我们常常需要爬上爬下耕种土地。”今年72岁的横琴上村居民刘小英表示,几十年前的生活既单调又清贫。

“如今的横琴不一样了!”对于刘小英而言,横琴是她生活的“大本营”。在数十年的劳碌生活中,刘小英从身边的点滴细节嗅到了发展的气息。2012年后,上村重建原有村居房屋,贯穿小横琴山的“天羽道”通车,服务澳门居民的综合民生项目“澳门新街坊”也紧锣密鼓地施工。

刘小英

2020年10月,新的荷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对外开放。从这一年开始,刘小英的身影便活跃在社区活动中,经常尽兴“玩”一天:早上6时起床的第一件事便是和老友出门散步,顺道耍耍太极;9时吃完早餐来到党群服务中心参与老年兴趣活动,园艺、舞蹈、棋艺等项目一个不落;中午小憩后再返回党群服务中心,一直待到傍晚5时。

目前,横琴已建成运营4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实现社区全覆盖。同时,开设长者饭堂,累计提供长者饭堂配餐服务超2万人次,其中服务澳门长者超1000人次;两个“南粤家政”基层服务示范站投入使用,提供母婴、养老和医疗护理等“一站式”家政服务。

今年4-9月,荷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共服务长者134人,提供服务13680人次。除了提供季度生日会、多主题兴趣班让长者“玩得尽兴”之外,该社区还定期开展身体健康教育、家居安全评估、康复治疗等服务,为老人提供细致贴心的关怀。

刘小英时常对身边的志愿者说:“横琴发展越来越好,我们晚年生活的质量也越来越高。”

旧村党支部副书记廖雪梅:

从古旧小镇到现代都市 宜居生活圈不断成型

十年前,横琴新家园社区四周“一马平川”,入住新家园社区的廖雪梅通过窗户能看到澳门在节日燃放的烟花,澳门地标建筑就在不远处伫立。如今,横琴的高楼大厦争相拔地而起,成为廖雪梅家窗外的新风景。

1997年年底,出生于湾仔的廖雪梅嫁到横琴生活。廖雪梅与丈夫居住于“旧村”,原在横琴岛东南部。2009年旧村拆迁,2012年廖雪梅一家搬入新家园社区。据廖雪梅回忆,当时搬入新居时觉得不太方便。

廖雪梅

“当时的横琴新家园住户不多,人烟稀少,周围除了银鑫花园便只有一座横琴口岸。买菜需要去红旗镇买,公交车只有一两趟,唯一一条沥青路环岛东路两侧杂草丛生,剩下的便是正在施工的工地,放眼望去一片荒凉。”廖雪梅说。

肉眼可见的巨变从2017年开始发生。横琴以飞快的速度进行城市建设,廖雪梅感叹道:“有时候出门闲逛,才知道不远处的某个地方又新修了路。”如今的横琴高楼群起,条条大道平整宽阔,沿街造景精致美观,正在完成从古旧小镇到现代都市的蜕变。

这种蜕变体现在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交通上,公交班次增加,新建的城轨四通八达,有时比开私家车更方便;在环境上,居民小区周边配备完善的超市、商城等,购物更加便捷;在生态上,曾经的沿堤地块摇身变为花海长廊,配有专人进行绿化管养、更换时花,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观赏。

对于廖雪梅而言,还有一种变化让她感触深刻。2017年,由于所在工作单位效益不景气,廖雪梅辞去工作,正好遇到社区党支部换届,42岁的她当上了深井村党支部委员。在开展基层群众工作的过程中,廖雪梅更切实地感受到民生服务的不断改善。

“以前不留意社区动向,觉得基层没什么工作可做,但自从接触党群服务工作后,我每天都会关注时政大事、关注横琴民生政策,居民舒适温馨的居住体验离不开社区方方面面的关注和支持。”廖雪梅介绍,社区现在为老人、幼儿等群体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动,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入驻社区并设立养老服务中心,老年人可以在长者饭堂用餐,在长者之家打牌、玩益智游戏。另外,一大批羽毛球场、乒乓球场地正在陆续建设。居民的生活越来越丰富,让廖雪梅忍不住开始畅想自己退休后的生活。

