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丨现场(2022年6月30日)

微信图片_20220630080508.jpg

贾平凹的“疗伤”岁月

□张愈升

26年前,贾平凹曾来中山“疗伤”。

那是1994年,贾平凹正处于人生的低谷:乙肝复发,家庭破碎,父亲故去。遭受几重打击的贾平凹,心志沮丧,神情恍惚。屋漏偏逢连阴雨,用贾平凹当时的话说:“我身体极不好,心情极不好。家事、国事、文事、身事、百事交加,心力交瘁。正是在这种狼狈状况下,应中山朋友的相邀,我才抱病秘密从西安逃遁到岭南中山来了。”

贾平凹的生活“怪癖”

中山的朋友把贾平凹安排在东区柏苑新村芙蓉阁五栋202室居住,即当时我工作的新华社中山记者站内。贾平凹一到中山,心情顿时显得轻松了许多。尤其对幽静温馨的柏苑新村格外喜欢。朋友知道他有怪癖,他对写作场地极为挑剔,对吃住条件则无所谓。于是,应他的要求,朋友在他的写作间内都挂上了不透光线、不透风的厚实窗帘。门窗必须紧闭,不能有一点响动。贾平凹开玩笑说:“我一见光,心底就起风。”

贾平凹写作一直是手写,不用电脑,一见电脑就灵感全无。进入创作的气场后,他便运平了气息,发足了意念,形成一副极有个性的态势,呼、呼、呼地写开了,日达万字。他在西安仅用了三个多月,就写完了40多万字的《废都》。在这期间,从构思、创作到改抄,写作地点在多个偏僻地方辗转迁徙。

朋友安排好贾平凹的写作环境后,又去柏苑市场为他买回一口铁锅和20多斤面粉。

贾平凹的生活极为简单,他从不吃肉。广东的鱼、虾、蟹、海鲜类,他更不敢问津。他的未婚妻郭梅熟悉他的饮食习惯,每顿饭就为他做一大锅面疙瘩,其中放些青菜,少许油,油泼辣子是不可少的。贾平凹呼噜呼噜地能吃下两大碗,吃得大汗淋漓的他直喊:“痛快!”

他特别嗜辣,几乎餐餐离不开辣椒。他有一个硕大的油泼辣子罐,走到哪里带到哪里。他说:“辣椒是我的命,没有辣椒,我就活不成了,也写不出东西!”

在中山酝酿出《白夜》

在中山,朋友们带贾平凹先后参观了南朗、小榄、古镇、沙溪、黄圃、三乡等镇区,贾平凹非常感慨:“各镇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有创新,互不雷同,这是中山的特点,彰显了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别开生面的创新精神。”贾平凹尤其对三乡镇的明清家具感兴趣,他在三乡某个古玩城内浏览徘徊了良久,还选购了几件明代的茶几和小凳子,打包托运回西安。

当贾平凹瞻仰拜谒了孙中山故居,聆听了孙中山70多年前的讲话录音后,他心潮澎湃地感叹道:“孙中山天下为公的博爱精神,后来者居上的创新精神,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乃须努力的大气磅礴的进取精神,永远鼓舞着我们。虽斯人已殁,但风范长存。孙中山先生真正可以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参观期间,有几位中山的贾平凹“迷”,拿着贾平凹的《浮躁》《废都》让他签名,贾平凹都一一满足了他们的要求。

尽管中山的朋友一再封锁消息,但没有不透风的墙。贾平凹在中山的消息还是被外界知晓了。《家庭》杂志的一位熟悉贾平凹的老同志特地从广州赶来看望了他,并让贾平凹继续为《家庭》撰稿。贾平凹一鼓作气,为《家庭》写了《人病》《说死》《朋友》《好读书》等篇什。在与中山石岐玻璃总厂的业余作者座谈会上,贾平凹说:“我是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学会写作的。文学是个迷人的怪物,它虽是那样的消耗人、折磨人,可一旦爱上它,便不能自拔。所以从事文学创作要有真本事、硬功夫。在文学这条路上,有时失败比成功更有推动力。”

贾平凹在中山居住的一个多月里,他心情愉悦,身体得到了恢复,心态得到了调整,他按捺不住内心的创作之火,构思了长篇小说《白夜》,并列出了详细的写作提纲。

春节过后没多久,贾平凹接到要他参加全国第九届政协会议的通知,因他是全国政协委员,贾平凹只好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中山。