如今,廖雪梅担任旧村党支部副书记,继续在基层工作中发光发热。她热心帮助居民解决问题,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收获满满的成就感。横琴的环境日益优美、文娱生活日渐多彩,廖雪梅生活于其中,也服务于其中,成为助力城市建设无数力量中的其中一员,推动横琴锚定“新家园”目标不断前行。

相关链接>>>

展望未来,更多民生工作值得期待

合作区民生事务局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局将紧紧围绕《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有序推进教育、卫生健康、文化体育、青年服务、社会保障、养老等工作,努力建设便利居民生活就业的新空间,营造趋同澳门的宜居宜业生活环境。其中包括多项民生重点工作:

加快建设的“澳门新街坊”,可提供约4000套住宅,供约一万人居住,配套建设卫生站、长者服务中心、家庭社区服务中心、幼儿园、小学等设施,把澳门的民生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延伸至横琴,打造便利澳门居民生活的新空间、宜居宜业的新家园;

荔枝湾配套幼儿园将于明年春季投入使用,可提供360个学位;

推进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横琴医院建设,争取在202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横琴市民文化艺术中心项目主体结构已封顶,预计2023年年底竣工。

文字:肖皓方 图片:肖皓方 陈子怡 吴芷莹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宋显晖
横琴潮第275期|横琴居民见证十年民生发展蝶变
珠海特区报 2022-10-14 15:08

人生可以见证多少个十年?少年青春正洋溢,与伙伴两小无猜,在课堂书声琅琅,十年是茁壮成长的美好韶华;青年事业刚启航,用双手筑起梦想,十年是意气风发的奋斗时光。横琴这十年,一路向前,逐步勾勒出面向未来的都市雏形,变成大家心目中新家园的模样。

曾经名为“中心沟”的滩涂荒地如今绿草如茵、景色如画;6128名学生就读于横琴11所教育机构,而岛上曾经仅有1所学校;社区活动与服务日渐丰富延展,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覆盖岛上的每一个社区。摩天高楼拔地于蕉林绿野,民生福祉绽放于边陲海岛,岛上居民见证着横琴的沧桑巨变,更感受着发展带来的便利与惊喜。值此十年之期,让我们一同聆听横琴居民的心里话。

市民到横琴芒洲湿地公园游玩。

土生土长的横琴居民梁建兰:

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助力学子“雏鹰展翅”

2005年,土生土长的横琴居民梁建兰带着刚出生的大女儿离开了横琴,只因山长水远,生活不便;2011年,她的大女儿回到横琴上学,梁建兰慢慢发现,横琴的新生活变得便捷省心了。

梁建兰

梁建兰最先感受到的变化来自女儿就读的学校。梁建兰记得,大女儿读四年级的时候搬进了横琴一小新址的大教室,在小学升初中那一年,横琴一中改建翻新,大女儿开心地在新校园开启初中生活。

近十年来,横琴大力推进提升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多措并举扩大服务供给。目前,合作区有11所教育机构,其中7所公办学校(含小学3所、初中2所、幼儿园2所),4所民办教育机构(含幼儿园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培训机构1所),提供国际化、多元化的教育服务。今年9月1日,横琴在读学生6128人。其中,澳门籍学生194人,较去年同期增长66%。

“以前,横琴只有一所小学可以就读,不少家庭选择让孩子去湾仔读书。现在,横琴不仅拥有日趋丰富的教育资源,还有学校专车便利学生出行,教育设施的逐步完善真是做到我们家长的心坎上了!”梁建兰说道。

梁建兰亲眼见证了身边景观的巨变,荒芜的空地上搭起工棚,一条条康庄大道犹如凭空出现,一座座现代化建筑拔地而起。“现在横琴的马路宽敞且干净,山上、河边新建了很多便利居民休闲运动的绿道,闲暇时和孩子、好友一起爬山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在四通八达的马路和清新宜人的绿地之间,一座座拉动经济发展和城市面貌更新的产业园和写字楼投入使用。梁建兰笑着告诉记者,大女儿明年将参加高考,而其理想正好与“四大产业”中的中医药产业相关,“未来横琴会需要很多人才,希望她以后能有机会到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工作,为建设我们的新家园贡献一份力量。”

新村党支部副书记黄文建:

横琴十年蝶变 登高尽收眼底

沿脑背山狭窄的小道蜿蜒而上,在大横琴山山顶抬眼望去,横琴附近的村落、农田、鱼塘尽收眼底,一切呈现出一派原生态村居风光。这是黄文建从部队退伍返回横琴后,参与森林消防工作时所看到的景象。

黄文建出生于1979年,21岁时参军入伍,26岁回到横琴成为一名森林消防员。巡山防火、保育山林……黄文建与同事每天在大小横琴山中穿行,与灌木杂草结友,与群山自然为伴。在巡山登高中,他们不止一次在山顶俯瞰横琴的样貌,亲眼见证了横琴的变化。

黄文建

“十年前,我所居住的‘新村’位于横琴岛东南部,方块状的土屋平房,成片的荒野滩涂,进出都需要骑摩托车走小路。”一次次巡山远眺时,横琴的点滴变化被黄文建记在心里。2014年3月,珠海长隆国际海洋度假区正式对外开放。站在山顶的黄文建看到配有各种游乐设施、主题酒店的现代化游乐园被青山环抱,整个新村风格为之一变。

与此同时,更深刻的变化正在发生。大型主题乐园和一系列园区建成、产业落地,为横琴居民带来了更多就业选择,改变了居民此前主要从事农渔业的就业结构。村民不必出岛远行打工,在家门口便能找到收入可观的工作。随后,横琴岛上陆续又开设了大大小小的商店、民宿,第三产业在横琴遍地开花。

2017年,黄文建开始担任新村党支部副书记。在工作中,黄文建发现,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的思维和习惯也在随之改变。黄文建回忆道:“刚搬进新家园社区的时候,很多人不习惯,带着渔具、渔网,还想着有一天回去打渔。后来,大家开始逐渐习惯走步道、逛公园的生活,同时也会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活动。”

目前,横琴有横琴文化站、文化书屋等公共文化场所,天沁园、社区体育公园、风情广场等13处体育公园,花海长廊、天沐河两岸、湿地公园等总长约30公里的骑行和跑步步道,为居民和游客休闲生活、亲近自然提供便利。

周末,黄文建不时在街上遇到旧邻好友。他们有的约上好友带着帐篷去近郊草地露营野餐,有的领着孩子去主题乐园放松游玩。“现在我们住的地方就是个‘大都市’,大家都渐渐适应并享受新家园的生活。”

横琴上村居民刘小英:

长者服务周全细致 舒适开心乐享晚年

“从前上村只有一两户人家住在山坡上面,我们常常需要爬上爬下耕种土地。”今年72岁的横琴上村居民刘小英表示,几十年前的生活既单调又清贫。

“如今的横琴不一样了!”对于刘小英而言,横琴是她生活的“大本营”。在数十年的劳碌生活中,刘小英从身边的点滴细节嗅到了发展的气息。2012年后,上村重建原有村居房屋,贯穿小横琴山的“天羽道”通车,服务澳门居民的综合民生项目“澳门新街坊”也紧锣密鼓地施工。

刘小英

2020年10月,新的荷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对外开放。从这一年开始,刘小英的身影便活跃在社区活动中,经常尽兴“玩”一天:早上6时起床的第一件事便是和老友出门散步,顺道耍耍太极;9时吃完早餐来到党群服务中心参与老年兴趣活动,园艺、舞蹈、棋艺等项目一个不落;中午小憩后再返回党群服务中心,一直待到傍晚5时。

目前,横琴已建成运营4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实现社区全覆盖。同时,开设长者饭堂,累计提供长者饭堂配餐服务超2万人次,其中服务澳门长者超1000人次;两个“南粤家政”基层服务示范站投入使用,提供母婴、养老和医疗护理等“一站式”家政服务。