26年后再会贾平凹

在笔者的印象中,贾平凹貌不惊人,约一米六二的个头,长相有点土气;然而他风骨清秀,土气中溢出一绺绺灵光,家乡的丹江水滋润了他的心灵,秦地的沃野锻造了他的性格,使他的身上既有着楚地的秀美,又有大西北的粗犷豪放,这些看似矛盾的气质却完美地汇聚在他的身上。他文思如水,笔力似椽。在最困难的时候,贾平凹最终以勤奋的笔触救赎了自己,且愈挫愈坚。

与贾平凹在中山道别25年后,去年11月,笔者和朋友在古城西安又拜会了贾平凹。年近7旬的贾平凹见到来自中山的客人,表现得格外亲切。寒暄之后,他询问最多的就是中山的发展变化。贾平凹说:“中山是对我有恩的,在我最艰辛最困难的时候,是中山展开双臂接纳了我。中山人博爱、纯朴、善良的情意,我永远铭记在心。

贾平凹赠送给笔者的书籍。

我们还把随身携带的几份《中山日报》送给贾平凹过目,他说:“看到家乡的报纸好亲切。”

贾平凹竟把中山称为自己的家乡了。他仔细认真地翻阅了《中山日报》后说:“报纸办得大气,尤其副刊生动活泼,很有品位。希望副刊的涉及面更广些,再杂点。副刊还是以多样、趣味、取胜。”

68岁的贾平凹至今笔耕不辍,每天写作四到五个小时,这是他常年不破的铁律。因此,他几乎每两年就能完成一部鸿篇巨制。来拜访贾平凹的人很多,就在我们交谈期间,又来了两批客人,我们只好与他握手告别。

张愈升 原新华社珠海特区支社社长,有散文随笔集《五月的杨家岭》《野草杂花》;出版诗集有《唱给蚂蚁的歌》《夏雪花》;出版报告文学选《如火深情喚春归》;电影剧本《春到边陲》等。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孙宁
湾韵丨现场(2022年6月30日)
珠海特区报 2022-06-30 08:48

微信图片_20220630080508.jpg

贾平凹的“疗伤”岁月

□张愈升

26年前,贾平凹曾来中山“疗伤”。

那是1994年,贾平凹正处于人生的低谷:乙肝复发,家庭破碎,父亲故去。遭受几重打击的贾平凹,心志沮丧,神情恍惚。屋漏偏逢连阴雨,用贾平凹当时的话说:“我身体极不好,心情极不好。家事、国事、文事、身事、百事交加,心力交瘁。正是在这种狼狈状况下,应中山朋友的相邀,我才抱病秘密从西安逃遁到岭南中山来了。”

贾平凹的生活“怪癖”

中山的朋友把贾平凹安排在东区柏苑新村芙蓉阁五栋202室居住,即当时我工作的新华社中山记者站内。贾平凹一到中山,心情顿时显得轻松了许多。尤其对幽静温馨的柏苑新村格外喜欢。朋友知道他有怪癖,他对写作场地极为挑剔,对吃住条件则无所谓。于是,应他的要求,朋友在他的写作间内都挂上了不透光线、不透风的厚实窗帘。门窗必须紧闭,不能有一点响动。贾平凹开玩笑说:“我一见光,心底就起风。”

贾平凹写作一直是手写,不用电脑,一见电脑就灵感全无。进入创作的气场后,他便运平了气息,发足了意念,形成一副极有个性的态势,呼、呼、呼地写开了,日达万字。他在西安仅用了三个多月,就写完了40多万字的《废都》。在这期间,从构思、创作到改抄,写作地点在多个偏僻地方辗转迁徙。

朋友安排好贾平凹的写作环境后,又去柏苑市场为他买回一口铁锅和20多斤面粉。

贾平凹的生活极为简单,他从不吃肉。广东的鱼、虾、蟹、海鲜类,他更不敢问津。他的未婚妻郭梅熟悉他的饮食习惯,每顿饭就为他做一大锅面疙瘩,其中放些青菜,少许油,油泼辣子是不可少的。贾平凹呼噜呼噜地能吃下两大碗,吃得大汗淋漓的他直喊:“痛快!”

他特别嗜辣,几乎餐餐离不开辣椒。他有一个硕大的油泼辣子罐,走到哪里带到哪里。他说:“辣椒是我的命,没有辣椒,我就活不成了,也写不出东西!”

在中山酝酿出《白夜》

在中山,朋友们带贾平凹先后参观了南朗、小榄、古镇、沙溪、黄圃、三乡等镇区,贾平凹非常感慨:“各镇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有创新,互不雷同,这是中山的特点,彰显了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别开生面的创新精神。”贾平凹尤其对三乡镇的明清家具感兴趣,他在三乡某个古玩城内浏览徘徊了良久,还选购了几件明代的茶几和小凳子,打包托运回西安。

当贾平凹瞻仰拜谒了孙中山故居,聆听了孙中山70多年前的讲话录音后,他心潮澎湃地感叹道:“孙中山天下为公的博爱精神,后来者居上的创新精神,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乃须努力的大气磅礴的进取精神,永远鼓舞着我们。虽斯人已殁,但风范长存。孙中山先生真正可以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参观期间,有几位中山的贾平凹“迷”,拿着贾平凹的《浮躁》《废都》让他签名,贾平凹都一一满足了他们的要求。

尽管中山的朋友一再封锁消息,但没有不透风的墙。贾平凹在中山的消息还是被外界知晓了。《家庭》杂志的一位熟悉贾平凹的老同志特地从广州赶来看望了他,并让贾平凹继续为《家庭》撰稿。贾平凹一鼓作气,为《家庭》写了《人病》《说死》《朋友》《好读书》等篇什。在与中山石岐玻璃总厂的业余作者座谈会上,贾平凹说:“我是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学会写作的。文学是个迷人的怪物,它虽是那样的消耗人、折磨人,可一旦爱上它,便不能自拔。所以从事文学创作要有真本事、硬功夫。在文学这条路上,有时失败比成功更有推动力。”

贾平凹在中山居住的一个多月里,他心情愉悦,身体得到了恢复,心态得到了调整,他按捺不住内心的创作之火,构思了长篇小说《白夜》,并列出了详细的写作提纲。

春节过后没多久,贾平凹接到要他参加全国第九届政协会议的通知,因他是全国政协委员,贾平凹只好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中山。

26年后再会贾平凹

在笔者的印象中,贾平凹貌不惊人,约一米六二的个头,长相有点土气;然而他风骨清秀,土气中溢出一绺绺灵光,家乡的丹江水滋润了他的心灵,秦地的沃野锻造了他的性格,使他的身上既有着楚地的秀美,又有大西北的粗犷豪放,这些看似矛盾的气质却完美地汇聚在他的身上。他文思如水,笔力似椽。在最困难的时候,贾平凹最终以勤奋的笔触救赎了自己,且愈挫愈坚。

与贾平凹在中山道别25年后,去年11月,笔者和朋友在古城西安又拜会了贾平凹。年近7旬的贾平凹见到来自中山的客人,表现得格外亲切。寒暄之后,他询问最多的就是中山的发展变化。贾平凹说:“中山是对我有恩的,在我最艰辛最困难的时候,是中山展开双臂接纳了我。中山人博爱、纯朴、善良的情意,我永远铭记在心。

贾平凹赠送给笔者的书籍。

我们还把随身携带的几份《中山日报》送给贾平凹过目,他说:“看到家乡的报纸好亲切。”

贾平凹竟把中山称为自己的家乡了。他仔细认真地翻阅了《中山日报》后说:“报纸办得大气,尤其副刊生动活泼,很有品位。希望副刊的涉及面更广些,再杂点。副刊还是以多样、趣味、取胜。”

68岁的贾平凹至今笔耕不辍,每天写作四到五个小时,这是他常年不破的铁律。因此,他几乎每两年就能完成一部鸿篇巨制。来拜访贾平凹的人很多,就在我们交谈期间,又来了两批客人,我们只好与他握手告别。

张愈升 原新华社珠海特区支社社长,有散文随笔集《五月的杨家岭》《野草杂花》;出版诗集有《唱给蚂蚁的歌》《夏雪花》;出版报告文学选《如火深情喚春归》;电影剧本《春到边陲》等。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孙宁