今年4-9月,荷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共服务长者134人,提供服务13680人次。除了提供季度生日会、多主题兴趣班让长者“玩得尽兴”之外,该社区还定期开展身体健康教育、家居安全评估、康复治疗等服务,为老人提供细致贴心的关怀。

刘小英时常对身边的志愿者说:“横琴发展越来越好,我们晚年生活的质量也越来越高。”

旧村党支部副书记廖雪梅:

从古旧小镇到现代都市 宜居生活圈不断成型

十年前,横琴新家园社区四周“一马平川”,入住新家园社区的廖雪梅通过窗户能看到澳门在节日燃放的烟花,澳门地标建筑就在不远处伫立。如今,横琴的高楼大厦争相拔地而起,成为廖雪梅家窗外的新风景。

1997年年底,出生于湾仔的廖雪梅嫁到横琴生活。廖雪梅与丈夫居住于“旧村”,原在横琴岛东南部。2009年旧村拆迁,2012年廖雪梅一家搬入新家园社区。据廖雪梅回忆,当时搬入新居时觉得不太方便。

廖雪梅

“当时的横琴新家园住户不多,人烟稀少,周围除了银鑫花园便只有一座横琴口岸。买菜需要去红旗镇买,公交车只有一两趟,唯一一条沥青路环岛东路两侧杂草丛生,剩下的便是正在施工的工地,放眼望去一片荒凉。”廖雪梅说。

肉眼可见的巨变从2017年开始发生。横琴以飞快的速度进行城市建设,廖雪梅感叹道:“有时候出门闲逛,才知道不远处的某个地方又新修了路。”如今的横琴高楼群起,条条大道平整宽阔,沿街造景精致美观,正在完成从古旧小镇到现代都市的蜕变。

这种蜕变体现在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交通上,公交班次增加,新建的城轨四通八达,有时比开私家车更方便;在环境上,居民小区周边配备完善的超市、商城等,购物更加便捷;在生态上,曾经的沿堤地块摇身变为花海长廊,配有专人进行绿化管养、更换时花,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观赏。

对于廖雪梅而言,还有一种变化让她感触深刻。2017年,由于所在工作单位效益不景气,廖雪梅辞去工作,正好遇到社区党支部换届,42岁的她当上了深井村党支部委员。在开展基层群众工作的过程中,廖雪梅更切实地感受到民生服务的不断改善。

“以前不留意社区动向,觉得基层没什么工作可做,但自从接触党群服务工作后,我每天都会关注时政大事、关注横琴民生政策,居民舒适温馨的居住体验离不开社区方方面面的关注和支持。”廖雪梅介绍,社区现在为老人、幼儿等群体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动,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入驻社区并设立养老服务中心,老年人可以在长者饭堂用餐,在长者之家打牌、玩益智游戏。另外,一大批羽毛球场、乒乓球场地正在陆续建设。居民的生活越来越丰富,让廖雪梅忍不住开始畅想自己退休后的生活。

如今,廖雪梅担任旧村党支部副书记,继续在基层工作中发光发热。她热心帮助居民解决问题,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收获满满的成就感。横琴的环境日益优美、文娱生活日渐多彩,廖雪梅生活于其中,也服务于其中,成为助力城市建设无数力量中的其中一员,推动横琴锚定“新家园”目标不断前行。

相关链接>>>

展望未来,更多民生工作值得期待

合作区民生事务局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局将紧紧围绕《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有序推进教育、卫生健康、文化体育、青年服务、社会保障、养老等工作,努力建设便利居民生活就业的新空间,营造趋同澳门的宜居宜业生活环境。其中包括多项民生重点工作:

加快建设的“澳门新街坊”,可提供约4000套住宅,供约一万人居住,配套建设卫生站、长者服务中心、家庭社区服务中心、幼儿园、小学等设施,把澳门的民生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延伸至横琴,打造便利澳门居民生活的新空间、宜居宜业的新家园;

荔枝湾配套幼儿园将于明年春季投入使用,可提供360个学位;

推进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横琴医院建设,争取在202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横琴市民文化艺术中心项目主体结构已封顶,预计2023年年底竣工。

文字:肖皓方 图片:肖皓方 陈子怡 吴芷莹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宋显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